明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这个节日不再属于我们,然而我们也曾年轻,这篇短文就是一位老知青献给心中“五四”青年节的。
虽已白发苍苍,可我们也曾年轻; 虽已步入杖期,青春我们也曾历经。 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我们的心依旧火红; 没有了青春的岁月,生命的年轮纪录着我们的曾经。
我们的青年时代,伴随着血与火的洗礼, 我们的青春年华,充满着坎坷和苦痛的历程。 浮躁和狂热的我们,没能摆脱命运的安排, 迷茫和失落的我们,在广阔天地中得以重生。
我们把火热的心,燃烧在西双版纳的橡胶林, 为的是表白自己的虔诚,老人家一挥手我们就进军。 我们把滚烫的血,洒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 为的是证明自己的忠诚,为了伟大的理想不怕牺牲。
我们把金色的时光,奉献给了北大荒, 为的是忘却昨天的荒唐,重新找回今日的辉煌; 我们把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广袤的草原, 为的是抚平昨日的伤痕;再次展开理想的翅膀。
我们曾经年轻,试图传承革命的火种, 无知和盲从,让我们步入了歧途。 我们曾经年轻,试图追求幸福人生, 彷徨中的无奈,让我们历经了沧桑。
昨夜的暴风雪,早已消融, 生命的历程,已经见到了夕阳, 年轻已成为 历史 ,青春已失去了昨日的容颜, 岁月的长河啊,却依旧不停地流淌。
1描写知青艰苦的诗句
1、《我的知青岁月》
作者: 春种秋收
在那峰峦叠嶂的崇山峻岭,
山道弯弯牵动我的几多梦想。
望着千峰万壑中的凌散村落,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在时空中无限拉长。
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
映照着我充满稚气的脸庞。
年少的我还不懂得什么是生活的艰辛,
更不懂得社会和事物的复杂变化多样。
川北山区凛冽的寒风,
呼啦啦的吹过我山间的小屋。
吹散落在林间的飘飘黄叶,
也吹灭我心中的追求和向往。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总是越走越长,
茫然的心情却是那么犹豫和彷徨。
面对着满目的扑朔迷离,
一把锄头扛在我单薄的肩上。
一日三餐咀嚼着红薯和青菜,
顿顿都是几碗清澈见底的苞米粥汤。
艰苦的日子勒紧腰带再苦也要度过,
还有那阳春三月饥肠噜噜的春荒。
每日碌碌无为的耕种锄禾,
在繁重的劳作中消磨时光。
日出日落伴我走过上工的弯弯山路,
月缺月圆随我爬上收工的高高山梁。
2、《知青》
作者: 凡夫
上山下乡豪气盛,奔赴农村不等闲。
走出校门进田间,一担风云挑两肩。
晨听鸡鸣扛锄头,夜伴蛙声入梦甜。
重温当年知青路,此段历史记忆深。
3、《知青岁月》
作者: 西部雄鹰
激情燃烧的岁月
有我们的青春有我们的梦想
离家别舍远离亲人
有失落有彷徨有泪水有痛苦
甚至有黑云压城有天塌地陷
有成长有思考有收获有骄傲
我们曾经和哺育过中国革命的农民
同甘共苦改天换地风雨同舟
我们曾经是农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
黑土地告诉我们生活的艰难创业的辛劳
朴实的乡亲如同我们的亲人
对我们知疼知热如父母般关心
人们都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可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
属于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属于魂牵梦萦的黑土地
4、《知青生活》
作者: 云冰
某个时刻,列车西行东进
田野的堆火焚烧草皮
知青扛锄进山,山岭之巅挖凿豪迈的标语
另外时刻,歌飘忽过来
秦淮河的风味,秦淮河的沉吟
秦淮水搓洗出的幽蓝,浪漫迷惘的影子
时刻的时刻,相互的彼此在广阔天地
牛犊子冷水田打滚,喜鹊得了怀乡病
鹰在天空巡视蚂蚁衔食搬家,风去了又来
逗留了,书生的破雨伞
渐行渐漏,雨点敲打的音符
穿透衣裳,在软肋爬行
如那天书生错位于秦淮河
晨露在桅杆的逗留
5、《我们是知青》
作者: 蔡官富
沸腾的热血,追随火热的号召
流向大江南北,奔赴广阔天地
美好的憧憬,心头暖暖地奔涌
每一片处女地,都用心血浇灌
到处有青春的火焰燃烧
到处是蓬勃的心脏跳动
日月星辰扛在肩上,春夏秋冬踩进泥土
虽然,曾经在迷茫中痛苦
虽然,曾经在彷徨中沉默
艰难困苦强健了我们的筋骨
颠沛曲折磨砺了我们的意志
知青们挖掘的河流,与母亲的血液一起流淌
知青们筑起的长城,成为共和国稳固的基石
皱纹爬上了额头,白发刻下了岁月的烙印
日渐衰退的心脏里,仍然有热血涌动
苦水里泡大的一代人,拥有强大的原动力
不管是风雨兼程,无论是关山重重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纪念知青上山下乡的诗歌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回顾 作者:徐彬
嗨!小伙,别光叫我“爷爷”,
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知青”。
在和你差不多一样大的时候,
我们就离开学校,告别家乡。
去农村,到兵团,垦大漠,戍边疆!
“奔赴祖国最艰苦的地方!”
然而,一旦现实和理想砰然对撞,
我们才发现脚下的路是那么的漫长。
天苍苍,野茫茫,日晒雨淋田里忙;
稻田里,坡头上,汗流浃背湿衣裳;
窝窝头,玉米棒,没到日落饿得慌;
油灯暗,炕头凉,多少回梦里喊爹娘。
知青岁月里,有人觉醒,有人迷茫,
有人失落,有人逃离,有人坚强。
更多的人在无奈中年复一年地等待,
等待花开,等待希望!
这就是,当年我们的青春。
嗨!姑娘,别光叫我“奶奶”,
我,另有一个名字叫“知青”。
在你和差不多大的时候,
我们就下田插秧,种高粱,
割小麦,采果子,收庄稼忙!
脸,晒黑了;手,割破了;
累了,饿了,太阳怎么就不下山了?
小王瘦了,小李病了,小张哭了,我想妈妈了!
夜,总是那么长,
城里的玫瑰花,已开得怎么样?
大街上,流行什么花衣裳?
同桌的那个“他”,
如今,又漂泊在何方?
南飞的大雁啊,何时能带我回故乡!
天亮了,梦醒了,脸上的泪,还在不停地淌。
那就是,我们的真实少女时代,
太多的回忆,定格在当年的模样上。
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知青”。
经过十年的磨练,十年的渴望,
我终于又重新回到了课堂。
告别了战友、再见了老乡,
我满怀着新的希望,去拥抱知识的海洋。
校园里,课堂上,灯光下,读书忙。
我承担着改变命运的重任,
奋力要将失去的光阴补上!
坎坷的经历,是我们学习的动力,
探寻真理,是我们不变的理想。
我们如此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那是因为,我们知道,
我们的幸运,来自于千百万知青的梦想!
嘿!朋友,别问我“贵姓?”
我和你一样,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 。
无论你走到天涯,还是海角,
无论你的经历是荣耀,还是悲伤,
只要你出说这个“名字”,
我们的心,就会立刻贴近;
只要你述说你当年的故事,
我们的脉搏,就会在同一个轨迹上并行!
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年轻,
满头的白发,早已悄然爬上我们的发髻,
但我们的心,依然是那么热,
我们的情感,依然是那么地激昂,
那是因为,有太多共同的沉淀,
在我们不老的血管里流淌!!!
。受字数限制,此处省略11行
请记住我们的共同的名字,
将“知青”二字,
永远-铭刻在你我的心上!
以上供参考。
3关于知青的诗句说来也不过就是那些城里在特殊年代上山下乡的一群小年青。
他们在该读书时,没书读。
他们在该结婚时,没房子。
他们在该生育时,没指标。
他们在找工作时,没文凭。
他们在谋发展时,没实力。
来源:哞哞游戏赚钱网,欢迎分享本文!
有人说,“知青”是无知、无能、无力、无奈的代名词。
有人却也说,“知青”是有情、有义、有担当的“铁”的含义。
发达了的“知青”,不无矜持地陈述:“那是一段人生难得的宝贵练历。”
名人了的“知青”,不无深沉地揭示:“那是一场耐人回味的人生体验。”
富豪了的“知青”,不无得意地表白:“那是一次人生拼搏的热身训练。”
洋化了的“知青”,不无悔恨地发现:“那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亵渎和浪费。”
下岗了的“知青”,不无懊丧地埋怨:“那是一辈子不如意的开始。”
数百万人青春的宝贵年华啊,已经逝者如斯,想起来,各有各的境遇,各有各的理解。
4赞美知青的诗句满江红
少小离家,千里外,茫茫荒野。
风起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
壮志干云冲牛斗,丹心似火融冰雪。
放声歌,起舞挽清风,邀明月。
韶华去,追学业;
劳作苦,拼争烈。
纵几多厄运,志坚如铁。
千万青春留沃土,一泓碧水存山岳。
踏西峰,回首望夕阳,拈红叶。
什么是知青
三十多年前我们扛着行李“上山下乡”,
自然地当上了“知青”。
如今,我们两鬓泛白,
却不知道如何言简意骇地回答孩子们的好奇:
什么是“知青”?
什么是“知青”?
本来算不上是一道难题,可是,
问一百个“知青”,竟然会有八十八种不同的回答。
这就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时候,
已经开始需要料理自己。
把自己料理得有条有理的,是“知青”。
把自己搞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种地是咋回事的时候,
已经扛起农具下了地。
可以和老农赛一赛的,是“知青”。
真他娘的不象样、不赶趟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起码的建筑常识的时候,
已经脱坯、打垒、盖上了房。
把房子盖成了的,是“知青”。
把房子整塌了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骡子与马的区别的时候,
已经喂猪、养兔、甩着鞭儿赶羊上山冈。
把牲口伺候得膘肥体壮的,是“知青”。
把牲口喂死了、整垮了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顺山倒”号子的时候,
已经抡起大斧伐木进山林。
输送出大批木材的,是“知青”。
缺了胳膊少了腿的,也是“知青”。
5描写知青艰苦的诗句1、《我的知青岁月》作者: 春种秋收在那峰峦叠嶂的崇山峻岭,山道弯弯牵动我的几多梦想。
望着千峰万壑中的凌散村落,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在时空中无限拉长。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下,映照着我充满稚气的脸庞。
年少的我还不懂得什么是生活的艰辛,更不懂得社会和事物的复杂变化多样。川北山区凛冽的寒风,呼啦啦的吹过我山间的小屋。
吹散落在林间的飘飘黄叶,也吹灭我心中的追求和向往。人生的路啊为什么总是越走越长,茫然的心情却是那么犹豫和彷徨。
面对着满目的扑朔迷离,一把锄头扛在我单薄的肩上。一日三餐咀嚼着红薯和青菜,顿顿都是几碗清澈见底的苞米粥汤。
艰苦的日子勒紧腰带再苦也要度过,还有那阳春三月饥肠噜噜的春荒。每日碌碌无为的耕种锄禾,在繁重的劳作中消磨时光。
日出日落伴我走过上工的弯弯山路,月缺月圆随我爬上收工的高高山梁。2、《知青》作者: 凡夫上山下乡豪气盛,奔赴农村不等闲。
走出校门进田间,一担风云挑两肩。晨听鸡鸣扛锄头,夜伴蛙声入梦甜。
重温当年知青路,此段历史记忆深。3、《知青岁月》作者: 西部雄鹰激情燃烧的岁月有我们的青春有我们的梦想离家别舍远离亲人有失落有彷徨有泪水有痛苦甚至有黑云压城有天塌地陷有成长有思考有收获有骄傲我们曾经和哺育过中国革命的农民同甘共苦改天换地风雨同舟我们曾经是农民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黑土地告诉我们生活的艰难创业的辛劳朴实的乡亲如同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知疼知热如父母般关心人们都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可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属于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属于魂牵梦萦的黑土地4、《知青生活》作者: 云冰某个时刻,列车西行东进田野的堆火焚烧草皮知青扛锄进山,山岭之巅挖凿豪迈的标语另外时刻,歌飘忽过来 秦淮河的风味,秦淮河的沉吟秦淮水搓洗出的幽蓝,浪漫迷惘的影子时刻的时刻,相互的彼此在广阔天地牛犊子冷水田打滚,喜鹊得了怀乡病鹰在天空巡视蚂蚁衔食搬家,风去了又来逗留了,书生的破雨伞渐行渐漏,雨点敲打的音符穿透衣裳,在软肋爬行如那天书生错位于秦淮河晨露在桅杆的逗留5、《我们是知青》作者: 蔡官富沸腾的热血,追随火热的号召流向大江南北,奔赴广阔天地美好的憧憬,心头暖暖地奔涌每一片处女地,都用心血浇灌到处有青春的火焰燃烧到处是蓬勃的心脏跳动日月星辰扛在肩上,春夏秋冬踩进泥土虽然,曾经在迷茫中痛苦虽然,曾经在彷徨中沉默艰难困苦强健了我们的筋骨颠沛曲折磨砺了我们的意志知青们挖掘的河流,与母亲的血液一起流淌知青们筑起的长城,成为共和国稳固的基石皱纹爬上了额头,白发刻下了岁月的烙印日渐衰退的心脏里,仍然有热血涌动苦水里泡大的一代人,拥有强大的原动力不管是风雨兼程,无论是关山重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6描写知青的诗句满江红少小离家,千里外,茫茫荒野。
风起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壮志干云冲牛斗,丹心似火融冰雪。
放声歌,起舞挽清风,邀明月。韶华去,追学业;劳作苦,拼争烈。
纵几多厄运,志坚如铁。千万青春留沃土,一泓碧水存山岳。
踏西峰,回首望夕阳,拈红叶。什么是知青三十多年前我们扛着行李“上山下乡”,自然地当上了“知青”。
如今,我们两鬓泛白,却不知道如何言简意骇地回答孩子们的好奇:什么是“知青”?什么是“知青”?本来算不上是一道难题,可是,问一百个“知青”,竟然会有八十八种不同的回答。这就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时候,已经开始需要料理自己。把自己料理得有条有理的,是“知青”。
把自己搞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也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种地是咋回事的时候,已经扛起农具下了地。
可以和老农赛一赛的,是“知青”。真他娘的不象样、不赶趟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起码的建筑常识的时候,已经脱坯、打垒、盖上了房。把房子盖成了的,是“知青”。
把房子整塌了的,也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骡子与马的区别的时候,已经喂猪、养兔、甩着鞭儿赶羊上山冈。
把牲口伺候得膘肥体壮的,是“知青”。把牲口喂死了、整垮了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顺山倒”号子的时候,已经抡起大斧伐木进山林。输送出大批木材的,是“知青”。
缺了胳膊少了腿的,也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大火厉害的时候,已经顶着大风冲火海。
烈火中玩命地挽救别人生命和集体财产的,是“知青”。烧成木炭、毁容伤残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世故人情的时候,已经凭着朴素情感当起了“愣头青”。敢爱敢恨、勇敢无畏的,是“知青”。
被人利用、好心办坏事的,也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戒条森严的时候,已经投入了稚嫩而热烈的初恋。
情深意长、花好月圆的,是“知青”。一意孤行、欠下孽债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思念之情常常要压抑的时候,已经开始自己折磨自己。立志“不混出个人样不回家”的,是“知青”。
逃票扒车、忍饥挨冻、背个处分也要回去看娘亲的,还是“知青”。
7赞美知青的小诗赞美知青的诗歌有:
诗歌一:《知青》 作者 周敏
新欢旧怨不恨长,小城一别音渺茫。知青故事知多少,犹忆当时恋阿芳。
诗歌二:《无悔青春,送给你知青的诗!》 作者 冯砚春
啊!怎能忘?我们的知青岁月。
生活苦,劳动累,思乡痛……青涩的少年都默默承受。
知青的一生,追随着时代的激流,知青的一生与党和国家的命运同喜同忧。
诗歌三:《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历》 作者 冯砚春
上山下乡豪气盛,奔赴农村不等闲。
走出校门进田间,一担风云挑两肩。
诗歌四:《七绝 • 知青》作者 韩雅秋
交接两会大局成,五代操盘政令通。振臂一呼人百应,毛公远见寄知青!
诗歌五:《知青》作者 刘报
曾经下乡是知情,犁耧锄耙学精通。只道知识多无用,岂料改革沐春风。
商海泛潮任纵横,科研潜心勤笔耕。扬鞭催马四十载,四化征途争建功。
诗歌六:《七律•忆当知青时与村民饮酒》作者 刘祥成
昨宵一梦忆知青,土酒山村大碗倾。列坐循环传递饮,陶欣道叙劝酬争。
得言个个思温富,放醉声声话播耕。纵使劣醪希冀美,不甘贫困敢宣情。
参考资料:
1、《农友》
作者:郑璐
十载荷锄记忆真,当年农友倍相亲。
同挥热汗浇黄土,竞唱秧歌入巧云。
半块粗馍双果腹,一则笑话两开心。
牧归野外逢凉雨,拥进羊群体共温。
翻译:十多年来,农民务农的情节记忆犹新。那时的农民朋友们更相信爱情。一起出汗就像挖地图,一块馒头饱了肚子,一个笑话让人们放牧快乐又遇到雨水,跑进羊群来保持体温。
2、《赞美知青》
作者:王叶
痛别父母赴边偏,热血豪情斗地天。
泪洒寒辛同日月,家难国业任当担。
翻译:悲痛的告别父母来到边疆,热血激情成就事业,伤心流泪艰难岁月,对国家的事业需要承担重大责任。
3、《回城》
作者:赵杰
天露鱼肚白, 告别小村庄 。
草屋三餐累, 光阴十载长。
青春多梦幻 , 岁月尽沧桑。
漫漫知青路, 凄凄可断肠。
翻译:天才刚刚亮,像鱼肚子一样从白天中泄露出来,告别了我们居住的小村庄,每天在草屋里吃三顿饭。多年以后,青春是梦幻的,岁月是沧桑的,慢慢地知道了路,思念的感觉就像断了肠。
扩展资料: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英文是educated youth,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参考资料:
赞美知青的诗句有:
1、《临江仙·知青生活之一》
草树凝烟山色暮,门前细雨霏霏。辛劳哪得问愁悲。插秧筋骨断,垒坎土粘眉。落户经年犹似梦,壮怀逐日灰飞。
2《自留地》
应是承恩刘少奇,一家一块补年饥。精耕细作情多寄,日近时亲影不离。稻麦葱茏超社垄,土田肥沃胜公泥。队中养病家玩命,私字当头狠狠批!
3《农友》
十载荷锄记忆真,当年农友倍相亲。同挥热汗浇黄土,竞唱秧歌入巧云。半块粗馍双果腹,一则笑话两开心。牧归野外逢凉雨,拥进羊群体共温。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10描写知青的诗词满江红少小离家,千里外,茫茫荒野。
风起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壮志干云冲牛斗,丹心似火融冰雪。
放声歌,起舞挽清风,邀明月。韶华去,追学业;劳作苦,拼争烈。
纵几多厄运,志坚如铁。千万青春留沃土,一泓碧水存山岳。
踏西峰,回首望夕阳,拈红叶。什么是知青三十多年前我们扛着行李“上山下乡”,自然地当上了“知青”。
如今,我们两鬓泛白,却不知道如何言简意骇地回答孩子们的好奇:什么是“知青”?什么是“知青”?本来算不上是一道难题,可是,问一百个“知青”,竟然会有八十八种不同的回答。这就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如何生活的时候,已经开始需要料理自己。把自己料理得有条有理的,是“知青”。
把自己搞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也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种地是咋回事的时候,已经扛起农具下了地。
可以和老农赛一赛的,是“知青”。真他娘的不象样、不赶趟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起码的建筑常识的时候,已经脱坯、打垒、盖上了房。把房子盖成了的,是“知青”。
把房子整塌了的,也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骡子与马的区别的时候,已经喂猪、养兔、甩着鞭儿赶羊上山冈。
把牲口伺候得膘肥体壮的,是“知青”。把牲口喂死了、整垮了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顺山倒”号子的时候,已经抡起大斧伐木进山林。输送出大批木材的,是“知青”。
缺了胳膊少了腿的,也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大火厉害的时候,已经顶着大风冲火海。
烈火中玩命地挽救别人生命和集体财产的,是“知青”。烧成木炭、毁容伤残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世故人情的时候,已经凭着朴素情感当起了“愣头青”。敢爱敢恨、勇敢无畏的,是“知青”。
被人利用、好心办坏事的,也是“知青”。“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戒条森严的时候,已经投入了稚嫩而热烈的初恋。
情深意长、花好月圆的,是“知青”。一意孤行、欠下孽债的,也是“知青”。
“知青”就是一群小年轻在还不懂得思念之情常常要压抑的时候,已经开始自己折磨自己。立志“不混出个人样不回家”的,是“知青”。
逃票扒车、忍饥挨冻、背个处分也要回去看娘亲的,还是“知青”。
《知青》最后吴敏回到了城市中,周萍留在了大北荒。
结局剧情:周萍打算收养带回来的孤儿,和赵天亮商量结婚的事情,赵天亮觉得为了这个不是自己的孩子结婚,有点不太情愿,但他愿意为了周萍尝试慢慢接受这个孩子,他还给孩子取名为赵顾。
半夜狼群冲入马棚。被关押在旁边猪棚里的赵天亮奋不顾身地冲了出去。众知青奋力反扑,赶走了狼群。但老白马还是没救过来。知青们给老白马立了个墓。
齐勇禁闭期结束,他考虑到做了排长就无法再兼顾马匹了,于是推荐细心的徐进步接替自己协助老耿头养马。
女知青们都抢着照料赵顾。男知青们都围在宿舍外面看热闹。孙曼玲得知了孙敬文和蔡苗苗的事,她不同意。理由是蔡苗苗是袁世凯御前侍卫的孙女,齐勇帮助孙敬文劝说孙曼玲。孙敬文为了早日和蔡苗苗结婚,他积极鼓动赵天亮、齐勇结婚。
知青们在山上作业,周萍大胆表示了对赵天亮的爱意,大家哄笑连连,大家都为赵天亮和周萍的好事快近了感到高兴。正在此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作业中山体滑坡,孙敬文躲避不及,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中,不治身亡。
为了还孙敬文的遗愿,赵天亮和周萍、齐勇和孙曼玲两对终于在同一天结婚了。赵天亮和齐勇始终对孙敬文的死无法释怀,在孙曼玲一番诚挚的劝说下,二人才终于接受事实。陕北。坡底村下大暴雨,赵曙光建议全村迁移,牛川河不同意,坚持要村民抢救庄稼。
在赵曙光的坚持下,坡底村人开始往坡顶迁移。牛川河在关键时刻,终于也认可了赵曙光的想法,在村民无处歇脚之时,他主动提出让坡底村的人去公社先住着。
在赵曙光的努力下,坡底村的人都脱险了。北大荒。周萍,方婉之,谢菲,薛艳,汤洋洋,老耿头等从县里照完相回来的路上,碰上黑风口的林子着火,知青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救火行动中。
扩展资料
《知青》角色介绍:
1,吴敏
她是革命的,光荣的,最红最专的,批斗着所有她认为不妥的行为。她斥责别人不能吃苦,却暗自揉着生血泡的双手请假;她批评女知青穿鲜艳的衣服,却偷偷藏着小镜子;她逼疯了得到上大学名额的沈力,自己却胸戴红花返回了城市。
2,周萍
因为拒不跟父母划清界限,她成了黑五类子女中最“黑”的那一类。她偷偷爬上了去兵团的火车,在众人的帮助下暂时留在了北大荒,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和爱情。
3,齐勇
他的弟弟死于意外的纠纷,却在兵团见到了仇人的弟弟。他像照顾爱人一样照顾马群,却总以冷傲面对人群。因为友情,他学会了原谅;因为爱情,他学会了表达。
《知青》幕后制作:
1,该剧拍摄时恰逢黑河的天气比往年更冷,而且黑河的冬季下午三四点天就渐渐黑去。为了赶进度,剧组成员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中午为了节省时间甚至都只以面包、火腿充饥。
2,苏茂洋表示很感谢该剧的导演张新建,在半年多的拍摄周期里,导演对他们这些年轻演员非常呵护,不但在片场经常给他们讲戏,在私下里也如同一个大朋友般和他们打成一片。
3,该剧在拍摄时演员们吃了不少苦,傅晶表示回忆那段日子很甜蜜,很苦但是很难忘,拍摄时就像经历她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样,美好而充实。
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已经结婚46年时间了,现在两个人都已经退休了,现在每个月的退休金有一万多,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他们生活了。
陈建国和李秀梅有两个孩子,女儿陈晓霞是一名高中老师,儿子陈斌是一名律师,两个孩子都非常有出息,这也是陈建国最值得骄傲的地方,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是在插队的时候认识的,陈建国比李秀梅大一岁,两个人是初恋,回想起当年插队的往事,陈建国心里难免有些伤心,因为和他一起插队的很多知青都留在了农村,陈建国也是为数不多回城的知青,相比其他知青,陈建国要幸运很多。
1968年,陈建国高中毕业之后,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陈建国就在这个时候下乡来到了陕北米脂县一个名叫刘家沟的偏僻小山村。
和陈建国一起插队的知青总共有三十二人 陈建国是第一批北京来陕北插队的知青,这次来插队的都是男知青,刘家沟是在一个山沟沟里面,四面环山,进出村里的路只有一条,因为交通不便,村里一直没有通上电,陈建国来陕北插队第一年,刚好赶上县里要为刘家沟拉电线,队里的男女老少加上知青都参加了劳动,因为对刘家沟村民来说,没有什么比通上电更重要的事情了。
在拉电线之前,首先就要修好进出村里的路,队长刘爱民把全队人分成了三组,年纪大的和妇女负责后勤保障,专门给大家生活做饭,有体力的年轻人负责开凿通路,插队知青被分成了一组,专门负责拉土,陈建国是知青小队队长,负责组织大家干活。
因为当时没有先进工具,知青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干活,老乡是五点就已经开始干活了,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活,即便是这样,修路的工作进展依然很慢,知青忙了一年时候,才向前推进了不到10公里,还有一半的活没有干完,因为陕北冬天的天气很冷,这一年下了好几场大雪,进出村里的路都被大雪堵了,队长刘爱民只好组织知青铲雪通路,总之来陕北第一年,根本就没休息几天,都是在干活。
陈建国来陕北第二年,刘家沟又来了一批插队知青,这次人数很少,只有五人,两名女知青,三名男知青,看到有女知青来,男知青都显得非常激动,大家都抢着给女知青拿行李,陈建国抢在了其他知青前面,帮李秀梅拿起了行李,这是陈建国和李秀梅第一次见面,李秀梅对陈建国第一印象很好,刘秀梅穿了一双红皮鞋,穿着一身连衣裙,扎着马尾辫,走在人群中显得格外耀眼,其他男知青也是看得目瞪口呆,陈建国护在李秀梅身边,其他知青见状对陈建国露出了鄙视的目光。
在安排住宿的时候,给两个女生单独安排了一间屋子,其他知青都是住窑洞,女知青也是跟着老乡负责后勤工作,1969年通往村里的路,终于修好了,这一年过大年,队长专门给大家伙宰了一头猪,这也是知青来陕北第一次吃到肉。
自从陈建国和李秀梅认识之后,陈建国没事的时候,总是跑去女生宿舍找李秀梅,每次都是各种各样的理由,甚至有一次陈建国故意把自己的衣服搞破,让李秀梅给自己缝,好在李秀梅也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就这样两个人的关系也亲近了很多。
1971年,刘家沟终于通上电,老乡之前一直都是点煤油灯,很多知青都激动地哭了,这是他们和老乡努力三年的成果,这三年他们吃了太多的哭,陈建国心里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有些想家了,来陕北以后,自己也只给家里写过两封信。
自从修好路,通上电之后,老乡的生活也改善了很多,陈建国和李秀梅就商量着给队里建一所学校,这个想法得到了队长李爱国和老乡的支持,因为原来队里是有一所小学的,只是因为刘家沟太偏僻了,条件又不好,所以一直没有老师来刘家沟任教,后来学校也没有再办了。
在队长刘爱民的帮助下,老乡都自发参与,盖学校所用的木头都是老乡从自己家里拿来的,学校盖好之后,老乡又拿来了自家的板凳和桌子,就这样学校很快就建好了,学校建好之后,陈建国和李秀梅便成了刘家沟小学第一任老师,而且还有其他两名知青也自发愿意当老师。
因为上学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年龄大的单独由陈建国来教,年龄小的都是按照班级来负责教学,课本都是陈建国他们自己写的,后来县里知道了刘家沟的事情之后,非常重视,给陈建国他们添置了一些印刷设备,陈建国和秀梅还受到了表扬,被评选为“优秀知青”,也因为这件事情陈建国和李秀梅提前结束了插队生活,返回了城里。
1974年陈建国和李秀梅通过招工招干提前回到了城里,陈建国进了一家钢铁厂当了工人,李秀梅也进了一家纺织厂当了工人,两个人回城之后,一直保持着联系,到了1977年,李秀梅和陈建国同时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陈建国进了外贸部,李秀梅则选择当了一名老师,因为当老师一直是李秀梅的愿望。
毕业第二年陈建国和李秀梅两个人就结婚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陈建国和李秀梅一直都非常恩爱,在2012年的时候,两个人还专门去了一趟陕北,回到了他们曾经插队的地方,陈建国说陕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如果没有插队的经历,他也不会认识李秀梅,对陕北,陈建国心里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1、电视剧叫《两个女人的战争》。是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域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情感剧,由余丁执导,柳岩、毛林林、周一围主演。该剧讲述了知青牛淑荣和赵欣梅,两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有着不同性格的女人,因爱上同一个男人,展开了跨越时代的爱情争斗。
2、牛、赵两家是互相帮衬的好邻居,日子虽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风潮席卷城镇,牛淑荣和赵欣梅向家人表示了要上山下乡的决心。在黑山屯,她们共同爱上了英俊的知青模范齐伟。在各种劳动竞赛里,三人的感情关系此消彼长,不断受到外界的催化,牛淑荣和赵欣梅也因此互生芥蒂。最终,牛淑荣与齐伟成婚,赵欣梅却嫁给了牛淑荣的哥哥牛成国。进厂以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牛淑荣和赵欣梅共同努力,使得工厂扭亏为盈,她们也因此成为女工心目中的英雄,不过感情上的矛盾却一直没有化解,一直到齐伟因意外逝世,牛淑荣和赵欣梅的子女齐胜男和牛争彼此相爱,两个女人才悟出了生活的真谛,读解到了和谐中的幸福指数,她们共同为牛争和齐胜男的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牛和平。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交叉地带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回乡知识青年高加林起起落落的人生变化过程。
高加林是一个富有激情和理想的年轻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走的坎坎坷坷,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深思考,由此唤醒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人生》故事发展的主线,也体现了在人生道路上面对那种艰难选择时的人物个性。
高加林抛弃刘巧珍选择黄亚萍,由此,人们对他的同情心转化成憎恨心,认为他是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文章1
网络
高加林选择黄亚萍,并不是单纯的选择爱情,为了爱而奋不顾身。而是把爱情当做跳板,带着远走高飞的个人野心,和彻底甩开底层命运的愿望接受了黄亚萍的追求。
黄亚萍正是看透了高加林的这个心思,用去大城市工作为诱惑,向他发起爱情进攻的。
……现在她最苦恼的是,高加林是不是爱她呢?从她人个感觉,高加林是很喜欢她的;而且他们在学校时就比一般同学相好。她想:就她各方面的条件来说,高加林也应该爱她!她长得虽然不像**明星,但在这个城里就算数一数二的–她对自己的长相基本上是这样估计的。另外,她的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经济状况都比高加林强。更主要的是,他们很快要到南京去安家,她将会是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号。她知道高加林是一个向往很远大的人,将来跟他们家去南京对他肯定有吸引力。
这是黄亚萍准备向加林发动爱情攻势前的真实思想。她也是这样直截了当的抛出了自己的爱情绣球。
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陈玉玲每次回忆起来都是痛彻心扉。
时年22岁的陈玉玲是一名知青,她与周正国是一对恋人。
起先周正国并不敢追求陈玉玲,他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女孩。
周正国的父母曾经很有钱,但他们的感情却出了意外。
后来两人离婚了,周正国的父亲在49年出国了,年幼的周正国就一直跟着母亲生活。
母子二人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最后他们来到了知青点,日子才过过了些。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没过几年周母就患上重病,如今她瘫痪在床。
周正国一边干活一边照顾母亲,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正国是个好后生,要不是太穷,我一定把女儿嫁给他。
”
这些年为了给母亲治病,他花光了积蓄,如今还欠下不少外债。
这也让那些有女儿的人家望而退步,毕竟谁也不愿意让女儿过穷日子。
陈玉玲本来是和周正国没什么往来的,不过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这天生产队的毛驴不知道为何突然间冲向了人群,来吓得四散逃走。
陈玉玲有些倒霉,两天前她刚刚崴了脚,这毛驴突然窜了出来,她也只能做好受伤的准备。
就在这时周正国挺身而出,他毫不犹豫的将陈玉玲护在了身后,而他自己则受了伤。
陈玉玲听知青们说:“他们全家都靠周正国周转,如今他受了伤日子可怎么过呀!”
心怀愧疚的陈玉玲带着礼物来到了周正国的家,看到了他家的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周母躺在病床上,周正国正在煮粥,母子二人就靠着一锅稀粥维持生计。
陈玉玲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可是这笔钱却被周正国给拒绝了。
周正国说:“我帮助你是应该的,你别往心里去。
”
陈玉玲从那天起就经常过来帮助周正国照顾周母,她还会买上一些新鲜的食材为他们母子俩做饭。
通过相处,陈玉玲发现周正国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她有些心动。
终于她鼓起勇气向周正国表白:“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
周正国很为难,因为他知道自己家境贫寒,他更害怕无法给陈玉玲好的生活。
可陈玉玲却说:“只要你有一颗爱我的心,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两个年轻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他们关系越来越亲密,这让旁人羡慕不已。
周母更是乐呵呵的说:“我家正国有福气,不然怎么能交到一个这么好的女朋友呢?”
眼看着两个人的关系迅速升温,这时陈玉玲的母亲却找上了门。
当她得知女儿有了对象后,心情复杂的说:“你知不知道你要是跟那小子在一起,你可能就回不了城了。
”
当时陈玉玲想的是回不去就回不去,大不了一直在农村。
看着女儿这般任性,陈母无可奈何,她只能找到了周正国。
看着眼前的小伙子,陈母也是不忍心,但是为了孩子的前程,她不得不做这个坏人。
她对周正国说:“你们还都年轻,还都有大把的未来。
”
“我和她爸爸就只有这一个女儿,我们希望她以后能留在我们身边,就算阿姨求你了,你跟玉玲分手吧!”
周正国内心十分难过,他真的不想和陈玉玲分手。
他晚上的时候去老乡家喝酒,就看见老乡的姐姐回来请求父亲给她一些粮食。
老乡说:“当年我妹妹可是这十里八乡最漂亮的女孩,媒人都快把我们家门槛踏破了。
”
“可惜她相中一个穷小子,如今是吃了这顿没下顿,现在全靠家里接济才能活下去。
”
从老乡家出来,周正国但内心是久久不能平静,自己现在这么落魄,凭什么让心爱的女孩跟着他吃苦呢?
他思考了许久,终于在这天晚上下定了决心,他和陈玉玲提出了分手。
陈玉玲说:“是不是我母亲对你说什么了,你别听她瞎说,我只认定你一个人。
”
周正国却摇摇头:“咱俩真的不合适,都说强扭的瓜不甜,我看你还是不要再纠缠我了。
”
听到周正国这么说,陈玉玲也不再强迫他,毕竟自己也是有自尊的。
从那以后陈玉玲就再也没来,周正国虽然难过,但是如故重新选择,他还是会选择放手。
那天周正国去干活,他听到了有关于陈玉玲的消息,这让他心神不宁。
原来陈玉玲的父亲犯了错误被抓了起来,母亲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了。
如今陈玉玲在知青点的日子并不好过,很多知青都对她避而远之。
周正国坐不住了,他连夜赶到知情点,此时的陈玉玲正在屋里偷偷抹眼泪。
看到陈玉玲这个样子,周正国进了屋一把将她抱在了怀里。
周正国说:“我们结婚吧,我愿意给你一个家,从此以后为你遮风挡雨。
”
陈玉玲那天在周正国怀里嚎啕大哭,她失去了父母,不过她又有了新的家人。
周母得知儿子和陈玉玲重归旧好,她笑的是合不拢嘴。
之前还可惜儿子错过这么好的姑娘,没想到他们兜兜转转还是在一起了。
两个人热热闹闹的举办了一场婚礼,那天很多人都来为他们祝福。
婚后的周正国更加努力赚钱,虽然他们的日子不富裕,但两口子有商有量的,把他们把小日子经营的红红火火。
后来知青们都走了,而陈玉玲则留在了这里。
这天她正在照顾周母,突然有个小伙子跑了过来说:“嫂子你快去看看吧,正国哥出事了。
”
当时周正国开着拖拉机帮着同事拉柴火,没想到他连车带人翻到了沟里。
这拖拉机是属于村里的,现在拖拉机坏了,那就要周正国赔偿。
虽然周正国这些年有了些积蓄,可是这些钱远远不够买一台新的拖拉机,一家人陷入了贫困之中。
恰逢此时,陈玉玲怀孕了,她只能留在家里干着急。
周母为此大病了一场,有一天她将儿子和儿媳叫到跟前。
她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张存折。
周母说:“这是我攒的一点钱,可能不够,但是能还一点是一点。
”
“你们要记住,不管遇到多大的难处,都不要放弃希望。
”
没过两天周母就去世了,这让夫妻二人悲痛不已。
最后他们借了不少钱,终于给村里买了一台新的拖拉机,不过他们也欠下了不少外债。
夫妻二人一合计,如果一直在村里干活,那这笔钱肯定是一时半会儿还不上。
周正国去问了同村子里的人,有人说外出打工能赚不少钱。
当时陈玉玲怀孕,周正国就等着妻子把孩子生下来再走。
陈玉玲有些不舍,她说道:“你一个人在外面我不放心,要不等孩子出生后咱们一起走。
”
周正国不忍心让妻儿跟着自己颠簸,于是他说:“你们先在村里待着,等我在城里站住脚了就将你们娘俩接过去。
”
“城里还不知道什么样,咱们大人没什么,可不能苦了孩子。
”
时间一晃过去几个月,陈玉玲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这让周正国感到很开心。
他给孩子起名周远,等孩子满月之后,他就踏上了打工之路。
陈玉玲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在村口送别丈夫,二人依依不舍,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周正国走了后往家里寄过两封信,信上说他现在很好,也赚了不少钱。
周远很快就周岁了,可是丈夫在寄过两封信后就再也没和家里联系,这让陈玉玲心里发慌。
她开始向村里打听丈夫的下落,而跟他一起出去的打工的人都陆续回来了。
据那些人讲:“刚开始我们确实与周正国在一块,但时间长了我们就分开了,我们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
”
陈玉玲是日日忧心,她最终把孩子托付给了邻居,而她则踏上了寻夫之路。
她来到丈夫曾经干活的工地,可是所有人都没有见过周正国。
后来她又登了报,可依旧是杳无音信,就这样大半年过去了。
丈夫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不可能抛弃自己和孩子,那么唯一的理由就是周正国出事了。
村民们对于陈玉玲的遭遇都很同情,他们都知道周正国这是凶多吉少了。
陈玉玲接受了丈夫去世的事实,她为丈夫立了一座坟。
“我会好好活着的,我也会把咱们的儿子抚养成人,你就放心吧!”
一转眼20年过去,陈玉玲一个人还清了债务,又将儿子送入了大学,村里人都对她十分尊敬。
这些年来也不是没有人给她说媒,可是陈玉玲都拒绝了。
“那些男人再好,也比不上正国,这辈子我都是他的妻子。
”
陈玉玲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她来到城市检查身体,等车的时候无意间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那人分明就是丈夫周正国。
丈夫突然死而复生,这让她一时间接受不了,等她想去追那人却已经走远了。
陈玉玲给儿子打电话,她说:“儿子,我看到你爸了。
”
周远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一愣,然后他第一时间赶到了母亲身边。
周远气愤的说:“我看爸爸就是不想来和咱们相认,既然如此咱们还找他干嘛?”
陈玉玲擦了擦眼泪说:“我苦了这么多年,不为别的我也想问问他,到底为什么不回家。
”
就这样母子二人在尝试里寻找了起来,几天后周远终于找到了那个人。
而经过那个人的解释,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件事是个乌龙,而那个人也确实和周正国有些关系。
男子叫周正伟,他是周正国的亲生哥哥。
原来当年周母生的是一对双胞胎,他们离婚后,哥哥就被父亲带走了,而周正国归周母抚养。
周正伟跟着父亲来到了国外,一年前父亲去世才告诉他国内有一个弟弟。
他十分激动,于是他便过来找弟弟,没想到被人当成坏人。
陈玉玲听了这个消息后她的内心十分复杂,她的丈夫究竟是死是活呢?
她宁愿丈夫活着,哪怕他变了心都行,总比这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要好。
陈玉玲哭得那样伤心,仿佛将这么多年的委屈都哭出来。
周正伟得知这种情况后,他立即联系了媒体,希望在媒体的帮助下能找回弟弟。
几天后有位老人联系到了他们,他说有位工友可能知道周正国的下落。
后来经过一番波折找到了那位工友,通过那位工友他们也知道了当年的真相。
当年周正国在工地干活,有一天一位女孩遭遇了劫匪。
周正国二话不说的与劫匪搏斗起来,很不幸的是他被劫匪砍伤。
等人们将他送到医院时,周正国人已经不行了。
他临终前说:“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爱他们。
”
说完这句话他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无论人们怎么呼唤他都不曾睁开过。
那位女大学生四处寻找周正国的家人,但可惜的是没人知道周正国的家到底在哪里。
这么多年来,女大学生从未放弃过寻找,直到前两天通过别人知道了周正国的家人。
女大学生将遗物交到了陈玉玲的手中,她抱着东西失声痛哭。
遗物中有孩子的波浪鼓,也有女士的衣服,那都是丈夫买给他们母子的。
陈玉兰哭着对儿子说:“你爸爸从来没有抛弃过我们,他是个好人啊!”
周远也哭了,他从生下来没多久就没了父亲,这种心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后来他们将周正国的骨灰带到了家乡,陈玉玲要让丈夫落叶归根。
周正伟提出来要带他们去更好的地方生活,可是陈玉玲拒绝了。
她说:“我的丈夫就在这里,我要守着他,能再让他孤单一个人了。
”
最终儿子周远跟着周正伟走了,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
陈玉玲从那以后就没有出过村子,她每日都过来陪陪丈夫,然后跟他说说话。
一阵微风吹过,陈玉玲仿佛看到了丈夫,他正对着自己微笑,陈玉玲也笑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