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想去做而至今没能够完成的事情

那些想去做而至今没能够完成的事情,第1张

那些想去做而至今没能够完成的事情

 你有一些十分想去做的事情吗那么你又完成了吗下面那些想去做而至今没能够完成的事情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看到曾经的自己,拥抱自己

 耿耿于怀的事情还未完成,却已时过境迁,多么让人遗憾和无奈。回望来时的路,请你看到曾经的自己,看到自己那些或单纯、或美好的心愿。

 现实从来不是完美的,人生总是有很多的残缺。比如读者留言中为了家庭放弃的学业,因为青涩压抑住而没有及时去表白的情感,还有因为失恋未能兑现的牵手旅行。也许是因为现实的客观原因,也许是因为主观因素,再回首时,难免会感慨命运,追悔过去,叹息自己,但是岁月一去不复返,纵使有再多的无奈。

 然而,当你能看到曾经的自己时,你会发现,那个充满幻想,却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需求的自己,他(她)那么脆弱,甚至还要伪装坚强,告诉自己无所谓,多么令人怜惜!

 再回首时,请你不急着评判、否定,请感受一下最初的那个自己,尝试着去理解他(她)。这么多年了,因为那些事情,自己仍然难以忘怀,可见那些事对自己的影响有多深。当时的选择,有诸多的无奈,但是也许对于当时的自己而言,那是最真实的选择。那样的环境下,那样心智的自己,那样真实的存在。

 所以,当你看到自己曾经的遗憾、无奈与无助时,请给自己一个深深的拥抱。当你用一颗更为开放与博大的心,来面对曾经的自己时,即使只是默默地陪伴着,自我的疗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发生。

 2、告别需要仪式,请微笑着道别过去

 现实中,有很多我们耿耿于怀,但却无法完成的事情,其实面对的是丧失,如同上面读者留言中提到的亲人的逝世,失恋等。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改变,我们往往感觉到束手无策,而对于那些曾经计划好的事情,是否需要去完成呢在我看来,面对丧失,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能够顺利、平稳地过渡,那么那些落空的计划,势必也将随着丧失一起被接纳。但是,如果很长时间里,仍然对未完成事件耿耿于怀的话,那么或许我们需要针对丧失感再进行处理。

 读者@Nana因为没能兑现大学毕业后带奶奶去北京旅游的愿望,每次想到这件事情,仍然有较强烈的情绪。原因在于她还没能真正从心理上与奶奶进行告别,对于未完成的心愿,依旧无法释怀。在她看来,对奶奶是有愧疚的情感的,同时伴随着自责。如何去处理这么一个心结呢在我看来,Nana其实可以去完成这么一个仪式,填补内心的这份空缺与遗憾。例如带上奶奶的骨灰,或具有代表性的遗物,到北京走一番,把当初承诺带奶奶去的景点走上一遍。当她完成了这件事情后,也即可以抚平对奶奶的愧疚及内心的伤痛,从而在心理上与奶奶作一次告别。

 很多时候,告别是需要仪式的,需要一个仪式来承载我们的各种情绪,让我们能够正视已经发生的现实,从而去接纳现实。而未完成事件,很多时候充当的是这么一个仪式。

 读者@凉~凉在与男朋友分手后一个人去了恋爱时承诺过一起的地方旅行,这其实就是一种告别的仪式。而在读者@May的留言里,告别仪式的重要性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失恋一年多未能真正走出阴影的她,一个人去了前男友成长的城市,删除了前男友的照片,最终彻底删除了这段感情。

 当然,仪式可以有很多种,不一定是通过完成未完成事件来实现。例如,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有时候会让失恋的来访者去写日志,或写一封信,与恋人作告别,当然也不一定要把信投递出去,而在通过“写信”这个仪式来完成告别。

 时过境迁,如果未完成事件依旧是你的心病,不妨让仪式感来得猛烈些吧,当你填补了内心的空缺,真正微笑着告别了那些人,那些事,你也将获得身心的自由。

 3、理解岁月及成长,与自己和解

 不管是看到曾经的自己,拥抱自己,还是通过仪式与过去道别,最终无非都是要理解岁月与成长,与自己和解。

 读者@潜江提到的读研究生,不知对她而言,最初想读研的动机是什么呢如果主要是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么后期经过兜兜转转,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没能去读研,固然是一种遗憾。但是反过头来,经过了若干年,再看待读研这件事情的时候,除了遗憾,还有其他与最初想读研时不同的认知吗再回首时,能否看到自己在岁月中的成长,看到面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心态呢

 时过境迁,每个人都在成长,曾经未能实现的心愿,最终变成耿耿于怀的心结,还是云淡风轻般的释然,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看待成长。

 几年前,我曾经一度非常热衷于一个人出去旅行。对于当时的我而言,一个人在路上的感觉,能够让自己感觉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我享受于这种状态。为了证明自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我去了很多地方,同时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些计划。

 2011年的时候,我曾告诉自己,三年内,我一定要去一次西藏。然而,三年早已过去,至今我都没有去西藏。原因在于这三年里,我的生活经历及体验告诉我,我不需要通过旅行的方式,去证明自己;对精神上自由与超脱的追求,不需要通过去西藏来体现。于是,对我而言,西藏不再是一个符号,不再具备当时赋予的意义。而当我理解了岁月与成长,我也就与那个年少轻狂与偏执的自己和解了。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其实时过境迁,此时此地之心,与初心相比,发生很大的变化,是很正常的。现在的你,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你,又何须苦守旧的标准审视新的自己呢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时过境已迁,很多事情,做与不做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例如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去西藏已经不再是非去不可的事情,当然我也不排斥去西藏这件事情,如果有机会,到西藏走走,也未尝不可,只是心态已跟从前不同。

 岁月荏苒,当我们能理解岁月及成长,也就能更好地与自己和解。当耿耿于怀渐渐变得释怀,我们也将活出全新的自己。

 4、穷游世界

 作为一个标准的小文青,我真的超级想去背着一个书包做背包客去穷游世界。看看这个世界的风景,看看其他的地方,其他地方的异域风情,这是我希望做的一件事情,但是因为我的胆量和穷,这件事一直没有实现,我的爸妈也不是太支持我这么做,所以这件事情一直被搁置到现在。

 生来就是很感性但是懒且怂的人来说,我心里想做的事情那么多那么多,实行的事情那么少那么少。最近一个舍友要不要去送外卖,我们觉得送外卖就是一件很威风的事情啊,送个外卖而已啊。

 生活越平静了,心里越伟大的时候,一些勇气总会被磨越干净,最后能有的也所剩无几了,所以那些想做的事情也就是想做的事情了,没有想过要实现了已经,没有去穷游世界,只能看着那些背包客去世界各地旅行,他们分享在自己的微博里把故事,我看的津津有味。

 但是如果有机会实现我还是要去的,毕竟这是一个来自文青的小冲动啊,这是事情吗,这是情怀啊好吗,这是我想做的事情,现在是,以前是,以后也是,我要去西藏,要去可可西里。

 其实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要去保护藏羚羊,看了陆川的《可可西里》以后,我真的觉得我想去藏羚羊保护区去保护它们这些小天使,或者成为动物保护基地的志愿者也可以,我喜欢动物,我希望我可以去保护它们。

 5、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一直以来想做又没机会去实现的事情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想去云南丽江,想去看美丽的丽江的风景,看丽江的建筑,我还想去看看那里有什么美食,这一场旅行从我上了大学就一直在想,但是很多因素让我至今还没能够实现。

 我家就是海南的,我大学也在海南读,所以我是从小到大都没出过海南岛的,没有坐过火车,没有坐过飞机,没有坐过船,我第一次坐动车还是在两个月前,所以很多别人都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我都还没做过,我很想去云南旅行,我真的特别喜欢丽江的那种建筑,喜欢那里的房子,但是大一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也不敢去,后来是因为资金和时间的问题,每次到国庆或者中秋这种假期我就会报名各种兼职,同学和很多朋友都出去旅行了,每次看到他们发的相片我就会对丽江多一份向往,然后放寒假暑假的时候我又舍不得拿自己兼职挣来的钱去旅行,因为一次旅行要花掉好多的钱,所以每次都会在想,要不就再等等,等我挣的钱很多很多了再去。

 我以后肯定会去实现这件事情,只是时间的问题,我想和我心爱的人一起去,挑一个不是节假日的时间去,因为我不喜欢去旅游的地方人太拥挤,那会影响我的心情,我希望我的这次旅行是让我最快乐,最难忘的一次旅行,能够在每次说到这次旅行的时候我的嘴角是上扬的,而不是遗憾的,虽然现在还没法实现,但是没关系,越期待的事情等有机会去做了,就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6、畅快的长途旅行

 去各地旅行可能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但是又没机会做的。

 旅游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件事,但是因为我的时间上,经济上不允许,所以只是简单的出去旅行过几次。而且每次都是和朋友一起,大家人多,所以兴趣也不能完全一致,那几次旅行很愉快,但是并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旅行。

 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是去西藏,稻城亚丁和泰国普吉岛。

 西藏是纯洁的圣地,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西藏人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淳朴的,他们的内心好像都是被佛教净化过似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布达拉宫的端庄和圣洁照耀着西藏,壮丽的雪山,纯净的河流,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让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

 稻城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拍摄地就是在稻城,听这个名字就非常美丽,各种自然景观也非常迷人。只是看网上的就已经很吸引人了。

 普吉岛的海非常美,虽然全国各地有很多海洋都非常美,但我很喜欢泰国,我觉得泰国人很友好。而且我觉得泰国是一个很淳朴的国家,离中国也比较近,机票钱可能会便宜一点。

 我一直想有一次很长的旅行,一个月的那种,悠闲地在我喜欢的城市闲逛,但是时间不允许,而且我没有那么多的钱,我的父母也会担心我的人身安全之类的问题。

 以后如果有钱了,一切都不是问题,我会带上我父母,带上我的爱人,一起来一次畅快的长途旅行。

 7、好奇外面的世界

 我一直以来非常想做却又没有机会去实现的事,那就是世界各地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开阔一下视野,同时也去放松一下自己。因为我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的富裕,并不能像那些所谓的富二代那样随心所欲的想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每次看到朋友圈那些朋友去各个地方旅游,吃好吃的,感觉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的开心,非常的多姿多美,都会非常的羡慕。然后我并不能像他们那样随心所欲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因为我家也没那个条件,而自己还是学生,并没有做到经济独立。自己的生活费还需要父母来承担,因此也不能做一些任性的事情,让父母难为呢。作为一个贴心的孩子只能够每天正常上学读书,放假期间去找一些兼职,减轻一下父母的负担。

 每次听到朋友们放假回来说去哪里玩,去哪里吃好吃的,就特别的羡慕。其实我一直以来都非常的想去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我也非常的想放纵一下自己,良知,就不要去考虑太多的事情,放下身边的一切,然后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时间那么短,自己一辈子都看不完。然而,世界却那么的大。所以我自始至终都觉得非常的遗憾,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实现这件事情,去世界各地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领略一下各地的文化风采。因为我并不想总是窝在一个地方,我也非常好奇外面的世界。

 8、看一场NBA比赛

 一直以来都很想去美国看一场NBA比赛,但是短时间内这个愿望对我来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一场NBA比赛,从此以后我就开始陷入篮球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作为一名球迷,最终极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机会近距离看一场他们的比赛。

 想去奥克兰的球馆坐一坐,和所有支持勇士的球迷一起为他们大声的呐喊,想摸一摸地板上的勇士图标,感受一下他们努力打球的痕迹,想要去更衣室看一看,想坐在克雷·汤普森的椅子上感受他的气息。

 但是这个计划暂时是没有办法实现的,首先,我在时间上很难协调,因为今年刚好是大四,有很多毕业的事情需要处理,同时还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所以在稳定下来之前,应该都没有机会去看比赛。

 其次,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不想再继续用父母的钱去看我喜欢的比赛,因为觉得要靠自己来满足自己所有的美好愿望,所以,还需要有一个赚钱的过程,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才会去现场。

 最后,我觉得还需要考虑一个安全的问题,自己去肯定是很危险的,家人也不会放心,所以需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看,既没有了安全的担忧又都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加油。

 虽然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只是奢望,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我一定能够如愿以偿的坐在他们的身后,听到他们大喊战术的声音,看到他们努力奔跑的身影,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9、想过的生活

 其实在我的人生中有很多的遗憾,因为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去思考的人。可是由于自己的时间每一天都是属于那种不够用的状态,所以很多的事情,我真的想去做,但是最后都没有做成。因为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很多的规划,当时我自己的梦想就是可以有机会去国外去上一下研究生。不是因为国内的研究生学校不是特别得好,而是我喜欢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因为感觉去国外上研究生的话,可能学习的东西会比较的多,我还想去感受一下不同国家所带给我的一些感受。

 可是由于自己家里面经济的一些问题我最后没有选择去国外上研,每次想起来这些事情自己的内心还是觉得不开心的,因为看着身边很多人他们都选择了国外上学h而且每次看到他们发的一些朋友圈,觉得其实年轻人我们就需要去感受一些不同与自己让生活的一些状态。因此我现在只能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应该去国外上研究生的话,可能花费特别的高。

 而且有的时候他们也会说在国外上研究生的话,毕业是特别困难的,因为你需要学习的东西特别的多,而且也需要有很多的锻炼。现在这么高额的学费及生活费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选择放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到国外去上研究生,而且我们的成绩也是那种普普通通的。所以在大三的时候我就选择放弃了这一个梦想,毕竟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们要考虑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对于生活中有些遗憾的事情h我们只能够通过未来的生活好好的去努力,过上处于自己想过的生活。

 10、感受中国

 我认为我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好像都是一直在想着,却并没有真正去实现。

 我从小就像去西藏看看,去看看那里的山。看看到了那里之后我是不是会有高原反应,这件事情我真的特别想要知道。

 因为我每当看到电视上有人去了西藏之后有很大的高原反应,我就非常的想去看看,而且那里也有很多的民风习俗,我想要去感受一下。那里的环境也非常的优美。

 民风也很淳朴,所以去那里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机会实现它。

 我从小就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虽然越长大越觉得不切实际,然后一点点的梦想开始缩小。最后就是环游整个中国。

 其实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现在还是停留在想的这个阶段,一直没有付诸行动,有的时候想和做真的差距特别大,想是一回事,但是做起来真的特别难。

 还有一点事情说现在非常想做的,那就是带我的爷爷去天安门广场,去看一看升国旗时那庄严的时刻。

 我相信他一定会感到你非常的骄傲和自豪,我觉得他老之后,那一辈子的心愿就是能去天安门广场再去感受那神圣的一刻。

 他以前总是唠叨着想要去北京看看,那时候我还小,总是大言不惭地说等我长大了,我就会带你去。不仅是去北京,哪都行。

 但是我长大了,他却去世了,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没有了他,去北京仿佛也没有了意义。但是以后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要去看看,看看那早上升国旗庄严的时刻,替他感受一下我们我们的中国。

;

春申君黄歇,“疑为黄国之后,《左传》所谓‘汉阳诸姬, 楚实尽之’, 灭国以后归于楚, 故称为楚人”[1]。据《左传》记载,故黄国应有二,一是楚文王十五年时为巴人所败,接着楚文王又伐黄,“败黄师于足昔陵。还,及湫,有疾”[2]。足昔陵,今河南潢川西南,地处淮河,“自郢及我九百里”[3]。湫,《清一统志》谓在湖北钟祥北, 《春秋大事表》谓在湖北宜城东南,故此黄,非远离郢本土的淮水南岸之赢姓国,而是郢附近汉水东岸之一小国,即“汉阳诸姬”之一。二是上述离郢“九百里”、淮水南岸的黄,楚成王时因背楚亲齐,为楚所灭[4]。但不论是汉东之黄,抑或淮南之黄,均系楚之异姓国[5],被灭后一直臣属于楚, 并成为楚国古老的贵族。楚国晚期,黄歇先为左徒,后任相、封君,执掌楚国军政大权,与这一名门望族地位是分不开的。

见于《史记》等文献记载,黄歇出现在楚国政治舞台上,始自楚顷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 时秦正大举南下攻楚,楚使黄歇至秦上书,要求秦亲楚,第二年即侍太子完为质于秦。这时任左徒,以善“辩”受到重用。过十年,楚顷襄王病,黄歇与太子完归。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楚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为春申君”[6]。 楚考烈王(公元前262椙?38年)在位二十五年,黄歇“虽名相国,实楚王也”[7],一直主持楚国军政大事。 考烈王死后十五年,楚即为秦亡,故黄歇的政治生涯正处在楚国晚期,其军政活动与对外策略,决定着楚国的命运。楚国晚期的统治实际上就是黄歇制定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实践。列宁说:“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8]把黄歇与楚国晚期政治联系起来考察,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对认识楚国晚期历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公元前273年,秦在击败韩、魏后,即领韩、 魏南下攻楚。在这一严峻时刻,楚遣黄歇至秦,给秦昭王上书,要秦亲楚,并兵锋指向山东诸国。这封“上书”的内容,《战国策·秦策》、《史记·春申君列传》和《资治通鉴》等均有详尽的记载。这封书洋洋洒洒,黄歇亦以善“辩”和“游学博闻”著称,以致近人还认为黄歇才智难得,一封书就阻止了秦的进攻,使楚国赢得了和平环境,延缓了败亡进程。如果从当时阻止了秦的兵锋的急功近利看, 黄歇使秦上书,确为急中生智,不失为一虑之得,但如果从战国中晚期以来秦楚关系史及楚国败亡历史整体考察,黄歇的这封“上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害人误己的献策书,危害极大。

首先,从“上书”的内容看,黄歇一开始就热烈歌颂了秦昭王的赫赫武功:服韩、魏,“断齐、秦之要,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9], 然后为秦提出了灭中原诸国及亡楚的总体方针与具体方略。第一步,秦楚联合,全力攻韩、魏,迫使韩魏服而为“关内侯”。第二步,秦楚进一步合作,攻取齐之右壤,使秦地“一任两海,要绝天下也”[10],割断燕、赵与齐楚联系,以“危动燕、赵,直摇齐、楚”[11]。第三步,燕赵齐楚四国,因割断联系,“不待痛而服矣”[12],即可徐举而灭之。这三步具体方略,归结起来,就是教秦实现亡楚灭中原诸国,一统寰宇的总战略方针。秦昭王听了很高兴,立即停止对楚用兵,楚亦令黄歇侍太子完质于秦,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效劳。

秦国为什么对黄歇的上书这样看重,这是因为黄歇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秦的进攻方向、步骤,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略。如书中指出秦经文、庄、昭三代的征战,“能”、“功”、“威”并举,战绩辉煌,当今的主要任务是“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诚,使无复后患”[13],威德并重,舒缓人心,谨慎行事。楚是秦近邻,又西北为韩、魏所隔,如果贸然进攻,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经韩、魏攻楚,韩、魏必抄秦后路;如不经韩、魏而经随水右壤,则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无战略意义。且攻楚时,魏、齐必趁机而起,魏攻宋地,“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 结果“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又会对秦构成威胁。如秦楚合而为一,则局面顿时改观,不仅韩、魏成为“关内侯”,且燕赵齐楚亦必服。这种分析实属上乘,透彻明了。不幸的是立场颠倒了,完全是从秦的战略利益出发的,楚只是充当秦的伙伴,当完了打手后,再自己去套上绞索。因此,黄歇的这份“上书”,不啻于一份投降书和卖身契。

过三年,即公元前270年,魏人范雎至秦, 就秦的内政外交问题与对策,和秦昭王作了深入的交谈。其中就对外兼并的策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昔者,齐人伐楚,战胜,……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籍贼兵而齑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而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15]只要细加咀嚼,这一谈话与黄歇的“上书”内容,如同一辙,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秦后来一段时间不攻楚,而集中力量攻打中原诸国,就是遵照黄、范两人的方略行事的。黄歇虽一时阻止了秦的兵锋,但从根本上却教秦亡楚,这位”游学博闻“之士,终究不过充当了为秦国战略利益效劳的策略家角色,而对自己的国家,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卖者。

其次,从“上书”的历史背景看,这封书完全是楚怀王亲秦路线的继续,或者说是楚怀王投秦误国政策的翻版。春秋时期,秦之东进受晋所阻,秦晋结仇,楚则与晋长期争霸,故秦楚战略利益一致,世为盟国。入战国后,秦经商鞅变法后崛起,北击东进南下并举,进展顺利。秦对楚这个姻亲之国,一打一拉,服楚灭楚的战略意图已暴露无遗。楚威王时楚尚强盛,这个问题就很突出。纵横家苏秦就警告过楚威王:“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亲雠者也。”[16]楚威王对此忧心忡忡,认识到“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并因此,“卧不安,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17]。楚威王死,楚怀王继位后,对此失去戒心,特别是不听陈轸、昭睢、屈原等的忠告,坚持亲秦,终酿成“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8]的悲剧。 楚威、怀两代,对秦的战略意图应该是认识得很清的,对秦的野心也应该领教得很深,且楚怀王本人也留下了血的教训,但其后,尤其是楚顷襄王还迷途不返,亲秦惧秦,越陷越深,以致蒙受亡郢辱祖之后,又造就了楚国末年一代的投机取巧的政治家黄歇,抛出误国的所谓“上秦昭王书”。

这份“上书”绝非偶然的巧辩之词,而是在被秦国打怕之后,推行屈辱投降路线的产物,是楚怀、顷襄两代腐朽没落的现实写照。在楚怀、顷襄、考烈王和黄歇这些没落的政治代表统治下的楚国,最终为秦所亡,是理所当然的。

其三,从“上书”的当时现实环境看,秦将白起拔郢后,楚已“东北保于陈城”[19],政治、军事重心转向东北,即已向中原诸国,特别是向韩、魏靠拢。从战略观点看,楚既已北上,当应全力团结韩、魏及其他中原诸国,才能图存发展,舍此,别无出路。关于这一点,黄歇本人也是清楚的。

如他在“上书”中指出,秦如“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 [20]。故韩、魏实为楚之军事屏障,韩、魏存,楚存,韩、魏亡,楚危。黄歇明明知道韩、魏地位之如此重要,却反其道而行之,教秦攻韩、魏,把祸水泼向邻国。这位“辅国持权”者的嫁祸于人、侥幸求生的心态昭然若揭。楚国命运掌握在这样的政治代表手里,不能不是楚国末年政治的重大失误,是楚国的不幸。

二 黄歇至秦“上书”后,楚为博取秦之欢心,第二年即采取了两大行动:一是在秦的组织下,与秦、韩、魏一起出兵攻燕(燕相公孙操杀燕惠王);二是使黄歇侍太子完为质于秦。其后,秦实行“远交近攻”方略,把楚搁置一旁,集中力量打击三晋。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危, 黄歇为保证太子完即位(实际上是让自己执政),对秦相范睢恳切陈辞:“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如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太子,必不事秦。”[21]结果太子完、黄歇均得以回到楚国。太子完继位后,是为楚考烈王,黄歇则被任为相,封为春申君。太子完、黄歇得归, 历来也是为人们赞赏的事,认为黄歇工于心计,使君臣得以平安回归。其实这并非什么计谋取胜,而同十年前“上书”一样,仍然以“事秦”表白自己的忠心,决心继续亲秦降秦,秦昭王、范睢当然对此心领神会,欣然遣返。这次说辞比十年前的“上书”更加露骨,所谓“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楚更太子,必不事秦”,十足的一副奴才嘴脸,哪里还有丁点儿策略家的味道!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立,黄歇相楚。 以后的二十五年中,是战国末年风云变幻莫测的时期,也是秦对外兼并战争步步深入、不断取得胜利的时期。 作为“御中国之难”[22], 中原诸国寄予厚望的楚国,在这一剧变时期扮演什么角色,完全是由黄歇对外路线和军事策略所决定的。黄歇相楚的二十五年,是黄歇政治生涯的主要时期。由于当时秦横兵中原,黄歇的政治生涯当然就与对外路线、军事斗争策略结绊在一起,故时人把春申君黄歇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一起并称为“四公子”。我们且不论四公子战功政绩如何,究竟谁优谁劣,但既为“四公子”,当然都是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对本国或各国的斗争起过重大作用。黄歇在这一剧变时期,究竟给本国带来什么好处,对中原诸国反秦兼并征服起过什么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不妨将这一时期与黄歇有关的某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一初步探索,看黄歇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起过什么作用。

首先,关于出兵解邯郸之围问题。公元前262年, 赵受上党,于是秦赵于长平大战,达三年之久,赵前后所亡45万,国力大伤。公元前259年,秦乘胜围攻赵都邯郸, “十七月不下”[23],赵人作了英勇顽强的抵抗。第二年,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援。“平原君与楚(王)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24]平原君“舍人”毛遂按剑而前痛斥楚考烈王,考烈王才被迫决定出兵援赵。黄歇名为相,实为“楚王”, 军政大权实际上是由黄歇所操纵的,出兵之事应由他决定。如后来魏、楚谋合纵攻秦,魏遣使至楚,“春申君闻之,谓使者曰:‘子为我返,无见王矣。十日之内,数万之众,今涉魏境’”[25]。此虽“事证未明”,但黄歇“以相倾夺”,出兵无须经考烈王,则是可信的。秦围邯郸,事关重大,平原君不先见黄歇,而径向考烈王面前痛切陈辞,最后还不惜大动干戈,说明黄歇态度暖昧,平原君才不得不在楚考烈王面前大做文章的。

楚考烈王决定出兵,谁统兵出征,或楚军承担什么任务,见于史料记载,也是模糊不清的。《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赴救赵。”《史记·春申君列传》:“邯郸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此两则史料说的是黄歇直接统兵去救援的,而《史记·楚世家》则载:“……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至新中,秦兵去。”说的是楚将景阳统兵,且兵至新中,十分明确。《索隐》谓:赵地无名新中者,“中”字误。巨鹿有新市,“中”当为“市”。由此可见,景阳率领楚军抵巨鹿,形成策应之势;魏信陵君则“窃符救赵”,率精兵八万,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邯郸之围遂解。故魏信陵君救赵,起了巨大作用;楚则声援,统帅是景阳,黄歇并非与魏信陵君一样,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然,秦围邯郸三年,楚出兵是一次或是两次,统兵者是一个,或是两个,并无明确记载,但景阳统兵救赵,并进抵“新中”,则说得很具体。故前后联系看,《史记·楚世家》记载较为可靠。楚国出兵是迫不得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黄歇固有的亲秦路线并未改变。

其二,关于攻鲁灭鲁问题。黄歇北上攻鲁灭鲁,历来被认为是楚国振兴复强的标志,黄歇也因而名声大噪,声价倍增。如《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灭鲁实为后六年),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实际上,黄歇之攻鲁灭鲁,不仅是乘人危难之举,毫无功劳可言;而且在战略上,也犯了重大错误,楚国也并未因此真的“复强”起来。

黄歇从公元前261年攻鲁,至公元前249年贬鲁君为家人,前后长达十余年时间,其间共进行了二次大的攻伐,确实是黄歇政治生涯中一件大事。第一次,公元前261 年(楚考烈王二年),楚攻鲁,取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鲁为泗上十二诸侯国之首,历来是魏、齐、楚争夺的主要目标之一。

战国中期后,魏渐衰,齐、楚对泗上霸权,特别是对鲁国的争夺更加激烈。齐威、泯曰时期,齐国一直控制着泗上各个诸侯国。公元前280年,齐为燕、秦诸国败后,国力大损, 当然再无力维持泗上的霸权地位,对楚的北上攻鲁,也只好听之任之,难以反击。秦、赵两强正在长平酣战,无暇东顾。

楚国就是这样利用齐国衰弱、秦赵大战之际攻鲁取徐的。楚攻取鲁、徐,既不表明楚之强大,更使自己在泗上陷于孤立,错失团结魏、齐及泗上诸国自强抗秦之良机。而对秦,则仍然忍辱退让。如攻鲁前一年,当秦来攻时,楚割州陵(今湖北咸宁西北)屈与秦和。自己的大后方宁可让给敌国,而对邻国、友国则大肆攻伐,且又难长期占领和巩固其地,显然是战略眼光的短视和决策的失误。 第二次,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 楚第二次攻鲁,迁封鲁君于艹吕(今山东艹吕县),取其地,即所谓“楚复强”。

过六年,又迁鲁君于卞,贬为家人,鲁亡。其时正值邯郸大战之后,赵都之围虽解,但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他顾。秦虽败邯郸城下,但国力未损,第二年就出兵猛攻韩、赵,先去韩之阳城,斩首四万,接着又攻赵,取二十余城,斩首九万。

西周背秦,即被秦灭,诸侯惊恐。在这一严峻的政治军事氛围中,黄歇又挥兵北上攻鲁灭鲁,把矛头对准齐国,以保自己淮北封地。这是典型的杀鸡取卵行为, 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楚复强”?过两年,由于韩、魏朝秦,楚恐,慌忙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8年,黄歇刚趾高气扬地贬鲁君为家人不久,就又气急败坏地以“淮北地边于齐,其事急”为由[26],请改封地于江东。既“边于齐”,又“事急”,可见黄歇的一味打击齐、鲁政策,已大大地激怒了齐国,楚齐关系紧张;又三晋战败或服秦,北部边境吃紧,只得匆匆往东南迁移。所以黄歇的攻鲁灭鲁,纯属短见投机行为,不仅没有给楚国带来“复强”局面,反而与齐国结怨,使自己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加速了败亡。

其三,关于五国合纵击秦失误问题。楚迁都巨阳和灭鲁后,山东诸国或内部倾轧,或相互攻伐,形势日益恶化。其间除了魏信陵君于公元前247年率五国之师大败过秦外, 余均被动挨打,每况愈下。特别是公元前242年,秦大败魏后,建置东郡,使本国土与齐境相接。断“山东从亲之腰”,韩、魏危在旦夕,其他各国亦感唇亡齿寒,赵、魏、韩、燕、楚五国才又合纵抗秦。由于楚国版图最大,实力最强,故楚考烈王被推举为纵长,春申君“用事”。五国军队攻至函谷关,秦一反攻即溃散。对此,楚考烈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故“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27]。“以咎春申君”说明黄歇在这次行动中不积极不认真,谋画不慎;“以此益疏”,楚考烈王已对黄歇不信任了,但欲罢不能,用而无功,黄歇主持下的楚国政治,就是处在这种消极无为的状况中。黄歇这样辜负考烈王的信任,并非偶然,而是他主政以来惧秦心态和亲秦路线的必然结果。因此,所谓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既无孟尝君谲诈善变的本领,又无平原君坚决抗秦的气魄,更无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胆略,只是一位平庸无奇、巧辩而不实的徒具虚名之士。

三 春秋时期的楚国,是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强国;入战国后,楚国虽仍不失为一南方大国,但它扼杀了吴起变法,失去了改革图强的良机,国势已渐衰退,江河日下。宣威图治复强,但时仅四十年,之后即进入了楚怀王统治时期。“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8],内政不张,外交失误,楚国败亡,历来归咎于楚怀王,不无道理。

但楚怀王毕竟对秦还敢于抗争,被骗入秦后,又至死不割地不低头,应该说对楚国统治集团留下了血的教训,这本来是足够楚人深思的,也能激励人们痛定思痛,立志复强,但可惜的是,楚怀王子顷襄王是一个软骨头,战则败,败则迎归于秦,“结和亲”[29]。对此,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愤慨之极,并叹息道:“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雠! 乌乎,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30]郢亡徙陈后,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采取措施,革除弊政,励精图治,上下一心,着力恢复。但黄歇主政的二十五年,丝毫不见有紧迫感,更谈不上有任何卧薪尝胆精神;相反,黄歇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恣情享受,操弄权柄,激化矛盾,楚国更加岌岌可危。

楚国政治权力始终掌握在以王室为首的世袭贵族手里,但对贵族的封地还是有所限制的。吴起变法时,集中地打击了一下旧贵族,出现了昭、屈、景三大族联合执政的局面,一时生机盎然,政治上有一定活力。这是吴起变法后带来的积极成果。但吴起毕竟是被阳城君等数十家旧贵族杀害的,变法措施也因而被摧毁了,故楚自春秋末兴起的贵族封君制,更加向大(封邑大)、滥(滥封)、尊(位尊)的方向发展,以致楚考烈王继位后,任黄歇为相(令尹),又封为春申君,一身而二任,成为“实楚王也”的大封君。

见于史料,楚考烈王时的封君有两位,一是临武君,为时人视为“不可拒秦之将”,荣尊有限,另一位就是春申君黄歇。黄歇这位封君,凭其原侍考烈王入质于秦十年的经历,得到无限的信任,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特权于一身,名尊权高,在封邑内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俨然一独立王国。 其封地初在淮北,扼控陈城,掌握楚国命脉。后与齐关系恶化,又改封吴,远避兵锋,役使臣民,开渠建仓,以满足奢侈*逸生活的需求。《越绝书》载:“无锡河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太湖,以泻西野。”《七国考》引《一统志》载:“南直常州申浦在江注太湖,昔春申君开,置田为上下屯,自大江南导,分而为二:东入无锡,西入武进、戚墅,俱达于运河。”工程如此浩大,可见役使臣民之众。水利的兴建,必然带来粮食的增产,黄歇于是赋税剥削源源不断,故又在吴地建有东西“两仓”[32]。在此同时,黄歇又大兴土木,“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33]。后来太史公司马迁见此不由惊叹:“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34]黄歇这位独特的封君,实为楚国肌体的毒瘤,吞噬着楚国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哪里还能去励精图治和抗御强秦?黄歇还凭借其雄厚财力,结党营私,招徕食客, 多达“三千余人”,其中“上客皆珠履”[35]。人虽众,但这只是一种陈设,真正有才华的人则不多见。故楚国人才济济,至末年却几无可用之人,以至赵使魏加倡“天下合从”时问黄歇有将否,黄歇答以临武君,魏加则认为“……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36],不值一提。有一个叫汗明的怀才不遇,终不得不向黄歇倾吐衷言:“今仆之不肖厄于州部,土出穴穷巷,沈污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与梁乎?”[37] 在黄歇这种华而不实、设而不用的政策下,大名鼎鼎的荀子来到楚国受到冷遇,而楚人、荀子的学生李斯则离楚去秦效力,就非偶然。因此,黄歇的养士,绝非招揽人才,用于国难,而是私蓄势力,包藏祸心的。这从黄歇与其食客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到证实。原来楚考烈王无子,食客李园让其妹与黄歇通,待有孕后,黄歇与李园妹谋,进幸考烈王,以期“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38],做“娠姬窃国”[39] 的美梦。

另一食客朱英以为李园兄妹不可信,考烈王死后“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不如趁“楚王病”以“代立当国”,而后“南面称孤”[40]。黄歇以为李园虚弱, 不敢轻举妄动,考烈王死后仍入棘门吊,果被李园死士所杀。黄歇的养士适得其反,不仅自己招致杀身之祸,而且也把楚国推向隳亡的绝境。其时(公元前238年),秦王政杀女戮土毋,废吕不韦。

楚国由于黄歇篡国野心而内部相残,秦国则整肃奸宀九,政令划一,两相对照,楚国结局也就未卜可知了。因此,楚国晚期政治的腐朽没落,其根子在黄歇。黄歇对楚国的败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古人论及楚败亡原因,指出楚国非无“坚甲利兵”可用,亦非无“固塞险阻”可守,而在于“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41]。此“道”即为统治之道。可见楚国晚期政治失误,用人不当,黄歇误国,是使自己招致败亡的真正原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913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9
下一篇2024-0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