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安读大学的4年,把西安差不多玩遍了,给你推荐几个去处吧。
西安市内的推荐你去大唐芙蓉园,看全球最大的水幕**,但是建议你下午去,因为水幕**是晚上8点钟(有时8点半)。
上午的时候你可以去钟楼看看,然后中午去鼓楼后面的回民街尝尝那得“贾三灌汤包”。不建议你在回民街吃别的,包括烤肉,因为很一般,糊弄外地人的。或者你去附近的“粉巷”吃“春发生”的葫芦头泡馍。
还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饭馆,外地人都不知道,但是东西超好吃,在南门里西北角,湘子庙附近,叫乐乐餐厅,到饭点的时候生意非常火爆。我几乎每次去都要在门口排号。
这些地方离得都很近,一次能走遍。
市外的除了你说的兵马俑,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去,就是刚刚建成不久的法门寺新址。参拜一下佛祖的真身舍利。也能见识到很多宝贝!我是几年前去的,当时那个耗资50亿的新址还没建,我就觉得很值得一去。现在一定更不错了。
要是你们爱爬山的话可以去华山玩玩,但是要最后两天去,因为一趟华山爬下来,不歇上两个礼拜都算强的!
最后还要说一下的是,这个“兵马俑”实在很“鸡肋”。没什么好看的,不去又觉得遗憾。好在沿途可以顺道游览一下华清池和骊山,也算比较充实啦。
西安玩的地方太多了,必去的大概就这些,小地方数不过来,绝对是够你玩了。祝你玩好。
《前世今生论》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一) 心识的产生
关于“二、建立自宗”则可分成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心识的产生;(二)身体的形成;(三)身心关系。其中第一个方面又可分成两点进行阐释:1、心识的产生;2、对之生起信解。首先论述心识产生之过程及真相。 在此世界范围内,一切细微众生以上之生命形态都拥有我们通常所谓的“心”。在心的力量未充分发展、强大、增上、圆满之前,它连细微的苦乐感受都一概接纳,此种心我们就称之为渺小之心;当心力日渐强大,已能控制身心内外的一切物质时,此种心就名之为勇武之心;心还经常隐藏在秘密之处,此时它就成为了从暗处操纵言行举止的主犯;另外,从古到今,成千上万的寻伺者相继被迷惑的原因,就在于心成为了狡诈者;如果善加利用,心又会成为一切功德之所依,此时它则如如意宝藏一般可源源不断地生出功德利益。东方世界之中,千百年来,无等大师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色迦仙人、印度瑜伽士、藏地之虹身成就者以及汉地的禅宗祖师等人,诸如此类的圣者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而开启了心识奥秘之门。在他们当中,有些已圆满了自他二利,获得了最究竟的果位;有些则现前了世间的各种功德;还有一些则获得了治病救人的能力……总之,各人的收益都不尽相同。不过,依然有许多人对这种心识到底存在与否满怀疑惑,尽管同处一个蓝天之下,都属于“人类”这个大的物种范畴,但先进思想与落后认识之间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巨大差异,这真令人倍感遗憾。如果有人要问:这样的心识是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对此,不论智者还是愚者在千年、万年甚至十万年之中都试图予以解答。面对这一共同难题,不同的人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在这些千姿百态的答案中,能真正站住脚的可靠结论数量却微乎其微。如果在这里以密宗续部的理论分析心的奥秘,这一问题即可被阐述得异常清晰、明了、细致,人们亦容易对之生起信解。但考虑到此时此处宣说甚深密法的机缘尚不成熟,故只能暂时收起这一打算,只以显宗的说法来解释心的本质。 按共同说法而言,所谓的心无有开始、终结之边际,因从无始以来,心识始终处在连续不断的迁流之中,故我们也一直在轮回大海中随着生、老、病、死的汹涌波涛而头出头没。所有众生都逐渐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向衰老,最终则通过死亡而再生于来世;新的生命体又开始新的一轮成长、壮大、衰朽、死亡的过程,如此往复,循环不已。一切众生就像是在参加比赛一样,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从今生到来世的运转之中,其间,没有一个众生的心识在这一过程中断灭过。正如《百论》所云:“轮回此苦海,恒时无有尽,凡愚陷其中,何不生畏惧?韶华逝去矣,复又现于前,此世已过尽,来生竞相现。”此中所讲的道理,我们理应了知。 下面阐述“2、对之生起信解”。这一部分的内容又可分成五个方面:(1)依靠回忆前世之实例而生信;(2)依靠催眠、梦之要诀回溯前世之试验而生信;(3)依靠一身拥有多心识及一心迁往另一身体之理而生信;(4)依靠心识可脱离肉体进行自主活动之事实而生信;(5)依靠中阴闻解脱法所描述之境界真实现前而生信。先论述第(1)点:依靠回忆前世之实例而生信。 有那么多能回忆前世之人可以作证前后世的存在,这就是应对之生起信解的充分理由。清辨论师在《智燃论释》中说道:“由何知晓有宿世之心识?以回忆前世等理由知。”又云:“世间之人有些可回忆前世,甚至能回忆多生之前之宿世。”与他描述的现象相同,从古到今,都不乏众多能回忆前世之人,这些人可将前世所拥有的财富、亲人以及自己的所作所为,甚或最细微的生活细节都巨细无遗地忆念清楚。至于他们回忆起来的具体内容,经过如今的科学工作者们的认真观察、检验后,基本上都得到了确证。比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史蒂文森,就对此问题作过长时间之研究。他对能忆念前世的两千余人进行了调查,然后从中选择了极富说服力的二十个案例撰著了《二十个暗示转世的个案》一书;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海伦•万巴赫(HWambach)也曾搜集过类似的一千余个事例。 西方科学界人士在对此问题作过再三调查、反复研究以后,纷纷撰著了有关前后世的大量论著,这些著作如今已广泛弘传于全球,很多人的眼界因此而得以大开。现在,能回忆前世之人在东西方均不断涌现,以前从未有过前后世概念的那些身处偏远之地的现代人,也开始熟悉并亲身经历回忆前世的体验。这么多人能回忆起前世的唯一原因,只能归因于他们本人确实从前世流转到了今生,这是对此问题可作的唯一解释,舍此再无其他能站得住脚的理由。因此,在能回忆前世的人越来越多、能证明前后世客观存在的证据越来越充分的当前,关于前后世决定存在的理论自然而然就能成立并深入人心,因我们实在是找不到可以驳斥此种论点的根据,而它却能为自己随手就拉来一大堆无可怀疑、无可辩驳的材料与论据。 若追溯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早在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就出现过许多这种能回忆前世的人与事例。比如有一位名叫格协的长者,他于死后转生在一名为当坚的施主家中,从此成为了这户人家的女儿。而当这个小女孩在见到阿难尊者时,居然毫不费力就认出了他。此中详情《毗奈耶经》中如是描述道:“一时,格协已年长力衰、垂垂老矣、大限将至。当其死时,以昔日承侍僧众之功德善根,而转生于施主当坚之妻子腹中。因其曾发愿来生欲作夏瓦国王之王后,故此次即得以转为女身。当其降生之时,种种吉瑞征兆纷然呈现,父母后便为之取名曰‘华丹姆’(具德姆)。华丹姆开口能言时,一日,适逢阿难前来城中托钵乞食。华丹姆才见阿难,立刻上前顶礼,且向其请问世尊及某长老近来身体安好否。阿难口中答以‘安好’,心下却倍感诧异,当坚及家人亦深觉稀有。阿难后将此事如实向世尊禀告,世尊问曰:‘汝与之相识否?’阿难答言:‘素未谋面。’世尊告之曰:‘此乃格协转世再来。’”后来,华丹姆以前世愿力成熟而如愿成为夏瓦国王之王后。当舍利子其后于晚间为她传法时,华丹姆当下即获得见道果位。佛陀也因此而特殊开许了若有当时成就的必要,比丘晚上可以向女众单独传法。 当前,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众多回忆前世之事例,以下择其典型者概要宣说。 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二日,一个名为香蒂•黛薇(Shanti Devi)的小女孩降生在印度的德里市。关于这个女孩的名字,不同国家的媒体在报道时都有不同的翻译方法,不过,一般都以此处Shanti Devi的称呼为准。黛薇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自己的前世,她总说自己前世是姆特拉城——一个离德里一百多公里的城市中的人。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向人们诉说自己的一些前世经历与见闻。她曾经对自己的叔祖父说过,自己前世的丈夫是个卖布的,并且还把此人的详细住处也一一道了出来。叔祖父后把此情况告诉了一位退休在家的校长勒那,勒那听后便亲自前来调查、询问,并从黛薇口中得到了她前世丈夫的住址。他立刻去函打探,在信中他问黛薇自认的前世丈夫:你是否娶有这样的一位妻子?此人不久即回信答复说:黛薇所说的一切全部属实。接下来,前世丈夫让自己的堂兄先行赶赴德里了解情况,请他务必将此事调查清楚。当堂兄一进黛薇家门,她马上就认出了此人,尽管两人在现世从未见过面。堂兄问了黛薇许多前世的事情,她全都准确无误地回答了出来,自此后他即对黛薇的身份深信不疑。随后,黛薇前世之丈夫带着他现在的妻子以及黛薇前世所生的一个十岁的儿子,众人一起赶到德里看望她。当黛薇见到前世丈夫时,一眼就认出了他。丈夫再次以前世的生活细节询问黛薇,她则一一作了完整、准确的回答。在事实面前,前世丈夫不得不承认眼前的这个女子就是自己以前的妻子。印度政府后来还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机构深入查证此事,他们把小女孩带到姆特拉进行观察,结果在一连串严格的取证、核实之后,所有调查人员都对此生起了信解,这件事也逐渐传遍了全世界。又过了许多年,印度大学教授周祥光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这样记叙了他与香蒂•黛薇会面的经历:“去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当我和梵须那婆大学的创办人伯恩尊者(Swami BHBon Maharaj)一起喝茶时碰到了一位落落大方的印度女人。一打听才知道,她原来就是二十年前轰动德里的‘前世事件’的女主角——香蒂•黛薇。如今的她已经三十五岁了,从印度旁遮普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她即在德里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担任哲学讲师。因她已接受了瑞士轮回转生学会的邀请,将远赴瑞士讲学演讲,故特意赶来访晤伯恩先生并顺道辞行。我于是问她:‘你现在还能回忆前世之事吗?’她则回答道:‘可以倒是可以,但现在已不如儿时那般清晰。再回忆时,整个情境就像是银幕上的影像,一会儿就消失不见。另外,我如今的生活和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也不愿过多回忆前尘往事,否则会给自他带来很多麻烦……’”另一位印度女性丝万娜塔也是一个能回忆前生往事之人。她于一九四八年出生在印度的潘拉市,三岁时就经常对哥哥、姐姐讲述自己的前世。据她自己说,她前世是卡特尼人,名叫毕亚,后与一名为司里的男人结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三岁半时,父亲米西拉带她外出旅游,恰好途经卡特尼。当时她突然要求司机说:“我要到我前世的家中去,这里有条道可以直接通过去。”司机当然不会采纳她的建议。当一行人其后停下来喝茶时,丝万娜塔又说:“在我前世的家附近有比这好喝得多的茶。”……一晃又是两年过去了,丝万娜塔越来越喜欢唱歌跳舞,她自己向众人解释说这是自己前世学来的。当她长到十岁时,全家迁移到奇哈塔普生活、居住,在那儿,丝万娜塔碰到了一位来自卡特尼的女人丝利麦提。刚一见面,她马上就认出了丝利麦提,并说自己前世就认识她。女人听罢惊奇万分,她后来对米西拉说:“你女儿对我说的有关卡特尼的情况全都准确无误。”父亲以前只是对女儿所说的事情起过怀疑,但却从未重视过。听完丝利麦提的话,他才开始认真对待起女儿的所说所为,并将女儿的话语全都记录了下来。 一九五五年春天,印度拉加斯萨大学专门研究特异现象的著名超心理学家班勒吉(HBannerjee),专程前往丝万娜塔家调查此事。他先向丝万娜塔详细询问了她前生的一些情况,然后又赶往卡特尼小女孩所谓的前世之家——帕萨克家族进行核查。经了解后得知,帕萨克家族以前确实有一个名叫毕亚的女人,此女人后与梅哈地方的司里结婚成家,一九三九年才去世。班勒吉把小女孩所讲的前世情况与帕萨克家的人所说的事实一一核对,结果发现它们竟颇多吻合之处。特别是丝万娜塔讲述的涉及到前生住家特征的九点细节,也被班勒吉验明与事实真相无有二致。班勒吉后又用一些虚假的材料试图混淆丝万娜塔的记忆,使她不能轻松跨越自己设置的前世考验关,但小女孩则把所有谎言全部识破,还把自己前世熟知的二十余人的名字说了出来。班勒吉的一切检验、考察最后都证实:丝万娜塔关于前世的回忆没有一丝一毫不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此事后来就逐渐传扬了开来,帕萨克家族与司里的家人对此也有所耳闻,两家人遂于当年夏天联袂奔赴奇哈塔普看望丝万娜塔。女孩一见他们,没等任何人上前介绍,自己马上就把这些前世的亲人一个不落地全都认了出来。不仅如此,她还把自己当毕亚时与这些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全部点出,又把他们当时的所作所为如数家珍般地和盘托出,甚至以前做毕亚时前牙上镶金牙的经历,现在的她都能叙述得栩栩如生。众亲友异口同声地感叹道:“这个女孩所说的事情,只有过去的毕亚和她亲人才知晓,除此以外,任何外人都无从探知,而她却能说得分毫不差。”于是,众人都对丝万娜塔确属毕亚再生这一点深信不疑。再往后,丝万娜塔又跟随家人前往卡特尼以及梅哈探访自己前世生活过的地方。当她来到梅哈时,一下就认出了很多前世结交过的朋友,并对众多以前玩耍、嬉戏、居住过的地方印象颇深。她注意到了自己死后人、事、物的变迁,从而开始对轮回生起厌离之意。此次前世家乡之行,使丝万娜塔在面对卡特尼以及梅哈的物是人非时,不由自主地就发出了一声长叹。从此以后,她就经常看望以前的毕亚所结识的亲朋好友、兄弟姊妹,每次她都会以诚挚的悲心关怀、爱抚他们。此事后被美国的史蒂文森博士听闻,他随即于一九六一年专门前往印度调查此事,结果最终确证了丝万娜塔所说话语的真实性,此一结论与数年前班勒吉独立调查所得之结果诚可谓不谋而合。 另据可靠资料,一九五六年一月间,在土耳其的亚达那地方,有一个名叫阿比的人在马厩中被几个果园园工残酷地砸碎了脑袋后杀死了。妻子和两个儿子在听到他临死前的惨叫后,急忙赶往马厩打探,结果也被凶手残忍杀害。一星期之后,凶手即被抓获,而阿比的前妻夏蒂丝(因不能生育而与阿比离婚)则与被杀害的妻子和阿比所生的另一个女儿希克玛特•葛露莎琳、儿子撒基从此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 不久,当地一名为梅菲默特的人便拥有了一个儿子,其后为其取名叫伊士迈。伊士迈长到一岁半时,有天和父亲躺在床上,他突然对父亲说:“我不愿呆在这个家中,我要去自己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们住在一起。”父亲听后极为震惊,他纠正小孩的说法道:“这里才是你的家。”但孩子却坚持说:“我前世的名字叫阿比,我是被别人杀死的。五十岁那年,有人打碎了我的脑袋杀害了我”梅菲默特急忙将儿子的话告诉给妻子乃媲哈,乃媲哈满心疑惑地说:“伊士迈生下来时头上确实有一块黑疤,难道这个就是他所说事情的证据?”不过因夫妻二人原本就不承认信奉前后世的宗教,故暂时来说,他俩既不相信儿子所说的话,也不愿别人知道这件事。但伊士迈却再三请求父母道:“我要到我孩子那里去。”父亲认为儿子的精神可能出了问题,便命令他不得如此胡言乱语。不过当梅菲默特再喊伊士迈时,孩子却不予应答;而当叫他阿比时,他却高兴地马上就回应。有时在伊士迈晚上睡着后,梦中他都在叫女儿的名字:“葛露莎琳,不要哭。”简直就像是一个父亲在安慰自己的女儿。 某次,梅菲默特买了一些西瓜,结果伊士迈发现后就拿走了一个个头最大的。父亲很奇怪地问他何以如此,孩子口气坚定地回答说:“这个西瓜我要送给我的女儿吃,谁也别想碰它。”父亲自然不允许他这么做,因伊士迈有九个兄弟,谁料他竟为此痛哭了起来。因前世习气所感,小小伊士迈竟也酷爱喝酒,他常常偷出父母的酒悄悄喝下。他的伯父马哈默特有次发现他在偷酒后,非常不满意,但他却振振有词地对伯父说:“不要如此责怪我!当初你在我的果园里干活时,也曾偷喝过我的酒,但我却未曾惩罚过你。难道你现在想恩将仇报吗?太没良心了,你这样做与忘恩负义的畜生又有什么两样?!”伊士迈的父亲是个卖肉的,有天当他切肉时,伊士迈又开腔说道:“等肉烤好后,我要把它拿到我的孩子那儿去。”父亲此回则略带恼怒地教训他说:“别说梦话了!记着,你是卖肉的梅菲默特的儿子,根本不是什么阿比!从今往后,再要这么胡说八道,我绝不会饶恕你!”听了父亲的话,伊士迈竟难过地哭了好几个小时。 有一天,伊士迈碰到了一个卖冰淇淋的,尽管两人从未见过面,但伊士迈却对那人说:“卖冰淇淋的,你还认识我吗?”那人诧异答道:“不认识。”“你忘了,我叫阿比。你以前是卖西瓜蔬菜的,什么时候改卖冰淇淋了?还记得吗,你小时候,还是我替你割礼的。”当伊士迈把这些陈年往事一股脑地都向此人倒出来后,卖冰淇淋的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人所说的一切。从此之后,伊士迈能回忆前生经历的事情就到处传开了,他父母想把此事隐瞒下来的愿望也不得不破产。伊士迈三岁时,父母终于答应带他一起去阿比家看看。阿比家距离此处约一公里以上,但道路却非常难走,都是些小巷弄。伊士迈虽说从未走过这条道,但他对路况却十分熟悉,还给父母带路。父母有时故意绕个弯子,但他却不会上当跟随,一直坚持把他们按正确方向带到自己前世的家中。 刚进家门,迎面就碰到一个中年妇人,结果小伊士迈一边上前拥抱她,一边就呼唤她的名字:“夏蒂丝!”见到前世的孩子后,他更是以无限的爱意安抚、亲近他们。接下来,伊士迈又主动把亲人带到马厩中,并指给他们说:“我就是在这里被凶手拉洛桑杀害的。”然后他又带着众人前往埋葬阿比的地方。阿比的坟地本来并没有什么特殊标志,但这一切对伊士迈来说都构不成任何困难,他很快就把大家带到了自己的坟墓边,并指着墓堆告诉他们说:“这里就是我前世的最后归宿。”当年的阿比曾与一些人有过借贷关系,这些事只有他和当事人才知晓,外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之间曾经有过的金钱往来。而今的伊士迈却把这些借贷的账目、数量以及年限记得一清二楚,并不差分毫地将之统统报了上来。不仅如此,他还能说出在自己前世所管辖的果园中工作过的那些人的姓名、原籍,若核诸事实,则每一个都正确无误。这一下,伊士迈当然就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众人一致承认他就是阿比转世再生,这个消息从此就传开了。 阿比的儿子撒基以前从未见过伊士迈,这次当两人相见时,伊士迈很伤感地对他说:“撒基,你原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伊士马特,一个叫祖英富,可惜他俩还有前世的我以及你母亲一起都被凶手杀害了。”当此事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传扬开后,一九六二年,也就是在伊士迈刚满六岁时,我们上文曾提到过的印度拉加斯萨大学的超心理学专家班勒吉,专程赶赴亚达那对此事展开调查,并最终确证了此一事件的真实性。当班勒吉见到伊士迈时,他只能以“阿比”的称呼招呼他,因若叫他“伊士迈”,他根本就不会开口应答、讲话。伊士迈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称得上是贫寒,伊士迈因此不可能经常得到好吃的东西。但每当父母把一些平常难得一饱口福的好东西,诸如从未品尝过的糖果等物留给伊士迈时,他却总要把它们珍藏起来,自己舍不得享用,有机会就会跑回前世的家中,并把它们分给自己的妻儿。而当他一见到夏蒂丝时,总忍不住要流出难过、哀伤的眼泪,同时轻声哀叹道:“可怜的女人。”一旦他外出时,众人就会发现,他老爱在脖子上围条围巾,而这并不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很显然,此乃阿比生前的不共爱好,是由他的串习所致的一种特殊行为。 在中国,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同样让人对前后世不得不生起信解。比如在陕西彬县,就流传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关于前世与转生再来的事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生有,他就能回忆自己的前生,而且他的经历不仅在彬县人人皆知,就连邻近的永寿县百姓对之也耳熟能详。后来,与张生有熟知的永寿县县长韦勉斋(后调任彬县县长)将这件事整理成文字,因此说此事从头到尾都有可靠的目击证人及证明材料。 张生有的前生叫田三牛,家住彬县西南、离县城三十里许的一个小镇子。当地人大多住在窑洞中,而此种以土为居的建筑很难抵挡得了狂风暴雨。有一次,在连续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后,整个地区都开始泛滥成灾,田三牛的窑洞大门下面也堆积起不少的湿土。正当他奋力将湿土刨开时,土石塌方,骤如山崩,以吨计的湿土立刻将他活埋,很快他就窒息而死了。但田三牛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亡,他当时只是感觉整个身体都被埋在土里面,而自己正拼命往外挣扎。还好,最后总算爬了出来,身体也并未遭受重创,他很高兴自己能再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当他高高兴兴地带着捡回来的一条命去见妻子时,刚见面就迫不及待地向她表白说:“今天咱家的窑洞下面塌方,我差点丢了小命,不过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好歹我又挣扎着爬出来了。”但让他大惑不解并生起极大嗔恨心的却是:妻子根本就不搭理他,而且连正眼也不瞧他一眼。他又转向儿子诉说道:“你知道刚刚都发生了什么事吗?咱家的窑洞下方塌了,刚好把我埋在地下,差点就被压死了。不过算我命大,大难不死,这不又回来了嘛!”但儿子的表现却与妻子一模一样,他就像没看见自己父亲似的转身就离开了。田三牛这回真的有些怒火万丈,他气愤地想到:我好不容易才从生死危险中逃脱出来,真可谓九死一生。但妻子、儿子却这样待我,他们根本就不理不睬我,对我就像陌生人一样,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田三牛一边愤懑不平地暗自唠叨,一边就不知不觉地离开家来到了彬县县城。上文所描述的情况,其实与佛教经典中讲到的人死之后的中阴境界无有任何些微差别。当我们接着叙述田三牛与张生有之间的因缘瓜葛时,这一点就会表现得更为明显。言归正传,田三牛不久就来到了彬县东边一个名为鸣玉池的名胜之地,此处景色宜人,田三牛一见就想进去看看。可是眼看将到,偏偏又多出一道小门,使他无法通过。当时他使出全身力气拼命往门外挤,也不知挤了多久,猛然间就挤身而出,他顿觉头晕目眩,茫然不知所以。但是在这一时刻,真实的境况却是:他刚刚从母胎中呱呱坠地。这里讲述的情形,与《阿难入胎经》中阐明的出生境况的的确确一模一样。 此时,新生命诞生的产床边有几个女人正急急忙忙地翻捡着什么,她们高声叫喊道:“剪刀在哪里?找不到剪刀怎么办?”刚刚落地的田三牛此刻刚好看到剪刀就挂在墙上,于是他便用手一指剪刀并说道:“那边墙上挂着的不就是嘛!”结果他刚伸出手就注意到自己的手不知何时已变得和婴儿的手一般大小,他不禁万分惊奇地说:“咦,我的手怎么变得这么小?”结果,大吃一惊的不仅是田三牛本人,围在他身边的大人们各个都惊恐万分,他们感受到的震惊远远大过田三牛对自己的手忽然变小的感叹。众人一致惊叫道:“见鬼了!这个娃娃一定是妖魔鬼怪转生,得赶紧把他扔在粪坑里。”田三牛听后异常恐惧,但以他现在的婴儿之身,他又实在无能为力。危难之时,躺在床上的母亲听到众人的议论后,根本不顾大家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说一定要把孩子留下来。众人听后觉得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劝阻,最后也就没把田三牛扔进粪坑。这时,人群中的一个女人才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突然大叫道:“赶快剪断脐带!”为了驱魔,她顺手就把产妇的污血涂在田三牛的脸上。从此以后,田三牛算是懂道了一点言多必失的道理,他也就不再开口讲话了,因他害怕别人会因此而迫害他,于是他学会了装聋作哑。几个月后的一天,家人有次下地干活时,就把他用一床棉被包着放在床上。此时,家门前的院子里还晾晒着一些粮食,太阳正当头的时候,忽然来了一群鸡竞相啄食。小小三牛见状急忙用手驱赶它们,还照着大人赶鸡的方式吆喝、捣鼓个不停。这一幕恰好又被家人撞见了,他们纷纷说道:“这个娃子肯定会给全家带来厄运,他干的这些事全都是些恶兆。”当众人再次准备将他扔进茅坑时,母亲及时出现,田三牛的这条小命于是又得以保全。打那以后,他便再也不敢跟任何人讲话,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他六七岁时,故而人们都把他唤作哑巴。 这一世的田三牛被起名叫张生有,有一天,爷爷带着生有来到一无人之地,然后就详细询问了有关生有前前后后的一切经历、回忆及事实真相,生有流着眼泪把自己记得的事情一五一十全都向爷爷作了倾诉。爷爷听罢就对孙子说:“这样好了,从今儿起,你该怎么的就怎么的,不用害怕,一切有我。”从此,他才能够回复到自己的本来状态。不过他历来不喜欢与同龄孩子一道玩耍,却总爱和大人们搀和在一起聊天、共住。 此事逐渐传遍了整个彬县,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所有人都在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不过张生有的前世一家人却把这件事当成彻头彻尾的谣言、无稽之谈,故一直都未对此事作过任何调查、了解。不久,田三牛家以前的邻居为了田产的事而和田家起了纠纷,两家人遂把官司一路打到了法院。但田家却不知能证明地产所属权的地契过去被田三牛放在什么地方,如果拿不出地契,这场官司必定会以田家的败诉而告终。当田家人围拢在一起就此事商讨时,田三牛的妹夫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如今大家都说田三牛已在鸣玉池地方投胎再来,如果我们找他问问,或许能得到答案。他若真是田三牛,那就应该知道自己过去把地契藏在什么地方。”结果这条建议被家人一致采纳。当他们来到田三牛面前并向他问及此事时,他马上就回忆了起来,“我把地契藏在窑洞某个角落的一道石头缝里。”大家回去一翻看,果然如此!从此,妻子、儿子都相信了这个所谓的张生有就是田三牛的事实,母子俩便专门来到鸣玉池看望三牛。亲人相见之后,妻儿坚持要请田三牛回去住,三牛向今世的父母请求后,他们全都予以了开许。 尽管田三牛终于回到了自己前世的家,但他本人当时也不过才八岁左右。一个这么大的父亲,和一个三十几岁的妻子,再加一个二十多岁的儿子,这种生活、家庭景况怎么看怎么不相称,他只好又搬回去住。好在两家人对他都非常友善、亲切,他便一会儿在前世家呆上一段时间,一会儿又回张生有家住上一些日子。
1、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河北正定。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虀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庵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 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 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2为民治堰 热心执教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做盐仓监官——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而仓官既属于闲差,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
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今江苏省兴化市),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张皇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这是范仲淹三十六岁时写的诗句。他大约至三十四、五岁才结婚,这年得了一子,并被调回京师,做大理寺丞。从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分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做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3几起几落 百折不挠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采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巳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
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采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获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
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掩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贩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誊。
这时的宰相吕夷筒,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
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窜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佑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据说范仲淹曾关心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虽出于兴旺宋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便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后来几乎又贬死岭南。
台官韩渎为迎合宰相意旨,请把范仲淹同党的人名,写成一榜,张挂于朝堂。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因为替范仲淹鸣不平,也纷纷被流窜边远僻地.从此,朝中正臣夺气,直士咋舌。
这次到都门外送范仲淹的亲朋,已寥寥无几。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第二天,有人警告王质说,他昨日送范仲淹的一言一动,都被监视者记录在案,他将作为范党被审查。王质听了,毫无畏色,反引以为荣。
饶州在都阳湖畔。从开封走水路到此,至少须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范仲淹对此,也并不介意.他已经习惯于从京师被贬作地方官了。他捻着花白的髭缵,在饶州官舍吟起一诗;“三出青城鬓如丝,斋中萧洒过掸师”,“世间荣唇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在附近做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并告诉他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昔日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州。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4、西陲守土 边帅军功
原来住在在甘州和凉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的党项族人,本来臣属于宋朝。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
边境上更是狼狈,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仁宗与吕夷简商议,派夏竦去做陕西前线主帅:又采纳当时副帅韩琦的意见,调范仲淹作另一员副帅——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来又把尹洙也调至西线。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荣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进京面辞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挂帅赶赴延州,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鬓发,但是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范仲淹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颇多弊端;如不改革军阵体制,并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实难扭转战局。韩琦的看法却不同;他低估了西夏军优势,并激于屡受侵扰的义愤,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
夏竦为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派韩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获仁宗诏准后,尹洙又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帅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尹虽为至交,却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尹洙慨叹道:“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您今天区区过慎,看来真不如韩公!”范仲淹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
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韩琦接到西夏军侵袭渭州(今甘肃平凉一带)的战报。他立即派大将任福率军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直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却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大败而返,半路碰上数千名死者的家属。他们哭喊着亲人的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韩琦驻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战略防御,并非单纯或消极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就地动工筑城。建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头年,在延州派种世衡筑青涧城,东北边防已趋稳定。西夏军中私相戒议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们说“不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对付”。现在庆州北部的边防,也大体接近巩固。只是他自己的身体,却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烂漫了。他随口吟起四句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转眼又是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不能不赴大顺城等处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起词来;一连数阕《渔家傲》,都以相同的四个字开头: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还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宋朝皇帝的诏旨中曾规定了各级将领统率军队的数目,若遇敌侵犯,地位低的军官就带军队先行出阵抵御。范仲淹说:“战将不选择适当的人,只以官阶高低作为出阵先后的标准,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认真检阅了延州的军队,淘汰了一批怯懦无能的将校,选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们,他又淘汰老弱,选择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们分成6部,让每个将领统率3千人,分别予以训练,改变了过去兵将不相识的状况,临战时根据敌军多寡,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
范仲淹又积极召募士兵,因为原来守边的大都是从内地调来的已经腐化的禁军,这批人既不耐劳苦,又因久戌思乡,斗志不高,而从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强悍敢战,又因保卫家乡,斗志较强。精练士卒,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这样,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在范、韩等人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至庆历二年以后,边界自西夏向宋朝投诚的人,已陆续不断。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5、庆历新政 改革图强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
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辣、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石介喜出望外。他写诗赞颂说:举擢俊良,扫除娇魅!提升众贤,就象拔茅一样,大批群起,驱逐奸邪,就象切掉鸡爪一般,永难长续。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
范仲淹还主张,改变中央机关多元领导和虚职分权的体制,认真扩大宰臣的实权,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了撤换地方上不称职的长官,他又派出许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汇报一到,贼官姓名就从班簿上勾掉。富弼看他一手举簿、一手执笔,俨若无情的阎罗判官,便从旁劝谕:“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和它遭到的反对成正比.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开始窃窃私议。御史台的官员中,已有人抨击某些按察使——说什么“江东三虎”、“山东四伥”。范仲淹在边防线上的几员部将,也遭到秘密的调查,并遇到许多麻烦。欧阳修等“四谏”,企图撵走这些保守派的爪牙,另换几名台官。但他们很快发现,台官背后,掩藏着更有权势的人物。欧阳修本人,反被明升暗撤,离京出使河东。范仲淹预感到,事情绝不象石介颂扬的那么简单:改革路上,隐患重重;新政前程,也岌岌可危。
庆历四年(1044年)仲夏时节,台官们忽然声称破获了一起谋逆大案。该案直接涉及的,是石介和富弼。仁宗不信会有这等事情。石、富二位,更觉莫名其妙。但是,台官却有石介给富弼的亲笔信件作证;而信中又隐然有废黜仁宗之意。石介对此,矢口否认.富弼未及辩诬,先已惶恐不迭。其实,此事纯为夏竦一手制造。从他被撤去枢密使职、并被石介斥为“奸魅”时起,便秘密买通婢女临摹石介的手迹。该婢临写之功,已非一日。
此案一兴,蜚语四起;后来,甚至牵连到范仲淹改革的诚意,乃至扩大相权的居心之类。宋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这时,宋夏之间已正式议和:政治危机,也大略消弭。仁宗对于改革的兴致,已渐冷漠和淡释。富弼为了避嫌,请求出使边地。范仲淹也自知无趣,带职去视察河东与陕西。
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贾昌朝,当初曾附和过范仲淹的新政。但在实际执行中,他们却阳奉阴违。待到新政受挫,革新派遭诬,他们便立即转向。范、富离京之后,他们索性与保守势力联合,对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并通过台官,制造新的冤案,将在京的革新人物一网打尽。
庆历五年(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京师内外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弟,依旧歌舞喧天。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他被调作那州(今陕西彬县一带)知州,准备为这范氏祖先的发祥地,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6、为国为民 先忧后乐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岁。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他被允许移到稍暖的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做知州。此时,富弼已贬至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尹洙则流窜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并备受凌辱。范仲淹经过申请。把尹洙接到邓州来养病,尹洙临终,极为贫困,他笑着告诉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规律。既无鬼神,也无恐惧。”
其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满分作文600字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升初满分作文600字 篇1我收集了许多格言警句,它给我极大的启示,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所以积累格言警句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众多的格言中我最喜欢是“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它的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做事情终究能够取得成功。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坚定不移、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我总是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我的日记本的扉页上,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前进!
“有志者,事竟成”。我确实有比较深刻的体验,记得从四年级开始就要写作文了,起初我非常讨厌写作文,害怕写作文,每个星期最怕的就是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周记,总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后来妈妈告诉我写作文最能表现一个人的聪明和能力,同时告诉我要多看书、多观察、多思考、多请教、多练笔就可以慢慢地提高写作水平。妈妈还专门给我定了“作文世界”,帮我到剑英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我便坚持每个星期六、日去借书阅读,还到新华书店去看书,由于坚持了“五多”,加强了读书,知识也慢慢地增加,这时写起作文来就感到有话好说了,由于我时常用“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最终我比较好地攻克了作文难!妈妈和老师都认为我的作文有了进步。
现在,我信奉着自己最喜欢的这一句格言:“有志者,事竟成”。它必将时时激励和鞭策我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我要用这句格言引导自己攻克数学、英语,要用它引导自己不断走向成功,我坚信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小升初满分作文600字 篇2小时候的我,是一个表面文静,实质调皮的女孩。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想亲自去探个究竟。
我非常喜欢听音乐,当妈妈把八音盒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时,我欣喜万分。只要打开八音盒的盖子,它就能奏出美妙的音乐,随着悠扬的乐声,常常勾起我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记得那时,每当听到音乐响起时,八音盒上的“小公主”便会随着乐曲,缓缓旋转。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吊了起来,为什么打开盖子就会有音乐了为什么八音盒上的“小公主”会跳舞我心里立刻涌出要弄个水落石出的强烈渴望。机会来了!
一天,我趁父母出门之机,迅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工具箱,打算对八音盒进行“解剖”。此时,我的心“怦怦”直跳,我开始有些迟疑,但好奇最终还是战胜了紧张。当我费力地打开工具箱时,我愣住了,里面有大大小小的螺丝刀七八个,到底该用哪个呢“没办法,只好一个一个地试了。”我自言自语道。于是,我先拿出一个最细的螺丝刀,然后找到了音乐盒上的一个螺丝,再把螺丝刀对准螺母,使劲拧了一拧,可是,螺丝刀好像太细了,螺丝纹丝不动。我又拿了一个最粗的螺丝刀,但它好像又太粗了,我开始变得沮丧起来。就这样,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最终拆完了所有的螺丝钉。
音乐盒终于被我拆开了!我欣喜若狂。仔细一看,里面有一块像梳子一样的钢片,还有许多齿轮。难道这么美妙的音乐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奏出来的我惊呆了。随后,我将里面的'零件一个一个地拆出来,一遍又一遍地观察着这些音乐的来源。
时间在令人陶醉的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地流逝着。当我意识到爸爸妈妈快回来了,想把那些零件装回去时,却怎么也装不起来了。这下可怎么办呢
最后,爸爸帮我装好了音乐盒,妈妈也没忘了唠叨几句:“像音乐盒这样的东西,是不能乱拆的。记住了吗”我胆怯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乱拆东西了,但好奇心却有增无减。
小升初满分作文600字 篇3啊!幸福,在许许多多人的眼中,它似乎与财富划上等号。其实“它”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答案不一,众说分坛。然而我是这样诠释幸福的:每天上学、放学乘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位上,其乐融融。随着车轮滚滚,满载着母爱,这般感受何止幸福
自我上学以来,妈妈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要骑车送我去上学。每回坐上去我总感到这是一个温暖、安全、充满幸福的地方。我记得有一次,那一天早上,又是大风又是大雨,天色也比往常显得暗淡。我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我决定早点到学校复习。那天就不麻烦妈妈送我了,何况她身体不好。
于是,我6点30分就出了家门。突然,一阵寒风,我不由得退了既不。“麒麒”妈妈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我似乎顿时感到一股幸福的感觉。只见妈妈一边推着车,一边对我说:“麒麒,你怕黑,妈妈不放心,还是骑自行车送你吧!”我见了连忙说:“不要了,您还在生病呢!经不起寒风!”可妈妈之已不肯。我只好听从母命。路上,她不停地问我:“你一定很冷吧!来!披上我的外套,披在我的身上。然后继续骑上车。我坐在妈妈的身后,看见妈妈在不停的哆嗦,只是在硬撑着。那样子分明告诉我妈妈很冷,可妈妈却只字不提。看着妈妈的单薄的衣服,颤动的身影,我终于控制不住了,双手紧紧地保住妈妈的腰,头依着妈妈的背,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宛若短线的珠子,竟将妈妈的衣服弄湿了。这时我们俩感觉温暖多了,这时我感到是最幸福的时候。我想,我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了。你们说是么
小升初满分作文600字 篇4小学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了,我们即将奔向一个新的起点。此时,我是多么留恋这绚丽多彩的小学生活,多么留恋我们的班集体啊!那一幕幕动人的景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是刚开学不久的一个班队会上,班主任为了加强班级管理,让我们自己先来讲一讲开学后自己的表现。
一开始班级里静悄悄地,都在等着别人的发言,谁是第一个发言者呢?我心里想着。
教室的后排突然发出一阵桌椅的碰撞声——是她,这个班里最沉默寡言的人。她说:“我学习不好,总是给班里拉后腿,平时也总抬不起头来。”她顿了一下,接着说:“这次,我经过认真复习,在期初考试中取得了一个令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可是一位同学却说我是‘抄别人的吧’!我很伤心……”她的声音哽咽起来,我也分明看见她的眼睛里在闪动着泪光。这一番大胆的表白,就像一面镜子,照得我们脸上火辣辣的。是啊!我们何曾想过当最后一名是什么滋味呢!我们又何曾去理解过她的苦衷呢!我们又何曾去帮助过她呢!
一位男生不好意思地站起来,低着头说:“那个泼冷水的人就是我。我对不起你,真的,遇事我很少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想。请原谅我。今后,我一定改正,真的。”
这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个女同学再一次地站起来说:“谢谢!”我们都看见她的头抬起来了……
是啊,谁不愿得到别人的理解呢!是理解让我们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是理解让我们得到了一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幸福……
那一次,我终于懂得,同学们之间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小升初满分作文600字 篇5七月的骄阳给快乐的暑假加了温度,昨天妈妈带我去彬县的大佛寺游玩。在大佛寺,有一尊唐代古佛。大佛眉如弯月,眼如点星,似有若无的微笑更添了一份祥和之感。我又想到了那个词——拈花微笑。
看过一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折一朵明媚,拈花微笑,千劫随流水。”当时还不太懂,只觉“拈花微笑”一词淡然而美好,却不觉其中另有深意。意在何方,青灯古佛,檀香缭绕。
拈花微笑本是佛经中一词,也作“拈花一笑”,那是一种心领神会,心意相通的笑。在看到大佛的微笑时,我仿佛也进入了另一种心境。那微笑如水般淌进心底,淡淡滑过,又如水般抚上心灵的味蕾,酿出独一无二的味道:清灵中透着甘甜,恬淡里透着青涩;像是一杯茶,像是一轮月,又像是一缕风。这抹笑给我的感觉不是醍醐灌顶,而是透彻中的一丝恍惚,恍惚这微笑从何时起,又于何时止
追忆它千年的沧桑和平和。在看尽人间的繁华与落寞后,它依然对着世人宽容微笑,清净而慈悲的快乐,永不随世事起伏。
月斜风碎,古刹风声,轻雾落两眉烟色,挽袖拢一段佛香。心在人群中徘徊,找到了归宿;月缺月圆,只为那轮了千年的寂寞。唇边的微笑永远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让人在木鱼声中心如止水。
微笑本身是不含味道的,但当它与人或事挂钩便有了百味。在佛那脱出百味的微笑中,风吹过竹林唱着灵魂的声音,伴着古寺的悠悠钟声,我沉醉于这方安然中。愿在千年之后,朗月清风,花放水流,依旧有着一缕悠然佛香,一片永恒宁静和那化千劫为流水的一抹拈花微笑。一扫我们浮躁的心,用千年温馨的微笑爱这幸福人生。
最近毕业,离开学校,告别舍友,也算一桩大事。我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温暖我有时沮丧的心,填充我不太多的记忆。
•初见
开学报到是我第一次去大学校区,地方荒僻,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一路问问停停来到大山里的学校,我后悔极了,这不是我想象中大学的样子,太偏僻太荒凉,要不是我不想经历二次高考,我真的就不想上这个大学了。就这样,我遇见我的三个舍友,有一个是我高中同学,虽然曾经不是很熟,但是未来的我们非常熟;一个是河南的女学霸,初初见面的时候好像很温柔;最后一个来自咸阳,她告诉我们其实她来自彬县,但因为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所以就说咸阳了。
就这样,我们成为了舍友。最后,我们亲如姐妹。现在毕业了,我也有点后悔,来到这个学校,可我不后悔,遇见你们,这么一群温暖可爱的人,我觉得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也许我会因为要遇见你们,仍然来上这个大学。
•相知
忘记了是如何熟悉的,大概是因为大家都是很好的人吧,所以相处的都很愉快。曾经认真的问过你们,在你们心里,我是个怎样的人?大部分时候你们都不好好回答,有次还蛮认真的,有表白我的,祝福我的,我还录音了,不过现在都找不到。所以我根据你们平时的评价,想象了一下,我在你们心中的形象。
1缺乏常识。我要反驳一下下,其实这和我记性不好有一些共同的原因,很多东西在我眼里都不重要,所以不曾关注,就算是听过,我也左耳进右耳出,所以很多事我都不知道。当然,我在一些方面也的确缺乏一些常识了,不过,我觉得那也不太重要。
2挑食。我有很多东西不吃,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好看的不吃,不想吃的不吃。所以每次出去吃饭你们都有迁就我,然后教育我,这样不好。对此,我想说,抱歉,也谢谢你们的迁就。
3固执。(换个好听的说法叫执着)今天收到一个大学同学的短信,她说,“你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有着自己的小坚持和原则,有着自己的小爱好,有着自己的小开心……你一定有你自己的小世界。”看到这条短信的时候,很感动,谢谢Dzn。是的,我内心有我的世界,有我的原则,我觉得对,我就要坚持下去。你们常常劝我,不要太固执,要听进去别人的意见。我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可是我需要证据,需要事实来证明你们对了,我错了,我才能心甘情愿,真正的改正。四年过去了,我有了一点点的改变,也不是那么倔强了。所以在大四的时候,你们常常笑着说“你变了!”
4喜欢被人夸奖。熟了之后,我经常要你们夸奖我,什么聪明了,智慧了,你好棒了……你们都觉得好幼稚吧!有时你们夸我漂亮什么的,我都不能接受,因为我觉得这和现实不符,但智商方面就没什么问题,而且在我心里,有一个信念就是“越夸我越聪明”。
5奇葩。我觉得我很正常,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你们说我是奇葩,打开了你们新世界的大门,让你们认识到了,“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其实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之前没有见过我这样的人,只能说,你们的世界太狭隘了。哈哈!我的世界很小,你们也让我见到了很多不同的东西,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