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表妹就是在河南大学上的,每年过年回家,都听她各种夸学校风景美,学校学习风气好,在16年的时候跟着她去了一趟河南大学,个人感觉是一个特别古典的学校,进到这个学校,总有一种自己穿越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开封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历史比较厚重的地方吧。
河南大学在开封,表妹总是说这河南大学,是她见过最美最美的校园,也是一个让她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景色是真的美,有亭台楼阁,有睡莲,有河塘,还有各种各样的花树,但更多的给我感觉是,学校的读书氛围比较浓厚。
我陪着表妹去了她最喜欢的图书馆,可以说真的是座无虚席,你想找个位置看书,要么趁早,要么就得从一楼走到顶层,慢慢的找。学生都静悄悄的翻着书,让一个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的人,突然有一种渴望,渴望再次回到校园,回到一个这么美的校园读书。
再说说学校的伙食,河南以面食为主,但是学校的食堂却有各式各样的美食,并且价格都不贵,而且学校附近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很多,交通那是相当便利,想去哪儿都有公交车可以到。
学校所有教室都有空调,有些到了冬天还有暖气,并且学校有男女混住的宿舍楼,大学不要想歪了,是学医类的同学可以住在同一栋楼里,其实这种住宿挺好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多,学习氛围特别好。
如果问我河南大学怎么样,我想说再给我一次高考的机会,我可能会努力考到这里,去认认真真把学校每一个角落都看遍。
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虽然这么说一定会有很多网友表示不公,但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接线员最多算是没有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不端,处理问题能力较弱罢了,在整个录音中,接线员除了冷漠,对生命不尊重外,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过错,更没有引导女生做出错误决定,并且在事后确实也按照工作流程回拨了女孩电话,做到了她应该履行的工作职责。
可职责之外,120接线员岗位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一点也没有看到,作为医院热线对外第一窗口,接线员应该要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敏感性,可我们从头听到位,这位接线员对女孩求救,都保持冰冷怀疑态度,多次阴阳怪气质疑女孩,实际上作为具备一定救护知识的人,应该都能听出电话那头,女孩状态是有不妥,即使怀疑对方恶作剧,也应该要有宁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第一时间利用手边资源,出车救护,而不是单纯询问位置。并且在回拨电话未果后,就将事情放置在一边不管不顾,如果不是女孩舍友再次拨打救护电话,恐怕这已经迟到两个小时的救护车还不会派出。
120,110,119等电话在百姓心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有问题找警察,有病找医生,救火找消防员,这是每一个人从孩提时就明白的道理,所以这个女孩在生命最危险的时候,选择拨打她认为最靠谱的电话,希望电话那头的医生,能够挽救自己生命,可生命最后她收获到的是质疑,是冰冷,如果每一个接线员对待生命的态度,都如此墨守成规,那么有多少生命要流逝在这样的冷漠之中。做一行爱一行,如果你不能重视每一个求救电话,请放下你手中的电话,让适合的人坐上这个岗位。
河大通报女生脑出血离世一事,有五名相关人员被处罚,分别是:接线员被开除,调度班长严重警告,政务撤职;调度科长行政记过;副主任给予政务警告处分,卫健委成员负有领导责任,诫勉谈话。截止到郑州发布发文,这件事情在官方的层面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是站在网友的角度来讲,这件事似乎并没有完结。毕竟一条鲜活的生命,因为救治不力去世,这是让人们觉得最难以接受的。
一、河南大学女生死亡事件。根据新闻的报道,来自平顶山的大三女生就读于河南大学郑州校区。5月17日在宿舍发现自己身体不适于是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是自己病情严重,已经没有办法说清楚自己的详细地址,在长达八分钟和120接线员的对话中,虽然说出了河南大学,郑州,文苑南路这些字样,但是120依然没有派出救护车。后来到医院抢救十多天后死亡,家属公布了当时女生和接线员的通话录音。
二、通话录音被公开。根据通话录音,女生已经说出了河南大学,郑州,文苑南路这些关键的字样,但是因为没有说清楚地址,宿舍号,所以救护车没有出急救。所以才会有针对接线员的讨伐。这件事在网络上发酵之后,很快就有人被问责。
三、五人被处罚。接线员是第一责任人,因为判断不力所以被开除,调度班长被撤职,调度科长被记过,副主任被警告,领导被谈话。处罚不是目的,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也希望在处罚的同时不要忘了加强对接线员的培训,毕竟他们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他们的快速决断,可能就足以挽回一条生命。
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小说以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祯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揭示了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和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复杂局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农民革命战争的历史画卷。这部巨著从1957年动笔以来至今30余年,已出3卷八册,约230万字。全书计划出5卷,现在正写最后一卷。60年代出版第一卷时,得社会各界好评。译成日文后,曾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基本信息
姓名:姚雪垠 姚雪垠
[1] 性别: 男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邓州市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生卒年: 19101010-1999429 曾任职务: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现代小说家。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象能力和文学兴趣。 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加上封建军阀压迫,农民无以为生,或外出逃荒,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居住。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暇时爱听艺人说《施公案》、《彭公案》、《三国志演义》等书。 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与二哥和其他两名学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个土匪小头目认为义子。在土匪中生活约100天的这段特殊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 此后四年多,除去樊城鸿文书院读书的几个月外,基本上失学在家。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许多“五四”新文学作品,也读了一些俄国作家的小说,培养了对新文学的兴趣,增强了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家庭的缺少温暖与社会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两次到具有进步色彩的军队中去当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出路,滋生了苦闷感伤的情绪。 姚雪垠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与此同时,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劳动者受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入学后不久,即参加进步活动,和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读了清代朴学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性论著,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以投稿、教书、编辑为生。到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地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此外,编过《大陆文艺》、《今日》两种刊物,在《芒种》、《申报》上发表杂感,还刊出散文散文诗、文学论文多篇。这些文章同样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切,有敏锐的时代感。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1936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为《南阳语汇》。 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辗转来到开封,与别人合办《风雨》周刊,任主编;在此前后,还发表论文、杂感数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线采访,随后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 1938年春去武汉,不久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的进步的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差半车麦秸》。次年又在《文艺新闻》上刊出气氛悲壮的《红灯笼的故事》。后两篇曾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并被译为英、俄文。《差半车麦秸》和稍后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之所以受到文学界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成功地运用活泼生动的群众口语,写出了农民在抗战中的觉醒与变化。1939年起,姚雪垠在辗转鄂、皖、蜀等地的过程中,以主要精力创作中长篇小说,写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戎马恋》、《新苗》、《重逢》等。这些作品多以抗战初期知识青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为题材,写出了年轻一代高昂的救国热情,并从侧面触及了国民党军政机构的黑暗腐败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战阵营内部的复杂斗争。笔法转向委婉细腻,语言更为活泼多样。但有的作品在青年男女爱情生活方面用了过多的笔墨,冲淡乃至削弱了表现时代的主题。这个时期,他也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如《论现阶段的文学主题》、《通俗文艺短论》、《文艺反映论》、《屈原的文学遗产》等,其中一部分曾集为《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一书出版。此外,还印行了《M站》、《春到前线》、《差半车麦秸》等短篇集。 抗战胜利前后,姚雪垠转向故乡与童年的题材,完成了自传性长篇小说《长夜》,并写了《我的老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组散文。《长夜》以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象《长夜》这样以写实主义笔法真实描写绿林人物和绿林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此书译为法文后,姚雪垠被授予马赛纪念勋章。他的小说从早年起,就透露出一种强悍的气质:1929年发表的《强儿》刻划一种坚强的性格,30年代中期的若干作品也多次写到一些敢作敢为的人物。把一批“强人”形象送进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发掘和表现强悍的美,是姚雪垠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一个独特贡献。 姚雪垠
解放战争时期,姚雪垠在上海还写了记述爱国科学家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和短篇小说《人性的恢复》等。1948年以后,先在高行农业学校,继在私立大夏大学教书,同时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这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1951年,姚雪垠去浙东参加土改,因不懂当地语言,无法了解风土人情,于是萌生返豫之念。这年夏天,他回郑州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因中南地区作家协会成立,迁居武汉。除写了少量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杂感外,创作上处于苦闷的时期,只在50年代中期发表了《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中的一点质疑》等论文。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分子”后,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婚姻与家庭
姚雪垠在婚姻问题上,既反对过封建家庭对他的包办逼婚,又经过自由 恋爱的苦痛,最后在半包办、半自由的情况下,才结婚组成了家庭。 姚雪垠的婚姻,深深地打着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烙印。 早在姚雪垠 10 多岁时,家庭父母包办,就有了一个没有见过面的未婚妻。 这个婚事,完全是按照姚母的极其现实的功利主义包办的:在媒人给姚雪垠说亲时,她对姚雪垠的父亲说:“马马虎虎说成了,心净一条事,以后一天穷一天,谁肯把女儿许给咱们!”可以说,她为儿子找媳妇,根本不是为了儿子的幸福,完全是为了找一个侍奉她的供他使唤的奴隶。但姚雪垠有姚雪垠的看法和想法,他对这门亲事一直不予承认。 姚雪垠作品
后来,当姚雪垠于1929 年秋天,在19岁考上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后,曾跟同班的一个姓梁的非常漂亮的女同学很要好。姚雪垠当时的文章、小说 写得好,这位家在商丘的女同学的国文比他并不逊色。大家总把他俩看成天 生的一对。同学们非常调皮地经常在黑板上写“姚”字时,故意把右边的那个勾拖得很长很长,然后再写那个女同学的姓,把“梁”字包在“姚”字里 边。姚雪垠对这位女同学很有感情,很喜欢她。为此,他还写了一篇题为《心里开花》的短篇小说,用意识流的手法,专门写他怎样想这位女同学。国文老师看了他的大作后,非常同情他。曾问姚雪垠要不要帮忙,姚雪垠说不要。 那时才华出众,很有风度的姚雪垠,虽然爱那位漂亮的女同学,想跟她好,可又不敢同她当面讲,而且一见到他就心里发慌,面红耳赤。他想自由恋爱,却没有胆量和勇气进行表白,采取行动,只是把自己的感情悄悄地倾吐在不 能发表的小说中,还落得一个“单相思”的名声。他为自由恋爱受尽了折磨 和苦痛。几十年以后,成了大作家的姚雪垠,有一次去河南郑州大学讲学,还有熟人同他开玩笑,说他青年时期,进行过“单相思”的恋爱。 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真实情况是:姚雪垠喜欢的那位女同学,在当时也一样喜欢姚雪垠,只是她更没有勇气向姚雪垠表白。后来,当这位女同学听到姚雪垠同别的女子结婚以后,她痛苦无比,后悔不 已,大哭一场 这是二十年代,受了封建思想毒害和影响的中国青年自由恋爱的一场悲剧! 1930 年暑假,姚雪垠在被同乡王庚先保释回到学校后的一天。学校会客室突然通知他有人来找。姚雪垠到会客室一看,才知道是为王庚先办事的刘先生。 “你好!请转告王老先生,谢谢他救我出狱。” “不必客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刘先生开门见山地对姚雪垠说:“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奉王老先生之命,来找你只为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请说,只要我能办到的,一定尽力!”姚雪垠说。 “王老先生有个姑娘,你见过没有?”刘先生问姚雪垠。 “没有见过,听说长得很漂亮。 “我对你照实说吧,王老先生两口子认为你相貌端正,英俊滞洒,聪明好学,才华出众。他二老看中你了,愿将他们的女儿嫁给你,选你做他们家 的乘龙快婿。要我亲自来问问你,愿意不愿意?” “我倒愿意,但自己不敢作主,要问过父母以后,才能正式回话。”姚雪垠思考一阵之后回答说,同时向刘先生提出要求:“你能把王老先生女儿 的情况给我介绍一下吗?”“可以!完全 姚雪垠
可以!”刘先生说,“她名叫王梅 彩,年方 17 岁,眼下在北京翊教中学读书。梅彩姑娘不仅身体健康,人长得漂亮,性情温柔;而且,心地善良,知文识理,很有教养。在她的身上特别 具有一种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动人风采。郎才女貌,同你非常般配。”刘先 生一口气说完,但好象还忘记了点什么,想了一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 条,一边给姚雪垠,一边补充道:“这是王梅彩姑娘的地址,王老先生说, 你可以给她写信。” 送走刘先生之后,姚雪垠回到宿舍沉思起来,王庚先老先生的情况他是 了解的:早年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在当时是河南乃至全国的知名人士。为了向王老先生请教学问,在此之前姚雪垠去过他家两次。如今,他要把他的女儿嫁给他,姚雪垠当然非常高兴! 很快,姚雪垠便写好并寄走了两封信。一封是给他父母写的,说明他愿意娶王老先生的女儿为妻,要父母将原来给他订的亲事退掉。父母收到信后, 虽然很为难,但还是给姚雪垠退了亲。另一封信,便是给王梅彩写的,从此 以后,他们两人就书来信往了。 到这年寒假的时候,王梅彩放假从北京回到开封家中。王庚先通知姚雪垠到王家同他女儿见面。当时姚雪垠听说还有别人想追求和“进攻”王梅彩。 因此,他得到通知后,就立即叫了一辆黄包车前往王家,生怕迟到一步,王梅彩被别人“抢去”。由于心急火燎,跑的太快,黄包车在路上还翻了一次。 赶到王家以后,姚雪垠显得非常紧张。结果,头次见面,他连王梅彩看也没 敢看上一眼,至于漂亮不漂亮,他更说不上来。还是王梅彩大方,这次见面 之后,她竟主动到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去找姚雪垠。在寂静的河大校园里,雪花一朵接一朵的飘落着,刹那间,小路白了,房屋树木白了,整个学校都变成了一片银白世界。姚雪垠和王梅彩不顾这些, 俩人仍边走边谈,漫步在校园里。外面的气候虽然寒冷,但他们的心里却是火热的。 “你不是上次没有看清楚吗?现在好好看看吧,我让你看个够!”王梅彩深情地看了姚雪垠一眼,红扑扑的脸上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把脸朝着姚 雪垠莞尔一笑说。姚雪垠用手抚摸着王梅彩的肩膀,目不转睛地从上到下仔细地看着王梅彩。 “你有着美丽温柔的眼睛,苹果似的脸庞,丰满匀称的身段,浑身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确实非常漂亮、动人。这一下我看清楚了。”姚雪垠仔细地看完王梅彩后,非常高兴地说。 “喜欢不?” “喜欢!” 就这样,这一对青年恋人便彼此深深地相爱了。到1931 年5月,他们由袁介亭做媒,在开封结了婚。时年,姚雪垠21岁,王梅彩18 岁。从此,姚雪垠和王梅彩就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红灯笼故事》(短篇小说集)1940,大路出版公司 《牛全德与红萝卜》(中篇小说)1942,重庆文座出版社 《戎马恋》(长篇小说)1943,重庆大东书局 《重逢》(中篇小说)1943,重庆东方书社 《新苗》(长篇小说,又名《母爱》)1943,重庆现代出版社 《小说是怎样写成的》(创作谈)1943,商务 《春暖花开的时候》(l—3册,长篇小说)1944,重庆现代出版社 《差半车麦秸》(短篇小说集)1947,怀正 《长夜》(长篇小说)1947,怀正 《李自成》(1—3卷)长篇历史小说。其中第二卷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63一1981,中青 《大嫂》(散文集)1982,河南人民 姚雪垠作品
小说李自成成就
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