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随便课文里有哪些,提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随便课文里有哪些,提问,第1张

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开头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实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问题: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更喜欢三味书屋还是百草园,为什么

答案:

鲁迅更喜欢百草园。因为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他在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快乐的,而在三味书屋时却是受到约束的。这两个内容进行了对比。

问题:

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鲁迅对百草园无限眷恋,在那里有他童年时最快乐的回忆

他对三味书屋同样也是有感情的,毕竟他在那里读了六年书,他还是尊敬和热爱他的老师的,老师虽然严厉,但是思想却比较开明同时对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回忆起来也感觉很美好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亦谓之斋号。

斋号的取名,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主人在命名前,要对斋名内容的雅与俗、深与浅、简与繁、稳与浮作反复推敲,一经定名终身不改。

寥寥几字,意义深邃,是主人明志修身的对外表白,是他人观言察行的检验标准,是斋主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统一体现。

据史料记载,斋号起源晋唐,盛行明清,至今历传不衰。

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 “苦雨斋”。

斋号的文字组成为偏正结构,前半部分系内容,后半部分系斋室的建筑式样。其内容组织形式多样,随机无定式。

有用数量词加名词组合,如百龄画师朱屺瞻的“三墨堂”、海派画师吴湖帆的“四欧堂”、大画家徐悲鸿的“八十七神仙馆”、中国扇学理事许小农的“百扇斋”;有用形容词表述,如诗书篆刻俱精的邓散木的“三长两短斋”、中国书协会员费广德的“春华斋”;有用名词的,如赖少其的“为木石斋”等斋号作为文人心灵独白的窗口,其内容极富哲理和个性,朴实无华,丰富多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

文人们随着自己志向爱好、情绪兴趣、事业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等变化,往往会更换斋号名称,每一新斋号的启用,都记述着斋主新的一番意境。如齐白石的“甑屋”、“借山吟馆”、“借山馆”、“寄萍堂”、“八砚楼”。

综观古今浩若烟海的文人斋号,笔者按内容所表述的意境,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述世类,以记述家世、身世为题。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世家,一生与石交友,诗曰“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取“与石居”斋名,以表述其终身爱石玩石藏石之石缘。晋代诗人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其后裔自明代从江西浔阳迁居镇江演军巷,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遂取“五柳堂”斋名,以示对先祖的承袭和敬仰。

(二)述志类,以表述志向、志愿为题。画家李可染早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寄居重庆金刚坡乡下,他在观牛画牛中,被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解放后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终身以画牛为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鉴。津门书法家龚望一身正气,无视社会俗套,不愿做牵强附会之事,以明末清初有识之士傅山《作字示儿孙》中的论书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宁草堂”,一语双关,维妙微肖。(三)述理类,以表述道理、哲理为题。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满腹经纶,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民间疾苦,他的博学和品德,深受皇臣及民众的敬仰和爱戴。可他却为书房取了个不起眼的斋号“阅微草堂”,告诫自己也告慰他人,要多看小的东西,小中见大,阅微而知著。

(四)述事类,以表述事业、事迹为题。著名词作家乔羽的“可以居“,乍听似懂非懂,一经介绍可敬可佩。个中缘由是:有很多人带着自己新创作的歌词登门求教,来访者既有新朋故友,又有慕名而来,乔先生一视同仁给予热情接待,但在阅看后的答复却是相同的两字“可以”。创作一首歌词本身已花费很多心血,“可以”能给人振奋而继续努力,“不可以”能让人心灰而失去信心。清乾嘉年间浙派篆刻名家张燕昌,将自己在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临摹的宋拓秦代石鼓文,带回海盐家乡继续研究,并参照原物仿制了十个秦代石鼓,放之左右,日夜摩挲,又将书斋取名“石鼓亭”,以表达他对金石篆刻事业的挚爱,也反映了他在研究石鼓文方面所取得的业迹。(五)述趣类,以表述兴趣、逗趣为题。梨园名宿王瑶卿爱好珍藏古玩、玉器、烟壶和名人字画,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及教育家,在京剧界有“通天教主”之美称。可他却给书房取名“古瑁轩”,以示对古玉收藏的酷爱。解放前后,“古瑁轩”几乎成了戏剧界、文学艺术界集会的场所,“古瑁轩”也成了王瑶卿约定俗成的别名。装帧艺术家吴寿松取鲁迅小说中“三味书屋”的谐音“三未书屋”为斋号,每当他人问及其意时,吴先生总是笑呵呵地答曰“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其中隐匿了斋主人生仕途中经历的辛酸故事,可让旁听者在捧腹一笑之余浮想联翩。

(六)述情类,以表述情怀、情感为题。**艺术家黄宗江的“书有三窝却无斋”,其意为:房有三居,居居有书,虽无斋号,阅读不虚。表达的是爱藏书爱读书情怀。镇江籍画家刘二刚移居南京后,将其画室取名“午梦斋”,解其意:每日午饭后必打一盹,时间不长而好梦常来。

(七)述心类,以表述心态、心绪为题。世间的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文人墨客中反映,文人可借书斋一偶,用斋号代言,抒发心中愉悦,宣泄胸中积郁。林语堂既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又欣赏道家“无为”的哲理,其生活态度坚持“有为”,但往往也有“不为”事,遂取“有不为斋”作斋号,以表白扼守孟子“唯有不为者始有所为”的心态。

中国古代文豪书房对联

导读书室楹联是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具体的文化表现。这些对联或抒发情感、或戏弄人生、或针砭时事、或表达雅兴。从这些对联中可以探讨出学者的心情和嗜好。哪一句是你最欣赏的呢?

一、陆 游: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自题“书巢”联。以“巢”名书斋,足见耽书之甚。万卷伴终生,是放翁的真实写照。放翁嗜书,老而弥笃。有“读书有味身忘老”之名句传世。晴窗万卷,耽书如年,是真名土!

二、左光斗: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题书斋联。武能叱咤风云,持剑啸天。文则花鸟怡性,嗜书晓理。非光斗不能为之。

三、邓子龙:

月斜诗梦瘦

风散墨花香

自题书房联。此联以意境取胜,上联通过视觉描绘梦境,下联以嗅觉传达书香。充满诗情画意的书房,乃主人的理想世界。

四、袁枚(四则)

<一>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自署“随园”联。集晚唐诗句为联以署其园。随园主人好客,骚人墨客,窈窕淑女,云集于此,放酒豪歌,及时享乐。此联清空潇洒,且有“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之概。

<二>

此地有丛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自题“随园”联。据传曾有友人想寻他开心,故意向他借阅这坟、典、索、丘四部书,他只好收起这幅对联,因为这是失传了的书,他只是自吹而已。

<三>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

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

题“所好轩”联。有魏晋遗风,“懒“是愤世嫉俗的缘故,意为淡薄官场生活。这是明清时代退隐政台、独善其身的文人士大夫人生态度的生动写照。此公平生好味、好色、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古玩字画,尤好书籍。其书斋故名为“所好轩”。

<四>

朱藤花压读书堂

分得桐阴半亩凉

自题书斋逃避现实,与世无争,企图营造一个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半耕半读,自娱自乐,是“性灵派”诗人理想生浩的真实反映。

(原摘)中国古代大文豪书房对联锦集 - 白云深处小村 - 白云深处小村

五、郑板桥(四则)

<一>

富于笔墨穷于命

老在须眉壮在心

自题书斋联。号称“三绝诗书画”,自然“富于笔墨”,老夫子到是不谦虚。官仅七品,是穷于时而非穷于命。下联扬起,老当益壮,杜甫诗云:白头虽老赤心存。使人于安贫乐道之时,仍存奋进之志。

<二>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自题书屋联。好一幅“月夜读书”图。此联对仗工稳,词语别致。撑、锁二字足见怪人笔下之功夫。

<三>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自题书屋联。此联是为别峰书屋所题写的木刻联。书屋位于镇江焦山别峰庵中,门头上有“郑板桥读书处”横额,门楹上存有郑氏手书此联。联语言简意深,看似一幅写景联,实则包含着一定的哲理在内,耐人寻味。

<四>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自题画室联。联意谓画三秋树宜简洁,画二月花宜奇异。虽是“扬州八怪“自言其画,实亦蕴含为诗为文之道。

(原摘)中国古代大文豪书房对联锦集 - 白云深处小村 - 白云深处小村

六、梁同书(三则)

<一>

万卷编成群玉府

一生修到大罗天

题北京“阅微草堂”联。阅微草堂乃清代纪昀书斋。此联明题草堂,实写草堂主人。“群玉府”即帝王藏书之处;“大罗天”道家所言最高之天。极言纪氏著作等身。

<二>

无事此静坐

有情且赋诗

自题书斋联。此联朴素淡雅,像是随口吟和而成。君子之交淡如水,这里没有美洒佳肴,有空来坐坐,喝杯清茶,兴致高了咱们就赋诗唱和。反映了旧时士大夫的日常活动。

<三>

至乐无声唯孝弟

太羹有味是读书

题“三味书屋”联。书屋所以名为“三味”是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读得这样有味,这或些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七、纪晓岚(二则)

<一>

书似青山常乱叠

灯如红豆最相思

题书斋联。读书读出颜如玉,非风流人物不能为之。疏慵平淡,蕴藉风流。读此联可以想见其斋其人之风貌。

<二>

小筑当水石间,直以云霞为伴侣

大名在欧苏上,尽收文藻助江山

贺法式善梧门书屋落成联。上联盛赞书屋构筑之美,下联称颂主人才能之高。这是典型的阿谀逢迎之作。

八、李石贞

彼何人,予何人,都是穿衣吃饭

穷亦命,达亦命,不如闭户读书

题书室联。文句通俗易懂,读来郎郎上口。联语表达了一种宿命观念,这或些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奇特心态。

九、邓石如(二则)

<一>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

竹书千万字,灌花酿洒,可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自题画室联。室贫又如何、贱又如何。自耕自乐,有洒有花有书,与世无争。如此清淡恬适的生活,谁不想过?

<二>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自题“碧山书屋”联。上联写景,天下奇观,历历在目。下联论文,古今奇书,皆藏我胸。此联用词精到,玉缀珠联,浑然一体,不着一丝堆砌痕迹,气势磅礴,蔚然大观。确是传世之佳联。

(原摘)中国古代大文豪书房对联锦集 - 白云深处小村 - 白云深处小村十一、林则徐(二)

<一>

坐卧一楼间,困病得闲,如此散才天或恕

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自题书房联。此乃告老还乡后所作,壮志未酬人已老,渐感倦于时事。欲借林泉一隅,读书以终老。读此联有英雄无奈于时之感。

<二>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题少时书室联。儿时贫寒,无地筑屋。秉烛夜读,以求富达。联语暗隐抱负。日后确也功成名就。有“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意。

十一、佚 名 :

鸟吟花笑有余乐

月白风清无尽藏

此为北京中南海长春书屋联。联语有声有色,声色俱佳,有动有静,动静有致。

十二、乾 隆(三则)

<一>

烟霞并入新诗卷

云树常开旧画图

题“荫榆书屋”联。“烟霞”入诗,“云树”成画,是舞文弄墨者之常情。乾隆爷也附庸风雅。此联并无新意,只因是皇帝老儿所作,而得以传世。

<二>

诏绪仰斯文,识小识大

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

题孔尚任读书处。读书处位于孔庙承圣门内故宫井前,斋名“诗礼堂”,孔尚任曾在此堂为康熙讲过经书。乾隆到此留下这幅御联。

<三>

深心托豪素

怀抱观古今

题三希堂联。乾隆帝喜收藏碑帖书画于书斋中,其中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皆希世珍宝,故名书斋为三希堂。上联意谓潜心于纸墨笔划。下联则谓要用宽旷的襟怀鉴赏古今贤人。

十三、许文恪 :

但有余闲惟学帖

即逢佳客莫谈天

自题书室联。语朴实无华,告诫我们不要虚度时光。有朋自远方来,咱们就谈书论文,莫闲聊。

十四、何绍基(二则)

<一>

明月同行如故客

异书难得比高官

题书斋联。“异书难得”与“高官”难求,在作者心目中孰轻孰重,看此联便一目了然。此种思想境界确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二>

江上此台高,问坡颍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

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

题东坡读书楼。此楼位于四川乐山市凌云山栖鸾峰上,相传苏轼曾在此读书。读此联便能感知这里确是个读书的好去处,站在滚滚东去的大江边,引昴高歌“大江东去,………”。何等潇酒。

十五、佚名 :

屋小如舟

人淡似菊

三味书屋旧联。联语清新淡雅,尤如在大热天喝到一杯凉水。屋虽小如扁舟,但它却孕育出一代文豪---鲁迅。此联久已散失。

十六、曾国荃:

瓶花落砚香归字

风竹敲窗韵入书

题书斋联。读书写字有如此雅致,可见其人不俗。字含花香,书有竹韵。闲情逸致,跃然纸上。

十七、黄庭坚 :

诗罢春风荣草木

书成快剑斩蛟龙

自撰书斋联。上联言吟诗之味,好象春风荣草木;下联指书法笔见功力,犹如快剑斩蛟龙。语出不凡,足以惊人。

十八、徐 渭(三则)

<一>

雨醒诗梦来蕉叶

风载书声出藕花

自题书舍联。读此联仿佛在眼前出现一幅韵味别致的写意画,我们能从“雨”声“风”响中,清晰地看到“蕉叶”之碧绿,“藕花”之艳红。联中“醒”、“载”二字新颖奇丽,别具匠心。

<二>

未必玄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题“青藤书屋”联。此联刻在青藤书屋的石柱上。书能孕育出大千世界,非读书人能有此奇想。他取名自已的书楼也叫“孕山舫”。

<三>

水隔笙簧,白日鸟啼花竹里

庭园锦绣,青春人在画图中

题“张氏书室”联。本联以绘声绘色的笔调,描绘了张氏书室的优美环境,水鸣鸟啼、花艳竹翠,尽收眼底。下联由景及人,缘景入情。大自然使生命重焕青春。

十九、王咨臣:

环壁列奇书,有史有文堪探讨

小楼多佳日,宜风宜雨足安居

题书屋联。王咨臣著名藏书家,家藏文、史、医、农、历法等一万五千余册。上联言明藏书之多,下联叙述书屋之佳。读此联能感受到大藏书家的风采。

(原摘)中国古代大文豪书房对联锦集 - 白云深处小村 - 白云深处小村

二十、史可法:

斗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题书屋联。看史要有豪情,斗洒壮胆,纵横于历史长河。读经须练静功,一柱清香,万念俱灭。联语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看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心态,用平常心观史,以激昴心念经,那么看到的将是一团解不开的迷。

二十一、石涛:

耽文艺如嗜欲

以古人为朋曹

题书室联。食色,性也,人之常欲。大画家石涛的欲望已超越于此。精艺通文成为他的本能欲望,非常人是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二十二、刘熙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环壁皆书籍字画,饶屋是山水美景。联语连用方位词东、西、南、北四字,攘括了文化人理想的生活环境。有书有画,有山有水,在这种充满艺术气氛的书室内玩弄笔墨,有多少文人能不向往。

二十三、黄铖 :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中国旧式文人有这样一个传统观念,大丈夫应云游四海,寻觅知音,多交益友。如遇知音,则放酒豪歌,谈诗论文,彻夜不眠。文坛祖师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联传达的正是这种思想观念。

二十四、张廷济: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此联写得比较平淡通俗,自平淡中见真情,拣茶为友,筑室为书,反映了读书人的奇特心态。

二十五、李璧瑜:

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枝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自题书屋联。此乃清代一名不经传的学官,自书的一幅对联。联语生动地刻划出社会下层学吏凄冷清寒的生活境况。所有词语如“伤心”“寒灯”“秋风”“秃笔”等,都含有一股悲凉的气息,写者悲凉,读者更悲凉。

二十六、俞 樾(二则)

<一>

仙到应迷,有帘幕几重,阑干几曲

客来不速,看落叶满屋,奇书满床

题红叶读书楼。此楼为孙叔莲读书处。上联极写书楼之盛之美,连神仙都要为之迷到。下联点明主题,与楼名关合,落叶满屋,奇书满床,乃红叶读书楼之特色。

<二>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自题俞楼联。此联描述俞楼的壮观,不免有点自吹自擂,五百年后又有谁在此作诗为文。

二十七、吕留良 :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自题居室联。先生是晚明抗清志士,作此联以明已志。上言“虞廷十六字”,系指<书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语;下云“目空天下士”者,乃不耻屈节者所为之谓也。口气虽大,气节却高。

二十八、张 载:

夜眠人静后

早起鸟啼先

此联勉励自已抓紧时间,刻苦读书。早起晚睡,实不利于身心健康。合理按排时间是现代读书人应当时刻注意的,不可仿古。联语虽写得通俗流畅,但用字绝对符合楹联规则,“夜对“早”,“眠”对“起”,“人”对“鸟”,“静”对“啼”,“后”对“先”,字字对应,无一遗漏。可见平谈中藏有奇诡。

二十九、徐霞客:

春随香草千年艳

人与梅花一样清

自题小香山梅花堂。梅的特性深受中国文化人的宠爱,梅的清高、脱俗、孤赏、冰清,是中国多少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上联的“千年艳”点出梅花的悠久历史,暗喻本家族爱梅风尚代代相传。下联的“一样清”道出了自已志洁行高的情怀和不随俗流的人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的是他童年的故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这一部分紧扣“乐”字,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一层(1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二层(2段):“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描写了百草园的美丽和有趣的景物)。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由此引发联想。(美女蛇的故事)

 四层(7~8段):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雪地捕鸟)

 第二部分(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读书,回想自己在百草园所做的事情,是思想感情上的过渡。

 第九段也可加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分四层。

 一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

 二层(12~16段):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

 三层(17~20段):写偷偷到后花园去玩,后花园的乐趣。

 四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鲁迅的《朝花夕拾》当中。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园”呢?“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慢慢地,“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本文善于联想。作者写何首乌根而联想到成仙,写传说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鸟便提到闰土的父亲,写学生读书而提到先生读书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含义:《三味书屋》中“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

扩展资料

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所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

在作品里,作者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

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

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

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

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

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8216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4
下一篇2024-0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