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直被后人嘲讽为“弱”,但正是在这个时代,名门望族层出不穷。比如,有“大种”和“小种”的育种者,被称为世代相传的“山西名人”;和家族一样有名,她家镇守大宋西北边陲。其实《杨家将演义》中的佘老太君应该叫佘老太君,出自这个大名鼎鼎的八世折家。比这两大家族更晚的,还有姚氏家族,也是武将系列中的名门。北宋中期,有一个专业户姚思。“有一个凶猛的酋长临阵退缩,之前射中了他的眼睛,将他斩首,一支军队欢呼雀跃。明天,我们会急着进攻。我们将用手射杀数百人,我们的手指会流血。”
当然,大家最熟悉的还是杨家将和胡家将,评书里有句话叫“胡锦家,阴阳家”。石也很受欢迎。他把的后代和胡的后代都迁到梁山。
杨家将的后人杨志以前就讲过。今天,我们来谈谈胡家将的后人胡。
事实上,胡嘉江的真名是“胡江”。胡彦家和杨家、哲家一样,都是山西人,史料记载的第一代名将是后周子洲“马步”、“马步”司令胡彦聪。
呼延赞是胡延聪的儿子。他年轻的时候,是萧的骑兵。由于他的勇气和胆识,宋太祖补选他为东方班的领袖。他入宫,被皇帝差遣。后天,他通过个人努力被提升为小熊俊。后历任宝州刺史、冀州副都督。后被任命为辽州刺史、福州刺史、康州团长。北宋初年,他是一名骁勇的战士。
呼延赞骁勇善战,勇猛刚强,随和直爽,经常说起战死沙场的事。随处可见“以心杀贼”的纹身。据史书记载,呼延赞在妻子、儿子甚至仆人身上都纹上了“以心杀贼”的字样。他的一些儿子被人用“舍家为国,危难之时以死为先”的话刺在耳后。
但呼延赞最著名的是他的双鞭。演义中呼延赞被称为“铁鞭王”、“靠山王”,是宋代“五王八侯”之一。
呼延赞有四个儿子,呼延弼时、呼延弼改、呼延弼时、呼延弼时,其中最著名的是呼延弼时。呼延碧仙又称呼延郫县。与他的父亲不同,呼延碧仙在《演义》中以足智多谋著称。《杨家将演义》年,胡彦弼先设计活捉潘仁美,年轻时在原有的靠山王称号上加上忠孝,是个“双王”。然而,在《呼家将》年,胡琰因得罪国家官员庞文而被陷害入狱。最终,所有的老幼都被斩首,埋在肉墩坟里。
呼延比宪有两个儿子,呼延寿庸和呼延寿庸。这两兄弟侥幸逃脱,分道扬镳。他们各有奇遇,这里就不介绍了。
到了胡彦之子胡延庆这一代,胡家又将达到另一个高峰。胡彦卿大概是在清代崭露头角的小资产阶级文学世界里家喻户晓的人物。《呼家将》主要讲述了胡延庆的故事,一个大无畏的少年英雄形象很受欢迎。
历史上,胡延庆不仅是宋朝著名的将领,也是杰出的外交家。历经数朝,到了北宋宋徽宗时期,胡延庆被任命为任平的水师提督。由于他“通晓外语,博闻博物”,多次出使,与签订海上同盟,共商联合攻辽事宜。
那么,呼延灼和呼延庆是什么关系呢?没说出来,给人想象的空间。有人排队说,呼延庆和呼延卓之间有三代之隔,也就是说,呼延庆是呼延卓的曾曾祖父。然而,从胡延庆在宋徽宗时代仍然活跃的事实来看,我估计胡m
后来,杨家将举家迁往太行山隐居,所以杨志的长相只能用落魄来形容。但胡就不同了。胡彦家世代在大宋军界任职,所以胡彦家的外貌配置可以说是高度豪华,梁山好汉中只有关胜能和他抗衡。
胡的官职是由汝宁县控制的。在宋代武将序列中,都控是很高的官职。岳飞被称为“岳帅”的时候,他的官位不过是所有的控制权。我们再来看梁山的另一个名将,“霹雳火”秦明,他的官职是青州指挥所的控制权,相当于岳飞手下的牛皋和桂王。“真三山”官职黄信,军政监,比秦明低一级;“小李广”华容道的官职是副知斋,比黄信低一级。因此,胡应该是梁山的最高官员。
宋徽宗还特意送了一辆宝马给呼延卓。梁山只有两辆宝马,一辆是宋江的“玉狮子夜白”,一辆是胡岩的“踢雪骓”。除此之外,两名中队长被专门分配到呼延卓、周琛团练中做了“吧唧!会》韩滔与颍州团练立《天目会》彭琪。更不用说,胡请来了霹雳凌震助阵,可以说是阵容强大。
上到梁山,胡燕烧排名第八,五虎之首排名第四,仅次于秦明,这对胡燕烧略显不公。回到朝廷后,胡与宋江并肩作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平桂北京是为数不多的健在将领之一,被授予皇家营指挥所。
建燕三年,为避追兵,迁至海盐。当时呼延灼也隐居在海盐。在大徐金国对金兀术的穷追猛打下,皇帝急如丧家之犬,忙如漏雨之网。呼延灼身体硬朗,带着双鞭赵峰到海盐西门护敌。途中遇到了把长江献给金兀术的长江王杜充,便追了过去。老将呼延灼出马,一举将他砍倒。两人鏖战三十回合,可怜80岁的胡。毕竟他老了,不堪重负,他的马在碲面前卡住了。在战败的过程中,他的马卡在吊桥上,被金兀术一斧子砍死。胡的志向是一死了之。如今,海盐人民为胡将军建了一座雕像来纪念他。后来,就连胡的也来了个神考,成了帮人抗旱的“乌龙球”。
在最早的《水浒传》名单中,有一个“铁鞭”胡,这就是胡的原型。朝廷派去镇压海盗恒力的将军胡延绰,因战争失败而受到朝廷的严厉批评。他与朝廷反目,最后投奔梁山势力。
《大宋宣和遗事》年,胡彦绰《铁鞭》,被赞为“尉迟彦章,快来取一服。长鞭铸铁,你是男人吗?”
胡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元杂剧中。
胡的原型可能是南宋初年的猛将胡。
胡确实是呼延赞的后代。他在韩世忠手下指挥,是三军状元。曾夺金将军,任永州防使官。韩世忠虽然被列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但官方的评价在今天的人眼里也是不错的。但事实上,他是个无赖。年轻时,他被老乡们称为“恶棍吴晗”。他的人品受到了很大的批评。晚年特别好色,经常要妻女“一生进贡”,就是陪他喝酒玩乐。韩世忠的部将对他的这种爱好应该是很不满的,但大部分都忍在心里,不便发作。只有呼延通黑着脸。史书上说“唯有呼延通怨,谓之不义”。虽然礼物把世忠请到了私宅,但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左是右。"
呼延通对韩世忠心存芥蒂,韩世忠也不喜欢他,就把罪名列了出来,降了一个索尔
小昭真的能成为波斯拜火教的领袖吗?小昭回到波斯后发生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边肖一起看看。
在《倚天屠龙记》年,小昭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女孩。她一路跟着张无忌,却始终没有表白。当她生命的神秘最终被揭开时,她突然成为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领袖,不得不离开中土前往波斯。许多人也很难过。但是,下面的事情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小昭真的能顺利回到波斯当领袖吗?小昭的最终结局会是什么?
中古时期传入中国大陆,后逐渐消亡的三种外来宗教,学术界统称为“三教”,包括祆教、景教和明教。相对于明教和景教,很多人对明教或多或少都有印象。那不是金庸老师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吗?小说的主人公是从事业到感情都优柔寡断、消极被动的明教教主张无忌。在故事中,还有第二代圣徒,他们后来成为了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领袖和一个美丽的小昭女孩。
一个
金庸作品被反复改编成影视剧,情节天马行空,已经偏离原著。我们以小说《倚天屠龙记》三联修订版的相关章节为例,重温一下其中对祆教的描写。
在书的第11章,张三丰遇到了常遇春,常遇春自称是为明尊服务的明教。书上说:祆教人有非常严格的规矩,戒荤戒鱼,从唐朝就有了。北宋末年,明教大教主方腊在浙东起事,当时官民称之为“食菜神教”。吃食物和为魔鬼服务是魔鬼宗教的两大法则,流传了几百年。自宋代以来,官府对魔教管得极其严,武林中人也歧视。所以,魔鬼宗教是很隐秘的。虽然吃素,但对外人假装拜佛菩萨,不敢暴露身份。
关于张三丰魔教的来历,我略有耳闻。我知道魔教侍奉的大魔王叫摩尼,被宗教界人士称为“明尊”。这种宗教在唐宪宗元年间传入中国。当时,它被称为摩尼教,也被称为大云光明教。信徒们自称为琐罗亚斯德教,但其他人称之为魔法宗教。
第十九章明教苦行僧介绍:我们明教起源于波斯,唐朝传到中土。当时叫祆教。唐皇在各处修建了大云光明寺,对我来说就是明教的寺庙。我的教学原则是行善作恶,众生平等。有金银就要扶贫济困,不吃肉不喝酒,拜明尊。尊是火神,即善神。因为过去贪官压迫我,教会的弟兄们目中无人,经常造反。自北宋方腊首领以来,已无数次。
第25章由光明左使所著《明教流传中土记》再论祆教起源:祆教发源于波斯,本名摩尼教,唐、吴以后传入中土。当时波斯人带着多年的祆教“三经”来到中国,人们开始学习这个宗教的经典。唐朝第三年六月二十九日,大云光明寺在长安洛阳建成。此后,大云光明寺建在太原、荆州、扬州、洪州、越州等重要城镇。会昌三年,朝廷下令杀明教,明教势力大衰。此后,明教成为被禁止的秘密教会,历代都被政府所灭。明的宗教是为了生存,但又不能不遮遮掩掩。最后将摩尼教中的“摩”字改为“魔”字,世人称之为魔教。
在第25章,国会
小说中多处提到了祆教的几个特点,即以火为圣,尊火为神;筑起高高的祭坛,熊熊烈火在它面前燃烧。洁白如雪;乘客穿着绣有红色火焰的白色长袍;他们三个都穿着宽大的白袍,每件白袍的一角都绣着火焰形状;让双手如火焰般翱翔,放在胸前。中土祆教虽然来自波斯,但已经独立了几百年,从来没有受到波斯总教会的管辖。明教的口号是“燃烧我残缺的身体,燃烧火焰。生在何欢何苦要死?对于善与恶,唯有光是理。”
金庸写了很多0755年到79000年的明教,提到了它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教义;明教是来自波斯的摩尼教,宋芳腊被认为是明教的领袖,明朝的建立归功于明教。明教的特点也非常明显,比如不吃肉,穿白衣,崇拜圣火等等。金庸小说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展开戏剧性的故事,那么书中关于明教的说法是否正确?
2
摩尼教由摩尼教创立,创立于巴比伦,所以准确的说摩尼教的总部在巴比伦,而不在波斯。
摩尼教的基本教义是两个三际理论,指的是两种力量:代表善的光明和代表恶的黑暗。三际分为早、中、晚,大致可以理解为过去、现在、未来;摩尼教描绘的世界是三际明教派和暗教派的不同表现。
当初光之王国占据了世界的东西南北,由明尊统治。黑暗王国占据南方,由黑暗君主统治。两个相邻的王国保持和平。
黑魔王偶然来到两国边境,贪图光明王国的美丽和幸福,入侵了光明王国,从而进入了两个斗争的中间。
明尊组织光明王国的神灵进行抵抗,并为之三大召。明尊先唤出生命之母,生命之母唤出第一意,第一意唤出五明子。先是吴自制铠甲反击黑魔王,却败给了魔界,吴被魔界吞噬。
醒来的第一个意图是向生命之母明尊求助,明尊召唤了鸣幽、大班、景峰、景峰五个儿子。在纯风呼唤深谋远虑和回应深谋远虑的过程中,又诞生了两个神,分别叫神纯风六子和深谋远虑六子。风打败了冥界,从战斗中死去的黑暗恶魔身上挤出未被污染的光分子来创造太阳和月亮,用被污染的光分子形成星星,用恶魔的皮肤、身体和骨头创造天、地、山。这就是摩尼教的起源。
明尊为了彻底打败黑社会,第三次打电话。过程太有想象力了,这里省略一万字。其中恶魔交配,生下亚当和夏娃,成为人类的祖先。
亚当、夏娃和人类都是由恶魔所生,被肉体欲望所控制,但他们的身体里却包含着光分子作为灵魂。马尼认为人体是一个小世界,是光明和黑暗的缩影。为了拯救被人体囚禁的光明分子,明尊向世界派遣了包括耶稣在内的明使者。看到这里,亚当、夏娃、耶稣,你们这些读者一定认为海峡两岸。
耶稣也是摩尼教的重要使者。
一代代明使下凡拯救人类灵魂,引导灵性与欲望的斗争,不断重复着灵性昏睡与臣服于肉体的过程。摩尼是明尊派出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使者。他终于唤醒了人类的精神,拯救了光明元素。这时发生了火灾,耶稣为了末日审判第二次来了。神灵和得救的人终于来到了光明的国度,见到了明尊。这时候光明和黑暗又分开了,然后进入了后面。
摩尼教的主要教义是激发人内心隐藏的善良,解救被囚禁在人肉中的光明分子。其余的
摩尼教融合了当时各种宗教教义。在古老的经文中,摩尼声称高贵的使者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传播智慧和善行。一个时代由一位名叫佛陀的使者传播到印度,另一个时代由一位名叫琐罗亚斯德的使者传播到波斯,另一个时代由一位名叫耶稣的使者传播到西方。现在,启示又降临了。在这个最后的时代,先知的职位落在我身上,摩尼,我是上帝真理到巴比伦的使者。
摩尼教创立后,摩尼教及其信徒开始在波斯帝国传教,一度得到波斯王室的认可,并向外界传播。但是好景不长。摩尼教在波斯遭到当时的国教祆教的抵抗,摩尼教最终被关进监狱,殉教。
摩尼教在其发源地陷入绝境,信徒加速向外迁徙以求避难。在罗马帝国时期,摩尼教曾一度发达,其信徒远至北非,但最终被基督教和当局视为异端,最终销声匿迹。摩尼教东去北往,基本上是把丝绸之路推迟了,经过中亚,然后是中国,但是有一定的发展。
三
《倚天屠龙记》年,很多地方提到的火焰和火焰崇拜,其实是把摩尼教和另一个来自波斯的更古老的宗教,也就是祆教混淆了。
从波斯神话和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琐罗亚斯德教,以其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命名。其教义存在于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是善与恶的斗争。光明世界的最高神是阿胡拉马自达,意思是“智慧之王”。
祆教的产生源于印度伊朗人的神话。阿胡拉马自达用七个阶段创造了世界,火是在第七个阶段创造的。“第七个火被制造,火的光来自无限光之神,来自阿胡拉马自达的大厅。他把火分配给万物,他命令火在战斗中为人类服务,并为此做好准备。
火是最高神的外观象征,是光和正义的化身,具有崇高的地位。根据教义,火有两种: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看得见的是光,看不见的是一种生命力,存在于大地、水、动植物、人之中,赋予人活着的心理和生命。有一整套收集、净化和神圣化火的仪式。火坛是宗教祭祀的中心,朝拜者通过火接近神,与神交流。对圣火的崇拜成为了祆教最明显的特征。
在居鲁士大帝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成为波斯的国教。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占领波斯并将其希腊化后,琐罗亚斯德教一度衰落。到萨珊王朝,重新确立为国教。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祆教迅速衰落。一些信徒一路迁徙到印度西部繁衍生息,并一直奉行祆教传统至今。从波斯取回的圣火至今仍在被呵护和保护,这就是今天的印度帕尔西。
琐罗亚斯德教被萨珊王朝重新确立为波斯国教,并在中亚广泛传播。中亚的很多民族都接受了这种信仰,比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粟特人、月氏人等。
沿着丝绸之路,祆教也传入中国,一度在民间和政府中盛行。祆教因崇拜圣火,在中国又称为祆教、火祆教。“只”字在“天”字旁边,带音仙,意为“神”。意思是“胡天”而不是“天”,也就是外来的神。明教是开头提到的三大宗教之一。今天的考古发掘出了大量南北朝、隋唐时期带有明显祆教特征的历史遗迹。
四
我们已经知道,摩尼教起源于巴比伦,其教义部分吸收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内容。早期的摩尼教教义对火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尊重,但火焰崇拜不是摩尼教的特征,而是祆教的特征。摩尼教更多的是对光、太阳、月亮的崇拜。
摩尼教自诩为世界上的终极宗教,包括所有宗教。摩尼教从一开始就把向全世界传教作为自己的志向。比如摩尼,他把自己看作是继琐罗亚斯德、佛陀、耶稣之后的光明使者,声称“我的宗教是不同的,它会受到每个国家的欢迎,它会采用所有的语言,它会传播到天涯海角”。
摩尼教在中亚常伪装成佛教和祆教,以减少传教的阻力。特别是利用一些地区的弥勒信仰来宣示摩尼和弥勒佛的合一,把自己的教义裹上佛教的外衣,以获得当地民众的认同和信仰。
摩尼教是在唐初或更早的时候传入中国大陆的,官方承认的最早记载是在燕载元年。波斯人在《倚天屠龙记》年间拜访了黄武泽天,武则天说她会保留自己翻译的经书。
弥勒信仰在武则天时代非常盛行,由薛怀义召集僧人撰写的《二宗经》曲解了佛教经典《大云经疏》,将武侯称为“弥勒下辈子”,为五代和唐代的君权神授提供了依据。摩尼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官方的肯定,大部分沿袭了中亚传教士伪装成佛教的老套路。
另外,693年,《大云经》,天竺佛教高僧菩提六指翻译,武则天为自己创造的名字“昌”,意为日月之天。日月光的元素让人思考武则天时期摩尼教与佛教信仰的相互影响。
原本是道教经典,敦煌出土的遗书版本中融入了老子化身为摩尼的内容,明显是摩尼为了迎合唐皇室以老子李二为祖、信奉道教的传统而修改的。这也是摩尼教传播的一贯套路。
开元二十年,唐玄宗颁布法令,以“谎称佛教,欺李渊”为由,禁止中国民众信仰摩尼教。但胡人也不能不遵从当地习俗,保留摩尼教。武则天对佛教的特殊追求和包容,导致出现了很多“伪”佛教徒,玄宗时期开始清算,摩尼教就是其中之一。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不得不依靠回纥汗国的骑兵来平叛。此时回纥王庭接触并逐渐信仰摩尼教,摩尼教在回纥流行,并再次传到中原。出于对回纥军事力量的控制,唐朝官员允许摩尼教的传播,并在当时的荆、杨、洪、越四国建立了大云光明寺作为传教基地。
回纥汗国衰落后,唐对摩尼教的态度开始转变,逐渐限制其传教活动。会昌三年,唐军一败涂地后,开始铲除境内回纥势力,摩尼教也受到毁灭性打击。正在中国游行的日本僧侣任远在他的书《佛说宝雨经》中记录了对摩尼教信徒的杀戮。
唐武宗统治时期,出于政治、经济等原因,对各种外来宗教进行打击,在佛教中称为“遇法难”。摩尼教在中国也损失惨重,几乎绝迹。
据何记载《老子化胡经》年,会昌之乱,摩尼教大师逃往福州继续传教,改教名为祆教。明教的起源正如林武德推测的那样,明教因摩尼教崇光而得名,是适应当时中国的情况而作出的改变。摩尼教从此以一种类似中国的区域性宗教的形式继续独立存在。
从古籍、近现代历史研究和田野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少祆教活动的痕迹,其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建和浙江。
例如,在北宋真宗时期,林世昌,福建人,提出了明教经典,并被追封。年,提到明教念诵的佛经是“日光”和“月光”。南宋时,石红在作品中提到泰州人的藏妖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号召附近的信众烧香祭神。陆游也记录了这一幕
20世纪50年代,泉州发现一块元代墓碑,碑文为“经营明教、秦教等”,其中说包括祆教在内的当地所有宗教都归泉州基督教主教管辖,说明祆教在元朝是被承认的宗教,归官方统一管理。
这里的秦派,也就是大秦派,就是我们开始说的三义派中的景教。它是从东正教分裂出来的一个聂斯脱里教派,以东方亚述教的名义在波斯兴盛,唐代正式传入中国。景教被认为是基督教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分支,其教义与后来进入中国的基督教不同。因为和本文主题关系不大,这里就不讨论了。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禁娼寺”诏书,禁止明教和安百里教等宗教。还列出了明教、白莲教等。在《侧门左道》中,又规定“盟主要扭,从者要杖百,从者要流三千里”;特别是由于明教与大明同姓,明教被控以‘强夺国号’的大罪,被严令禁止,明教从此衰落。
福建泉州晋江的曹安,曾被视为中国唯一完整的摩尼教遗迹。它建于元朝。明朝禁止明教后,当地民众依然崇奉佛教,香火不断。寺内一尊摩尼佛坐在悬崖上,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摩尼石像,摩尼的形象也变成了中国的。曹庵前有摩崖石刻,莱文“劝人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至尊真,摩尼光佛”,原石是明代立的,后在文革中被毁。
福州福寿宫也被考古确认为明教遗迹,是保存完好的明教寺庙。大雄宝殿前的对联上写着“早上主持人民的正义,晚上拜月的天地辉煌”,体现了摩尼教“白天拜拜月,晚上拜”的仪式。
在福建晋江、霞浦等地也发现了许多民间祆教崇拜的文物,为摩尼教在中国的中国化提供了更多的考古证据。明教在被官方取缔后,仍通过与当地佛教、道教的结合而顽强生存。
五
综上所述,我们对摩尼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写于1961年,书中对祆教的这种描述是基于当时的学术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32岁发表论文《闽书》。文章指出,明朝的国号来源于元末起义军首领汉和的,而的国号来源于明教经典《宋会要》,所以明朝的国号实际上来源于明教。
吴晗用了很大的篇幅引经据典,列举了当时史籍中有关摩尼教或祆教活动的全部信息,以及摩尼教与民间其他教派融合的活动信息),从而导致了这样的观点:朱元璋被划为穆斯林,方腊等许多民间首领也被认定为明朝基督徒。
明朝的称谓来源于祆教的观点。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影响了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日本著名历史学家陈在其代表作《二宗三纪经》中也将方腊称为摩尼教的领袖。他把摩尼教等同于摩尼教,认为摩尼教是更极端的祆教。
随着摩尼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今学术界对吴晗的观点有了很大的修正。由于史料的缺失或虚假记载,由于宗教本身的神秘或刻意包装,由于宗教之间或明或暗的渊源,即使在专业领域也难免混淆不同的宗教派别。今天,各种宗教派别的演变是相对的
起源于大乘佛教,达拉尼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常持、能持、闻藏等。意思是正确的听到和记住佛法。后来逐渐演变,神秘化为“口头禅”。《易经》不空大师翻译的《渭南文集》版本,书名为《老学庵笔记》,简称《夷坚志》。
韩的口号“弥勒出世,王铭出世”应该出自白莲教。元末所谓的义军主力不是明教,而是白莲教。而且我们也没有依据说朱元璋和方腊是明教中人。
如前所述,“吃菜为魔”的称谓始于北宋,字面意思是吃菜为魔。以前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魔”与“摩”的谐音是指摩尼教,但现在这种说法已经被大多数学者否定了。更何况摩尼教的素食或不杀生,从教义角度来说,是尽量避免伤害被生物禁锢的光明分子,而不是佛教慈悲的不杀生。
摩尼教一贯的传教手法是利用当地其他宗教作为伪装;在传教工作中,经常使用装鬼的方法,声称可以驱魔、治病、祈雨。这些也导致了摩尼教和其他宗教在世人眼中的相互混淆。本文不是历史考证文章,这里不重复可能存在的误解。
综上所述,我们所说的三大宗教,明教、景教、祆教,进入中国后逐渐汉化,最终消亡;只有同样是外来宗教的佛教,适应了中国的环境,流传至今。
至于《大明律》的那个可爱的小昭姑娘,我真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回到神坛的。因为当时波斯被从伊尔汗国分裂出来的几个小国统治着,而且完全是穆斯林。无论是摩尼教还是祆教,早在故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
但小说中写的小昭回波斯时的章节标题《倚天屠龙记》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在中国独立发展起来的祆教和摩尼教的真实关系。
读书名言
1、“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4、“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5、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6、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像。 ——哈兹里特
7、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科尔顿
8、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9、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10、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11、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罗廖夫
14、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15、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6、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7、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9、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0、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1、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2、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3、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24、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25、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6、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7、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28、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29、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30、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1、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2、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3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34、“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3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7、“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4、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1、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韬奋文集》
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西方名言3则
1、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3、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读书名言或读书格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读 书 名 言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读书名言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
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 熹
3、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 熹
4、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 熹
5、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6、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 熹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 熹
8、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11、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3、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4、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15、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明朝理学家
16、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南宋 尤袤
17、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清 童铨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明代学者)
19、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
2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1、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2、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23、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24、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25、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2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
2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29、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3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31、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宋]
32、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3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34、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35、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明]
36、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3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39、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门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40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中国近现代读书名言: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4、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5、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 ——--鲁 迅
6、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7、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鲁迅全集》
8、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致颜黎民》
9、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10、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 ——--臧克家
1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12、努力耕耘,少问收获。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实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非常不好。——-叶圣陶
13、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行知:《八位顾问》
14、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陶行知
15、奋力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
16、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17、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谢觉哉
18、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19、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
20、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2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22、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顾颉刚
23、要记住,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一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天才是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吴晗
24、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 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吴晗
26、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7、多读多抄,这二者是必须保证的。――吴晗
28、环境于人的影响极大,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你们于潜心独研外更要注意这一点,万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关门读死书。――向警予
29、外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黄庭坚
30、读书就是翻译,因为从来不会有两个人的体验是相同的。一个拙劣的读者就好比一个拙劣的译者:他会在应该意译的时候直译,而需要他直译时他却意译。在学习如何才能把书读好时学问固然极为宝贵,但却不如直觉重要。中国诗人何其芳
31、读书也像开矿一样,―――赵树理
32、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张载
33、非读书,不明理。――李光庭
3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35、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36、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金缨
37、不尽读天下书,不能相天下之士。――汤显祖
38、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39、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40、一个人可以无师自通,却不可无书自通。――闻一多
41、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42、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43、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44、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45、读书不仅是教师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源头活水"!--------- 朱永新
46、无书不成器,有书则可立国于天下——杨俊鑫
培 根的读书名言:
1、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2、 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找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
3、 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
4、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
5、 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某些疾病一般。
6、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7、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8、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咀嚼消化。
9、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
10、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培根)
11、把一本书置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手中那样危险。
1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2、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33、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34、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35、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6、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37、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38、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39、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4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