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曾经激励过一个时代人民的中国女将,是19世纪80年代中国运动精神的代表, 人人都知“铁榔头”郎平,可她作为“拼命三娘”却让郎平对其佩服不已。
纵观她的人生,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一直是奋起拼搏的一生,不论是中年顶住万重压力为国出征,还是晚年不顾身体安危刻苦训练,她都是中国女排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中国女排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有她“拼命三娘”, 而当她逝去,也终究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缅怀与送行。
她就是老女排国手陈招娣。
彼时清明雨落,人们还沉寂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时,体坛却又传来新的噩耗。
2013年4月1日,曾任中国女排任主力接应二传、随队两获世界冠军的上将陈招娣因病去世,年仅58岁,成为了创下五连冠辉煌的女排队员中最早离世的那一位。
就在昨天早上,陈招娣的女儿还在自己的微博上回答了众多关心的网友们最近母亲的情况,网名为“加菲猫小猫”的她说道: “这次住院已经44天了,从开始的状态到现在,我越来越无法接受,我不想去面对,但是我必须要面对、接受,现在只希望有奇迹发生,妈妈加油,我爱你。”
然而天不遂人愿,陈招娣的女儿最终也没能等来奇迹,等来的,只有一张冰冷的病危通知书。
几天后,在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后,陈招娣的女儿为母亲举办了葬礼。
陈招娣的葬礼在北京八宝山的东礼堂举行。
在葬礼开始之前,礼堂门口就已经聚集了六百多人,这其中小部分都是陈招娣的球迷,而更多的,则是自发前来悼念的群众。
他们队伍整齐,明明没有任何组织者,却显得那样有序,人们或是举着陈招娣的画像,或是拉着悼念的横幅, 各自悲伤地站立着,凝望着礼堂的方向,现场安静地连一根针落地都听得清楚。
9点左右,由王治郅与隋菲菲带领的八一男女篮球队、李海运和崔咏梅带领的八一男女排球队、王涛带领的八一乒乓球队组成的八一体工大队也都开始陆续来到现场。
在这群人当中,女篮队员郑海霞、陈招娣昔日的队友郎平和孙晋芳也都在其中。
体坛中的巾帼英雄们聚集于此,原本是一件极为稀奇且令人兴奋的大事,然而现场的所有人却都没有流露出激动的情绪,反而担忧地看向这几人。
在礼堂的大门外,陈招娣曾经的老教练袁伟民将花圈郑重地摆好,花圈之上,是袁伟民和陈招娣昔日所有的战友为她写的悼词: “我们为你感到自豪,永远怀念你。”
直到十点钟仪式开始前,袁伟民教练都一直眼底含泪,在队伍的最前方如同标杆般挺拔地站立着,直盯着礼堂的门口。
等到仪式开始,袁伟民立刻小声提醒道所有的队员: “别掉队了,都跟上,别哭了。” 随后便第一个来到陈招娣的棺椁前,低下头颅与其长长地做了告别。
在袁伟民眼里,陈招娣一直都是队伍中最努力、最勤奋的一个,每当集合训练,她也总是队伍的急先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次次不掉队、回回不偷懒的人,居然这次就这么一声不吭地“掉队了”。
然而袁伟民也清楚,像是陈招娣这样一个努力的人,想来也已经是在与癌症的斗争中,拼尽自己的全力了。
陈招娣是在1976年被选入袁伟民执教的女排队伍的,彼时她还是一个瘦小黝黑的21岁姑娘,无论是身形还是外貌,放在队员堆里都是最容易隐形的那个人。
袁伟民回忆,自己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小姑娘非同一般,是在一天练球后。
那时候的女排姑娘们刚刚做完日常联系,白色的排球洒得满地都是,女孩子们浑身已经被汗水浸透,正在一个个弯腰捡球准备回去休息。就在这个时候,身为教练的袁伟民喊了一句: “谁还想再加练一会儿?”
一瞬间所有的姑娘都把头低了下去,就在袁伟民也觉得自己问的这个问题有些好笑的时候,一个柳眉星目的年轻姑娘抬起头来与袁伟民四目相对,说道: “教练,我想加练一会儿!”
袁伟民也就因此对这位不怕吃苦的小姑娘留下了极好的印象,知道了她就是来自西子湖畔的陈招娣,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杭州姑娘。
这段经历在后来,甚至被写成了文章编入了初中的语文教学课本,陈招娣也因此被无数中学生视作了勤劳的楷模。
陈招娣1955年出生,从小就练习排球,15岁被选入了浙江省队, 凭借着自己的彪悍霸道的球风以及勤劳顽强的性格,1976年时才被选入了袁伟民主教的国家女排。陈招娣曾经回忆自己在浙江女排时的生活,一度感慨异常。
当时在加入浙江队的第二年,陈招娣就被召集到了北京进行集训,北京的条件更加艰苦,不仅每天训练量更大,伙食费也从在浙江时候的1块8变成了1块。
作为南方人的陈招娣吃不惯食堂供应的饭菜,每天只能啃馒头,长此以往患上了贫血,成绩也是飞速下滑。
陈招娣内心惭愧又慌张,不敢和任何人说这件事, 直到当时的教练吴中量询问其是否最近有困难时,陈招娣才哭得稀里哗啦,向教练描述了自己的情况。而那时候的陈招娣也不过才16岁。
很难想象,一个16岁的孩子,每天吃着馒头,做着高强度训练,却从来不肯将自己的委屈向旁人诉说,这时候的陈招娣就已经有了一股韧劲: 遇到苦难,就一定会咬牙坚持下去,永不退缩。
而这股韧劲,被袁伟民发现后,就被更加巧妙地运用到了排球训练当中。
在练习过程中,袁伟民经常给陈招娣设置一个目标,每当陈招娣想要气馁或者放弃的时候,袁伟民就不停地提醒她还没完成任务,不服输的陈招娣总是不忍心放弃,一来二去,她的技术和水平也就不断地提高。
而除了排球技术,袁伟民教给陈招娣的,还有许多人生的哲理。
“一次大学生比赛,关键时刻我在场上吊球失利,袁指导在休息时指出我的错误,并且让我不能再这样处理球。当时我不服气地想:你就看见我没吊死的时候,我吊死的时候你怎么能看见呢?
我一定再吊一个好球给你看看。结果我再次失败,因为我的原因我们队丢了分。比赛后,袁指导就把我好好教训了一顿,我也被训得心服口服,明白了个性一定要服从集体需要的道理。”
袁伟民的指导和陈招娣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 1981年,重组归来的中国女排在陈招娣等人的带领下顺利进入第三届世界杯女排比赛,并首次为中国夺得了世界冠军,华丽地开启了属于中国女排的黄金五连冠时代。
但是甚少有人知道,在世界杯决赛的前夕,陈招娣就已经因为赛前训练而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就连下床走路都难以做到。袁伟民当时来到她的房间,坐在床头问她: “晚上比赛能不能上?”
陈招娣果断回答: “当然,没问题,我肯定能上!”
比赛结束,陈招娣却连领奖台都上不去,最后回休息室都是自己的室友郎平背回去的。
当时陈招娣的腰伤已经相当严重,然而她依旧不顾医生的劝阻,在自己所热爱的排球场上奋斗了两年。
直到1983年才从女排队员这一岗位上退役,由于陈招娣在排球场和体坛上的优秀表现,她顺利当选为了人大代表,转入了八一 体育 工作大队女子排球队担任副政委。
3年后担任中国青年女排的主教练,赖亚文、崔永梅、毛武扬和李云武等优秀运动员都是她的门生。
每当队伍里有年轻人想要偷懒懈怠,就又会想起陈招娣当年高龄负伤上战场的坚韧精神,自然也就不敢懈怠,只能继续努力了。
然而似乎命运总是有意要磋磨这个“拼命三娘”,1988年,在一次例行体检中,陈招娣被查出了直肠癌。
这对于平常人来说是一个噩耗,然而陈招娣却似乎将生老病死都看得十分乐观,她说: “后来在肿瘤医院请专家做的手术,那个专家水平很高做得也很成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硬是没有让我改道(在体外‘吊粪袋’)。真的很幸运!”
手术一共进行了两次,身体状况刚刚有所好转,陈招娣就又回到了排球赛场上,当起了中国女排的领队,带领着当时处于低谷中的中国女排在1991年世界杯上再次夺冠,再次辉煌!
卸任领队之后,陈招娣又回到了总政文化 体育 局工作,并在2006年晋升为了少将。
职业生涯精彩,陈招娣的个人生活也是榜样般的存在。
“ 健康 是一,其他是零!” 这就是陈招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对于自己的女儿,陈招娣也是以朋友的身份与之相处。
陈招娣工作忙碌,母女俩不经常见面,就只能通过网络进行聊天,有些话女儿不愿意和自己倾诉,陈招娣也不会有意深究,而是尊重女儿的意愿。
曾经有人力荐陈招娣的女儿去打排球,继承母亲的“衣钵”,然而陈招娣却果断拒绝了: “她身体不太好,小时候又得过心肌炎,不宜参加高强度的训练。”
最终,陈招娣的女儿选择了读书作为自己的成才方式,并顺利考入了南开大学。
陈招娣女儿爱学习的性格也是由于陈招娣的影响。
在里约奥运会过后,郭晨还被中央电视台邀请为特殊的见证人,参与拍摄了陈招娣档案展厅的纪录片《中国相册》。
在陈招娣去世之后,绍兴档案馆曾经多次向她请求将陈招娣的遗物拉回绍兴展厅保存,郭晨都是第一时间拒绝的,直到后来父亲对其进行了劝说,郭晨才答应了送母亲的遗物回到故里。现如今见到档案馆里母亲的遗物被保存地如此完整,郭晨也终于放下心来。
不仅如此,2020年,郭晨又再次受邀参与了一档名为《那一天》的节目,在节目中,郭晨含泪回忆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将陈招娣的故事讲述给千千万万的新生代们听,足以见得母女情分之深。
对于陈招娣来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年轻时候将大多数的时间都拿来打排球了,而没有读过多少书。
因此,在她晚年退休后,刻苦学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进修班,完成了自己读书的梦想。
对于自己的 娱乐 活动,陈招娣说: “我也很喜欢玩,除了因为我的腰不好,不能滑雪、滑冰以外,其他的项目我都很喜欢。没事在家时,我愿意看看文艺节目,毕竟自己是分管文体工作的。
也爱看韩剧,像《看了又看》我就觉得很有意思。闲下来时,我喜欢和曹慧英、陈亚琼、郎平等老朋友一起聊聊天,谈谈工作、学习和生活。”
事实上,陈招娣与郎平也的确是感情深厚,两人师出同门,又曾为室友,可以说是即为战友,也是朋友,在陈招娣的葬礼上,一向以冷面无情著称的“铁榔头”郎平更是哭得不成样子,对其说道: “这辈子我们是好姐妹,来世我们也要做好姐妹。”
而也正是陈招娣临终前的托付,才最终让郎平答应出山,成为了自陈招娣之后拿起接力棒的女排新领袖,带领着中国女排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
可以说,陈招娣的伟大,并非局限于其个人品德的伟大。
就像是袁伟民曾经教导她的那样,排球运动并非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就能夺冠,而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陈招娣记在了心里,所以成为了一颗哪里需要去哪里的螺丝钉,将升国旗和奏国歌立为了自己的终身目标。
在她的身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拼命三娘的伟大与坚强,更能够看到所有女排姑娘们的坚持与奋斗, 而这也正是女排精神流传至今,依旧鼓舞着无数国人的真正原因!
张萍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的功臣,并当选为赛会的最佳攻手。她进攻犀利,跳发球力量大且速度快,享有“暴力副攻”的美誉。
2009年,张萍因膝伤严重,早早就退役了。离开赛场,张萍的人生依然很精彩。她取得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学位,现在是该校的 体育 讲师。
2013年,张萍还出演了中国香港影片《盲探》,与刘德华、郑秀文配戏。
张萍的排球生涯有些坎坷,这位从替补席走出来的奥运冠军,40岁依然未婚单身,这成了她和父母的遗憾和纠结……
张萍1982年出生于天津市,当初爷爷给她取名张平。后来父亲去派出所登记户口时,觉得这个名字有些中性化,便将女儿的名字改为“张萍”。
张萍的父亲张景港是天津市河西区体校的排球教练,也是张萍的排球启蒙教练。
张景港1954年出生于天津,身高196米。他1971年考入天津 体育 学院,曾是一名专业排球运动员。
张萍的母亲窦永协也于1954年出生于天津,身高170米,曾是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退役后进入津南化工厂上班。
张景港曾经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国家男子排球队,代表国家出战奥运会。然而在一次训练中,他左腿受伤,被迫离开排球场,退役后成了一名职业教练。
没能进入国家队,是张景港最大的遗憾,因此女儿张萍降生后,他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
张萍遗传了父母优良的身体素质,过头比同龄孩子高,力量、身体的协调性也比同龄孩子好。
还在幼儿园时,张景港就让张萍接触排球,培养她对排球的兴趣。张萍6岁时进入天津市河西区小学读书,王桂英老师成了她的第二任排球教练。
然而一直到小学毕业,张萍的身高只有162米,张景港觉得女儿太矮,在排球方面没有发展,很是失望。
张萍在天津42中读初中时,老师让她改练标枪,杨金刚、杨袁梅是她的教练。
初二时,张萍的身高窜到了168米,这让张景港又看到了希望,继续让女儿练排球。
不久,北京 体育 大学的国家少年排球希望队在全国各地选苗子,张萍被李安格教练看中。就这样,13岁的张萍独自离开天津来北京训练。
那时张萍的个头疯长,一个月就长10多厘米。张景港经常来北京看望女儿,给她带吃的,给女儿买衣服和鞋子。
进队不久,张萍在训练时不幸摔倒,造成左脚踝骨骨折。这样一来她只得终止训练,被父亲接回天津养伤。
当时脚伤给张萍的心理也带来阴影,她有了消极思想。张景港和妻子特意买回500块蜂窝煤,他们将煤全部放在院子里,然后让张萍将这500块煤从一楼搬到五楼。
张萍害怕,父亲逼着她搬。张萍一次搬5块蜂窝煤,眼泪汪汪地从一楼往上搬。
几天后,张萍将500块蜂窝煤全部搬上了五楼。父母又逼着她将蜂窝煤从楼上搬到楼下,再逼她从一楼搬到五楼。
一个月后,张萍的腿伤基本痊愈,但她经常摔跟头,坐在地上爬不起来。父母硬着心肠不扶她,让张萍自己挣扎着爬起来。
父亲还带着张萍去家后面的小树林里练习踩小树桩,两个月后,张萍的脚伤彻底痊愈,重返训练场。
1995年,张萍进入天津市体校。她身体素质出众,弹跳好,扣球有力量,很快在体校脱颖而出。
1998年,张萍入选天津女子排球队。次年张萍就成了队里的主力副攻。
张景港与妻子贷款7000元,买回一部摄像机。张萍的每场比赛,父亲都会赶到赛场,将整场比赛录下来。
张萍星期天回家休息,父亲就会与她一起看比赛录像,肯定张萍的优点,指出她存在的不足。
2001至2002年全国女排甲级联赛,张萍作为天津女排的主力副攻场场首发。她不仅能打3号位的短平快,2号位的背飞、背溜战术运用娴熟,还能后攻。
后攻是主攻、接应才运用的战术,很少有副攻打后攻,张萍的优异表现让球迷眼前一亮,也引起了当时国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的注意。
2002年2月,张萍入选国家女子排球队。当时中国女排副攻线有两位铁打的主力,一位是赵蕊蕊,另一个是刘亚男。
张萍身高187米,与196米的赵蕊蕊相比身高处于劣势。而身高185米的刘亚男技术全面,在队里主接一传,她的全面性胜过张萍。
张萍进攻有实力,可不符合陈忠和的战术体系,因此她只能在队里担任替补。
张景港担心女儿有消极情绪,经常在电话里开导她:“全国有那么多排球运动员,能进入国家队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你要刻苦训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张萍告诉父亲:“爸爸,您多虑了,我会珍惜每一天。”
陈忠和是魔鬼教练,一向以训练量大著称。张萍虽然站在替补一边,陪主力队员训练,但她一丝不苟,每天训练长达10个小时。
2003年9月,中国女排参加日本世界杯,以11战全胜的优异成绩夺冠。作为队里的替补,张萍没有多少上场的机会,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2004年3月,中国女排在福建漳州备战雅典奥运会。一天队员们在进行腿部训练,结果钢丝断了,沉重的金属牌砸到赵蕊蕊的左腿上,造成她的胫骨、腓骨骨折。
球迷们很是心疼,称赵蕊蕊是“玻璃美人”。这个绰号对陈忠和教练和所有女排队员都是一种伤痛。
当时离雅典奥运会只有5个月,赵蕊蕊先后做了两次手术,每天加班加点进行康复。
大夫告诉陈忠和教练,赵蕊蕊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恢复,有可能参加不了奥运会。
于是陈导开始做两手准备,让张萍顶替赵蕊蕊打主力副攻。
这些年张萍一直想打主力副攻,她也有这个实力。现在机会来了,她心情却很复杂,不想以这种方式打主力。
而且她平时在替补一方训练,与冯坤、周苏红配合不默契。因此每天训练结束后,陈指导经常让张萍留下来加练,训练她扣球、拦网、发球。
由于训练强度太大,导致张萍左膝老伤复发,她打着封闭训练。而且这时外界的非议也给张萍带来压力。有的媒体说她世界大赛经验为零,说她身高矮,拦网有漏洞。
骨子里倔强的张萍不服输,决心要做到最好。备战奥运期间,张景港经常给女儿打电话,给她进行心理疏导,指出她的不足之处。
2004年8月13日雅典奥运会开幕,在第一场对美国队的比赛中,赵蕊蕊依然首发出场。她腿上绑着厚厚的绷带,让人看了特别心疼。
上场3分钟,赵蕊蕊在背飞起跳扣球时,再次受伤倒地,被医护人员用担架抬走了。张萍临危受命,顶替赵蕊蕊出任中国女排的主力副攻。
张萍以为赵蕊蕊包扎后还会上场,她打一个球就看一下教练席。暂停时,队医卫大夫对她说:“你别看了,就是你了。”
助理教练赖亚文也说:“你再看就该我上场了。”张萍的心这才定了下来。
整个雅典奥运会期间,张萍打满了全部8场比赛,总得分达114分,这在副攻中十分罕见。
张萍将“暴力副攻”发挥得淋漓尽致,近体快、短平快、背飞、背溜、后攻等各种战术交替使用,令对手防不胜防。
8月29日,中国女排与俄罗斯队展开巅峰对决。前三局中国队以大比分1比2落后,第四局中国队又以22比23落后,已被逼到了悬崖边上。
连解说嘉宾郎平都底气不足了。俄罗斯姑娘们以为胜利在望,兴奋得像燕子一样蹦蹦跳跳。
关键时刻,张萍在3号位打半高球,将球打到了对方的后半场得分,将比分追到23平。最终中国女排实现惊天逆转,摘取金牌。
整个赛会期间,张萍扣球182次,成功率高达4066%,高居榜首。
奥运夺金后,相关部门奖励张萍100万元,张萍用这笔钱给父母在天津换了一套房子,一家人终于搬出了逼仄的旧房子。
雅典奥运会后,天津 体育 局让张萍赴德国接受膝伤手术。2005年张萍回国在天津休养,整整一年多时间她在家里康复。
母亲窦永协为照顾张萍,向单位请了长假,每天在家帮女儿进行康复训练。
这年11月,张景港被查出心脏病,在医院做了手术。张萍拖着伤腿与母亲一道去医院照顾父亲,父女俩互相疗伤,互相鼓励。
然而,张萍因为膝伤恢复不理想,错过了北京奥运会,这成了她和父母的遗憾。
2009年,张萍因伤退役。在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的帮助下,她远赴香港中文大学求学,攻读 体育 科学专业。
学校采用全英文上课,张萍查字典都跟不上班,她又听不懂粤语,学习非常吃力。第一次测试,老师将试卷发下来后,同学们5分钟就做完了,张萍却什么也不会。
但仅仅用了一学期,张萍就赶了上来。大学毕业后,她又在母校攻读研究生。
2013年,张萍有个同学在《盲探》剧组当群众演员。有一天她告诉张萍,剧组要找一个6尺高的女生扮演排球教练,问张萍有没有兴趣。
张萍说可以去试试,同学便将她推荐给选角导演。张萍去试镜时,被杜琪峰导演一眼相中。
她坐在沙发上休息时,刘德华走过来,摸摸张萍的脑袋,调皮地说:“我终于比你高了。”张萍被刘德华的可爱逗笑了
在《盲探》中,张萍与刘德华、郑秀文配戏,她良好的素质得到了他们的高度称赞。
2014年,张萍已经32岁了,一直未婚单身。父母开始为她的个人问题焦虑。
张萍自己也很纠结,天津一家报纸为她征婚。张萍喜欢身材好,个头比她高的男生,对男方的收入和家庭背景没有过高要求,最好是运动员出身。
张景港夫妇在谈到未来女婿的标准时,不强调男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重要的是能与张萍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沟通。
2016年,张萍还参加了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表明自己是单身的身份。
这些年张萍相过亲,但始终没遇到对眼缘的男生。
2022年2月,张萍已跨入40岁门槛,依然未婚单身。她的婚恋成了自己和父母的纠结。
张景港和妻子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女儿能够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异性结婚,然后生宝宝,做妈妈。张萍也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细品名人”点评:
张萍大大咧咧,性格开朗,待人真诚,长得也很漂亮。外人总以为她找男友要求高,其实张萍是普通家庭出来的,找男友的条件并不苛刻。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张萍这么优秀的女孩子,却没有异性去追,真让人遗憾。
张景港和妻子性格也很好,对未来女婿没有过高要求,他们希望女儿早日结束单身。
张萍是运动员中转型比较成功的,现在职业和收入都很稳定。她梳着长长的马尾,略施淡妆,身着职业套装,是一位标准的白领丽人。
希望优秀的张萍能早日找到爱自己的那个男人!
-END-
中国女排作为中国的骄傲一直备受关注,今年更是夺得了世界杯冠军。赛后一向严厉的郎平流下了泪水,展现了自己柔情的一面,她的泪水可以说是为女排的姑娘们流的,但也是为自己流的。作为女排崛起的首要功臣郎平这一生为中国女排鞠躬尽瘁,为中国女排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女排王朝的建立
早年郎平在国家队担任主攻手,带领队伍连续取得世界冠军,期间获得“最佳攻球手”荣称,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榔头”。但后来因为身体伤病的原因和丈夫白帆去了美国学习深造,期间二者诞下一女取名为白浪。在郎平去往美国后,国人对郎平的好感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了甚至对郎平存在不满怨恨,但大家却发现中国女排不能没有郎平。1990年,郎平受排协邀请担任女排主教练,郎平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并带领队伍取得好成绩,之到今日郎平已经带领中国女排建立起一个属于她们的王朝。
白帆的陪伴
“虎母无犬女”,郎平的女儿白浪同样也是非常优秀。她就读于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在校期间她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白浪对母亲郎平十分的崇拜,在大学期间她也是一名出色的排球运动员,在加利福尼亚TCA队担任主攻手。如今白浪已经毕业了,选择在一家银行工作,父母并没有反对。“一个成功人的背后必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人”白浪的成功离不开她父亲白帆的无私奉献。
白帆是前八一排球运动员,在郎平受邀回国担任教练时,白浪年纪还很小,白帆是又当爹又当妈。生活上把白浪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学业和排球方面他也可以指点迷津,为了不让白浪心里有负担,白帆甚至15年未再婚,对白浪可以说是十分的疼爱。在白浪成年以后,因为郎平和白帆已经离婚,白帆考虑再婚现已有一个儿子。
再得幸福
白浪也是十分疼爱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俩人的关系特别好。白浪经常在社交软件上上传生活照,经常能看见白浪和家人在一起,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过得十分幸福。如今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再创辉煌成为大家眼里的“英雄”,白帆一家过得也十分幸福,白浪和弟弟关系融洽,事业有成。希望郎平和白帆一家以后会越来越好,更加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