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比那个出的学生成才率高、著名校友多

大连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比那个出的学生成才率高、著名校友多,第1张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的声誉越来越坏,文聘到处发,不断有学生围攻校长解释。大连理工大学的长处不是机械,而现任校长还是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副校长欧进萍院士调任的。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最强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之一,王牌专业,势力非常强暴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不仅是211高校,而且是首批"985工程"的9所高校之一,是中国一流的,顶尖的高校,国际知名,理工科强校,实力和成果显赫,有26个专业全国第一。是国家确定的首先建设九所世界一流大学之一,教育部支持并鼓励建设的中国常青藤大学即"C9"。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威海校区除有原专业外,还发展有海洋工程、船舶工程等国家急需重点的专业。随着国家对航天、海洋和国防的不断重视及投资的加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地位和发展也在不断大提高。

201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直属的《光明日报》胡占凡总编辑说:哈工大是出人才、出成果、出精神的一所高等学府,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国内前列,一些先进经验值得在全国高校中推广。

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哈尔滨工业大学以19项二级指标全部为A的优异成绩获得“优秀”评价。评估专家组组长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感慨地说:“哈工大是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好好学习哈工大这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工学杰出人才的理想之地。

附:

1 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门、学术腐败及其它(转载)

2 华科大为独立学院学生颁学位证 学生不满“围攻”校长

2011年7月2日晚上9点,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报告厅灯火通明。几百名学生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站累了的学生席地而坐。

抬头就是一排红色的字:院长与同学聊天交流会。只是教室里的气氛丝毫未见聊天的“温柔”。

“只有一个华科大,只有一个华科大……”一脸义愤的学生们汗流浃背,口号声此起彼伏,代表抗议的牌子被高高举过头顶。

学生们喊口号的对象是“根叔”——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2010年,他曾因一篇名为《记忆》的毕业致辞,成为学生们追捧赞美的对象,学生们曾经疯狂地大喊“根叔”、“根叔”。

一年后,“根叔”被同样激烈地却完全相反的情绪包围着。

他的发言屡次被学生的嘘声打断,他的承诺多次遭学生质疑。

个别学生为他说了几句好话,被其他学生大喊:“托、托、托……”

那天,他屡屡拧开矿泉水瓶盖,扬起脖子给自己灌水。

“大家安静一下,可以听我把话说完再提问,我会尊重每一位同学讲话的权利……”这是他当晚重复最多的话。

将根叔拖入“舆情风暴”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给两个独立学院——武昌分校和文华学院的部分学生,发放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学位证,该学位证与本校学位证一模一样,无任何差别。

“武昌分校哪里来的?”

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原华中理工大学,全国重点,高考一类本科重点线。华科学生向来以学习、持重为外界称道。两个独立学院武昌分校和文华学院则是高考三类本科线。

2010年,华科的理科分数线为607分,文科555分;文华学院理科486分,文科465分;武昌分校理科497分,文科482分。华科本校与两个独立学院的分数线相差一百多分。

早在根叔面对学生质疑之前,有关华科“学位门”的事件就已经在网上发酵。

6月23日,华科武昌分校在主页上挂上一篇文章,题是《1881名毕业生喜获学位,授予率再创历史新高》。该文称,“6月22日,2011届毕业生中有1881名获得了华科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而在同一主页的另一条消息则与之形成某种对峙。该消息称,华中科技大学800多名学生未能如期毕业。

“武昌分校是个什么东东?哪里蹦出来的?谁听说过?他们那里居然有大批学生拿到我们学校的学位证,我们自己的学生反倒毕不了业?”这无疑刺激了部分华科学子的神经。

质疑声此起彼伏。

从6月底开始,大量愤怒的贴子占据猫扑、校内网、天涯。由此掀起了“学位门”事件。

学生质疑学校“卖文凭”

一名网名为“wgl”的学生在白云黄鹤BBS发帖:“为这些学长学姐悲哀啊,还不如读个文华,高中也不必那么用功了……以后有人报华科,就叫他们报文华学院吧、读武昌分校吧。是不,根叔?”

除了发泄情绪,一些学生还发帖指出,独立学院的学生拿华科的学位证对华科学生并不公平。

比如,独立学院学生拿着华科学位证去找工作,不明真相的用人单位就录用了。几年来,因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鱼目混珠,使用人单位对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学质量产生质疑。还有,华科和独立学院平时考试的难易程度不同、评分标准不同,有些独立学院学生的平均成绩看上去就比华科学生要高,出国的时候,他们反而更有竞争力……

这些帖子在各大论坛转发、置顶、蔓延,学生的愤怒也渐渐发酵。由质疑教育的公平转向质疑学校“卖文凭”到质疑根叔。

7月2日,一名名为“pgli”的用户在白云黄鹤的BBS上发出邀请帖:“出差差不多一星期,昨天才回来,有意见有疑问的同学,我很想与你们见面,今天晚上行吗?”

“pgli”就是校长李培根,于是就出现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校长说:“学校没有做不光彩的事情”

在7月2日的见面会上,“根叔”解释,为独立学院发证是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国家的独立学院和分校都是依托国内比较有实力和办学条件比较成熟的大学来联合办学,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于学校授予独立学院的学生学士学位,是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独立学院没有授予学位证的资格,所以一直由华科授予。但独立学院学生的毕业证是独立学院自己发的,跟华科本校的不一样。他解释:“我们招了人家进来,不能不给人家颁学位证啊?这么不厚道,说不管人家,就不管人家……”话音未落,引来学生一片嘘声。

一名学生直接站起来打断他:“你一直在谈怎么维护文华学院学生的利益,那本校学生的利益呢?在座各位的利益呢?”场下一片叫好。

学生提到,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会隐去毕业证,只出示学位证,说自己是华科的。

“根叔”答:“这个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有办法辨认,毕业证是不一样的。内行人招人会问哪里毕业的,跟主校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服地私语:“大部分招人的都是外行。”

“我承认不能说一点影响都没有。这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产物。”根叔坦承。但他强调,“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学校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不光彩的事情。”

围攻“根叔”:“你欠了一个具体日期”

“根叔”也提到了,独立学院的最终趋势是完全与本校脱钩,武昌分校和文华学院也在积极准备独立。

“根叔”说,“脱钩要有准备,各个独立学院准备的程度也不完全一样,没准备好就把它踢开,那是不厚道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学生要求:“学校能不能用公文直接说明?”

“根叔”答:“没问题。”

学生追问:“具体什么时间?几月几日?告诉大家它不存在了,以维护学校的名誉。”

“根叔”答:“谢谢您的建议。”

学生再追问:“几号?你欠了一个具体的日期!”

“贞操”与“小三”校长说:“我没有办法改变中国现实”

见面会上,更有学生和根叔大方讨论起“贞操”和“小三”。

学生说,“刚才李校长提到,我们跟他们(独立学院)断绝关系,我们是不地道、不厚道的。我想问一下,关乎一个‘贞操’的问题。如果一名‘小三’插足了一段正常婚姻,需要对‘小三’讲地道、讲厚道吗?这本身是一个关乎学校‘贞操’的问题,是严重问题,请为我们指点!”

教室里瞬间掌声雷动。

“同学……同学……”根叔摇手示意:“我已经多次跟大家解释过了,不能够把这个事情和‘贞操’联系起来。不能这样打比喻。这是中国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适应了老百姓要求的一个产物。我没有办法改变中国的这个现实,李培根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

7月8日晚上9时31分,“根叔”再次在“白云黄鹤”BBS发帖,兑现见面会上的诺言。

据悉,华科“学位门”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爆发了。

很多2007年毕业的学生就对2007年的那次“学位门”记忆犹新。同样是引爆于网络,同样是根叔出面解释。随着毕业生陆续离校,事件逐渐冷却。

记者上周拨通了“根叔”的电话,但其以不方便发表意见为由,拒绝了采访

看来这个学越来越差了,原来是个吹牛大学,只会出风头。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等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历历情景;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都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她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这是原词

肯定有啊 这个都是固定的 羽毛球有16根羽毛固定在球托部。 羽毛长64毫米至70毫米。但每一个球的羽毛从托面到羽毛尖的长度应一致。 13 羽毛顶端围成圆形,直径为58毫米至68毫米。 1 球托直径25毫米至28毫米,底部为圆形。 1 羽毛球重474克至550克。 用合成材料制成裙状或羽毛。 22 球托如规则15所述。 尺寸和重量同;但由于合成材料 与天然羽毛在比重、性能上的差异,可允许不超过10%的 误差。 非标准球 只要球的一般式样、速度和飞翔性能不变

参考示例一:从“校长”到“根叔”,虽然只是一个称呼的变化,但却意味深长。学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校长,而是能走到他们中间的普通人。与校长这个冷冰冰的称呼相比,“根叔”在多了几分亲切的同时,更多体现出的是学生对校长的敬重爱慕之情。可以说,“根叔”就生活在学生当中,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与学生共呼吸,这样的校长没理由不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李培根为中国校长提供了一面镜子,学生需要的不是虚情假意的安慰,他们需要智者的引导,但引导的情感应该是真挚的,引导的姿态应该是平等的。

试题分析:开放性题目,有观点有理由即可。

不是。

根据百度查询到,根叔和风少不是父子,和斤叔是父子。

广州斤叔是广州人,原本是广东电视台首席主角艺人,由此可以看出斤叔一直都非常地低调,也从来没有透露过这些身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90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2
下一篇2024-0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