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温了凑佳苗的成名作《告白》,每次读完都能有新的收获。这个只有短短六章的小说讲述的是女教师森口悠子因为不满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而对杀死自己女儿的两个学生采取独特的复仇方式报复的故事。虽然篇章简短,却涉及到了教育,伦理,法律与人性等方面,引人深思。
第一章“神职者”是以森口老师的视角来描述的,通篇自白的方式可轻易走进她的内心,随着讲述的深入,故事逐渐明晰。森口四岁的孩子爱美被班内的两名学生杀害,而她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对两位学生施以报复,称自己把HIV病毒的血液注入了两位的牛奶中。之后的五章都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展开来写的。第二章“殉教者”是班长美月的自白,描述了此事件发生后班级内的变化。第三章“慈爱者”是凶手之一的直树的姐姐的自白。第四章“求道者”是以直树的角度,描写了胆怯绝望的直树在家中由闭塞到接近疯狂的变化。第五章“信奉者"是站在另一位天才凶手修哉的视角,揭示了他心理的扭曲。最后一章又回到森口悠子的自白,揭开了她真正的报复计划。
《告白》将暴力美学趋于极致,极其清新的表达了一个极端压抑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单纯的叙述出来,或许会觉得有些难以接受,但它给每个冲突、每个动机予以合理的环境和理由,这让它变得与社会、每个人切实相关。或许现实中你还没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是却可以感受到发生也是必然。把里面的每个人都单独拎出来或许会觉得极端到不合理,但是摆放在一起的时候,却又是自然而符合逻辑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幸福、痛苦、喜悦、愤怒,每个人都要独自一人面对真实的并非人前的那个自己,冷暖自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扮演好两个自己。最终,整个社会都在和表面的那个人维系着密切的关系,却和真正的那个人愈加背离。
《告白》采用个人独白式的叙事手法,把一个事情描画成了多面体,代入感很强,这不是主角一个人的故事,它很细致地刻画了每一个和事实有关的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叙事惨烈而不留情面。同一件事,牵涉其中的人或旁观者分别以各自的视角来表达看法,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黑泽明的《罗生门》。那种用多视角的结构方式表达出人性弱点或丑恶的一面,充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信任性和不可知性。每个人都怀着利己的目的,提供着美化自己、使得所述真相不尽相同的证词。和《罗生门》不同的是,《告白》的每个部分没有任何刻意修饰的成分,每个人的内心告白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许会对别人或事件产生片面或不完整的解读,但都是从他们的视野中得到的真实印象。因为真实,所以我往往能从某个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某句自白中读出自己的内心。
我很喜欢美月,穿着那件有铁链装饰的黑色裙子的女孩,她走过去跟那个男孩见面的画面,很动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有一些黑暗信仰,而这个女孩子也是,勇敢善良聪明又盲目崇拜,而她敢于站在众人反对的那一边,却莫名其妙地牺牲了自己。他们恋爱的明媚桥段,一下子化为泡影,这从另一个层面,深入解读了男孩变态的心理。
还有直树,那个成绩比较差的男孩,幻想艾滋病得了精神分裂,杀了自己的母亲。
班级学生被教师暗中挑拨利用,群起欺负那两个男孩,沉抑的校园氛围,暗含着人性的黑暗和疯狂。善良被换上了另外的服装躲在角落里细细低语,复仇和变态的狂妄在乌云里慢慢压近教学楼的天台。
而这些,只因为那个教师的不幸经历和男孩的缺失母爱的病态心理。
在人们的常识里,孩子是懵懂而纯洁的。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全部是免检产品。然而,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需要漫长的人生体验,认为孩子比成人更纯洁的说法,有些一厢情愿。
如果读过乙一的小说,你会发现,人的欲望并不是随着成长逐渐增加,而是在年幼时就深深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并且由于小孩子社会属性的缺失,他们对于欲望的追逐并不存在满足上的延宕,因而他们恶得更纯粹,也更彻底。诗人北岛曾说:“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风暴,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成年人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年轻的一代并未经历过苦难的岁月,因而他们是幸福的,也是无知的。理所当然他们并不具备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贾樟柯曾言,这种对待“苦难”强烈的不平等精神是一种“苦难”霸权。
在本书中,暴力的滥用者以及无辜的受害者都是年轻的中学生。
和成年人相比,他们涉世未深。但是,他们对于人性深渊的罪恶意识却比成年人有着更为深刻和敏锐的洞悉。年长的人们肯定会质疑,他们认为苦难的岁月只会在自己的身上烙下印记,而年轻一代享有的则是由自己开创出来的美好明天。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发现,纵使你吃尽苦头,终于迎来人人拍手称好的时代,最后仍会无可奈何地明白这个所谓的“美好”不过只是一个通向地狱的路标。
在青春期里跋涉的盲目狂热反叛迷失自我的少年们,需要正确地被理解和包容,才能健康成长。为了得到好的东西产生的变态不正当的行为;为了报复自己遗失或被抢走了心爱的事物,而变得冷漠无情。而这些,根本性还是因为:爱和美好的事物的缺失。
在《告白》中,女教师对少年犯A说:“如果你生性邪恶,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还只是个孩子。”大多数孩子的立场观点,是由教师来引导的。所以,这部**是无比冷酷的,那位老师的形象与普遍的教师形象出现了巨大背离,女教师是幕后的指纵者。她意识到惩罚恶人,必须首先不把他当作孩子,要必要用极端的方式使之觉醒,或者付出代价。
“身为人母我恨不得把A和B都杀了,但我也为人师表。告诉警方真相,让凶手得到应有的处罚虽然是成人的义务,但教师也有义务保护学生。”难以想象森口是怎样悲痛又冷静的说出这句话。联系现行过度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确,法律天生难保公平,所谓民主自由的社会和教育是否造成了青少年成长环境的畸变?青少年犯罪的外表下,抽丝剥茧后的犯罪动机竟如此简单,这在造成强大冲击力之余,也促使我们产生更多思考。在这部**里,谁都没有得到救赎。无边界的极端自我下,人们做着冷酷伤害他人的事情,却又不以为然。时时刻刻都践行着平庸而无知的罪恶。
就像《告白》中围绕着森口悠子的缜密计划所进行的报复之路上被剖析的每个人物的内心,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立体的,既担负着道义,良知与责任,又都有着阴暗的一面。在直树坦言看到爱美睁眼才把她扔进游泳池带来的震惊之余,修哉埋下的炸弹就像是高涨的青少年犯罪势头,带着犯罪心理及动机的不确定性在故事的结尾轰然爆裂。在直树和修哉先后杀害了自己最亲爱的人之后,痛失爱女的森口悠子用自己的完美复仇计划向学生们诠释了:最好的报复是感同身受,最好的教育是将心比心。
在日本推理小说最纯粹的流派——本格派已经无法依靠其自己的力量支撑推理小说的发展之时,各种变革应运而生,包括对本格推理产生严重动摇的东野圭吾,写着温暖又不失推理风格的伊坂幸太郎,以及文笔细腻清冷的凑佳苗在内,都在传统本格精神下试图寻求突破。然而不管变革方向如何,都有一种东西会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曾经的正统作家所忽略,至少说不那么看重的,隐秘、幽微而又扭曲的人性。
看日本**和小说,常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压抑之中。那种被放大后的人性的丑恶让人不寒而栗。是日本如此还是人性如此?有种说法,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使大多数日本人与生俱来产生一种危机感。平静浮于表面,疯狂压抑深处,危机贯穿血液。你怎能忽视了它?
因此会不自觉陷入一种迷惘的反思状态。思考它的理性与疯狂,对待人性软弱面的严肃,对人性丑恶面夸张的渲染,对人性残忍面无原则的包容。似乎将人性所有复杂之处一并摊开,却又不负责对你感官的冲击你是否能够承受。但是,艺术源自生活,若把艺术当做生活,又不免有些愚蠢。
凡事不必庸人自扰,世界不完美,人性很自私,但还没有那么糟糕。
一点同名**观后感:
导演非常成功的以各种**技法成功的最大程度地影像化了凑佳苗的原著小说,给观众以莫大的视觉冲击力与深远的心理冲击力,显示出非常了不起的导演功力与熟练技法。中岛哲是个很会用镜头说话的人,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点,是**中反复出现的利用反光镜拍摄的模拟回忆的影像,暗示心灵与环境的扭曲,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意义或者影像美学。此外还有37名平均13岁的学生,在知道同学杀了人后,依然在阳光下嬉戏打闹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告白》算不得是一部具有极高摄影艺术的**。对于一个观众来说,由于大多数只有一次观赏某部**的机会,所以,将技巧和艺术高度结合的摄影艺术,往往不太可能被观众所首先感知到。**的故事,人物,最后是情怀,这些基本信息被观众所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出**院,在回家的路上了。那么,所谓的“摄影”好,对于大多数来说,只不过是“漂亮”而已。稍微专业一点叫形成了相对深刻的映像记忆,仅此而已。
《告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慢速剪辑,唯美音乐,画面构图,每一句话、甚至每一滴血都轻柔、安详。在看的时候,仅仅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就能够完全吸引住你,一切的想法在精彩的故事结束之后,才会浮上心头。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tnce
导演: 中岛哲也
编剧: 中岛哲也 / 凑佳苗
主演: 松隆子 / 冈田将生 / 木村佳乃 / 西井幸人 / 桥本爱 /
类型: 剧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0-06-05(日本)
片长: 106分钟
又名: 自白 / 母亲 / Kokuhaku / Confessions
该剧讲述了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据凑かなえ的原作改编,并成为2010年**旬报十佳影片;第34届日本**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
一、二维码表白二维码表白运用了当代比较发达的科技手段,很多程序都可以设置这样的内容,二维码内可以藏着一些表白的话和照片,自己喜欢的人扫描二维码后就可以浏览到那些表白句子,然后就能了解到你的心意。二、情书表白情书表白看似比较老套其实更能打动人心,因为现今社交软件非常发达,信件这些物品已经很难见到,而情书表白的方式也就显得尤为特别,自己一笔一画写出的心意一定比玫瑰花更有意义,你可以将自己的心意写在情书内,交予心仪的人。三、**表白**表白也是一个私密有富有浪漫情调的表白方式,你可以找一部爱情相关的**与喜欢的人去私人影院看,也可以自己剪辑一段视频或者照片集锦在私人影院内播放,从而透露出对他的喜欢。四、可乐表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定制一些可乐,在可乐包装上写一些“XXX,我爱你”之类的表白话语,通常一个可乐上写一个字,然后将可乐按照顺序摆放整齐,送给自己喜欢的人,他也能感受到你的喜欢。
1、准备一张白色的纸(一定要白色),在上面简简单单的画一个表格,意思就是“表白”,如果你觉得一张纸就一个表格 有些空的话,那你不妨在表格周围画一些图(浪漫点的…) 2、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三张照片,分别是 “我”“爱”“你”的口型照片 。里面放一张纸条,写上:你能看出我想对你说什么吗?(应该很好明白的,不过建议你亲手交到她手上,让她当面拆开,这样你才能从她表情看出来她是否喜欢你,然后你在亲口说。)
3、给TA出一份简单的题,有答题卡的,正确答案涂满是个心型或I LOVE YOU的样子。
4、歌词表白方式:先准备一个QQ,把歌先收藏好,然后把QQ告诉她,让她去QQ音乐听歌,她就会看到啦。
5、可乐瓶大法:在可乐瓶上先用马克笔写好字,然后等她喝完水就可以看见啦。
6、用微信表白:比较适用于新潮现代心态年轻的女性和男性。微信和信息表白最好带点俏皮的方式,因为喜欢微信和信息的人本身是比较崇尚新潮和现代化的,节奏快,俏皮的入主题很好。
本人是一名烧脑**狂热爱好者,纵使头脑风暴使我快乐,可我在第一遍看《告白》的时候仍觉得有点吃力。阴暗压抑的画面配上较为欢快的音乐,凌乱的剪辑和大量的自述,无疑加大了观众理解这部影片的难度。
《告白》的主要人物有三人:女老师、少年A和少年B。从故事本身来看,**更像一个精心安排的复仇计划。女老师报以复仇者的怜悯,对学生进行了一堂关于生命的教育课。整个过程可谓摧残人性,变态至极。影片没有追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推理,重在描述不同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尤其是那些撕心裂肺的瞬间还有一念之差。有部**曾说,杀掉一百个人后,你心中还能去爱别人么?要么爱人,要么杀人。这长大成人,有时候怎么就那么难了。
有人说以暴制暴才是真理。以暴制暴的后果就是如影片那样,只是少年A和少年B的人生以后会正常吗?一条命毁掉两个人的生命外加两个少年的人生,这个等式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把两个少年关到劳教所里或者直接枪毙掉好了。
女老师的复仇是因为爱女被杀,少年A杀人是因为要得到母亲的关注和爱,少年B杀人是因为要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为了证明自己是值得少年A交往的朋友。《罪与罚》说没有人能够决定另外一个人的生死即使那个人罪无可赦。《告白》里的罪是一种无辜,更是人性的一种原罪。残忍吗?但不要忘了,真正的残忍的是我们这些大人,而不是那些小孩。小孩只是犯了罪。
**《告白》中值得品味的经典台词有很多,很多人都会觉得是“虽然法律保护着你,但是我不会饶恕你的”,或者“从今天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开玩笑的”。但其实,我想说的是女主森口悠子在给同学讲述她女儿的事情的时候,说的那句话:“那一双小手,无法再触抚我,我的一双手,也无法再抚摸那软软的脸蛋和头发。”
我不是森口悠子,我无法同等的感受到爱美去世以后她的绝望和伤心,但是,作为一个人,我的心里也是无比难过的。本来为了防止孩子受到歧视,她和丈夫选择不结婚,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爱美,爱美就是她的一切。当一切被两个未满十四岁的孩子亲手抹杀以后,她会是以一种多么绝望的心情,对这些正处叛逆期待孩子们,说出她心爱的爱美离开的事实。
每个母亲都经历了很大的痛苦才生下自己的孩子,森口悠子也是,更加难熬的是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可自己最爱的人,却死在了她班里学生的手上。她唯一的希望走了,凶手却逍遥法外,她只能选择以暴制暴。心理有些变态的渡边修哉为了向母亲证明自己,间接杀死了五个人,他可有曾想过,这位母亲有多么疼。这句台词的背后,我看到了仿佛有一把刀,慢慢割裂森口悠子的心,她慢慢的回忆着爱美生前的笑颜,手中仿佛还能感受到她软软的脸蛋和头发,然后一点点消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