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2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望京楼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
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
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3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玉门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干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1、孟姜女哭长城,把长城哭倒了。
2,传说,长城有许多匈奴,为了打统制者,但打不近给活活死在外面
3、传说,长城下有许多人的骨头,说明当时统制者的黑暗统制
4、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还有更多:
1、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与山海关的故事
2、山海关积极办学的李英
3、大规模修筑边城的洪钟
4、爱国名将戚继光
5、缮边破敌的詹荣
6、“天下第一关”书写者明代山海关进士萧显
7、疾恶如仇的郑己
8、被冤杀的守卫山海关名将熊廷弼
9、袁崇焕单骑出关
10、两次督师榆关的孙承宗
11、被处以斩刑的范志完
12、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
13、爱国学者顾炎武与山海关
14、劝农课士萧德宣等等都与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有关。
长城故事
齐长城
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西半部基本处在齐鲁边界上,东半部则穿莒国而过。齐国、鲁国和莒国,历史上都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因此从齐长城修建的时代起,这里的劳动人民便围绕这一宏伟工程,创造了许许多多绚丽多彩的传说故事。
两千多年来,有关齐长城的民间传说故事,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富于神话色彩的“十个太阳轮流转”、“老子采药摘药山”的传说,又有具有历史真实性的“杨廷将军修双道长城”、“黄巢义军驻扎黄巢寨”、“万历妹妹长城铺出家”等传说;既有关于齐长城修建起因的“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的传说,又有关于齐长城修建之艰难的“钉头崖”的传说;既有战争攻伐类的“穆陵关赵匡胤大战韩通”、“青石关曾国藩抗击捻军”的传说,又有人物传记性的“常将军被杀”和“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等。
这些传说构思精巧、情节引人、感情丰富、语言朴实,并以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世世代代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而且也为我们研究齐长城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孟姜哭城
河北秦皇岛望夫石村孟姜女庙内的孟姜女像
龛上横匾书,“万古流芳”,两旁楹联上款:“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款:“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像后有“姜坟雁阵”彩绘壁画。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院
提起长城,就会使人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关于孟姜女的传说,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我国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在世界民间故事传说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传说故事,是以“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作毛坯,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艺术加工,成为受人喜爱的文学作品。由于这个故事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民主性,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总是用偷梁换柱的手法,进行嫁接与克隆,把这个故事装上自己的意志和幻想,表白自己的好恶,抒发个人的感情。
孟姜出世
从前有两户人家,住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奇怪的是这棵葫芦只结了一个葫芦,葫芦又正长在两家共有的墙上。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
两家把葫芦摘下来,当场就要锯为两半,但孟家找到锯后怎么也锯不开,后经木匠师傅指点才总算锯开。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
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就出嫁了,没到两个月的时间,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故事新说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前549年),而当时的齐国正处在泰山之北。也就是说,孟姜女哭的应该是齐长城,而不是秦始皇(前221年——前206年)筑的长城。事实上故事出现时,秦长城尚未修筑,而齐长城西段已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可见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至于山海关附近的孟姜女墓,这已有史可查,是清朝把一座贞女坟改成的孟姜女墓,这就更误会历史了。齐长城考察队对齐长城进行了全面考察后,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提出了新说。从历史演变的过程看,孟姜女的原型就是杞梁妻,故居是长清县长城铺(村),其夫杞梁故宅在青州市,杞梁墓在临淄区,都在山东境内,而且都在齐长城一线。齐长城建筑年代,据《管子·轻重篇》:“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管仲为齐桓公时(前685年——前642年)相,据此,齐桓公时已有了长城。根据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认为齐长城西段早在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就已完成。杞梁妻哭夫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549年,这时齐长城西段已建成。孟姜女的故宅就在西段齐长城的长城铺。据长城村流传的孟姜女故事,是孟姜女送走丈夫,回到长城铺,痛哭一场,投红石江(现有殉情遗址),被王母娘娘救去,后人立庙祀为神灵。通过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孟姜女在长城铺哭夫,而演化为孟姜女哭长城。
历史故事产生在山东,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又早于杞梁战死的年代,这时秦长城和其他国家的长城都未建,所以孟姜女哭的长城,只能是齐长城,而不会是其他长城。
齐国孟姜
在泰山西边崇山峻岭的峡谷中,自古就有一条由齐国通往鲁国的交通要道,在这条大道的咽喉处,南北排列着几个村庄,最南边的叫界首,中间的叫皮家店,最再往北的村庄叫铺子。当时这里正是齐鲁两国的交界点,国力较弱的鲁国为了防御强大的齐国,就在边界一带由西向东用又高又粗的木桩修建了一道边防寨墙,只在路口处留有寨门,并屯兵把守。不久,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村庄,取名就叫界首。以后为了经商的方便,齐国商人便把货物运到两国边界附近的地方安顿下来,并在这里建商铺,建客店,很快便形成了村落,村名也就被称为“铺子”和“店子”了。
这一年铺子村中,一户由齐国都城临淄迁来的姜姓人家,生了个女孩,取名叫孟姜。小孟姜从小就长得聪明伶俐,十分招人喜爱。随年年龄的增长,小孟姜不仅长得越来越漂亮,而且手也越来越灵巧,纺线织布,剪裁缝衣,样样都会,爹娘一直都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当孟姜女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上门求亲的人家络绎不绝,最后爹娘为她选中了一户也由都城临淄迁来的万姓人家的男青年作丈夫,青年的名字叫万杞梁。
小夫妻结婚后,二人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但他们结婚不久,齐国为了加强防御,就在国内大力征调民兵,首先在泰山以西至济水东崖的边防线上,开始修筑长城。
当时国内的青壮年基本都被征调走了。万杞梁当然也未能幸免,起先他是在家乡一带修长城,虽然又苦又累,但终究因为离家较近,所以孟姜女能随时到山上探望丈夫,送衣送饭。经过几年的艰苦修筑,在铺子村的东西山上都建起了十分高大的长城,在铺子村中间的交通要道上,还修建了一座非常雄伟的关门。
泰山以西的长城修筑完以后,万杞梁又被征调到沂山以东去修筑长城,一去好几年,音信皆无。家中父母挂念儿子,孟姜女对丈夫更是牵肠挂肚,日益思念,这一年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孟姜女心疼在外的丈夫,便连夜赶制棉衣,哭着辞别了公婆和爹娘,沿着长城向东寻去,要为丈夫千里送寒衣。她一路走一路问,不知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在莒国的且于城一带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待她急急忙忙赶到丈夫修城的地方,才知道丈夫早已劳累而死,并被埋在了长城之内。
孟姜女千里迢迢找到这里,不仅没有见到丈夫的面,而且连尸体也没有见着,不禁如万箭穿心,再也忍受不住心头的悲痛,一头扑向埋葬丈夫的城墙边上,嚎啕大哭起来,直哭得群山为之落泪,日月为之掩面。就这样,孟姜女撕心裂肺地哭了十天十夜,终于感动了上天,长城崩塌了一大片,自己丈夫万杞梁的尸体也完好地显露了出来,她扑上去抱着丈夫的尸体又大哭起来,最后在众多的民夫和百姓帮助下,她为丈夫穿上了新做的棉衣,并选了背风向阳的地方,重新埋葬。她本想随夫而去,但念及父母公婆,只得强忍悲痛,告别丈夫坟墓,返回家乡,但爹娘已先后去世。
为了侍奉公婆,更为了替丈夫尽上孝心,便深深地埋藏了内心的痛苦,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公婆的一切。但不久公婆从别人嘴里得知儿子已死的消息,肝胆欲裂,相继而亡。
孟姜女在万念俱灭的情况下,投进村东的红石江而死。
铺子村的村民,因为这里修建了长城,并出了个哭长城的孟姜女,所以便把村子改名为“长城铺”。大家为了纪念烈女孟姜女,便在城门阁楼东边修建了孟姜女庙,庙内正殿坐北朝南三大间,并建有东西配殿,正殿内塑有孟姜女的神像,墙壁上绘有孟姜女和万杞梁传说故事的壁画,庙前还建有三步两孔桥。以后虽然经过了无数朝代,但长城铺村孟姜女庙的香火一直不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河北省石家庄农民电视台帮大哥栏目,也就是农民电视非常帮助的联络电话号码是0311-87116000。
《非常帮助》(“帮大哥”)栏目义务为群众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使老百姓有了矛盾纠纷不出村、不出乡、不出县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这是对农村社会治理形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非常帮助》栏目由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频道与省司法厅共同发起筹建,该栏目依托遍布全省的“非常帮助调解室”和“帮大哥后援团”,义务为百姓提供调解服务。
扩展资料
从2015年栏目开办至今,省司法厅在全省各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中授牌成立“非常帮助调解室”110个,每个“非常帮助调解室”配备两三个优秀民间调解员作为“帮大哥后援团”成员,为群众提供调解服务。
作为公益性调解类节目,河北省石家庄农民电视台帮大哥栏目定位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以“帮大哥”在民间调解为切入,关注普通人的婚姻家庭、情感困惑、生活纠纷、寻亲诉求等。于 2005年5月7日开播,周一至周五中午12:00至13:00,每期60分钟。
河北网络电视台--非常帮助栏目
--非常帮助
河北法制报--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频道 《非常帮助》(“帮大哥”)栏目
1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2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望京楼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
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
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3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玉门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干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1、孟姜女哭长城,把长城哭倒了。
2,传说,长城有许多匈奴,为了打统制者,但打不近给活活死在外面
3、传说,长城下有许多人的骨头,说明当时统制者的黑暗统制
4、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还有更多:
1、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与山海关的故事
2、山海关积极办学的李英
3、大规模修筑边城的洪钟
4、爱国名将戚继光
5、缮边破敌的詹荣
6、“天下第一关”书写者明代山海关进士萧显
7、疾恶如仇的郑己
8、被冤杀的守卫山海关名将熊廷弼
9、袁崇焕单骑出关
10、两次督师榆关的孙承宗
11、被处以斩刑的范志完
12、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
13、爱国学者顾炎武与山海关
14、劝农课士萧德宣等等都与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有关。
长城故事
齐长城
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西半部基本处在齐鲁边界上,东半部则穿莒国而过。齐国、鲁国和莒国,历史上都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因此从齐长城修建的时代起,这里的劳动人民便围绕这一宏伟工程,创造了许许多多绚丽多彩的传说故事。
两千多年来,有关齐长城的民间传说故事,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富于神话色彩的“十个太阳轮流转”、“老子采药摘药山”的传说,又有具有历史真实性的“杨廷将军修双道长城”、“黄巢义军驻扎黄巢寨”、“万历妹妹长城铺出家”等传说;既有关于齐长城修建起因的“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的传说,又有关于齐长城修建之艰难的“钉头崖”的传说;既有战争攻伐类的“穆陵关赵匡胤大战韩通”、“青石关曾国藩抗击捻军”的传说,又有人物传记性的“常将军被杀”和“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等。
这些传说构思精巧、情节引人、感情丰富、语言朴实,并以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世世代代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而且也为我们研究齐长城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孟姜哭城
河北秦皇岛望夫石村孟姜女庙内的孟姜女像
龛上横匾书,“万古流芳”,两旁楹联上款:“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款:“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像后有“姜坟雁阵”彩绘壁画。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院
提起长城,就会使人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关于孟姜女的传说,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我国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在世界民间故事传说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传说故事,是以“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作毛坯,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艺术加工,成为受人喜爱的文学作品。由于这个故事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民主性,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总是用偷梁换柱的手法,进行嫁接与克隆,把这个故事装上自己的意志和幻想,表白自己的好恶,抒发个人的感情。
孟姜出世
从前有两户人家,住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奇怪的是这棵葫芦只结了一个葫芦,葫芦又正长在两家共有的墙上。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
两家把葫芦摘下来,当场就要锯为两半,但孟家找到锯后怎么也锯不开,后经木匠师傅指点才总算锯开。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
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就出嫁了,没到两个月的时间,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故事新说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前549年),而当时的齐国正处在泰山之北。也就是说,孟姜女哭的应该是齐长城,而不是秦始皇(前221年——前206年)筑的长城。事实上故事出现时,秦长城尚未修筑,而齐长城西段已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可见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至于山海关附近的孟姜女墓,这已有史可查,是清朝把一座贞女坟改成的孟姜女墓,这就更误会历史了。齐长城考察队对齐长城进行了全面考察后,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提出了新说。从历史演变的过程看,孟姜女的原型就是杞梁妻,故居是长清县长城铺(村),其夫杞梁故宅在青州市,杞梁墓在临淄区,都在山东境内,而且都在齐长城一线。齐长城建筑年代,据《管子·轻重篇》:“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管仲为齐桓公时(前685年——前642年)相,据此,齐桓公时已有了长城。根据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认为齐长城西段早在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就已完成。杞梁妻哭夫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549年,这时齐长城西段已建成。孟姜女的故宅就在西段齐长城的长城铺。据长城村流传的孟姜女故事,是孟姜女送走丈夫,回到长城铺,痛哭一场,投红石江(现有殉情遗址),被王母娘娘救去,后人立庙祀为神灵。通过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孟姜女在长城铺哭夫,而演化为孟姜女哭长城。
历史故事产生在山东,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又早于杞梁战死的年代,这时秦长城和其他国家的长城都未建,所以孟姜女哭的长城,只能是齐长城,而不会是其他长城。
齐国孟姜
在泰山西边崇山峻岭的峡谷中,自古就有一条由齐国通往鲁国的交通要道,在这条大道的咽喉处,南北排列着几个村庄,最南边的叫界首,中间的叫皮家店,最再往北的村庄叫铺子。当时这里正是齐鲁两国的交界点,国力较弱的鲁国为了防御强大的齐国,就在边界一带由西向东用又高又粗的木桩修建了一道边防寨墙,只在路口处留有寨门,并屯兵把守。不久,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村庄,取名就叫界首。以后为了经商的方便,齐国商人便把货物运到两国边界附近的地方安顿下来,并在这里建商铺,建客店,很快便形成了村落,村名也就被称为“铺子”和“店子”了。
这一年铺子村中,一户由齐国都城临淄迁来的姜姓人家,生了个女孩,取名叫孟姜。小孟姜从小就长得聪明伶俐,十分招人喜爱。随年年龄的增长,小孟姜不仅长得越来越漂亮,而且手也越来越灵巧,纺线织布,剪裁缝衣,样样都会,爹娘一直都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当孟姜女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上门求亲的人家络绎不绝,最后爹娘为她选中了一户也由都城临淄迁来的万姓人家的男青年作丈夫,青年的名字叫万杞梁。
小夫妻结婚后,二人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但他们结婚不久,齐国为了加强防御,就在国内大力征调民兵,首先在泰山以西至济水东崖的边防线上,开始修筑长城。
当时国内的青壮年基本都被征调走了。万杞梁当然也未能幸免,起先他是在家乡一带修长城,虽然又苦又累,但终究因为离家较近,所以孟姜女能随时到山上探望丈夫,送衣送饭。经过几年的艰苦修筑,在铺子村的东西山上都建起了十分高大的长城,在铺子村中间的交通要道上,还修建了一座非常雄伟的关门。
泰山以西的长城修筑完以后,万杞梁又被征调到沂山以东去修筑长城,一去好几年,音信皆无。家中父母挂念儿子,孟姜女对丈夫更是牵肠挂肚,日益思念,这一年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孟姜女心疼在外的丈夫,便连夜赶制棉衣,哭着辞别了公婆和爹娘,沿着长城向东寻去,要为丈夫千里送寒衣。她一路走一路问,不知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在莒国的且于城一带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待她急急忙忙赶到丈夫修城的地方,才知道丈夫早已劳累而死,并被埋在了长城之内。
孟姜女千里迢迢找到这里,不仅没有见到丈夫的面,而且连尸体也没有见着,不禁如万箭穿心,再也忍受不住心头的悲痛,一头扑向埋葬丈夫的城墙边上,嚎啕大哭起来,直哭得群山为之落泪,日月为之掩面。就这样,孟姜女撕心裂肺地哭了十天十夜,终于感动了上天,长城崩塌了一大片,自己丈夫万杞梁的尸体也完好地显露了出来,她扑上去抱着丈夫的尸体又大哭起来,最后在众多的民夫和百姓帮助下,她为丈夫穿上了新做的棉衣,并选了背风向阳的地方,重新埋葬。她本想随夫而去,但念及父母公婆,只得强忍悲痛,告别丈夫坟墓,返回家乡,但爹娘已先后去世。
为了侍奉公婆,更为了替丈夫尽上孝心,便深深地埋藏了内心的痛苦,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公婆的一切。但不久公婆从别人嘴里得知儿子已死的消息,肝胆欲裂,相继而亡。
孟姜女在万念俱灭的情况下,投进村东的红石江而死。
铺子村的村民,因为这里修建了长城,并出了个哭长城的孟姜女,所以便把村子改名为“长城铺”。大家为了纪念烈女孟姜女,便在城门阁楼东边修建了孟姜女庙,庙内正殿坐北朝南三大间,并建有东西配殿,正殿内塑有孟姜女的神像,墙壁上绘有孟姜女和万杞梁传说故事的壁画,庙前还建有三步两孔桥。以后虽然经过了无数朝代,但长城铺村孟姜女庙的香火一直不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黄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具杀菌、解毒功效。民间用它做雄黄酒,在端午节时饮用。
雄黄的化学成分是AsS,晶体属单斜晶系的硫化物矿物,又名石黄、鸡冠石、黄金石
[药化] 含硫化砷As2S3,杂有少量镁、铁等盐类。
[药理] (1)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的生长,并对细胞有腐蚀作用。
(2)吸收后,对神经有镇痉、止痛作用;体内外均有杀虫作用。水浸剂对金**葡萄球菌、人体结核杆菌、变形杆菌、绿脓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v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望洞庭 独坐敬亭山 忆江南
刘禹锡 李白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众鸟高飞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潭面无风镜未磨。 孤云独去闲。 日出江花红胜火,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相看两不厌,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敬亭山。 能不忆江南。
自己选句
鹿柴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乌衣巷
王维 李 白 李 白 刘禹锡
空 山 不 见 人,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天门中断楚江开, 朱雀桥边野草花,
但 闻 人 语 响。 遥看瀑布挂前川。 碧水东流至此回。 乌衣巷口夕阳斜。
返 景 入 深 林,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两岸青山相对出, 旧时王谢堂前燕,
复 照 青 苔 上。 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帆一片日边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
〔一〕大明湖之春
作者: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象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作不到。不过,即使作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们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蓇葖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二〕我眼中的西湖美景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正是这样一个美不可言的城市,然而,众所周知,杭州美,美在西湖。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绿水,波平如镜,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主要风景区有四十余处,重点文化古迹三十余处。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散落在这山山水水、茂林修竹之间。然而“新西湖十景”更以其娇美艳丽点缀在人间天堂。
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皆成景;
日娇月媚,晴好雨奇俱迷人。
西湖不但景色优美,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呢:传说,玉龙和金凤在银河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璞玉,它们在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它们将宝石啄成了一颗绚丽夺目、银光闪耀的明珠。这颗明珠光芒四射,照到哪里哪便山明水秀,人寿年丰。这消息传到了天宫,王母娘娘认为这是人间异宝,派天兵天将抢走了这颗明珠。
不久,王母娘娘过生日,玉帝大宴群臣,召开蟠桃大会。王母娘娘在宴会上拿出名珠来炫耀。玉龙和金凤赶上天向王母讨回明珠,可王母娘娘不肯。众人在争夺中,不慎将明珠掉落人间,那明珠就变成了今日这波光粼粼的西湖,而玉龙和金凤随之追到人间,分别变成了玉龙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在西湖边。
现在,让我们仔细游览一下西湖风景区吧!来到西湖,便可看到一条贯穿西湖的林荫大道,这便是著名的苏堤。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临安刺史时,发动民工疏浚西湖,江湖中葑泥捞上堆叠而成的。每当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心已沉醉于这美景之中。
苏堤上共有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乘船游湖,享受人间奇景,可谓一大乐事。穿行在湖中,看着两岸美景,不禁令人赞不绝口!
接下来便来到了素有“小瀛洲”(“瀛洲”是古代仙岛名,可见历来人们就将这里比作“蓬莱仙境”。)之称的西湖三岛之一:三潭印月。全岛花木疏密相间,以翠柳,荷花,红枫,木芙蓉为主,四季花开不断,艳丽多彩,春,秋景色尤佳。岛内岛外湖面如镜,楼台花树倒影摇曳生姿,天光云彩相映,着实让人恍惚迷离,如入蓬莱。三潭印月美景还从岛上向湖上延伸。岛南湖面,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泛舟湖上,搅动满湖银辉,“月光映潭、影分为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小瀛洲的布局独特:园中有园,小中见大;迂曲多变,步移景异;花木扶疏,庭院深邃。它是经过公元18世纪初清康熙、雍正两个时期才形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云栖竹径、虎跑梦泉、黄龙吐翠……可谓数不胜数。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此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望京楼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
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
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3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玉门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干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关于范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此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下定决心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范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范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喜良;埋葬范喜良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齐长城
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西半部基本处在齐鲁边界上,东半部则穿莒国而过。齐国、鲁国和莒国,历史上都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因此从齐长城修建的时代起,这里的劳动人民便围绕这一宏伟工程,创造了许许多多绚丽多彩的传说故事。
两千多年来,有关齐长城的民间传说故事,包罗万象,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富于神话色彩的“十个太阳轮流转”、“老子采药摘药山”的传说,又有具有历史真实性的“杨廷将军修双道长城”、“黄巢义军驻扎黄巢寨”、“万历妹妹长城铺出家”等传说;既有关于齐长城修建起因的“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的传说,又有关于齐长城修建之艰难的“钉头崖”的传说;既有战争攻伐类的“穆陵关赵匡胤大战韩通”、“青石关曾国藩抗击捻军”的传说,又有人物传记性的“常将军被杀”和“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等。
这些传说构思精巧、情节引人、感情丰富、语言朴实,并以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世世代代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而且也为我们研究齐长城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孟姜哭城
河北秦皇岛望夫石村孟姜女庙内的孟姜女像
龛上横匾书,“万古流芳”,两旁楹联上款:“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款:“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像后有“姜坟雁阵”彩绘壁画。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院
提起长城,就会使人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关于孟姜女的传说,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我国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故事之一,在世界民间故事传说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传说故事,是以“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作毛坯,经过两千五百多年的艺术加工,成为受人喜爱的文学作品。由于这个故事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民主性,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总是用偷梁换柱的手法,进行嫁接与克隆,把这个故事装上自己的意志和幻想,表白自己的好恶,抒发个人的感情。
孟姜出世
从前有两户人家,住在寿山的长城岭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们是一墙之隔的好邻居,但两家都无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很旺盛,葫芦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顶上去了。奇怪的是这棵葫芦只结了一个葫芦,葫芦又正长在两家共有的墙上。秋天葫芦成熟了,孟、姜两家都希望葫芦归自家,两家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在村人的调和下决定每家各分一半。
两家把葫芦摘下来,当场就要锯为两半,但孟家找到锯后怎么也锯不开,后经木匠师傅指点才总算锯开。当锯开后,众人十分惊讶!里面竟然端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长得似仙女下凡。两家一见这小姑娘都不争着要那葫芦了,却抢着要抱那小姑娘。两家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还是由众人调解,两家轮流抚养这个小姑娘。
从此之后,这个小姑娘就被孟、姜两家养活着。一天,孟家对姜家说:“我们给她取个名吧。”经双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从此,孟姜女这个名字就被人们叫开了。等她长大后就出嫁了,没到两个月的时间,丈夫便被齐威王征召为民夫,到寿山后修筑长城去了。后来丈夫累死在长城下,又被埋进了长城内,她便哭塌了长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
故事新说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前549年),而当时的齐国正处在泰山之北。也就是说,孟姜女哭的应该是齐长城,而不是秦始皇(前221年——前206年)筑的长城。事实上故事出现时,秦长城尚未修筑,而齐长城西段已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有余里。”可见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至于山海关附近的孟姜女墓,这已有史可查,是清朝把一座贞女坟改成的孟姜女墓,这就更误会历史了。齐长城考察队对齐长城进行了全面考察后,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提出了新说。从历史演变的过程看,孟姜女的原型就是杞梁妻,故居是长清县长城铺(村),其夫杞梁故宅在青州市,杞梁墓在临淄区,都在山东境内,而且都在齐长城一线。齐长城建筑年代,据《管子·轻重篇》:“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管仲为齐桓公时(前685年——前642年)相,据此,齐桓公时已有了长城。根据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认为齐长城西段早在周灵王十五年(前557年)就已完成。杞梁妻哭夫的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549年,这时齐长城西段已建成。孟姜女的故宅就在西段齐长城的长城铺。据长城村流传的孟姜女故事,是孟姜女送走丈夫,回到长城铺,痛哭一场,投红石江(现有殉情遗址),被王母娘娘救去,后人立庙祀为神灵。通过这个传说,可以看出孟姜女在长城铺哭夫,而演化为孟姜女哭长城。
历史故事产生在山东,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又早于杞梁战死的年代,这时秦长城和其他国家的长城都未建,所以孟姜女哭的长城,只能是齐长城,而不会是其他长城。
齐国孟姜
在泰山西边崇山峻岭的峡谷中,自古就有一条由齐国通往鲁国的交通要道,在这条大道的咽喉处,南北排列着几个村庄,最南边的叫界首,中间的叫皮家店,最再往北的村庄叫铺子。当时这里正是齐鲁两国的交界点,国力较弱的鲁国为了防御强大的齐国,就在边界一带由西向东用又高又粗的木桩修建了一道边防寨墙,只在路口处留有寨门,并屯兵把守。不久,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村庄,取名就叫界首。以后为了经商的方便,齐国商人便把货物运到两国边界附近的地方安顿下来,并在这里建商铺,建客店,很快便形成了村落,村名也就被称为“铺子”和“店子”了。
这一年铺子村中,一户由齐国都城临淄迁来的姜姓人家,生了个女孩,取名叫孟姜。小孟姜从小就长得聪明伶俐,十分招人喜爱。随年年龄的增长,小孟姜不仅长得越来越漂亮,而且手也越来越灵巧,纺线织布,剪裁缝衣,样样都会,爹娘一直都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当孟姜女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上门求亲的人家络绎不绝,最后爹娘为她选中了一户也由都城临淄迁来的万姓人家的男青年作丈夫,青年的名字叫万杞梁。
小夫妻结婚后,二人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但他们结婚不久,齐国为了加强防御,就在国内大力征调民兵,首先在泰山以西至济水东崖的边防线上,开始修筑长城。
当时国内的青壮年基本都被征调走了。万杞梁当然也未能幸免,起先他是在家乡一带修长城,虽然又苦又累,但终究因为离家较近,所以孟姜女能随时到山上探望丈夫,送衣送饭。经过几年的艰苦修筑,在铺子村的东西山上都建起了十分高大的长城,在铺子村中间的交通要道上,还修建了一座非常雄伟的关门。
泰山以西的长城修筑完以后,万杞梁又被征调到沂山以东去修筑长城,一去好几年,音信皆无。家中父母挂念儿子,孟姜女对丈夫更是牵肠挂肚,日益思念,这一年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孟姜女心疼在外的丈夫,便连夜赶制棉衣,哭着辞别了公婆和爹娘,沿着长城向东寻去,要为丈夫千里送寒衣。她一路走一路问,不知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在莒国的且于城一带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待她急急忙忙赶到丈夫修城的地方,才知道丈夫早已劳累而死,并被埋在了长城之内。
孟姜女千里迢迢找到这里,不仅没有见到丈夫的面,而且连尸体也没有见着,不禁如万箭穿心,再也忍受不住心头的悲痛,一头扑向埋葬丈夫的城墙边上,嚎啕大哭起来,直哭得群山为之落泪,日月为之掩面。就这样,孟姜女撕心裂肺地哭了十天十夜,终于感动了上天,长城崩塌了一大片,自己丈夫万杞梁的尸体也完好地显露了出来,她扑上去抱着丈夫的尸体又大哭起来,最后在众多的民夫和百姓帮助下,她为丈夫穿上了新做的棉衣,并选了背风向阳的地方,重新埋葬。她本想随夫而去,但念及父母公婆,只得强忍悲痛,告别丈夫坟墓,返回家乡,但爹娘已先后去世。
为了侍奉公婆,更为了替丈夫尽上孝心,便深深地埋藏了内心的痛苦,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公婆的一切。但不久公婆从别人嘴里得知儿子已死的消息,肝胆欲裂,相继而亡。
孟姜女在万念俱灭的情况下,投进村东的红石江而死。
铺子村的村民,因为这里修建了长城,并出了个哭长城的孟姜女,所以便把村子改名为“长城铺”。大家为了纪念烈女孟姜女,便在城门阁楼东边修建了孟姜女庙,庙内正殿坐北朝南三大间,并建有东西配殿,正殿内塑有孟姜女的神像,墙壁上绘有孟姜女和万杞梁传说故事的壁画,庙前还建有三步两孔桥。以后虽然经过了无数朝代,但长城铺村孟姜女庙的香火一直不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1、孟姜女哭长城,把长城哭倒了。
2,传说,长城有许多匈奴,为了打统制者,但打不近给活活死在外面
3、传说,长城下有许多人的骨头,说明当时统制者的黑暗统制
4、嘉峪山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撤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龟盖山"。
回答者:济公活佛1 - 秀才 二级 10-10 17:34
还有更多:
1、明代开国功臣徐达与山海关的故事
2、山海关积极办学的李英
3、大规模修筑边城的洪钟
4、爱国名将戚继光
5、缮边破敌的詹荣
6、“天下第一关”书写者明代山海关进士萧显
7、疾恶如仇的郑己
8、被冤杀的守卫山海关名将熊廷弼
9、袁崇焕单骑出关
10、两次督师榆关的孙承宗
11、被处以斩刑的范志完
12、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
13、爱国学者顾炎武与山海关
14、劝农课士萧德宣等等都与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有关。
1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集了数十万民夫,于公元前214年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缮合一,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传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女婿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
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
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札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恸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札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们所传颂,人们为纪念她,在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山头上,给她修了坟、建了庙,取名为"姜女庙"。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2长城的故事和传说——望京楼
当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在谭纶的支持下,亲自规划和督造了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
此段长城的结构独特,城墙是用巨大的条石为基础,以砖包砌而成。金山岭长城东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顶上,楼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据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条石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同时喊声"变",那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台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惊叫一声往回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
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现在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条石坳。
3长城的故事和传说——“玉门关”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台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干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给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过往商队有了目标,再也不迷路了。从此,小方盘城就改名"玉门关"。其实玉门关是汉武帝时所建,因这里是古代我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就从此入关,故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