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蒋英给干哥钱学森介绍对象,钱学森却向她表白:跟我出国

1947年,蒋英给干哥钱学森介绍对象,钱学森却向她表白:跟我出国,第1张

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 病逝,享年98岁。11月6日,钱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在他的遗体前方,摆放着夫人 蒋英 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 “学森安心走好”

这短短6个字,却浓缩了蒋英62年来对丈夫的感情。如果说钱学森是一座高山,那么蒋英就是高山上潺潺的流水,他们的爱情故事足够动人和传奇。

要谈钱学森和蒋英和爱情故事,得从他们的父辈谈起。

蒋家是浙江海宁望族,蒋英的父亲 蒋百里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军事教育家,他和钱学森的父亲 钱均夫 早年都就读于浙江杭州求是书院,两人因为志同道合而结为好友,此后又都定居于北京,钱、蒋两家的关系非常亲密。

蒋百里与夫人 左梅 育有5个女儿,蒋英排行第三,是几个女儿中最聪明漂亮的一个。钱均夫与妻子 章兰娟 只有钱学森一个儿子。在蒋英4岁时,章兰娟对左梅说: “你们有五个女儿,太多了,给我一个好不好?”

左梅欣然同意: “行吧,你挑一个。”

章兰娟于是挑中了蒋英,不久以后,蒋英就过继到钱家去了,并改名为 “钱学英”

蒋英到钱家以后,就叫钱学森 “干哥” ,钱学森大他8岁,当年已经12岁了,他始终不跟这个4岁的“干妹妹”玩,蒋英在钱家呆了几个月,觉得钱家并没有自己家热闹,于是就闹着要回家。

正好此时蒋百里夫妇也后悔了,他们于是找钱家说要把蒋英要回来,章兰娟同意把蒋英送回去,但提了一个条件, 就是蒋英长大以后,得回到钱家当儿媳妇。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蒋百里夫妇也满口答应: “好啊,门当户对,我们赞成!”

蒋百里对子女的教育非常开明,蒋英从小就喜欢音乐,蒋百里就着重在这方面培养她,她很快就学会了唱歌和弹钢琴。

干兄妹下次见面已经是12年以后了,1935年,24岁的钱学森考取了留美的公费生,临行前,他来到蒋家,向蒋百里告别。蒋百里夫妇连忙招呼蒋英下楼来,给干哥哥弹钢琴听。

此时蒋英已经16岁,长得亭亭玉立,笑声和琴声都十分动人,这给钱学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蒋英弹完琴后,钱学森对她说: “你的笑声特别美,你能保持下来吗?”

蒋英调皮地反问: “为什么?”

钱学森回答: “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

临别之际,蒋英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集,钱学森把它当作珍贵的礼物放在藤条提箱里,带到了美国。

1936年底,蒋百里奉命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他带着蒋英一起来到了欧洲,蒋英留在了德国,在著名的 冯·斯东凡尔德贵族学校 学习。 1937年,蒋英考进了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并在一次匈牙利举行的国际歌唱比赛中获奖。

在欧洲的几年为蒋英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 1944年,她应邀出席在瑞士举行的国际音乐节,并一举夺得了女高音比赛桂冠,被舆论称为中国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1946年,蒋英回国后,更是轰动了上海音乐界。

1947年,在上海的钱钧夫给远在美国的钱学森写信,要他回来看看,于是钱学森回国,当时36岁的他已经是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钱学森回国后不久,蒋英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了一场独唱音乐会,演出轰动了整个上海,报界评论: “中国一样有优越的艺术天才,良好的资质和聪颖头脑……” 钱学森静静地坐在观众席上听完了演出,他也感到如痴如醉。

钱钧夫夫妇考虑到儿子年纪也大了,就让蒋英帮忙为钱学森找个合适的对象,蒋英带来了两位漂亮的富家女孩,其中一位富家女竟然当面向钱学森表达喜爱之情。但钱学森却拒绝了,他已经暗暗决定: 非蒋英不娶

几天后,钱学森在参加完一个讲座后,主动提出送蒋英回家。到家后,蒋英对他说: “我这里有很好的唱片,给你挑一张顶好的、我喜欢的唱片给你放好不好?”

钱学森却说: “不好,不好!” 两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过了一会,钱学森说: “你跟我去美国好吗?”

细腻的蒋英当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相当于是钱学森向她表白了,但女孩子固有的矜持还是让她回了一句: “不行,我有男朋友了!”

钱学森却说: “我也有女朋友,但从这儿就开始,你的男朋友不算,我的女朋友也不算,我们开始交朋友。”

蒋英心里也早就对钱学森有好感,她于是很快就接受了他的表白。但她的妹妹却不同意,她还给蒋英讲了一个故事:钱学森在美国时, 赵元任 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让他把这位**接到赵家,结果他却把人家给丢了。但蒋英还是下定决心要和他在一起。

1947年9月,钱学森和蒋英在上海黄浦江畔的和平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不久以后,钱学森和蒋英一起回到了美国波士顿,钱学森专门为新婚的妻子送了一架钢琴。

蒋英来到美国后,一时英语还不能过关,钱学森就抽空教她学英语,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咯咯”地笑。而且钱学森还烧得一手好菜,蒋英曾对朋友们说: “我们家学森是大师傅,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

但大多数时候,钱学森的工作非常忙,他很少在家,在家时也是吃完晚饭就躲到书房里工作读书,直到半夜12点才出来。

1948年,钱学森和蒋英有了第一个孩子 钱永刚 ,但家里的一切事务全都依靠蒋英,钱学森几乎不管不问。后来有了女儿 钱永真 ,这个当丈夫、当爸爸的照样一概不管。

当时钱学森去美国各地讲学的机会很多,每次外出他总不忘买一些各种新的唱片给蒋英,包括很多经典的钢琴独奏曲、协奏曲,这也让蒋英非常感动。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决定在1950年春天回国,8月21日,钱学森飞往华盛顿,去五角大楼见负责喷气工程项目的美国海军次长 金贝尔 ,并向他汇报了自己将要回国的消息。

但金贝尔坚决不同意钱学森回国,他说: “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他掌握着火箭武器的重大机密。”

回家以后,钱学森失望地对蒋英说: “我们走不成了,他们不让我走,你带两个孩子回去吧!”

蒋英说: “不,我不能离开你,我也要呆在这里!”

不久以后,钱学森被美国当局软禁了起来,他只能在学校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蒋英则在家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那是一段屈辱而又艰辛的日子。

但对于蒋英来说,这是丈夫在家呆的时间最长的时期,她也一直在尽力地陪伴,和谐的家庭氛围也给了钱学森很大的慰藉。

最后在 周恩来 总理的亲自过问下,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两个儿女,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蒋英回国以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为了满足广大工农兵的要求,她经常和演员们一起到全国巡回演出,深受群众们的欢迎。

但正当蒋英焕发了事业的第二春时,周恩来出于照顾钱学森生活的考虑,建议蒋英从舞台上退下来,蒋英同意了,于是到 中央音乐学院任歌剧系主任、教授 ,她一干就是4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

那时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艰难起步,钱学森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经常亲临第一线,由于工作都是高级机密,他在家里很少说话,而且人还经常失踪。有一次,钱学森回到家后,对蒋英说: “蒋英,我要出一趟差。”

蒋英问他: “又要出差?去哪儿?”

钱学森回答: “很远的地方。”

蒋英有些不高兴了: “很远的地方。总该有个地方呀!”

钱学森也严肃地说: “蒋英,你知道我工作的性质,这地方是不能告诉任何人的。”

但蒋英还是坚持说: “对自己的妻子也要保密吗?”

钱学森回答: “是的,这事关系着我国重大的军事机密。周总理说,他是连邓颖超同志也不告诉的。”

蒋英于是不再问了,但钱学森一出门就是3个月,一点消息都没有,蒋英终于受不了了,她于是找到了一位国防工业的***,质问他: “首长,已经3个月了,钱学森到底到哪儿去了?” 说完她竟然哭了起来。

领导安慰蒋英说: “蒋英同志,我理解你的心情,你的‘学森’同志,我们再借两个月,两个月以后,我们一定把他给你送回来!”

蒋英这才破涕为笑: “唉!真拿你们没办法!不过,两个月后再见不到学森,我可要拿首长是问啊!”

两个月以后,钱学森终于回来了,他已经整整瘦了一圈,人也憔悴了不少,蒋英这才知道丈夫的辛苦……

以后每次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都会请钱学森去听,有时候钱学森工作忙,她就会录下来再放给他听。这样钱学森的工作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艺术的滋养也给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灵感。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钱学森在与 《文艺研究》 编辑部同志座谈时,就谈到了妻子蒋英在艺术上给他的启发:

蒋英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教学事业,她亲手培养的学生如 傅海静、祝爱兰、姜咏、吴晓路、孙秀苇、赵登峰、多吉次仁、赵登营 等人,都成为了国际乐坛上声名显赫的歌唱家。

音乐学院的一位老师一直跟着蒋英学声乐,蒋英每周给她上课2小时,却从来不收她的学费,对此钱学森称赞她说: “你做得对,学生在求学阶段哪有什么钱啊!”

蒋英的学生曾这样形容她:

1991年10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钱学森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荣誉称号,他在颁奖仪式上满怀深情地向蒋英表示感谢: “我今天获奖了,我也不要忘记,我老伴几十年来给予我的这种理解和支持。”

1999年,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了表彰蒋英执教40周年的音乐会,88岁的钱学森写了书面的发言,发言里说: “我和蒋英结婚已52年了,这是不平静的52年!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明:蒋英对我的工作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

2012年2月5日,蒋英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她的去世,距离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过去仅仅1个半月。高山流水,相知相伴,蒋英在天堂会与爱侣钱学森继续共同演绎和谐的科学与艺术二重奏!

后来的共和国十大元帅中,他们是最年长的,也是最早认识的。但他们曾经是敌人,只是不为大家所知。在一次战争中,刘伯承率领部队与滇军作战,屡战屡胜,而朱德所在的滇军却屡战屡败,一路从成都打到贵州,部队的宿敌就这样结了婚。

另一个经历了类似叶剑英的事情,去参加八一起义的人,是川军著名将领刘伯承。

刘伯承漫长的军旅生涯始于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分配学校。在那里,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不仅有着出色的学业和军事技能,而且有着良好的风度和操守。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关心赌博,没有不良嗜好。他在部队被同学称为菩萨。

他在元战和国民自卫军中总是身先士卒,亲自指挥前线。就在他部攻打丰都城门的时候,他头部中了两枪。一枪擦过头骨,另一枪进入右太阳穴,从右眼穿出。他晕倒在血泊中。几个士兵在尸体中找到了他,把他抬到城里的邮局休息,并请药店老板敷了些止血草药。在没有担架的情况下转移部队时,刘伯承被塞进箩筐,头上盖着被子,颠簸着抬到营区。此时,他仍忍着剧痛,力劝为阵亡将士举行追悼会。当看到他头上缠着绷带出现时,每个人都流下了眼泪。军队崩溃后,为了躲避北洋军的突袭,康运城同志不畏艰险,保护了刘伯承,后来躲在当地一户农民家里。这个农民很慷慨,给他送饭,给他找药。康运成一直守在刘伯承身边,为他清洗伤口,换药。两个月后,刘伯承逐渐康复。后来他们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去了重庆就医。他在宽仁医院接受了脑损伤治疗,然后被转移到一个德国人在临江门开的私人诊所进行眼伤治疗。诊所的沃医生对医学相当熟练,尤其是外科。

我在刘伯承的这家私人诊所做过两次手术。

两次操作均有王二昌先生见证。他用通俗的文言文写下了这个过程。他生动的文笔让人忍不住又重写了一遍。以下是:

第一次手术只是切除腐肉,理顺血管,时间很短。几天后,当A医生从德国带来为将军准备的义眼时,受伤的眼睛带着腐尸重生了,特别是比以前更多,而且是二次手术。因为需要配合义眼,第二次手术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当时将军拒绝施行麻醉,说:“救国救民,任重道远。会对神经造成伤害吗?”医生是名医,骄傲自大,有军国主义的坏毛病。那些不怕病人,喊疼的总是打骂。第一次手术,将军坐稳了,A医生也连连点头称是!好吧!第二次手术花了很长时间,但是将军的皮肤没有跳,脸没有变色。穿好衣服后,A医生看到将军手捏的椅子把手上滴着汗。他问,疼吗?将军哈哈大笑,说:“有些事要七十多刀,不过是小事!”!你怎么知道的?一般:每切一刀都会背一个数字,而且是正确的。以前华佗给关羽做全身麻醉,只在胳膊和耳朵上敷了一刀。经过两次常规治疗后,石喻就在身边,目睹了他坚强和坚决的态度,这让西方医生感到惊讶。军国主义令人咋舌,没有超过关羽一千倍。

难怪这位满身普鲁士军人的前德国军医沃博士,竖起大拇指,以一种十分折服的口吻称赞人们:这个刘不仅是个标准的军人,还是个军神!

于是,独眼军神的外号不胫而走。

战争初期,刘伯承被任命为第9旅参谋长。起初,他的同事

1923年秋冬,刘伯承一直在成都治伤。困扰他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对未来的焦虑。他因伤退兵后,反贼之战由胜转败,先是重庆失守,接着成都又受到敌军的严重威胁。刘伯承对匪军的溃败和四川局势的逆转感到痛心,不得不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归宿。

就在这时,吴出现在他面前。

吴,同盟会成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斗争,是四川知名人士。当时,吴任成都师范大学校长,与惠、等人创办《星期日》刊物,倡导新文化、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结识了追求进步的刘伯承。吴很了解刘伯承,也很欣赏他的军事才能。他得知刘伯承在成都养病,几乎隔三差五就会去刘伯承的住处看望病情,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吴还给刘伯承带来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对刘伯承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杨_公。杨_公四川潼南人,早年留学日本,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他非常注意寻找优秀人才,并计划建立***组织。杨_公仔细观察了刘伯承,发现他机敏、头脑清醒、雄心勃勃。他很高兴有这个朋友。

如果说,1923年底,刘伯承还处于观察、思考、比较、选择的阶段,甚至难以割舍旧日的生活;然后,在1924年春天,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思考,他已经有意识地、明显地开始接近共产主义了。

当时四川的贼战形势愈演愈烈,成都危在旦夕。军长熊克武等人亲自督促刘伯承带伤上阵,挽救战争。前敌总司令赖信辉让王二昌传话,说要请刘伯承当老师。刘伯承沉下脸:二长,你我在一起这么多年,你还不知道我的野心吗?岳武穆:‘文官不爱财,武官将死,天下太平!我在部队几年了,一直都是不顾自己的死活。我的家庭比较无私,所以我在遇到敌人的时候可以尽最大努力救国救民。看看现在的世界,内忧外患,国不成国;官压兵,民不压兵。我战斗十几年,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而不是为了博取功名,炫耀荣耀。

王二昌还在劝说:总司令对你是真心的,这个机会不要错过。

刘伯承听了,更不高兴了:当权者总是只顾自己的个人利益,我能看透他们。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他们拒绝把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他们。一旦情况危急,他们希望受到同龄人的引诱。简直跟蝙蝠一样瞎!

王二昌经常来劝。刘伯承很沮丧,于是他躲在犍为县五通桥张忠明的家里。在业余时间,他阅读了许多革命理论书籍。1924年夏末,熊克武第一军被逐出四川后,刘向、杨森等人控制了政权,大肆迫害进步人士。吴的无法在成都立足,只好转战犍为。他告诉刘伯承,中国***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非常活跃。刘伯承很想进入那个世界。

这年深秋,刘伯承与吴经黔湘抵达上海。第二年年初,他随吴去了北京。6月下旬,他们又一起来到广州。一路走来,刘伯承觉得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他看到了和大规模火山爆发一样的反帝情绪;我看到***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有前途的年轻人。

1926年5月,经和吴介绍,刘伯承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中国***党员。

北伐开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设想和四川的实际,重庆地委向中共中央建议:如果要在四川帮助朱德、刘伯承,有可能组建一个串联的部队,并提出刘伯承组织旧军,在泸州、顺庆地区发动武装起义的具体方案。中央政府同意了这个计划,并派人加强了军事行动。这期间,刘伯承基本上跟随吴到上海、广州等地。11月中旬,杨_公、朱德、刘伯承等人在重庆刘伯承家中召开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根据中央的意图,他们成立了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由杨_公、朱德、刘伯承组成。地委书记杨_公,也是军委书记。

朱德刚走进刘伯承家的时候,两人手牵手很久,面带微笑,心里却满是话。知情人也在一旁笑了。后来的共和国十大元帅中,他们是最年长的,也是最早认识的。但他们曾经是敌人,却不为人知:早在1916年,朱德和刘伯承都参加了保家卫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当时,朱德在四川担任滇军团长,刘伯承在川军任职。战后,四川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战乱不断。1917年,军阀为了消除另一个军阀刘存厚的影响,派刘伯承作为代表到川南泸州与滇系军阀唐的部队谈判,打算联合驱逐刘存厚。在这次谈判中,刘伯承结识了朱德。然而,1920年,唐企图霸占四川主权,企图联合四川其他军阀驱逐。于是,熊克武利用川人治川、驱逐客军的口号,联合四川军阀,驱逐驻川滇军。在这场战争中,刘伯承率领部队与滇军作战,屡战屡胜,而朱德所在的滇军却屡战屡败,一路从成都打到贵州,部队的宿敌就这样结了婚。后来朱德出国了,回来是***员。就在他受党的委派,来到四川万县策动军阀杨森参加北伐时,因为杨森屡次食言而无奈。他和他深深敬佩的刘伯承又走到了一起。自然,他又惊又喜,有话要说。两位老军人日后的亲密关系尽人皆知:全国解放后,一些外宾和外国军官,出于对朱德的敬仰,争相向朱德敬酒,朱德不知所措。刘伯承主动上前应酬,代替朱德喝了外宾敬酒的左右杯。他不知道怎么喝酒。他一下子喝得太多了,以至于聚会失败了。第二天,秘书和警卫抱怨他不能喝酒,不应该逞强。但他幽默地说,你懂什么?能为朱老师邀功领奖,是我莫大的荣幸!否则,老板朱粲受不了!

12月1日,泸州起义提前爆发;3日,顺庆爆发起义。鉴于顺庆为预定根据地,决定按原计划从刘伯承急赴合川,领导黄起义,再急赴顺庆主持指挥整个起义。

5日晚,刘伯承到达合川时,黄部已接到顺庆发来的急电,离开驻地。于是,刘伯承拄着拐杖,在滂沱大雨中连夜追赶,终于在大河坝追到了叛军。刘伯承自己也累得半天站不起来。但他还是和黄一起走着,等人已经在盘算着行军路线了。次日清晨,刘伯承领兵北战,向顺庆进发。然而,四川的反动军阀很快攻击了叛军。泸州起义军未北移,敌军压城。起义军决定彻底撤出顺庆。退兵迎敌,敌人带着敢死队猛冲,一杆龙枪在战线前惊醒,呐喊煽动,使得起义军内部的动摇分子弃枪而逃,有的甚至叛变,把起义军推向了险恶的境地。建议刘伯承造反派暂时退守开江县进行整顿。12月下旬,刘伯承率2000余起义军开江。这时,反动军阀杨森因偷袭武汉北伐军而惨败。相反,他假装革命,欢迎造反派,并邀请刘伯承和杨_公到万县指导工作。于是,刘伯承、杨_公先后到达万县,与朱德研究时局的变化,商量杨森部的工作,利用他牵制另一个四川军阀刘向。

然而,所有这些美好的设想都因为蒋介石集团的叛变而化为乌有。

领导泸州起义是刘伯承加入***以来第一次指挥军事行动。现在,镇守泸州城的重担又压在了他的身上。赖信辉部攻城,是刘伯承的老熟人,知道刘伯承用兵艰难,但带着强大的军队,屡次进攻,但都被打败了。后来,他闹鬼了:在强攻的同时,他派了大量的间谍潜入城市,密谋反制。这些间谍混进城后,到各部进行秘密活动,有可能被起义军揭发和破获。刘伯承下令立即处决十名主谋。刘伯承虽然挣扎了几天,但一直没有任何正式的名字。已经投靠蒋介石的刘向也在叫嚣:伯承,以危兵私兵之名,最近策应武汉汉奸,密谋篡位,使吴对武汉政府颇有怨言。经过他的多次努力,到5月初,武汉政府终于给了刘伯承一个明确的说法:任命他为国民革命军第15军军长。

此时的泸州已经是一座孤城。

食物和弹药极其困难。刘伯承接到中央通知,确认杨森已出兵宜昌攻打武汉国民政府。这样,重庆军委原来用杨森牵制刘翔的计划就失败了。刘伯承主张撤退,而另外两个起义军的首领陈兰亭、皮光却一反常态,对这件急事三缄其口,不肯撤退。刘伯承并不知道,他们早在000698年就和攻城的赖信辉达成了默契,准备出卖刘伯承和政工来换取高厚禄。

5月中旬,刘翔以5万元巨款悬赏刘伯承。陈兰亭等人正在为司马昭着急。其他***人和左派人士敦促刘伯承离开。刘伯承犹豫了。前攻后退是他的宗旨,现在却要先退一步,这让他很尴尬。回来后,我和几个党员讨论,他们都说:“如果你不离开,你就会死。”刘伯承捶胸顿足,派人与城外的老熟人疏通,并于五月十六日拉上参谋长韩百成、参谋长周两位***员,从龙头关走出了包围圈。到了抚顺,反动军队搜查得极其严格。刘伯承折回,改向隆昌、荣昌进发。之后,刘伯承一行在黎明时分过夜,旅途异常艰险。恶虎挡路,土匪抢劫。真是九死一生。他们经由大足和铜梁去了大仙县,然后转道

台湾传播

明末清初,是福建向台湾大量移民的时期。渡台的百姓把闽地的风俗习惯带往台岛,田都元帅信仰向台湾传播成为必然。

对台移民高潮有三次,一次是明崇祯年间,闽南灾荒,郑芝龙招集沿海百姓数万人入台开垦;一次是明末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队之後,大批漳泉沿海百姓随他东渡;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三年施琅收台湾统一之後,闽地特别人闽南百姓成千上万东渡往台开拓垦殖。田都元帅信仰就随著移民潮传往台地。开传播途径又有二种:一是经戏神身份由戏班带去,一是以当境保护神身份由渡过台垦殖者带去。

随郑成功举义的金门人卢若腾著《岛噫集》,有观剧诗:“老人年来爱看戏,看到三更不渴睡……只应饱看梨园剧,潦倒数杯陶然醉。”郑氏渡台,大批漳、泉百姓随迁台湾,梨园戏便传播到台地去了,所以康熙间修的《台湾府志》汉人风俗就记载台地有:“信鬼神,惑浮屠,好戏剧,竞赌博”之风--“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立春前一日薄西山有司迎春,东郊备仪仗踩棚,优伶前导,看春士女蜂出云集。”“元夕初十放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李遨游,丝竹肉经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内外土神”“中秋……山桥野店,歌吹相闻,谓之社戏。”…… 篇末还指出:“凡此岁时所载,多漳泉之人流寓於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

清代,台湾流行的有歌舞小戏“车鼓弄”、梨园戏(有大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种)、乱弹(闽西汉剧所传)、四平戏、高甲戏(由“宋江阵”发展而成,流行闽南一带)、歌仔戏、提线傀儡和布袋戏(掌中木偶)等。清乾隆间,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日札》记台湾:“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喧阗,相续於道,演唱多土班小戏,发声洁屈不可解,谱以丝竹,别有宫商。”写出台湾戏剧盛况。这些传入台湾的戏班都祀田都元帅为戏神,田都元帅信仰自是遍及台岛。台湾艺人旧时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要往田公元帅庙举行祭祀典礼,祭祀三天,歌舞器乐助兴,是台湾汉族民间艺人的一大盛会。

统计资料表明,台湾汉族居民中,祖籍福建的占83%,其中泉属各县的占448%,漳州各县的占3501%。早期渡台的漳、泉百姓,大多是赤贫的农民,前往台湾所带的一般只有两种东西,一是父母神主,二是乡村当境神香火(携带的形式是缝一小红布包,内中装一撮神庙香炉里的香灰)以作为他们披荆斩棘、开拓蛮荒的精神支柱。在能源工业地安居後,他们又为带去的保护神立庙塑像。这就是台湾宫庙所祀神灵大多与内地相同,而且要到内地谒祖的原因。闽地田都元帅信仰既盛,台地供奉相公宫庙相应也多。台湾最早供奉田都元帅的庙为台南县西势村蕃厝37号的元帅庙,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其次为鹿港大有里车围攻巷玉渠宫,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祖籍晋江的人士分香到台,来鹿港演出的戏班都要往该庙拜祀,宫庙规模宏伟,流传雷海青成神故事与泉地一般,庙中还写著唐诗:“万户伤心发野烟,百官何晶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相传这是唐诗人王维悼念雷海青的诗句。再来为台北万华紫耒宫,建於嘉庆四年(1799)。此外,艺人将田都元帅神像供在其他神庙侧殿或住家厅堂的亦多。至今全台有200多座庙宇奉祀田都元帅。

福建汉族民间信仰

在福建,除了南安戏神祖庙而外,各地区还分布著许多古老的田都元帅庙,其宫庙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仪式都富有特色。相传他是唐朝乐工雷海青,其奉祀源流可考者,是“三教搜神大全”一书:“田元帅唐时人,母苏氏某次偶至野外,感天上“翼宿”投内怀中,未嫁有孕。元帅生后,外苏老以无父之子,有辱门楣,遂弃诸田间,为雷姓农民拾得,收养为子,名雷海青。越二岁,苏老至乡收租,抵佃户雷家,见一孩裸戏于庭,视其所著红肚兜绣有莲花,认系己家物,始忆此童为己外孙。乃与雷翁商之,携归抚养。因当初曾弃之田间,寄养佃户,遂以田为姓。稍长,天赋异禀,聪颖绝伦,甫弱冠,擅长音乐,各类乐器无不精通,且善谱曲。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玄宗召为内廷乐工,曾谱霓裳羽衣一曲,有名于时。封为御前都尉,领梨园子弟事。”又据传说:“其在梨园饰演元帅一剧时,突暴毙,故身着戎装,头戴雉尾。”元帅死后,后人尊为音乐之神。

早先,福建省兴化县便有祭祀“田都元帅”的庙,庙碑叙述他曾荣获唐朝肃宗皇帝追封为太常寺卿,宋朝高宗皇帝加封为大元帅;据说,当玄宗皇帝蒙难长安,元帅曾三次显灵救驾,见空中浮现“田都”二字的旗旗,所以后人又冠以“田都”于其上,尊之为“三田都元帅”,奉为音乐界的祖师,福州一带亦有称之为“探花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742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9
下一篇2024-0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