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二十三章。
原文节选
“就是你,简。我得让你属于我——完全属于我。你肯吗?快说‘好’呀。”
“罗切斯特先生,让我瞧瞧你的脸。转到朝月光的一边去。”“为什么?”“因为我要细看你的面容,转呀!”
“那儿,你能看到的无非是撕皱了的一页,往下看吧,只不过快些,因为我很不好受。”他的脸焦急不安,涨得通红,五官在激烈抽动,眼睛射出奇怪的光芒。
“呵,简,你在折磨我!”他大嚷道。“你用那种犀利而慷慨可信的目光瞧着我,你在折磨我!”
扩展资料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以第一人称叙述,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这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采取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小小说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书中弱小的简爱不仅具有坚强刚毅的个性、自尊自爱的品格,而且还拥有足够的才智和对自由平等爱情的追求。
当时已经驰名文坛的萨克雷评价说:”《简·爱》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人人常说:“情深不寿。”若一个人太重视感情,必然会让自己很辛苦。在心理学中,虽说,感情寄托是人的需要,但是万事不可强求,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的一生啊,要顺其自然。这便是我们应对客观问题的应对心态,否则,放不过自己便是委屈了自己。民国才女白薇便是这样无法和自己和解的人。
白薇:原名黄彰,别名又叫黄素如。早年,留学于日本,是追求进步的“新女性”。回国后,投身文坛,是民国时期,与萧红、冰心齐名的美女作家,她的才华深得鲁迅先生赏识,她以笔墨为武器,解剖封建资本主义的黑暗,同时表白被压迫者的惨痛。
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但这样一位思想进步的才女为何早早的给自己下了“命运的判词”——“生无家,爱无果,死无墓。”我想我们可以从她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中寻找答案。
白薇一生的确命途多舛,早年因父母的包办婚姻,她在16岁那年被强行嫁到了婆家冲喜,然而她的丈夫却因在婚礼上操劳过累而撒手人寰,于是她便早早的成了寡妇,而后,她不堪忍受婆家的摧残便逃回娘家。
可是,她传统的父亲,拒绝了对她的收容,逼迫她回婆家守寡……后来,她在舅舅的帮助下恢复了学业,但仍躲不过父亲对她的无情冷漠——带人包围她的学校,逼她回婆家。为了反抗亲人对她的压迫,她竟从厕所的狗洞中逃出,从此便无家可归。
后来她逃到日本,过上了勤工俭学的生活。日子虽辛苦,但好歹她是自由的。不久,她便遇上了影响她一生的恋人——杨骚。可惜,她的心上人对她最多是一时新鲜,并未真心待她,很快便与她分手,逃回国内。
而白薇却不甘心,她放不下她的真情,追随杨骚至国内,不断地与杨骚分合纠缠,开始经历了她20多年爱而不得的爱情。后来,杨骚照例撩拨她的心,白薇不顾他给她带来的伤痛,仍然重新接受了他。
如此“低到尘埃里的爱情”又怎会开花结果?终于这个“渣男”不仅过给她“性病”,同时,在他们的婚礼上再次出逃了……在这一刻,白薇才终于醒悟。面对后来杨骚对她的再一次示好,她断然拒绝了,终于结束了这一段“孽缘”。
但是,白薇也没有再结婚,自我放逐到新疆贫困地区,努力工作麻痹自己。但不久却又因疾病缠身,让她从此远离了文坛。
晚年,她居住在北京和平塘的一个居民区里面,房间里的摆设陈旧而又破烂,她就这样走过了悲苦而又漫长的一生。在她的这一生里,没有遗产,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也没有亲人……可以说,是她的痴情害了她自己,让她在无望的爱情里面耗尽了她的一生。
但为何白薇却如此“痴情”呢?因为她父母的无情让她无家可归,与其说她是痴情于杨骚,不如说是她太想要一个家了。她曾对杨骚说道:“不要认我的爱单单是男女间的恋情。晓得吗?”可见,她早已把杨骚当成了她的亲人,她的弟弟。
她太需要亲情的滋润以致忽视了自己的理性而难以自拔。而当她看透一切,恢复理性的时候,却已然为时已晚。她的身体健康因为杨骚而遭受了不可逆的打击。也许之后,她仍然会对生命中的爱情、亲情有所期待,但我想因为她自身太过于感性,最终还是难以操纵自己的命运。
白薇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有多么的重要!白薇曾在日本主修过生物学,兼学历史、教育及心理学,还自学过美学、佛学、哲学。从逻辑上讲,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规避对杨骚的痴情,然而,为何她还是难以控制自己,遭遇了这场“情劫”?
也许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规律运作,或是她的原生家庭,坎坷磨难对她的伤害太大,让她对真情的渴求更加情绪化,从而在精神上有些病态(可能是罹患上了“忧郁症”等精神上的疾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她的行为和她的学识背景相冲突,相矛盾。逝者已去,这一切也仅是推测而已,只愿白薇天堂无苦难。
2020年的钟声快要敲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已完成,现如今,我们基本衣食无忧,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生活的并不幸福,媒体上动辄就有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报道……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称,精神疾病——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为7%——已经超过心脏病和癌症,成为中国医疗体系的最大负担。同时,据《柳叶刀》周刊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约173亿人有精神疾病,其中158亿人从未接受过专业治疗。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还会想得到更多,如情感、尊重、价值……,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然而马斯洛早就说过,能最终爬上“金字塔”顶峰,实在自我价值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更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人生是做加法,长大后会有爱情,会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年纪渐长,我们才终于明白,其实人生是做减法,给欲望做减法,因为人世间的客观规律,或关于感情或关于人性……我们只有坦然接受自己,才能获得灵魂的解放。正如到最后,我们终将会是孤家寡人。
《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我们好不容易来这世上一遭,便要活得洒脱,淡然,要学会放过自己,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舒畅。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尚未建立,那么我们的物质小康也是得不到我们的认可的。
《青梅竹马》的故事再简单不过,一个成长在妓院里长大后注定会成为妓女的美丽姑娘美登利情窦初开,爱上了一个父亲是寺院主持将来注定会成为和尚的男孩藤本信如(在日本僧人可以结婚,而很多寺院都是世袭的)。后来美登利月经初潮,这意味着她距离自己的宿命又更近了一步,与此同时,长大的藤本信如也要面对自己的宿命,他不得不穿上法衣去僧人专门的学校修习佛法。
总观全篇,故事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美登利,藤本信如最多算个大片的绿叶,这一点从人物出场和对人物的刻画上就能够发现。
故事特意设置了田中正太郎这个“钟情于”美登利的角色。阿正一有空跑到美登利身边,和她在一起他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尽管美登利回应得也很热情,但是显然这不是爱,这一点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阿正很认真地说自己将来要讨一个漂亮媳妇,笔店老板娘便同他开玩笑说要他在鲜花铺的阿六、水果铺的喜姑娘和美登利之间选一个,结果接连排除了前两个之后。阿正很不好意思地红了脸退到了墙壁跟前,而美登利“这一个倒是连脸颊也没红”。
阿正与美登利截然不同的反应恰表达了美登利的态度。这也与后文,美登利见到信如时的脸红与心扑通扑通跳形成反差,一个三角恋的网便成形于这三个孩子间。
阿正的存在恰烘托了美登利对于信如的爱恋同时也加重了美登利的悲剧色彩。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接近结尾的部分,信如的母亲给女儿做好了新衣要信如送到茶店的姐姐那去,此时正下着雨,信如走到美登利所居妓院的外边时木屐的趾襟儿恰巧断了,笨手笨脚的信如只好蹲下身来捻纸绳儿,而此时伞也不巧被风吹走,衣服的下摆也因为蹲下身子的缘故被水泡脏。这一切被身后赶来帮忙的美登利看个清楚。美登利看到了曾经的“仇家”,却很意外的生不出气“美登利原是应该捉住信如的袖子,气势汹汹地用这些话质问他的。可是现在她却一声不响地躲在门后,也不见她扭头就走,只是由于不定地呆呆站着,心里扑通扑通乱跳,真不像平日的美登利了。”这边的信如也显然从刚才的脚步声判断出了身后站着个美登利。可是,男孩却装作什么也么注意到,“专心”捻纸绳,心里却也早已是一团乱麻了。“唉,手那么笨,怎么能修理好呢!纸绳捻得一点也不紧,用稻草卡趾襟儿有什么用,马上又要断了。唉唉,外褂下摆在地上拖脏了也不知道吗?唉呀,雨伞又给风吹跑了,应该先把它收起来呀。”一旁的美登利早已是心急如焚。这个时候美登利的妈妈叫他回来洗澡,美登利大声应付着。如果说刚才信如可以装作没有意识到她的出现,那么现在呢?她的声音显然也被信如听到了。美登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两颊不由得发起烧来”可是她开开门会难为情,离开又不忍心,最后只好一声不响的从格子门里丢出一条红友禅的布条。信如却连个头也没有回,于是姑娘的心从纠结变成了幽怨,心里不禁一阵难过,眼泪已经挂在眼角。此时的信如呢“信如心里不禁一动,不知怎么地一阵无名的哀愁忽然涌上心头,他只是呆呆望着绸条,也没有把它拾起来。”他为什么会“不禁一动”呢?也许他喜欢美登利,“不禁一动”恰恰表现了他对于两个人命运的哀惋和无奈。最后他还是没有捡,“只有那块红友禅绸条把人的哀怨留在上面,孤单单地躺在格子门外的泥地里。”
故事最后“每当夜色笼罩了四周的时候,人们一定会看见一个小的孤影提着一盏弓形灯笼,冷冷清清地走过堤坝。那就是替奶奶去收利钱的正太郎。”正太郎接替了奶奶的工作,是的每个人都要长大,于是信如也要毫无例外地面对自己的命运离开这里。故事的结尾也因此有了一个小高潮“在一个下霜的寒冷的早晨,不知什么人把一朵水仙花丢进大黑屋剧院的格子门里。虽然猜不出是谁丢的,但美登利却怀着不胜依恋的心情把它插在错花格子上的小花瓶里,独自欣赏它那寂寞而清秀的姿态。日后她无意中听说:在她拾花的第二天,信如为了求学穿上了法衣,离开寺院出门去了。”
美登利的无意实则是作者的有意,将有限的片断拼接在一起我们不难得出丢纸水仙花人是信如。这个纸水仙其实是信如留给美登利的念想,正如那块红友禅的布条寄托着太多的情,聪明的美登利也肯定会有这种猜想吧!
所以才会“怀着不胜依恋的心情”,自己的心情终于有了一个绵实的落脚,一下子便坐实了下去,这也算是微微给了心一点抚慰吧,实则往深里想,她还是不确定,她的心里有着那个人,那个人的心里是否也有自己呢?美登利自始至终也未曾听过信如的表白,也许读者嗅出了这种爱,可是美登利呢,她能够确信么?他们之间更多的是迷、是雾,看得美却猜不透。于是辗转一番,还是有些悲凉在吧!此时的美登利已无从确认这一切了,她选择了把纸水仙插在小花瓶里“独自欣赏”,为那瞬间的惊喜覆盖住,捂起来,留待日后慢慢掀开看,是痛是楚,反正现实顾不上了,后面可能有更大的悲伤,在那里等着自己。现实,顾不上了。
故事在此结束,却留下了太多的潜台词,开放式的结尾让人觉得容量是如此之大,你不禁会设想主人公今后的生活继而同情他们的遭遇。说到底,这个故事就是两个字:无奈。短短的两个字却包含了太多的辛酸。讲爱情是假,表女性在社会中悲苦的地位才是真。乍看起来一切哀伤都是淡淡的,似乎每个人都应当有的,这么看也就无所谓哀伤了。可是细想来呢,你就不确定了,你不断地质问自己,只是淡淡的么?就如同一个人,他(她)丢了什么东西,也许从表面上看他(她)很坚强,也就是有点儿小小的不开心,实则呢?你还是不确定,毕竟你不在他(她)心里,又怎么知道她的心中所想?更何况作者笔下招人悲悯的女孩,所丢失的东西其实是被掳去的,如果说这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哀,那还可以勉强接受,可这恰恰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是整个时代的悲哀,不只是在日本,它发生在那个男权至上时代的所有社会之中。在那样的社会,女性的地位是卑微的,是从属于男性的,不论是出生于社会底层将来注定会成为妓女的美登利还是《十三夜》中进入了公馆深院成为官官太太的阿关,她们的现实经历也许不同,可她们的命运却有着普遍的相似性,这是在她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的了,只因她们是女人。
樋口一叶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体味着生活艰辛的女人,对那些它所描绘的主人公的遭遇自然不会陌生。曾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樋口一叶手头拮据于是跑去找一个江湖术士借钱,对方说如果樋口一叶能够做他的小老婆,她可以一直得到他的资助,结果被她断然拒绝。处在那样的时代和社会,她是如此的无助,也因为现实的问题,她无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将对现实的不满很明了的大声讲出来,而是选择了一种相对隐晦的手法。引用余虹在《一个人的百年》中所讲的一句话就是“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英雄,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石璞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樋口一叶便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普通却伟大的女人。《青梅竹马》写的正是她自己的故事,她是美登利,也是阿关,她是那些体味着生活不公理解那些受不公正对待女性中的任何一个,正如她所说:我是为了抚慰世间女性的病苦和失望而降生到这个世上的……
2004年11月,日本起用新版纸币,其中5000日元面额的纸币正面用的便是樋口一叶的肖像。这也是女性形象首次出现在日元的正面。一方面这是对她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对于穷苦一生的樋口一叶来说,这也不能不算是一种讽刺。
好在我们很欣喜地看到,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今天的社会之中女性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想必这也是樋口一叶所终生期盼的吧。
愿《青梅竹马》只是樋口一叶们的《青梅竹马》,愿她的《青梅竹马》只存在于过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