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爱情表白的方式带有十足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宝玉的表白是三个字:“你放心!”这比西方恋爱男女常说的“我爱你”,内涵要丰富得多也深刻的多。它包含着决心、誓言、宣示、信任、责任诸多内容。“我爱你”,是一方对另一方情感趋向的单一表达;“你放心”,是对双方溶解在一起的爱的情感的概括。“我爱你”的情感分量比较轻泛,“你放心”的情感分量凝重而深挚。“我爱你”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流露,“你放心”是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终生誓言。 《红楼梦》称得上是中国的爱情宝典……现代人如果不熟悉《红楼梦》,他们的爱情语言符号会显得单调而不够典雅。不读懂贾宝玉,就不知道什么叫对所爱女性的体贴。不理解林黛玉,就不明白恋爱中的女性的复杂心理。 宝黛爱情故事的第四方因素是否存在,研究者多予忽略。我持肯定的态度。这“第四方”不是别人,乃是地位、身份和美貌与钗黛具有同等竞争力度的史湘云。 论容貌,林黛玉的美是超群的。王熙凤说所有的丫鬟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但是王夫人眼里的晴雯,“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读者可以想像黛玉的眼睛是何等动人的美丽。黛玉的身材也超乎寻常的美,“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句已思过半矣。但宝钗也美不让人。明显的是,她雪白丰腴的身体,透露出一种情感的美。所以宝玉第一次看到,就惊呆了。她又善于养护自己的身体,吃冷香丸,可以增加体内热量,避免衣服穿得臃肿。陈寅恪先生考证,宝钗此举和欧洲贵妇为同一取义。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情知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恰好是分离的而不是合一的。《红楼梦》里的婚姻,大都是失败的、残缺的,尤其少有与爱情的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感受,婚姻与爱情分离,足以成“痛”。
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鉴赏辞典 人物形象鉴赏 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正册 贾元春》
荣国府二老爷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女,宝玉的胞姐,在贾府元、迎、探、惜四姐妹中,排行最大,故称“大**”。名列“金陵十二钗”第三,也是《红楼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但元春的重要,并不在作者着墨的多少,相比起黛玉和宝钗来,她的描写要少多了;她的重要主要在其身分和地位的特殊,以及她在书中作用和意义的特殊。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人所取代不了的。
1 一个以“贤德”为主要标志的皇妃
小说一开始,元春就已入宫了。据第二回冷子兴介绍,她是“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后又由宫廷女史,“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看来,她的入宫和晋妃,都离不开“贤德”二字。
确实,她似乎并没有惊人的美貌,小说中从未提及她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容;也没有太多的才华,小说写她归省时曾向诸姐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这确是实话,不是谦虚。不仅她写的《题大观园》诗,不比李纨、迎春等人的高明,而且她回宫后差小太监送出的那首灯谜诗也“无甚新奇”,叫宝钗等人“一见就猜着了”。所以,所谓“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才”只是对她的美誉浮词,其实她的“才”不过是平平。“贤德”才是她思想性格的主要内涵。
她有着孝母爱弟之情。还在她入宫之前,她为长姊,宝玉为弱弟,她心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入宫后又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要其好生扶养,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这次省亲回家,她作为贵妃,贾母、王夫人等理应向她下跪行“国礼”,她总是命昭容传谕曰:“免。”对薛姨妈等也是如此,其对长辈谦和体贴如此。当她听说宝玉因系外男不敢擅入,即“命快引进来”,又“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在这里,她虽为贵妃,而孝爱之心一如以前,使亲人们倍感其平易可亲。
她有着忠君为国之心。作为贵妃,元春当然不会忘记忠君为国的责任,起码在理智上是如此。她为省亲别墅正殿题的对联是:“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横额是:“顾恩思义。”整个额联都是歌颂皇恩浩荡的。虽说她在感情上未必如此,但在理性上确是真诚地这样想的,她本人的晋妃和准许省亲就是“旷典”的明证。她嘱咐贾政的也是“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还有她临别时一再强调的“天恩浩荡”等语,这些描写虽然在作者有着讽刺皇恩虚伪的深意,但就元春却是真实地刻画了她的性格。
她还有着崇尚俭朴之德。元春虽贵族出身,后又晋封皇妃,可谓富贵已极,但她并不因此奢华靡费,而是仍保持崇尚俭朴的美德。贾府为她归省,专门修建了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元春游幸的过程中,三次表白了她的意见: 一次是在刚进园时,她“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第二次是步行游幸园中各景点,看到“一处处铺陈不一,一桩桩点缀新奇”,她在极加奖赞的同时又劝道:“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第三次是在临回宫时,她再四叮咛:“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这一再的表示,固然和她的戒惧审慎的处世态度有关,但同时确也表现了她的崇朴黜华的个人品德。
此外,她还有着怨而不怒的温柔敦厚之风。温柔敦厚原指一种诗教,后也成为礼教对妇女的要求。就是说,女子应该温和宽厚,可以怨,但不能怒,亦即怨而不怒。我们看元春的表现,正具备了这样一种风格。元春的内心是凄凉孤寂的,她和历代宫女妃嫔一样,被幽闭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白白看着青春和生命的流逝。但她对此也只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而已,完全符合古代诗教和礼教的要求。所以她虽然有不满,有哀怨,但并不妨碍她加封为“贤德妃”。
综上所述,元春是一个以“贤德”为主要标志的封建淑女的典型。在《红楼梦》中,冠一“贤”字作为一字定评的人物还有宝钗和袭人,“贤袭人娇嗔箴宝玉”、“贤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两个标目就是明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元春、宝钗、袭人三个人倒不妨称为“红楼三贤”。她们虽然身分、个性有异,但在“贤德”、“贤惠”这一点上却是相通的。
2 元春在小说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我们常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这主要是指它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阔,上至宫廷,下至村妪,都有生动真实的描写。其中宫廷这条线主要就是通过元春的形象,再加一二太监穿插其间而得到表现的。
小说对于元春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十七至十八回的省亲上。从小说的总体结构看,省亲与其说是对于元春性格的刻画,不如说是前八十回写贾府盛时光景的最重要的一笔。它把贾家的荣华富贵推向顶峰,而元春恰是这一家族光荣的象征。不仅如此,按照曹雪芹的原意,她还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关键。第五回写元春的《恨无常》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说明元春之死预示着贾府即将大祸临头,所以她死后托梦父母,要他们“退步抽身早”,及时从富贵名利场上急流勇退。还有写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首句讲元春二十岁左右辨别了是非观念(指明白了宫廷生活的凄苦和宫廷政治风云的变幻);次句以火红的榴花喻元春封妃,并给贾府带来了烈火烹油之盛;第三句谓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均不及元春显贵;末句以“虎兕(一种独角凶兽)相逢”喻元春死于两派政治力量的恶斗。另有其他版本末句作“虎兔相逢大梦归”,现在我们看到的后四十回据此把它处理为元春死于卯年(兔年)寅月(寅属虎),这当然也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相比之下,前一种理解可能更符合曹雪芹原意。这样的话,元春之死应是和皇室内部的政治斗争有关,而不是像现在续书写的因身体发福,至痰气壅塞所致。她一死,贾府便失去了内线和靠山,因而最终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败落了下来。
元春这个人物不仅涉及皇室内部的政治斗争和贾府的由盛转衰,而且围绕她省亲前后的描写直接显示了对封建皇权的抨击和批判。
元春晋妃那天,贾府正在给贾政做生日。突然报说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夏太监奉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这里“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从这一片如惊弓之鸟的反应中,我们不难窥见宫廷的政治风云在贾府合家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真可谓“伴君如伴虎”。
贾府得悉是元春晋妃的喜讯后,又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可这时小说偏插入了水月庵的智能私逃和宝玉好友秦钟病重的小插曲,使得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对姐姐晋妃之事却“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以后又插入贾琏的奶妈赵嬷嬷说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事,把接驾说成是花钱买“虚热闹”。加上后来贾蓉说的,“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这两个插曲都显示了对皇权的不敬。
更重要的是元春省亲的场面描写,这个空前之旷典,在作者笔下却充满了悲剧的气氛:
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姊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还有临行前的一段场面描写和对话,同样令人酸鼻而不忍卒读:
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挂念,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了。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不得忍心上舆去了。
这两段描写,虽然没有一句作者特别点明的题外话,也没有涉及皇帝一个字;但是,谁看了以后,都会强烈感受到场面和情节本身所自然流露出来的反对君主专制的倾向,使我们对“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乐”的君主皇帝升起一种痛恨和厌恶之情。其中特别是把皇宫称作“不得见人的去处”,是一种含蓄而大胆的揭露。可以说,有关元春这个形象的塑造和元春省亲的情节描写,它使《红楼梦》的思想价值提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反对君主专制的高度。在我国古典小说中,能达到这样思想高度的作品还不多见。
对于元春在小说中的作用,书中还有一处暗示,即元春归省回宫后,开始送出来的礼物都一样,可端午节的赏礼就不同了: 宝钗的与宝玉一样,都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而“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宝钗与宝玉只是姨表亲,和黛玉与宝玉是姑表亲还不同,但元妃独赏给宝钗的礼物与宝玉的一样,这在封建社会是个不寻常的做法,其意义超过了礼物本身的轻重厚薄。难怪宝玉要纳闷:“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但袭人说的清清楚楚:“昨儿拿出来,都是一分一分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所以传错是不可能的,可能的是元春对宝玉未来婚事的暗示,即她认为与薛家联姻才符合贾府的家世利益,而宝钗在她看来是宝玉的理想伴侣。元春的这种做法当然不可能是在归省时与贾母、王夫人商议的,因为当时没有时间、也不适宜说这些,其中一种可能是元春凭着她鉴别人物的标准和眼力,一眼就看中了宝钗而非黛玉;还有一种可能是每月逢二六日期,准许后妃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从元宵归省到端午节,这其间贾母、王夫人等有进宫看视的机会(只是小说没有写及),或许她们幕后商议过宝玉的婚事。不管哪种可能,元春的这一举动无疑和宝玉的婚姻对象有关,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元春是扼杀宝黛爱情的元凶之一,八十回后宝玉是奉旨和宝钗成婚,而不是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贾母作主、王熙凤设掉包计。当然,这一切只是一种合理的推测,聊备一说而已。
元春,这位贾府家族荣耀的象征,其实最终也是“薄命司”中一位悲剧性人物。她的内心痛苦和结局告诉我们: 在封建社会,即使贵为皇妃,也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
黛玉的爱情是纯粹而彻底的,她从看见宝玉的第一眼就爱上了他,从未思虑怀疑过,一生人中没有一分钟摇摆。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对黛玉来说,爱便是爱,爱的是这个人,不是他的背景,他的前途,因此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相情悦。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
黛玉的爱如此澄明清澈,高贵得莫可名状,曹雪芹惟有给她设定了一段前世姻缘:离恨天灵河岸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生得袅娜可爱,神瑛侍者见了,日以露水灌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女体。那草衔恩未报,遂发下一段宏愿:倘若他下世为人,我也跟他走一遭,将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仿佛惟有这样的理由,才可以解释世上怎么会有那么绝对的爱情。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缘由,却找不到归宿。她写:“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为谁?”全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
她是孤身一人投在外祖母膝下寻求依傍的,上无父母怜恤,下无兄弟扶持,倘若宝玉辜负了她的爱,她便贫穷得一无所有,又怎能不多嗔,不多愁,不多疑?
疑心的最集中表现便是伤心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因此她每每地讥讽宝钗,察言观色。然而一旦“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宝钗送来燕窝,又说了许多知心话儿之后,她便立刻视宝钗如亲姐,推心置腑地做起知己来,再不想与她争竞。她认了薛姨妈做母亲,对宝琴直呼妹妹,甚至袭人奉茶时,宝钗喝了一口才递给她,她也毫不计较地接过来喝了——如此含蓄又坦然地表白了敬爱之情。
最初看到那一回时只觉得好,觉得两个女孩子亲密无间。长大后再看,才觉触目惊心——袭人手上只有一杯茶,世上也只有一个贾宝玉。袭人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抢先喝了一口,却将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中。连袭人也觉得不妥,且知黛玉是素性好洁的,遂说:“我再倒去。”然而黛玉竟坦然饮干,将杯放下。
这一段描写真是不敢往深里想,越想越觉得心疼。茶,在中国礼仪上的讲究实在是太丰富了。一授一递,一敬一饮,莫不有诸多含义,从端茶送客到斟茶赔礼,茶都是重要的道具。《红楼梦》里是很在意茶道的,也很在乎茶礼,王熙凤开黛玉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就指的是下聘的“茶订”。新妇进门,一杯媳妇茶是省不了的;收房纳妾,那妾也要先给正室敬茶;宝钗喝过的半杯茶,几乎相当于开出的题目,而黛玉竟然将它接受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几乎可以理解为黛玉愿意与宝钗平分秋色,共事一夫,正如《儿女英雄传》中的何玉凤承认了张金凤。
想到这一层,不能不让人心惊。可惜后四十回的续稿不见了,不然我相信宝、黛、钗之间的感情交流必然有更多的层次,不仅是三角纷争那么简单。高鹗简化了黛玉情感的层次,又给写回到最初的小女儿心性,将黛玉的形象定格在小心眼爱吃醋的调调上了,其实做不得准。前八十回里宝钗和黛玉都是有过挣扎与妥协的,连同他们身边的人也都在寻找一个成全的方法,所谓薛姨妈提到的“四角俱全”。
喜爱黛玉的人必不能接受我的这种猜想,我自己也不相信黛玉最终会肯与别人分享爱情。她的结局注定是泪尽人亡,然而在泪尽之前,她是想过委曲求全的吧?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她突然不再追究“金玉良姻”的传言了。
爱一个人,爱到了极处,便是无嗔,无怨,无悔,甚至无妒,只是一心一意地为他着想,想他好,想他快乐,想他活得轻松。
林黛玉,不单是因为吃醋和伤心而流泪,更煎熬的是这个退让与思考的过程。她在爱情上,其实是相当的隐忍和明决,除了爱,什么也不想要。
这样的决绝与大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谁还能再说黛玉小气?
小说的第三回,黛玉因为母亲去世,被外祖母史老太君(宝玉的奶奶,书中一般称作贾母)接到贾府。后来就听二舅母(王夫人)说:她有个儿子是个“混世魔王”,“你以后不要睬他”。黛玉知道二舅母说的便是衔玉而生的那个表哥贾宝玉。正不知道该怎么对待他,宝玉就来了。于是二人相见认识。
按照书中的写法,他们是前世就认识的,贾宝玉是神英侍者,黛玉是绛株仙子,神英侍者为快要枯萎的绛株草浇水使之活下来,绛珠草决心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这就是木石前盟,这是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浪漫写法。所以回到现实中,他们就一见钟情,并慢慢深厚了感情。
宝黛爱情的发展还体现在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之中。先看:“(宝玉)谁想静中生烦恼,忽一日不自在起来,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园中那些人多半是女孩儿,正在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坐卧不避,嘻笑无心,那里知宝玉此时的心事 那宝玉心内不自在,”标准的青春期烦躁。于是有了共读西厢,这时二人的关系进入初恋。
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黛玉纵然才华横溢,却也只能对着这份犹如水中只月的感情枉自嗟呀,黯然垂泪,耗损着生命的精魂直至散灭,而以"木石前盟"为今世主线的宝玉,在黛玉死后,也必然注定会道悟出家,回归前世。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后世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扩展资料1、林黛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么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2、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他是大观园女儿国中唯一的男性居民。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爱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
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
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