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姓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有的?为什么叫白

白姓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有的?为什么叫白,第1张

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封其子白衷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以为家。其曾孙白温,任唐检较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巩县令,居郑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祖始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州、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

白姓是台湾的第六十四大姓,白氏族人,大都集住在台北、南投、台中三地。台湾的白氏开基始祖是明朝末年抵达台湾的。永历二十八年(1673年),有白圭与徐阿华等七人移住旗后,盖寮捕鱼,并建始祖宫;清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泉州人白祖孙与林钦宗、林忠等人,入垦台北县五股乡德音村蓬莱坑;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又有泉州人白姓入垦台北县平溪乡平湖村石碇了,遂使台湾的白姓一代一代地繁衍发展起来。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历史名人:

白云上:清代书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览群书,善书,工画。有《海琼集》等。

白英: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朴: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所著《与元九书》诗论,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诗文朴实无华,广为流传。

白行简: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

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白氏起源:

1、出自芈姓,源于春秋时期楚平王之孙白公胜

2、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秦国大将白乙丙

3、出自姜姓,源于上古时期炎帝的部下白阜

4、唐代重新划分行政区时置白州(今广西博白),当地人以地名为氏

5、由某些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起源主要有六:①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秦有大夫名白乙丙,其后人以其名讳为氏,是为陕西白姓。②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炎帝大臣白阜后裔以白为氏,称为白姓。③出自芈姓。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芈姓后裔白公胜,被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河南白姓。④以地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州博白),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⑤出自赐姓。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⑥出自他族。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白元光系突厥人,后改姓白;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始祖:白乙丙。 迁徙: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上“起源”所述),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鍠居郑州(今属河南);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目前白姓人口列全国第七十三位。 郡望: 太原郡 战国秦置,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南阳郡 战国秦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堂号: 治生堂 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太原、南阳。②自立堂号:忠厚、惇厚、惇本等。 字辈: 某支白氏字辈:有应起之中,学思志远宏,克昌光庭玉,大德世必从。 河北沧州白氏字辈: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山东曲阜白氏字辈:珍士宪凤,天振云广,毓传继兴。 四川泸州白氏字辈:珩仕镜文,玉鸿朝堂,锦联芳肇。 名人: 白圭(前370-前300),先秦商业经营思想家。名丹,周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官,后在秦为官。他和范蠡都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根据古代岁星纪年法和五行思想,认为天时的好坏与农业的丰歉,是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每一周期为十二年,周期开始的第一年总是大丰收,其后两年“衰恶”,第四年旱,再后两年小丰收,第七年又是大丰收,而后两年又“衰恶”,第十年大旱,继而又是两年小丰收,如此反复,以至无穷。在此基础上,白圭提出经商贸易致富的“治生之术”。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依据对年岁丰歉的预测,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看准时机后要当机立断,“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强调善于经商的人要有丰富的学识,要像“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那样,精于运筹和制断。如“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则掌握不了“治生之术”。对白圭本人有两说,一说他擅长经商,“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另一说他做官时主张轻税,迄无定论。 白起(-前257),战国后期军事家。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初为秦左庶长,由相国魏冉举荐,任主将攻韩、魏,旋升左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伊阙之战,白起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因功晋升国尉。次年,再升大良造。此后三十余载,屡战获胜,攻取七十余城。三十六年,率军数万深入楚地,大破楚军,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华阳(今河南新郑北),白起与客卿胡阳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兵十三万,将赵军二万驱入河中淹死。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针对赵军统帅赵括骄躁轻敌、缺乏实战经验的弱点,予以分割包围,待其饥疲交迫,一举歼灭,史传他坑杀降卒四十万。后因触怒昭王,贬之士伍,五十八年十二月被迫自杀。白起戎马一生,勇谋兼备,长于野战进攻,料敌用兵,战必求歼,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功勋。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 白居易(772-846),唐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十一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元十六年(800)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七十五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能不畏权贵近戚,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白居易是杜甫而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行简(约776-826),唐文学家。字知退。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职。著有文集十卷,文辞简易,有其兄风格。辞赋尤称精密,文士皆师法之。白行简以传奇著称。代表作《李娃传》。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少时至雷州,为白氏继子,故名白玉蟾,后改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琼山道人、神霄散吏、缤庵、海南翁。福建闽清(一说海南琼州)人。幼举童子科,博览诗书,长于书画。及长,侠义杀人,亡命武夷,出家为道,师事陈楠九年,尽得其道法。终身云游。嘉定年间诏命馆太乙宫。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付嘱。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白玉蟾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九宫山瑞庆宫。此后即致力于传扩丹道,设立教区组织,创建内丹派南宗。所创南宗道法以宇宙生成论,以精气神为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掺揉儒家易学、道家学说、佛教禅宗“知止”说,同时兼通大洞法篆、斋醮科仪。尤以雷法著称,常为人驱邪治病。形成与张伯端、石泰不同风格的内丹派学说,对五代以后道教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卒后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著述有《道德宝章》、《海琼集》、《海琼集词》、《海琼问道集》、《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谢显道等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彭耜编)等。 白朴(1226-1306后),元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 州(今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十六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以《梧桐雨》为代表作。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二卷。散曲存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首收录。 白文选(1615-167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陕西吴堡人。初为张献忠部将,后从孙可望入贵州,受明桂王封为巩国公、巩昌王。从李定国扶明抗清。顺治十七年(1660)降清,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康熙七年加太子少师,十四年卒。 其他白姓名人有春秋楚将领白善;西汉水利家白公;晋酿酒师白墮;南北朝北齐大臣白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白瑜娑;唐大臣白敏中;五代后周大臣白文珂;元大臣白景亮;明大臣白圭,水利专家白英;清书法家白云谦等。近当代白姓名人有反袁起义将领白朗,民主革命者白毓昆,国民党军事家白崇禧,叛徒白鑫,历史学家白寿彝,行政法学家白鹏飞,美籍华人作家白先勇,**演员白志迪,芭蕾舞演员白淑湘,京剧鼓师白登云,京韵大鼓演员白云鹏、白凤鸣,歌手白雪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780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4
下一篇2024-0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