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的姓氏起源

石的姓氏起源,第1张

石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

2、出自姬姓和子姓。郑国(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国(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

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过于骄横、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十几年之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经过密谋,于周恒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

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州吁因为自己得王位不正,为转移国人视线,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他纠集宋、陈、蔡等国以郑伯不孝的罪名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卫国上下却还不拥护他。州吁为了取得卫国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问他的父亲石碏,石碏假意为他们出主意说:“州吁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接见。”石厚问:“那怎样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见呢?”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对卫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石碏打算在陈国除掉州吁,就说:“陈侯同周王关系很好,同卫国的关系也不错,如果州吁亲自去陈国,疏通与陈侯的关系,再让陈侯与周王沟通,周王接见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认为石碏的话很有道理,就与石厚一起携带重礼到陈国去。而石碏却暗中派人给陈国大夫子针送了一封信,信中说:“卫国太小,而我已经老了,没有力量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是杀害卫桓公的凶手,请您将他们抓起来!”于是,州吁和石厚一到陈便被陈桓公抓了起来,不久卫国派人到陈杀了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碏 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春秋》中对石碏评价很高,称他为“纯臣”。

石碏的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为卫国世卿姬姓石氏的来源。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郑国(姬姓)大夫石癸后世子孙称石姓。

您好~百家姓里有姓“石”的,“石”姓中国排名第63位姓氏,石姓人口约有人口425万。

百家姓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前100名:

01李02王03张04文05陈06杨07走X08黄09周10吴

11徐12孙13胡14朱15高16林17何18郭19马20罗

21梁22宋23郑24谢25韩26唐27马28于29董30萧

31程32曹33袁34邓35许36傅37沈38曾39彭40吕

41苏42卢43蒋44蔡45贾46丁47魏48薛49叶50阎

51余52番53士54翼55夏56钟57汪58田59任60姜

61范62方63石64姚65谭66廖67邹68熊69金70陆

71郝72孔73白74崔75康76毛77邱78秦79江80史

81顾82侯83邵84孟85龙86万87段88雷89钱90汤

91尹92黎93易94常95武96乔97贺98赖99龚100文

1、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兰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2、源于嬴姓

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3、源于羯族

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

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汉字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攀附者居多)。

4、源于鲜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5、源于昭武九姓

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新疆、青海石氏。

扩展资料:

《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

作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献,记载了中国姓氏的发展,它与姓氏家谱、方志、正史构成完整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

-石姓

  一、姓氏源流

  石(Shí)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石碏之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所载,春秋时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被拜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所以,州吁到陈国后,立即被抓了起来,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春秋》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2、出自子姓,以字为氏。据《春秋公子谱》所载,春秋时宋国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都以祖之字为氏,称为石氏。

  3、出自姬姓,以字为氏。据《春秋公子谱》所载,春秋时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字石癸,其后世子孙以祖字为氏,称为石氏。

  4、出自他族加入或他族改石姓的:

  ① 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改为石姓;

  ②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将鲜卑乌石兰氏改单姓石;

  ③ 据《后赵录》所载,十六国张訇督改为石会,冉闵改为石闵;

  ④ 据《北史》所载,有娄姓改为石姓;

  ⑤ 上党石姓,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F、石敬塘之四代祖王景,为沙陀部人,石敬塘冒姓石;

  ⑥ 据《九国志》所载,万州石姓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

  ⑦ 金时女真人斡勒氏、石盏氏改单姓石;I、今侗、水、阿昌、满、拉祜、回、土家、东乡、黎、羌、蒙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石碏。本名公孙碏,字石,春秋时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卫国贤臣。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杀掉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此时石碏已告老还乡,为除掉州吁及其党徒,石碏设下巧计,假陈恒公之手杀掉州吁和石厚,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即卫宣公。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世人所称道,被称为纯臣。以后,石厚之子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为石姓。其后人尊石碏为石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石昔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由此可见,石姓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以卫国为源地的石姓,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后,卫姓已有在鲁活动的身影。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时,石姓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姓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姓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另外,石姓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党石姓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姓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平原石姓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省扬州),而河南石姓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唐初,有石姓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929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五代时石姓在福建形成闽南望族。宋元以后,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初洪武年间,石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石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

  三、历史名人

  石 申:战国时天文学家,他与甘德所测定的恒星纪录有八百一十多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有《甘石星经》。

  石 崇:渤海南皮(今属河北省)人,西晋权臣,以与贵戚王恺斗富,争为侈靡而闻名于世。

  石 勒:上党武乡(今山西省榆社)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在位十四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石 恪: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人,宋初画家,擅画佛道人物,其笔墨纵放,格调简炼洒脱,夸张奇倔,开南宋梁楷减笔人物画的先声。

  石 普: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北宋名将。曾入川镇压李顺起义,后领兵与契丹、西夏作战。以功封河南节度使,后分司西京。

  石 介: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东南)人,宋代文学家,人称徂徕先生,后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善豪翰,主张道统文统合一,推崇韩愈,反对西昆体,有《徂徕集》。

  石 泰:宋道士,号杏林。遇张伯端(即张紫阳),得授金丹之道。常以医药济人,不受其谢,惟愿病者植一杏树,久遂成林,人称之为“石杏林”。

  石 涛:本姓宋,清代著名的画家。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画风,早脱前人窠臼,为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石敬墉:后晋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认契丹为父的“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受后世唾骂。

  石守信: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北宋名将。陈桥兵变,佐赵匡胤称帝,杯酒释兵权后,仅留虚职。

  石延年: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官至太子中允,其诗风劲健,为欧阳修所推崇,文也劲健而善书,笔画遒劲,颜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号为三绝。有《石曼卿诗集》。

  石孝友:江西南昌人,宋乾道二年进士,以词名世,常以俚俗语写男女之情,有《金谷遗音》。

  石君宝:平阳(今山西省临汾)人,元代杂剧家,女真人。《秋胡戏妻》为其代表作。

  石韫玉: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工诗善画,尤工隶书,兼擅古文,著《独学庐诗文集》。

  石达开:广西省贵县人,太平天国的翼王,有勇有谋,在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进军和奠都南京以及率军西征中,屡败清军。有文有武,其能诗文,亦工书,酷似颜真卿。天京事变后,受洪秀全猜忌而负气率10余万众出走,脱离皖、赣根据地,转战浙、闽,后折入湖南,进图四川,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十一年秋,他重振队伍,在川南、黔北转战年余,屡战受挫。同治二年(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1863)夏,进至越厅紫打地(今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南),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军及士兵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他冀图“舍命以全三军”,投入清营,后不仅部属惨遭屠杀,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石玉昆:清子弟书演员。擅长《龙图公案》。演唱时自弹三弦自唱,其唱调称为"石韵"、"石派书"。相传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均是别人根据他的唱本改写而成。

  石芾南:清医学家。撰有《医源》,其书总论人身藏府、五行、阴阳、诊法、用药和内、妇、儿等科。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威郡: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建都于此。

  渤海郡:汉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县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

  上党郡:战国韩始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2、堂号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此外,石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原堂”“思成堂”、“敦睦堂”、“三典堂”、“雍睦堂”等。

  ============================================================

  石姓宗祠通用对联

  〖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风为世表;

  道重人师。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石姓名人石富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南京推官石介,字守道,天圣进士。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遇事敢为。丁父母忧,躬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擢太子中允。

  诗歌圣德;

  传载纯臣。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文学家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曾隐居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天圣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从儒家立场反对道教、佛教,标榜王叔。庆历年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执政,欧阳修、余靖等并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著作有《徂徕集》。下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庄公有个儿子州吁喜武而受宠,得以带兵,石碏谏阻,庄公不听。桓公时,州吁被斥退而流亡,后回国要杀桓公自立为君。石碏利用儿子石厚(州吁党羽)把州吁骗到陈国,与陈桓公合谋杀了州吁,接着又亲手杀了儿子石厚。《左传》说“卫国石碏大义灭亲,可称为纯臣(谓一心为君主服务的臣子)。”

  蓉城仙主;

  金谷名园。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主张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务。诗工,文健,诗作深为欧阳修等人推重,文宗韩愈、柳宗元。石延年喜欢饮酒,剧饮而不醉,人称芙蓉酒仙。欧阳修《六一诗话》:“曼卿死后,老朋友中有人见到他,恍惚如在梦中。他对人说:‘我现在是鬼仙,主持芙蓉城’。”下联典指西晋渤海郡南皮人石崇,字季伦,初任修武县令,后升至侍中。水熙初年出任荆州刺史,靠劫掠远路客商而至财产无数,曾与贵戚王恺等人斗富,竞相侈靡。在河阳建金谷园别墅,穷奢极丽。

  蓉城仙主;

  梓泽名园。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八公门第;

  万石家声。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号石奋为“万石君家”。

  美人鼓瑟;

  内眷承封。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石奋姊病善鼓瑟,高祖召为美人。下联典指宋·石景略母刘氏封清廉君太夫人,妻虞氏封毕郡夫人。

  风为世表;

  道重人师。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石富事典。下联黄指北宋·石介事典。

  -----------------------------------------------------------------

  〖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万石家声远;

  双莲世泽长。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石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汉·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号石奋为“万石君家”。

  -----------------------------------------------------------------

  〖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万石风流传阀阅;

  一时文藻满江关。

  ——清·孙寄龛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学者孙寄龛赠石子韩联。

  芙蓉仙主耽诗酒;

  金谷家声迈等伦。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赠石姓名人联。

  能视益州同骨肉;

  独知刘季是英雄。

  ——佚名节录(清·石达开)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节录清·石达开自题联。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山东按察使石韫玉自题联。

  雪里松芝夺凡艳;

  秋影楼台悟化机。

  ——清·石韫玉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山东按察使石韫玉撰书联。

  洗厕衣孝从天性;

  作锦帐富赛王侯。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代郎中令石建,以孝闻名。下联典出晋代荆州刺史石崇。

  -----------------------------------------------------------------

  〖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万石名门,美人鼓瑟;

  二郡钦赐,阖室受旌。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温县人石奋,十五岁时为高祖侍吏,文帝时因功官至太中大夫,景帝时位列九卿,几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郡守),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的姐姐善鼓瑟,被高祖召为美人(妃嫔的称号)。下联典指宋代石景略,任奉议郎,赠特进(官名),母亲刘氏被封为清廉郡太夫人,妻子虞氏被封为毕原郡夫人。

  饶雄辩以折衷,堪承使命;

  谏义方而善教,足为典型。

  ——佚名撰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士石昌言事典。下联典指石姓的得姓始祖春秋卫·石碏事典。

  祖延明道,孙友晦庵,奕世文光凌北斗;

  兄劾蔡京,弟弹秦桧,塞天浩气镇中州。

  ——明吏部尚书·王阳明撰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1)。

  祠祀新昌石氏始祖卅五世石元遂,进士,上柱国太保;其子石昉,进士,镇东军节度使;其孙石湘,赠上柱国太保;石濋,赠上柱国太保;石渝,太子宾客,吏部尚书。石渝家族,其子石延俸,司空,太子太保;孙石文渥,赠刑部尚书;曾孙石待旦,进士,刑部尚书,大学士;石待聘,进士,卫尉寺卿;石待用,进士,赠工部尚书;石待举,进士,赠兵部尚书。石待旦有5子:元之、亚之、温之、修之、秀之,个个头角峥嵘,后裔人才辈出。石元之,进士,光禄大夫。后裔中四十三世石端中,进士;四十四世石邦哲,进士,大理评事;四十五世石祖禹,进士。石亚之,进士,太常博士。其子孙中有四十二世宣议郎石景淹,四十三世迪功郎石端孺,四十四世名士石邦维,四十五世大儒石墪、四十六世状元石继喻、四十八世隐士石奕朝。石温之,进士,朝议大夫,有4子17孙,孙辈中有进士石端诚、乡进士6人。石秀之,进士,光禄丞,孙辈中有乡进士3人(下转〔2〕)。

  同朝十学士,六部五尚书,跻跻冠裳夸右族;

  一门三状元,四代九御史,巍巍甲第羡名家。

  ——明状元·倪元璐撰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2)。

  (上接〔1〕)石待聘之子石象之,进士,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子孙中得进士有:石景渊、石师圣、石师能(榜眼)、石嗣庆、石延庆;得乡进士17人,多为才人。如石景游、石师甘具有文学天才;石积庆,善琴瑟,人称子期先生;石流庆,精岐黄,医术名闻杭越。石待用有4子:牧之、先之、徽之、微之。石牧之,进士,天台令,有贤名,生5子19孙,28曾孙,其中得乡进士者12人,任太守县令者6人,生女7人,4人适进士为妻。石先之,其孙石公辂,武状元,玄孙石宗旦,进士。得乡进士5人,出仕5人。石徽之后裔有进士石公恕、乡进士13人。石微之后裔人才济济:石公秩,国子监发解进士第一名;石公寿,进士;石景琮、石犀问以文艺优长名世;石大埠,号称神童;石徕间,太学特科第一名,出仕名州,政绩卓著,民多感德(下转〔3〕)。

  义塾宏开,造就七十二奇英,陶镕四宰相,德望浙中第一;

  儒林丕振,继起五百六进士,中兴三状元,科甲天下无双。

  ——明状元·洪珠撰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3)。

  (上接〔2〕)石待举有三子:衍之、深之、柬之。登科入之盛,以石衍之家族为最。石衍之,进士,赠兵部尚书,配嵊邑兵部侍郎史纶之女。有子7人:石景衡,进士,知常州;石景干,进士,余杭主簿;石景术,进士,仙居令;其余4子均为乡进士。有孙18人:石公弼,进士,大学士 ,兵部尚 书;石公揆,进士,殿中侍御史,大学士 ;石公辙,特奏状元,义乌丞;石公驹,经魁。有曾孙34人:石正问,吏部尚书;石昼问,乡进士,朝议大夫;石庄问,筑涉趣园,四方贤士大夫皆有题咏,由丞相陈康伯、史浩荐入朝,授松江知府。有玄孙57人:石宗昭、石宗万俱中进士,一代理学名臣。石深之,子石景略,省试解元,殿试进士;石景畯,以诗赋得名;孙石彦和,进士。石待贺家族为卅七世石濋后裔。四十世待贺公有6子:大理寺卿石昊之、户部侍郎石奎之、乡进士石伦之。四十三世石久可、石悦可兄弟,四十四世翰林院编修石斗文都是石伦之子孙。南宋时期,新昌石氏名门世家很多,且能维持数百年不衰,名满江南,确属宗族文化之奇观。

  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

  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黄陂镇石氏恭创围堂联

  昔日三禀九秀,以罕为贵,翰林钦赐常夸耀;

  今朝万紫千红,见多不奇,玉树开花未闻香。

  堂匾:万石流衍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石氏宗祠“万石流衍”堂联(1)

  兴宁石氏客家人喜欢怀旧,但不是消极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类伤感的怀旧,而是以历史作镜子,昭示后人继承光荣传统,积极奋进。此类家族堂联的内容,与本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历史名人的功德、声望紧密相关,各姓氏有着其特殊的内容。以祖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重振家声。兴宁石氏对祖上的文治武功,赫赫声望则属于这类。

  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

  始祖厝公,远祖奋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

  堂匾:万石流衍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石氏宗祠“万石流衍”堂联(2)

  兴宁石氏之后,作为身在异客的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怀念故土的情绪。因此,这种堂联称为“寻根联”。寻根联最为普通,几乎每个姓氏祖祠中皆可见到,而且书置于最为显要的位置。警示后人勿忘祖根,了解本宗族的来龙去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堂联中的强烈反映。

  万石君开百代宗风,有孝子、有忠臣,祠宇接宫墙,缅当时耆旧衣冠,为百年名宦乡贤,增光竹帛;

  六顺堂称一帮望族,多乙科、多甲榜,家声扬谱牒,数近日诗书门第,只一姓部曹侍御,出色松滋。

  ——周永济撰安徽省宿松县县城石氏宗祠联。(37+37=74字)

  上联典指万石君,指西汉石奋。下联典指六顺堂,为该宗祠堂名。“乙科”、“甲榜”,为古代考试科目名称;“松滋”,指当地汉代置松滋县,晋武帝时改为松宿县。

  ============================================================

  附录:石姓典故、趣事

  〖石庆数马〗

  汉武帝时,石庆任太仆。有一次,他为武帝御车出行,帝问他车有几马,尽管皇上所乘车驾马是有定数(六马)的,他还小心翼翼地用马鞭点数马匹,然后回答说:“六匹。”(见《汉书·万石君传》)。

  后用为居官谨小慎微的典故。五代李瀚《蒙求》:“石庆数马,孔光温树。”

  -----------------------------------------------------------------

  〖瓦学士〗

  诗人石曼卿,字延年,性嗜酒,有李谪仙(太白)之奇才。曼卿举止放荡,善为谈谐幽默之语。

  有一次,石曼卿乘马游览报宁寺,牵马人一时失控,马惊走,曼卿不慎坠马落地。侍从人员连忙把他搀起来扶上马鞍。行人见此,都聚拢来围观,都以为他一定会大发雷霆,把这个牵马人痛骂一阵。不料,石曼卿却慢悠悠地扬起马鞭,半开玩笑地对牵马人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的话,岂不早被摔碎啦?”

  ——宋·邢居实《拊掌录》

  -----------------------------------------------------------------

  〖园外狼〗

  宋代大臣石中立为人诙谐幽默,早年做员外郎时,有一次与同僚们去皇帝的御花园观看狮子。同僚中有一人不解地说:“朝廷每天拿五斤肉来饲养它,而我们这些人的俸禄反而不如这头狮子。”

  石中立笑着说:“那当然啦。我们这些人的职务,只不过是个园(员)外狼(郎),岂敢跟园内的狮子相攀比呢?”

  众人听了,禁不住大笑起来。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

  〖宣水与农水〗

  石曼卿在中书堂供职,一位宰相对他说:“快去把宣水取来。”石曼卿不知宣水为何物,便问道:“取什么?”

  宰相告诉他:“宣徽院内的水甘甜清冽,称为宣水。”

  石曼卿觉得别扭,也回敬一句:“那末,像司农寺里的水,也应该称为农水喽?”

  座中之人全都被他说笑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石姓来源

一、是出自姬姓,为石腊之后裔。

据《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所载,春秋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石昔),字石,又称石(石昔),是卫国的贤臣。卫庄公的庶子州吁喜欢打仗,当石硝听说庄公要用州吁为将时,立即进谏说:“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庄公不听。庄公卒,太子完立,是为卫桓公。卫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骄奢跋扈,被桓公撤去将军,出奔国外。十几年后,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死桓公,自立为君。为了寻求卫人的支持,州吁派石腊之子厚向石腊请教。石硝假意为他们出主意,将州吁和厚诱骗到陈国,将其二人杀于陈。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是为卫宣公。厚的儿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之宗。是为河南石氏。

二、是出自姬姓和子姓。

据《春秋公子谱》所载,郑国(姬姓)有大夫石癸,宋国 (子姓)有公子段,字子石,他们的后代都称为石氏。是为河南石氏。

三、是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

介绍文件

石姓迁徒史

石姓迁徒史

石姓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以后便主要繁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后向更广的地方发展。魏晋南北朝时,在北方形成了五大聚居地。历史上石姓有望出‘武威、渤海、平原、上党、河南’之称。唐时石姓已遍及北方广大地区,这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后赵、后晋的建立是分不开的,石姓的大举南迁也正始于此时。其中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元光入闽开辟漳州,五代之时,便已成为闽南地区的望族,石琚被尊为入闽始祖。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石玉全开基福建南靖永丰里,其后子孙多迁居今台湾省。总之,宋、元以后,石姓便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时已遍及全国各地。

历史名人: 石敬瑭 石柳邓 石达开

亲爱的,有谁能替代心里的默契?有谁能读懂我的情怀?有谁能看透我的苦楚?有谁能望穿我眼里的忧郁?是你,你的灵气席卷了我的心海,翻卷了我的心浪,引起了空前的浪萧。从未有过的幸福随你而来伴着我,我温暖,我安宁,有了归属的感觉,有了心灵的港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73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4
下一篇2024-0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