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出嫁拜祖宗的礼节

女儿出嫁拜祖宗的礼节,第1张

结婚前怎么祭拜祖先

1、新人结伴:结婚新人需要在结婚前一期前往祭拜。

2、应备供品:饭一锅、汤一锅、菜十项〈荤、素皆可〉、米酒一瓶。

3、其他物品:碗7个、筷子7双、小酒杯7个、饭匙一支、汤杓一支、亦可再备一小酒壶,将米酒倒入小酒壶中比较好斟酒。

4、应备金纸:刈金6支〈或6只〉。除夕日加倍用12支〈或12只〉。《环保金纸一小叠用红纸困住算一只》

5、另安神位当天、入宅安祖先牌位时也需要用汤圆拜祖先。(共须买二斤汤圆)。

6、又冬至早上只拜一锅清汤圆即可(一斤汤圆),不须准备饭菜,亦不必烧金纸。(因为一般习俗冬至当天会搓汤圆,故一并祭祖。而冬至当天神明也要拜三碗汤圆(约一斤汤圆)。)(故共须买二斤汤圆)。

7、神桌的下桌是拜神明专用的。拜祖先,须另外准备一张桌子拜祖先。

祭拜祖先有什么礼仪流程:

将桌子摆开,小酒杯与筷子一对一的摆好,碗叠好。摆上饭、菜、汤、金纸、米酒。

先由家长点一尺六寸长的香三柱,向家中的主神禀报:今天是什么日子,弟子已准备好饭菜、金纸,恭请家中主神作主,让家未住在家中之祖先回来吃饭。若有认识的“倒房”祖先,亦可请家中主神作主,让其进屋内吃饭。但吃饱饭后须请“倒房”祖先离开,回去他原来住的地方。当然,能不请“倒房”祖先进来吃饭是最好的。如果“倒房”祖先名讳已写入祖先牌位内片,当初请祖先灵时有请进来,拜拜时则无需再请,因为他已经住在家中的祖先牌位内。

祭祖

再来,家中每人点一尺三寸长的香三柱《若家中成员甚多,家长点三炷香,其余每人点一炷香即可》,由家长先向祖先牌位拜拜,并报出自己的姓名《知道自己的代数,亦可报“代数、姓名。如:25世孙、某某某》。面向家中祖先牌位说:『XX家列祖列宗好,我是第几世孙、某某某,今天是什么日子,阳上子孙敬备饭菜请列祖列宗吃饭。』接着众人可一起拜,并各自报名,请列祖列宗吃饭。可请祖先保佑:助阳上子孙开枝散叶、宏图大展、得以光宗耀祖。

插香后,斟第一次酒。约待30分钟或燃半香后,点第二次香由一人代表点三炷香即可,斟第二次酒。再过30分钟或燃半香后,取圣杯问祖先吃饱否,吃饱请应一圣杯(不掷杯问也可以;其实约吃了1小时,早已吃饱。)。若有回应一圣杯后,点第三次香由一人代表点三炷香即可>,再斟第三次酒后,即可烧金纸。烧完金纸就可收拾供品。

1结婚前如何祭拜天公

祭拜对象:天公祭拜地点:在正厅前用两张长凳架上一张八仙桌,称为“顶桌”,顶桌下面另置下桌;两桌都围上彩缎面的八仙彩。

祭拜时辰:结婚前日;凌晨11时(子时)至1时开始祭拜。供品:上桌第一排供:五果(香蕉、李子、凤梨、米糕、生仁),六斋(木耳、金针、豌豆、菜心、香菇、蚕豆、桂圆、海带等任取六样),扎红纸的面线(聚成塔状),清茶三小杯。

下桌供:半生熟的五牲,红龟稞,发稞,酒五小杯(作为供奉天公的从神用)桌旁两侧:各系带尾青的全支甘蔗。祭拜程序: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婚事一切顺利—望空行三拜九叩礼(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敬酌第一次酒—掷茭以问神明之降临—神明既降,敬第二次酒—有祈祷于神明者,掷茭以请示神明(一边掷茭一边念欲祈求的事,并许下答谢的报酬)—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爆竹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燃放爆竹(可省略)—第三次献酒->掷茭,问神明是否餐毕—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注:祭品中的鸡不能用母鸡、白毛鸡、腊脚鸡,最好是阉鸡或公鸡。讲究的人还会祭上全猪羊。

另一种较为简便的祭拜方式为: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平安—(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2结婚拜天地都有那些程序

结婚拜天地作为大婚之日的关键程序,分简和繁两种,繁的方式可能现在大部份地区,大多数人都会省掉,而采用简要的程序。作为一个宗族仪式,它仍然属于宗教范畴。一般宗教上讲的拜的是神灵、上帝之类的,而结婚的拜堂仪式,对拜天地的那一揖,其核心是让上天作证,而不是真的拜天上什么虚无的东西。拜祖宗这一揖,则是对祖宗的召告与宣誓(意思就是告诉祖宗,今天某某某结为夫妇,男方将继承祖宗传承之德,秉德持仁,将我姓发扬光大,某女从此日正式列入我氏宗谱,成为我氏子孙之母,将助夫旺子,发扬良德,效尤乡邻)。拜父母之揖,则作为谢恩之揖,表达对父母抚育子女之艰辛,今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即从今日兹始,同时也表示不论今后子媳如何都将永远是父母的子女,父母永远是最大。最后一拜为夫妻对拜,此拜一方面代表感谢对方不弃自己愿携手共渡今生,二是表示今后双方将永远相敬相爱,这一揖有感谢与宣誓的意义。

所以,拜天地时,先由家中长辈,最好是新郎的父亲,净手点烛烧香。先烧纸币,再点香烛。香火案上要红烛双燃,五香飘烟(就是五柱香充分点燃,香案上五柱,香案下一柱,大门外一柱),这一过程是用香与纸币通告列祖列宗到堂准备受拜。接着要有司仪先生唱示,司仪先生会朗声唱告:

请新朗新娘堂前就位!

一拜天地祖宗,叩首!叩首!再叩首!

二拜高堂父母,叩首!叩首!再叩首!(即使父母仍然健在,但此时父母必须尊位祖宗之列,如果觉得不直接,就直接夫妻同时将头转向父母方向叩拜)。

三拜夫妻百头偕老,此时夫妻转身与对拜访,只揖拜但不叩拜。

当第三拜也就是夫妻对拜完毕,炮竹、音乐要齐呜,司仪会宣告夫妻入洞房,这时才由新郎牵着新娘进入洞房。

整个拜天地仪式结束!

3结婚出发前祭祖程序

结婚祭祖,是中式传统婚俗重要流程之一,百姓大多看重并且恪守。这一源远流长的风俗,给百姓家喜庆热闹的婚礼,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的色彩。

归纳起来,结婚祭祖有三种情形:

一是新郎祭拜自己的家族先人。旧时,结婚的前一天傍晚(也有的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新郎的父亲或长辈)备好香、纸、蜡等祭品,领着新郎来到家庙祠堂或祖坟上香、烧纸、磕头,并由喜主念叨:“某某结婚,请列祖列宗回家吃喜面、喝喜酒”等等。其实,这也是“请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后人婚事圆满顺利”的一种愿望。“文革”期间家庙祠堂被拆毁,表面上看此俗已废,但在当时的确有一些家庭,子女成婚之日依然在家里偷着祭祖,只是不让外人知道罢了。“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俗逐渐恢复,有的按旧俗到祖坟地上香烧纸磕头祭拜,有的在家谱或先人的遗像前鞠躬祭拜。

二是新郎祭拜女方的家族先人。老辈子年间,结婚的当天上午,新郎迎娶来到女方家里后,即在“毡迎客”(男方)和“送亲客”(女方)的陪同、指引下,郑重地跪拜女方的家谱或先人牌位。新郎作为“半拉儿”的身份,祭拜女方家族宗亲,既表明自己从此正式成为女方家庭的至亲,也是敬重和缅怀女方先人的一种形式,无可非议。改革开放以来,旧俗尽管依然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村子发生的变化也比较大,现在不少的新郎进门以后,已由过去的上香磕头祭拜,简化为“三鞠躬”。当然,新郎进门以后究竟祭拜与否,关键要看女方的家里是否有祭拜的准备,有则拜,无则免。

三是上喜坟。所谓“上喜坟”,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傍晚,或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领着新郎,携带红色或粉色祭品,在亡故的亲人坟头上压红色或粉色纸,在坟前上红色香,烧红色或粉色纸,“浇奠”红酒。蓬莱境内的北沟、大辛店一带,有些村子将这种祭奠称之为“上喜坟”。上喜坟的风俗现在尽管不普遍,但在乡间仍见其踪。

结婚祭祖,同清明节扫墓一样,并非封建迷信,而是借婚姻大事之机,缅怀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教育儿女不忘自己的“根”,这完全在情理之中,也是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民间婚俗中的具体体现。

4婚礼上一拜天地什么什么的仪式的意思是神马

西安贝蒂婚庆小王老师温馨提示:

“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中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即“拜堂”。汉族婚姻旧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已有。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5古人结婚怎么拜天地

婚嫁婚嫁程序:旧俗“三茶六礼成亲”。

“三茶”,即三次送礼。宁都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送茶”。

“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

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八字”。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

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贴”、“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

俗称“报日子”、“定茶”。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新。

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

婚嫁礼仪:过去时兴“花轿”,男方发轿到女家将新娘抬回。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

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新娘进门后,拜堂,饮交杯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

迎娶时,男方要出多种财礼给岳父母的“辞神礼”、给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开剪礼”、厨师的“开杓礼”,以及小孩凑热闹的“开门礼”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

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招亲:旧时,男到女家招亲,俗称“招郎”。

改嫁:旧时,寡妇改嫁,非常艰难,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谚语。约定再醮日期,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家,偷偷溜出村庄(绝不能经过“后龙山”)。

到了半路换鞋上轿。改嫁的寡妇人称“夜桥婆”。

结婚的时候,有些婚俗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对婚姻的美好意愿,但这些只是美好的婚俗,有些庸俗的婚俗是不适合结婚的。现在让咱们去看看湖北人结婚时有什么样的婚俗。

湖北婚俗

1结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祭拜天地祖先,告诉他们有婚礼要举行。安庆李:服从母亲根据星座和房子的位置来决定床的位置。

2结婚那天

祭祖:男方出嫁前,要先祭祖。

3婚礼祝福:婚礼祝福团队最好是偶数,最好是6的倍数。鞭炮:婚车要在路上放鞭炮庆祝。姐妹桌:出发前新娘要和家人共进晚餐,表示再见。每个人都应该说吉祥话。问新郎:当豪华轿车到达女方在新郎家,一个男孩拿着茶盘等着新郎。新郎下车后,给了男孩一个红包,然后进入女方的房子。

4取悦:新郎与女方见面后向家人问好时,他应该捧着花束给即将结婚的新娘。这时,新娘s的姐妹或朋友要刻意阻挠。新郎恳求后,以999元的红包礼金成交,意味悠长。

4盖头:新郎捧着鲜花后,放下新娘的面纱,把它拉出大厅。告别:新郎新娘烧香祭祖,新娘向父母磕头道别,新郎鞠躬。出门:新娘由一位身居高位的女性长辈用竹帘或黑伞护送,进入礼车。

5礼宾车:一棵竹子要从根吊到叶,根上挂萝卜,意思是有头有尾。在车尾,有朱墨画的八卦和竹饰。

6拜扇:新娘上礼车前,一生为小吉祥的少年捧着茶盘上的扇子,给新娘送上红包礼物。永远不要说再见:当每个人都想离开女人的房子,永远不要和她的家人说再见。

7泼水:新娘上了礼车后,新娘s父母向新娘洒一碗清水、米饭、白米饭,表示女儿已经在泼水了,祝她衣食无忧。

8扔扇子:豪华轿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扔出窗外,表示抛弃自己的坏脾气;扔完扇子要哭几声,把高级轿车后面的竹帘盖上,象征富贵。婚礼队伍以竹筛为第一步,带根带叶的青竹,竹末一块猪肉,以防恶鬼白虎。

9鞭炮:一路燃放鞭炮。当汽车到达男人的房子,一家人应该燃烧鞭炮。触摸橘子:一个拿着两个橘子的孩子向这对夫妇打招呼。新娘轻轻地碰了碰橘子,并回赠了一个红包。

10抱着新娘:当新娘从豪华轿车上下来时,男方的一位幸运长辈会拿着一个竹筛放在新娘身上他抬起头,扶着新娘走进大厅。避免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新人要跨过门槛。当新娘进入大厅时,她必须跨过火盆并碾碎瓷砖。

1奉茶:向家中长辈介绍新娘。

12拜天地:新人拜一次天地,拜两次高堂,夫妻互拜,送洞房。进洞房:用竹帘遮床,桌上放一面铜镜静心,新人与新郎一起坐在长凳上s裤提前,意味着他们团结一致,寻求未来有一个男孩。然后新郎举起新娘的面纱,喝敬酒,吃甜汤,象征着你儿子的早生贵子。避免带新床:没有人能在婚礼当天带新床。

既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说明这个女孩子实在是高明的人啊!拒绝你怕伤了你的自尊心,同意吧!也许还不是时候,或是你太突然了,人家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所以这样回答你,你尊重她,在她身边慢慢与她相处吧!日久见人心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素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在众多典籍中,唯《周礼》所记载的礼仪最为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下面来说说使用范围最广、年代最长、最为基本的九拜之礼。

稽首:是九拜中最为隆重的见面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父、学生拜见老师、或拜天拜地拜祖宗时所用。行礼之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动作舒缓,以表尊敬之意。

顿首:又称“稽颡”、“叩颡”、“叩头”。常为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覆盖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头急速伸下,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又称“拜手”,常为古代上级对下级表达谢意的礼节,即空手之礼。行礼之时,施礼者身体呈跪姿,先跪而拱手,再俯下头但不接触地面,与心平。

振动:为丧礼相见之时最为隆重的跪拜礼节。行礼之时,施礼者不光要行“顿首”之礼,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

吉拜:古人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凶事为凶拜。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时行吉拜礼。男尚左,女尚右,行礼之时,施礼者先行“空首”之礼,然后再行“顿首”之礼。

凶拜:服丧三年期内、或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男尚右,女尚左。行礼之时,施礼者先行“顿首”之礼,然后再行“空首”之礼。表悲痛和感谢之意。

奇拜:又称“雅拜”,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为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也称“报拜”。(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表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

肃拜:又称“手拜”,为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之时,施礼者双膝跪下以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

拜祖应该应该说为着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荫庇子孙,并为子孙解决难处的话。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远古时期,古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十分崇敬鬼神。

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认为祖先虽然过世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

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很多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岭南一带重视传统习俗,祭祖习俗至今仍盛行。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

各地祭祖方式:

1、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2、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3、山东、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4、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去·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以上内容参考 -祭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690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