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鬼院蜻蛉的角色设定

青鬼院蜻蛉的角色设定,第1张

角色背景

妖馆2号室居住者。只要看一眼,就能知道对方是S属性还是M属性的超S变态假面。御狐神双炽原来的主人,由于两家之间的擅自决定成为白鬼院凛凛蝶的婚约者。返祖现象的模样,头会长出角,耳朵变的细长,身穿和服,脚踏木屐,持日本刀为武器。

角色性格

表面看起来很变态重口味,实际上内心细腻、温柔。喜欢到处流浪,所以经常都不回到妖馆,回来时会给大家带土产。

转生

被卷入犬神命的百鬼夜行事件中并死亡,故事第二章中转生后为20岁,因一直留级而成为凛凛蝶的同班同学。是一个留了4个年级的家伙。个子比过去矮了不少,为短发。面罩摘下的摸样十分清秀,是凛凛蝶想起一切的契机。

42话发现他的尸体,生死未卜。

45话更新,实为诈死。

牡丹花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是:

1、盛开的牡丹,犹如花中仙子在万绿丛中展现她妩媚的身姿!

2、牡丹花如一团陵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慢慢的绽开它的笑脸竖简。

3、牡丹像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姑娘,带着灿烂的笑容。

4、牡丹盛开,妮紫嫣红。数也数不清的牡丹花,各展芳塌纤戚容,争奇斗艳,色彩缤纷,如同花海一样。

5、牡丹花在绿叶的拍子下翩翩起舞,如同一位仙女在人们面前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舞姿,让人们尽情地观赏,尽情地享受。

6、花盆里,有一株茂盛的郁金香,绽开的花朵是黑色的,微微四散的花瓣如同黑色的丝绒,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7、进大门我就闻到了浓郁的花香,我放眼望去,看见一朵朵数不胜数品种繁多的牡丹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朵有一朵的特点。它们好像在争奇斗地比美。

8、喇叭花举起紫红色的大喇叭,好像在吹着一支好听的晨曲。

9、每年月,牡丹那丰富的花容,绚丽的色彩,在百花从中争艳斗丽。牡丹,姿态优美;牡丹,玉笑珠香,冠绝群芳。中国人一向把牡丹看作是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

10、这么多的牡丹,一朵有一朵的娇艳,看看这朵,十分艳丽;看看那花,也十分艳丽。要是能够变成一幅永远停留在画纸上该多好啊!

11、石竹花从纷乱的杂草中探出头,它们粉红色的笑脸真好看!

12、百花园中,婷婷玉立的牡丹仙子,居高临下,面容和祥,采集起众花之灵气,向人间播撒着祥云福音。

13、看这朵小花两片天蓝色的花瓣舒展,两根细细的花蕊高高地翘起,淡**的蕊头微微晃动,多像翩翩起舞的小蝴蝶。

14、腊梅花会在刺骨的寒风里,在寒冷的暴雪中飘出一股清香,这些白色或红色的小花傲立于寒风中,似乎并没有将风雪放在眼里。

15、花王牡丹,无需打扮,古色天香,“摩罗西域竟时妆,东海樱花侈国香。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茫茫的大千世界,牡丹,终是王者。

  释义:

  礼节 lǐjié

  [courtesy;etiquette;ceremony] 礼仪规矩

  教皇授职仪式上的礼节

  礼节甚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仓廪实而知礼节。——《史记·货殖列传》

  此妇无礼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相关文献:

  《礼记·儒行》:“礼节者,仁之貌也。” 孔颖达 疏:“言礼仪撙节是仁儒之外貌。”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汉书·董仲舒传》:“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诗:“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乡党》一篇,皆圣人起居饮食之常,而弟子私记之,虽左右周旋,莫不中礼节。”

  明 李贽 《豫约·早晚礼仪》:“是故不许轻易出门,除人家拜望礼节与僧家无干,不必出门往看外。”

  礼节不容忽视的人生所需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为什麼这麼说呢?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

  个体, 有礼节, 守礼则文明,隆礼则相安而致治

  群体,无礼节,无礼则暴乱, 悖礼则相争而致乱

  从上述分析可见,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礼节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现代人怎麼能不认真对待和学习?否则在社会上,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届时悔之晚矣。因为我们相信没有人希望在无礼的行为背后引发的是七言八语,讪笑讥诮:「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著他、少来往……」这一连串的名词,对你的前途,一切的一切,会产生何种影响?

  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

  若我们能多点「克己复礼」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安和、有礼的。

  中国人的《常礼举要》

  作者:李炳南教授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五)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六)访人

  一、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二、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三、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四、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五、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六、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七、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八、谈话应答必顾望。

  九、将上堂,声必扬。

  十、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

  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七)会客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於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八)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九)对众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五、不隔席谈话。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十)馈赠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七、长者赐,不敢辞。

  (十一)庆吊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五、临丧不笑。

  六、里有殡,不巷歌。

  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十二)称呼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古代结婚迎娶礼节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

  见面时的礼节:

  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作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

  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握手

  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主人主动、热情、适时的握手是很必要的,这样做会增加亲切感。

  握手除是见面的一个礼节外,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如对方取得某些成绩与进步时,对方赠送礼品时以及发放奖品、奖状、发表祝词讲话后等,均可以握手来表示祝贺、感谢、鼓励等。

  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对这些礼节应有所了解,在一定场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致意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即两人相遇可摘帽点头致意,离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与相遇者侧身而过,从礼节上讲,也应回身说声“你好”,手将帽子掀一下即可。 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径直去问候,而是在对方应酬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再前去问候致意。

  行坐止的礼节

  洗心

  一个人的举止是自身素养在生活和行为方面的反映,是反映现代人涵养的一面镜子。

  我国自古以来就对人的行坐举止有良训:如《弟子规》言:「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正确而有礼的举止,可以使人显得有教养,给人以美的好印象;反之,则显得粗俗失礼。

  有些人虽然相貌很漂亮,但一举手投足便显俗气,甚至令人生厌。因此,在交际活动中,要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外在美固然重要,而高雅的谈吐和举止则更让人喜爱。这就要求我们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姿态,做到举止端庄、优雅懂礼。

  高雅举止的基本要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中站、坐、行等一些基本动作应具备一定的礼仪规范:

  (1) 站有站相

  人的正常站姿要「立端正」。具体为头正,颈直,两眼平视,嘴、下愕微收;双肩平且微向后张,挺胸收腹,上体自然挺拔;两臂自然下垂;两腿挺直,膝盖相碰,脚跟并拢,脚尖张开;身体重心穿过脊柱,落在两脚正中。从整体上形成优美挺拔、精神饱满的体态,而避免出现用一条腿支橕身体斜靠著的疲惫无力的形象即「勿跛倚」。

  (2) 坐有坐相

  人的正常坐姿也是要「坐端正」在身后没有任何依靠时,上身挺直稍向前倾,关节平正,两臂贴身自然下垂,两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两脚间距与肩宽大致相等,两脚自然著地。在正式社交场合,即使背后有依靠时,也不能随意把头向后倾靠,以免显得懒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体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端庄稳重。但为了坐姿的正确优美,还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勿箕踞」落座后两脚不要分得太开,女性这样坐尤为不雅。

  「勿摇髀」切忌摇晃大腿。两脚交叠而坐时,悬空的脚尖应朝下。

  在长者面前,要留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处处要守住「长幼有序」的原则,才是懂礼之人。

  落座后应该安静,不要左右摇摆,给人以不安分的感觉。

  坐下后双手可相交搁在大腿上,或轻搭在沙发扶手上,但手心应向下。

  如果座位是椅子,不可前俯后仰,也不能把腿架在椅子或踏在茶几上,这是非常失礼的。

  端坐时间过长会使人感觉疲劳,这时可变换腿部的姿势。

  在社交或会议场合,入座要轻柔和缓,坐姿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座椅乱响,造成紧张气氛,更要小心别带翻桌上的茶杯等用具,以免尴尬。

  总之,坐的姿势除了要保持端正外,还应做到轻松自如、落落大方,方显得文静优美。

  (3) 走有走相

  行走要「步从容」。即走路时不急不慢、从容大方。人的正常行走应当是身体挺立,两眼直视前方,两腿有节奏地向前迈步,并大致走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情况下,对行走有不同的要求:

   见尊长时,要「进必趋」,即快步走上前,显示对长辈的尊重。

   从尊长身边告退时,要「退必迟」,即缓慢退出。显示对长辈的不舍和敬重。

   转弯处,要注意「宽转弯,勿触棱」,是指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走入无人的房间要提醒自己「入虚室,如有人」,行为与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乱走乱动。因为「君子慎独」,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

  总之,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时时按礼节行事,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不注意这些,你刚踏入社会就输了。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尤为重要。

  本文

参考资料:

《弟子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日本儿童文学《哭泣的赤鬼》

很久很久以前,在某座山中,住着一个赤鬼。赤鬼一直想和人类做好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块告示牌,并在上写着「这里是心地善良的鬼所住的家。不论如何都欢迎大家前来作客。这里有好吃的点心。也有热茶供大家饮用。」,并把告示牌给伫立在自己家门前的一块地上。

可是,看到这告示的人们对这种事情很难以相信,因此并没有任何一人敢到赤鬼的家来玩。赤鬼感到非常的伤心,对于得不到人们的信用而感到懊悔,终于他忍受不住这样的情形,就把好不容易立起来的告示牌给把拔了出来。

当赤鬼一个人独自伤心的时候,正好赤鬼的朋友青鬼来拜访他。在他听了赤鬼的话后,青鬼就开始思考起来,看要怎么帮助他。

于是,「青鬼就提议他到人类居住的村子去大闹一场。在那之后要赤鬼出来,来好好惩罚青鬼。这样人类就会明白赤鬼是善良的鬼。」使用这样的对策。但赤鬼觉得这样会对青鬼很不好意思,但青鬼并不在意,在说服红赤后,青鬼就带着他,前往人们居住的村子的方向去了。

接下来终于开始实行作战计画。青鬼就先袭击村子里的一对老夫妇,被吓到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赶快去告诉村子里的其他人,在村民到来以后,赤鬼就实行和青鬼说好的,赶紧惩罚了青鬼,之后两人离开村子跑回了山上。看到的村人在事后讨论结果觉得赤鬼真的是善良的。在作战成功后,村子里的人三不五时的就到赤鬼的家里玩,而赤鬼在取得了人类的信任后关系变的很好。与人类变成好朋友的赤鬼,在接下来的每一天的日子里他都和村子里的人玩的很愉快,而且很充实的过着每一天。

但是,对于赤鬼来说有一件事情对他很在意。那就是,他的好朋友青鬼在那之后就没有来找他玩了。现在他能够和村里的人们关系良好并一起生活,都是多亏了青鬼的帮忙,赤鬼为了想知道青鬼最近过了如何,就去拜访了青鬼的家。但是,却发现青鬼的家的门户是关着的,并发现门旁贴着一张纸。

那个是「赤鬼,好好的和人们处好关系,并祝你的生活快快乐乐。如果,我再继续和你来往的话,人们说不定会认为你也是个坏鬼。所以,我决定要出门去旅行了,我永远不忘记你的。再见了,要好好保重身体,我是你永远的好朋友。」青鬼写的信。

赤鬼沉默的看着那封青鬼写的信并在阅读2遍甚至3遍以上后,终于他按耐不住自己的眼泪而哭了起来。在那之后,赤鬼就没有再次与青鬼相见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此篇《信客》选自《文化苦旅》。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 正文:

  一

  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困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着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几个城市里的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老人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问询。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二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作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听之忍之,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三

  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罢便大哭大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愉,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 也算这些乡村劫数未尽,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心。此公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读信后已立即离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项,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信客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中属于中等。

  四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个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课文分析

  1.社会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职业。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老信客仅仅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一生名誉,再也做不起人。信客通报噩耗,有的农妇竟把他当作死神冤鬼,大声呵斥。送交遗物,还被人怀疑贪占。那个发了财拈花惹草的同乡竟诬称信客为小偷,扭送巡捕房。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叫人撑持不了。 但是,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2.特殊的职业造就特殊的品格和素质。 信客任劳任怨。他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信客诚信无私。他铭记老信客的嘱告:“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这个职业的生命。诚信以不贪为前提,他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他洁白无瑕,也不怕别人怀疑。 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他年轻时屡屡碰壁,穷愁潦倒,长时间当信客,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他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他赢得了社会普遍的赞誉。

  读后感

  万事"诚"为先—读后感 这几天读余秋雨老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感受颇多,读了很多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他那那篇反映"诚信"的《信客》,我们上次学生做作文也是写了反映"诚信"的话题作文,所以想把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谈一下 《信客》写的是早年在乡间的事,那时候通信手段很落后,对外的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没有信客,好多乡人就不会出远门了。在很长的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我要说的是这里的一个老信客,曾有一次为客户送给女儿的红绸,而他也要为一远亲送一分礼,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小小的一件事毁了老信客一生的名誉,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这就是不讲"诚信"的结果,哪怕只有仅仅的一次,这就是我要说的,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想顶天立地的站在这个世界上,请记住一句话:万事"诚"为先!

  课后词语意思

  唏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抽答。现在意思有所扩展,有感叹、感慨、议论、怀疑、不以为然等意思。 嫉妒: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猝然:突然地,出乎意料 昏厥: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而昏倒 文绉绉:说话不口语化,有文学教养,有涵养 焦灼:焦躁忧虑 伎俩:手段;花招,技艺;本领 诘问:追问;责问 吊唁:亲友闻报皆来吊唁,并赠以赙仪,赙仪有红绸面、白布里、内衬薄棉的重被;或香烛、锡箔、纸钱等

  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然后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本题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1.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厚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二、《背影》的语言朴素平实,《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与这两篇文章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 学者散文的风格比较典雅,本文写信客,题材的特点又决定语言特点,质朴的人物要用质朴的语言来描述。如“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一句,就兼有质朴与典雅的特点。文中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如“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 这特别表现在比喻句上:“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三、试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本题实际上是要概述信客生平事迹和品质,对碑文体例则不作要求。本题如此设计,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倍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45455

因为戚容是个“真小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鬼,都坦坦荡荡。戚容或许是卑微的,或许是恶毒的,但是他这一生又是最为简单的。喜欢的时候满腔热情,讨厌的时候嘴不留情,但是,他从头到尾也只想要一个真心对自己的人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682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