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劳动模范心得体会

学习劳动模范心得体会,第1张

  学习全国劳动模范张淑珍同志心得体会

  张淑珍同志是商南茶业的奠基人,现已68岁,依然担负着商南茶

  业站站长和茶叶联营公司经理的重担,今年“五一”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最近,商南县委、县政府再次作出深入开展向

  全国劳模、优秀***员张淑珍同志学习的决定,这既是深入推进先

  进性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需要。

  一学她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张淑珍同志是河南

  太康县人,1961年24岁从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毕业后,与同班同学、丈

  夫焦永才毅然放弃了分配到省直单位留在西安工作的优越条件,自愿

  申请来到贫困落后的商洛山区商南县林业站,致力于南茶北移的试验、

  引进和推广。她抱定“种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的坚定信念,从19

  62年开始试种茶叶,经过5年反复育苗和植播试验获得成功,从此,

  她将毕生精力倾注在了商南茶叶的研究和发展上。无论是十年“文革”

  政治动荡,还是无数次自然灾害、工作困境、疾病折磨,都未能改变

  她“在商南把茶叶发展起来”的执着追求。

  二学她开拓创新精神,做强做大茶叶产业。商南位于北纬33°,

  过去不产茶。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是张淑珍勇于探索,敢想

  敢干,在商南创立了茶叶这一新兴产业,成为我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

  茶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学会授予“中国茶叶之乡”,改写

  了我国北纬30°以北不能生长茶叶的生态环境学。张淑珍探索创建的

  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

  化、集体经营、集约管理的“公司+茶场+农户”的茶叶联营公司产

  业化经营模式,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商南茶稳步发展壮大和从产到销

  的市场化接轨。

  三学她艰苦创业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作风。张淑珍在致力于商南

  茶叶发展的40多年创业历程中,特别是在创业初期,一无所有、一穷

  二白,既缺资金、缺种苗,又缺技术、缺人才,一切都靠自力更生,

  白手起家,张淑珍同志硬是凭着一个优秀***员和科技工作者咬定

  青山不放松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克服和战胜了无

  数艰难困苦,矢志不渝地研究茶科技、建设茶基地。她跑遍了全县各

  乡村山沟坡梁进行土壤酸碱性普查,在适生地区大力推广茶叶种植,

  直到今天,她仍无数次到各茶场进行技术指导,抓茶业站和基层茶场

  建设,抓茶园科管和茶叶加工、包装、销售。

  四学她敬业奉献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商南茶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从有到优、从粗到精、从精到特,既有历届班子、历任领导

  和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作用,更靠张淑珍同志坚持不懈、锲而不

  舍,一年接着一年,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她亲手研

  制的“商南泉茗”、“商南仙茗”、“商南炒青”,以其香高、味浓、

  回甜、耐泡的独特品质,连续十多年被评为省优产品,荣获“陆羽杯”

  大奖。茶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全县120多

  个村建起茶园和茶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收入来源,许多贫困

  群众依靠种植茶叶走上了富裕之路。

  五学她顽强拼搏精神,坚韧不拔努力工作。1990年张淑珍身患癌

  症在西安住院治疗期间仍念念不忘全县茶叶的发展,经常过问茶叶生

  产情况;病情刚刚好转,就急着出院,重返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到

  茶叶生产。她用一个学者的睿智和一个女强人的坚韧战胜了肿瘤。张

  淑珍同志把茶业作为自己一生惟一的追求和人生的寄托。在她心中,

  茶业比家业重,茶农比儿女亲,茶叶的品质和信誉比个人的身体健康

  和名利更高贵。她今年已68岁,仍一如既往起早睡晚,到农村抓发展,

  进茶园抓科管,跑市场抓销售。她这种为了商南茶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奋斗终身的精神非常感人。

  六学她谦虚谨慎精神,增强淡泊名利观念。张淑珍同志为发展商

  南茶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商南经济建设的功臣,深受全县人民的

  赞扬和各级组织的表扬,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荣获

  省、市、县优秀***员、优秀知识分子、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十

  大扶贫状元、有突出贡献专家、“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模殊荣,

  40多年共荣获各级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130多项。但她从不居功自傲,

  从未因受到表彰奖励而放慢奋斗的脚步,县上召开学习劳模报告会,

  让她介绍先进事迹,她总是说成绩是大家干的,不断找差距,谋划今

  后发展。这是多么高尚的谦虚美德。学习张淑珍,就是要学习她成绩

  面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淡泊名利、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高尚情

  操,不断纯洁自己的心灵,任何时候都要把权力、金钱、名利看得淡

  一些,坚持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清清白白做

  人做“官”,认认真真为民办事。

《茶叶栽培学》一书写道,茶叶生长在北纬30°以内、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南方。而商南位于北纬33°6′至33°44′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0毫米左右。商南县发展茶叶的事实突破了茶叶栽培学的传统理论,将种茶地向北推进了300多公里,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奇迹浸透着全县干部群众的心血。谁付出的心血最多?“当然是张淑珍!”大伙说:“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他们编写茶歌唱道:“南茶北移四十年,心血酿就商南茶”,“茶圣九天应回首,茶经补写商南茶”。商南县委、县政府曾三次作出向张淑珍同志学习的决定。县长高健还准备给张淑珍塑像、立碑呢。 1937年,张淑珍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一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兄妹五人逃荒讨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送她上学,通过努力她考入西北农学院。毕业时组织上分配她到陕西省林业厅楼观台苗圃,而她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给人民做事,和未婚夫两个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一起被分配到商洛地区商南县林业站。

当时,商南县的群众生活很苦,“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晚溜光炕,白天没有粮。”怎样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呢?还得在山上做文章。张淑珍从外地引来杨树、桉树、茶树等在商南试种,想从中找出些生长快、有效益的树种来。栽的杨树活了,桉树、茶树死了。死了再栽,结果桉树还是死,茶树活了,四年之后产茶19公斤。张淑珍把它分成38包,分送给有关人士品尝,给人们带来了惊喜。

1970年,张淑珍到浙江省绍兴县参观,那里的群众在荒山上种茶,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她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报告送给县委。经过调查论证,县上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规划,并召开了商南县第一次茶叶工作会议。县上动员万名劳力开挖茶园,茶园很快发展到27万亩。1975年,张淑珍领导的茶场首次向国家缴售商品茶250公斤,结束了商南县不产茶的历史。

然而,几年后大批茶苗却不明不白地死去,全县只剩下茶园五六千亩。除了谎报面积等原因外,确实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有人开始怀疑了,说什么“不会种茶要种茶,高山坡上吹喇叭。”张淑珍不理会这些。她到茶园观察,与茶农探讨,还专程去母校请教,弄清了原因,主要是土地石灰石含量过高。为了方便群众,她教给大家一个验证土壤石灰石含量大小的方法,就是给地里滴稀盐酸,凡是冒泡泡的就说明石灰石含量大,不能种茶,不冒泡泡的就可以种茶。群众照着做,再也没有出现茶苗死亡的情况。张淑珍给群众算了一笔账,种一亩茶花200元,四五年就可采摘,一年能产干茶50公斤,收入千元左右,效益是种粮食的2-3倍,占的又是山地。原先种茶想打退堂鼓的人也高兴地说:“没想到茶园成了刮金板!” 没有茶,人们设法种茶,茶多了又卖不出去。那时,茶叶买卖由供销社统一经营,由于产销不能直接见面,使新茶变成陈茶,造成茶叶积压。1984年,商南县供销社收购当地的1万公斤茶叶1两也未卖出去。后来国家允许茶叶减价50%,张淑珍便从供销社买回这1万公斤茶叶,自办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半个月销售一空,净赚5000元。也就在这一年,国家允许茶叶多渠道经营。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张淑珍决定把事业单位性质的县茶业站改为自收自支单位,经销茶叶,不要国家一分钱。她与全县36个茶场的负责人协商,成立了县茶叶联营公司。公司热心为茶农提供技术、设备,收购茶农的茶叶,研发推销新产品,走出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茶农们再也用不着为销售犯愁了。

这种“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商洛地区是第一家。当《人民日报》发表《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陕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在全省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通知时,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已运行了整整10年。茶叶富了商南人。在茶区,仅茶叶一项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500元。试马镇大坪村茶农熊开华建了个茶场,年收入七八万元,盖了400多平方米的楼房,三个孩子全上大学。富水镇张宏旺夫妇的茶场效益更好,年收入20万元。茶农富了,张淑珍领导的县茶业联营公司,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每年还向国家缴税款几十万元。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张淑珍病倒了,患上了癌症,进入中晚期。她要去西安治疗,茶农们含泪相送。张淑珍说:“说不定与大家难见面了。只要你们把茶园管理好,我就放心了。”手术后不久、还在化疗的张淑珍不顾医生的劝阻,又回到县上,又走进了茶园。

张淑珍常说,事情是大家做的。我是个***员,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一点工作,况且这其中也有亲人的贡献。几十年来,张淑珍夫妇把“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作为座右铭,互爱互帮。想起故去的丈夫,张淑珍就心里难过。她觉得自己对丈夫的关照太少,对母亲、孩子的关照也太少了。还是茶农理解她,说张淑珍心里只有商南茶。在她看来,茶业比家业重,茶农比亲人亲,她对茶农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张淑珍,给了她应有的荣誉。张淑珍先后获得县级以上荣誉、奖励130多项次。她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为了商南茶,她奋斗了46年,使原本不产茶的商南县成为著名的“中国茶叶之乡”。 她大胆改革,在茶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创建了“公司+茶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在商洛地区乃至全省均属首创。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要像张淑珍同志那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做好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奇迹终于出现,原本不产茶的商南县竟然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目前,全县种茶88万亩,年产茶叶120万公斤、产值8000多万元。茶叶已成为商南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张淑珍一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她们兄妹5人逃荒讨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送她上学,1961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学院林学系后,毕业时组织上分配她到陕西省林业厅楼观台苗圃,而她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给人民做事,和未婚夫两个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一起被分配到商洛地区商南县林业站。1967年,获得苗圃作南茶北引成功。1970年,张淑珍到浙江省绍兴县参观,那里的群众在荒山上种茶,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她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报告送给县委。经过调查论证,县上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的规划,并召开了商南县第一次茶叶工作会议。县上动员万名劳力开挖茶园,茶园很快发展到2.7万亩。1975年,张淑珍领导的茶场首次向国家缴售商品茶250公斤,结束了商南县不产茶的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63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