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简介菩提达摩生平故事菩提达摩有没有与梁武帝会晤

菩提达摩简介菩提达摩生平故事菩提达摩有没有与梁武帝会晤,第1张

菩提达摩又称达摩祖师,是佛教德高望重的始祖。菩提达摩在历史上有没有与梁武帝会晤没有人能清楚事情的真相。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大都系后人所托。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梁武大同二年圆寂,终年150岁。

菩提达摩生平故事介绍:

达摩祖师,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起了很大的影响。菩提达摩通称达摩,又称初祖达摩或初祖菩提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刹帝利种姓,传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后来菩提达摩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在天竺国内弘扬佛法。有一天,他听到自己的侄子,继承南天竺王位的异见王,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受外邦的欺凌,要采取禁止信仰的法令。

于是,菩提达摩便派弟子婆罗提前往劝谏,波罗提不辱师命,成功地扭转了异见王的禁教政策,并且使异见王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达摩至中国后,成为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于南天竺一乘宗。求那跋陀罗,义译为功德贤,中天竺人。于南朝宋元嘉二十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众。

菩提达摩有没有与梁武帝会晤?

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生于南印度,他创立了一套参悟的禅法——达摩禅学,亦称南天竺一乘宗。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好佛皇帝,据传,他与达摩有过会晤。

据一些古籍记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向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笑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欢而散。流行的北宋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对达摩生前活动又掺入了许多附会、杜撰的文章,其中对这次会晤有许多渲染之辞。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此事被列为禅宗颂古百则中的第一则公案,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

一些学者如中国的胡适、汤用彤、刘汝霖、印顺,日本的仿估木宪德、宇井、镰田茂雄等人就认为没有此事。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中说: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云,达摩初达宋境南越。

此宋境南越系指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的刘宋王朝,故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以前。据续高僧传卷十五僧副传所载达摩弟子僧副从师、南游和终卒年代推算,达摩约于470年左右来华,在华生活约50年之久,萧齐初期已在北方传道,此时梁朝还未建立。从时间上看,菩提达摩不可能与梁武帝有过会晤。

又据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一所载,达摩曾在洛阳瞻仰了华丽壮观的永宁寺,时间当是该寺的全盛时期。洛阳伽蓝记记有526年该寺刹上宝瓶被大风刮落之事,此后至534年毁于大火,故全盛期在516~526年之间,达摩谒寺约在520年左右,以此否定达摩于526年左右来华。景德传灯录中更杂以许多虚妄之处,因此,胡适认为这次会谈纯属无稽之谈。

另一些学者如冯友兰、张岱年、孙述圻等人却认为确有此事。孙述圻针对胡适的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初达宋境南越中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国南方地区,是地域概念而非时间概念,该句意为达摩起初抵达中国南方境内,并非指刘宋期间抵华;深慧皎的高僧传收录了至519年止的名僧,其中却没有达摩之名。

永宁寺于526年被大风刮落宝瓶后,马上被修复,兴盛期延续至534年才真正结束,达摩于526年前后参观该寺是可能的;这些文献均出自晚唐前的人之手,它们比景德传灯录的可信度要大得多。像任继愈、黄心川等人则认为上述两说均有可能,不能形成定论。看来,为佛教史上的这件疑案,学者们经过一系列笔墨勘对,还是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

达摩曾被人下毒六次:达摩究竟活了多少岁

菩提达摩达摩通称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刹帝利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中,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般若多尊者在游历天竺国时,一路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菩提达摩被般若多尊者普度众生的理想,以及丰富的佛学智慧所吸引,就拜在般若多尊者的门下,成为禅宗的门徒,而且发愿要将当时印度分裂的佛法思想统一起来,使佛法在印度重新振兴。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相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曾经被人下毒六次,因为当时北魏有两位法师想害他,一位名叫菩提流支,一位名叫光统律师,他们最嫉妒达摩,所以做了些斋菜,内掺些剧毒来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知饭里有毒,但还是照吃。吃后,叫人拿盘子来,吐出一堆蛇来,原来毒药变成蛇了!菩提流支看毒不死达摩,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故第二次下加倍的毒药。达摩又吃了,吃后坐在一块大石头将毒药呕出去,其力量之大将石头都爆破了。以后连续四次下毒,都毒不死达摩。

有一天达摩祖师对慧可大师说:我来中国,是度中国有大乘根性的众生,现我传法已经有人,我要圆寂了

达摩祖师死后,用棺材装起来埋到坟里。可是在这同时,北魏有一使臣叫宋云,在葱岭一带路上碰见达摩祖师。达摩拿著一只鞋子对宋云说:你国家有事,因为你的国王今天叶绿杀猫慎入死了,赶快回去

宋云问:大师,您到那儿去?达摩说:我回印度去

又问:大师,您传法给谁了?达摩答:在中国四十年后可是也

后宋云回到北魏与人谈起此事,大家都不信他所说的话,于是众人将达摩的坟打开一看,棺材里什么都没有,只剩一只鞋。究竟达摩祖师去那里了?以后也没人知道,恐怕现在来到美国也不一定,因为他能够改头换面,千变万化,故没有人认识他。当他来中国时他说他一百五十岁,但走时还是一百五十岁,历史上也无法考据。

俞小凡

俞小凡,1964年6月9日生于台湾,台湾女演员,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

1990年,俞小凡主演琼瑶电视剧《婉君》当中的夏婉君,被观众称为90年代玉女派掌门人;随后,出演琼瑶第三部作品《三朵花》。1992年,俞小凡出演爱情剧《意难忘》。1994年,拍摄戏说剧《杨乃武与小白菜》。1996年,出演聊斋系列剧《狐仙报恩》与《秋月还阳》。1998年,拍摄武侠剧《神捕》。2000年,出演商战剧《欲望》。2001年,与翁家明结束爱情长跑,在台北晶华饭店举行婚礼2007年,结婚复出后参演首部作品《媳妇的眼泪》。2009年,出演年代戏《烟雨斜阳》。2011年,拍摄宫廷恩仇剧《太平公主秘史》。2013年,接拍古装剧《大汉贤后卫子夫》。

中文名:俞小凡

外文名:Grace

别名:张兴蕙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身高:168cm

出生地:中国台湾

出生日期:1964年6月9日

职业:演员

毕业院校:台湾艺术大学

经纪公司:星之国际

代表作品:《婉君》、《京城四少》、《三朵花》、《望夫崖》

籍贯:湖北

演艺经历

1990年,俞小凡出演女作家琼瑶的系列电视《六个梦》的第一部作品《婉君》,饰演青年夏婉君;再者,继续出演琼瑶系列电视《六个梦》的第三部作品《三朵花》,饰演章家二女儿章念瑜。

1991年,俞小凡继续出演琼瑶系列电视第五部作品《望夫崖》,饰演青年康梦凡。1992年,搭档任贤齐出演《意难忘》饰演朱容高。1993年,搭档张晨光,主演俞小凡自导、自演的爱情剧《芳草斜阳外》,饰演秦雨婕。

1994年,参与王晓海和王一玫联合执导的苦情戏《火鹤》,饰演韩若梅;同年,在次与张晨光搭档戏说剧《杨乃武与小白菜》,饰演毕秀姑;随后,搭档张复建、邓安宁、焦恩俊联合主演,梁凯程与侯柏威联合执导的古装剧《七侠五义》系列。

1995年,搭档焦恩俊,参与刘立立执导的古装爱情文艺剧《剑笑情缘》,饰演林宝玉;随后,在度与张晨光合作拍摄描述一段温馨感人的爱情故事《春风不问路》,饰演林佩璇。

1996年,俞小凡出演聊斋系列《聊斋之狐仙报恩》饰演小翠/钟月眉、《聊斋之秋月还阳》饰伍秋月。

1997年,出演根据二月河《康熙大帝》改编的作品《康熙情锁金殿》,饰演朱嘉三/孔四贞/小喜儿;随后,参演华视第三部的古装长寿单元剧第八单元《施公奇案》,饰演徐慕伦。

1998年,搭档何家劲,拍摄武打言情剧《马永贞之争霸上海滩》,饰演柳菊池。1999年,搭档郑少秋,出演武侠剧《神捕》饰演麦玉芝。

2000年,俞小凡搭档刘德凯、邬倩倩、翁家明共同主演尤小刚执导的商战剧《欲望》,饰演一个始终受着金钱和感情折磨的女人“郝丽华”。

2007年,俞小凡因结婚息影后复出首部参演的情感剧《媳妇的眼泪》,饰演家贫如洗的“豆腐西施”婉如;随后,又与黄仲昆、黄文豪、翁家明、共同拍摄豪门情仇剧集《豪门本色》,饰演暗报弑父之仇的“周凤如”。

2009年12月,参演由导演高翊浚执导的年代戏《烟雨斜阳》,饰演何如玉;同年,搭档庹宗华、霍政谚、徐熙颜联手主演情感剧《谁懂女儿心》,俞小凡饰演性格跋扈的富家女刘金珠;尔后,俞小凡在反映当代家庭情感剧《爱没有错》里,饰演对儿子疼爱有加的母亲“王玉岚”。

2010年3月搭档田丽,参演由马来西亚导演陈伟祥执导的年代剧《爱可以重来》,饰演歌女宋伊人。

2011年1月,在年代情感剧《团圆》里面,俞小凡饰演一个凡事以家庭为重的女人“罗衣云”;5月搭档刘恺威、杨幂、刘雪华联合主演的由张自如执导的民国题材作品《如意》,饰演佟夫人;6月,参演当代家庭情感剧《我不曾放纵的青春》,饰演韩玉;7月,参与导演李翰韬执导的宫廷恩仇《太平公主秘史》,饰演昭娘;9月,参演何丽萍执导的现代情感戏《再爱我一次》,饰演朱淑莉;11月,搭档庹宗华、王宇婕参演由麦贯之执导的当代家庭情感剧《像小朵一样》,饰演麦母,首次挑战一个难缠的婆婆角色。

2012年3月搭档佘诗曼、江祖平、钱泳辰共同主演年代情感戏《嫁入豪门》,饰演赵静秋;4月,搭档马浚伟、张檬、俞小凡共同主演年代戏《鸳鸯佩》,饰演韵琴;随后,客串偶像商战剧情《恋了爱了》,饰演赵太太;然后,参与都市时尚系列剧《刷新之喜宴》,饰演夏天妈妈;6月,搭档秋瓷炫共同主演民国悲情戏《秀秀的男人》,饰演若兰。

2013年6月,参与刘家豪担纲总制片人兼总导演的古装剧《大汉贤后卫子夫》,俞小凡在剧中饰演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

2015年,参演民国传奇宅斗大戏《烟花易冷》。

2017年1月,参演古装巨制《孤芳不自赏》,饰演花夫人。

个人生活

翁家明和俞小凡1990年合作琼瑶剧《望夫崖》时确定恋情,二人在2001年结婚,育有一子一女。

主要作品

参演**

刷新之喜宴-None,饰演夏天妈妈

苦儿流浪记-None,饰演哑巴嫂

参演电视剧

面具背后-2019-04-01,饰演珍云

我们的千阙歌-2018-08-24,饰演程_

孤芳不自赏-2017-01-02,饰演花夫人

烟花易冷-2015,饰演周月娥

爱情回来了-2014-07-21,饰演姚董

后妈的春天-2014,饰演颜月

大汉贤后卫子夫-2013,饰演,

鸳鸯佩-2013,饰演韵琴

嫁入豪门-2012,饰演赵静秋

秀秀的男人-2012,饰演若兰

像小朵一样-2012,饰演麦母

刷新3+7-2012,饰演夏天妈妈

我不曾放纵的青春-2012,饰演韩玉

再爱我一次-2012,饰演朱淑莉

下辈子还嫁给你-2012,饰演沈夫人

恋了爱了-2012,饰演赵太太

太平公主秘史-2012,饰演昭娘

天下盐商-2012,饰演木夫人

如意-2012,饰演佟夫人

爱可以重来-2011,饰演宋伊人

花木兰传奇-2011,饰演蚕花娘娘

团圆-2011,饰演罗衣云

烟雨斜阳-2010,饰演何如玉

带上婆婆嫁-2009,饰演林如意

谁懂女儿心-2009,饰演刘金珠

爱没有错-2009,饰演王玉岚

豪门本色-2007,饰演周凤如

媳妇的眼泪-2007,饰演林婉茹

沧桑花楼街-2000,饰演付小影

欲望-2000,饰演郝丽华

神捕-1999,饰演麦玉芝

菩提达摩传奇-1999,饰演小婵

马永贞之争霸上海滩-1998,饰演柳菊池

None-1998,饰演荷花/月桂

计中计状元财-1997,饰演洛曼琪

康熙情锁金殿-1997,饰演,

根-1997,饰演龚书荷

None-1997,饰演徐慕伦

聊斋之狐仙报恩-1996,饰演小翠/钟月眉

聊斋之秋月还阳-1996,饰演伍秋月

胭脂花红-1996,饰演沈之玲

春风不问路-1995,饰演林佩璇

剑笑情缘-1995,饰演林宝玉

None-1995,饰演姜小谢

天师钟馗之倩女情仇-1995,饰演聂小倩

火鹤-1994,饰演韩若梅

None-1994,饰演含晴

None-1994,饰演,

None-1994,饰演杜新语

杨乃武与小白菜-1994,饰演毕秀姑

None-1994,饰演龙隆,孙兴,焦恩俊

芳草斜阳外-1993,饰演秦雨婕

None-1993,饰演张凤平

阁楼外的春天-1993,饰演夏芝菁

意难忘-1992,饰演朱容高

望夫崖-1991,饰演康梦凡

京城四少-1991,饰演殷小钗/霍小雪

None-1991,饰演黎淑季

三朵花-1990,饰演郑健荣

婉君-1990,饰演夏婉君

一往情深-1989,饰演,

掌声响起-1988,饰演,

None-1988

人物评价

俞小凡长得很有特点,绝对是那种扎人堆儿里能找着的一类,大而不楞的眼睛,嘴很小,却很生动,纯粹的一个楚楚动人东方美女。(国际在线评)俞小凡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表演,感觉很清新,并没有注入很多复杂的所谓演技成份,自然地就像邻家小女孩,而正是这种清新让她独竖一帜,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国际在线评)俞小凡在《欲望》中把一个表面冷硬,实则心中脆弱难度很大的角色,塑造的很到位与立体感。(国际在线评)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阅读某一个诗人的作品,走近某一个诗人的诗集,我感觉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太可能。因为诗友的推荐,让我结下了阅读诗集《鹰翅和太阳》,阅读当代优秀诗人吉狄马加的不解之缘。是的,一切皆因缘而起。

阅读吉狄马加,除了诗本身带来的审美愉悦,还能在美学层面去感知一个伟大的民族——彝族。“我是这片土地上用彝文写下的历史∕是一个剪不断脐带的女人的婴儿∕我痛苦的名字∕我美丽的名字∕我希望的名字。”作为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带着影子上路的,其作品从字里行间投射出一道道长长的影子。他们是一系列文字的组合:彝人、火、故土、毕摩、大山、雄鹰、猎人、河流、太阳……蕴含于心的组合表达着诗人不同的诗歌意境和相同的精神指归。这些词有的反映着他的家族、族群和生活场景,渗透着个体灵魂与文化土壤交杂浑融,体现着诗人淡淡忧郁的文化乡愁,有的则是他对民族精神元素的提炼和对未来的憧憬,表现着他对民族文化的深沉关照,更有的从民族性出发去表达一个彝人对世界对人类的关注和关爱。“我要寻找的词/是夜空宝石般的星星/在它的身后/占卜者的双眸/含有飞鸟的影子 我要寻找的词/是祭师梦幻的火/它能召唤逝去的先辈/它能感应万物的灵魂 我要寻找/被埋葬的词/它是一个山地民族/通过母语传授给子孙的/那些最隐秘的符号”(《被埋葬的词》)。这些隐秘的符号就是紧贴于他的影子,被强光冲淡甚至遮蔽了的影子——“被埋葬了的词”。于是,诗人将它们发掘,并一一表现,这样诗作就显得格外质朴而深沉。作为一个具有抱负的诗人,吉狄马加用心灵和生命编织属于自己的,也属于一个历经沧桑却充满倔强的民族的悲壮与神圣、光荣与梦想。正如他在《自画像》中为自己名字所作的注解:痛苦、美丽、希望。

吉狄马加创作的立足点和精神源泉是他的凉山,他的民族。他说:“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托县,彝语称为刺猬出没的地方。我想可以这样说,如果作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神性背景,那么苍茫的大小凉山就是我精神的永恒家园。我的部族属于彝人的古侯部落,如果说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我承认我是在延续着一种最古老的文明。”“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彝民族的歌谣和口头文学的摇篮里度过的。那里有我无数的梦想和美丽的回忆。我承认是这块彝语叫古洪木底的神奇土地养育了我,是这块有歌、有巫术、有魔幻、有梦与现实相交融的土地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因此,吉狄马加诗歌中所包含和体现的故土情怀、民族文化精神及世界眼光和人类意识才更显深沉。

诗歌是一种梦想的诗意表达,对于吉狄马加来说,他的梦想首先是“一个彝人的梦想”。他说:“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诗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愿望。我想通过我的诗,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的民族,了解我的民族的生存状态。我的民族的生活,是这个世界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我想用诗去表现我的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去揭示出我的民族所蕴含着的人类的命运。我的梦想是力图通过再现我的民族的生活,去表达对和平的热爱,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的坚守。”吉狄马加从一开始创作就立足于自己是一个“彝人”,带着民族文化的鲜明印记和深沉积淀,以一种自觉的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身份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诉说一个彝人的梦想,表现一个彝人的情怀,展现彝族文化的深沉内涵和特色。“我的歌/是含笑的泪/是初恋的潮/是远方地平线上/一条黑色的河/是献给我古老民族的/一束刚刚开放的花朵”(《我的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诗作中最动人的情感无不源自于对自己民族的深情吟唱。他的诗歌《黑色狂想曲》也就是一个彝人的狂想曲,黑色是彝族崇尚的颜色,黑为贵,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描述黑夜里引发的一个彝人的梦想,蕴含着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诗人作为民族文化代言人的高昂 和自觉使命。然而,他并不局限于对自己个人、民族的观照,而是心怀天下,以开放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热切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思索人类面临的一些同共性问题,通过诗歌来憧憬自由和公平,呼唤和平与友爱,反对专制和战争,表现出强烈的人类意识和世界情怀。他说:“我怎么不能写出既具有民族的特点,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怎样真正写出人类的命运,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这些问题都是我最初走上文学道路就开始思考的具有本质意义的重要问题。”吉狄马加这个彝人的梦想不仅仅是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民族的生活和感情,更要表达一个彝人对世界对人类的关注和关爱,体现民族之爱、世界之爱一脉相承的精神气度。他说,“我的使命/就是为一切善良的人们歌唱”(《我渴望》)。创作诗歌是他对这个世界深情的倾诉。吉狄马加深切地审视现实世界,又能回归故土保有自身族群文化的精神状态。既延伸视域又回归家园,这深刻的文化气质在《黑色的河流》、《献给土著民族的颂歌》、《追念》、《反差》、《岩石》、《最后的酒徒》等诗作中都能找到注解。

吉狄马加是一位身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诗人,一头在民族,另一头在世界。以雄鹰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和以火为代表的宇宙光芒和世界理性在他的诗作中交相辉映。当代阿根廷著名诗人胡安·赫尔曼在《吉狄马加的天空》中写道:“声音依靠在三块岩石上,他将话语抛向火,为了让火继续燃烧……吉狄马加,生活在 的语言之家里,为了让燃烧继续,每每将话语向火中抛去。”这是我认为对诗人吉狄马加创作意图的最好注解。

我倾向于达摩祖师是坐化而圆寂的。

我本来兹土 传法度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菩提达摩,菩提是觉,达摩是法。他是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可是他为什么不在那儿做祖师,而跑到中国来?因为以前佛陀曾经说过,到第二十八代的时候,大乘佛法应该传到震旦,震旦就是中国。

所以达摩祖师就由印度坐船到中国来了。

达摩祖师一苇东渡来到东土之后,先后到多地弘化,在广州、南京、少林寺都有遗迹,但是去向成谜。

无论是佛教内部还是历史上的说法,达摩老祖都是确有其人的,也确实来过中国,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这位祖师最后去了哪里。

没有确切有力的证据证明达摩回到了印度,也没有确切有力的证据证明达摩被埋葬在中国

因为他一无骨灰,二无尸骸,三无肉身

只剩下一只破鞋留在棺材里而且那个故事怎么那么让人不信呢???

流传较广的说法是,达摩圆寂并葬在河南陕县熊耳山定林寺(后改名空相寺),而且是土葬。后来有人在西域又遇见了达摩老祖,看见他挑杖西归,禅杖上只挑了一只鞋子。回来上报朝廷之后挖开达摩的坟一看,里面果然是空的,只有另一只鞋子留在棺材里。

然而这种说法漏洞很多。达摩祖师圆寂时在的空相寺,在今天知名度很小,如果空相寺真的是祖师圆寂之所,必然会被视作祖庭圣地而膜拜,然而并没有。

其次,达摩当时的身份,应该算是著名的访问学者,虽然处在南北朝时期,政局混乱,但是仍然受到各国皇帝礼待,最后去世时的情况未免过于简单了。

菩提达摩

(?—536,一说528)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达摩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葱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的禅法,据敦煌出土资料,古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卷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现在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

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

理入和行入的名称,见于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第五。但《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习禅篇》末对达摩禅法的评价说:「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

后世佛教徒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禅印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

达摩的师承已无可考,后人为追溯传统遂有种种说法。《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神会坚持南宗为正统,肯定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主张自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脉相承的。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说法。唐智炬《宝林传》(成于801年)以印度自迦叶传至狮子比丘为二十四世,继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此说为五代南唐泉州静、筠二师所集《祖堂集》(成于952年)、永明延寿《宗镜录》(成于957年)所继承,又为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成于1004年)和契嵩《传法正宗记》(成于1061年)所依用,后来即成为禅宗的正统说。

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昙林等。「慧可」另见本书专条。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亲事达摩四、五年,是达摩最初及门弟子之一。他从达摩学了禅法,专重个人内心修持而少对人讲说。他的事迹已不明,只有《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传说,可以想见其禅学程度之一斑。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县人,是达摩剃度的弟子。南齐建武(494—497)年间住钟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岭峨眉的胜景,趁萧渊藻出镇蜀部(今四川)时随从入蜀,因而使禅法流行四川。后来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于金陵开善寺,年六十一岁。

昙林自称是达摩的弟子,曾记录过达摩的「二入四行说」。《慧可传》中称他为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间,他在洛阳和邺都参与译经事业,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译场任笔受,是当时参加译经的重要人物。他博学善讲,在邺都常讲《胜鬘经》。周武灭法期间,他与慧可共同护持经典,被斫掉一臂,人称「无臂林」。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并重,因此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弟子们分别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昙林在传承达摩禅法上所记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于中国禅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业迹。

1、拳打镇关西:

鲁达、李忠、史进三人在酒楼饮酒,听说隔壁金翠莲父女被当地恶霸镇关西郑屠欺辱。鲁达赠送其银两并第二天亲自护送金家父女安全离开。

然后径自到状元桥郑屠肉案前,先借买肉故意刁难郑屠,继而三拳打死镇关西。鲁达为避官司,奔出南门逃走。

2、大闹五台山:

为躲避官府缉拿,鲁达在金老汉女婿赵员外的帮助下前往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他不守佛门清规,两次下山喝酒,酩酊大醉后回寺庙打坏了金刚,大闹佛堂,被智真长老推荐到东京大相国寺做职事僧。

3、倒拔垂杨柳:

鲁智深被大相国寺长老安排看守菜园子。众泼皮想教训下新来的僧人。鲁智深识破了他们要把他掀进粪窖里的诡计,把领头的两个泼皮踢入粪窖,一举收服了他们。

鲁智深和众泼皮饮酒,绿杨树上乌鸦不停吵闹,鲁智深把绿杨树连根拔起,惊得众泼皮拜倒在地。

4、大闹野猪林:

林冲被陷害刺配沧州,陆谦让差人在半路上杀人灭口。两个差人在野猪林,假意说要休息,骗林冲同意让他们绑起来。

鲁智深探听到有人请押送林冲的两位公差到酒馆吃饭,担心其中有阴谋,便一路暗中保护林冲到沧州,在野猪林出手救下林冲。

5、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长老赠智深四句偈言,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讨职事僧做。在桃花村为刘太公解除逼婚之忧。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大头领李忠为二头领打仇,与鲁达相认。

李忠、鲁达、刘太公三人到桃花山聚义厅,休了亲事。 智深趁李忠、周通下山劫掠金银给他,自拿山寨金银,从后山滚下而去。

-鲁智深 (小说《水浒传》人物) 

鲁智深

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扬。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是一部《水浒》中最具光彩的好汉。

不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之一”,而只说是“最具光彩的好汉”,是因为以在下的眼光来看,鲁智深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笔下的武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标准,那么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鲁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选新派武侠小说的人物。

再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鲁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鲁智深,准确一点说那时还应叫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从他的身影在水浒世界里出现以后,从打死镇关西,到大闹野猪林,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楼上一听到金氏父女的哭诉,便立即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那厮便来。”被两人一把抱住好歹劝住后,又慷慨资助金氏父女,当晚回到住处,“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这种人间鬼蜮的龌龊行径在他那慷慨卤莽而又阔大的心地里无疑激起了如火的义愤(这种义愤在其他好汉身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十分少见,他们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终于,他愤然而往打死镇关西,从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壮剧;直到上了梁山,去少华山欲与史进等人会合时,一旦闻听史进被华州太守捉入狱,又立即不顾武松等劝阻,毅然孤身深入险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这就是鲁智深,他所奋身干预的事情,没有一件和他切身相关,关涉到他个人利害,而他无不慷慨赴之,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难怪,金圣叹评鲁智深为一百单八将中上上人物,又道: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说得真好。又如台湾学者乐衡军先生在《梁山泊的缔造与幻灭》一文里说到了鲁智深,有一段话,饱含着感情,说道:

“鲁智深原来是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从他一出场不幸打杀郑屠,直到大闹野猪林,他一路散发着奋身忘我的热情。……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例如郑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们时感一己小利的局促(如李忠之卖药和送行)和丑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抢亲),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们对人性生出真纯的信赖(如对智真长老总坦认过失,如和金翠莲可以相对久处而无避忌,如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浒赋给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荣,是鲁智深那种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远去,鲁智深寻思着坐守了两个时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后,他劝周通不要坏了刘太公养老送终、承继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这对人类苦难情状真诚入微的体悟,是《水浒》中真正用感觉来写的句子。这些琐细的动作,像是一阵和煦的微风熨贴地吹拂过受苦者的灼痛,这种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样映照着鲁智深巨大身影,让我们看见他额上广慈的縠皱。这一种救世的怜悯,原本是缔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动机,较之后来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义疏财',鲁智深这种隐而不显的举动,才更触动了人心。水浒其实已经把最珍惜的笔单独保留给鲁智深了,每当他‘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

是的,每当鲁智深大踏步而来时,就有一种大无畏的信心,人间保姆的呵护,笼罩着我们,这话说得真好。还有一节,乐先生没有说明的是,花和尚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李逵两把板斧排头砍倒一片百姓的凶残,也没有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个人行侠旅程里,从没见他的禅杖挥向无辜弱小,这在梁山众好汉中也属罕见。总之,这是水浒世界里唯一一个真正具有纯正侠者胸怀的好汉,如果水浒世界里少了鲁智深,那么它在品格上将是一大降低。但是这里接下来要说的是,鲁智深形象在后来被接受的过程中,发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变化。就是在后来一些人心中,出现了一个文化化的鲁智深,哲学化的鲁智深,再准确点说,就是狂禅化的鲁智深。

说到狂禅,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在下这里只能粗略地说一下:狂禅是由南宗禅发展而来的,禅宗中土六祖惠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认为人能成佛的根由全在自心,即心即佛,佛性就在你我心中,一旦明心见性,悟了,那就是成佛了,什么拜佛祖、菩萨、观音之类,什么持戒、禁欲、坐禅之类,统统可以免去,只要一心能顿悟,那便成。由这种想法再跨出一步,自然便是反对一切清规戒律、反对一切偶像崇拜,有不少禅师的行事便成了这方面的“光辉典范”:

如有位圆悟禅师,爱鼓吹“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房,为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的“事事无碍如意自在”论,只要心中有佛性,啃猪头、逛妓院都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根本就不是问题;

还有位酒仙遇贤禅师没别的正经修行,成天就喝酒,醉了就唱,唱的一首偈子说:“……醉卧绿杨阴下,起来强说真如。……一六二六,其事已足;一九二九,我要吃酒。……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卧街路。死后却产婆娑,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看,多潇洒,没酒喝就不行,西方净土也不去;

又有位嵩岳元珪禅师讲过:“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福*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只要“无心则无戒”,什么事儿甚至世俗意义上的恶事都可以干。

总之,什么清规戒律一概不理,简单一点说,就叫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能有“佛祖心中留”这就算客气的啦,不少禅师连佛祖都不要了。不光是佛祖,连带什么菩萨、观音、罗汉、达摩等等通统滚蛋,有位德山宣鉴禅师一把火烧了经卷后坐在孤峰顶上放言大骂:

“达摩是老骚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凡夫,菩提涅盘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

德山宣鉴禅师经这一番“壮举”后名头大响,此后的禅师种种呵佛骂祖的事儿也都跟上,有的禅师拿佛像来烧火取暖,有的禅师说当年如见到佛祖就一棒打死喂狗,有的叫喊说要让文殊、普贤菩萨扫床叠被,有的干脆就宣称,要“见佛杀佛,见祖杀祖,见罗汉杀罗汉。”……

反对任何清规戒律,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率情任性,惊世骇俗。这些就是狂禅。这一狂,所有的外在束缚全没有了,心灵达到了空前的解放,生命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自由。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从鲁智深身上读到了狂禅意趣。《水浒》中的鲁智深饮酒吃肉,杀人放火,不受任何约束而终成正果,这正深合狂禅的精神,尤其是他大闹五台山那段,在人们眼中已成了一个旺盛苦闷而渴望自由张扬的生命寻求解脱的象征。

另外,《水浒》中的一些叙述,确实也提供了和狂禅联想到一起的思路,如第五十七回中,有一首鲁智深的出场诗:

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

臂负千斤扛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

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

第九十回,宋江和鲁智深来见智真长老,长老一见鲁智深便道:“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

第一百十九回,鲁智深杭州六合寺坐化前,作偈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最有意思的是第五十八回,宋江与鲁智深第一次相见时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清德”“慈颜”云云,用在杀人放火的鲁智深身上未免可笑,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此处是宋江顺口掉文,但结合上引几段来看,说作者此处是有意嘲谑调侃也未尝不可,再进一步,从中读出狂禅意趣也未尝不可。

明代中后期的思想家李卓吾,就是从鲁智深故事读出狂禅精神的文化名流的代表。在容与堂本《水浒传》的批语里,他对花和尚的赞扬可说无以复加,称鲁智深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对他的使气任性赞不绝口:“此回文字(指大闹五台山)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绝无成佛之理,外面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凡书中写到鲁智深狂喝酒、猛打人、骂和尚、吃狗肉、打折山亭、毁倒金刚、大呕吐等行为之处,李卓吾都连连在旁批上“佛”字,就连写到鲁智深赤着脚一道烟走到佛殿后撒屎时,李卓吾也照样毫不吝啬地在此批送了两个“佛”字,在这一回里,李和尚(李卓吾自称)前后奉送给花和尚的“佛”字,大约不下几十个,一句话:“率性不拘小节,是成佛作祖根基”

又如《红楼梦》中的宝钗,她对本节开头引的那支《寄生草》甚为欣赏,赞它“极妙”,那么这位大家闺秀欣赏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吃了半条狗腿、连喝十数碗酒、露出一身花绣使一回拳脚、打得满堂僧众差点卷堂大散这类行为本身。那么又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说的这种狂放行为背后的那种真性情的发露不为任何外物所限的狂禅精神,是一种生命的奔放与飞扬,也许宝钗这端凝持重的大家闺秀的内心底层,同样流动着对这生命的飞扬自由的赞叹与渴望吧?其实何止是宝钗,这种醉闹五台山、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背后的冲决网罗的狂放与解脱,召唤的其实也正是随世俯仰的红尘众生心底,一种对生命自由的永远的梦想与追求。(孙勇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系讲师,南开大学中文系九八级博士)

从某种程度上说,鲁智深是水浒中最为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从义救金翠莲父女(第三回),到大闹桃花村(第五回),火烧瓦罐寺(第六回),再到大闹野猪林(第八回),为救史进而谋刺贪官贺太守不遂,被捕(第五十八回)无一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金圣叹谓其阔,可谓的评!鲁智深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只要他看到有什么不平事,他就会忍不住要插手,要痒手,要出手,若以一般人而言,金家父女的死活关他什么事;周通逼婚又没碍着他;瓦官寺的和尚有没有吃的,受没受人欺负,都与他无关。林冲墙外一声赞叹,鲁智深一生引为知己,为救护他,一路送到沧州!如此义举,古今几人能有?

鲁智深爱管闲事,而且管得彻底,他一定要管得自己放心了为止,所谓自己放心了,也就是他觉得自己所救护的对象基本上安全了。所以,鲁智深尽管是个粗放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极其细致的人。他在救金家父女时,不是先打郑屠逞一时之快,而是先将他们父女俩安顿好,让他们先逃走,并且担心他们跑得不够远,“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第三回)鲁智深如此粗犷之人,在旅店门口无所事事地坐两个时辰,也就是四个小时,这真是太难为他了,此处的鲁智深可谓心细如发。袁无涯评论说:“为人为彻,偏不躁。”李卓吾则直批一字“佛”!鲁智深之所以能够耐心坐四个小时,完全是因为他内心的责任感,他一定要让金家父女安全离开渭州,而且他也知道一个是老头,一个是小脚女人,他们可没有“俺”的好脚力,所以一坐就是四个小时。可是就在前一天,他一听说了金家的事就迫不及待地要揍郑屠,被劝住回家后“晚饭也不吃,就气愤愤的睡了”(书中原话)第二天,“天色微明”(书中原话),他就早早地来替金家张罗。前面的急噪与此时的耐心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于此更显示其急公好义然心细如发之难得。

鲁智深的细心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他在桃花村救了刘太公的女儿,用武力逼迫周通不得娶她为妻。打周通之前,他心里便有个计较,怕把刘太公吓住,就不告诉他自己要揍这小子,架打完了,人也救了,他又考虑到周通、李忠与刘家近在咫尺,自己拍拍屁股走了,一旦周通这小子反悔,刘家可真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周通尽管答应了不再对刘家进行性骚扰,他还是不放心,硬给周通戴顶高帽子将他的军:“大丈夫作事,却休要反悔。”(第五回)周通无奈,只好折箭为誓,本不想做大丈夫,这时也只好稀里糊涂赶鸭子上架地去做了大丈夫,一做大丈夫,就没法做“丈夫”了。李卓吾在此又一次直批“佛”字。救林冲的时候也是知微见著,见到有人找董超薛霸就开始留心有无异常,在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后,索性一直护送到沧州,深恐途中有变。估计不会再出什么事了,才分手,临分别时,还一禅杖把松树打折,不忘了向董超薛霸两人炫耀一下武力,免他们又生歹心。鲁智深在这里可谓苦心孤诣了。不如此不足以震慑那董超薛霸,不如此也不足以使自己放心。袁无涯读到此处,评点道:“必如此显个手段,方去后常有个莽和尚现前,不敢起一毫歹心。”李卓吾则又阿罗汉、菩萨地大大夸赞一番,老李之所以如此往“死”里夸,自有他的道理,因为鲁智深若没有深重的侠义精神,他就不可能两千里地风风雨雨地跟过来;他若没有彻底的侠义精神,他也就不可能如此细致入微地提防两个公人。

说鲁智深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仿佛是句戏言,因为这和尚除了“邪*”之外,佛门戒律一概不守。你看他在五台山,又喝酒,又吃肉,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一点文明礼貌都没有,喝醉了酒,谁不小心惹恼了他,他还要揍你;下了五台山,则更是又杀人又放火,哪象个出家人?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呢?关键还在于他的急公好义,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打死郑屠是他下手重了,并非真要杀他,他也没有什么流氓习气,五台山下的酒店不肯卖酒肉给他,他也没闹过事。他在五台山喝酒打人,也并不全是他的错。他只有一次喝酒以后,发酒疯把半山腰的亭子给弄折了柱子,他打那些和尚,都是正当防卫——也就是说他是后动手的,如果那些和尚们在他酒醉时,不去理他、打他,估计也不会挨揍,这一点只有他师父最清楚,其他那些和尚还真是蠢秃。

对于真正明佛法的人来说,参修佛法的关键在于行愿,象地藏王菩萨一样发下大愿,而后不断地朝这个目标努力,地藏王菩萨的誓愿是:“众生渡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才是佛家真本色。守戒律自然有必要,但是他不是教条,所以说,鲁智深尽管喝酒吃肉,不避荤腥,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机械地死守戒律,对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铁的和尚们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时时不离世间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对于鲁智深来讲,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会打死郑屠,逃亡他乡,颠沛流离而无怨;才会风雨两千里送林冲方才心安;也才会为杀作恶多端的贪官,身陷囹圄而无畏!对于金家父女来讲,对于刘太公父女来讲,对于林冲来讲,对于青州城的黎民百姓来讲,鲁智深岂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无怪乎,李卓吾要誉之为“佛”、“大丈夫”、“真男子”、“勇人”、“仁人”、“圣人”,卓吾先生此誉也许并不过分。金圣叹则说得更加有情感,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水浒传李逵人物性格片析

皂白分明 鲁莽耿直

——读水浒传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 梁山泊双献头》

狄太公与刘太公同为受苦之人,“天下父母心”是相同的,然而狄太公的女儿私通奸夫王小二,刘太公的女儿被强人王江掳去,在李逵看来,两女有本质区别。狄太公女儿在李逵话下是“打脊老牛,女儿偷了汉子,兀自要留她!”是“肮脏婆娘,要你何用。”因而纵是狄太公心有不舍,还是被李逵剁做十来段。奸夫*妇,有悖天伦,还装神弄鬼,伤及家人,在李逵看来当是十恶不赦。这是李逵对邪恶之人的赤胆之心。刘太公一家敬佩梁山好汉,王江、董海二人,依附草木,假名托姓,自称宋江,刘太公听得说是替天行道,便叫十八岁的女儿出来把酒,结果王江、董海二人将刘太公女儿掳去,每夜轮一个奸宿,最终被李逵大斧结束性命。王江、董海二人强抢民女,冒充他人名姓,且差点儿输了李逵的脑袋,因而李逵心焦面热,一心要捉住冒充者,找到后满腔愤怒化作那一斧,“只一斧,劈胸膛砍倒,便把两颗头都割下来,栓做一处。”对于刘太公的女儿,李逵确确实实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一片赤胆忠诚;对王江、董海等恶人,并同他们的帮凶几个伴当,“一斧一个都杀了”。然后,与燕青收拾黄白之资,救出民女,放火烧了道观。

因宋江前些日子,正月十五闹元宵去会李师师,在时间上具备了作案条件,刘太公夫妇连夜的啼哭,声泪俱下控诉“宋江”,故李逵一口认定是宋江所为。因而,李逵径直回到梁山泊,直奔忠义堂,砍倒杏黄旗,扯碎了“替天行道”四个字。又当众痛骂宋江:“杀了阎婆惜,便是小样,去东京养李师师,便是大样。”又对柴进道:“若到那里对翻了之时,不怕你柴大官人,是米大官人,也吃我几斧。”李逵疾恶如仇,即便市自己兄弟,只要口是心非,只要是做了对不起民众的事,就要吃他李逵一斧头。当然,宋江自然不会去掳刘太公的女儿,至多去京城风流风流,去潇洒潇洒。砍倒杏黄旗,扯碎“替天行道”,当面遭李逵辱骂,宋江是不会太放在心上的,只能算做李逵犯下的错误。

李逵毕竟是李逵,小肚鸡肠,优柔寡断便不是李逵。鲁莽耿直之间透出的是李逵的英雄本色。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4219580htmlsi=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610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