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听说过一句话。
男追女,隔层妈,女追男,隔层纱。
我知道比较保守的女生都不敢主动的。
你得改变一下你的思想先,女生矜持是好,但是过分矜持就不好了。
更何况你喜欢他,但是他喜欢你吗?如果你不主动,他要是不喜欢你,她会向你表白吗?
你要主动点,这是先要,然后就是先相处一段时间,觉得彼此都合适了,那么不用你表白,他也会向你表白的。
但是我觉得异地恋,这不怎么好,虽然你们这样见过面,但是要是一起了,还是像网恋一样,你不知道他,他不知道你,你骗他,他骗你,彼此都不知道。
所以还是觉得如果你真的那么喜欢他就去表白,没那么喜欢就做朋友。
还有,他知道你是谁吗?
宋代包拯在端州做官时,写过一首《书端州郡斋壁》,如下:
清心为治本,(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
直道是身谋。(讲直道是立身的宗旨)
秀干终成栋,(好木料终成栋梁)
精钢不作钩。(好钢材坚强不屈)
草尽兔狐愁。(野无杂草常啃青草的兔狐发愁)
先哲有遗训,(牢记先贤留下的立身处事的教导)
毋贻来者羞。(决不能让后人想到我而觉得羞耻)
很明显,这是一首有感而发、表明心志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成了生产、生活水平较高的省份。社会上甚至流行“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但是,在包拯那个年代,广东却被视为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的野蛮地带。来两广做官的大都被认为不是“肥缺”“美差”,而是倒霉运滞。当时,朝廷惩罚高官的方式之一便是把他们贬到岭南来。苏东坡由中央先贬到湖北黄州,再贬到广东惠州,最后又更往南走贬到海南儋县。可见历史上的广东并不是一个被看好的地方。虽然包拯来端州与贬谪无关,但他同样不能避免要面对世俗偏见的舆论压力。他必然会有所回应。上述这首诗即为一种义正辞严的心志表白。
包拯的诗表白了什么呢?诗中第三联形象地刻画了他鄙弃偷吃公粮的鼠雀。这一联要作互文理解。仓多存粮鼠雀高兴;仓少存粮,鼠雀就不高兴。野无杂草,兔狐发愁;野有杂草,兔狐就不发愁。又,上联是主体,下联是衬托,意为:偷吃公粮的鼠雀才会仓多存粮就高兴,仓少存粮就不高兴,如同常吃杂草的兔狐野无杂草就发愁,野有杂草就不发愁。包拯所表明的,从原则上说就是追求“清私心”、“讲直道”,充当“秀干”和“精钢”;从实际上说就是坚决不做偷吃公粮的鼠雀,也就是不做用公共财富、民脂民膏养肥自己的贪官污吏。因此,包拯此诗隐含的潜台词是:他出仕为官志存高远,根本不会有对任职地点作肥瘦美恶的计较。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本意并不是情话,而是对家国的深沉的爱。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作者: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