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场景表白最合适

什么场景表白最合适,第1张

先要保证你们的关系比较熟悉亲近,如果才认识不久就表白显得唐突,姑娘会误会你对感情不严肃。

在这个前提下,给你几个建议。

一、微信聊天时

在情人节、七夕、光棍节这样的节日夜晚和她聊天。先捶胸顿足地自嘲:今天被各种暴击,这种日子真是够了!然后她会安慰你,你再顺势将话题引申到打趣她嫁不出去,说你不嫌弃她,愿意为民除害收了她。

二、夜晚散步时

约她吃晚饭,以助消化为理由和她散步是个好机会。看看星星看看月亮,诗情画意就有了对不对?一定要慢慢走,不要靠的太近,要给她一个安全空间她才放松。一定要多听她讲,而且表达你的同理心,站在她的角度理解她的感受,她就会和你亲近起来。等到分别的时候,自然地讲出那句话,然后潇洒地离开。

三、写情诗偷偷送给她

虽然现在写情诗的少了,但女孩子们还是很喜欢这种文艺风的表白方式。如果你没有文采也没有关系,找一首格调清新的名人作品,附上一两句真心的赠言,也可以从徐志摩、泰戈尔的情诗里摘录比较清新的句子,把诗放进漂亮的信封里偷偷塞给她。情诗不要选特别矫情那种,给几个参考:《你的名字》纪弦 《烦忧》戴望舒 《当你老了》叶芝

更多情感干货欢迎关注“茉九姑娘”微信公众号,搜索mojiugn就能找到我哟~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免费小说_徐志摩诗歌全集_上七猫免费看

「七猫免费小说」真正免费小说神器,全部免费,徐志摩诗歌全集,点击下载!注册领红包,当天能提出!

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广告 

美术_找美术就上拼多多_拼团优惠

美术,热卖排行,美术_超值性价比,品质保障。免费下载拼多多APP查看热门商品。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戴望舒的生平经历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人物经历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 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 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 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为适应环境,改称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 ,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 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 文协" 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 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 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 月30 日,与杨静( 丽萍) 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 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5 浏览1972019-09-01

戴望舒一生的情感经历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初恋 1928年,戴望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时年18岁的施绛平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平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施绛平偏偏笑而不答。戴望舒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平不悦。对施绛平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平勉强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平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现在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平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但施绛平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为他太爱施绛平,面对施绛平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1933年8月,戴望舒终耐不住贫困,他写信告诉父亲准备回国。父亲焦急中连忙写信告知施蛰存,施蛰存迅速电告戴望舒,请他慎重考虑回国一事。接着为其筹款寄去,又电告他不要回国。 戴望舒的旅法好友罗大冈曾在文章里记载:戴望舒手上的钱花光了,生活发生问题,于是他向里昂中法大学申请接济。而戴望舒在这样的环境里并没有好好学习,只不过把此当作生活的保障而已,尤其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传闻,戴望舒就更不去上课了。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在中法大学住了两年半,毫无成绩。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西班牙进步群众反法西斯示威游行。直到走时,他才把这个消息千诉罗大冈。上车时,只有罗大冈一人为他送行,学校没有给他途中的零用钱,只有一张火车票,从马赛至上海,是一张四等舱的船票,而其他学生是三等舱,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施绛平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平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与穆丽娟共结并蒂莲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 戴望舒与穆丽娟 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并于第二年结婚。但1938年5月,戴望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据穆丽娟忆起当年生活时说:"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平了。"1940年冬,穆丽娟回到上海决定离婚,戴望舒得知消息后,便 戴望舒与第一任妻子穆丽娟 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尽管这封"绝命书"写得如此伤感,还是未能动摇穆丽娟离婚的决心。戴望舒只好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戴咏素归戴望舒抚养。 第二次婚姻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 戴望舒、杨静及子女 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两人各带一个女儿,戴咏树归杨静,戴咏絮归戴望舒。 望舒之死 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频传。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这时,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戴望舒决定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留的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 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又过早离世。卞之琳在悼念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212 浏览127532017-05-22

戴望舒生平简短介绍及一件重大事件的概括300字以内,谢谢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扩展资料戴望舒嗜书如命。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 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 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施蛰存也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拥有它。

参考资料:

-戴望舒

2 浏览4842019-09-22

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一、生平事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二、人物简介 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扩展资料朱自清的故事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 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朱自清

25 浏览48942019-04-28

戴望舒与施绛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戴望舒死时45岁。这个现代派诗人,一生的恋情没有一桩完满。后来虽有过两次婚姻,但他心内一直无法忘却的女子是他的初恋。那个名叫施绛年的女子。 戴望舒认识施绛年缘于她的哥哥施蛰存。那时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主编,和戴望舒是好友。 施绛年当时在上海中学读书 戴望舒被其美丽吸引。他诗集的扉页题字给绛年表白。但绛年丝毫没有被打动。因哥哥的原因绛年没有断然拒绝戴望舒,希望他知难而退。有一回,戴望舒终于无法忍受这恋爱的折磨,他跳楼自杀来向绛年求爱。 也许是戴望舒那自小落下天花的麻子脸让她无法爱他,但在他以死相胁之后,她勉强答应与他先订婚。但随后又提出一个条件,他必须出国求个学位,回来有个稳定收入才可。 戴望舒不情愿又必须地踏上了"达特安"邮船赴法留学。他根本没有心思学习。在巴黎一年,他几乎没有去听过教授讲一堂课,而是每天躲在宿舍里翻译书稿换生活费。 这时,远在国内的施蛰存给戴望舒邮寄过他的工资作生活费。而绛年呢?她与一个冰箱推销员恋爱上了,感觉非常好。不久戴望舒就在国外风闻。他更没心思读书了。他没拿到任何学位,倒是翻译了很多书。回国后,找到绛年,当得知这一切都是真的时,他难以压抑心中怒火,当着施家父母的面,打了绛年一巴掌,既而结束了他们之间长达八年的恋爱。 戴望舒的初恋就这样结束了,就在他以后的婚姻中,绛年留给他的阴影总是时不时出现,以至他与穆丽娟婚后,很快就冷淡她,不与她说话交流,当她是个局外人。穆丽娟晚年时依然对戴望舒耿耿于怀。她说:"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完全给了施绛年去了。"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2 浏览952019-11-13

2评论

mybaogao50赞

你的回答帮我大忙了!

mybaogao50赞

谢谢楼主的回答(=^ ^=)

评论两句253

下一条回答

被赞8次

精彩推荐

蜜蜡与琥珀的区别蜜蜡怎么挑上微

天然琥珀蜜蜡,挂件手串把件0元起拍,蜜蜡与琥珀的区别微拍堂万件文玩精品

wweipaitangcom广告 

蜜蜡的形成过程 「琢颐」让你全面

蜜蜡的形成过程 其实蜜蜡很好认知,点击加「琢颐」微信zyml01,蜜蜡全面认

zymlzhuoyi520com广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有人说,最美的情话在民国。现在,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他们的爱情。

林徽因:《那一晚》(节选)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林徽因先生写作新诗,是受诗人徐志摩的启蒙和影响的。1930年左右,林徽因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休养时,开始提笔写作。据林徽因年谱考证,《那一晚》写于1931年,是年她27岁。该诗是为追忆10年前她与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初次相遇而作。这首诗发表在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正是徐志摩。该诗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也是她为数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

这首诗发表后,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这份伤感、含蓄的情谊在其唱和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切流露。

宗白华:《我们》

我们并立天河下

人间已落沉睡里

天上的双星

映在我们的两心里

我们握着手,看着天,不语

一个神秘的微颤

经过我们两心深处

宗白华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诗人,是“五四”时期“小诗”这一自由诗体的首创者。他善于利用小诗写景、抒情、议论(通过形象表达哲理)。《我们》这首小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诗是一幅美丽的画。星光下的静夜,一对痴情的青年男女手握着手,他们一会儿仰望灿烂的星空,想那古老、美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含羞对视,用眼睛交流。宏观的天地与微观的“我们”,具体的“我们”与无限的神思构成了一幅含蓄隽永、意境优美的画面。

卢前:《本事》

记得当时年纪小

我爱谈天你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

梦里花儿落多少

《本事》一曲虽是一首小歌,却是两位大师珠联璧合之作。词曲都是民国时期流行的通俗歌曲创作手法,易记易唱,一经演唱就风靡全国。《本事》的歌词,原是卢前(本名卢冀野)先生新体诗集《春雨》中的一首小诗。黄自先生为编写中国第一本音乐教材,选用了它并为之谱曲。至今台湾的高级中学教材中仍选有此歌。因为广为传唱,此歌成为了经典之作。

原诗其中一句“我们不知怎样困觉了”的“困觉”一词过于庸俗,多改为“睡着了”,所以现在看到的多为“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儿落多少”今多作“梦里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在作家三毛和宗璞的《东藏记》中都被引用过,以至于被人误为是他们的作品。

朱生豪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

“我知道寂寞是深植在我们的根性里,然而如果我的生命已因你而蒙到了祝福的话,我希望你也不要想象你是寂寞的,因为我热望在你的心中占到一个最宝贵的位置。我不愿意有一天我们彼此都只化成了一个记忆,因为记忆无论如何美妙,总是已经过去已经疏远了的。你也许会不相信,我常常想像你是多么美好多么可爱,但实际见了你面的时候,你更比我的想像美好得多可爱得多。你不能说我这是说谎,因为如果不然的话,我满可以仅仅想忆你自足,而不必那样渴望着要看见你了。”

“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致宋清如)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译本作品质量与完整性颇受好评,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认识宋清如前,他是寡言少语的木讷书生:“一年之中,一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多天,说话不到十句的有两百多天,其余日子说得最多的也不到三十句。”认识宋清如后,他变成了极其会写情话的人。

读了他的情书,大概就能知道朱生豪为什么能够译好莎士比亚:他的情书写得既深情感人,也展现了这个内向少年心中天真顽皮的一面,他对爱情以及翻译莎剧这项事业充满了至高无上的热诚。他的情书中的称谓可谓是花样翻新:宋、清如、好人、无比的好人、好、宝贝、宋儿、好友、好宋、澄、小姊姊、澄儿、小亲亲、哥哥、阿姊、傻丫头、宋姑娘、青女

在这一个一个的昵称背后,跳动着的是多么鲜活的情愫。当一个男人对爱人的称谓都花足了心思,可见他的爱有多么真挚热烈。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除了经典诗篇《断章》,世人对诗人卞之琳知之甚少。作为诗人,他师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作为翻译家,他的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代表了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最高成就。而作为才子,他一生苦恋“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留下刻骨铭心的遗憾。

卞之琳作诗,斟词酌句,苦思冥想,为寻找一个最合适的意象,他会达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地。在很大程度上,他不是以情写诗,而是以“思”写诗,以“理”入诗,所以他的《圆宝盒》《鱼化石》不是轻易就能理解的。当年,连梁实秋、胡适也大呼“看不懂”而予以批评。

诗人高洪波曾评价:“卞之琳先生是中国诗坛的琢玉者。他一生写的诗歌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是个很特殊的例子,真有点儿像当年唐代的孟郊、贾岛这样的苦吟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把诗当成一块玉来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诗作铮铮然有金玉之声。”

沈从文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致张兆和)

如果要评选民国最美情话,沈从文先生写给夫人张兆和的这句话绝对可以名列前茅。

提起他们之间的爱情,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那些信,从第一封到最后一封,那些滚烫而真挚的情话,即使是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动容: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在信中,他叫她三三。三三,三三,多么温柔的称呼,温柔得像一声叹息。写信的人和读信的人都已不在了,凭着这些信,他和她的爱情成了一个最动人的传说。

(本文综合整理自新华网、新浪网、环球人物网、孔夫子旧书网、豆丁网,来自网络)

夕阳下 寒风中闻雀声 自家伤感 生涯 流浪人的夜歌 Fragments

凝泪出门 可知 静夜 山行 残花的泪 十四行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回了心儿吧 参夜之歌 雨巷

我底记忆 路上的小雨 夜是 独自的时候 秋天 印象

到我这里来 祭日 烦忧 百合子 八重子 梦都子

我的素描

戴望舒(1905-1950)就是现代派中的代表诗人。他1905年3月5日出生于西子湖畔的一个小康之家,母亲卓佩其出身于书香门第,给了望舒很好的启蒙教育。1923年,他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系。在此之后,他翻译了威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一起创办了《文学工场》。在这期间,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为了表达他深沉的爱情,戴望舒用充满忧郁的诗来表达他的感受。

1929年4月1日,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优美、哀感、惆怅、朦胧,富有一种音乐似的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戴望舒也一时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3年,戴望舒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他不断用《路上小语》、《夜》、《独自的时候》、《到我这里来》向他心爱的姑娘表白自己的心迹,泣诉深沉的爱情。

为了得到他心上人的爱情,戴望舒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并发表大量诗作,成为中国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避居香港,在香港,他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斗争,成为一名活跃的抗日文艺战士,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宣传抗日。

1941年底,戴望舒被日本侵略者抓获入狱。在狱中,戴望舒并没有退却,在儿女情长和抗日救国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后经叶灵凤保释出狱。

1949年3月,戴望舒回到北平;6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处从事法文翻译工作。同时,戴望舒还翻译了大量诗歌和30余部外国文学作品。

在长期的斗争生活和不幸的婚姻生活中,戴望舒患了哮喘病,可他仍忘我地工作着,1950年2月28日,他带着对祖国的无限依恋,带着对自身生活的无数遗憾,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戴望舒的诗集创作,大致以抗敌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922年算起,到1937年止。这一时期,诗人在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修养的基础上,接受了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借鉴与改造其艺术形式,用来表现个人的寂寞和感伤情绪,隐秘、朦胧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特色。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旧锦囊"阶段

生活在杏花春雨的戴望舒,17岁就开始练习写作了。这时留下的作品现在能读到的仅有十二首(诗集《我的记忆》中的"旧锦囊"部分)。由于这位敏感的诗人一开始就患上了感伤主义的时代病,也接受过欧美消极浪漫主义的思想,崇尚表现诗人自我和内心生活,诗中充满了自怨自哀和无病呻吟的情调。如"为了如今惟恐有愁和苦/朝朝的难遣难排,/恐惧以后无欢日,/愈觉得旧时难再"(《可知》),"欢乐只是一个梦,/孤苦却待我生挨!/我暗地把泪珠哽咽,/我又生了一天!"(《生涯》)但从中也可看出,这一阶段的诗歌较注重词藻的色彩美,具有西方唯美主义的倾向。在诗体方面,也进行了多样的探索,有格律和半格律的自由诗,注重诗行的匀称和诗的韵律。语言上受古典诗词的影响,但又运用了现代的口语,清新纯净。

2、"雨巷"阶段

1925年戴望舒转到震旦大学研习法文,这使他有机会通过法文直接阅读威尔仑、古尔蒙、耶麦等象征派诗人的作品。象征派诗人重视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借鲜明意象来表达诗人隐秘的内心情绪等特点,与他的艺术个性非常接近,因而开始将其艺术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与此同时,前期新月派的诗人们正在积极地提倡建立格律诗,当时不少诗人正热衷于把旧诗平仄规律应用于新诗,甚至致力于旧诗形象、意境在新诗中的再现,这也给予他一定影响。1928年发表的《雨巷》就明显受到法国象征派和中期新月派的影响,标志着他的诗歌艺术渐趋成熟。

3、"我的记忆"阶段

《雨巷》引起巨大的反响之后,戴望舒并没有继续沿着"雨巷"走下去。西方象征派诗人勇于反抗传统的形式以及敢于标新立异的革新精神给了他极大的启示,他毅然抛弃了诗歌表面的韵律和格律,而是去追求内在的诗情、内在的节奏和神韵,他开始认识到"诗不能借重音乐",因为"韵和整齐的字句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杜衡《望舒草·序》)。于是,他一反过去对音乐美的追求,在《雨巷》写成数月以后,创作了与以前作品风格迥异的《我的记忆》。卞之琳对他这阶段的诗歌语言、形式、风格追求做过这样的概括:"在亲切的日常生活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功力的淳朴"(《戴望舒诗集》序)。《我的记忆》纯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选取了大量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烟卷、笔杆、酒瓶等等,从而形成亲切感;全诗的语调也是平静,不动声色,确实是一种"有节制的潇洒"。《印象》一诗以真挚的感情作骨子,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如果是青色的真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既是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又是具象与抽象的融合。"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又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是"人"感觉中的"自然",是追随"自然"的"人"。可见,从《我的记忆》起,一种舒卷自如的自由诗体便成为戴望舒得心应手的形式。这种诗体形式是在充分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又大胆借鉴西方诗歌艺术优点的基础上揉合而成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无韵自由诗的成熟。

后期创作是从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民族的忧患和个人的遭际,使戴望舒不能再心安理得地沉湎于"小我"的伤感之中,他的视野拓展了,即使还是感慨个人身世的题材,情感也较过去而变得深沉、凝重了,现实性更加增强了。由时代和命运陶冶的诗人的现实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一贯诗风。那种因奇丽的意象生成的朦胧、空灵的气氛冲淡了,诗人更多地运用写生的方法来呈现其真实的情绪。"这带露台,这扇窗,/后面有幸福在窥望,/还有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这已是天堂";"可是这带露台,这扇窗,/那里却这样静,没有声响,/没有可爱的影子,娇小的叫嚷,/只是寂寞、寂寞,伴着阳光"(《过旧居》)。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戴望舒也积极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参与了唤起民众的抗日宣传工作。现实的教育与生活磨炼,逐渐提高了他的认识并开扩了他的胸襟,也不断熔铸了他新的感情、新的形象与新的语言。1939年元旦,他写下的短诗《元旦祝福》,就是这种变化的第一曲新声。诗人们诚挚的态度,欢乐的心情与高昂的节奏,向祖国和人民表达了他美好的祝愿:祝"我们的土地"滋长出"更坚强的生命",祝"我们的人民"获得"自由解放"。使得他的诗歌,真正像他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应成为抗战的一种力量","中国新诗有更深邃一点的内容,更完美一点的表现形式"(戴望舒、艾青主编《顶点》诗刊创刊号《编后杂记》)。

1941年香港沦陷后,戴望舒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出他一生中最富于爱国热情与战斗气息的诗篇,如《狱中题壁》、《等待》、《心愿》、《我用残损的手掌》、《偶成》等,诗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诗风明朗、雄浑。在土牢中,在潮湿污秽的角落,作者经历着生死考验,也经历着情操的砥砺。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面对死神,他关怀的是苦难的祖国的命运,尤其瞩望于辽远一角的"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作者的构思相当别致,用手掌轻抚钟情之物--先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把祖国大地依次抚摸;继之着重对"那辽远的一角"的热烈抒情;最后表达了对"永恒的中国"的巨大憧憬。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在本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节奏融和了作者的感情流动而有韧性。《狱中题壁》是他另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这首诗并没有实写诗人在敌人狱中的生活感受,而是据实以构虚,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诗境。诗的幻想世界是以两个假想作为支柱的:一个是设想自己已经死亡,另一是设想抗日战争终于胜利。诗人就是在这两个支点上展开对友人的情真意深的倾诉,这样构思,首先是突出个人和祖国血肉相连的命运,在这里,承受被捕坐牢灾难的不是诗人孤独的个体,而是"你们之中的一个",也就是说个人与祖国是忧患与共的,他的苦难就是祖国的苦难!因此诗人才会呼唤:"他怀着的深深的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即使自己死亡了,因为是为祖国而死亡,所以诗人也才坚信:"我会永远的生存/在你们的心上"。这种构思方式也有利于把诗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祖国胜利的确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诗篇一方面用肉体的死亡突出爱国精神的不灭,在凯旋之日,即使从泥土里掘起的只是自己"伤损的肢体",但诗人却坚信人们用胜利的欢呼,会"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而另一方面,诗篇又用死后对光明的眷恋映照出生前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希望胜利时,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并且告诉人们:"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死后尚且如此,生前可想而知,生生死死,都执著于自由和光明。在艺术方面,文字于沉郁中显出力度,语调从舒缓里见出深沉,形象和画面平实、素朴而又飞扬着浪漫的激情。这种幻想和现实交融的艺术境界,把诗人那种坚贞不屈的意志和民族解放的信念表现得入木三分,达到令人难忘的程度。

总之,戴望舒的后期创作,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了他从现代主义向着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表现上,它们大都押韵,多重词复句,讲究句式和章法,部分地恢复了曾被诗人抛开的音乐性和新格律形式,显示出一种在较高层面上的回归。

  原文

  戴望舒。《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网友赏析:

  1、栅栅 :现代新诗星光灿烂时期是五四前后。新诗吸收了古诗的韵律味,富有音乐感,赋予白话更容易舒情达意。

  这时期有许多名家写白话新诗。其中有著名的“湖畔诗人”应修人等,戴望舒便是其中之一。这些诗人的新诗与同期新诗倡导者力行者不同的是除是白话外,还很注重诗的韵味。戴望舒的这首《烦忧》音调回环曲折,一如诗中的这种烦恼的感觉。欣赏。

  〔长篙:这是在网上看到的最中肯的分析,简单明了。而且与背景相符。〕

  2、 作者:你的秋天

  没有故事的人,只有破碎的思绪。只是从未试过,竟然如此害怕惊扰一个人的幸福,又如此放不下。如果能够,希望能时光能倒回十年,重新和你相遇。因为不能,所以只能记下这一点点胡乱的言语,为了你,也为了自己。

  黄昏

  害怕黄昏,害怕天色渐晚的怅惘。害怕越来越昏暗的屋子和无所适从的思绪。于是几句简单的对话成了最初的牵绊。我知道,我知道你也一样的怅惘,只是怅惘。空虚像潮水一样淹没,和黑暗一同袭来。等待睡眠,等待黎明,等待把一个又一个日子填满。一个小小的窗口在屏幕上跳出来,你永远不知道,它曾带给我多少深深浅浅的欣喜,那一天,会变得特别轻快。你永远不知道。

  秋天

  下雨了。春天的雨。淅淅沥沥,乍暖还寒。你说你喜欢秋天。四季的轮回,在指间悄悄滑落。计算不出还有多少时日,有一个字,不想触碰,怕碰了就会污浊,就会失去。却还是忍不住问了,在那样一个时刻,你答了,却为什么只是那样一个时刻?尽管只是那一次,还是小心翼翼地欢喜地记得了。忘了自己有多卑微,只将柔软的一面对你。多少对于别人不可原谅之处,因为是你,皆成了欢喜。

  活着

  从什么时候起,生活变成了活着,没了根基。你的绝望,也是我的。有时候,呆呆地望着墙壁,如果一头撞上去,会死吗?看到绳子,很多颗安眠药。不是因为什么,什么也不为。也可能只是为了厌倦。可是不能,还是活着。

  歌

  歌,是不是生命中唯一的亮色?你听,于是我听。风柜来的人。“你从风中走来,就不曾停下脚步……”,感觉那就是你。一个微微皱着眉头的少年,一个风铃一样敏感的少年。遥远的乡村,遥远的城市,看着你走。月亮代表你的心,你唱给她的。遥望你的眷恋,感觉你的浓烈和暗淡。那是你的幸福,远远望着,时时给予着些许无用但真切的祝福。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心里隐隐的痛了呢?把隐隐的痛一点点捻平,竟然也像个伤口了,错愕。

  后来

  慢慢明白了你。慢慢决定,该有个结束的时候。你已经弥漫在周围,感觉到危险。虚无的,渺茫的,却实在的弥漫着了。怕了说话,说得越多,竟是越多的依恋。慢慢演变成痛苦,于是慢慢把连着的线索一根根切断。怕惊扰了你,和你的她。自己织的网。慢慢的,以为复原。蓦然朋友的一句“天,你怎么这么憔悴”,惊觉你还在心里。只是,只是,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长篙:这里作者容入了更多的感情来表达出与诗的和唱。

  3、一抹乡愁:这首诗的格式的表现手法采取的是回环反复,把自己欲言又止的心情浮现在读者面前喜欢这诗的音韵美,读起来和谐顺畅

  4、无名:名作赏析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备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在新诗史上,戴望舒自有他一席地位,不过地位并不是很高。

  “五四”前后,科学与民主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社会使命感笼罩了一个庞大的“烦忧”群。戴望舒就是这样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烦忧者之一。他写了许多烦忧者的诗篇,这一杰出的诗篇《烦忧》为这一群体的心态与精神作了集中的观照与画像。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写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叫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

  清秋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大海寄寓着无尽的相思,读来已是使人伤怀,加上“寂寞”,加上“辽远”,便把诗人落寞无奈与欲罢不能的相思之情展示得更为深刻细致,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愁肠百结,落寞孤寂中,作者却突发奇想,身边有人来问你的烦恼,你的忧愁,这时你会如何回答?是和盘托出,把一腔愁绪全部告诉对方,还是讳莫如深,紧紧瞒住?自己虽有选择的自由,但面对关爱你的朋友的询问,你能装聋作哑吗?那么,这种欲言又止的心理又如何表达呢?“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不敢”二字实在是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矛盾心态,且把读者引向无穷的遐想之中。上面四句,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下面四句,将上面四句作逆向排列,粗粗看似回文诗,细想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花拳绣腿般的故弄玄虚,而是作者那种络绎不绝、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首句既像反复,又似顶真,联络照应密不透风。尽管是激烈而又矛盾的“不敢说出”。但想要心情倾吐的希望又是那么迫切,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有心人不妨在那里作一次感性的神游。全诗以“清愁”作结,却正好表达了成熟的思想者以“却道天凉好个秋”式的常语来表达自己复杂心态的不同寻常。

  全诗八句两组,呈轴对称排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这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格律诗影响的结果,前四句的压韵为后四句的复唱设置了先机,故读来十分上口,给人留下齿颊生香的愉悦之感。

  长篙:这是在百度搜索的,应该就比较成功和透彻的诗评,从诗人背景与主观及当时的诗潮分析入理,这种评比较实在,前几段有论有据,分析的相当好,但后面局部有夸大的嫌疑。作者强加了一部分个人的感受。例如这句:“日益汹涌的思念之情在放纵宣泄”其实这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诗歌,可以讲不温不火。这是因为戴望舒低调厚实的个情,性情属凉,易伤感,何来鎏烫激情?

  5、以回文的诗形呈现迂曲的情感世界

  ——戴望舒《烦忧》研读

  作者:长河落日

  这首诗出自戴望舒的诗集《望舒草》。作为三十年代中国诗坛的重要派别——“现代”派——的重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集中描绘了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的心灵轨迹。在人生的旅程中,有阳光灿烂般的欣悦激动,也有阴雨绵绵似的苦恼烦忧,那么,此刻郁结在诗人心中的烦忧是什么呢?诗人没有直接表露,而只对人谎称是自然引发的忧思,是出自时空变换的原因:从时间上说,是秋之伤怀(“寂寞的秋的悒郁”);从空间上说,是对远方的忆念(“辽远的海的怀念”)。其实诗人深知,这些忧思只是假象,烦忧的真实原因来自爱情的追索,是对“你”的思念和“你”“我”之间爱情的扑朔迷离才引发了我心底无尽的烦恼与忧愁。

  这首爱情诗采取了回文体的独特表达形式,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句子完全相同,只是在排列上刚好颠倒过来,构成回文。这种回文的书写形式,既写出了诗人情感的回环往复,也交代了诗人心意的徘徊缱绻,把诗人对爱情的痴恋和爱而不得的痛苦形象地描画出来。这种回文体的表达形式,反映了诗人在构思上的精巧,在百年新诗的文本中是并不多见的。

  长篙简评:这好象是一位老师的评析,在后段的评价中给出了合理的评定,是正确而公认的。比较各个符合诗人的处境与艺术处理的想法。

  6、网友:诗酒自娱

  说是 辽远的 海的 相思

  说是 寂寞的 秋的 清愁

  假如 有人 问你的 名字

  我不敢 说出 我的 烦忧

  我不敢 说出 我的 烦忧

  假如 有人 问你的 名字

  说是 寂寞的 秋的 清愁

  说是 辽远的 海的 相思

  指韵式,换一个方式说明,就是这是一首歌咏暗恋的绝唱,也是白话格律诗的典范。

  其格律规范如下:

  每节四行,每行四顿(以空格标明),韵式为ABAB,BABA。

  而且,请注意,这是一首回环体的八行诗。

  一二一二,二一二一

  即全诗用了两个韵部,“支”韵与“侯”韵。落实到此诗,就是

  思、字与忧、愁隔行相压。

  长篙:这是网友的另一种认识,诗人的诗歌总能引起浮想,在诗境里,不能不说有某种格律的暗唱,这也符合从古体诗到现代诗的过渡。因此,分析有一点道理,至于诗人是不是有意为之,则另当别论,但我偏向于一种自然的打动,诗境随意而发,布局紧凑合理,形式新颖却不失回文的体格。

  长篙赏析: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看到戴望舒的名字,一种伤感油然而生,想到江南的雨巷与爱情的失意与渴望,那种酸楚的隐忧让人心痛。

  戴望舒的诗歌气质优雅,气宇清淡,气节不凡。诗质纯朴,真挚自然。这可能与江南的风光有关,江浙一带总是产生多情的文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有着梦幻般的浪漫激情。我们打动着,并深深地被这种优雅吸引,哪怕是忧伤。

  江浙一带的文人显然不是北方的豪气,对爱情并富有真诚执着的追求。这与当地的个性有关,戴望舒把对爱情的执着与低调的气息演绎出一种悲鸣,感染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显然,光有性情而没有表现力是不能打动读者的,戴望舒用最自然的心底表白的声音感染着读者,我们看到《雨巷》的心理联想,读者充满了同情与感动。在这首诗里,仍然反复强调着这种基调。虽然没有摆脱古体诗格律的影子,却能够自然地与白话诗有机结合,有着散文化的散开,又有着浪漫的回收,这也是我们感兴趣的地方。我们读爱情诗太多,许多优秀的诗让我们感动。

  下面分析下这首诗:

  这首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清晰自然。读这首诗的时候,使人联想到船,月亮船的摇晃,水的波浪散开。。。。。

  其实这首诗不仅仅是反映出诗人对爱的梦呓,更暗瞒着一种文学艺术,是一种处理方法。我们有混淆的地方,是因为同样的字数,表现出回文的状态,使我们内心感觉摇晃而打动。我们分析一下具体文字便可能看到其中内巧。

  这首诗明了,一观而过,但仔细惴磨便会发现其深远的内涵。

  这首诗由浅及深,又由深到浅。给人以摇晃的感觉,不仅仅表现在回文。而是其中所展示的内心。分析如下:

  为什么说由远及近:我们看首句“秋”,一个秋字,是富饶的。为天,其深其远,无穷无尽。不远吗?第二句“海”,有一种视角来看从地平上看,为地。目光由天远到脚下延伸;第三句“我”有人问我,近了,非常的近了。指代我“人”,视角镜头进一步拉近。并延伸到“天地人”的关系,从无意中切近自然。最后一句“心”。为什么?你问我,我不敢告诉你,还是保留在内心。是不是更近了,近的不能再近。反之则远,从天地到人心。一种反复的摇荡,你感觉到了么?诗人的心胸是宽广的,把爱容入了天地,天地为父为母,为爱人,有什么理由来拒绝这种爱?

  诗人的内心,诗人的诗性,诗人的坦诚是这首诗的成功所在,而诗的回文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无需过多地强调这种形式,诗人只是借助了这种形式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而这种表达效果出其的好。而不是诗人有意为之,为回文而回文。这就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我们阅读一定不要舍全求偏,不读其本木不能解其本意。

  诗人的其他诗句都有这种感受,而且有唠叨重复的成分,例如“雨巷”,作为现代诗讲,他不够精简,更多的可倾向于一种散文化语言。可对当时讲,我们可以展开联想,江南的雨是不是很唠叨呢?在这种特点的环境下,与大自然的巧合才是人心之根本,不打动才怪。我们可以从对女人的欣赏中,用忧伤的色迷迷的眼来对待这种人性的解剖。为什么不能连续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呢?

  诗人内心情感的发挥,可能不善于讲话,可他的内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思考,一种更加渴望、更加成熟的想法。这样才形成了诗,充满了内心的感情。我们该感谢这种表达方式,她记载了内心世界丰富而彻底。

  按你想要的摘了一些,,挺多的 解析上还是最后一个比较好吧(个人认为)

  从这摘得

  http://bbsfrguocom/MINI/defaultasp26-1003203-0-0-0-0-0-a-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53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2
下一篇2024-0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