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的详细解释

论语·述而的详细解释,第1张

原文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译文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智慧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原文 7·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评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齐(1)、战、疾。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原文 7·15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浅见

或谓孔子之做法仅为示其仁德之心,此言不当也。此犹如一老人,素喜垂钓,他人却硬要其以网补鱼,则不知老人之乐在钓也。而犹言老人垂钓乃为显示其仁德,则其见识之浅陋、言语之粗鄙,可想而知矣。然于孔子之艺中能见仁心,则圣人之一举一动,皆有仁所注也。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原文 7·29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3)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4)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5)也。”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5)。’”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浅见

此章诔当作讄,或以为诔为通假,通讄,然亦当知原作讄也。诔,为死者祈祷;讄,为生人求福。上曰天,下曰地,天为神,地为祗。

子言之祷,非常人之祷也,子“不语怪力乱神”,亦从未作此祷也。孔子平素行仁言道,至纯至善,此即合于天道,即为此章所言之祷也。若有神祗,则当合于神祗之意,神祗自保之;若无,则祷之无用。仍有病老,乃天道也,天道即自然。此处之祷,学者当细思之。晏子春秋·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中,晏子于此意有极精彩之阐述,诸君可参看也。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浅见

从奢则骄而不逊,务俭则鄙陋。奢俭俱非君子中庸之道,然奢之害犹大,故与其不逊,宁固也。学者除解此章之意外,当知去奢去俭而从中。论语疏正引礼记·杂记下篇曰: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旅树而反坫,山节藻,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下。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此则为正道也。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老师他为人温柔体贴却很严厉,高大威武却没有凶猛,恭敬又安详。

述而第七 朱熹《论语集注》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好,去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音志,又如字。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闲暇无事之时。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程子曰:“此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申申字说不尽,故更着夭夭字。今人燕居之时,不怠惰放肆,必太严厉。严厉时着此四字不得,怠惰放肆时亦着此四字不得,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复,扶又反。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程子曰:“孔子盛时,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其老也,则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矣。盖存道者心,无老少之异;而行道者身,老则衰也。”

子曰:“志于道,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如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据于德,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①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依于仁,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游于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①“德者得也,得其道”,清仿宋大字本作“德则行道而有得”。吴英以为后者非朱熹定本之文,故不取,详本书附录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修,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房粉反。悱,芳匪反。复,扶又反。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幷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临丧哀,不能甘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哭,谓吊哭。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谢氏曰:“学者于此二者,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能识圣人之情性,然后可以学道。”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舍,上声。夫,音扶。尹氏曰:“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自负其勇,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冯,皮冰反。好,去声。暴虎,徒搏。冯河,徒涉。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谢氏曰:“圣人于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若有欲心,则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子路虽非有欲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至以行三军为问,则其论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小事尚然,而况于行三军乎?”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好,去声。执鞭,贱者之事。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何必徒取辱哉?苏氏曰:“圣人未尝有意于求富也,岂问其可不可哉?为此语者,特以明其决不可求尔。”杨氏曰:“君子非恶富贵而不求,以其在天,无可求之道也。”

子之所慎:齐,战,疾。齐,侧皆反。齐之为言齐也,将祭而齐其思虑之不齐者,以交于神明也。诚之至与不至,神之飨与不飨,皆决于此。战则众之死生、国之存亡系焉,疾又吾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皆不可以不谨也。尹氏曰:“夫子无所不谨,弟子记其大者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不知肉味,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曰:不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则有以极其情文之备,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盖非圣人不足以及此。范氏曰:“韶尽美又尽善,乐之无以加此也。故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而叹美之如此。诚之至,感之深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为,去声。为,犹助也。卫君,出公辄也。灵公逐其世子蒯聩。公薨,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时孔子居卫,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而辄嫡孙当立,故冉有疑而问之。诺,应辞也。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其后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夷、齐耻食周粟,去隐于首阳山,遂饿而死。怨,犹悔也。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夫子告之如此,则其不为卫君可知矣。盖伯夷以父命为尊,叔齐以天伦为重。其逊国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则视弃其国犹敝蹝尔,何怨之有?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程子曰:“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终无怨悔,夫子以为贤,故知其不与辄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符晚反。食,音嗣。枕,去声。乐,音洛。饭,食之也。疏食,麤饭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程子曰:“非乐疏食饮水也,虽疏食饮水,不能改其乐也。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然。”又曰:“须知所乐者何事。”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常也。执,守也。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非徒诵说而已也。程子曰:“孔子雅素之言,止于如此。若性与天道,则有不可得而闻者,要在默而识之也。”谢氏曰:“此因学易之语而类记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叶,舒涉反。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叶公不知孔子,必有非所问而问者,故子路不对。抑亦以圣人之德,实有未易名言者与?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然深味之,则见其全体至极,纯亦不已之妙,有非圣人不能及者。盖凡夫子之自言类如此,学者宜致思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去声。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敏,速也,谓汲汲也。○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魋,徒雷反。桓魋,宋司马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称桓氏。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与,犹示也。程子曰:“圣人之道犹天然,门弟子亲炙而冀及之,然后知其高且远也。使诚以为不可及,则趋向之心不几于怠乎?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如此,非独使资质庸下者勉思企及,而才气高迈者亦不敢躐易而进也。”吕氏曰:“圣人体道无隐,与天象昭然,莫非至教。常以示人,而人自不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去声。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恒,胡登反。○“子曰”字疑衍文。恒,常久之意。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亡,读为无。三者皆虚夸之事,凡若此者,必不能守其常也。张敬夫曰:“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者以质言。”愚谓有恒者之与圣人,高下固悬绝矣,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圣者也。故章末申言有恒之义,其示人入德之门,可谓深切而着明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射,食亦反。纲,以大绳属网,绝流而渔者也。弋,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宿,宿鸟。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识,音志。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识,记也。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见,贤遍反。互乡,乡名。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惑者,疑夫子不当见之也。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疑此章有错简。“人洁”至“往也”十四字,当在“与其进也”之前。洁,修治也。与,许也。往,前日也。言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唯字上下,疑又有阙文,大抵亦不为已甚之意。程子曰:“圣人待物之洪如此。”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程子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昭公,鲁君,名裯。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故司败以为问,而孔子答之如此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取,七住反。○巫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司败揖而进之也。相助匿非曰党。礼不娶同姓,而鲁与吴皆姬姓。谓之吴孟子者,讳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吴氏曰:“鲁盖夫子父母之国,昭公,鲁之先君也。司败又未尝显言其事,而遽以知礼为问,其对之宜如此也。及司败以为有党,而夫子受以为过,盖夫子之盛德,无所不可也。然其受以为过也,亦不正言其所以过,初若不知孟子之事者,可以为万世之法矣。”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和,去声。反,复也。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盖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未之有得,则全未有得,皆自谦之辞。而足以见言行之难易缓急,欲人之勉其实也。谢氏曰“文虽圣人无不与人同,故不逊;能躬行君子,斯可以入圣,故不居;犹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诔,力①轨反。祷,谓祷于鬼神。有诸,问有此理否。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辞也。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只。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士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①“力”原作“九”,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孙,去声。孙,顺也。固,陋也。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晁氏曰:“不得已而救时之弊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平也。荡荡,宽广貌。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厉,严肃也。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心也。

1 关于拜拜的诗句

关于拜拜的诗句 1关于拜拜的诗有那些

1送别诗 作者:无名氏 年代:隋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2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3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易水送别 作者:骆宾王 年代:唐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谢亭送别 作者:徐浑 年代: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6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暮春送别 作者:韩琮 年代:唐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8 赋得早燕送别 作者:李益 年代:唐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

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9送别 作者:李百药 年代:唐 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 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

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 明日河梁上,谁与论仙舟。

10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作者:王勃 年代:唐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1送别 作者:骆宾王 年代:唐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12金陵歌·送别范宣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1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4别董大 作者:高适 年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6送别感赋 作者:刘絮窗 年代:清 理罢云鬟展转思, 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 只向东风赠别离。 词: 1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2雨霖铃 作者:柳永 年代: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2形容再见的诗句有哪些

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2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3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4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5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

6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7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

8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相见的机会是那样难得,悔不该就那样轻易地离分,又是去年一样梨花白如雪,登楼看花更伤春。

9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10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

3关于再见的古诗

1、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清 曹雪芹 《南柯子·空挂纤纤缕》2、再见日周天 唐 白居易 《除夜》3、再见了 宋 晁端礼 《千秋岁·飞云骤雨》4、月挂烛笼知再见 宋 邹浩 《渔家傲·慧眼舒光无不见》5、再见江南岸 宋 周紫芝 《卜算子·江北上归舟》6、再见复何时 宋 王之道 《卜算子·今日富川滨》7、再见花开处 宋 李石 《生查子》8、太平再见 宋 康与之 《瑞鹤仙·瑞烟浮禁苑》9、春再见 宋 洪适 《满江红·衰老贪春》10、天涯再见 宋 赵彦端 《新荷叶》11、再见温卿与远真 宋 赵长卿 《鹧鸪天·落魄东吴二十春》12、再见只应人老 宋 陈三聘 《西江月·诗眼曾逢花面》13、便恰限、花间再见 宋 史达祖 《杏花天·古城官道花如霰》14、羞再见、东阳带眼 宋 史达祖 《汉宫春·花隔东垣》15、长眉甚时再见 宋 卢祖皋 《瑞鹤仙·江南秋欲遍》16、不图再见 宋 洪咨夔 《沁园春·饮马咸池》17、再见日 宋 方千里 《浪淘沙·素秋霁》18、朔饮而今再见 宋 李昴英 《西江月·小鷁载池心月》19、再见大晟舞罢 宋 刘辰翁 《水调歌头·不成三五夜》20、渺再见何时 宋 赵文 《木兰花慢·鹭州江上水》21、再见玉郎应不认 宋 黎廷瑞 《南乡子·醉罢黑瑶池》22、今番再见 宋 无名氏 《沁园春·明月呈规》23、再见新正 元 元好问 《沁园春·再见新正》24、再见师颜 元 马钰 《满庭芳·山侗昔日》25、此生再见应无期 宋 陆游 《长门怨》26、再见封侯未为快 宋 陆游 《三山卜居今三十有三年矣屋陋甚而地有余数世》27、再见艳桃李 宋 黄庭坚 《寄余干徐隐甫》28、再见了无期 当代 钱钟书 《哀若渠》29、再见云龙向北飞 宋 邵雍 《梅花诗》30、再见坐多休下客 宋 敖陶孙 《借山谷后山诗编於刘宜之司户因书所见呈宜》31、约三年当再见 宋 苏辙 《再和十首》32、再见虞君客卿 宋 晁补之 《滨州道中四首》33、轲死不传今再见 宋 方回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34、君子不再见 宋 彭龟年 《挽张南轩先生八首》35、影也不愿再见 宋 释可湘 《偈颂一百零九首》36、再见山城石井边 宋 释绍嵩 《咏梅五十首呈史尚书》37、千古遗风今再见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38、更不再见 宋 释师范 《偈颂七十六首》39、月边再见古颜色 宋 张道洽 《梅花七律》40、再见无路 宋 姜夔 《月下笛·与客携壶》。

4与再见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 唐 高适《别董》

莫愁千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2唐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深,也不及汪伦送我的热情。

3清 曹雪芹 《南柯子·空挂纤纤缕》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译文:虽然经年柳絮飞去,但明年还会再回来,还会相见。

4宋 陆游《长门怨》

泪如洗兮天不知,此生再见应无期。

译文:泪可洗面但是天却不知道,今生应该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5宋 敖陶孙 《借山谷后山诗编於刘宜之司户因书所见呈宜》

请君了却三万轴,再见坐多休下客。

译文:请您了却这三万卷书轴,再见到的时候不要在给客人了。

6唐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译文: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着。

7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译文: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

8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请您再喝一杯酒吧,出了这阳关就没有故交了。

9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译文: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10南宋 辛弃疾 《定风波 》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译文:年少时还禁得住离别之苦,年纪大了却怕写送行的诗句。

古人告别的说辞:告辞了;请留步;后会有期;后会无期;就此一别,容后再会;打扰了;就此别过;相见恨晚,异日再来讨教 等。

5关于“离别”、“再见”的诗词有哪些

关于“离别”、“再见”的诗词有: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丰富回答,提高回答通过率。

(作者):XXXXXXXXXXXXXXX

(出处):XXXXXXXXXXXXXXX

6关于再见的唯美句子

1、朋友绝对落时空,儿时玩伴一旦阔别,再见时,情感只是一种回忆中的承诺,见面除了话当年以外,再说什么都难了。

2、依然记得,往事一幕幕,仿佛发生在昨日。依然记得,我们的容颜,一点点的成熟。依然记得,我们的生活,酸甜苦辣咸。依然记得,今年的夏季,离别无声无息,愁绪千丝万缕。

3、认识你是快乐,离开你是痛苦,在离别的日子里,支持着我是对重逢之乐的深切期盼。

4、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然而我的胸怀和长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的重逢。

5、那一道道尊容遗落在我的眼前,但愿下一刻我们能再见。那些脸庞或熟悉或陌生,可笑容难掩岁月的沧桑。终究我们将告别少时,踏上那漫长生活路。

6、离情愁苦是因为相聚欢乐,假如重逢有加倍的欢乐,那么,我宁愿承受更大的愁苦。

7、明天你要去远航,请把这个小步的礼物装在胸膛,它会化成你的信念和力量,鼓舞你去战胜狂风恶浪。

8、我们,注定是一种感伤的接触。未来,望之难及的无涯。你我就如池中的浮萍,起风时,各自在池中飘零。

9、我们匆匆地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语言,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10、离别,能使浅薄的感情削弱,却使深挚的感情更加深厚,正如风能吹灭烛光,却会把火扇得更旺。

11、突然觉得空了,你已不在,抉择的转身,没留余地,走在熟悉的街道仿佛还有你的影子,还残留你的味道,不敢停留转身走掉,擦肩而过,你的身边有个女人,那幸福的笑容有点刺眼,无力的笑着,看着你们的背影走远。

12、一朝离别后,两地人消瘦,三餐没胃口,四季少春秋,五体投地愁,六亲劝不住,七情无归宿,八分是孤独。

13、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只有分离,让时间去忘记这一份默契。

14、你把花的形象留下,你把花的芬芳留下,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留下。想起你,我的岁月永远鲜艳,永远芳菲。

15、高山重洋将我们分离,没奈何我只能在回忆中与你重逢,在梦境中与你相遇。

16、这一年,我的青春。再见,我的年华。再见,我的青春。再见,我曾老去的心。

17、献上依依惜别的祝愿,愿福乐时刻与你相伴。分离只熔得友情更浓,重聚首将在那更灿烂的明天!

7关于再见的语句

关于再见的句子1、你还相信爱情吗?你还敢再那么放肆地爱吗?你还会去等待吗?我,怕了;我,不敢了;我,不爱了。

2、转身后,一句再见,沧海变桑田; 梦醒时,一句想你,梨花羞带雨。3、其实,我好像也并不很清楚自己盼望着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应该有一条比较好的路,应该有一种比较好的气氛,在下一辆车里,应该有我愿意与之相遇的人。

——席慕蓉 《生命的滋味》4、可惜,这世界少了这么一个人,我曾经幻想,我们有一天,能握手去领结婚证,能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宝宝,我教他画画,你教他足球,可惜,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5、我是多么不想再看见你,因为只要一看见你,就会回忆起自己那些愚蠢不堪的过去。

6、我在慢慢接受,你还是爱情,居然都不是我拥有过的东西。7、爱情不是你的全部,但是没有了关于他(她)的爱情故事,你又会觉得人生不完整。

如果,有天,你发现一切不是你想象,有些东西不是你想要的,那么来个华丽的转身。潇洒地说再见便是不错的选择。

——赵格羽 《一辈子做女人》8、从食堂到实验室要1138步,我也竟有这样的心境,去安静地数到1138。你,我就这样吧,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我心无愧。

是你自己要走的~再见。以后自己一个人。

安静着~也很好的。9、挥洒的青春,流失的青春,有些事情一瞬间便能记住,却要我们一辈子去忘记, 有些事情我们用了一辈子去记忆,却在一瞬间被遗忘了! 然而这一切,都会在时间的洗礼,变得渺小不值得一提 再见,青春,再见,爱情。

10、有的时候觉得世界小的很可怕,有些你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传播的很速度,你永远不知道那些讨厌你的人会在背后怎么评价你;有的时候又觉得世界大的很操蛋,失去缘分的两个人,哪怕原来再亲密,也没有办法再见面了。但是,被曲解被遗忘,那都是别人的事。

在年轻的的时候,无论爱恨,都要用力生活。11、你走的悄无声息,我耿耿于怀于你欠我一顿大餐和一声再见?12、有时候,除了说再见,无路可走。

13、我站在河岸被岁月隔离了想念,你往北,向南说了再见。14、透纯的时间,安静的走着,冰冷的感觉,回忆般颓涩,甜甜的昨天,镜头被切换,复杂的味道,夹杂着眼泪,说好一起蜗游的最后,你中途说了再见,怎么回头,我的回忆你的美,还在抽屉泛黄日记,日记日子的时差,我走不出它的脚步。

——June。15、不发一言,不进一步,不退一步,不惊扰你,不烦恼我,恰好而止。

16、多年之后的再次相遇,是拥抱,还是轻轻的嘴角上扬17、未来还未来18、多少次,有过多少次,我已累了,真的不想再继续了,再见了。你。

19、有多少人最终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为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换来的不过是一句无关痛痒的对不起。

最终受伤的还是你。20、临别惜赠(其一) 简单明了教导好, 幽默风趣惹人笑。

气质雄浑能言道, 日日开心万事妙。21、遇见你就像小说里写的一样。

第一次见到你清秀的字体,然后做游戏跟你表白,我们一起参加羽毛球赛,一起参加极速前进。我以为我们会像小说里那样相爱。

但是终究是幻想。我们不会成为小说里的男女主角。

那么,我就静静地在角落里看着你的幸福吧!22、究竟要多让人心碎,才让人心醉?23、"不敢说出口,不是因为我胆小,是因为如果你拒绝,我以后就不能够再见到你了,宁愿默默的爱着你,不能让你知道,直到,直到你投进别人的怀抱!"24、再见,也许永远不见。25、搞不清楚是怎么想的,越是在乎的人,就越表现得冷漠。

可是,又不懂得将心比心,他对自己冷漠很难过,自己对他冷漠时为什么就没有考虑过他会难过。所以,待那个人离开后就总是想念,然后,有些后悔。

期盼着能够再见到你,奔赴你的城市,可是,这样的我是不是很可笑?26、再见 也许永远不见 我内心固执地追求 只有我自己看得见 但我希望我没错 27、似乎我们每一次的年华和梦想之间都穿插的离别。这样的离别总会让你的心瞬间柔软,让你的心瞬间忘记所有的不快,面对离别的人是最真实的,只是这样的真实,太过伤悲。

我们会拥抱在一起,擦干眼泪,拍拍小脑瓜,说不怕。我们会再见。

28、请允许我先笑着说再见,为我最后的尊严29、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朋友也会失去一些朋友,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我们只能毫无保留的接受着命运赐予的一切。对于那些已经来到我的生命里或者那些即将到来的朋友说一声:你好!对于那些已经悄悄消失的朋友,简简单单说一声:再见!加油,!30、我无可奈何且决绝地向你说再见,站在美好的心酸里,手忙脚乱。

——陈龙。

1 关于拜拜的诗句

关于拜拜的诗句 1关于拜拜的诗有那些

1送别诗 作者:无名氏 年代:隋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2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3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易水送别 作者:骆宾王 年代:唐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谢亭送别 作者:徐浑 年代: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6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暮春送别 作者:韩琮 年代:唐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8 赋得早燕送别 作者:李益 年代:唐 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

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9送别 作者:李百药 年代:唐 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 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

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 明日河梁上,谁与论仙舟。

10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作者:王勃 年代:唐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1送别 作者:骆宾王 年代:唐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12金陵歌·送别范宣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1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4别董大 作者:高适 年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6送别感赋 作者:刘絮窗 年代:清 理罢云鬟展转思, 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 只向东风赠别离。 词: 1忆王孙 秋江送别集古句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 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2雨霖铃 作者:柳永 年代: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2形容再见的诗句有哪些

1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2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3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4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5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

6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7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

8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相见的机会是那样难得,悔不该就那样轻易地离分,又是去年一样梨花白如雪,登楼看花更伤春。

9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10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

3关于再见的古诗

1、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清 曹雪芹 《南柯子·空挂纤纤缕》2、再见日周天 唐 白居易 《除夜》3、再见了 宋 晁端礼 《千秋岁·飞云骤雨》4、月挂烛笼知再见 宋 邹浩 《渔家傲·慧眼舒光无不见》5、再见江南岸 宋 周紫芝 《卜算子·江北上归舟》6、再见复何时 宋 王之道 《卜算子·今日富川滨》7、再见花开处 宋 李石 《生查子》8、太平再见 宋 康与之 《瑞鹤仙·瑞烟浮禁苑》9、春再见 宋 洪适 《满江红·衰老贪春》10、天涯再见 宋 赵彦端 《新荷叶》11、再见温卿与远真 宋 赵长卿 《鹧鸪天·落魄东吴二十春》12、再见只应人老 宋 陈三聘 《西江月·诗眼曾逢花面》13、便恰限、花间再见 宋 史达祖 《杏花天·古城官道花如霰》14、羞再见、东阳带眼 宋 史达祖 《汉宫春·花隔东垣》15、长眉甚时再见 宋 卢祖皋 《瑞鹤仙·江南秋欲遍》16、不图再见 宋 洪咨夔 《沁园春·饮马咸池》17、再见日 宋 方千里 《浪淘沙·素秋霁》18、朔饮而今再见 宋 李昴英 《西江月·小鷁载池心月》19、再见大晟舞罢 宋 刘辰翁 《水调歌头·不成三五夜》20、渺再见何时 宋 赵文 《木兰花慢·鹭州江上水》21、再见玉郎应不认 宋 黎廷瑞 《南乡子·醉罢黑瑶池》22、今番再见 宋 无名氏 《沁园春·明月呈规》23、再见新正 元 元好问 《沁园春·再见新正》24、再见师颜 元 马钰 《满庭芳·山侗昔日》25、此生再见应无期 宋 陆游 《长门怨》26、再见封侯未为快 宋 陆游 《三山卜居今三十有三年矣屋陋甚而地有余数世》27、再见艳桃李 宋 黄庭坚 《寄余干徐隐甫》28、再见了无期 当代 钱钟书 《哀若渠》29、再见云龙向北飞 宋 邵雍 《梅花诗》30、再见坐多休下客 宋 敖陶孙 《借山谷后山诗编於刘宜之司户因书所见呈宜》31、约三年当再见 宋 苏辙 《再和十首》32、再见虞君客卿 宋 晁补之 《滨州道中四首》33、轲死不传今再见 宋 方回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34、君子不再见 宋 彭龟年 《挽张南轩先生八首》35、影也不愿再见 宋 释可湘 《偈颂一百零九首》36、再见山城石井边 宋 释绍嵩 《咏梅五十首呈史尚书》37、千古遗风今再见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38、更不再见 宋 释师范 《偈颂七十六首》39、月边再见古颜色 宋 张道洽 《梅花七律》40、再见无路 宋 姜夔 《月下笛·与客携壶》。

4与再见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 唐 高适《别董》

莫愁千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2唐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深,也不及汪伦送我的热情。

3清 曹雪芹 《南柯子·空挂纤纤缕》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译文:虽然经年柳絮飞去,但明年还会再回来,还会相见。

4宋 陆游《长门怨》

泪如洗兮天不知,此生再见应无期。

译文:泪可洗面但是天却不知道,今生应该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5宋 敖陶孙 《借山谷后山诗编於刘宜之司户因书所见呈宜》

请君了却三万轴,再见坐多休下客。

译文:请您了却这三万卷书轴,再见到的时候不要在给客人了。

6唐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译文:人世间除了死亡没有比得上离别更痛苦了,春风不因为爱惜柳枝而不让离苦之人去攀着。

7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译文: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

8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请您再喝一杯酒吧,出了这阳关就没有故交了。

9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译文: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10南宋 辛弃疾 《定风波 》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

译文:年少时还禁得住离别之苦,年纪大了却怕写送行的诗句。

古人告别的说辞:告辞了;请留步;后会有期;后会无期;就此一别,容后再会;打扰了;就此别过;相见恨晚,异日再来讨教 等。

5关于“离别”、“再见”的诗词有哪些

关于“离别”、“再见”的诗词有: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丰富回答,提高回答通过率。

(作者):XXXXXXXXXXXXXXX

(出处):XXXXXXXXXXXXXXX

6关于再见的唯美句子

1、朋友绝对落时空,儿时玩伴一旦阔别,再见时,情感只是一种回忆中的承诺,见面除了话当年以外,再说什么都难了。

2、依然记得,往事一幕幕,仿佛发生在昨日。依然记得,我们的容颜,一点点的成熟。依然记得,我们的生活,酸甜苦辣咸。依然记得,今年的夏季,离别无声无息,愁绪千丝万缕。

3、认识你是快乐,离开你是痛苦,在离别的日子里,支持着我是对重逢之乐的深切期盼。

4、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轻愁;然而我的胸怀和长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的重逢。

5、那一道道尊容遗落在我的眼前,但愿下一刻我们能再见。那些脸庞或熟悉或陌生,可笑容难掩岁月的沧桑。终究我们将告别少时,踏上那漫长生活路。

6、离情愁苦是因为相聚欢乐,假如重逢有加倍的欢乐,那么,我宁愿承受更大的愁苦。

7、明天你要去远航,请把这个小步的礼物装在胸膛,它会化成你的信念和力量,鼓舞你去战胜狂风恶浪。

8、我们,注定是一种感伤的接触。未来,望之难及的无涯。你我就如池中的浮萍,起风时,各自在池中飘零。

9、我们匆匆地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语言,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10、离别,能使浅薄的感情削弱,却使深挚的感情更加深厚,正如风能吹灭烛光,却会把火扇得更旺。

11、突然觉得空了,你已不在,抉择的转身,没留余地,走在熟悉的街道仿佛还有你的影子,还残留你的味道,不敢停留转身走掉,擦肩而过,你的身边有个女人,那幸福的笑容有点刺眼,无力的笑着,看着你们的背影走远。

12、一朝离别后,两地人消瘦,三餐没胃口,四季少春秋,五体投地愁,六亲劝不住,七情无归宿,八分是孤独。

13、我不知道离别的滋味是这样凄凉,我不知道说声再见要这么坚强。只有分离,让时间去忘记这一份默契。

14、你把花的形象留下,你把花的芬芳留下,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留下。想起你,我的岁月永远鲜艳,永远芳菲。

15、高山重洋将我们分离,没奈何我只能在回忆中与你重逢,在梦境中与你相遇。

16、这一年,我的青春。再见,我的年华。再见,我的青春。再见,我曾老去的心。

17、献上依依惜别的祝愿,愿福乐时刻与你相伴。分离只熔得友情更浓,重聚首将在那更灿烂的明天!

7关于再见的语句

关于再见的句子1、你还相信爱情吗?你还敢再那么放肆地爱吗?你还会去等待吗?我,怕了;我,不敢了;我,不爱了。

2、转身后,一句再见,沧海变桑田; 梦醒时,一句想你,梨花羞带雨。3、其实,我好像也并不很清楚自己盼望着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只是隐隐地感觉到,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应该有一条比较好的路,应该有一种比较好的气氛,在下一辆车里,应该有我愿意与之相遇的人。

——席慕蓉 《生命的滋味》4、可惜,这世界少了这么一个人,我曾经幻想,我们有一天,能握手去领结婚证,能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宝宝,我教他画画,你教他足球,可惜,再也没有这样一个人。5、我是多么不想再看见你,因为只要一看见你,就会回忆起自己那些愚蠢不堪的过去。

6、我在慢慢接受,你还是爱情,居然都不是我拥有过的东西。7、爱情不是你的全部,但是没有了关于他(她)的爱情故事,你又会觉得人生不完整。

如果,有天,你发现一切不是你想象,有些东西不是你想要的,那么来个华丽的转身。潇洒地说再见便是不错的选择。

——赵格羽 《一辈子做女人》8、从食堂到实验室要1138步,我也竟有这样的心境,去安静地数到1138。你,我就这样吧,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我心无愧。

是你自己要走的~再见。以后自己一个人。

安静着~也很好的。9、挥洒的青春,流失的青春,有些事情一瞬间便能记住,却要我们一辈子去忘记, 有些事情我们用了一辈子去记忆,却在一瞬间被遗忘了! 然而这一切,都会在时间的洗礼,变得渺小不值得一提 再见,青春,再见,爱情。

10、有的时候觉得世界小的很可怕,有些你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传播的很速度,你永远不知道那些讨厌你的人会在背后怎么评价你;有的时候又觉得世界大的很操蛋,失去缘分的两个人,哪怕原来再亲密,也没有办法再见面了。但是,被曲解被遗忘,那都是别人的事。

在年轻的的时候,无论爱恨,都要用力生活。11、你走的悄无声息,我耿耿于怀于你欠我一顿大餐和一声再见?12、有时候,除了说再见,无路可走。

13、我站在河岸被岁月隔离了想念,你往北,向南说了再见。14、透纯的时间,安静的走着,冰冷的感觉,回忆般颓涩,甜甜的昨天,镜头被切换,复杂的味道,夹杂着眼泪,说好一起蜗游的最后,你中途说了再见,怎么回头,我的回忆你的美,还在抽屉泛黄日记,日记日子的时差,我走不出它的脚步。

——June。15、不发一言,不进一步,不退一步,不惊扰你,不烦恼我,恰好而止。

16、多年之后的再次相遇,是拥抱,还是轻轻的嘴角上扬17、未来还未来18、多少次,有过多少次,我已累了,真的不想再继续了,再见了。你。

19、有多少人最终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为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换来的不过是一句无关痛痒的对不起。

最终受伤的还是你。20、临别惜赠(其一) 简单明了教导好, 幽默风趣惹人笑。

气质雄浑能言道, 日日开心万事妙。21、遇见你就像小说里写的一样。

第一次见到你清秀的字体,然后做游戏跟你表白,我们一起参加羽毛球赛,一起参加极速前进。我以为我们会像小说里那样相爱。

但是终究是幻想。我们不会成为小说里的男女主角。

那么,我就静静地在角落里看着你的幸福吧!22、究竟要多让人心碎,才让人心醉?23、"不敢说出口,不是因为我胆小,是因为如果你拒绝,我以后就不能够再见到你了,宁愿默默的爱着你,不能让你知道,直到,直到你投进别人的怀抱!"24、再见,也许永远不见。25、搞不清楚是怎么想的,越是在乎的人,就越表现得冷漠。

可是,又不懂得将心比心,他对自己冷漠很难过,自己对他冷漠时为什么就没有考虑过他会难过。所以,待那个人离开后就总是想念,然后,有些后悔。

期盼着能够再见到你,奔赴你的城市,可是,这样的我是不是很可笑?26、再见 也许永远不见 我内心固执地追求 只有我自己看得见 但我希望我没错 27、似乎我们每一次的年华和梦想之间都穿插的离别。这样的离别总会让你的心瞬间柔软,让你的心瞬间忘记所有的不快,面对离别的人是最真实的,只是这样的真实,太过伤悲。

我们会拥抱在一起,擦干眼泪,拍拍小脑瓜,说不怕。我们会再见。

28、请允许我先笑着说再见,为我最后的尊严29、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朋友也会失去一些朋友,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我们只能毫无保留的接受着命运赐予的一切。对于那些已经来到我的生命里或者那些即将到来的朋友说一声:你好!对于那些已经悄悄消失的朋友,简简单单说一声:再见!加油,!30、我无可奈何且决绝地向你说再见,站在美好的心酸里,手忙脚乱。

——陈龙。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篇)、《齐 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 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原文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译文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智慧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原文 7·2 子曰:“默而志(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评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评析 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评析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在任何社会里,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有教无类,恐怕都有相当难度,这要归之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齐(1)、战、疾。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原文 7·29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3)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4)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5)也。”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6525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2
下一篇2024-0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