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亲情的告白,一段努力的挣脱,一生难解难分的母子情缘

一场亲情的告白,一段努力的挣脱,一生难解难分的母子情缘,第1张

文 / 龙猫

母爱是什么呢?

有人说“母爱深似海”,又有人和说母爱像“三春晖”。但这些都太笼统了,太抽象了,无法让本猫有真切的感受。

因为,纵使我们常说母爱伟大,但对母爱的美好比喻就像诗人对生命的赞美一样,虽然有趣,但也缥缈。

我们无法确实的感受到这份特别的爱,唯有亲身去感受它,接触它。

其实我们和母亲,生来便保持着一种强联系性。

我们未出生前就和母亲保持着生理上的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脐带而实质化。而母爱对于我们而言,恰恰就像是处在胎儿时期的脐带,充当着我们与母亲之间联系的桥梁。

它带给我们的影响往往是一生的,你无法忽略这种联系的存在。但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拒绝联系的产生,正如爱是依靠传递来长久进行的一样,我们的行为决定了爱的方式。

毕竟,爱是体现在无限的细节中的 。

今天龙猫想讲的这部法国**,题材就是关于母爱的,名字叫做 《童年的许诺 》,英译《Promise at Dawn》。

在这个故事中,作为孩子的主角 罗曼加里 ,一生被母亲的爱所包裹,母亲的爱成就了他。反过来他对爱的情感回馈,也将母亲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是以一段回忆开始的,执拗的作家罗曼加里筋疲力尽,一味地要求妻子 莱斯蕾 想办法把自己送到墨西哥城去,似乎在墨西哥城里有他放不下的人和事。

在回墨西哥城的途中,莱斯蕾看到了罗曼加里的一沓小说手稿,名叫《黎明的承诺》。出于好奇,她开始阅读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算的上是罗曼加里的自传小说。

**也由此开始进入闪回,关于罗曼加里和母亲传奇一生的故事也从此正式拉开序幕。

在闪回的开头,年轻的罗曼加里谈到自己与母亲 妮娜 的关系时,他说:

由此可见,母亲在罗曼加里生命中的重要性。

妮娜对罗曼加里的期望极其高。

作为一个犹太母亲,这个特殊身份并没有带给她荣誉,反而使她麻烦不断,为了不让孩子重蹈覆辙,妮娜让罗曼加里学习各种礼仪,自己也拼命赚钱为这些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妮娜也必须学会保护自己的孩子。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从外地搬来的犹太人,他们不仅要遭受当地人的排挤,还要忍受对犹太人的特殊侮辱。对当时没有任何国家归属的犹太人而言,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不可能被承认。

但也正是这样的多重身份,让身在法国的母子,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因为遭到邻居不公的举报,妮娜带着罗曼加里被迫搬离了公寓。离开时,她对街坊邻居大声宣告儿子今后将要获得的辉煌成就,仿佛在她的眼里,罗曼加里辉煌的一生早已注定。

后来,罗曼加里遇到了第一次,也是一场荒唐的初恋(为了表达爱意吃蜗牛、吃鞋子),母亲大发雷霆,扇了他一耳光。

不过,扇耳光却不是因为这场荒诞的恋爱,而是因为这场恋爱结束,当别人侮辱他的母亲时,罗曼加里选择了逃跑。

母亲告诫他,如果不能抵抗侮辱,那么无论是呆在法国,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济于事。对抗侮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拳头来捍卫正义。

对于母亲的教诲,罗曼加里深深地记了一辈子。从破产的纺织工坊搬出来后,他们选择了地中海附近的一处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也是从此刻开始,罗曼加里步入了青年时期。

母亲曾经对罗曼加里说过 ,这世界上只有三种事物值得为之战斗:一是女人,二是荣誉,三是国家 。而这些,也是罗曼对母亲的承诺。

女人 ,正如母亲说的,值得为之付出。但总有些女人是不值得的,玛丽特就是其中一个。

妮娜知道玛丽特不会是罗曼加里的归宿,只会影响他的前程,所以没过多久,就将玛丽特扫地出门了。

所以,罗曼加里生命中出现的第二个女人,也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当时他已经步入了大学殿堂——圣雅克街的法学院,在火车上遇到了布丽奇特,有了一夜之欢后,很快两人就分别了。

布丽奇特找了新的男友,这样的打击促使罗曼加里开始发奋在文学创作中寻找发泄口。

于是,他也对母亲实现了第二个承诺—— 荣誉 。

从在大学里写短篇小说获奖,再到战争开始后,转战英国,最终取得胜利,获得解放十字勋章的荣誉,新书发售等等,都是为了获得生命中的荣誉,为了能够兑现当初对母亲所做的承诺。

然而,母亲还是没能等到承诺兑现的那一天。

母亲去世前,她曾留下了二百五十封信,都是她对他沉甸甸的爱。

虽然罗曼加里不止一次恨过母亲,拒绝过母亲,但是他的生命中却早已无法缺少母亲。

所以母亲的去世,对罗曼加里打击巨大,犹如五雷轰顶。

尽管母亲的爱专断又沉重,但它始终是罗曼加里灵魂深处最重要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知道爱的本身让罗曼加里失去了自由的选择,但也是这份爱,让平庸的他变成了作家、英雄和成功的人。

爱是一种捉摸不清的东西,但爱的细节却是具象的。所以,纵使我们无法描述爱的本身,也总能从细节中感受到这种爱。

母爱亦是如此。在本片中,母爱是通过对孩子的扶持和指导来提现的。

母亲为罗曼加里请了礼仪老师,替他选好了衣服,甚至在失败时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补充,这些看似存在于母与子之间稀松平常的行为,其实都是爱的展现。

爱的本身,还包括传递。

龙猫认为,如今的我们过度强调“理所应当”,而忽略了“价值交换”的必要性,当母亲为孩子提供一条人生道路的时候,孩子也应该反过来为母亲的付出做出某种回应。

没有回应的爱是不会有结果的。

就像在《天然子结构》中,女孩右田素夜的初恋是一个帅气的东京男孩大泽,但是大泽始终没有对恋情报以一种明确的态度,他们的爱情更像是产生于乡间土地上的青春邂逅,当青春逐渐过去,爱情也就消失了。

当任何一种形式的爱没有了回应或不愿回应,爱的本身就成了一种负担。正如罗曼加里在军队里遭受的嘲讽一样,为了寻求社会的归属,他必须抛弃早该抛弃掉的过于强化的母爱。

但是正是因为母亲的回应,才塑造了后来的罗曼加里。

最终,罗曼加里还是选择了母亲,并相信母亲的信任是对的,为了完成童年的许诺。

他开始主动去寻找上升轨道,甚至在非洲驻扎的时候,遇到了和母亲差不多年龄的老人时,他会救起老人,并将她送回村子里。

母爱的回归 是本片的另一个主题,也是主角罗曼加里隐藏在心底深处的一片逆鳞。

呐喊着发誓要挣脱母亲的怀抱,他选择做回一个普通人,一如他母亲重病时的陈述一样,他的原生家庭并没有那么优秀,母亲也并不是什么著名演员,一切都是幻象。

但是,这种谎言的成分,本身来自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大的寄托。

一个人的一生将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取决于他对世界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虽然态度本身并不会影响我们什么,但它是生活的必需附属,是我们情感的源泉。

这种态度并没有什么魔力,真正的魔力在于给予爱的人身上。纵使我们说不清母爱究竟是什么,但最终我们都会被母爱所影响,这个事实难以否定。

我们都知道,母性是伟大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具有母性。

在《何以为家》里,年轻的母亲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危机,选择让未成年的女儿出嫁,从而导致了后者因为怀孕期间大出血,死在了医院门口。

《何以为家》里,家里的男孩子控诉自己的母亲:“如果不能好好抚养我,就不要生下我!”

龙猫也觉得,当父母无法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时,他们也不应该将已经出世的孩子作为商品加以出售。 母性的意义在于教养和保护,而不是伤害。

那么,什么样的母爱才最值得我们去关注呢?

像是本片里妮娜的爱,虽然培养出了优秀的作家,成就了一位伟人,但她也直接或间接地毁掉了儿子的生活,侵犯了他的自由。

于是,当母爱成为身上的一道枷锁时,我们就很难去考虑其他的了。

它会变得像我们背负的债务,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需要去履行责任和义务。随着时间的流逝,还会不断产生利息,压迫着我们当下的生活。

这样的爱太独断了,断送了作为一个正常人该有的自由空间,既狭隘又强烈。

爱的本身是桥梁,而在本片中,爱的意义则是绝对的保护和绝对的控制,它超出了爱本身的意义,具有了专断色彩。

但是,如果能够理解作为犹太母亲的心境和遭遇时,我们或许又会对妮娜对儿子的种种行为报以一份理解。这也是本猫对**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之后的结果。

毕竟,爱的本意不会改变,只是人会因为不同的情境而使爱的行为产生改变。

二战背景、犹太身份、单亲家庭,任何一个标签都让这对母子遇到的困难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大。在承受着巨额的精神压力的同时,母亲对儿子执着的爱,本身就显得弥足珍贵。

相比《何以为家》里面的那位母亲,自以为自己对儿女的任意处置是一种爱的表现,但只有我们知道,那是对儿女生养花费的一种定期掠夺。正如屠宰场对于动物的态度一样,毫无情感可言。

讲到这里,其实对于母爱,我们仍有千言万语想要叙说,即使有时候它们显然并没有那么美好,但确实影响了我们,也影响了我们和别人的关系。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关系的话,龙猫觉得, 母爱本身,就是对亲情的深情告白,我们的一生都注定要混入这难舍难分的情感中。

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将这份爱,永远传递下去

16集。

好运罗曼史第16集:男二齐休浩向沈宝妮表白自己的真心。

好运罗曼史是韩国MBC电视台于2016年5月25日播出的水木迷你连续剧。

可能我看的时候集数被打乱了,所以我看的是很混乱的

系列一

纯情罗曼史:陷入恋情,从现在开始诉说爱语。大学生高桥美咲与作家小兔老师(宇佐见秋彦)的纯情罗曼史的恋爱经历。

系列二

纯情利已主义:喜欢、喜欢、最喜欢了,或许,这种恋爱的心情不会再有第二次了。故事发生在“纯情罗曼史”六年以前。野分和弘树。

系列三

纯情恐怖主义:喜欢、讨厌、最讨厌了,但也最喜欢。宫城庸是一个35岁的大学教授,某天前妻的弟弟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并向他表白。。。

罗曼罗兰(1866-1900)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罗曼罗兰除了在文学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贝多芬最认真的一位专家,以《贝多芬传》为蓝本所发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一八八六年一月二十九日,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镇。因为其父母双方的祖先三代都是律师, 所以这是一个在当地颇受尊敬的家庭。而其爱父给儿子起名为罗曼和保罗 爱弥尔,也是希望他能像古罗马作家 普卢塔克笔下的罗马英雄一样具有强力的精神和超凡的天赋。

在这一点上日后的罗曼罗兰并没有让父亲的愿望落空。但在罗曼罗兰小的时候其身体却并不健康,有一次

还因为仆人的疏忽,将不到一岁的小罗曼罗兰单独放在寒冷的户外,差点冻死。 少年的罗曼罗兰一直是体弱多病的。而这对于一直溺爱他的双亲来讲,最好保护他的方法就是把小罗曼罗 兰固禁在家里。而这与小罗曼罗兰向往自然的天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他回忆这段童年生活的时候,他用了 “鼠笼”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处境。 而这个“鼠笼”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杀了小罗曼罗兰的“精神自由”。他无法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到田野间放 牛牧羊,无法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嬉戏玩耍。而这竟导致了幼小的罗曼罗兰对生命和死亡的困惑和恐惧。 不幸的是在罗曼罗兰五岁那年,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突然因为白喉症被夺去了生命。而这个事件所引发的直 接后果就是父母对罗曼罗兰更加严厉的“保护”,而妹妹的死亡也让幼小的罗曼罗兰无形中增加了对死亡的恐 惧和困惑。

由于小罗曼罗兰的家庭在当时属于体面的中产阶级,而其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极为的重视。所以在罗 曼罗兰十四岁那年,为了让他接受优良的教育,他们一家人迁往了巴黎这座艺术之都。 这次迁家的行为对于罗曼罗兰的一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在巴黎在这座大都市里,年少的罗曼罗兰开 始是极为不适应的,在他看来“大城市是庞然可畏的有机体,那里灵智的微生物会像一切痼疾的霉菌那样迅速 的繁殖。假如新来者不能立即顺从,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时期,使他们的血能适应这些毒素”。而在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内向而爱于幻想的罗曼罗兰来说,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园,都市疯狂的节奏和学校的混乱

情形,让年少的他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就在这个时候,罗曼罗兰开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伏尔泰等大师的作品,让他那荒芜的精神领地再次重新 焕发了生机。而且令他十分幸运的是在一次拜访朋友的途中,遇见了当时的大文豪雨果。而这次会面显然给了 罗曼罗兰极为深刻的印象。

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对他影响重大的艺术大师有很多,光是他自己为这些伟人写的传记人们都可以如数家珍 《贝多芬传》《歌德与贝多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罗曼罗兰与音乐:

在罗曼罗兰十六岁以前他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熏陶主要来自海顿、莫扎特。而在他接触到了瓦格纳和贝多 芬的音乐以后,那些优美的旋律就从此占据了他心灵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风港。 对于瓦格纳,罗曼罗兰曾这样评价过“瓦格纳是一个严峻的古典音乐家,对于他,所有一切都服从于一个 最高的道理,这个道理主宰着戏剧,统帅着主题并且不懈的发展着构思。”

1887年,由于当时法国与德国当时的关系恶化,一些法国音乐家以民族自尊心为由阻止瓦格纳在巴黎演出 。而这个时候,一向标榜和谐的罗曼罗兰为此作出了严厉的抨击“一个强大的民族是不会害怕另一个民族的精 神征服的”。(想想我们现在面对的全球化和一些所谓‘韩流'‘欧美化'冲击我们自己文化的争论)这与其说 是罗曼罗兰在捍卫瓦格纳,不如说是他自己关于超国界的世界性艺术的宣言。

而贝多芬的音乐与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是紧密不可分的。

罗曼罗兰是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他认为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灵性”。 罗曼罗兰在那时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终了,都在研究贝多芬。这足以证明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对于罗曼罗兰的启 示是多么的重要!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罗曼罗兰显然被贝多芬强大 的精神体系所折服,他相信贝多芬是属于那种从内心向往快乐的人。“贝多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绝 妥协他不认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奋斗!”而罗曼罗兰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所要表达的

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

罗曼罗兰与文学大师们:

罗曼罗兰一生中所接触到大文豪数不胜数,雨果、歌德、甘地、里尔克、斯宾诺砂……而一直作为他精神

导师,影响他一生的巨匠们也有很多。这里重点的说一下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上文提到了在巴黎罗曼罗兰最苦恼的那段日子里他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那些观点也就此影响了他

的一生。

“行动、生产、创造……我明白这就是目的,就是生活的法则,我愿意这样做”。

可以说因为莎士比亚,罗曼罗兰再次获得了新生。而这也成为他日后展露给世界的最重要的特性:思考并

且行动。

年少的罗曼罗兰对莎士比亚那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充满了迷恋,他那时总是兴趣无穷一次次的观看《哈姆雷

特》、《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戏剧。而这也为将来罗曼罗兰的戏剧创作其

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最景仰的大师。他把托翁当成自己一生的精神导师,对他的作品更是达到疯狂崇拜的

态度。

“阅读托尔斯泰,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启示,是开往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而最令罗曼罗兰感动的是在他们之间有过一次真诚的书信交流。

那是在托尔斯泰推出新书〈〈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以后,面对书中托翁对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及其现代艺

术的成就的不屑一顾乃至唾弃,年轻的罗曼罗兰有些糊涂了。他不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对他当成生命的艺术

进行如此强烈的抨击,他无法理解他这位精神导师的意思。年轻的罗曼罗兰控制不住心中的焦躁和冲动,提起

笔来给他敬爱的导师,远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不解和困惑……

而在半年以后的一天,本来已经忘记了此事的罗曼罗兰万分惊喜的收到了托尔斯泰这位大师的亲笔信。并

且是用法文写的一封长信。托尔斯泰在信中详细的讲解了他关于现代艺术的理解,摘录如下“在我们的社会中

,人们所说的科学和艺术只不过是个弥天大谎。在我们一旦摆脱了传统的迷信之后,往往陷入科学和艺术这种

高级的迷信,为了看清楚我们要走的路,我们必须从头做起……真正的科学和艺术成果来源于牺牲,而不是某

些优越的物质条件”(想想当今人们对科学和艺术的广泛理解及对于成功的评价,这句话乃是当头一棒)托尔

斯泰最后总结说“整个历史不是别人的,而是全人类团结这一原则的孕育过程。这一思想已被历史经验和个人

经验所证明。人类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刻,正是发扬忘我精神和友爱精神的时候。理性在人身上找到了可能通往

幸福的唯一道路,而感情则起了促进作用”。

这段话对于日后罗曼罗兰向往的“和谐”精神有着无与伦比的指示和警醒。所以说托尔斯泰对于罗曼罗兰

一生的精神体系构成是极为关键的人物。也正是在与这样的文学大师的交流中,使其精神生活充满了愉悦,使

整个灵魂得到了无比的充盈。

托尔斯泰的一生便是与苦难做斗争的一生。出生在贵族环境的他,竟在五岁那一年就感悟到“人生不

次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我们现在谁都会喊着要快乐)。几乎是少年的托尔斯泰就想卖掉自己的

车,送给穷人,而那仅仅是因为他觉得“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这时的托尔斯泰绝不会认同什么“慈善家

”的赞誉)。

托尔斯泰出生在上流社会,却无比蔑视那样的奢侈糜烂的生活。他一生最苦恼的事情是不能那些穷苦的人

一起生活。因为他还有许多的亲属,他不可能抛下他们。于是他整日矛盾的被强迫过着“奢侈”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托尔斯泰再也无法面对自己对自己的谴责,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家。年老体弱的

他不幸病倒了。而当他被众人拥护着照顾时,他却哭泣着说“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什么都

在这里只照顾一个托尔斯泰?”

这样的故事可以感染每一个纯洁的灵魂。罗曼罗兰一生也遵循着这样的态度,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平,毕

生做着贡献。

罗曼罗兰的感情生活。

罗曼罗兰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曾认识了一对漂亮的意大利姐妹。年少的罗曼罗兰对它们都充满了爱慕,

一时竟不知道到底喜欢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在自己像猜拳一样的独角戏中,暗自的体味着恋爱的苦恼。而当

他鼓起勇气试图表白的时候,他才发现两姐妹对他根本没有那方面的意思。于是这场自编自演的戏剧也到此划

上了句号。对这次初恋的回忆,罗曼罗兰在回忆录中写到“我还不懂得独立思考,却自我陶醉在感情空虚的悲

歌里”

而他的处女作也从此诞生了,一部名为〈〈罗马的春天〉〉的小说。

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犹太姑娘。她的父亲是语言学家,在巴黎的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威望。

在他自己的回忆录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婚姻生活“小小的喜悦、失望、好笑,或者奇异且有时悲伤的日子

里,我们象兄妹一样互相倾诉。我们还以相同的眼光来批判这社会。我的妻子有观察与剖析心理的天分,这一

点与我一致,也与我互补……我的妻子是一位音乐家,和我差不多;音乐在我们的爱情中占了很大的地位

……”

看的出来,起初的婚姻生活是波澜不经的。很和谐也很美满。

但后来的情形就发生了变化。

罗曼罗兰在这期间大量的创作。而这些剧本或是小说却很难有上演和出版的机会。因为巴黎实在太大了,

而罗曼罗兰一个外省人在这里凭着自己微波的力量根本无法立足。而每一次却都要妻子的帮忙,才能获得一些

表现的机会。妻子始终认为“只有被别人认可的,才是有用的东西,或者说任何创作的目的都应具有实际利益

的出人头地的追求(大概每一个女人都是这样劝说自己的伴侣,然后名曰“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而这一

切使罗曼罗兰越来越感到是在受别人的恩惠。他宁愿为了尊严而放弃现实的利益。在几次毫无价值的讨论中罗

曼罗兰始终没有和妻子达成共识。最终结束了他们长大八年的婚姻。

而在离婚以后的四处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艰辛的体验却恰恰成为了他为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真实的体验和灵

感。

后来的罗曼罗兰便写下了那世界闻名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刻,能

凌驾与国家边界,种族矛盾等问题之上,写下了被众多有时之士赞誉的〈〈超乎混乱之上〉〉。虽然当时的法

国当局对他嗤之以鼻。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正义的。

一九一六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

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

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这种博大的胸襟正如在《约翰 克利斯朵夫》中的描写的那样“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发射出光芒

,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

1944年8月24日,巴黎解放。

一个月以后,12月30日。罗曼罗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怯懦的人,会把朋友送给刽子手——罗曼·罗兰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们彼此交换着生——罗曼·罗兰

作品集: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对战争、反对一切暴力。害怕集体主义制度妨害个人“精神独立”等思想的论文。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维》(1922)《夏天》(1924)。《母与子》(1927)《女预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特别是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

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由《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罗曼·罗兰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风格。该巨著获得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2174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