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密宗的修行

关于密宗的修行,第1张

以上的同道说的都很好,我就不引经据典了,个人就自己的一点愚见简单说说:关于密宗和净宗的说法,即使在大德之间也存在一些争论,净宗也有人说就等同于密宗,理由是因为净宗的阿弥陀佛念诵就相当于咒语,密宗的阿弥陀佛真言也相当于佛号只是多了一些“种子字”。这个也有一定道理,毕竟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同宗同源,只是由于众生根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传法形式。

密宗,来源于龙树菩萨一支,相传是龙树菩萨打开金刚萨埵存法的南天铁塔而得此法门,而密宗是由大日如来传给金刚萨埵的。一支传入中国唐朝,以前称为唐密,现金几乎消失,而由唐朝传入日本的叫做东密,现今流行于日本和台湾地区。另一支由莲花生大士等印度高僧传入西藏,叫做藏密,藏密跟藏传佛教还不是一个概念,藏传佛教包括显密二宗,只是大部门以密宗为主,而藏传佛教的噶当派是很重视显宗的。藏密的一种修炼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即身成佛,通过各派的法门都可以实现比如宁玛派的大圆满和噶举派的大手印,都可以实现即身成佛。但是这需要有相应根器的人才可以,而且必须要跟随有资格的上师,经过灌顶和长时间的修习后才可以达成。

藏密修习上也是有着很正式的层次和仪轨的,必须长时间的如法修炼才能成就,比如:要先拜上师,灌顶后选择修习法门和本尊,然后长时间的修炼气脉明点等内容,不光是持咒这么简单,必须要有真正精通的上师指点,具体修炼属于密法不宣的范畴就不多言,有的修法连文字的内容都没有,因此必须跟上师一一对应的口授和修炼,所以从根器上说应该不是适合所有大众修炼的,一旦出差错着了魔还不如不练反而容易堕入恶趣,所以藏密的修炼可以说是无上的成就与很大的风险并存,非适合根器者不宜修炼。而今末法时代,大众根器最适合修炼的是净土宗(很多大德已经认可),因为其方法简单,直接利用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力而度化众生,阿弥陀经中讲只要闻佛号就可以往生净土,所以对大众来讲最合适不过。因此黄居士才有此一说。以上都是个人理解说错见谅。

木雕金刚橛

清法器

大的金刚橛通长29厘米、直径52厘米,小的金刚撅通长18厘米、直径4厘米。

金刚橛是密宗降魔镇妖的法器之一。

在修行密宗时,将金刚橛插于坛城四隅,用以结界,使坛城坚固如金刚,诸障无法侵扰。

头颅骨鼗鼓明法器

鼓长142厘米、高81厘米

鼗鼓藏语称“扎玛如”,与金刚、金刚铃一样,均为修密法者的随身法器。使用时,手握中间凹处,摇摆出声。鼓架多用头颅骨、木料、象牙作成,鼓面蒙皮。这件鼗鼓制作得十分考究,鼓体鼓皮彩绘蛟龙,凹处还镶有各类宝石。

合金铃杵明法器

铃高234厘米、杵高18厘米

铃与杵都是密宗法器,使用时一手握一只。铃分碗铃、杆铃和碰铃。画面中的是杆另铃,也称金刚铃,铃内铸有“大明永乐年施”字样。

合金噶当塔

分治时期供器 高35厘米

塔原本是装藏佛舍利的建筑。当年释迦牟尼涅槃以后,法体进行火化,并把舍利装入塔内,取名涅槃塔,这是最早的塔。

藏传佛教文物精品之法器(图文)[126P](转自故宫博物院) 下同

炕老鹳翎铁钵

清 造办处 高16cm,直径25cm

钵是游方僧尼行乞之食器,也是佛堂陈设之供器,一般呈圆形,敛口。据佛经规定,出家者使用之钵的制造材料、颜色、大小皆有定制。这件钵为铁质,壁薄体轻,厚度均匀。通体素光呈靛蓝色,底部尖圆,下有木托,外附鞔皮盒,盒内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之白绫签,其汉文内容为:“乾隆六十年八月二十八日新造炕老鹳翎铁钵一件。”

“炕老鹳翎”可能指一种铁钵制作的特殊工艺,此种铁钵十分珍贵。

镶翅法螺

明 西藏 长405cm

法螺顶部嵌铜嘴,边嵌包银翅,翅外侧嵌宝石并浮雕七珍、行龙、缠枝莲等纹饰。银翅内侧刻藏文铭文,内容大致为佛教经咒。从其浓郁的西藏艺术风格推断,这件法螺应为西藏高僧赴京时献于宫中的贡品。

藏式和好塔

清造办处 高95cm

塔银质镀金。顶部饰日、月、宝珠,象征佛教之胎藏界和金刚界。天盘下为十三相轮,代表佛界之“十三天”。相轮两侧嵌祥云板。塔身饰缨络,龛内供无量寿佛一尊。方形金刚塔座四面饰双狮和摩尼宝珠并嵌宝石。塔身内装藏。此塔属供养塔,用以表示敬佛。

砗磲刻七佛镶镀金口嵌宝石海螺

清造办处 长225cm,宽98cm

海螺以砗磲加工粘接制作而成,顶端和口部镶饰银镀金嘴和累丝口,上嵌松石、珊瑚、青金石。螺表面浮雕莲瓣纹、串珠纹及七佛像,内部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并以楷书刻乾隆御制诗:“洪海之螺,梵天之器,以鸣呗唱,满字半字,释迦拈花,迦叶鼓琴,十方三际,异音同音,置则寂然,奏则亮尔,以演大乘,导皈佛旨。乾隆壬寅御赞。”

清 西藏 高41cm

银质,局部镀金,上嵌饰珊瑚、松石等。正中饰有阴阳纹,表示轮回互转。阴阳纹外侧有8条道,代表佛教之八正道。从整体造型看,该具有浓郁的西藏艺术风格,做工朴实。依其纹饰、工艺等方面综合判断,此应是乾隆年间由西藏工匠制作而成,供于宫内佛堂。

嘎巴拉碗

清 西藏 高22cm,宽20cm,纵175cm

碗体以人头骨制成,内衬光滑的银质里,并带银质碗盖,盖上刻云纹、如意纹及八宝纹,顶饰金刚杵形纽。碗下附银镀金托二,上为碗托,呈三角形,饰莲纹、火焰纹,三角处各有一人首像支撑碗体;下为底托,略呈长方形,其中一侧二角略圆。底托内空,可用以装藏。底托的表面及四边镌刻海水江崖、摩尼宝等纹饰。

嘎巴拉念珠

清 西藏 周长48cm

嘎巴拉念珠共108颗,由人骨制成,呈圆厚片状。每颗念珠上皆嵌有小粒银珠、珊瑚、松石等。这串嘎巴拉念珠有4颗珊瑚节珠,使之分为4节,每节27颗。

嘎巴拉鼓

清 西藏 通高7cm,直径135cm

嘎巴拉鼓以两个儿童头盖骨相背粘合而成鼓腔,外蒙薄皮,皮面涂罩绿色,再以金色绘制莲纹、摩羯纹等图案。鼓腔中部束以金属腰箍,腰箍一侧带小环,可系五色彩缎飘带,另一侧系丝线制软锤,用于击打鼓面。

腿骨号

清 西藏 长375cm

腿骨号以人腿骨作管身,缠绕黑线,镶铜嘴,上饰龙纹。它既是密宗法会中的乐器,也是密教常用法器之一。在修密法仪式中,吹此号声凄冷,以其声喻驯服神鬼。

喀章嘎

清宗教饰物

头饰通高43厘米,胸饰长48厘米、宽56厘米,袖饰长29厘米、宽12厘米,围裙长86·5厘米、宽80厘米

这些骨饰是举行密宗修行仪式时所佩带的装饰品,大多用象牙做成。这套骨饰包括有头饰、项链、耳饰、围腰等,工艺十分精细。头饰的金刚橛、吉祥结、骨珠等雕刻细致精湛,特别是项饰上的三个本尊,造形十分生动,充分反映出清代西藏的雕刻工艺水平。

密宗骨饰

清头饰通高43厘米,胸饰长48厘米、宽56厘米,袖饰长29厘米、宽12厘米,围裙长86·5厘米、宽80厘米

这些骨饰是举行密宗修行仪式时所佩带的装饰品,大多用象牙做成。这套骨饰包括有头饰、项链、耳饰、围腰等,工艺十分精细。头饰的金刚橛、吉祥结、骨珠等雕刻细致精湛,特别是项饰上的三个本尊,造形十分生动,充分反映出清代西藏的雕刻工艺水平。

明代鼗鼓,密宗器乐之一。

由夭折的16岁少男顶骨和12岁少女顶骨相配为最佳,覆以猴皮,内外给以欲天咒及法器,摇动时声音极为悦耳,故有“鼗鼓敲击智慧音”之说。

"佛"的全译叫佛陀,即"觉悟者"的意思。一般来说佛教有三个宗派"显宗,密宗,和禅宗"。显宗又分大乘和小乘。密宗又称"秘密宗”主要流行于西藏一带,禅宗则是中国宗教里对世界思想影响最大的教派。

"乘"本意指"车辆"引伸是"道路"的意思。"小乘佛教"主张自我修行,洁身自好,不太讲度人,不太讲帮助别人,学佛以达到觉悟。基本上是独善其身自己修炼,小乘佛教主要代表物是莲花,也就是希望人能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小乘对应的是大乘即"大的道路"。大乘是对小乘改革以后所形成的一个宗派,它主张不仅仅自己修炼,还要帮助别人,要多做好事,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有点像现在世界上的一些义务组织帮助别人做好事,佛教更宣传这种精神,大乘修法比较明显。

和显宗相反,密宗则要修炼密术。密宗最早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后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宗教。为什么叫密宗呢?密宗是通过符咒和另外一些特殊修炼方法,包括打坐,双修来达到对身体和精神的修炼,有些最终还能得到特殊功能,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密教讲"身,口,意三密"行住坐卧任何一种动态都可看作身印,心里想的是一种心印,发出的声音叫"声印"或"真言"即符咒中的咒,例如六字真言。

也有一种说法,佛教分大乘小乘,大乘又分显密两宗。据传密宗是释迦牟尼对内部弟子讲的不能外传的秘密真言。

密宗来自印度,在印度称为Tantra,於印度是脱离宗教师徒秘密相传的,有别於佛教界的密宗,但是系统与根源或有关连。在印度,密宗一直是秘密流传,而且混入各宗教内以求自保。

在佛教界内的密宗也称真言陀罗尼宗、真言宗、瑜珈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密乘,是佛教的一个支派,源自金刚乘。7世纪兴起于东印度的波罗王朝,於唐朝中期传入中国。公元8世纪,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史称"开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师,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创立中国密宗。此宗传承在中国一般公认上推至印度龙树菩萨,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密宗随著佛法传入日本。有别於西藏的密宗,此系统后人称为东密,在日本多称为真言宗。

七世纪初,西藏国王松赞甘布因国力强大,产生对文化的渴望,於是同时向中国与尼泊尔请求联姻与文化输入,中印两派文化的势力在西藏最后由印度胜出,佛教亦於此同时由中印个别传入西藏。八世纪中期,西藏境内苯教势力一度抬头,兴起反佛声浪。印度僧人回印之后请来密宗上师莲花大师入藏以神通力摄服藏人,於是密宗就此传入西藏。连花生大师的传承后世人称红教(宁玛巴),其内涵与东密有别,后世人称为藏密。

十世纪初,藏人马尔巴译师入印度求法,向印度密宗上师那洛巴学得密法回藏,传给无数藏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密勒日巴上师,后世对此一系的传承称为白教(噶举巴),西藏首位转世活佛大宝法王即密勒日巴的徒孙。

密宗通称密教,以显自宗所诠教理,最为尊密,深妙奥秘,故以秘自称,对称於显教;密宗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教法,方为佛自内证境界,故不得对未灌顶行者,宣示其法。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为前弘期。这一时期,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其间曾一度占优势。赤松德赞(755一797在位)时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期间,在印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曾引发一场争论(792—794),最终印传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得以取胜。赤祖德赞(815一838在位)时,又委僧人为大相,并规定七户养僧一人之制等,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继任者赞普达玛期间,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但其后约百年,卫藏地区的佛教仍不绝如缕。

10世纪,佛教逐渐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将戒律传回卫藏地区。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其中最有成绩的是仁钦桑波(,958—1055),译出以密宗为主的不少显密经典。又从印度迎请阿底峡进藏,主要传授显宗教理,兼及密宗。这样,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陆续形成各种支派,到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才最终定型。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等。格鲁派兴起后,噶当派则并入格鲁派而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于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异于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435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5
下一篇2023-07-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