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谁?他一生都有哪些战绩?

曾国藩是谁?他一生都有哪些战绩?,第1张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官员,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

01曾国藩生平概括

曾国藩是一位正儿八经的湖南人,从小开始接受良好教育并成绩优异,喜欢看书写字读诗文,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领导能力,晚清时期的湘军就是他发起创立的,随军出征镇压起义也是曾国藩本人挂帅。曾国藩一生为国家做了很多事,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官至两江总督和武英殿大学士,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后世的人称为“曾文正”。

02曾国藩的官场经历

曾国藩并不是个官二代,他的祖辈在湖南老家是务农维持生计的,虽然务农但也家境不错,祖父和父亲人生经历很丰富,学问上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曾国藩五岁的时候就启蒙了,后来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取了秀才,进而举人。曾国藩是一个能够坚持的人,经过多次的努力最终考取了进士出身,至此开始了漫长的官场的一生。曾国藩官场的路走的很实而且速度很快,从踏进仕途到官至二品只用了十年,这十年内七次乔迁,是一位很厉害的官员。

03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运动

晚清的时候民间起义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瞄准时机争取到了机会,他在老家通过人脉关系组建了最初的湘军,取名“湘勇”。除了操练湘军,曾国藩还写文章分析起义运动,从道德至高点动员一些读书人也反对太平天国运动。可惜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曾国藩曾遭遇挫折一度想要跳河自尽,被救回来之后重整信心和军队,最终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被赏赐黄马褂。

曾国藩在学问上也很有研究,他奉行程朱理学,还广泛的吸收其他学派的知识精华,一生写了很多著作,也是当时的大书法家。

曾国藩祖籍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1]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扩展资料:

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国藩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北京准备来年的会试。

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北京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曾国藩

人民网-揭开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之谜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中兴名臣,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被合称为“晚晴四大名臣”,绝对是有功于大清朝的功勋重臣。曾国藩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同治年间,他还获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而在曾国藩去世之后,又得到了历史上少有的文臣顶级谥号“文正”。

曾国藩的人生,简直就是成功学的典范。所以,到了近现代,他被众多人所追捧,其声望也达到了极盛期。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跟他的为人处世原则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曾国藩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曾国藩自幼愚笨,但是他坚信勤能补拙。而且,曾国藩非常有毅力和恒心,他不断积累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将自己认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在多数情况下,曾国藩也都取得了成功。这一点,可以说是曾国藩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大源泉,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按照曾国藩自己的回忆,有一次有一个贼去他家中偷盗。这名窃贼爬上了房顶,发现曾国藩在背书。贼就想,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了,再去行窃。结果,曾国藩反复背诵一篇文章,都快天亮了,还没背会。

那名贼等了一夜,实在受不了了,跳下房顶,对着曾国藩将文章大声背诵了一遍。然后,贼对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这么简单的文章都记不住。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望着这名盗贼远去的背影,目瞪口呆之后,是一片凌乱。不过,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是更加刻苦的攻读。最后,总算功夫不负有人心,他在第三次参加会试时,终于考了一个三甲第四十二名,得了赐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曾国藩愚笨,读书一般,打仗同样有点一般。

曾国藩训练湘军,准备与太平军决一死战。结果,岳州之战失败;靖港水战,又被太平军给揍了。羞愤之下的曾国藩,怒而投水自尽,幸好被部下所救。之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克湘潭,取武昌、汉阳,围九江,总算挣回来点面子。

结果,曾国藩还没刚高兴一会,在与石达开的湖口大战中,被太平军烧毁战船100余艘。曾国藩被迫跳船逃生,所乘船只,以及来往文书,均为石达开所得。曾国藩气的又要自杀,再次被部下拦住。

因为曾国藩总是跳船,后来,就有人就送了曾国藩“跳水冠军”的称号。

曾国藩战事上屡屡受挫,作为一代“影帝”的曾国藩,不免要表演一下。但是,表演过后,他并没有放弃。我们所熟知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曾国藩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直到现在,还影响着很多人。

在生活上,曾国藩为了纠正自己的很多坏习惯,也是坚持不懈。效果如何不知道,但是,至少曾国藩做到了每日自省其身。比如,曾国藩为了戒色,就天天写日记骂自己,一定要戒掉,不可以再犯了。唯一差强人意的地方就是,曾国藩似乎到临死前,才勉强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曾表达对读书的见解:“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而在做事上,曾国藩认为:“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正是靠他所坚信的有志、有识和有恒,加上勤奋进取,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由此,他也被一些人称为古往今来“两个半圣人”中的那半个圣人,还被人称为“古今一完人”。

那曾国藩称得上“圣人”么?

我们先看一下曾国藩成为“圣人”的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自然是德行。

曾国藩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只要你不花那么多钱,那么你就不算贪。所以,曾国藩很清廉。不错么,古代官吏的基本道德准则,曾国藩做到了。然而,太平天国的宝藏,在曾国荃攻陷天京之后,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之后,慈禧派去探查此事的两江总督马新贻也被刺身亡,引发了有名的“刺马案”。再最后,曾国藩出马亲查此案,不了了之。

难道还非要我们去证明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么?当然没必要。曾国藩具体干过什么,我们也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了。

再说立功,自然是对国家,或者百姓所做的贡献了。

这一点曾国藩做的非常好。他率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力挽狂澜,挽救了末世大清,绝对是有功于清朝的功勋重臣。要不然,他也得不到中兴名臣的称号。

如果说曾国藩“舔满抑汉”是因为拿了清廷的俸禄,食人之禄,忠人之事,还有情可原。但是,他在处理天津教案之时,却一味指责天津民众,阿谀奉承法国,就不免让人鄙视了。他被骂为“曾国贼”,也并不为过。

再加上,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曾经大肆杀戮。而被杀之人中,除了降兵俘虏,还有很多无辜的平民百姓。曾氏兄弟从此有了“曾剃头”、“曾屠户”、“曾老饕”的绰号。这不免让曾国藩的“立功”之中,充满了瑕疵。

天津教案和屠杀无辜百姓两件事,不但让曾国藩功劳有失,同时,还让曾氏的德行受损。

而立言,就是要写书、写信、写日记,留下自己的言论,以便教化世人。

这一点,从形式上而言,曾国藩确实做到了。他所写的家书、家训,被汇集成书,流传了上百年。特别是在清朝灭亡之后,曾国藩的遗著,被众多人所追捧,甚至很多伟人都赞不绝口。

可是,如果真的去详细了解曾国藩,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很复杂的矛盾体。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曾国藩如果毫无城府,是到不了封疆大吏的地位的。

曾国藩的真实想法,我们可能永远都猜不到。但是,他的行为我们却不妨学习一下。如果可以挤出一点时间,那么我们不妨用这些时间,写一些教人向善的内容,家书呀,日记呀,或者直接写本书,都可以。顺便,还可以把自己所犯过的错误,深刻反省一下,再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给自己开脱一下。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成为后世人的楷模。

世人误解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原意。

立德、立功、立言,并不是古人评断是否是圣人的标准。

这个标准出自《左传》,叔孙豹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原意是,树立高尚的德行榜样,或者建立丰功伟绩,亦或是著书立说,只要在其中一点上有所建树,那么这个人就虽逝犹生,实现万古不朽,永远被世人所铭记的志向。

不要说曾国藩并没有达到“三立”的标准,即使达到了,他与孔子、王阳明相比,还是欠缺太多了。相对而言,孔子、王阳明被称为“圣人”,还可以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而曾国藩的成就,不是他成了圣人,而是他的确做到了“不朽”三标准中的一部分,并且凭借他做到的这部分,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

曾国藩是大儒,但不是国学大儒,你说他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倒是可以,他擅长的是治军和吏治。如果你认为曾国藩是大儒,那在那个时代及其以前能称得上国学大儒的多的去了,哪怕满人纳兰明珠都远超于曾先生。

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

40多年后,这名湖南农民组建了一支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为行将覆灭的清朝打了一剂“强心针”,强行续了几十年寿命。不仅如此,曾国藩还身体力行地启动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曾国藩被视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于1838年第三次参加会试后,成功登第,并在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随后,曾国藩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1840年,翰林院散馆,曾国藩获授翰林院检讨,级别为从七品,比正七品的知县还低一级,相当于现在的副县级干部。

翰林院检讨与修撰、编修一样,负责掌修国史,只是级别不一样。李鸿章、张之洞当年的第一份职务都是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比检讨高一个级别。至于左宗棠,他终生没有进入翰林院,因此从没有任职过这些职务。翰林院检讨类似于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接下来的13年里,曾国藩升迁频繁,累迁至从二品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并署理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务。

内阁学士是内阁大学士的属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教育部、国防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水利部、林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的副部长。

在这13年间,曾国藩曾经在1843年和1852年,被外派为四川乡试正考官和江西乡试正考官。这是一种临时派遣的工作,没办法对比现在的职位。

1852年6月,当曾国藩外派为江西乡试正考官时,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当时,曾国藩正在前往江西的路途之中。古代非常讲究“孝治”。当官员的父母去世后,除非这位官员正在打仗,否则都必须马上辞掉官职,回到家乡去为父母守孝。所以,曾国藩立即停止前往江西,改道回到湖南老家。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也不会责怪曾国藩“撂挑子”,反而会夸他“孝顺”。

曾国藩在湖南老家为母亲守孝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还卷入了湖南。咸丰皇帝命令曾国藩协助湖南巡抚兴办团练。曾国藩却借此机会,练出了一支强悍的军队——湘军。

曾国藩属于“文人带兵”。“文人带兵”,很容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可曾国藩带兵却稳扎稳打,“挖深沟,扎硬营”,硬是与所向披靡的太平军周旋了十几年。1864年,曾国藩、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克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宣告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终结。

从1860年到1872年,曾国藩两次担任两江总督,一次担任直隶总督。

两江总督管辖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相当于今天这3个省的省长,同时兼任3个省军区的司令员。直隶总督负责总管直隶的军民政务,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后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天津市的市长和河北省的省长,同时兼任卫省军区(警备区)的司令员。

当时,直隶总督还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相当于半个外交部长。

正因为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因此当“天津教案”发生后,曾国藩会奉命前往天津进行处理。结果,由于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太过软弱,过于迁就洋人,惹得民众不满,朝廷也对他有意见,一世清名,毁于一旦。

曾国藩先后担任过体仁阁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这两个官职都是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244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