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礼看雪》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

《在崇礼看雪》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第1张

燕山雪花大如席。

具体有如下雪景图。

1、眨眼就换了天地,举目四野,到处都是耀眼的白,白的弯弯曲曲的路,白的起起伏伏的山,白的高高低低的树,好一幅素雅的山林雪景。

2、“玉花飞半夜”,一觉醒来,铺天盖地的雪涌进心田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是的,迎接今冬第一场雪的崇礼人,或者如我一样暂留崇礼的外乡人,都在欣赏这一巨幅北国山林雪景画,目之所及,心与大自然对语,谈起笔调锋,论铺陈设墨,品素山清林。

3、日挂中天,雪仰望着阳光,阳光抚摸着雪,雪的世界变得更加鲜亮和灵动。连绵起伏的群山银装素裹,层层叠叠的山林披上素衣,天的蓝映衬着雪的白,加之阳光反射,举目远眺,白得刺眼,白得夺目。

4、崇礼的雪,来得激烈而豪放。但,这里的雪,强势而不霸道,威武而不傲慢,汹涌磅礴的阵仗却给人喜悦、惊叹和亲切。“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席面”和排场,丝毫不亚于崇礼人接待最尊贵宾朋的礼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扩展资料:

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写的又一重要情节。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实质上却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饮酒人的惊讶,同时也道出作者的惊讶。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调在这里得到调节,清冷的基调融入了些许暖色。

这种暖色来自情趣相投的喜悦与抚慰。特殊场景下相遇,定然有许多相似的心绪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无从言传的感受可以被对方捕捉。虽然是路人,却又是情感上的相知;虽是相知,却终究是路人。

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满的传递。于是,不会饮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强饮三大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131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8
下一篇2024-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