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英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第1张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在地球的任意一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着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逾深,我们国家在获取了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要无时无刻面临着与世界其他国家更加激烈的竞争。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的理念,而我们也深知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战百胜,所以我们不得不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和学习和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对这个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当前阶段发展的差异。因此,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则是竞争的需要。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能力和习惯。”由此看来,文化的辐射范围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的民族区域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个性色彩”。当今,举世公认最完整、最发达、影响最大的文化巨流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华夏(黄河、长江流域)为主的东方文化。英国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英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果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了解就容易造成交际上的失误:一次善意的言谈有时会让对方十分尴尬;一个礼貌的举止也许公被误解为荒诞粗俗。现在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截然不同儒家中庸之道与个人英雄主义。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自古以人,中华民族就以农业为主,形成了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农耕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合作,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中国文化相反,英国文化属于海洋文化,他们把宇宙分成两个世界,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不偏不倚、公正和谐”。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举例说明,“individualism”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事实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

二、“人人生而平等”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级观念差异

与两千的多年的漫长中国封建社会相比,英国的封建社会只经历了几百年,受封建等级思想的痼疾影响不大,最早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就发源于英国。17世纪初,英国就完成了工业革命,成长并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因此,英国的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重视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力。同时,许多少也都注意尊重他人,无论自己地们高低,别人为你服务,你都得道谢。儿子为你亲倒杯茶,父亲要说:“Thank you”

在中国,封建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旧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眼中有着绝对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生存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总有人感叹“父命难违”,儿子帮父亲倒茶是每天的必修课。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都会不断的沉淀积累下来,渗入人们的血液,嵌入人们的思难,给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打上这个民族的深深烙印。迥然不同的中英文化,按照自己方式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融入了人们最平常的生活。

摸不着头脑的称呼与称谓。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例如:英语文化中以名相称是很常见的,它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于上司、长辈老师。在英美等国,许多员工对他们的老板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相反它表示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平等以及老板的平易近人。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板如果要求员工直呼其名时,中国员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坚持以“manager+姓”称呼,以示尊重,然而老板不但不领情,反而认为员工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而感到不快。这就是英汉称谓的差异造成的交际中的误会。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素来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幼的必顺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入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这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他们觉得这样显得更亲切自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恭维的学问

在英在英美文化中,对外貌仪表的积极评论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恭维的内容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们。尤其是女性的外貌仪表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种情形丝毫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们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恭维者既可以是男性,如一位男性可能对其女同事说:“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 have erer seen”也可以是女性,如一位女学生可能会对她的女同学说:“You certainly look elegant today”而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仪表虽然也是一项被恭维的内容,但不占主导地们,而且这种形式的恭维更多地局限在女性与女性之间。男性恭维女性的外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一个禁忌,现在情况虽有了一些变化,但仍受较大的限制。在讨论恭维语话题时,还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同女性相比,男性在外表上受到的恭维要少见得多,而男性之间就外表进行恭维则更为罕见。例如:一位美国男性在恭维朋友的穿着打扮时,对异性好朋友,他的恭维语是“sexy skirt ”,对异性普通朋友,他的恭维语是“nice sweater”,而对男性朋友则根本不会表示恭维。与此类似,一般中国男性也认为“外貌对于女性就如同能力对于男性”。在话题涉及外貌仪表时英汉恭维语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差民是,在英美文化中,人们常常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及子女等。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外人面前一般是以他人家庭成员为恭维对象而较少“自吹自擂”。

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及反应,虽然人们对恭维采取的反应主要受制于“赞同准则”和“谦虚准则”。但很显然,文化背景不同,人们采取的反应方略也会不同。一般而言,英国人在受到恭维时往往要赞同恭维人并接受恭维。讲英语的人几乎一致同意,对恭维语约定俗成的回答是“Thank you|”。事实也的确如此,面对美国人的恭维,用“Thank you”进行回答确是万无一失。但实际上,美国人除了使用“Thank you”来进行应答外,还有不少人是使用其它方略的。如:(1)受恭维者首先同意恭维语,再进行客观评论,从而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恭维。(2)回赠性答语。在这类答语中,赞扬声反回到恭维施予者身上。而中国人接受恭维时的态度及反应则不太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含糊其辞的答语。中国人大多内向、含蓄,很少公开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墙文化”,自有几份道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喜怒哀乐极少溢于言表。(2)否定的答语。在这类答语中,说话者认为受恭维的人或物不值得获此殊荣,似乎恭维者的赞语有点言不符实。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力戒自我吹嘘,因此听到赞美之辞时,往往极力否定自己,以示自谦。(3)减弱的答语。

中英民俗风情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规约。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模式移栽到另一文化上面就会造成交际障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这种风俗长期发展,约定俗成,已成习惯。如中国人到别人家做客,当主人问是否要喝水时,客人会客套一下,即使想喝,回答也是不喝,而主人往往都要给客人倒上水,这是一种习惯而在英美国家,若客人想喝,就直说不喝,主人便不倒水,

中国人招待贵客时总是精心准备丰盛的酒席款待,大鱼大肉,品种繁多,主人忙上忙下,并不停地往客人盘里夹菜。往往是客人都吃不下了还在夹菜,西方人将其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夹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在中国,主人往往在吃的同时,还会说粗茶淡饭,没好好准备,不成敬意。这使英美国家的人非常吃惊,还会疑问,难道中国人天天都是吃这么丰盛的酒席吗?

中国人探望病人常会对病人说些“注意身体”,“多吃点儿西”,“按时吃药”,“多穿点衣服”等表示关怀。如果对英国人这样说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该怎么保养,不用别人来说,这样的问候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常用祝愿早日康复的话来问候病人。

中国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要走,他们一旦提出,就会立即起身往外走,此举会让英国的人觉得很突然,感到没礼貌。英国的人在说再见时往往会客套几句,然后再走。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中英文化中有许许多的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问及此事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中英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的不尽相同,如怎样开始交谈和保持谈话继续进行,怎样组织信息,怎样表示说话的连接,怎样表示强调,怎样表示礼貌,等等。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来解读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理解障碍或语言冲突。因此我们在英语使用过程中,无论是正确的理解或正确的表达,都需要注意根据语境先择合适的词句。

交际是双向的过程,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得进行,交际双方都应该进入对方的文化背景中,从对方的文化实际出发,进行交际。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要熟悉本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还要注重学习、掌握交际对象国文化以及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言语差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成功的交际。因此英语学习者应树立文化意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英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进行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还必顺重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重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以提高在不同语境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国。这样就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这个问题问的面稍微有点广哈,我帮你说几个大概的吧。

1,中国人打招呼无非就是2种常见的,一就是“去哪啊”,二就是“吃饭了没”。这个其实我们并不会很严肃认真的去回答,因为对方问你的时候就是寒暄,人家并不真正关心你去哪或是吃了没。(大多数情况)。但是这两点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没有丝毫理解的外国人的话,是比较冒犯的(offensive)要理解这个就要理解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详细解释看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56096htmlwtp=tt 我这里需要强掉的是个人主义在交际中往往表现在“隐私”这一方面。因为个人主义文化的要求有一方面就是个人的空间,就是说,不是你的事情你就别管,所以,别人去哪呀,吃什么呀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情,我们是不应该问的。如果是在中国居住很多年的外国人那一般问这些也不会有太多问题。因为只是寒暄,你真的去哪吃了没我才不关心。

2,外国人打招呼一般关系不特别熟的就一句 good morning(afternoon)等等就完事了。或者最简单的hello和hi。美国人的话现在流行说what‘s up,其实就是hello,你也回答一句what’s up就可以了。但是这句也可以理解为how are you或者 how are you doing如果发现对方有期待你回答的趋势,那就简单说几句,按照how are you的回答就可以。不想啰嗦就说“not much”。

英国人的话和他聊天气是最稳妥的。但是有一点要注意不要说一眼就可以看到的事实,比如:it's really raining heavily。因为英国人谈天气往往包含了队未来的一种猜想。可以谈一下眼前的可能,或者加上tag question(反问)。比如

: it's raining heavily i wonder when it will stop这么大的雨呀,啥时候是个头啊

:the rain is gonna stop soon, isn't it雨夜该停了吧,你说是不?

:it's a 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多好啊,你说呢?

另外就是根据对方在做的事情给予恭维。比如看到别人在洗车不要说:“洗车呢?”因为他们不习惯陈述明摆着事实这种招呼(而我们缺恰恰喜欢这样)。可以说:it is a nice car you got there(车很赞哦)。

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的,我的原则就是态度不卑不亢,真诚待人不会有太大差错的。thank you, please这些要时常挂嘴边,西方人一般都是低语境文化,就是你想什么就说出来,只可意会的他们是不懂得,所以你是个有礼貌的人就要把礼貌用语多用一些。

另外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不要说no no no,简单的回答thank you就可以了,在他们眼里谦虚不是美德。

最后就是不要说my english is poor,即使真的很烂也不说,道理同上。自信心满满的才会被尊重。可以说 i'm still working on it,或者i'm still on my way(我还在继续学习呢。)

以上就这样了吧,希望能帮到你。呵呵

比如《简爱》中的”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69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