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秋《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及感悟

若秋《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及感悟,第1张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原因论

这种说法常见的论调就是: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错不在你。

如:你目前的不得志是由于之前的虚度光阴没把握好机会、或出身低微等等,把目前的结果归结于外部因素。

目的论

任何精力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即,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ps:并不是说遭遇重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案例剖析

案例①:你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被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撒到了衣服上,这件衣服可是你下狠心买了一件好衣服,然后你勃然大怒,忍不住大发雷霆。你的声音响彻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因为过于愤怒而忘记了自我。(即,由于愤怒而大发雷霆。)?因果论:由因即果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即,愤怒只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而已。)目的论:出于某种目的,选择一定的行为

案例②:一位非常认真并且对社会有用的男人,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长达一年之久,他很希望自己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有一份工作。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因果论

这位朋友有可能童年遭遇了虐待,或者是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不公平对待,所以才有目前这种不愿意踏出房门的这样一个举动和结果。

是因为有了之前的某种遭遇,所以才有了目前这样一个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因果论观点。

那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虐待或者是不公平的某种遭遇,他也不愿意出门,那又作何解释呢?即,没有因由的结果从何而来呢?

所谓过去决定现在,原因支配结果,应该就是这样吧。如果一味地去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样就会陷入和固步自封和自我设限以及习得性无助和路径依赖等现象的无限旋涡中)

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也就是说:这位逐步出户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它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这位朋友所感到的不安和恐惧是真实的,有时可能还会被剧烈的头痛所折磨,或者是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扰。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像家庭子女众多的孩子中,有些孩子经常无由的生病,以此来博取家长的关注和关怀,也是出于这种类似的目的。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当们把人生看做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发展进程是然而然的,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是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也就是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案例③:一位朋友Y是一个非常开朗的男士,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谈得来,他深受大家的喜爱,可以瞬间令周围的人展露笑容,简直是一位向日葵般的人,而我是因为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人,我想变成他那样的人,该如何?

因果论

由于性格使然,我本身就是一个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人,(客观事实,也是原因)所以说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像朋友歪那样一位开朗健谈的男士(造就的结果)!

目的论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是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的。

我为什么想要成为Y那样的人?那Y是好,其他什么人也好,总之“我”想变成别人,我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如果能够像他那样就会幸福。也就是说现在的“我”不幸福。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的向前迈进。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做自己就好了。

那你之所以不幸这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ps:我理解的是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圈)

假如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过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生活狼狈不堪,他有两个儿子,结果大儿子像这位父亲一样也是酗酒、不务正业;二儿子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最终考取了理想中的大学。

记者采访这两兄弟的时候,大哥回答是这样的,他像这样的父亲,我有什么办法?

采访二儿子的时候,儿子也回答出了同样的答案:摊上这样的父亲我有什么办法?

同样的境况,同样的一位父亲,结果生出来的两个儿子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更进一步充分验证了阿德勒的思想: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是你自己命运的主宰!

你之所以不敢去改变,是因为你想要达到不去承担,改变之后万一失败了这样一个结果的目的,所以说一二再再而三的无限循环在自己的舒适圈中。最终,逐步向命运妥协,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不敢去追求美好的自己!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的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该怎样做?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是你必须要有的。

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怎样怎样正是你为自己不做改变而找的借口。

你应该做的事情是尽可能的去尝试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做法和事情,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如果要改变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所谓的精神创伤并不存在,与环境也没有关系。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ps: 有兴趣的可以百度维克多弗兰克纳粹集中营的故事 。

为什么讨厌自己?

讨厌自己,无论如何都只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实在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很想能够喜欢自己,但就是做不到,总是莫名的讨厌自己。那么,用目的论如何解释呢?

自我评价非常低。为什么会那么自卑,为什么会那么低估自己呢?

目的论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才会只看到缺点而不看优点。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可以为自己的失败和遭遇的挫折找到理由和借口而不用承担自责以及内心的煎熬)

案例:一位女学生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说是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问她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后,她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女孩回答说:希望表白一个喜欢的男孩,能够与之交往。

目的论:

女孩需要脸红这一症状来逃避可能被那个男孩拒绝后所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这点对于女孩来说,是她想要的“善”。

只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如果、假如……”这些论调都是在从自身的角度去寻找自己的“善”(善,即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和感觉)

自卑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自卑感

自卑感其实是一种主观臆造,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是你对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赋予什么样的意义?这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价值?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一种常识(共通感觉)。即,大家都认可的标准。

举例:1美元的纸币,它的共通感觉就是1美元,但从印刷成本考虑的话,它根本不等于1美元。

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越自负的人越会有自卑感,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他有自卑感。

需要用外物来衬托自己的价值。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即,夸赞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一旦把自己的不幸当做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他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真正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人生三大课题(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

交友课题

爱的课题

人生谎言

企图设计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别人,而且你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觉得这应该叫:课题尊重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84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1
下一篇2024-03-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