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第1张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十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峨嵋山月歌》李白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赏析:山中杂诗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 说说 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5“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6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

 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赏析:竹里馆

 一:(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二:(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答: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3、“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答:“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4、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答: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5、 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宁静、淡泊的心情。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是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作品以简朴清丽的诗句描写山林幽居的情趣,表现的是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追求宁静、淡泊、脱俗的生活态度的绝佳表述。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便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人一个人静坐于幽深茂密的竹林里抚琴弄弦,显然是情有不足,不然怎么会又打起口哨来呢这是诗人情致绝佳的抒发,颇有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品味与格调。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时曾有过“夜半更深,却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无奈之下,索性起来弹琴”的 句子 ,在《咏怀·其一》中诗人阮籍表达的是 “内心深处极为复杂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王维与之是截然不同的,诗人王维“独坐幽篁”,流露的是一种孤寂情怀,追求是一种宁静、淡泊与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外界看不见人,也很难听到琴声,没有人知道诗人此时在竹林里干什么,只有皎洁的明月知道他此时的所作所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因而才“来相照”。本人前面在赏析《阮籍<咏怀·其一>赏析》“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时曾作过如下阐释:“„薄帏‟上的清冷月光,撩动衣襟的徐徐„清风‟,月色之下,清风之中,独自弹琴,内心苦闷无人可诉。所见气氛肃杀,寒气森森;所感孤独凄冷,落寞至极。”作为夜中弹琴的阮籍,作品“抒写的是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独、落寞、忧愁和不安”,而“独坐幽篁”“弹琴”“长啸”的王维,虽然内心深处也同样有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结,但王维本篇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心境平和,不问世俗,比起阮诗《咏怀·其一》的意境,本篇则要宁静安详很多,悠然淡泊很多。

 在写作艺术手法上,作品以简朴的词句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充满想象的意境。幽深茂密的“幽篁里”,“独坐”着以为“弹琴”、“长啸”的老者,无人知晓它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意境是何等的清新淡泊,何等的宁静悠然。特别是结束句“明月来相照”,诗人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的丰富情感,对于诗人和他的琴声来说,那竹林梢头挂着的一轮明月仿佛就是陪伴着他的知己,是他琴声的欣赏者。

>>>下一页更多精彩“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赏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2思亲念友

 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3边关思乡

 例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4闺中怀人

 例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例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写离情,但写法别致。上阕由远行者落笔,下阕写远行者设想之词。一种离愁,两面兼写,情致深婉细切。起三句写冬去春来的季节特征十分鲜明。这本来是一个容易感受生命与爱情的季节,但“候馆”、“征辔”两语,透示了词中的远行人行色匆匆,其实是无暇欣它顾。

 “离愁”句拈出主题。

 以“春水”喻愁,暗承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但侧重表现的是一种不断加深又持续相生的离愁形成的过程。

 下阕进而设想对方相思之形,劝慰之中倍见体贴之心。“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盖当初离别时即已目睹此景。而此刻一在闺中,一在候馆,其伤感当更过离别之时。“楼高”句是劝慰之词。

 例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四、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昔胜今衰的感慨

 例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 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3借古讽今的情怀

 例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4青春易逝的伤感

 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5仕途失意的苦闷

 例

 琵琶行

 白居易

 (全诗略)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6告慰平生的喜悦

 例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例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例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 ,历代广为流传。

 例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 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

 2情深意长的勉励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3坦陈心志的告白

 例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 2018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相关文章:

 12017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满分答题模板

 22017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3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42016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各题型的答题技巧

 52017中考古诗鉴赏答题模板大全

 62017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集锦人教版

 72016中考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模板

 82016中考语文八题型的答题技巧

 92016中考语文常见题目答题思路

 102017语文中考答题技巧

;

为了方便初中生的对于初三语文的学习,以下是我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 必背古诗词 ,仅供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整理

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

1。《梦江南》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2。《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

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5。《破阵子》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6。《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8。《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快速背诵初中古诗词的方法

理解记忆法

一首古诗词,要理解这首诗词的内容,了解诗词的思想。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性,你将诗中的意思背记下来,到用的时候,再还原成诗词的语言,这样就比较好记了。

例如:“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这句诗,如果你不理解它的意思,是很难记住的。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颈子远望寄意。

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

按写作顺序背诵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

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636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4
下一篇2024-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