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网银钱包 与京东账户怎么解绑

京东网银钱包 与京东账户怎么解绑,第1张

我刚弄完这个,和京东钱包的客服**忙活了半个小时才弄好。首先,你要将你新注册的这个钱包里的钱全部体现,不然解绑后钱就没了。一般2小时内,钱会打入你的银行卡账户(前提是你和我一样实名注册+银行卡绑定)等你确认你收到钱,之后,退出账户(这个很重要)

重新登陆一次,这次用你的新注册的那个钱包手机号登录,然后直接在“账户设置--绑定手机”那一栏“解绑”解绑第一次不一定成功,我解绑了7次,有时会让你输入支付密码,但是实际上解绑了哪有密码啊?你还要重新设置一次,然后再输入,再解绑。

注意:我问了客服,如果当天解绑不成功,就过两天再试试。

检验是否成功的方法:手机上会收到短信,内容如下“网银在线您已成功解绑该手机,若您有其他钱包账号,建议您立即绑定此手机号,绑定后,您将继续享受相关权益。京东钱包”

或是你退出账户后重新登录京东钱包官网,然后选择“已有京东账号”输入你的老京东账户(我也是老的账号好几年了,不想丢掉)和密码,然后进入,这时里面什么都没有,你试着绑定你自己的手机号,如果成功,就说明之前的解绑成功了,否则就是失败了,你就过几天再试试。

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个个字打得,不是复制的,希望你能帮到你。

天猫和京东两者各有千秋,京东里面的京东自营跟天猫差不多。

天猫上的商家以开旗舰店的位置,有很多店铺都是线下有实体店的,基本上线下很多品牌都在天猫上开了旗舰店。

而京东上的商家主要是自营。京东是有自己的仓库的,天猫的物流是和第三方的物流合作,或者是和菜鸟驿站合作了的。京东的自营店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商家去各个市场采购商品,然后通过京东出售,利用京东的物流配送到大家的手上。

扩展资料:

两个平台的搜索规则是不相同的。天猫的搜索排名主要看店铺整体的销售,例如DSR评分、权重、店铺整体的流量等等。但是京东就不一样了,因为京东上的店铺主要分为自营的和招商的,所以在搜索的时候,排名也会考虑到这两个因素哦。

通俗点讲,天猫上的搜索主要以店铺整体位置,大家去天猫上搜索某个产品的时候,排在前面的都是一些比较大的品牌店,这也体现出来天猫对店铺的重视。而京东则更看重商品本身的数据。

最大最常见的区别应是物流。京东有专门的京东物流配送,但是天猫物流还是靠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京东在全国各地都设有专门的配送中心,所以一般来说,京东的物流会快于天猫的。

还有一点区别就是两个平台的入驻模式是不一样的。天猫的入驻门槛很高,如果不是品牌店话,想要上天猫,那是需要商家具备极高的运营能力,而且店铺的销售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行,而且每一年都会有商家考核。

天猫里面店铺的种类比较多,除了旗舰店,还有专卖店和专营店等等。

在下先分析一下利益关系,然后你自然可以得到结论:

分两大部分:售假和售后

第一部分,售假问题:

一、淘宝店:

开店成本低,自然售假违规违法成本低。假货概率偏高。但也有很多诚实经营的店家,需买家练就一双慧眼,绕坑走。

二、天猫店:开店成本就高很多

1一般小的标准化东西,利润薄,需长期经营,假货概率低。

2高价值东西,比如手机,游戏机,相机,电脑主机之类,价格上千元的,此时就得小心。利润足够高时,自然会有勇士,要钱不要命。

比如刚东窗事发的,假冒戴森:https://wwwbaiducom/swd=%E5%81%87%E5%86%92%E6%88%B4%E6%A3%AE

3如果天猫店真要造假,他们会做假做得很严谨。以至于基本你想维权,要么成本过高,要么钻法律漏洞

例子1:比如79块钱的“甲醛测试仪”(核心的气体检测芯片是一两百),再比如“超声波驱老鼠“(信则有)。自家产品,自家品牌,没啥假不假的。国家部门很忙,没精力去查这种不科学的产品。查下来,最多也就是“夸大功能,虚假宣传”。这中间存在套利的时间差,收益比风险大。

例子2:比如"德国,美国进口XX"(在德国美国开个皮包公司,再自己给自己签一堆授权文件,或者搞个公开的授权签约仪式,成本也不会太高)之类。这种经得起各种审查,所有东西都合法。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所有手续流程合法。

本质上,这是在透支"美国/德国的信用"。中国人,在中国,制造卖给中国人的产品,轻轻损坏一下美国或德国人的信用。美国或德国不追究,貌似也拿他们没办法。消费者,只能自己小心

例子3:再比如:电子产品翻新,只要产品不出明显问题,基本发现不了。要知道,绝大多数商品都是“中国制造”,要翻新成一模一样,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看翻新的“利润”够不够高。好一点,

如回收的碎屏旧手机,换个屏,甚至换个壳。外比看与新品一样。使用起来,也新品一样。一般人,也不会怀疑或追究。这种还算良心

黑一点的呢?回收的苹果6主板,换个壳,换屏,当苹果7卖。这种新闻上也是有的

对于翻新,消费者,也基本没太好的办法。图便宜,就别要求太多。图正品,可以到正品官网。

4真正的产品直销

比如小米,华为,这种厂家直接开店,放心买。还有一个“绿联",买个好多回,各种USB线,USB Hub,之类吧

但要小心,大多数"xx旗舰店“,"xx官方旗舰店"有可能不是厂家。他们只是获得了厂家的品牌销售权。这种情况下,这些店很有可能为了“利润”而透支厂家的信用。

如何看,要个天猫店,是不是厂家店,可以查看“企业资质”

https://wwwbaiducom/sie=UTF-8&wd=%E5%A4%A9%E7%8C%AB%20%E5%A6%82%E4%BD%95%E6%9F%A5%E7%9C%8B%20%E4%BC%81%E4%B8%9A%E8%B5%84%E8%B4%A8

三、京东

1京东第三方,基本与天猫类似,不再做分析。

2京东自营:

京东的核心模式是,买货,卖货,也就是一个公司开了一家很大的店,靠信用和服务吃饭。

理论上,京东的模式是比较危险的。好起来,会很好。坏起来,会很坏。

京东做为公司,不生产,也就不容易有造假的情况。至于售假,对自身肯定是有害的。没有做假动机。但不能保证,里面的员工不会掺假,这种情况,得看京东本身的治理了。不过,一般来说,卖的东西太假,或假得太多,消费者的退货率,返厂测试,很容易就将内部做假人员暴露,除非做假的人,一手遮天。那就是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必然是大事。所以,从概率上请,京东的假货率要低一点吧。

淘宝和天猫上,商家作为经营个体,可能是批发商,也有可能是生产商,造假和售假都有可能。京东,从理论上来说,不会主动去售假,同时对于造假的商家,一般也是会说”不“的(实在想多赚点钱,后来就降低要求,开放了第三方旗舰店,以最小的品牌损失,换取更多的利润)。至于国产的进口品牌,虽然穿的"美国/德国造"的皮,首先透支美国/德国的信用,但如果在京东上卖,也是在透支京东自己的信用。

信用这事,对天猫来说,也很重要。但其重要性对京东来说,更紧要。这样比喻一下:天猫是在经营一个商场,京东在经营个大大大超市。商场里面有假货,一般你会怪某个店,但大概率还是会去那个商场。超市里面有假货,你很可能不去那个超市了。

当然,京东有一个死结:有人恶意利用七天无理由退款之类条款,摸一下,然后退货。(恶毒一点的:比如买高级显卡,挖矿,7天免费退货,再买,再退。赚取免费算力)。这些货在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情况下,自然会被重新包装,二次销售。大概这是“二手东”的来由吧。对于买家,买到其它人“摸过“的东西,自然不爽。但是,理性想想,只要东西没问题,也只能这样了,这是现实,这是在中国。毕竟在大超市,大卖场,你买的菜不知被多少人挑过,你买的鞋子,也可能N个人试过。

第一部分结论:

淘宝

制假售假,有动力,有条件,低风险。买家自己辨别。

天猫

1类:低利润品类:制假售假,动机低,有条件,风险高,但考虑经营的时间成本,回报偏低

2类:高价,高利润产品:制假售假,动机高,有条件,风险高,回报偏高

3类:真正大品牌的厂家直销:放心购"

京东第三方

同“天猫”

京东自营

无动力,主要看公司内部治理。核心问题在于极个别的员工腐败掺假,很容易暴露。所以整体上看,售假概率不大。

相对比较放心,但对“二手”问题,要有心理准备

第二部分:售后

1淘宝店

故意造假的店:会恶意拖时间,拖到你放弃,或直到关店。店家就是奔着一锤子买卖来的。

故意售假的店:会果断跟你退款或换新,人家还希望经营得再久一些,多赚一些。

2天猫:

故意造假的店:他们深谙天猫的规则,在天猫的售后规则内,售后会比较好。比如7天,30天之类。过了时效,就各种为难了。比如:货物有质量问题需要鉴定,来回的运费要买家承担之类。总之,你会很不爽,而且还只能吃亏

故意售假或翻新的店:同上

卖正品,但有售后问题:这是后面对比的主角1,乐观地假定,天猫上绝大多数都是诚信经营的商定,下面直接与京东对比着说。

3京东:

京东第三方:与天猫相同

京东自营:这是主角2

卖正品天猫店,与京东自营店对比:

1对售后的重视程度:

京东的品牌是京东的生命,品牌的可信度,带来复购,复购带来利润。就我自己的购物感受来说,京东的卖点:1正品(可能性极高),2快(以前快递真心快,现在差一点了)3售后(在京东上售后过很多回,平心而论是满意的)。而京东的价格,一般情况下,比天猫是要高一些的,低价值的东西贵10块,高价值的东西,贵100也有可能。而且京东有段时间,还做价格浮动,早晚价不同。早上看好,晚上下单,如果不注意,可能多花钱(坑呀!!)。

快递不那么快了,价格没优势,甚至略坑。但“正品”和“售后”这两部分,一直吸引着我。

上面这个点,对天猫店来说,也成立,但程度相差很多。

天猫店品牌,涉及“阿里爸爸”的品牌和旗舰店的品牌,当然还有产品自身品牌。天猫店,卖同品牌的商品的卖家不只一个。做为买家,去年在某个天猫店买了个鼠标,今年再买,大概率不会去翻历史记录去买同款,即复购率偏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阿里爸爸”的品牌可以卖钱,那就卖吧。如果产品的品牌可以卖钱,那就卖吧。反正复购率不高,如果自己的品牌可以卖钱,也卖掉吧。

反过来,出现售后问题,按“阿里爸爸”的最低标准来,按产品厂家的“最低标准”来。尽最大可能减少售后的成本和损失。

天猫的品牌做好,最大的受益者是“阿里爸爸”。他在制定规则上,会尽量维护买家。会投入人力,去处理纠纷,安抚买家。出现售后问题时,真正的主角是天猫店家,店家的行动直接影响买家的感受和利益。但店家做好售后的动力,其实没那么强呃,特别是生意好的店,售后量也大,这个时候,也就只能是按规则行事,按最低成本行事,沟通中,每句话都和蔼可亲,态度良好,但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人味,活生生一个机器人。

第二部分,关于售后结论:

在淘宝上

买东西,售前客服不一定让你爽。出问题售后,看人品,也不定让你爽。自己小心

在天猫店

售前自然让人宾至如归(接待你的都是拿工资,且训练有素的客服),在天猫在整体售后规则下,售后也不会太差,但也不会太好。

如果是真正的厂家直销,厂家原来的售后是什么样,基本不差。

如果只是代理或零售商,生意越好,售后越流程化,越“无情”。而如果你超出了天猫的规则:比如你把包装丢了,比如超过了时间,或产品出现时好时坏的质量问题。“阿里爸爸”想帮你,也不太好帮,这时候,你会正式陷入被人膈应着的状态。特别是过了30天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你得出示厂家检测报告,或者去到售后维修点,然后你还得承受来回的运费。

从天猫的规则上来说,貌似也算合理。东西过了1个月,有问题。天猫店家,自身也只是贩卖。他能保证东西是正品,但不能保证东西质量过硬。他们也愿意看到这种情况。问题出在生产厂家,而一般你不会去找生产厂家,算算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就这样,算了吧。结果,肯定是买家不爽,而且超级不爽。

产品质量出问题,找“阿里爸爸”不合适!

找天猫店家,可以处理,运费你自己担着,其间的麻烦事,你自己担着(比如路由器,坏了,你得断网几天,或者自己再弄个路由器凑合一下!!如果要返厂检测,你或许要等15天或1个月)

找生产厂家,太麻烦。再说线下售后这事,真是看脸的,遇到恶心的工作人员,更烦。线下售后做得好的,除了国外大牌和国内个别大牌,貌似一般都不行。

最后,售后损失,也只能由“我”——这个钱已不在自己口袋的消费者,我买单!!!

在京东第三方同天猫

在京东直营

“正品”和“售后”这两块是京东的核心吸引力。

京东的核心在于卖好,包括服务好和东西好。东西出质量问题,京东有足够的话语权让厂家来承担相应的售后成本。相比较,“阿里巴巴”对天猫店没这个话语权,更别说对厂家了。谁的问题,谁负责。这个基本原则,在京东上可以落实,但在天猫上没法落实。

再说说事实,我没有在同一家淘宝店,也没在同一家天猫店,买很多次。但我在京东买很多很多次。身边的人观察下来,基本也这是个样子。而当产品出问题后,京东的处理速度和过程,都让人爽快得多。而且售后的时效,不是天猫店规定的一个月,或三个月。而是产品自身的售后周期,一年,两年或三年。

根据这个小样本,我做个不太成熟的推论:

买电子产品,上京东会更好。买到假货的可能性最低,而售后最简单。

万一出产品质量问题,更有保障。保障期更长,售后处理速度尽快,麻烦事更少。

最后,说说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写这么长的文字:

因为在天猫上买了东西,质量不行,售后让我很不爽!!!

事情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在“罗技官方旗舰店”买了个新款的鼠标,用起来时不时会突然指针不动。蓝牙模式或自带的接头模式都会有问题(关闭蓝牙自动省电休眠也不行)。买之后用得不多,也没太在意。差不多过了一个月,用笔记本用得多,开始重度使用这个鼠标,时不时不听使唤,太闹心了。然后申请售后,得到答复,可以发回来店家检测。有问题,换新。但来回运费由我承担。如果检测,没问题,会原样发回来。来回运费,也由我承担。

罗技这个品牌,我是喜欢的。

天猫“罗技官方旗舰店”这个店名,我也是比较相信的。被售后隔应之后,看了下这家店的“企业资质”,发现原来是家普通的贸易公司,卖货的!!跟罗技这个品牌,没半毛钱有关系。

然后对比一下,近十年来,京东上买了“无数”东西和其中小比率,但数量也算少的售后过程。这次在天猫店得到的感受,反差有点大。

那为什么要到天猫店买呢?

1天猫上比京东便宜10块钱

2被“XX官方旗舰店”的“官方”二字迷惑,以后会有售后保障。

结论,我自己活该,图10块钱便宜,而没在京东上买,结果遇到恶心事了。

最后再补一点,上面写的文字,对天猫是不利的,对那个天猫店是不利的,对罗技也是不利的,对京东比较有利。而主责是产品有质量问题,在“厂家”

但你猜猜,如果这篇文字如果有一定传播后,谁会最“紧张”(关心)?谁最不关心?

我猜不是厂家!(京东可以把这种“紧张”和损失转移到厂家身上,但“阿里爸爸”和“天猫店”都不那么行,这就是问题所在)

 她,姓王,名一,长得又白又胖,而且她有一个特点,就是脸软软的。我很喜欢摸她的脸,她一点也不生气。听她的妈妈说,王一身体不好,从小就爱生病,可不知为什么她还是很胖。她很乐观,这点我很佩服她。

  王一天生就很聪明,那一次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假期她出去旅游,到了开学的时候,她还没回来,半个多月都过去了,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知识了,她才回来上学。我想:她这次一定跟不上了,可谁知,考试里她居然打了100分。这也太神奇了!她可真了不起!

  王一的责任心在我班那可是有目共睹的。老师交给她的任务,她都很认真地完成。可那一次,她却闯祸了。老师出去开会,王一是班长,负责班级纪律,刚开始还好,大家都在写作业,可过了一会儿,大家作业写完了,就开始大声吵闹,王一怎么管都不听。她的脸气得通红,拿起教鞭这讲台上一敲,谁知不小心把老师的手机敲碎了。王一吓得大哭起来,同学们也吓得不敢说一句话。老师回来后,不仅没说她,还表扬她有责任心,反倒把我们给骂了。

  学校的王一听话、懂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她一旦任性起来,也非常难办。王一在妈妈的委托班,妈妈让在屋里学习,可她非得要出去玩,别人都在学习,为了安全是不能让她出去的,这时她任性的劲上来了,妈妈无奈,只好带我们下楼去玩了。你看,她是不是很任性?

  我和王一是好朋友,我要学习她的优点,还要帮她改正缺点。因为这个王一很可爱,不是吗?

您好,如您号码是腾讯王卡,具体可使用专属流量的非腾讯系应用包含:快手、虎牙直播、斗鱼、熊猫直播(2019年3月21日下架)、火猫直播、战旗直播、龙珠直播、蘑菇街、酷狗音乐、酷狗直播、酷我音乐、美团APP、安居客、新浪微博、同程旅游、富途牛牛、知乎、即刻、转转、波波视频、58同城、Yoo视频、趣头条、拼多多、小红书、映客APP等。

建议您到王卡助手公众号使用自助服务查询腾讯王卡的免流范围,王卡助手入口:

1服务-客服中心-免流特权;

2特权-免流应用中心-免流说明。

以上路径以查询页面实际显示信息为准。

1 申请杂谈

在今年的申请者中,我属于少数中的少数。既是不多的申请法学院JD的中国学生,又是JD申请者中少见的工科生。在我申请的时候,身边没有现成的例子,所以也走过不少的弯路,在此写下我的一些申请经验,希望对未来的申请者有所帮助。

很多工科生不敢或者不愿意申请法学院,总觉得法学院是舞文弄墨的旁门左道,和工科的行胜于言格格不入。其实在我看来,法律也是逻辑的集合,别看那些法学论文写得天花乱坠,根子里都是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的逻辑推理。理工科学生在国内受的教育中并不欠缺这方面的训练,读法律时也不会比文科学生有什么明显的劣势。再者,在国内能够披荆斩棘杀到国外来读书的,一般资质都不差,申请法学院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想想这几年海龟越来越不吃香,留在美国转金融的也挤破头,多一种选择总不是什么坏事吧。

申请法学院,主要还看两项硬指标: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LSAT)和本科学分积。这两项指标能够决定您申请学校的档次,但最后是否能够顺利拿到录取,还得看各种因素的综合。

以前的法学院申请经验谈中通常都把LSAT成绩作为最重要的因素,一般认为如果能考上170,就会被某些top 14法学院录取。如果能够考到175或者更高,则Harvard就很有希望。从历年的录取情况来看,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Top 14里的Northwestern和Georgetown是出名地看重LSAT成绩,170以上的LSAT几乎是录取的保证。而Harvard由于招生众多,也只能靠LSAT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但是,仅仅依靠LSAT还不足以敲开其他法学院的大门,而这几年随着LSAT成绩的水涨船高,各学校的录取标准也越发的多元化。学校不只看重这些标准化成绩,也更加看重申请者的"软因素"(soft factors)。另外,中国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素来表现优异,这几年LSAT超高分层出不穷,大有把LSAT也"新东方化"的趋势。以后几年要靠LSAT在众多中国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恐怕是越来越难了。

本科的学分积是申请中的另一项硬指标。从2007年起,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 (LSAC)开始允许外国学生也将本科成绩单寄到LSAC处统一认证。这对于中国大陆的大多数申请者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大陆高校的评分标准总体比美国高校要严格很多。所以成绩单经过LSAC的折算后,结果通常是惨不忍睹。例如清华的百分制成绩,如果按照LSAC的标准折算成四分制,90的平均分可能只能折算到36。这在美国的很多院校已经30%-40%的成绩了。目前还不知道US News是否会将外国学生的学分积也计入它的法学院排名指标。如果不幸计入的话,那有一些法学院很可能会拒绝一些合格的外国申请者,以保证其排名不受影响。

学校的名气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而美国的法学院在这一点上是出名的势利,在条件接近时绝对优先考虑名校毕业生。翻开耶鲁法学院的新生名单,本科毕业学校基本上就是Harvard,Yale,Princeton和Stanford的循环,偶然出现一个State University都能让人眼前一亮。中国学生申请也有同样的问题。以前法学界国际交流不多,老外对国内的学校质量心中没底。这几年交流频繁,美国法学院对国内的学校排名大致都有些了解。从学校的牌子来说,北大的学生在美国法学院分布最广,人数众多,知名度远远领先。清华这几年国际交流搞得不错,声誉也很好。其他比如复旦、人大和政法,都是国外非常认可的学校。而一些专业院校,也有申请法学院的传统,比如外交学院,就在耶鲁法学院有好几位毕业生。虽然从统计的角度,中国在美国读JD的学生样本太小,还很难有肯定的结论,但至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国内的名校毕业很可能是申请顶尖法学院的前提之一。

如果您不幸没有以上条件,那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多下功夫:

1.社会经验。美国学生在这上面玩的花样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我见过有去非洲当爱滋病义工的,有去美国贫困社区当小学老师的,有去巴西雨林拯救野生动物的,甚至还有刚从阿富汗回来的美国大兵。总之只要是公益性的社会经验,对申请都颇有帮助。说实在的,这些美国学生也不是什么理想主义的大好青年,大多数也就是为了申请法学院的时候简历上好看一点,一等毕业就义无反顾地背叛革命,投向律所的怀抱。中国学生大多数都是刚出学校的愣头青,最多也就是去某家公司、律所实习了几个月,和这些花俏的经历一比就相形见绌。如果阁下真想靠社会经验出奇制胜,我劝您还是去西藏支教个一年半载,至少这个看起来还比较像样。

2.推荐信。中国的法学院教授,在国际上没啥学术影响力,不过这几年和国外法学院迎来送往,和很多名校的教授也能混个脸熟。特别是北京的北大、人大和清华,和国外各大法学院据说关系还不错。有几位国内的大牌教授,素有推荐学生的传统,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垂青,也许能对申请有所帮助。另一类推荐信来自社会贤达,这就完全看各人的造化了。8、90年代申请法学院的中国学生多是高干子弟,领导身边的翻译,或是中央台的英文记者,有一些还真能搞到名人的推荐。据说当年高志凯同学就是由基辛格博士推荐进的耶鲁法学院。对于这样的传奇人物,我只能致以十二分的敬仰。

3.个人陈述。个人陈述在申请PhD时并不特别重要,可在申请JD时就非常重要。律师毕竟是靠文字吃饭的职业,练自己申请文书都写不好,那还怎么指望以后写那些鬼也看不懂的法律文件?

写个人陈述,最忌讳追忆往昔。而很多申请者,就特喜欢把陈年八谷子的旧事都搬出来。开头必谈其10岁之前的光辉事迹,要不就是父母对他的谆谆教导。总之从小立志做大事,匡扶正义,锄强扶弱,如今终于逮到机会,要学习法律报效祖国,万望贵校帮助实现纯真少年的伟大梦想。(我是夸张啦,不过您对照自己的个人陈述看一看,是不是开头就是When I was a child…)

另外一类是列干货、报流水帐,典型的比如"三年前,我替某某公司做了一个项目,得到以下收获;两年前,我帮某某教授作了一些研究,发了一篇文章。"这种文体写写PhD的申请还行,用来写法学院的申请文书,实在是有些过于朴实了。法学院看重的,不只是您过去的优秀,更关键的是您未来的潜力。在同样的篇幅中,应该更多地着墨于您的理想和信念,而非简单地重复您简历中的内容。

中国学生申请时,还习惯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但是华人在美国的法学院里已经是over-represented minority,而且现在有大陆背景的申请者也大幅增加。再过分强调自己的"中国背景"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和Harvard电话面试的时候,我还专门问了有关中国申请者的问题,结果发现他们的申请主任对"中国"这个因素好像并不太感冒,反而对我的环境背景赞赏有加。从90年代初以来,虽然来自中国的申请者与日俱增,但各大法学院中国JD的录取人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从我了解的情况,似乎Yale,Harvard,Stanford这几所学校每年都会录取中国学生,但每年都只有一个名额。而且很遗憾的是,这几所学校的选择往往撞车,所以总有一些学校的名额会落空。不管怎么说,中国学生因为缺乏可供比较的经验和资质,在法学院的招生中会被认为是风险比较大的选择。所以,在申请时,我们和本土的申请者相比,是不会占到太大的优势的。

2 我的申请

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申请法学院?其实起因很简单,我不想走那条中国留学生的老路。我见过很多青年才俊,漂洋过海来了美国,结果却为了生计,把青春蹉跎在实验室,最后不管愿不愿意,还得把博士后作为安生立命的职业。且不说这样的选择是否实现了自身价值,即便是,这样的选择也太单一了吧。象牙塔外的选择那么多,那么多年,那么多聪明的人啊,为什么就不能多闯出几条新路来呢?

我自认没有作研究的才能,也不想把自己陷入这种无法选择的绝境。我想路总是该越走越宽的,而PhD导向的却只是一条窄窄的单行线。所以我决定不读PhD。

不想读PhD,那总得读个什么Doctor撑撑门面吧。这年头本科像条狗,硕士满地走,只有博士还能抖一抖。国内学历迅速贬值,我怎么也得混个"打狗托"吧。再说父母那边,衣着光鲜地送出来读书了,过两年就灰溜溜回去了,父老乡亲面前也不好交待吧。我当时临机一动,想到如果不读PhD,那就试试法学院的JD吧。JD毕业了以后的选择面比PhD可广得多了。

JD这学位,说到底也不是博士,虽然名字是Juris Doctor,但和研究型的博士实在相差太远,最多算是个职业型的"博士"。尽管美国的法学院教授基本上也都是JD毕业,但国内的大学可是不认这个Doctor的,以后要想拿着JD混国内的学术界,恐怕还有点寒碜。(相反的,要是您不慎混上了一官半职,那可不就用在乎什么博士学位了,连教授头衔都是送货上门。)反正我对学术界也万分的不感冒,所以得不得到国内这些势利眼的认可,我也不是特别在乎。另外,JD也不是赔钱的买卖,今年纽约律所JD毕业生的行价己经涨到了145万大洋啦,还有乱七八糟的bonus。俺用手指头加脚趾头算了一遍钞票,只好仰天长叹,俺虽然胸怀大志,那也不用和这一大堆美刀过不去吧。

于是,俺就雄心万丈地准备申请JD啦。俺先从LSAC网站上(wwwlsacorg)搜罗了一堆LSAT的考题,花了俺上百大洋。接着又去Amazon疯狂采购,搬回来一堆申请秘笈。万事具备,俺摩拳擦掌,就等着时机一到就大显身手。

许是老天有眼(更有可能是老天没眼),我考LSAT一向有如神助。第一次半夜无聊,做了一套92年的LSAT真题,一查答案:178。(LSAT的满分是180,178在每年10万多名考生中,大约是前50名。)我乐得在走廊里直蹦达,心想我这种LSAT奇才,不考法学院简直是浪费。后来才发现我被那年的真题给忽悠了,近几年的LSAT越出越难,早已不是92年的难度。不过那是后话,反正我当时是自信心爆棚,觉得申请简直是易如反掌,手到擒来。

后来才发现,申请法学院比申请PhD还折腾,各学校都有花花绿绿的一堆表格,我还专门跑回北京找本科的副系主任签了份"Dean's Certificate 院长证明书"。推荐信也大费周折,找的几位老师过于大牌,不是出差,就是没空。考下来的LSAT成绩也差强人意,175,勉强符合Harvard的安全标准。最头疼的还数个人陈述,各所学校还要求不同,一个赛一个的刁钻。我磨蹭了两个月,连一篇个人陈述都没磨蹭出来。申请到最后,都是再而衰,三而竭,到了十二月,我是完全没有申请的热情和憧憬了。

总之,我的申请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之前盘算得太多,到了该实施时反而没了计划。申请文书一拖再拖,直到一月中旬还在抽屉里睡大觉。我晃晃悠悠,成天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直到某日上网一查,才发现大事不妙。原来法学院的录取通知都发得差不多了,我要是再不申请,到时候练残羹剩菜都吃不上。我这才慌了神,连花了一个礼拜把个人陈述给折腾完。那几天写个人陈述真是写得天昏地暗,自己再看一遍都想吐。最后只好把半成品寄给同学修改,顺便也把他们恶心一下。

法学院录取都是rolling basis,也就是先到先审,若是今年申请者质量好或者招生处估计失误,就很可能在申请日期截至前就把录取名额用完。今年芝加哥法学院就出现了这种情况,2月份就已把录取通知提前发完,对于1月以后申请的学生,练审查的机会都没有。我1月底才把申请寄出,显然是白交申请费。结果等到4月份,才收到芝加哥的一封信,语气万分亲切,说您的材料我们已审过,条件优异,但很可惜,我们今年的录取工作已经结束,您看是不是明年继续考虑我们学校?好在我当时已经有哈佛垫底,于是就语气同样亲切地回绝了它;不然的话,恐怕得被它郁闷至死。

说起哈佛,今年哈佛换了招生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改了录取程序,对每位录取者都要求电话面试。这下可天下大乱,人人都守着电话等通知,看到一个陌生号码都心跳加速。我申请得比较晚,等轮到我面试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下旬。接电话的时候我正在纽黑文的街上溜达,当时街道嘈杂,再加上紧张,接到手机后的前3分钟楞是没听懂他在说啥。我只好一面和那边的招生主任寒暄,一面狂奔至最近的室内场所,好几分钟才恢复正常,然后就一顿狂侃,把电话两头都侃晕了。几日后,录取通知的电话如期而至,当时哈佛已经录取了700多个学生,我是正常批次中录取的最后几个申请者之一。我握了一把冷汗,暗暗想,我这回真是"孙山"啊。

没想到更加"孙山"的还在后面。耶鲁的申请是和哈佛同时寄出的,可是直到四月底,耶鲁还没有动静,而哈佛那边已经催着决定了。耶鲁仗着自己大牌,审查材料是出奇地慢,无论我怎么骚扰,都只告诉我材料还在审查中。当时耶鲁的据信满天飞,而我还算是少数的幸存者。我实在不死心,就给我的推荐人(耶鲁法学院的两位教授)写了两封信,很哀怨地表达了俺对耶鲁的忠贞不二。可惜现在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要是您耶鲁不仁义,俺就只能明珠暗投,便宜了您的大冤家哈佛了。激将法果然奏效,4月30日,也就是答复哈佛的最后一天,耶鲁的录取通知翩然而至。

哈佛和耶鲁,几百年来斗得不可开交。耶鲁在大多数方面都落在哈佛的下风,唯独在法学院上,这几年排名总是比哈佛高上一筹。但在大众文化中,哈佛法学院还是法学院的象征。君不见"爱情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都在法学院前缠绵乎?君不见"律政俏佳人"中,女主角钩心斗角的战场,亦是哈佛的Langdell Hall乎?至于"爱在哈佛",那就更不用多说了,整部偶像剧打的就是哈佛法学院的牌子,引诱得我还专门去哈佛寻访了一下韩国美女 - 当然是没找到。

在纽黑文呆了两年,我对耶鲁法学院花痴已久。所以,尽管耶鲁在录取的时候大吊我的胃口,最后我还是义无反顾地从了它。

3 申请材料

我的个人陈述是以福斯特(Frost)的一段诗开的头: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说实话,这段话俗到家了,伪特立独行的有志青年都用它,拜托各位就别再用了…)

既然以这样一段酸诗开头,各位看官估计也能料到俺是如何厚颜无耻地借题发挥,自我标榜了吧。反正后面就是一顿胡吹,表达了自己对于物欲横流的拜金主义的无限鄙视,立志投身拯救人类的伟大事业。虽然俺这几年迷迷糊糊,还没找着方向,但本质上绝对是内心纯洁的有为青年,贵校要是不嫌弃,就收了去锤炼一番,等俺毕业了一定大大的有出息。

酸劲不足的时候,我就看Martin Luther King的I Have a Dream。这篇演讲气势恢弘,词藻华丽,更洋溢着一股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当时我觉得真是法学院个人陈述的理想体裁。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篇演讲宣教的成分过多,和个人陈述自省的主旨其实并不契合。不过再自省也不能自省成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申请文书还是写得激情些好。

但写完第一稿,自己都觉得酸得无与伦比,没写成挥斥方遒的激扬文字,倒有点像文学青年的自怨自艾,实在有损咱工科男儿的朴实形象。犹豫再三,把那几个看着扎眼的GRE词汇都换成大白话,顿时感觉舒服了许多。之后又在老师和同学的建议下改了数稿,但文章总有些雕凿之气,比不得范文那样自然流畅。好在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我也没功夫对着我那篇破文章瞎琢磨,最后就拿着半成品交了了事。

说实话,推荐信才是我的杀手锏。两封推荐信来自耶鲁法学院的两位教授(其中一位是环境学院的双聘,也是我的硕士导师),另外一封来自环境学院的院长,也是耶鲁法学院的毕业生。俺平时死皮赖脸,经常迟交作业,上课爱出风头,没事还和老师吵吵架,想不混个脸熟都难。好在我的老师们都是大人大量,不和我一般见识,而且大概也想把我赶紧送走,所以在推荐信里大说我的好话,估计我自己看了都得脸红。

怎么会和老师吵架的呢?其实也是偶然,某日我导师正对一百多号人,大讲世贸组织和环境政策。估计他也是一时说顺嘴,把economy(经济体)和country(国家)混着说了,动不动就"Countries like Hong Kong…",我那会儿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跳起来就一脸正气地抗议:"Hong Kong is not a country Hong Kong has never been a country"(汗,这不是中学课文里的情景嘛……)我导师一愣,大概心想这小朋友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愤青吧,惹不起惹不起,赶紧改口。单挑结果,我声名大噪,成了学院里著名的愣头青,居然敢和院里的第一大牌教授当堂发彪。其实回想起来,我大概是那天早饭噎住了,气没处撒。强烈不推荐各位照搬,只要老师不是有意轻视,课后写信指出其实更好。后来和导师熟了,我就更加变本加厉,动不动就没事找茬,发封信给导师挑挑错。呵呵,估计我导师也不好意思和我发作,每次都挺耐心地回信解释。后来申请的时候,多亏他的四处引荐和大力帮助,不然我是不可能有那么成功的申请结果的。

其他的申请材料就没有什么花俏可言了,按部就班地填表格。国外高校对国内的各类的奖项和经历普遍持不信任态度,所以填了再多也是白搭。有空还是多了解一下美国的法学院生活吧,别等录取了才觉得一脚踏空,落差太大。

4 个人背景

2006年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硕士毕业,申请时课程全honor,包括三门法学院的课程

2004年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毕业,学分积906

LSAT 175(996 percentile)

耶鲁的硕士全奖,以及校外论文奖若干

清华的优秀毕业生,以及奖学金若干

推荐信:

两封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推荐信

一封耶鲁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推荐信

一封耶鲁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推荐信

实习: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以及TA若干

申请结果:

Yale Law School, admitted, scholarship 27600 USD/year, attending

Harvard Law School, admitted, scholarship 28900 USD/year, declined

Stanford Law School, admitted, declined

Columbia Law School, waitlisted, withdrawn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School, waitlisted, withdrawn

NYU Law School, admitted, declined

5 奖学金和贷款

法学院的学费是出名的昂贵,三年下来,总开销接近20万美元,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一笔巨款。很多法学院的申请者都为学费发愁,我也不例外。好在申请到耶鲁和哈佛之后,学校的奖学金和贷款都覆盖了所有的开销。耶鲁的奖学金中甚至包括了每年回中国探亲的费用。这其实也体现了美国法学院中的两级分化。越是顶尖的法学院,对学生越是慷慨,学费贷款都不用担心。越是糟糕的法学院,越得靠学费支撑运作,所以对学生也越是吝啬。这其实也容易理解,好学校的学生日后当律师,自然有钱还贷款,等发了财,也会主动向学校捐款。差学校的学生日后找不着工作,万一溜回国去,到时候那一屁股债可不就打了水漂?

Yale,Harvard,Stanford都实行Need-based scholarship,只要您家境困难,贷款之外就会有奖学金贴补。中国人大多属于美国标准下的"家境困难",所以通常都能拿到所谓的"最高奖"。其实这和申请者的资质没有任何联系,只不过是这几所法学院的一般政策。如果把这样的"最高奖学金"都放在简历上炫耀,未免有些不太厚道。

其他的法学院大多有Merit-based scholarship,用以吸引特别优秀的申请者。比如Columbia的Hamilton,Virginia的Levy和Michigan的Darrow,这些奖学金数额较大,有的甚至可以覆盖部分的生活费,但是这样的奖学金竞争也异常激烈。如果能够获得这些奖项,通常也会被排名更高的其他学校所录取,所以,您也许还得掂量一下是否值得为了这笔奖学金而放弃更好的学校。

大多数学生上法学院还得靠贷款,有些学校会补贴一部分利息,还贷利率在5%左右。而商业贷款的利率现在已经接近9%。试想一下,如果全靠贷款,则20年内,每个月的还贷压力都在1300美元以上,这对于未来还准备回国工作的同学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好在顶尖的法学院都有各类"免还贷项目"(Loan Forgiveness Program),例如Yale,如果您毕业后的年收入在8万美元以下,则学校会替您偿还部分的贷款;如果您的年收入在4万以下,则当年所有贷款都由学校承担。这样,毕业生在选择工作上就会有更大的自由度,不会因为还贷压力而不得不为外国律所卖命。

6 选择法学院

美国的法学院有所谓的Top 3,Top 6,和Top 14之说。Top 3是Yale、Harvard和Stanford,这三所学校从80年代以来就霸占了法学院排名中的前三把交椅。Top 6是YHS加上Columbia、Chicago和NYU,这六所学校在前六的位置上也有好几年没挪过窝。Top 14还包括Michigan、Virginia、Cornell、UPenn、Georgetown、Berkeley、Northwestern和Duke,前十四名历来是这几家的排列组合。法学院间等级明显,就业时有很大的差距。最好的律所通常只招顶尖院校的一流学生,而如果毕业院校一般的话,即便再优秀,很可能也跨不进一些律所的门槛。至于谋取教职或在政府发展,法学院的牌子也对日后升迁息息相关。考虑到法学院昂贵的学费,还请各位抱着宁缺勿滥的态度,把目标定在排名较高的这些法学院上吧。

顶尖的法学院中,Yale的优势在于规模小,所以在各类人均排名中总是占尽便宜,常年被US News排在法学院中的第一名。90年代之后,Yale的生源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每年被Yale、Harvard同时录取的学生,接近80%最终会弃Harvard而选择Yale。法学院校友中最著名的有克林顿夫妇(他们在耶鲁法学院时是同班同学)、福特总统、以及更早的塔夫脱总统。

Harvard则是法学院中的巨无霸,规模接近Yale的三倍,每年JD的招生人数超过550人。规模大也有大的好处,比如校友网络极其发达。现在美国十分之一的参议员是Harvard Law School的毕业生,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有六位也出自哈佛,再加上不计其数的法学院院长和律所合伙人,难怪Harvard总是自夸自己是"法律的大都会"(Legal Metropolis)。

剩下的Top 6学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和Yale相似,走小而精的路线,学生毕业后推崇向政界和学术界发展,比如Stanford和Chicago;另一类和Harvard类似,规模庞大、学生多元,毕业后多去律所挣钱,比如Columbia和NYU。这种分类当然不能涵盖学校的所有特点,例如Stanford毕业生就有很强的创业传统,而NYU的Public Interest Law(公益法)也声名卓著,但总体而言,学校规模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学校的氛围,而这些因素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

其他的一些学校我不是很了解,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似乎Columbia和Duke对中国学生历来较为友好,Duke还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招收中国学生的法学院。近些年,NYU、Northwestern和Michigan也招收了不少中国学生。如果想避免和YHS撞车,则这类学校都应该多多申请。

7 写在最后的话

说了那么多法学院的好话,最后也得泼泼冷水。我们这些法盲对律师的了解,大多数来自于美国的**电视。里面的律师,个个都西装笔挺,在法庭上唇枪舌战、慷慨陈词,好不威风。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律师,大多数做的都是些再琐碎不过的文书工作,也许一年都不用和法官见面几次。如果您读法学院是为了作法庭上威风八面的诉讼律师,那么还请三思。中国人要在美国作诉讼律师,既有文化上的差异,也有语言上的劣势,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您个人的努力。

同理,对法学院的就业,也不能过于乐观。这几年中国JD学生的毕业前景确实一片光明,顶尖法学院的中国学生大多在美国最好的律所里找到了不错的职位。可是,居安思危地想一想,几年前,LLM学生不也在国内国外都很吃香么?可现在,哈佛的LLM不也一样回国作了律师助理?如今大批人马转而申请JD了(还包括我这种半路出家抢饭碗的),谁又能保证等三五年后您毕业了,JD的就业形势还是一片大好?

对于我这样非法学专业的申请者,也许还应该问自己一句,我真的适合读法学院么?有的人把法学院讲得妙如天堂,也有人把法学院说得好似地狱。可法学院究竟怎样,恐怕只有您自己才能体会。如果您正巧在美国读书,那何妨去本校的法学院选上一门课程?哪怕就是旁听几堂课,也能体验一下法学院的学习气氛。如果您还在国内,那何不借本案例书,选上几章,作份笔记?如果对美国法学院根本就没有亲身了解,只凭着网上的只字片语,就把三年青春、二十万美元都投入其中,您不觉得风险太大了么?

另外,也千万别把名校法学院想得过于神圣。我在大四申请的时候,也曾把美国的哈佛耶鲁视为圣地,幻想过如果一辈子带着名校的光环,会是如何的荣耀。后来到了耶鲁,发现也不过就是换个环境,继续念书。被清华打击后仅存的那一点精英感,很快也就荡然无存了。其实无论是哪所名校,毕业生中藉藉无名者总是绝大多数,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眼高手低,只会被别人耻笑。

所以,请尽量抱着轻松的态度来申请,因为这并不是什么改变命运的关键。认真地做好准备,但是不要对法学院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总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236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1
下一篇2024-02-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