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 作文600山西

家乡民俗 作文600山西,第1张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在瑞安已出版的志书中,《乾隆瑞安县志》可谓最为“年长”了。其中卷一《舆地志》中记载:“观疆域、隅都、山川以知定方,至于验风俗之美恶,稽物产之丰啬,则一邑之习尚与其土宜又可知矣。”

  《乾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中记载:“瑞安民性古朴,风俗淳良,始于晋而盛于宋。”之后,又在文章中多次称赞瑞安的民风及民情。可见,自古以来,瑞安人对风俗十分重视。那么,古代时瑞安人过年有什么风俗呢?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有“冬至“、“腊月”、“除夕”、“元旦”和“元宵”这样的记录,这几条都与瑞安过年风俗有关。

  冬节圆儿吃爻大一岁

  瑞安人称冬至为冬节。冬节这一日,全家早上吃汤圆(有肉馅、麻心,或外粘豆粉,称馍糍)。谓“冬节吃爻汤圆,人又长了一岁。”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记载冬至为:“粉米为丸,设馔祭祖考。”

  事实上,瑞安人对过年的感觉,不是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的,似乎早早地从冬节就开始了。冬至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按农历来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月尾。

  在瑞安,冬至也称小年。因为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所以民间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

  瑞安的“冬节圆儿”有好几种:馍糍、鸡蛋圆儿、汤圆等。其中馍糍和鸡蛋圆儿是小孩子的最爱,冬节当天早晨都要吃好几个馍糍与鸡蛋圆儿,把小肚子撑得饱饱的,接下来的每天放学还拿馍糍当点心,总是吃不厌。

  在瑞安,冬节有吃汤圆过节的风俗,寓意团圆和喜庆。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冬至,粉糯米为丸,或炊舂为糍,以享先充馈。官僚相贺,略如元旦。”大约自宋代开始,民间有“吃了冬节汤圆大一岁”之说。

  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明介绍说,以前的瑞安,希望家人在过年之前就能团聚在一起,所以强调“冬节团圆吃汤圆”的感觉,同时,也寄托全家团聚之情。

  从冬至开始至来年立春前夕,瑞安城里还有“敲梆”的传统习俗。每夜22时过后,夜深人静时,就会自远而近传来一声声清脆的“笃笃笃”的敲梆声。敲梆人边敲边喊话:“寒冬腊月,小心火烛。前门照照,后门看看!”

  捣年糕、晒腊肉,办过年货

  瑞安人至今仍十分喜欢吃年糕,有“吃爻年糕,年年高”的说法。用糯米或粳米做的年糕有几种,放糖的称“糖糕”,不放糖称“水晶糕”或“水浸糕”,印上状元图形的称“状元糕”。

  古时,瑞安农村经济条件差,常用年糕做“米鸡”、“猪头”、“元宝”代替“三牲”及元宝贡天、祭祖。农家将捣成的年糕浸水,储至来年清明后,佐以油菜花头、芥菜煮以代主食,或作春耕时点心,瑞安话称之为“接力”。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除了捣年糕,瑞安人还喜欢晒腊肉。一般来说,进入腊月之后,天气晴好,晒肉干、鸡、鸭干以备过年时款待客人,称“腊肉”或“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还有晒海鳗干过年,称“鳗鲞”。

  这些都是瑞安人喜欢的干货。

  在古时,因新年期间歇市5天。如今的春节正月期间,商铺通常也会休息几天。所以,大家都要年底备办过年食品、衣帽鞋袜,称“办过年货”。

  以前,穷家少钱,往往直至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才上街办货,而货价大涨,称“杀穷汉”。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民俗历来有“正月里不剃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理发和置办新衣服也是过年风俗。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图个好兆头。

  掸新、送神进“交年”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腊月”一条虽然精短,但基本说出了瑞安的腊月风俗习惯。其中记载:“二十四夜祀灶。先期选日扫舍宇,至是设祭,送神,次日人家多斋素。”

  也就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夜,有送灶神上天“呈好事”的习俗。

  在送灶神之前,还有选一个好日子,进行掸新。掸新,择日扫舍宇,或称换新。近年社区服务单位专设(掸)新钟点工,上门服务,颇受大家欢迎。

  掸新一般都在腊月二十日或祭灶之前,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早年,瑞安人的“祀灶”风俗也颇兴盛。腊月二十四夜,灶神上天呈报岁事,在灶前点香烛,放爆竹、罗果品、酒,特别要有麦芽糖,以示灶神喝醉酒,用糖粘住嘴巴,上天时只能点头称好,避免“天谴”,来年赐福。二十四夜谓之“交年”。

  除夕守岁吃分岁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除夕”记载:“炊岁糕,换桃符,粘春帖,烧爆竹,点岁灯,设肴馔,祀祖先。仍备熟食多品,为新正祭祀宴客之需,人家皆然。”

  “炊岁糕,换桃符,粘春帖,烧爆竹,点岁灯,设肴馔……”一下子列举这么多的风俗。至今,依然风行的大概还有帖春联,点烟花、岁灯和分岁酒。

  新年前夕,瑞安人在家里的中堂上首悬挂祖先画像(照片)、陈设家藏古董珍品及香炉、烛台、果馐,以便亲戚前来拜年,称“摆珍(亦谓摆真)”。至初五家祭后,收藏祖先画像、珍品、香炉、烛台,谓之“完珍(亦谓完真)”。

  所以,“摆珍”一般在除夕之前,“完珍”则在正月初五之后。

  至今“守岁分岁酒”,还是瑞安人最重要的过年习俗。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瑞安人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新春开笔过年忙

  清代以前,行夏历(又称阴历、农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瑞安俗称新年。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元旦”:“贺岁,户无大小,皆服明洁衣裳,拜天地、神祗、祖先、家长,以次出谒邻右,亲友交相酬答。三日后,果酒拜墓。五日以内为节假。”

  民国以后,推行阳历,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是一年之始,改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公元纪年,仍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时的春节,各行业均放假,一般以五日为期。民谚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一日清明种子好落田”。期间,店铺贸易大部分停歇。

  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一篇中,还有按语,称:“岁时诸事,亦皆近古相沿,称为佳节,虽奢不靡,足成礼俗,但嫌渎于事神,相夸崇丽。及二月二日之盛,未免惑溺者。”这段话表明,以前的瑞安人还是提倡勤俭节约的。

  新年一声开门炮

  新年的早晨,大家开门燃放爆竹,迎接新年吉利安祥、驱邪,称“开门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近年来,大家自觉不再燃放爆竹,一般连烟花也少点了,怕污染了空气。

  过年风俗中,瑞安人最崇拜年。按宗族、亲戚、朋友的辈分,下辈向上辈,外戚向内亲拜年,并在祖先像前点香烛跪拜。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如果将拜年按时间分配,大致如瑞安民谚一样:“初一拜庙门,初二拜丈人(岳父、母),初三拜屋底(堂房,族内),初四拜邻舍,初五‘完珍’,初六上坟。”

  至今,瑞安市区一般于初一上午上坟,一部分的镇街是初六上坟,大部分镇街的风俗则为清明上坟扫墓。

  新年初四这一天,大家还要接灶神。因为上年腊月二十四日夜,送灶神上天“呈好事”后,新年初四夜要迎灶神朝天归来,放鞭炮,在灶神前点香烛,称“迎灶神”。

  此外,唱词、做戏、“送元宝”、“滚龙”(参龙)等的风俗也是正月里热闹的看点。春节期间,民间艺人挨户(或挨村)上门演唱鼓词、莲花小段,称“门头敲”;或在村落中心、庙宇演戏或唱整本、连台鼓词。唱“划龙船儿”(指小木船,内祀陈十四娘娘,由艺人肩扛),亦挨村、挨户唱故事。

  “送元宝”的人来了,手拿一枝万年青,一人呼,一人应,内容大致是:“元宝摇一摇,生儿中状元;元宝扭一扭,养猪大如牛”的讨彩、吉利话。

  民间舞龙队在正月至清明节间在附近串村舞龙叫“滚龙”,部分舞龙队还以艺人击鼓演唱故事叫“参龙”。主家则以年糕果品之类酬谢艺人,或以“红包”酬谢。飞云江南岸还兴一种叫“卖纻”的曲艺,艺人仅限初一、初二日夜间来演唱。

看着堺雅人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从查出抑郁症到现在一个多月,经历了叔所有的表现。

  连头发也永远和叔一样,翘起来一撮。别人说起来,也只是按一下,但其实并不介意,也无心介意。

  吃不下饭。最差的时候,是真的一点都吃不下。看着同事和朋友吃得很香的时候,是真的很羡慕。别人大口吃菜的样子,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有哪?

  在公司还是和代理和领导点头哈腰。明明很不想做,很压抑,却还是告诉自己不能不上班,还有很多活儿等着我。连朋友叫我看病的那天还在想着想考上岗证,我怎么能不公司哪。后来一些同事知道了,他们会像卷发男一样,帮着分担了你的部分工作。你会觉得有点爽,不用干了。却也觉得自己的价值越来越小,开始怀疑担心自己这样怎么办,以后还要怎么在社会生活立足。刚开始吃药的时候也是,难受得直不起来,时刻都觉得自己要吐出来。后来领导让我回家休息了。我想着我下午约好的代理还没有怎么办。最后小徒弟说他替我了。我觉得很难过,因为我生病拖累了大家。小徒弟拍着我的背说,这不都是互相帮助嘛。然后我坐在我的座位上眼泪刷刷地就往下掉。也就几秒钟的时候,好几行眼泪往下掉。**里的叔和小晴坐地铁最后一天上班,小晴说老公你好厉害,这么多年你都是这么挤着上班的。然后叔的眼泪在地铁中就肆无忌惮地往下掉了。有时候情绪来了,不管在哪来,就是会这样。

  然后你开始吃药。慢慢接受这个事实。第一个礼拜经历了痛苦的和父母坦白之后,看到他们神伤我也非常难过。我觉得我毁了他们的三观,让他们很操心。我看到他们难过,我也非常非常难过。我抱着我爸死命地哭,哭到那段时间整个人都是肿的。朋友也关心你。领导和同事也关照着你。你突然觉得世界好像一下子就变明媚了。在第二个礼拜的时候,叔突然就心情大好。可是后来他又反复了,心情又down回了。没错,就是这样。在经历了世界晴天之后,你发现谁都帮不了你,医生也只能给你开药。朋友的关心会较少频率,你也不好意思一直打扰别人。然后你发现一切都回到了原点。你不能像叔那样辞职,没有一个老婆这么关怀你,没有那样的岳父岳母。你还是像没有并宣判抑郁症之前一样。但是好像一切又都不一样了。连确诊的那段也很真实。真的被医生确诊的时候,好像还松了口气。好歹,之前的种种都有了解释。

  叔的哥哥的出现,也是这个社会很多人的缩影。“男子汉大丈夫,就是要扛很多东西。”“你看起来很精神啊,没我想象的那样严重。”社会无形之中会给你压力。虽然得抑郁症只是一种心灵感冒、精神感冒。但这个病似乎还是有倾向性地会在本身就敏感细腻的人身上发生,就好比这些人的免疫力比较差容易感冒。

  之后,当你发现一切回到原点的时候,你开始疑惑。之后,你究竟可以做什么。你还能做什么。觉得自己特别没用。看到别人都在往前走,为生活努力,赚更多的钱,被更多的猎头发现。可是自己却特别没用,要吃很多很多的药,还是没能改变任何的现状,没有换工作(治疗三:改变现有的环境),没有搬出家里,没有往梦想在努力。其实小晴说她自己的时候,我也有所感悟。小晴说,以前一直在老家,是个没有自信的人,又是个特别懒的人。直到她到了东京学画画,那是她一辈子做的最勇敢的事。或许,真的要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真的有所改变。可是**里面说的:我才不努力哪。”如果觉得痛苦,那就不要努力了,保持平常心就好了。”这好像才是我的人身观。不是消极啃老。可是真的好想给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我也希望可以辞职或者修养一段时间。但是转而一想,又觉得自己是在逃避。看到别人都在努力工作,真的会产生叔那样“对不起社会”的感觉。

  

  最后一段堺雅人的发言:“要说这个病教会我的事,真的有很多很多。其中一个,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能够以最真实地生存着的自己而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不论是因为病痛而苦闷的人,还是在周围支持着他们的人,他们的生活姿态本身,就应当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这本书中描述了很多我丢人的姿态,还有令人感到羞耻的姿态。可是我,对于其中种种的自己,甚至包括自暴自弃,自感羞耻的自己,如今都感到些许的自豪。我并没有痊愈。此后的日子,也打算更加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个麻烦的病。大概如此,才是寻找自己最好的一个方法吧。“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是啊!小乌鸦还懂得吧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凝聚了他们多少血汗!他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很细心,就会发现父母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父母的头上多了一丝银发。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帮妈妈做做家务,给他们沏杯热茶,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等等。而且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个少先队员所要做到的,都应该做到,就像晋朝文学家李密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9788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1
下一篇2023-08-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