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既开辟了新的朝代,又亲手将自己的国家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这个人就是司马炎。
在每个人的眼里,开国君王似乎都是十分英明神武,做决定也非常果断,而昏庸的君王大多都是继承王位以后才会出现,其实不然,在我国历史上的开国君王中,也不乏有昏庸的君王。
司马炎一开始上位的时候,确实对治理国家小有成就,但是自从他把吴国灭亡以后,他的一系列操作就让人无法理解了,他先是将各地的常备军队解散,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让这么多军队待在一个地方。
其次,他将每个地方都留下了一些武吏,他认为这些人足够维持地方的安定,这与他的无为而治不谋而合,但是结果可想而知,一旦有其他国家的军队进攻,这些武吏是完全没有办法抵挡的。
后来,司马炎又封了很多地方诸侯,还给予他们实权,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他其实是想扫清他的儿子司马衷登上王位的阻碍,但他这个举动实际上是增加了他的儿子司马衷登上王位的难度。
由于地方势力过大,每个地方诸侯都想拥有更大的权力,他们联合起来谋反,司马炎完全无法阻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内乱不断,甚至胡人还趁着晋国内乱,妄图攻克晋国,司马炎内忧外患,他都没有办法解决。
结局可想而知,司马炎不仅自己丢了皇位,还将国家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民间把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并列一起合称为“四大雄主明君”。不管是指挥作战的军事能力,还是安邦定国治国大道,他都可以做到挥洒自如可圈可点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以后,父亲李渊对他寄予非常大的期望,所以起名为“世民”,有“济世安民”之意。李世民的表现也是非常争气,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雄姿英发、英明神武的气概。在公元615年,隋炀帝出巡了雁门关,结果遭到北方游牧的重兵围攻。
李渊当时还是隋朝太原的留守,奉命派出了一支人马去救隋炀帝,而这支人马的首领就是李世民,当时他才16岁,就已经指挥军队上战场了,显出了少年老成的气概。
李世民的早年可是波澜壮阔、风云际会,有帝王的豪迈气概,用英明神武来形容就是实至名归。谈军事才能他资质颇深,不低于部下任何名将,谈品行他从谏如流,不贪财好色,还善待功臣,体恤民力,这完全是理想中的圣主明君的形象。
然而世事难料,随着岁月流逝,李世民也没有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一天天衰老也步入晚年的李世民,就像换了个人一样,为人行事与年轻时十分不同,变得特别糊涂。
晚年的李世民却忘记自己的信条,对“凉州瑞石”奉若神明,专门派大臣跋涉千里前去祭拜,还一本正经听信了“瑞石”上的“天书”,把帝位就传给了李治,使大唐遭受了一场武则天夺位的浩劫。
李世民年轻时候对生老病死也看得很开,多次嘲笑秦始皇、汉武帝盲目追求长生不老的药,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谁知道他老了之后,却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老路,千方百计寻求“世外高人”给他配制长生不老的药,盲目服用天竺妖僧那罗迩娑寐制造的“不死药”,结果就因为“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然后就窝窝囊囊的离奇死了。
赵武灵王是一个强大的君主,他积极对赵国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将弱小的赵国,变成一个可以跟秦国抗衡的国家,十分受人尊敬。可是后来被围困在沙丘3个月,竟然没一个人去救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武灵王先后有两位王后。一位是是韩王后,生下赵章,不久病逝;另一位就是王后孟姚,生下赵何后,也病逝了。按嫡长子继承制,赵章立为太子。赵章也很优秀,很有威望,将来接赵国的班很合适。
结果孟姚在临死前,要他答应改立赵何为太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心爱女人,心碎的赵武灵王答应了。尽管朝臣百般阻挠,赵章还是被废,改立赵何为太子。
后来,41岁的赵武灵王宣布退位,让赵何继位,赵武灵王这么做,再次遭到群臣阻挠,因为不符合父死子继的制度。
而赵武灵王这么做的理由就是,他认为赵何可以主内,而他可以放开手脚,称霸中原。另外,这么做是防止哪一天自己突然战死沙场,没立后继之君而发生内乱。
没多久,赵武灵王看到被废太子赵章,成天萎靡不振,还要向赵何行君臣之礼时,心里不好受, 赵武灵王不希望看到这种情景,出于亏欠,赵武灵王对赵章非常关心。同时,还让赵章担任统率中军的重任,随自己四处征战。
赵章也很强,屡立奇功,在把中山国、林胡和楼烦消灭后,赵武灵准备称霸中原。但他发现,赵何当了几年国君,群臣对其已经唯命是从。而自己已经无权无势,因此为了实现称霸中原的理想,他计划夺回权力。
所以,他提出要把赵国一分为二,这样赵章和赵何都能为王。此建议遭到群臣反对,这样无疑是把赵国分成两个小国,削弱了赵国的势力。赵国可能因二王同在,发生内乱。
赵武灵见没人听,就私下找到赵章,告诉想立他为王的想法,希望他能和赵何争斗。赵章听后十分怨恨,一心想诛杀赵何。
次日,赵武灵王通知赵何,说要他跟赵章与他一同到沙丘选陵寝。待到了沙丘,赵武灵王便和赵章居一行宫,而赵何则单独居一行宫。
赵何觉得有危险,就让大臣替自己前往,后来,果然这个大臣被杀,赵何见此情况,立即率军冲进赵武灵王的行宫,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赵章和田不礼。
但因为赵武灵王的特殊身份,众人不敢下手,赵武灵王被困在行宫,没吃没喝,最后活活饿死。
那么,在3个月之久的时间里,为何没有人救赵武灵王呢?
其一:宗室贵族不愿意救
胡服骑射的改革,大量起用了身份卑贱的狄戎人,贵族得不到重用,而且备受打压,使得他们原本享有的权利,一再被削弱。
其二:朝中大臣不愿意救
从一开始,群臣们就反对赵武灵王这么做,但是他不听,最后酿成大祸,是自作自受,而且去救他风险太大。毕竟此时的国君是赵何。
回望有关于楚国的历史,我们知道楚国出现了一位励精图治,英明神武的国王,他就是我们常说的楚怀王。我们知道楚怀王一开始将楚国治理得好好的,为什么最终会成为后人的笑柄,饭后谈资呢?其实这与后期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的一系列行为息息相关。也正因为这些行为导致楚国一度沦落。
一、楚怀王接手之初
在楚怀王刚刚开始登基的时候,楚怀王是奉承着父辈的遗愿,一度想要将楚国发展成诸多强国中的首领,一度还想着称霸天下。正因为有了称霸天下的梦想,于是楚怀王就开始进行接受唐昧以及屈原等人的建议,对国家进行改革和变法。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楚国从一个原来就十分强大的国家,变得更强大了。后人还称赞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可见后人一开始对于楚怀王的评价有多高了。
二、楚怀王疏远贤臣楚怀王跟历史上很多失败的国王一样,在取到了一定的成果之后,就开始得意洋洋,骄傲自满了。后来逐渐慢慢对与唐昧以及屈原等人起了戒心,慢慢冷落和疏远这些贤臣。同时,楚怀王反而开始重用一些结党营私的大臣例如上官大夫。靳尚等。正因为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臣,从而导致他输掉了秦楚丹阳和蓝田之战。
三、楚国沦落经过秦楚丹阳和蓝田之战后,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彻底破裂。同时楚国受到了重创。紧接着就发生了齐国想联合魏国和韩国来攻打楚国,后来楚怀王牺牲了楚国的太子,才得到了秦国的援助,将齐魏韩三国成功击退。但是,后来因为楚国的太子失手将秦国的大夫打死了,从而导致两国的友谊断裂。后来齐国再次联络秦国对楚国进行攻击。由于当时楚国已经受到了重创,又没有援助,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楚怀王最后沦落至死。
就是因为他儿媳妇野心大,想自己独自统治唐朝,唐朝的女主人。所以她就进言让唐肃宗发动兵变,夺取皇位。兵变后唐肃宗在张氏的怂恿下也迁都洛阳直接称帝。
马嵬坡事变发动后,杨玉环也被他的手下们逼死在马嵬坡。此时的唐玄宗兵力已经在兵变中消耗过大,无力与儿子唐肃宗继续激战,只能与儿子在马嵬坡分道扬镳。
杨玉环死后,唐玄宗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后被唐肃宗接回洛阳,被封为太上皇。当然这个只是个名头而且,唐玄宗可没受到太上皇的待遇。他被放在一个离皇上很远的偏殿,自己种草种花的,直至死去都没离开过那里。
唐玄宗
唐肃宗太过宠爱张皇后,以至于朝政实权被张皇后所占。唐肃宗一点实权都没有,相见唐玄宗都需要张皇后的同意。张皇后哪能同意这父子两人相见,多次阻挠。直到唐玄宗死后都未见上。
唐肃宗张皇后
张皇后的家族势力之所以那么大,那还真是唐玄宗一手扶植起来的呢。唐玄宗有这样的后果,也算是自食后果了。其实唐玄宗在刚接手唐朝政权时期还挺好的,不断开拓疆土,又建新的法度,一切以朝政稳定,发展农业生活,以百姓安稳生活为出发点。可是后期一切步入正轨后就开始安于正状,整天沉迷于女色上,歌舞升平,那是常有的事情。我觉得当初他能把精力多放在培养自己孩子的身上,他的晚年生活也不会那么惨。
汉武帝晚年作出的决定有对有错,但一些重大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这差点让汉朝前几十年打下的基础功亏一篑。
人的年龄大了难免患得患失。虽然汉武帝刘彻自称“真龙天子”,可这依然改变不了他是个凡人的事实,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疑心病越来越重,老是担心朝中有人对他不利,担心有人觊觎他的皇位。这时候江充向刘彻告发,说太子刘据为了提早继位,在东宫用巫蛊之术诅咒刘彻早亡。听闻消息后刘彻勃然大怒,可他还保有理智知道派大臣去东宫查看情况。悲剧的是,派出的大臣一点都不靠谱,因为害怕刘据对他动手的并没有进入东宫,只是在东宫外晃了一圈变回去复命:太子刘据有谋反的迹象。
听到大臣的回复刘彻气急攻心,马上调集大军围剿刘据。最后的结果是刘据自杀,卫子夫也在后宫上吊自杀。原本这件冤案已经“尘埃落定”,可是刘彻发现所谓刘据用巫蛊之术诅咒自己、起兵谋反的事情都是子虚乌有,幡然悔悟的他在长安城建了一座“思子宫”。当然,汉武帝晚年干的糊涂事不止这一件。
汉武帝在位时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早年间有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带领汉朝军队,汉军一路势如破竹,将匈奴赶得远遁漠北。问题是随着卫青和霍去病的去世,汉朝将领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按理说此时刘彻应当“猥琐发育”,等待下一个“卫、霍”出现再发动战争。
可刘彻不愿意等,他选择派李广利这样的草包率领大军深入北方府邸,最终导致几场战争的失败。这几场失败让汉朝前几十年的胜利差点失去作用,让西域的稳定局势岌岌可危。
不管是通过电视剧还是历史,甚至是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个英明神武,勤政爱民的明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么多君王中少有的完美帝王,他这一生中满是辉煌,是他的奉献为后面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基础。可是他当上君王的方式与过程都不堪入目,甚至可以说是乱臣贼子,把杀兄弑父这个词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可以说他就是篡位上位的。
一、李世民上位之前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前身是隋朝,正是因为隋朝的不合理政策以及对李世民,李渊父子一家的穷追猛打才使他们忍无可忍,选择起义并且自立为王,那时候李世民跟着父亲李渊打天下,出了不少的力气,建立了唐朝之后,出力又最多,功劳最大,不仅如此,还收服了尉迟恭,秦琼,程咬金,李靖等这些著名的将领,善于与名人志士结交,人脉很广,势力无人能比,但是却没有被立为太子,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父亲李渊的封建禁锢思想,他的说法是立长不立贤,把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不过当时李渊还在位的时候,李世民的能力就很强大,不管是军权还是政权,都比太子李建成更强。
二、李世民是如何当上太子进而获得皇位的李世民当上太子并获得皇位的这个过程并不光彩,并不符合他历史中创造的光辉形象,首先,他是通过发起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亲哥哥和弟弟李元吉和李建成两人,也就是杀掉了当时的太子和太子一党的所有阻挡他上位的人,其次在他们兄弟两人都死后,李世民理所应当的被李渊立为太子,后来没过多久,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我们听到的版本是李渊当帝王当腻了,主动退位于李世民,但是真正的历史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确实是李世民逼迫自己的父亲退位于他,李渊是不得已而为之呢?
不管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登上最高地位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在成功上位之后的几十年中确实非常有作为,在他的统治下,知人善任,轻徭薄赋,发展文化,这都是他的成就,整个社会呈现着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的新气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