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可以认为是永恒的巨人

哪些可以认为是永恒的巨人,第1张

永恒的巨人是指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在思想、哲学、科学、文化、艺术、政治、军事等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以下是一些被认为是永恒的巨人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经典物理学的奠基人。

爱因斯坦:德国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他的理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被誉为古典音乐大师中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这只是一部分例子,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也可以被认为是永恒的巨人,他们的贡献和影响深远,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3月7日),出生于希腊色雷斯斯塔基拉,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公元前366年,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哲学,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公元前342年,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的聘请,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

公元前322年,去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师承柏拉图,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同时,还是许多学科的创始人,如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逻辑学,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

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庭rl]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

出自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一本研究古希腊时期政治体制的专著,对现代人了解和研究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各领域所遵循的规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希腊时期奉行自由、民主、开放的政治理念,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学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都发展得非常繁荣,在文化特征上,他们既追求理想主义,也喜欢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

古希腊又是一个崇尚武功的国度,国民具有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雄伟、庄严、阳刚的审美趣味非常受大众喜欢。这从他们具有阳刚、雄健之美的男性雕塑作品,如《拉奥孔》、《掷铁饼者》等名作里完全能看到。

同时,古希腊的神话文学非常发达,民众对力量强大的神明始终怀有强烈的虔诚之心和崇拜之情,崇拜强者是古希腊人的共同精神信仰。

所以“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这句话跟奉行的文化理念有关。

扩展资料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政治学》是作者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当时希腊社会的状况,了解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这是一部论述政治问题的专著,但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和阐释奴隶制各种政体及其统治形式的过程中也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教育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是巨蟹座。

狮子座,出生日期(公历)7月23日~8月22日,巨蟹座,出生日期(公历)6月22日~7月22日。

巨蟹宫是占星术黄道十二宫之第四宫,指的是出生日期为6月22日-7月22日;天文学对应的星座是巨蟹座。

巨蟹宫与双鱼宫及天蝎宫都属于占星学中依照亚里士多德时期认为构成宇宙的四元素说的四分类法中的水象星座,意象为大海;是占星学中三分类法,本位(又称主导)、固定、变动中的本位星座;是占星学中二分类法,阳、阴中的阴性星座。

扩展资料:

巨蟹座(拉丁语:Cancer),面积50587平方度,占全天面积的1226%。巨蟹座中亮于55等的恒星有23颗,最亮星为柳宿增十(巨蟹座β),视星等为352。

每年1月30日子夜巨蟹座中心经过上中天。巨蟹座位于双子座和狮子座之间、北方是天猫座、南面则是小犬座和长蛇座,是一个暗淡细小的星座,没有亮于3等的恒星。中心位置:赤经8时10分,赤纬20度。

特征——

巨蟹座位于双子座和狮子座之间、北方是天猫座、南面则是小犬座和长蛇座,是一个暗淡细小的星座,没有亮于3等的恒星。巨蟹座较亮的3颗恒星α、β、δ组成一个“人”字形结构。这个星座有两个梅西耶天体:M44位于鬼宿四(巨蟹座δ)附近;M67位于位于柳宿增三(巨蟹座α)以西。两者均为疏散星团。

参考资料:

-巨蟹座

1、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

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是天体力学的主要奠基人、天体演化学的创立者之一,他还是分析概率论的创始人,因此可以说他是应用数学的先驱。

拉普拉斯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天体力学的研究上面。他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到整个太阳系,1773年解决了一个当时著名的难题:解释木星轨道为什么在不断地收缩,而同时土星的轨道又在不断地膨胀。拉普拉斯用数学方法证明行星平均运动的不变性,即行星的轨道大小只有周期性变化,并证明为偏心率和倾角的3次幂。这就是著名的拉普拉斯定理。此后他开始了太阳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1784~1785年,他求得天体对其外任一质点的引力分量可以用一个势函数来表示,这个势函数满足一个偏微分方程,即著名的拉普拉斯方程。

1786年证明行星轨道的偏心率和倾角总保持很小和恒定,能自动调整,即摄动效应是守恒和周期性的,不会积累也不会消解。

1787年发现月球的加速度同地球轨道的偏心率有关,从理论上解决了太阳系动态中观测到的最后一个反常问题。

1796年他的著作《宇宙体系论》问世,书中提出了对后来有重大影响的关于行星起源的星云假说。在这部书中,他独立于康德,提出了第一个科学的太阳系起源理论——星云说。

他长期从事大行星运动理论和月球运动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特别注意研究太阳系天体摄动,太阳系的普遍稳定性问题以及太阳系稳定性的动力学问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大量重要成果,他的这些成果集中在1799~1825年出版的5卷16册巨著《天体力学》之内。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天体力学这一名词,是经典天体力学的代表作。因此他被誉为法国的牛顿和天体力学之父。 1814年拉普拉斯提出科学假设,假定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

2、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波兰语:Nikolaj 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

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可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3、查尔斯·梅西耶

查尔斯·梅西耶(Charles Messier,1730—1817)是法国天文学家。他的成就在于给星云、星团和星系编上了号码,并制作了著名的“梅西耶星团星云列表”。

1760年,德里希尔退休,查尔斯·梅西耶接任天文官的职务。在搜寻彗星的过程中,苦于彗星和其他天体经常模糊混淆的梅西耶,从1764年初开始制作一张彗星和星际间朦胧天体的列表。在同年末,查尔斯·梅西耶做成了一张40个天体的列表,此后,于1765年发现大犬座的M41后,又在列表中追加了M41-M45等五个天体。 1769年,在白羊座附近发现了大彗星(C/1769P1),梅西耶因此成为柏林科学院的外国人院士。次年,又发现了一颗彗星,并成为了巴黎学士院的正式成员。梅西耶在一生中总共发现了12颗彗星。

查尔斯·梅西耶分别于1771年,1781年和1784年发表了《梅西耶星团星云列表》的第一卷(M1-M45),第二卷(M46-M68)和第三卷(M69-M103)。

列在这些列表上的天体,都被称为“梅西耶天体”。例如,M31代表仙女座星系。梅西耶考虑到列表的体裁,将二重星(M40)或星团(M45等)也列入其中。

梅西耶使用的是口径5-7厘米的小望远镜,后来出现了大口径的望远镜后,发现梅西耶天体中含有很多星云,星团和星系。

4、伽利略

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比萨(意大利中西部城市),卒于阿切特里(意大利一城市)。伽利略家族姓伽利莱(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通行称呼他的名“伽利略”(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

伽利略是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位科学家。1609年,伽利略在知道荷兰人已有了望远镜后,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发现许多前所未知的天文现象。他发现所见恒星的数目随着望远镜倍率的增大而增加;银河是由无数单个的恒星组成的;月球表面有崎岖不平的现象(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金星的盈亏现象;木星有四个卫星(其实是众多木卫中的最大的四个,现称伽利略卫星)。他还发现太阳黑子,并且认为黑子是日面上的现象。由黑子在日面上的自转周期,他得出太阳的自转周期为28天(实际上是2735天)。1637年在目力很差情况下,他还发现了月亮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到土星光环、太阳黑子、月球山岭、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木星的卫星和金星的周相等现象,并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5、克罗狄斯·托勒密

克罗狄斯·托勒密(古希腊语:ΚλαύδιοςΠτολεμαῖος;拉丁语ClaudiusPtolemaeus,约90年—168年),又译托勒玫或多禄某,相传他生于埃及的一个希腊化城市赫勒热斯蒂克。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占星学家和光学家。

托勒密总结了希腊古天文学的成就,写成《天文学大成》十三卷。其中确定了一年的持续时间,编制了星表,说明旋进、折射引起的修正,给出日月食的计算方法等。他利用希腊天文学家们特别是喜帕恰斯(Hipparchus,又译伊巴谷)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成果,把各种用偏心圆或小轮体系解释天体运动的地心学说给以系统化的论证,后世遂把这种地心体系冠以他的名字,称为托勒密地心体系。这部巨著是当时天文学的百科全书,直到开普勒的时代,都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书籍。

《天文学大成》——500年的希腊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顶峰——统治了天文界长达13 个世纪。这样一本知识上参差交错且复杂的著作,不是单独一个人所能完成的。托勒密依靠了他的先驱者,特别是喜帕恰斯,这一点是无须掩盖的。他面对的基本问题是:在假设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以及所有天体以均匀的速度按完全圆形的轨道饶转的前提下,试图解释天体的运动。因为实际天体以变速度按椭圆轨道饶地球以外的中心运动,为了维护原来的基本假设,就要考虑某些非常复杂的几何形状。托勒密使用了3种复杂的原始设想:本轮、偏心圆和均轮。他能对火星、金星和水星等等的轨道分别给出合理的描述,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一个模型中,那么它们的尺度和周期将发生冲突。然而,无论这个体系存在着怎样的缺点,它还是流行了1300年之久,直到15世纪才被哥白尼推翻。

6、约翰尼斯·开普勒

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生于符腾堡的威尔德斯达特镇,卒于雷根斯堡 。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开普勒就读于图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图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1630年11月15日,约翰尼斯·开普勒在神圣罗马帝国巴伐利亚公国雷根斯堡病故,享年58岁 。

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分别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这三大定律可分别描述为:所有行星分别是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向径在轨道平面上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同太阳距离的立方成正比。这三大定律最终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同时他对光学、数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现代实验光学的奠基人。

7、第谷·布拉赫

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1546年12月14日-1601年10月24日),丹麦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1546年12月14日生于斯坎尼亚省基乌德斯特普的一个贵族家庭,1601年10月24日,第谷逝世于布拉格,终年55岁。1572年11月11日第谷发现仙后座中的一颗新星,后来受丹麦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请,在汶岛建造天堡观象台,经过20年的观测,第谷发现了许多新的天文现象。第谷·布拉赫曾提出一种介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之间的宇宙结构体系,十七世纪初传入我国后曾一度被接受。第谷所做的观测精度之高,是他同时代的人望尘莫及的。第谷编制的一部恒星表相当准确,至今仍然有价值。

第谷是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用肉眼观测的天文学家。第谷早在十三岁时就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原来打算研究神学,但在1560年他观察了日食,于是转向研究天文学和数学。后来他到德国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教育。第谷于1597年,应德国国王鲁道夫二世(数年前第谷曾参加了他的加冕典礼)之邀,离开丹麦前往德国,在布拉格新区定居。在这里他有一伟大发现,发现了开普勒这个德国青年助手。

8、喜帕恰斯

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25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编制出1022颗恒星的位置一览表,首次以“星等”来区分星星;提出了托勒密定理。发现了岁差现象。

喜帕恰斯算出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日再减去1/300日;发现白道拱点和黄白交点的运动,求得月亮的距离为地球直径的30又1/6倍;编制了几个世纪内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表,并用来推算日食和月食。他发现公元前134年新星,由此推动他编出一份包括850颗恒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他把自己对恒星黄经的观测结果同前人的进行比较,发现黄道和赤道交点的缓慢移动--岁差,并定出岁差值为每年45"或46"。还发明一经纬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投影制图的方法。

为了研究天文学,他创立了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 。喜帕恰斯留下大量的观测资料。后人在定出行星的各种周期与参数时,常常利用他的观测结果。1718年,哈雷将自己的观测与喜帕恰斯的记录比较而发现了恒星的自行。喜帕恰斯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所知的关于他的工作都是从托勒密的著作中得来的。

9、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他所从事和领导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 其中较为知名的即为四海测验。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议:如今元朝疆域比之前大了很多,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旧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以编制新的历法。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分别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郭守敬从上都( 今多伦 )、大都( 今北京 )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跋涉数千里,亲自参加了这一路的测验。在其中的6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这些观测的结果,都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10、埃德蒙·哈雷

埃德蒙·哈雷Halley, Edmond(1656118—1742114)英国天文学家,把牛顿定律应用到彗星运动上,并正确预言了那颗现被称为哈雷的彗星作回归运动的事实。

埃德蒙·哈雷,出生于1656年的英国,20岁毕业于牛津大学王后学院。此后,他放弃了获得学位的机会,去圣赫勒纳岛建立了一座临时天文台。在那里哈雷仔细观测天象,编制了第一个南天星表,弥补了天文学界原来只有北天星表的不足。哈雷的这个南天星表包括了381颗恒星的方位,它于1678年刊布,当时他才22岁。

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就是他对一颗彗星的准确预言。哈雷在整理彗星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发现1682年出现的一颗彗星的轨道根数,与1607年开普勒观测的和1531年阿皮延观测的彗星轨道根数相近,出现的时间间隔都是75或76年。哈雷的计算,预测这颗彗星将于1835年和1910年回来,结果,这颗彗星都如期而至。这颗彗星就是今天几乎人人皆知的“哈雷彗星”。彗星的神秘性随之被打破。

此外,哈雷发现了恒星的自行,这又是一个重大发现。哈雷还提出利用金星凌日的机会,去测定日、地距离,为当时精确测定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他还发现了月亮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为精密研究地、月系的运动作了重要贡献。

11、爱德文·鲍威尔·哈勃

爱德文·鲍威尔·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年11月20日—1953年9月28日),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研究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和提供宇宙膨胀实例证据的第一人。他发现了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红移的现象,建立了哈勃定律,被认为是宇宙膨胀的有力证据。同时他也是星系天文学的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的开拓者,被称为星系天文学之父。

哈勃对20世纪天文系作出许多贡献,被尊为一代宗师。其中最重大者有二:一是确认星系是与银河系相当的恒星系统,开创了星系天文学,建立了大尺度宇宙的新概念;二是发现了星系的红移-距离关系,促使现代宇宙学的诞生。

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达20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对老师是很崇敬的,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然而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亚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图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于是有些人就指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老师学说的地基———“理念论”,提出了“实体说”。这简直是直捣黄龙府。

呵呵,我也是抄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当柏拉图用理念来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运动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复杂。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只是理念的“摹本”和“影子”,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他们的理念才是真实的。要认识某一事物,就得先认识事物的理念。

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在我们日常看到的人和马之外,还要假定另外存在一个比人和马更真实的人和马的“理念”,是毫无用处的。他用他的师爷做例子讽刺他的老师道:不管“苏格拉底”这个理念是否存在,一个像苏格拉底的具体的人是会产生出来的。

亚里士多德看到,一般的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不能脱离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独立存在。他说:“当然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独立存在的只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如这一个人,那一匹马。他把这些个别具体的事物叫做“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当我们说“一匹白马”时,“白”这种颜色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马”之中的,“白”不能成为实体。

除了“第一实体”外,亚里士多德认为还有“第二实体”,这就是个别事物的“种”和“属”。个别的张三李四这些第一实体是包括在“人”这个属里面的,而“人”这个“属”又包括在“动物”这个“种”里面。没有一个东西是“人”或者“动物”,但“人”和“动物”也是实在的,因而也是“实体”,然而它们的实在性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个别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因而它们是“第二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纠正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将一般与个别相分离的错误,指出了一般(“第二实体”)依赖于个别(“第一实体”)而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路线。但他另一方面坚持认为一般的概念也是实体,进而可以推导出一个最一般的概念也是有实在性的实体,这就为导向唯心主义留下了可能性。

生于公元前384年,地中海马其顿的斯塔吉拉镇,卒于希腊的卡尔西斯。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尼科马科斯是马其顿王家医师,亚里士多德十八岁开始跟随柏拉图学艺,是柏拉图学园的灵魂。他跟随柏拉图学艺二十年。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师傅。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创办吕克昂(Lyceum)学校,形成“逍遥派”,因边讲学边散步而得名。亚里士多德提出善是人们的追求,善的相是一个空洞的东西。他敢于对老师提出批评,他为他的好朋友赫尔米亚写下了有名的警世名言:“谁也不愿理解力总保持在儿童的水平”。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把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他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的观点却与柏拉图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他的老师柏拉图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柏拉图相信我们的物质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认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完美的“理念的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我们的感官而来。所以,其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开创了之后的科学方法。他认为理性原则的两种含义,一种是被动服从理性指示。一种是主动服从理性指示,他在成为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后,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他让亚历山大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君主。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的时候,他开始创建了“逍遥哲学家”学校,他一生中著述四百多卷,共有四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行。他将自己的智慧人格哲学深化为中道学说。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他说人的性格也是如此,对于勇敢的人是鲁莽;对于鲁莽的人是怯懦;对于迟钝的人来说节制是放纵;对于放纵的人是感觉迟钝。在社交场中,奉承是过度,生硬是不及,两者水火难容。中庸状态是豪客。关于友谊,过度是附和和谄媚,不及是爱争吵。关于真是:过度是夸张,不及是贬损,中间性是真理。关于荣誉:过度是好名,不及是自谦,中间是淡泊。关于义愤:过度是嫉妒,不及是对他人痛楚的恶意。他认为人们的行为中,过度、不及会产生失误,而中间则成功受赞。德行就是中庸,就是对中间的命中,是有选择能力的品质,受着理性的指导。他列举了诸多中道智慧,他说勇敢是恐惧和鲁莽的中庸;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和顺从的中庸;谦谨是无耻和羞怯之间的中庸;文雅是温稽和呆板之间的中庸;友谊是谄媚和憎怨之间的中庸;虚伪和自持的中庸是真诚;恼怒的中庸是温和;卑屈和顽强的中庸是高尚;娇柔与病态的中庸是坚韧;狡诈与天真的中庸是明智;动荡与冷漠的中庸是节制;牟利与吃亏的中庸是公平。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一个“尚富的暗流”泛滥的时代,争权于禄、骄奢*逸、贪图钱财、沽名钓誉。他认为灵魂由非理性部分和理性部分组成,他提出了人生的最高目的是“操修理性而运用思想”。它是有为的包含积极干预生活的实践精神,是归于自身的,不以他物的存在而存在,不因他物之死亡而亡,上天入地通古贯今,静如处子,动若行云。他说着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是灵魂的仙界,是德性的极致。他的思想使人可以在灵魂和人格的升华中找到答案。他提出人格的生长三个重要的因素:“天赋”、“习惯”、“理性”。教育的三个准则:“中庸”、“可能”、“适当”。公元323年,亚里士多德心中的“哲学王”亲手塑造的伟人,三十二岁的亚历山大大帝于幼发拉底河病亡。这使六十二岁的亚里士多德心中万分悲怆,他失去了一件未曾完成的珍贵作品,失去了伟大的人格工程的“杠杆”。他说“人与人之间最深阔的沟壑是道德”。完人追求的绝对善,即所有善为一体的“宽宏大度”。在雅典再一次掀起反哲学的风潮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回到了故乡卡尔西斯,因病去逝了。享年六十三岁,一颗哲学界的星斗黯然逝去,从此,希腊失去了智慧人格的光辉,世界也因此变的暗淡了,黑暗将整个欧洲大地笼罩。

视觉上的快乐是恋爱的起点,没有形象上的诱惑,就不会有恋爱。

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爱情观简直就是颜值控,说的很实在,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很多人都被美颜相机拯救,拿着手机一顿自我欺骗,还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大家都没有太多耐心去了解一个人。

除非很少的机会因环境、事情让两个人了解,否则更多的人首先是被对方的颜值吸引,外貌的吸引后,才有可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但凡事没有绝对的,亚里士多德也发现:

有时候有了形象上的快乐,也不见的会恋爱,而只有不在一处的时候就痛苦,总是见面的时候才快乐,这才是恋爱。

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恋爱的定义,也是非常形象的。虽然说距离产生美,但是很多爱情、婚姻最终也没有扛得过距离。这方面,网络的明星、八卦新闻也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孤独、独处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但是如何独处时让自己过得幸福快乐?对此,亚里斯多德,他有的独特的见解。

善良人愿意与自己作伴,并且以此为乐。过去的回忆,使他心向未来的美好。希望使他愉悦,思辨问题充溢着他的思想,他比谁都易感受快乐和忧愁,无时不在快乐和痛苦,而不是一会儿快乐,一会痛苦,因为他从不后悔。

亚里士多德认为,

善良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自己的人,他做高尚的事情帮助他人,同时也有利于自己。每个人都是首先是自己的朋友,并用这种标准来判断别的朋友对自己的有爱。这种对自己的爱,只存在于好人中,因为只有好人,他的灵魂部分才彼此不冲突,处于良好状态。

做好人,心中才会和谐,才能与天地正气相融合,让自身始终充盈着一股正向能量。

谈到爱,没有比血亲之间的爱更深刻的了。夫妻之间的爱,一方面是自然的,因为人自然的需要配偶延续后代。

而爱作为一种活动,本身没有别的目的,它本身就是目的。

父亲总是主动的爱儿子。因为儿子就是自己的创造物,有着一种天然的亲缘感。父亲爱儿子胜于儿子爱父亲,然而,孩子对双亲的爱是因为他们把父母当作自身的来源,而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把孩子当成出于自身,是与自身相分离的自身。

正因为血浓于水的感情,才是天然不可分割的情感。

爱往往是主动的,主动的爱才得到更多的快乐,而被爱就没有如此愉悦。

当然被爱也是幸福的,但是比起主动爱别人,还是欠缺了点什么。主动施爱,也是一个人爱的能力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7654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