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波尔多一级酒庄的介绍

法国波尔多一级酒庄的介绍,第1张

地理位置:

拉菲酒庄(全名:拉菲·罗斯柴尔德酒庄,法文: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位于法国梅多克(Médoc)地区,占地达178公顷(其中葡萄园区占地103公顷)。该酿酒庄园位于波亚克市(Pauillac),并冠以该原产地命名控制(Appellation de Pauillac contrôlée,AOC)。其名Lafite取名自“la hite”,是中世纪南法方言,是小山丘的意思。

酒庄历史:

拉菲酒庄与相邻的木桐酒庄(全名:木桐·罗斯柴尔德酒庄,法文: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同是世界上最有钱,最有权势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之一。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它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A·鲍尔(Mayer Amschel Bauer)。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鼎盛时期,他们翻云覆雨的力量使欧洲的王公贵族也甘拜下风。时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黄金市场也是由他们所控制。

拉菲酒庄在1234年时由Gombaud de Lafite持有。 而在17世纪时,连带16世纪时建造的主屋一起卖给Ségur家族。 虽然葡萄株都在庄园四周,但Jacques de Ségur在1680年左右还是决定种植一个主要葡萄园。在18世纪早期,Ségur侯爵尼可拉斯·亚历山卓(Nicolas-Alexandre, marquis de Ségur)改良了酿酒技术以及将他的酒介绍给欧洲上流社会。因为受到黎塞留主教的强力支持,他和拉菲酒庄分别被称为“葡萄酒王子”和“葡萄酒之王”。

一直到18世纪底,拉菲酒庄的地位已然确立了。 美国总统汤玛斯·杰佛逊曾经拜访过拉菲酒庄并成为其终生客户。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政治到来,在1794年6月30日,Ségur家族因拉菲酒庄被转为公有财产而结束了其拥有权,而拉菲酒庄又在1797年被荷兰财团买走。

19世纪前半期,拉菲酒庄被掌握在Vanlerberghe家族里,并进一步的提升其品质,包括伟大的1795,1798,和1818年份。

1868年8月8日,詹姆士·麦尔·罗斯柴尔德男爵(Baron James Mayer Rothschild)以440万法郎买下了拉菲酒庄并将其改名成拉菲·罗斯柴尔德酒庄(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 然而,詹姆士男爵在买下酒庄后的三个月就死了,因此酒庄被他三个儿子Alphonse、Gustave 和 Edmond分别继承。20世纪因为葡萄虫害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就像是一个成功与灾难的循环。在第二次大战时,拉菲酒庄曾被德军占领,其酒窖也遭到严重的掠夺。在他舅舅Eric de Rothschild之后,Élie de Rothschild从1974年一直执掌酒庄到现在。

酒庄特点:

比起Mouton Rothschild(木桐·罗斯柴尔德酒庄)的开放与商业,低调封闭的拉菲堡像是一座与世隔绝的村庄,带着神秘的气氛;虽庄主在外地投资酒庄,也经常有世界各地的访客前来参观,但是拉菲堡不仅是家老式的资产阶级产业,而且更像是个古老的封建帝国。

严肃高雅的贵族身段

拉菲堡的葡萄酒也是这样的风格:很高雅,很贵族气,即使带着一点温柔也显得严肃谨慎,不带太多感情,总是保留着一点距离;像是抬着头,挺直了背,很难亲近的样子,需要等到酒成熟了以后才能感到她的精彩。不同于木桐的熟果与熏烤香,拉菲的招牌是铅笔芯、矿石与雪松。

广达100公顷的葡萄园主要位在村北的台地上,和圣·埃斯台夫村只隔着一条小溪谷,甚至有3公顷拉菲的葡萄园是位于圣·埃斯台夫村里。这边的砾石层非常深,而且颗粒也相当粗大,无疑是全梅多克最好的地段;另外,在木桐·罗斯柴尔德酒庄西面的“卡律阿德斯”也有大片的葡萄园。

现在种植的葡萄包括71%的赤霞珠(Carbenet Sauvignon),20%的梅洛(Merlot),7%的品丽珠(Cabernet Franc)以及2%的小维铎(Petit Verdot)。虽然在梅多克最顶级的酒庄中,拉菲的赤霞珠种植比例稍微低一点,但是实际添加的比例却相当高。梅洛葡萄很少多过10%,在1994年甚至采用了100%的赤霞珠。

简单的传统酿造方式

现在拉菲酒庄还是采用木造的酒槽酿酒,通常是一星期的发酵加上两星期的泡皮,酿造方法相当简单,是传统的波尔多酿法。酿造完成的葡萄酒放入全新的橡木桶,在里卡多·博菲尔设计的圆形地下酒窖内进行一年半到两年的培养。特别地精选葡萄酒是拉菲酒庄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用来提高品质的主要方法。无论年份好坏,每年仅有三分之一以内的酒得以选为拉菲正牌,其余酿成二军酒”卡律阿德斯”。拉菲从1874年就开始生产二军酒,是波尔多最早推出二军酒的酒庄之一。

在波亚克村里,有许多酒庄可以酿出比拉菲·罗斯柴尔德更浓的酒,但是如果要论均衡感与架构的严谨则非拉菲莫属。特别是拉菲如丝般紧密的单宁质感,不仅显出酒的细致风格,也筑起酒中坚固的基石;虽然口感并不特别涩,但耐久的潜力却不输另一家顶级酒庄拉图古堡。 地理位置:

拉图酒庄(法文:Chateau Latour),位于法国梅多克(Médoc)地区,占地65公顷。该酿酒庄园位于Pauillac市,并冠以该原产地命名控制(也就是Appellation de Pauillac contrôlée,AOC)。拉图酒庄年产4万箱酒,它使用的葡萄包含了75%的赤霞珠(Carbenet Sauvignon)和20%的梅洛(Merlot),其余的5%则是品丽珠珠(Cabernet Franc)与小维铎(Petit Verdot)。拉图酒庄酿造三种主要种类的红酒,除了世界闻名的Grand Vin de Château Latour以外,它从1966年和1990开始分别生产了 Les Forts de Latour与次品牌的Pauillac。

酒庄历史:

拉图酒庄的城堡位于波尔多芝朗狄河(Gironde)河口。这座由英国人在15世纪建成的城堡,最初是为了防止海盗而建,后来更成了英法百年战争时兵家必争之地。拉图城堡在16世纪已开拓为葡萄园。1670年由法国路易十四的私人秘书买下了“拉图庄园”后,1677年因婚姻关系,本园辗转落在哥素(De Claussel)家族手上。直至1695年玛莉哥素(Marie T、De Claussel)嫁给当时的“拉菲庄园”继承人亚历山大(Alexandre De Segur)公爵后,哥素家族将“拉图庄园”作为嫁妆,于是拉图便成为西格尔(Segur)家族的产业。但随着西格尔家族的中落,“拉图庄园”和“拉菲庄园”分由大女儿及其儿子继承,后来其儿子又再把“拉图庄园”交给三位妻妹,此时“拉菲庄园”与“拉图庄园”正式分家。法国大革命时西格尔家族的卡班纳伯爵仍拥有“拉图庄园”四分之一的产权,但因伯爵流亡海外,革命政府便将这四分之一的产权拍买,几经转手,这四份之一产权被保望(Beaumont)家族所收购。为避免庄园被瓜分,于是保望家族依法成立一个法人,“拉图庄园”不至于因继承问题而被瓜分。这样“拉图庄园”便被三大家族,哥狄龙(Cortivron)、科尔(Flers)及保望(Beaumont)同时拥有。1963年保望家族将手上百分之七十九的拉图股份卖给英国的皮雅逊哈维斯两个集团(Pearson & Harveys Of Bristol)。到26年后的1989年“拉图庄园”已成为哈维斯集团东主的里昴联盟集团把在英国皮雅逊集团手中的拉图股份购回。1993年法国百货业钜子“春天”(Printemps)百货的老板法兰西、皮诺(Francois Pinnault)把“拉图庄园”的主控权买下,现时的“拉图庄园”园主就是这位法兰西皮诺先生。

酒庄特点:

坚实的单宁

拉图是梅多克所有葡萄园中最典型的代表。位于浩瀚广阔的吉隆特河岸边。这条全欧洲最宽的海口三角河,随着每日潮汐与河风的吹拂,营造空气的流动,为岸边的葡萄园提供最好的调剂功能,略为朝东的缓坡也有利于排水与日照。但最受瞩目的是葡萄园所在的深厚砾石地,这些第四世纪末期堆积的砾石非常大,几乎没有土,只是偶尔夹杂着河砂,具有贫瘠、保温、反射光线与排水性好等优点。在砾石层地下则是第三世纪沉积成的黏土,黏密不透水,为葡萄树在地下保留水分。这就是拉图的葡萄园,让梅洛与赤霞珠在难以生长的情况下长出含有特别多单宁的葡萄来,生产全波尔多最雄壮的红酒。

重整与革新

身为全波尔多,或者说全世界最顶尖的红葡萄酒庄之一,在世纪交替之际,以后三百多年砾石的拉图酒庄正要展开长达二十多年的重整计划。兼管葡萄种植与酿造的技术总监亚度安(Frederic Ardouin)是这个计划的灵魂人物,从1999年起,拉图的未来就交到这位才刚满32岁的年轻人手上。

已经开始动工的新酿酒窖在2001年完工,葡萄直接进入酿酒槽,减少帮浦对葡萄的伤害。酒槽的大小由原来的2万升容量改成18000到1000升的9种尺寸,可以更精确地酿造葡萄酒。橡木桶培养酒窖也全面改建,分成上下两层,不仅全面控温,新酒窖还可以让帮浦的使用减到最低。比起酒窖的改造,葡萄园的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拉图拥有全梅多克最好的葡萄园,但亚度安觉得还不够,他要让葡萄园的种植达到更合理的地步。

拉图酒庄称得上是梅多克最令人景仰的酒庄,有着一款的坚实硬骨,如铁一般固执的单宁;像是一只壮硕的巨兽——除了时间,没有人可以驯服。即使换了无数任的庄主,好年坏年拉图一直有着拉图的样子,这事一个让人无话可说的酒庄,一切都在酒里了。 地理位置:

玛歌酒庄(法文:Chateau Margaux)位于法国梅多克(Médoc)地区,占地达262公顷。该酿酒庄园位于Margaux市,并冠以该原产地命名控制(也就是Appellation de Margaux contrôlée,AOC)。玛歌酒庄的葡萄树平均树龄是35岁。 身为梅多克的优越酒庄,玛歌酒庄种植的葡萄品种为75%的赤霞珠(Carbenet Sauvignon),其次是20%的梅洛(Merlot),剩下的则是品丽珠(Cabernet Franc)和小维铎(Petit Verdot)。每年约有3万箱的一级酒(Premier Cru)和Pavillon Rouge酒(通称二军酒,除了使用葡萄较年轻外,酿造的方法完全相同)产出,也有极少量的种植品丽珠来酿造Pavillon Blanc的酒作为波尔多AOC级酒产出。

酒庄历史:

玛歌酒庄在12世纪时就已存在,但一直到16世纪时,才随着Lestonnac家族的来到,以及1570年代Pierre de Lestonnac将一些农田改种葡萄树后,才使它的酒占有一席之地。 18世纪,玛歌庄园包括了265公顷的园地,以及一直作为葡萄园的78公顷地。

18世纪时,如同大多数的梅多克(Médoc)地区的酒庄一样,玛歌也经过了一段非常暗淡的时期。但因为Berlon的经营管理,使得玛歌酒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erlon创造改革了不少了酿酒方法,像是在清晨采摘葡萄以避免其被露水覆盖,以及确认土质的重要性。到了19世纪,玛歌酒庄已经是广为人知的知名酒庄。 美国总统汤玛斯·杰佛逊将其名列于他个人份类中的第一名。而1855年由拿破仑所制定的分类也肯定了这点。

1970年代,在经过一连串低品质酒的问题后,19世纪50年代就开始,酒庄的拥有者们被迫出售它。之后接手的成功买家是由希腊人André Mentzelopoulos领导的法国食品杂货财团。他将其转变为一项酿酒方面的成功投资,在他19世纪80年代过世时,玛歌酒庄以重新返回顶级酒庄的行列。而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玛歌酒庄的部份股份被协商交换给意大利的Agnelli家族,但经营权仍然掌握在André Mentzelopoulos的女儿Corinne手上,直到2003年,她又将股份买回,成为玛歌酒庄的唯一股东。

酒庄特点:

在舌上盖起的神殿

身为一级酒庄,玛歌酒庄几乎成了全村的焦点,特别是城堡的建筑本身,正好贴切地表现了梅多克红酒的精神: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四根高耸的爱欧尼亚式列柱、简洁厚重的柱顶盘与三角楣、24阶的石梯与左右对称的两座人面狮身像,非常合比例低搭建起城堡的正面。每当人们品尝顶级的梅多克红酒,都会让你想起由路易·孔布设计的玛歌城堡——口中的酒石那么地符合古典比例,协调均衡,有如在舌尖上盖起雅典卫城里的帕特农神殿。

端庄优雅的淑女典范

许多人都形容玛歌古堡红酒拥有全梅多克最优美的女性气质,常弥漫着迷人的花香与丝般质感的细腻单宁,但这并不表示玛歌堡是属于柔和轻巧型的红酒。其实,玛歌堡最难得的,是在酒中经常将优雅与强劲,细致与浓厚这些看似相反的风格,以非常巧妙的姿态结合在一起,而且非常的耐久。玛歌堡有的是完全梅多克式的优雅——匀称有教养,像不露太多感情的短装淑女,不带野性,满满的贵族气。 地理位置:

奥比昂酒庄(法文:Chateau Haut -Brion 又译奥比安、红颜荣)是波尔多最古老的酒庄,它始建于1525年,由法国贵族蓬塔(Pontac)家族所有。奥比昂是第一个使用自己酒庄名称而非以散酒形式出售的酒庄,在波尔多,他们是第一个拥有自己“品牌”的葡萄酒。它位于波尔多吉伦特河左岸的PessacLeognan地区。这里的土壤遍布大小砾石和卵石,排水性极好。酒庄种植三种红葡萄品种,50%的赤霞珠(Carbenet Sauvignon)、40%的梅洛(Merlot)和10%的品丽珠(Cabernet Franc),另外种植两种白葡萄,63%的赛美蓉(Semillon)和37%的长相思(Sauvignon blanc),有正牌酒奥比安和副牌酒巴昂斯,白酒白奥比安。

酒庄历史:

奥比安酒庄从诞生之日就伴随着浪漫与美丽的故事。1525年,Libourne市长把女儿嫁给富有的贵族,拿奥比安酒庄当做嫁妆送给了女儿,没过多久,酒庄就盖起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奥比安城堡。时过境迁,经手Pontac和Fumel家族之后,酒庄在1935年转手给了美国金融家ClarenceDillon,他的孙女JoanDillon嫁给了卢森堡王子,于是酒庄又变成嫁妆随女儿而去。虽然后来她改嫁他人,但与前夫的儿子罗伯特继承了王子的地位,成为酒庄的掌门人。大大的城堡优雅、安静地屹立在波尔多碧绿的整片酒园之间,用Jean-Philippe的话说,是城堡里无数个的幽灵在默默保佑着酒庄。

奥比安是全波尔多地区最早成名的顶尖酒庄。十七世纪中,奥比安也是第一家开始酿造口味比较浓厚,也耐久存的波尔多红酒,在此之前,波尔多出差的葡萄酒全是如玫瑰红般的清淡红酒,很少可以存放超过1年以上。1666年,奥比安酒庄少庄主在伦敦开了一家酒馆“蓬塔克”,将新口味的奥比安成功地推介到了伦敦的上流社会,“新波尔多”(New Claret)也开始蔚为风潮,接着才有玛歌、拉图以及拉菲等酒庄的跟进。在十九世纪之前,奥比安长达一个多世纪都是全波尔多最著名的酒庄。

酒庄特点:

红白酒皆产

现在奥比安酒庄有46公顷的葡萄园,位于城堡周围,有围墙环绕着,墙外就已然是波尔多卫星城佩萨克的市区。葡萄园围在两个称为巴昂斯和杜泽斯的平缓园丘上,由一条波尔多往佩萨克的马路隔开,是全佩萨克-雷奥良产区里有最深砾石层的葡萄园。奥比安和大部分格拉夫酒庄一样,红、白酒都产,但大部分种的是红葡萄品种,白葡萄只有27公顷。

最早熟的一级酒庄

奥比安经常是全波尔多最早成熟的葡萄园,以为位于市中心,气温比较高,葡萄成熟的速度比乡间葡萄园还快,经常在法定采收日之前就破例开采。除了早熟,也因为梅洛葡萄的含量特别高,让奥比安得红酒经常比梅多克的一级酒庄来的圆润可口。非常浓郁的酒香里常有成熟的果味与烟熏味,有严密的单宁,但同时又有许多丰满甜美的果味,在五家一级酒庄中通常是成熟得最快,也最早可以品尝的一家。也许在优雅躲边上比不上其他一级酒庄,但却有最多美味可口的保证。 地理位置:

木桐酒庄 (全名:木桐·罗斯柴尔德酒庄,法文: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位于法国梅多克(Médoc)地区,坐落在Pauillac市。自1853年起作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产业之一,该庄除了其卓越的葡萄酒品质之外还因以下两点驰名世界:

1 自1945年起,每年都使用不同的图案作为酒标,而且常常由著名艺术家设计(例如:毕加索,马克·夏卡尔等等)

2 唯一一家在1855年以后,升级为官方波尔多葡萄酒排名第一等的酒庄。该酒庄在1855年排名时,位于第二等(Deuxième Grand Cru)。随后在1973年升入第一等。

酒庄历史:

木桐酒庄,原名为“Chateau Brane-Mouton ”,在1853年被Nathaniel de Rothschild改名为“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也是第一个开始完全由酒庄自己装瓶的庄园。

1855年的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分级是针对酒类市场所做出的分类,但唯一一个拥有高价位却被排拒于一级酒庄行列之外的就是木桐酒庄,当时酒庄持有者称此为可怕的不平等”,因为它的葡萄园最近被英国人买走而不再由法国人持有。那坦尼奥男爵不服气之下便写出 “一级我不能是,二级我不愿是,我就是我,木桐”的字句,后来流传百年。 木桐的持有者对此一直不死心,坚持着一级酒庄的价位,并想办法让木桐酒庄从二级升为一级酒庄。 这在当时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因为酒庄升等的条件中,除了法国官方的繁复的程序以外,还必需有1855年分类中53家酒庄主人的一致认可才行。 然而,在木桐酒庄主人坚持努力下,得到了几乎全部酒庄主人的同意,唯一的反对者是他的表哥 - 当时拉菲酒庄的主人。 但最后也在1973年时得到Laffie的同意,由当时农业部长希拉克确认其升级为一级酒庄。当时掌管木桐的菲力普男爵,将祖父的话改为“一级,我是;二级,我曾经是;木桐从未改变”,传为一时佳话。

在五家一级酒庄中,只有木桐整年对游人开放,让访客了解从种植葡萄到葡萄酒入瓶的每个细节,并品尝一系列的红、白和烈酒。亲身步入特色建筑,仿如进入宫殿拜访名门贵族,若对茂同酒很熟悉,感觉则像在探望一位故交老友。

酒庄特点:

破格跃升一级酒庄

木桐在1855年的分级里名列二级酒庄第一名,经过菲利普男爵多年的努力,证明木桐确实曾经卖得和拉菲一样贵,并在1973年成功地破例升为一级酒庄。木桐其实和拉菲同在波亚克村北的砾石台地上,两家酒庄的条件相当类似,木桐在南,砾石层比较浅一点,但已经是梅多克最好的葡萄园之一了。目前共有75公顷的葡萄园,种植77%的赤霞珠(Carbenet Sauvignon),10%的品丽珠(Cabernet Franc),11%的梅洛(Merlot),以及2%的小维铎(Petit Verdot)。

商业化的倾向

和相邻的拉菲比起来,木桐在经营上显得有点招摇和商业化,酒的风格也多少有这样的倾向。和木桐一比,由罗斯柴尔德家族另一支经营的拉菲所出产的葡萄酒在年轻时显得有点严肃封闭,木桐则比较少有这样的情形,比较直接外方,或者说,带着一些热情,在口感上经常显得丰沛圆熟,也比较多熟果与熏烤的香气。

但是无论如何,木桐有波亚克村红酒高大魁梧的骨架,配上多肉的质感,大量的单宁常常可以得到很好的平衡,木桐的风格也许不是那么让人景仰,但是深厚结实的口感与多变的丰富酒香,却充满迷人的韵致。

成功的酒标策略

木桐最为人知的创举是酒标与艺术作品的结合。Philippe de Rothschild男爵想出了一个点子,让每年的标签都由一个当时有名的艺术家设计。 在1946年,这些由世界上伟大画家和雕塑家们设计的酒标,变成了木桐酒庄一个永久和有特色性的走向,唯一的例外是那瓶直接雕刻镀金在瓶身上的2000年份酒。

自1945年起,除1953和1977年外,每个年份的酒标上都分别印上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例如1947年事让科克托、1958年是达利、1964年的亨利·摩尔、1970年的夏卡尔、1971年的康定斯基、1973年毕加索、1975年安迪沃华等等全是20世纪最知名的艺术家,他们可以得到五箱该年份的木桐作为酬劳。

为了庆祝拥有木桐酒庄100周年,Nathaniel de Rothschild男爵的肖像被使用在1953年的标签上,另外在197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及其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伊丽莎白·鲍斯-莱昂)拜访了木桐酒庄,这次的拜访也被设计在标签上作为纪念

历史上有两次“在同一个年份中的酒上使用了两个标签”的特殊例外。 第一次是在1978年,蒙特利尔艺术家Jean-Paul Riopelle提出了两个标签,Philippe de Rothschild男爵因为两个都很喜,所以就将生产的酒分成两匹分别使用两个标签。

另一次是在1993年,波兰裔的法国画家Balthus在标签上画了一个性感的裸体少女,因此被美国烟酒枪械爆炸物管理局(BATFE)禁止上市。 当时有人建议酒庄主人更换标签,但当时的酒庄主人 - Philippine女爵 (Philippe男爵的女儿)坚持不换,因此当年在美国上市的年份酒是和其他市场不同的版本,其标签以空白取代原本裸女的位置,但此举反而引起收藏家的竞相收购两个不同的版本,使得93年的酒价上升不少。这个换标签的特色导致在拍卖会上,木桐酒庄的酒比其他四个未每年更换标签的一级酒庄更为昂贵也更有收藏价值。

绵羊与隆起的高坡

木桐(mouton)翻译成中文是“绵羊”,但木桐名字的由来,却和绵羊一点关系也没有。其实是源自“隆起的土坡”(motte)这个字。因为木桐堡位在一片隆起的砾石台地上,而有这样的称呼。虽然如此,木桐的标志上却是左右各两只绵羊,而且许多画家为木桐设计的酒标也常常以绵羊为主题。根据酒庄的说法,那是因为绵羊是菲利普男爵的幸运符而将绵羊设计成酒庄的标志,纯属巧合。

作为上世纪以美貌、善举……而闻名的戴安娜王妃,短暂的一生活出了万般精彩,至今 “人虽不在江湖”,却一直有她的传闻。

比起戴妃的“三个人的婚姻有些拥挤”等婚姻八卦,个人更喜爱看她的 时尚 穿搭和名贵珠宝,众所周知曾经的威尔士王妃最爱的就是 蓝宝石和珍珠配饰

英国王室中前有爱收藏珠宝的玛丽王后,后有美物配美人的戴安娜王妃 ,想要不靠炫彩夺目的珠宝库出名都难吧?

作为威尔士王妃,戴安娜王妃虽然未曾拥有甜蜜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却拥有着“富可敌国”的珠宝库,大婚时各国以及各界人士所送的名贵珠宝加上多年来个人收藏品和礼物积累,可想而知其珠宝库有多精彩,夸张的说 丝毫不亚于婆婆伊丽莎白女王

而在她的珠宝库中有两套价值千万的蓝宝石套装,在戴妃长达15年的王室生涯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套被称之为 沙特阿拉伯蓝宝石套装 ,顾名思义就是沙特阿拉伯王储送给戴安娜王妃的结婚礼物(这只是所送结婚礼物的一部分而已,不得不承认,沙特阿拉伯很壕啊[笑哭])。

这组蓝宝石套装由Asprey制作,包括一个巨大的缅甸蓝宝石吊坠制成的项链,一对配套的耳环和戒指以及一个两排切割精美的钻石手镯,此外还有一只手表,表带由七颗蓝宝石组成,套装配饰完善且贵气,最为关键的是送到了戴妃的心坎里,15年的王室生涯里没被压箱底反而被频频佩戴(大多数时候都被拆分佩戴)。

戴安娜王妃首次佩戴沙特阿拉伯蓝宝石套装是在1981年12月参加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的国家**学院晚宴;

之后分别在1983年3月参加澳大利亚堪培拉政府大厦国宴时佩戴;

1983年4月参加布里斯班的克莱斯特国际酒店接待会佩戴;

以及1986年参加在温哥华举办的世界艺术节歌剧表演时佩戴过。

中间省略数次佩戴……

这套沙特阿拉伯蓝宝石套装最后“露面”是在1987年,当时戴妃佩戴此套珠宝与查尔斯王子在墨尔本凯悦酒店共过舞,此后就“销声匿迹”~

还有一套被称之为 阿曼苏丹蓝宝石套装 ,是1986年海湾国家巡回访问之旅中,阿曼苏丹送给戴安娜王妃的礼物,套装包括项链、耳环和手链。

戴妃首次佩戴是在1987年德国访问之旅中参加在波恩举行的宴会时,其将套装与斯宾塞家族王冠相配对,惊艳众人,那一年阿曼苏丹这套蓝宝石珠宝名声大噪,成为戴妃晚宴以及招待会首选套装。

最后一次被佩戴是在1995年戴妃参加《闹鬼》首映式时。

之后1997年戴妃于巴黎车祸去世, 其珠宝库的珠宝随着她的离世而被暂时“掩埋” ,据相关专家预估,这两套属于戴安娜王妃的蓝宝石套装价值皆可达到上千万,不仅因为珠宝原有价值高,也因为戴妃的佩戴而增值。

随着“英伦玫瑰”的离世,关于其大量珠宝的流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至今可以明确的一点,其珠宝大多留给了小儿子哈里王子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何——威廉王子是王位第二继承人,今后生活自然不必担忧,而哈里则不同,随着时间会被边缘化,戴妃为保障小儿子今后生活故将大多数个人珠宝留给了哈里王子(伊丽莎白王太后也是如此)。

接下来我们就以时间为度,数量为辅看一看凯特王妃和梅根·马克尔至今所佩戴过的“婆婆的珠宝”,来一场“珠宝的偏爱”PK。

凯特王妃虽然在很多时候都因为珠宝与戴妃产生联系,但其实大多都不属于戴妃所有,而是英国王室所有,例如佩戴多次成为了凯特标志性珠宝的珍珠泪王冠。

嫁入王室九年,作为戴妃的大儿媳,目前凯特共继承了戴妃5件珠宝。

①著名的蓝宝石订婚戒指(亦是戴安娜王妃的订婚戒指,威廉用卡地亚手表与哈里交换所得)

②三串式珍珠手链:由奈杰尔·米尔恩在1988年设计制作的,由戴妃所赞助的母婴慈善机构赠送。

③珍珠钻石滴耳环:是科林伍德1981年送给戴安娜王妃的结婚礼物。

④蓝宝石耳坠:由戴妃的双蓝宝石耳坠改制而来。

⑤南海珍珠钻石耳坠:戴安娜王妃1990年佩戴过的私人收藏品。

嫁入王室两年的梅根,除了自购喜爱的品牌珠宝,平日里因珠宝产生交集的大多都是婆婆戴安娜王妃。

①订婚戒指:两边圆形钻石取自戴安娜王妃的个人珠宝收藏(哈里王子订婚采访时亲自所说)。

②方形蓝宝石戒指:梅根大婚晚宴佩戴。

③金属手镯:戴妃在80年代的爱品,现今也成为了梅根的心头好。

④金属蝴蝶耳钉:梅根澳大利亚之行多次佩戴,曾经也是戴妃所爱。

⑤卡地亚坦克弗朗索瓦金手表:去年七月份搬至美国加州生活后,梅根曾在外出以及视频亮相中多次佩戴,这块手表正是当初威廉与哈里相交换的戴妃所爱。

从时间尺度以及珠宝的数量和频率(一个九年五件、一个两年五件)来说,无疑梅根·马克尔继承了婆婆大部分珠宝库,不过戴妃的这两套蓝宝石珠宝流入了两儿媳谁之手呢? 大概率是全部在梅根那里,小概率是俩儿媳一人拥有一套,最终定论,日后见分晓~

剖腹产,这个现代科技发达的产物,其实早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了,甚至更久以前。只不过,在那个科学相对落后的时代,这一医疗手段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被使用的。

可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小儿媳伊丽莎白·安吉拉·玛格丽特·鲍斯·莱昂竟然也经历了剖腹产的过程。

没错,就是伊丽莎白二世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

按理说,王室女性从怀孕到生产,那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医疗团队来看护的,而且,她们生产也是有很多医生,其风险程度远低于普通人家的女性。

但当时伊丽莎白王太后还不是王后,同时她也不是在王宫生产,而是在王宫之外的娘家。有人好奇,为什么伊丽莎白王太后要回娘家生产呢?

这是因为当时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租住在外面的公寓里,没想到预产期突然提前。

于是,伊丽莎白便决定在公寓生产。而当时担任皇家产科医生的亨利·辛普森爵士与他的同事沃尔特·贾格尔特意搭建了一个产房。

当时的国王乔治五世觉得这样不成体统,作为一个王室成员,怎么可能出生在出租屋里呢?

说实话,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因为这次出生的正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二世,也就是英国现在的女王。

这要当时出生在出租屋,那可供人们津津乐道的八卦就更多了。

最终伊丽莎白王太后在丈夫及叔叔的建议下回了娘家,可这时辛普森才发现,孕妇难产,孩子为臀位。

这种情况下,大人与孩子都非常危险,哪怕是在今天,出现这种情况时,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也不堪想象。

辛普森急得直搓手,最后在确定孩子没办法在肚子里不能翻身,转变胎位的情况下,他只好将伦敦大学医学院的产科专家乔治·布莱克爵士请了来。

三个有着非常丰富生产经验的产科大夫,经过一番商讨之后,最终做了这样一个决定:剖腹产!

这个决定还是非常大胆的,毕竟当时的医疗科技摆在那里,就算是青霉素这样的抗感染药,都还没有问世呢。

更何况他们还是在私宅做手术,这卫生状况,完全没办法与医院相比较。所以,当年的伊丽莎白王太后与肚子里的伊丽莎白二世,真正命悬一线。

就在这种现实条件之下,王太后接受了剖腹产手术,手术用时非常长,从开始准备到结束,总计持续了一天一夜。

现在的英国女王在1926年4月21日的凌晨2点40分被沃尔特·贾格尔医生从母亲的肚子里拉了出来。

一声响亮的啼哭,在场的所有人都长舒一口气。

不过,当时王太后与乔治六世根本没有想到,女儿这个生日非常尴尬:还好是凌晨之后出生的,不然就会与某魔头同一天生日了。

不管怎么说,孩子顺利出生了,王太后也成功绕过了术后的感染风险。因为这个现实,人们一度将王太后形容为“像马一样强壮的女人”。

事实证明,王太后绝对强壮,因为她虽然经历了众多的事件与意外,可生命却始终不受任何侵害。

她的长寿就是最好的证明,丈夫早早离世,她却一直活到101岁。

在100岁的时候,女王还特别给母亲办了一个非常盛大的生日庆典。

根据统计,庆典上除了工作人员,以及庆典礼仪队之外,竟然有一万多人来参加。那场面,真可谓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了。

又过了一年多,王太后这个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女人才在温莎行宫去世,从而打破了王室主脉最长寿成员的纪录。

对于这位王太后的葬礼,那也同样值得一提,因为历时三天的停灵时间里,竟然有超过了20万的人来前来悼念。

王太后当年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经历了剖腹产之后,自己的女儿在后来竟然也同样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生产,最终不得不再次选择剖腹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女王当年生产查尔斯的时候,虽然剖腹产已经相对安全,但她选择了顺产。

可谁也没有想到,女王的肚子疼了三天三夜,但孩子就是生不下来。

时间如果再继续下去,那后果可能就无法承受了。没办法,女王只能顺转剖,直接剖腹产了。

这件事也将会是女王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事,因为当她为了生育王室继承人的时候,她深爱的丈夫,也就是菲利普亲王,正在白金汉宫之外的地方与他的朋友们聚会。

假如说月子之仇不共戴天,那女王这生产之仇就不知道应该怎么算了。

所幸的是,查尔斯王储顺利出生,女王也安然无恙。而且,后面又顺利生下了三个孩子,而且像母亲一样健康,强壮。

如今的女王已经95岁高龄,哪怕在前段时间刚刚痛失爱夫,但同样打理着公务,算是绝对的“强硬”之人了。

说到剖腹产,我们都知道按医院的规矩,除了产妇之外家人也不能进产室的。但这个规定对于王室不起什么作用。因为王室成员出生时,凡是顺位继承人的,必须要有一位高级官员来见证他的出生。

这是为了保证王室成员不被掉包所致,而伊丽莎白女王出生的时候,正是威廉·乔森·希克斯爵士在场。但至于查尔斯王储出生时,是由谁见证了这一时刻,至今还不为外人所知。

王冠一般是为王室女士所佩戴的一种首饰,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王妃们婚礼当天会佩戴王冠(tiara),公主们成年时,豪气一点的父母也会赠送成年王冠。

以前只有在宴会、婚礼、国事访问等场合能看到王室女性佩戴着blingbling的王冠,现在很多欧式婚礼上,有条件的新娘也会佩戴王冠,或者花冠。

那么怎么戴好王冠?可以搭配什么发型?王室女性有什么好的榜样可以参考呢?

关于怎么戴好一顶王冠,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气质、脸型、发型都有可能会对佩戴效果产生影响,根据场合固定住王冠才是最要紧的,比如婚礼场合可能会有舞会,在王冠的固定上采用的手法就要多一些,用发夹卡住,用头发包裹住,尽量减小活动的幅度都能更大程度达到目的。

关于佩戴王冠的位置,倒是有一个黄金法则,就是眉心到下巴的距离等于眉心到王冠的距离,在佩戴前可以用手指量一下大概的位置。

至于佩戴王冠是可以用什么发型,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每个王室女性佩戴出来的效果都不同,这也是“看头”之一。

首先是以伊丽莎白女王、索菲亚王后、碧翠丝女王、宋雅王后等老一辈为代表的的王室女性,她们大多数一辈子就这一种发型,佩戴王冠也是求“稳”为主。

伊丽莎白女王从年轻到老都是这样佩戴,两边的头发尽量蓬松起来,稍微往后卷,额头的头发往后梳,用王冠压住额前碎发(当然,她也没有碎发[笑哭])

比利时法比奥拉王后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发型、佩戴方式差不多,但是伊丽莎白女王脸型大气,法比奥拉王后则是秀气型,佩戴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西班牙索菲亚王后也是发型澎湃的代表之一,和伊丽莎白女王不同的是,索菲亚喜欢三七分,两边的头发呈空气卷,她一辈子也差不多就是这个发型,不管戴什么王冠也就是这个效果。

(佩戴西班牙大鸢尾王冠)

(佩戴卡地亚小珍珠王冠)

索菲亚王后的弟媳,希腊安妮-玛丽王后,她的脸型比起索菲亚更长一些,额头也更饱满,头发长度差不多,也都喜欢把两边的头发吹蓬松,额前的头发吹立体,王冠戴着看着更有“安全感”。

安妮-玛丽的亲戚,瑞典西尔维娅王后也是一个发量让人羡慕的优雅老太太,她的下巴比安妮-玛丽更尖一些,两人佩戴效果差不多,区别在于西尔维娅乃至瑞典王室都喜欢在脑后绑假发。

英国格洛斯特公爵夫人布尔吉特是老一辈短发派的代表,他家的王冠架子大,适合这种澎湃的发型。

和布尔吉特类似的有已故戴安娜王妃,两人头发长度差不多,从太阳穴到耳根的头发尽量往后卷,由耳后到发梢再往内卷,层次感非常分明,区别在于额前的头发布尔吉特往上翻,而戴安娜王妃大部分时间都自然的弧度,更显甜美。

挪威王后宋雅(Queen Sonja)的佩戴方式大多数时候也是属于澎湃派,区别在于她喜欢梳出“美人尖”。

就算是头发绾成低发髻,也不忘造美人尖。

在老一辈中,王冠发型最夸张的要数荷兰前女王碧翠丝,也就是马克西玛王后的婆婆,从这张和索菲亚王后的合影中就能感受到区别。

荷兰王室的发型师也真是real大胆,在王冠的后面,头发几乎是拔地而起~没有说碧翠丝女王不好的意思,只是这发型容易让人想到路边的矮株景观树[微笑]怎么能修剪得这么平整??

从正面看稍微正常一些。

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短发也能做出这种效果,再次给大胆的荷兰王室造型师竖大拇指!

这种佩戴方式的特点是卷发+披发,常见于年轻一代,怎么说了,没有气质还是不要这么尝试了,容易埋没王冠不说,戴不好的话真的就是选美冠军,或者选美亚军。

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早年尝试过这种戴法,大光明+微卷发,唯一值得夸的是发质还不错,当年脸上全是胶原蛋白。

她的妹妹玛德琳公主,脸型和姐姐差不多,眼睛更深邃一些,加上气质好,效果稍微好一些。

前段时间低调成婚的英国约克碧翠丝公主,婚礼虽然只有少量亲密宾客,奶奶伊丽莎白女王也借了自己的婚礼王冠,发型也不如妹妹结婚时精致,好在稍微打理了一下,不至于100%“选美冠军”。

碧翠丝的母亲萨拉当年结婚也是披发造型,如果没有头纱的话,也是选美既视感。

西班牙莱蒂齐亚王后早年也有很多披发戴王冠的时刻,也尝试过半扎半披发,虽然有粉丝滤镜,但依旧觉得不太精神的样子。

到了这一代,不管是丹麦王储妃还是荷兰王后, 最受青睐的已经不是怎么蓬松怎么来了,而是像丹麦王储妃这样的常规戴法。

外网有人分享大概步骤。1,先确定王冠的位置,就是文章开头说的,下巴到眉心的距离=眉心到王冠的距离,这个距离定好只好,根据头围确定好了王冠的尺寸,先把王冠放上去。2,用梳子调整一下头顶的头发,或者用可以想到的一切方法,让头顶稍微蓬起来一点。3,将两边的头发“缠绕”在王冠上。4,最后将剩余的头发整理成发髻即可。

当然佩戴的时候没有几句话说得这么简单,精髓在于头发能帮助固定住王冠,将头发全部盘起,既有清爽之气,又有富贵之风。

西班牙莱蒂齐亚王后近年来常用的佩戴方式也是这种,大家不同的就是在额前头发的处理上。这顶卡地亚大珍珠王冠架子比较大,头发在耳后方才开始卷,所以前面的头发稍微有放下来一点。

在参加丹麦女王生日庆典时,莱后是佩戴了小鸢尾王冠,这顶王冠稍微小一些,就是颅顶做了个蓬松,加上低发髻。为了固定住王冠,在耳后方还加了发卡。

同理的还有荷兰马克西玛王后这顶。

英国剑桥公爵夫人凯瑟琳戴了几次王冠,用的最多的也是这种佩戴方法。

名字是我瞎取的,这种佩戴方法就是在头顶绾一个高发髻,然后用王冠圈住发髻,适合长脸人群以及发量王者。

英国玛格丽特公主是这一组的佼佼者。

这种夸张的佩戴方式,在英国估计也只有她能hold住。

以她为原型创作的《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也有王冠造型,同样的佩戴方式,女神和真公主气质还是不能比~

这组里面另一个佼佼者是摩纳哥格蕾丝王妃,她也是长脸,即便是三个胸针改装的王冠,戴着也是气质超群。

她的大女儿,摩纳哥公主&汉诺威王妃卡洛琳,虽然脸型也母亲相似,气质却差了许多,这顶汉诺威王冠架子大,如果是常规佩戴方法撑不起来,像她这种佩戴方式又有点“出戏”, 光顾着看发型了~

(ps:最适合的恐怕是像伊丽莎白女王那种发型了,但是又不适合卡洛琳这个年纪)

丹麦约阿希姆王子的前妻,发量王者文雅丽,王冠造型也经常是这种高发髻,然后将太阳穴两侧做出蓬松感。

约阿希姆王子的现任妻子,丹麦二王妃玛丽是长脸星人,试过不少高发髻王冠造型,婚礼也是这样子戴的。

后来也尝试过低发髻,配合拉高颅顶,效果比100%高发髻稍微好点~

挪威玛莎-露易丝公主

在这种佩戴方式里,还有一种“让人猜不透”的佩戴方式,将额前的头发拉高,王冠“藏”在中间。

还有英国玛格丽特公主,佩戴的是莲花王冠,这么戴的话只有看到两边,如今的王室成员应该没人敢这么戴。

将王冠戴在额头上,是黑白照时期王妃公主们常用的佩戴方式,比如伊丽莎白王太后年轻的时候就这么戴过。

(伊丽莎白王太后佩戴莲花王冠)

**版《唐顿庄园》二**也是这样佩戴。

西班牙皮拉尔公主的三儿媳劳拉-庞特进门的时候也这么玩过,她当时是短发,按照正常的佩戴方式不好操作,但是这种用王冠压头纱,加上蓝宝石也只有一丢丢大,最后的效果也就只能说“ 还行 ”。

前段时间结婚的约旦公主,王冠来自努尔王后的胸针,改完之后的佩戴效果比劳拉-庞特好很多。

短发是很不好操作的,既担心掉下来,也没有什么美感。即便是能给玛格丽特公主短发做出蓬松感的荷兰王室造型师,也败在三王妃劳伦特林的头上,从耳朵旁边翘起的发丝来看,设计师还是努力了,但是有时候。。。效果比较喜感。

(挑了一张稍微好一点的)

英国戴安娜王妃结婚的时候头发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佩戴的斯宾塞家族王冠,感觉就是往头上一放,随便固定了一下。

而她的头纱非常长,婚礼的时候差点把王冠扯掉。

近年来,王室女性戴王冠也开始随意起来,对发型的要求也越来越没个讲究,比起老一辈将头发吹蓬松,以及新一代的常规戴法,王室新娘们开始青睐中分,将王冠放在头顶,用发髻和头纱帮助固定。

比如2004年,丹麦王储腓特烈和玛丽-唐纳森结婚时,大玛丽就是中分。

丹麦的瑞典亲戚,卡尔-菲利普结婚时,索菲亚也是中分,并且头纱和发髻似乎也帮不上什么忙~这真的是:别低头,王冠会掉!

哈里王子大婚时,梅根-马克尔也是中分。

约克尤金妮公主结婚时,没有戴头纱,发型同样也是做了中分。

也有像瑞典索菲亚王妃这样中分+刘海的,虽然也还过得去,但好歹差了点意思的感觉~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除了短发会给佩戴带来一些难度,其他的发型倒是都还比较好操作?

从老一辈到新一代,也能看到发型在变迁,王妃们的喜好也在改变,不管是蓬松派,还是美发党,不管是常规款,还是新潮派,对于这些在出席重要场合佩戴王冠的王室女性来说,戴稳比戴好看要重要,能戴稳且好看更难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6128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2024-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