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发簪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是发簪。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古代妇女所插的发笄,在考古发掘中也常有出土。如1978年秋,从山西襄汾新石器时代的古墓中出土一具人骨,在人骨的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鞸。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
玉在古代是贵族或者富豪之家最常见的配饰。很多男子会选择佩玉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年纪较轻时,以红楼梦中的宝玉为例,则是佩戴玉式的发带,绑在额头作为装饰。即有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有富贵之气。很多公子在尚未成年之时的装束都是选择佩戴在头上。
年纪稍长之后,则多数会选择佩戴在腰间。一块做工精美,质地良好的玉就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佩戴在腰间最能让他人看到,也能很快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且常言道玉能养人,一个温润如玉的公子最能让少女动心。故此靠腰间玉佩修饰自己。还有一些美男子在长大之后更换头发样式,于是将玉做成玉簪,插在发髻之中。
还有一些美男子随身会携带扇子或者说佩剑。这时候他们会选择将玉做成吊坠或者镶在佩剑上方,靠这些身外之物来提升自己的气质。
其实禁步他指的就是女子所佩戴的玉佩,而这些玉佩也本身是有着深刻的含义的。古代的女子非常的讲究个人的仪态,那佩戴玉佩的原因,就是希望她们在走路的时候能够注意自己的步伐,不要走得太快,以影响个人的仪态。
其实玉佩是在古代时候一种非常常见的配饰,大家现在在看古装剧的时候,就会发现古装剧里面大多数的人物,无论是公子或者是公主他们身上都会配有这样的一种配饰,而且这样的一种配饰也是非常的常见的。
其实玉佩它主要就是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然后把不同颜色的玉佩串联起来,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通过预备去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在古代的时候女子的言行举止其实都有着严格的经历,那么女子的言行举止都是需要依靠这些规则去行事的,那么这个玉佩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女子她在走路的时候走路的频率不要太快。
大家都知道走路的频率如果说太快的话,那么整个人的衣服浮动的幅度也会更大一些,那么在这个时候对于女子她的外观形象其实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的,所以说当你走路的频率太快的时候,那么玉佩就会随之碰撞发出响声。其实就是在提醒你现在你走路的频率已经快了,要注意个人的言行。所以说这一个玉佩其实起到的就是一个提醒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