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大近战最强冷兵器

古代八大近战最强冷兵器,第1张

古代八大近战最强冷兵器

剑,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凶险异常,生而为杀,剑,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

日本刀,这是外国人对日本传统刀剑的统称,其全称为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特点是在外形装饰之外的刀体本身上展现出设计感和艺术感。

唐刀,“唐刀”一词是我国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一般指唐横刀,唐刀为军队战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战,其制作工艺严格,并且还要考虑到战斗时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

最强的圣衣之称的天秤座黄金圣衣,它之所以最厉害是因为它可以被拆分为6种样式的12件武器,这6种器分别是天秤圆盾、天秤长枪、天秤剑、天秤拐、天秤双节棍、天秤三节棍共12件。这些武器除了天秤座圣斗士可以使用,其他圣斗士也可以使用。那么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六种武器吧!

黄金盾

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进攻。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龟背,内面有数根系带,称为"挽手",以便使用时抓握。盾虽然只能用以防御,但常配以刀枪,也能发挥很大的进攻能力。用法主要有:腾、跌、扑、滚、伏、窜、踔、蹲等。但有天秤座武器中的“盾”,因有链索,链锁连接着一个圆柱形锤形的东西。所以,它的用法除了防御外,还可以作为攻击性武器使用,其用法与抛掷型武器流星锤类似。刚好这个盾就像是流星锤和普通型盾牌的组合,既可以防守也可以进攻,弥补了没有进攻武器的缺失。流星锤的使用方法可以说非常有技术含量的,用的时候既要像枪、像棍一样形成直线,又要像大锤一样强劲有威力,这还真不是一般人用的了的。

黄金剑

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球,无刃。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扫等为主。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但实际上,天秤座武器中的剑,与中国传统武器的剑区别较大,更接近于西方武器中的“大剑”,即双手剑,因需要巨大的空间来挥动,又需要两只手握,因此得名。是纯粹的步兵剑,主要作用为“砍劈”,与刀更类似。 虽然使用起来并不简单,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很霸气,勇猛。

黄金三节棍

三节棍属武术软器械之一。它由三条等长的短棍中间以铁环连接而成,又称“三节鞭”。又有长三节棍和段三节棍之分,三节棍全长等于习者直立直臂上举至手指尖的高度。因而放开使用如同长器械一般,可作远距离击打。折叠则是一短棍,约同臂长,携带十分方便,常作自卫防身的随身之物。由于三节棍是三节相连,节节能用。且三节互换,攻守兼备,可长可短,远近兼顾。棍法有劈、扫、抡、击、戳、绞、格以及各种舞花等,非常丰富。并具有伸缩自如,出入难防,软硬互具,变化多端之特点。 

黄金双节棍

双节棍,使它旋转起来,有如狂风扫落叶,所向披靡,是突破重围的很好的兵器。双节棍的技术分为攻击、防守、反击三部分。动作变化无穷,其招分为劈、扫、打、抽、提、拉等等。不但可以攻击对方的上三路、中路,而且对下三路(即脚跟或上下5寸的部位)的攻击尤为厉害。凡被击中者疼痛难忍,终至倒地不起,失去抵抗能力。此外,还可以绞夺敌方之兵器。它在发动攻击时,不仅可用来横扫、刺戳,猛击和格挡,还能够出其不意地绞杀对方,一旦连结双节棍的绳索或铁链绕住了对方的脖子,只需轻轻一夹,便可将对方勒死。

黄金拐

拐是一种带有把手的棒,属于打兵器,主要流行在民间和武术界。拐有很多样式,其中,以在90-130cm之间,依其长短,而分为长拐和短拐。长拐的长度约130cm,用一只手使用。短拐,有单手使用的单拐和两手各用一根的双拐两种用法。 

黄金枪天秤座武器的“枪”其实和古代的叉很像,和三叉戟差不多。顶端有两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叉的击法有拉、横、扦、捂、挑、掏、贯、拍等。

揭秘全球4大怪异的民族冷兵器

在枪炮诞生之前,各种各样的冷兵器对人类生活进步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使人类真正开启了狩猎时代。 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环境地貌也决定了冷兵器不同形态的使用方法,从而诞生了千奇百怪的冷兵器。今天就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来简单分析一下他们的武器。

1阿兹特克人-马克胡特

阿兹特克人最先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岛上,11世纪开始迁移到现在的位置。根据传说,他们得到神的启示,如果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1325年,他们在首领特诺克带领下,在特斯科科湖的两个岛上建立了特诺奇提特兰城即如今的墨西哥城。

尽管墨西哥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国,仅次于巴西和委内瑞拉。但阿兹特克人还是不善于冶铁,一次,他们的武器中很少有铁制的。因此,聪明的阿兹特克人还是因地制宜找到了可以代替铁的东西——黑曜石。

黑曜石是一种常见的黑色宝石、产自火山的矿物晶体,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二氧化硅,通常呈黑色。此外黑曜石因具备玻璃的特性,敲碎后断面呈贝壳断状口,十分锋利。所以被用作精密的外科手术刀具。远古石器时代曾被用作简单的刀具。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一种武器最终得以产生。那就是马克胡特。

由于阿兹特克文明的冶铁技术落后且墨西哥黑曜石储量丰富,所以马克胡特其实是一根长约90cm—120cm的剑状物,但剑身镶嵌着锋利无比的黑曜石片,因为黑曜石十分锋利,因此马克胡特既有剑的锋利又有斧的沉重,加上当时的铠甲技术落后,锋利的黑曜石片会如手术刀般直接切开人的肌体威力很大。

2阿赞德人-三刃飞镰

下一个民族来自非洲,他们就是非洲的阿赞德人。阿赞德人是非洲中部的民族。又称桑德人和赞德人。主要分布在扎伊尔东北部、苏丹西南部和中非东南部。阿赞德人属尼格罗人种。居住区北部是热带草原,南部是热带雨林,大多数居住地都适合狩猎。因此,阿赞德人为了狩猎,发明了一种武器——非洲阿赞德人的三刃飞镰。

要想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狩猎绝非易事,这里的动物如羚羊,角马,鹿个个都是疾步如飞,都说非洲兄弟善与奔跑,但和这些跑起来像风一样的动物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因此投掷类武器如长矛,飞镰等武器往往可以有不错的收获。

三刃飞镰顾名思义,即它的每一个面都有刃且非常锋利。古代的阿赞德人勇士擅长使用这种多边刀刃的投掷武器,长约为55cm。使用方法很简单,瞄准猎物扔出去就行了,但要想每次击中目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需要长时间的联系。这种多边刀刃的投掷武器,长约为五十厘米,因为飞镰上有一个把用于抓握,因此,即可以投掷出去击杀猎物,,也可以临时用它当刀具使用,毕竟和阿赞得人一起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出来羚羊角马等食草动物,还有狮子鬣狗等狠角色,当和这些动物遭遇时,阿赞德人的勇士就会手握飞镰和这些野兽搏斗。

3中国-抓

下面介绍一种来自于中国的冷兵器。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诞生过许许多多的奇葩冷兵器,抓(zhua,一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是一种中国武术器械。又称挝,在民间流传较广。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抓分长械及软械两种。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而且留着锋利的指甲。抓主要是用来撕裂敌人的肌肉和勾住敌人的兵器。这种武器看似简单,实则威力巨大,中指伸直,四指屈挠。

软械叫双飞挝,发明于明代,是暗器的一种,用金属打造,状如鹰爪,缚之以长绳,用于击人,脱手掷出击中人体后迅速收回,使其不能挣脱。据明代《武备志》记载称双飞挝为:"用净铁照样式打造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人丢去,著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挝用纯铁打成,形状像鹰爪,五指攒中钉活,用两根长绳的两端各系之。具有抓、拉、擒等作用。当把挝掷中敌人时,速拉长绳使爪尖深入敌人的肉体中,将其拉倒擒伏。要求使用这种兵器的人力量一定要大,以便抓尖可以刺入人体。清代又有了一种飞爪,应该是仿制明代的双飞挝,而且因为明代的双爪不便,从而将双爪改为单爪。

4马赛人-飞矛

马赛族是非州东部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为尼罗特人的最南支系。马赛人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欢喝鲜牛血,牛血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铁等人类必须的维生素。

因此,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鄙视农业,认为你农业会破坏大地。牛是马赛人最重要的资产,相当于现代人类的银行存款。牛群是一个马赛人可以用生命去守护的东西。马赛人的牛却会受到非洲狮子的攻击而死亡。对此,马赛人就会采取报复措施。

马赛人以狩猎狮子作为成熟的象征。他们善于使用飞矛,马赛人的飞矛,又长又重,飞矛整体枪长在15~1.8m之间。矛尖尖利,矛头狭窄,便于刺入猎物的肌体,造成伤害。飞矛结实耐用,闻名非洲。马赛族的勇士们握长矛在手中,挥舞自如,显得十分轻松,可以在20米的距离内准确地击中奔跑着的野兽。铁矛不仅是他们狩猎狮子称心如意的猎具,也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武器。一个马赛人要在捕到一只狮子,才会被族人们当成年人对待,在族群中享有地位。

几百年前,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在探索非洲大陆横穿非洲大草原时,身边都会雇佣着马赛人做保镖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马赛人是天生的战士,因为捕猎狮子的传统,狮子一看到身着红衣的马赛勇士就会望风而逃。足见飞矛的威力。

不同的环境诞生了不同的冷兵器,但是冷兵器在人类历史进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却是相同的。冷兵器出现前,人类没有羚羊疾步如飞的腿,也没有虎豹豺狼的尖牙利爪,在和这些动物竞争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下风,冷兵器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这些差距,可以说是冷兵器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进而改变世界的进程。

古代最强的5件冷兵器

在古代的社会之中,因为资源的匮乏,以及封建社会的压迫,很多老百姓都遭受了非常多的苦难。而常言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所以在古代就有非常多的战争爆发。而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人数、武将、给养、统帅等等因素缺一不可,而对于士兵来说,要想在战场上活下去,有一套先进的武器装备是重中之重。

钉头槌

其实,这个钉头槌最早的时候,就是我们国家的冷兵器流星锤,后来流传到了国外,经过演变之后,被叫做了钉头槌。而这个流星槌一般是被装备在步兵上,而且杀伤力也非常得大。在槌头的部分都会呈现蒺藜形,采用青铜或者铁材质,非常得锋利,而且一般都会涂抹上剧毒,即使没能当场杀死敌人,最少也会让敌人失去战斗力,之后就会毒发身亡。

飞斧

飞斧源自夏威夷,这种兵器比较特殊,它是用木头和鲨鱼的牙齿组成的,主要用来投掷,以切削力来对敌人造成伤害,可以斩断敌人的四肢,威力十分巨大。因此,一般夏威夷军队在开战之前,都会先投掷飞斧,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在一轮飞斧投掷过后,敌人基本上就非死即残。最后夏威夷的大军再发起总攻,便可以一举拿下胜利。从夏威夷历史上的几个战例之中,我们就看出来,飞斧的威力。

三刃镰

这是一种来自非洲的古老兵器,起源于非洲的一个小部落之中。三刃镰主要由尖刀口、镰刀弯刃、柄上长钉三个部分组成,看起来和我国的戟有一些类似,但是又有不同。而三刃镰主要是用来投掷,因为它的刃多而锋利,在高空坠下之后,会带着巨大的杀伤力。因此这也被当时的部落,称作是最为强大的武器。

鬼箭

来自中国,是铁蒺藜的一种,一般用作城防和阵地的防守,并且都会用毒药涂抹,人或动物一旦踩上,就会在短时间内毙命。因为它的样式小巧,藏在一些杂草或者陷阱之中,非常难发现,但是杀伤力巨大,也被人们称作是“鬼见愁”。

诸葛连弩

它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所发明的,射程远,一次还能发射10支箭,并且箭头上还带有剧毒,所以杀伤力极大。在战场上,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对付敌军的统帅,数百只箭一起发射,就算是“神仙也躲不过”,威力非常得大。

曾经最强冷兵器环首刀的构造

汉代环首刀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满而不乱,多而不散。随后的几个朝代在环首刀装饰艺术上同样继承了这种风格。

刀环装饰

中国出土的刀环装饰

刀环也称环首,位于环首刀的后端。刀环上的装饰是环首刀装饰的最好体现,刀环直径仅3~7cm,工匠们用雕刻、错金、鎏金、铸造等手段在这方寸之间展现出各种艺术魅力。

刀环上的装饰有如下几种:一是雕刻花草植物纹、云气纹、龟背纹等;二是雕刻鹤、鹿、虎、鹰、骆驼等动物造型;三是想像中的神灵怪兽,如龙、凤及辟邪造型等;四是三叶蕨草、三垒环图案等。

目前中国出土最早的环首兽图,出现在河南杨官寺出土的东汉环首剑上。中国三国时期曹植《宝刀赋》中明确提到“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在历史上也曾留有大夏天王赫连勃勃作龙雀大环刀的故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单龙纹环首刀,该刀被证实是中国三国时期的环首刀,其装饰精美,刀环内龙头鎏金,刀柄以银线缠绕,柄箍为纯银质。

日本及朝鲜半岛出土的刀环装饰

由于汉至唐时期是中华文化对东亚的第一个重大输出时期,故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也出土了大量环首刀。这些环首刀上的刀环装饰有朝鲜半岛百济朝、新罗朝、伽耶朝和日本的弥生时代后期、古坟时代出土的龙纹、凤纹、龙凤合体纹、双龙纹、双凤纹、鬼怪纹、三叶蕨草纹及三垒环纹等。

这些刀环大部分采用铜或青铜铸造,最后经过鎏金处理而成。纯金铸造的刀环也有,部分为铁质错金、银,与中国同时期刀环装饰风格基本一致。

日本、朝鲜半岛出土的装饰性刀环制造年代大部分与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符,这一时期是中国移民大量渡海前往日本及朝鲜半岛躲避战祸的时期,移民中的刀匠将手艺传播到了日本及朝鲜半岛。

刀环与刀茎的连接方式

现存的环首刀由于大部分锈蚀严重,刀环和刀茎变成一体,但经过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出一些刀环和刀茎的连接方式。

有些环首刀由于刀身和刀茎为一体锻造,刀环直接在刀茎后端以冲孔的方式锻造出来;或者在刀茎后端留下一段铁条,然后将其卷曲成环形的方式锻造出来。这两种方式在刀环上无装饰的环首刀上比较常见。但也有整体锻造的环首刀在刀环中间以镂空方式锻造出装饰。

有些环首刀是用铁条锻出一段缺口的环形,然后再锻接到刀茎上,构成刀环。由于刀环未经淬火,工匠可在刀环上施以错金和鎏金工艺,进行装饰。

有些环首刀的刀环采用铜、青铜、银、金等较为适宜铸造的金属以失蜡法铸造,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所以其与刀茎的连接方式也比较特殊。

刀柄装饰

环首刀的刀柄由于是木制或纤维制品,所以保留下来的极少。保存下来的环首刀都是在刀茎上缠裹麻布等织物(刀剑业内称为“缑”)。刘胜墓出土的环首刀缑分为两层,内层是麻绳,缠紧后涂漆,再在外部缠上3mm粗的丝绳,刀环用4mm宽的长带状金片包裹。

刀鞘装饰

刀鞘装饰简称鞘装。环首刀的鞘装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环首刀的鞘装极为简单,刘胜墓出土的环首刀,虽然贵为王公佩刀,但也未作过分装饰,其刀鞘使用木制,缠麻布后涂漆制成,刀鞘距离鞘口三分之一处安装璏(音zhì)悬带时,可挂在腰带或是专门的跨带上。同样的鞘装在各地汉墓中多有发现,一直使用到南北朝后期。北齐时期出现了双吊耳悬挂法,即在刀鞘上设有两个开孔箍,穿带后将环首刀悬挂在腰间,这种方法由波斯传入我国。

早期的环首刀鞘装可见于1983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南郊乡原沟村南北朝时期李贤夫妇墓中(李贤为北朝时期的武将,官至“骠骑大将军”)。此刀不仅有双吊耳,而且刀鞘末端的铜标延长成筒形包裹着鞘尾,以免鞘尾破损。刀柄整个插入刀鞘内,只露出刀环,这样不容易在战斗中被敌人夺走。这种鞘装方式在隋代又进行改进,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我国隋代环首刀由于加上了刀镡,所以不再采用刀柄完全插入刀鞘的方式。

刀格和刀穗

刀格又称为刀镡。一般认为环首刀均无刀格,从目前发现的环首刀来看,部分中茎式环首刀的刀格在风格上近于当时流行的凹形剑格。此类凹形刀格除了绍兴漓褚(地名)东汉墓出土的环首刀之外,还有一把传世环首刀,此刀刀格与绍兴漓褚东汉墓出土的环首刀类似,但刀格更为精致,而且带有玉质刀璏。

环首刀的刀环为捆扎刀穗提供了良好位置,1957年河南邓县出土的汉朝画像砖上描绘的环首刀均带有刀穗。步兵用刀穗短并结成环状,大将用刀穗几乎与刀同长,其结成“八”字形状。陕西长安县出土的环首金柄铁刀还带有一个十分精致的刀缀,刀缀为水晶制成的小猪。

后记

环首刀的型制影响在汉唐以后的中国封建王朝中绵延不绝,宋代手刀大部分有环,直到明代晚期的农民起义中仍有环首刀出现,抗战大刀刀首上的环也可以看作是受环首刀的影响。环首刀的发展进程中浸透了中华民族古老先民们的智慧,其写意着历代王朝工匠们呕心沥血的劳苦、将士们戎马倥偬的身姿、豪侠义士们一诺千金的气概,有魂有魄,可谓中华之至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5556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8
下一篇2024-03-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