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安的《莉莉》写的是什么,很感人吗

笛安的《莉莉》写的是什么,很感人吗,第1张

是一篇很感人的小说。我哭了很多次。《莉莉》以拟人的口吻,叙说一头叫做莉莉的狮子,被原野上孤独的猎人抚养长大,在这个狮子、猎人与狗组成的奇特家庭中,莉莉得到了足够的爱和温暖,逐渐遗忘了自身的野性和仇恨。直到成年,她被猎人放逐回森林,遭遇了人生的一系列变故,在相聚与离散,得到与失去,眷恋与背叛中,她学会了独立面对并承担这个世界。此时的她,终于蜕去了青春的感伤与青涩,而变得无比成熟与强大。

或许可以将本篇看作一个在“迪斯尼”浸*下的“80后”所创作的童话故事,却也可看作一篇饱含深切情感体验的成长小说。在我看来,童话只是作者借用的外壳,莉莉哪里是一头狮子,分明是一个女性从婴孩到少女,**到母亲的一生的成长历程。这其中,有年幼被柔情呵护的温暖,以及从此而生的浓烈的恋父情结,有成年后被放逐漂泊的孤独,还有年长世事皆历后的苍凉,无论写哪一种情感,作者的情绪都是那样饱涨着,满得像就要溢出来。小说的语言尚显稚嫩,公狮阿朗爱上驯兽师婴舒并因此死去的情节是与莉莉爱上猎人做有意为之的对位,处理得太过急躁。  正如作者笛安在创作谈中所说:“如果一定要问我《莉莉》说了些什么,我的回答只能是:我就是莉莉,莉莉就是我。”从形式上看,短篇小说《莉莉》是一部颇有些迪斯尼味道的成人童话,或者说,是一篇以童话形式写就的少女的成长小说。

有这样一批80后的作家,他们的写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他们写作自己的成长,不是通过对真实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式的描写,而是直接将成长的体验、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融入一个虚幻的、寓言般的故事里。他们的经验也许是不成熟的,也许和当下社会格格不入,但在他们所构建的故事里,他们执著地坚守自己的经验。他们的爱是绝对的,恨也是绝对的。与经验本身所企及的思想高度,也许更多的是这种决绝与执著,给他们的作品带来一种与作者年龄不符的成熟与冰冷,以及感动,以及力量。其中,郭敬明的《幻城》和张悦然的《樱桃之远》堪称代表。

在某种程度上,《莉莉》也是这样的。《莉莉》同样是借用一个不真实的故事来叙述自身的成长,故事同样完美而单纯。在故事情感上,它甚至比《幻城》或者《樱桃之远》还要简单,所有人物都是某种“爱”的化身——母女、父女之爱、兄妹之爱、男女之爱,却很少有恨;而藏在故事背后的作者的想法,也是单纯而理想的:“对于真正不同凡响的作品而言,打动人的不是它的聪明,而是它的无助。……我爱这种永恒的无助,我相信所有我们想知道的意义就在这无助里面。”(摘自作者创作谈)我们可以看到,《莉莉》中所有人物的相爱和互相原谅,其实都来自于这种面对着偌大世界的无助,它以一种无条件和绝对的姿态出现,成为一切悲喜剧的开始、结束和解释。

但是,如果说它和《幻城》、和《樱桃之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莉莉》似乎并不是为了书写这份“爱”本身而作——不是为了要表现这种爱本身的曲折,或壮烈,或纯粹,或决绝。相反,作者更感兴趣的是这种“爱”的习得——她要写主人公莉莉是怎样在数次离去与回归、背叛与谅解中学会这种爱的。而爱的习得过程,也就是她面向世界敞开自我、与外部世界对话的过程。她不断被外部世界所伤害,但每一次伤害只是带给她更深的思考。所以,莉莉的成长,不仅仅包含她对自身个人情感的追寻和坚守,更多的是她思考这个世界、并试图为这个世界寻找答案的心路历程。而这份答案,正是作者所相信的那份“无助的爱”。

我们可以用很多名词来解读《莉莉》:莉莉的女性视角、恋父情结、莉莉的自然性与复杂人性的对立等等。但我总觉得,《莉莉》最能感动我们的,正是莉莉(也是作者)在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敢真挚的思考、以及这思考中透出的单纯和善良。就此而言,《莉莉》是理想主义的。我不知道莉莉带着这份爱能够走多远,但至少,她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我也不敢断言这份希望的真假(事实上,童话这一体裁本身就暴露了这种希望的虚幻成分),但至少,世界上多一点温暖的希望,总还是好的。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头,回到《莉莉》与迪斯尼通话的那个类比,我要说,《莉莉》恰恰是最不迪斯尼的,它是对迪斯尼《狮子王》那个凭借宏大理想、凭借崇高力量而活的世界的解构,它要告诉我们的是,《狮子王》的那个世界已死,而我们又该如何继续怀着爱去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487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3
下一篇2024-03-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