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观后感

阿凡达观后感,第1张

  家都说《阿凡达》(Avatar)会是一部“神作”——或者至少期望如此——因为今年北美票房虽然创了记录,但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中,实在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年末了,不论中外,都有些“年终总结”的情结,于是乎大家的期望就高涨起来。

  更何况,“神作”总得要“神导”出品才行,偏生今年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够格的“神导”都偃旗息鼓,不是没推出新作、就是转移了阵地玩小众;真正镇得住岁末档压轴戏的,还真只有“卡大神”(James Cameron)。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阿凡达》就是“**”神作了呢?会开创**“艺术”的新纪元呢?

  【一】

  千万不能这么想。个人认为,“开创艺术新纪元”和“神作”没有必然联系——前者注重前卫而先锋的想法、概念、与意识,后者则需要完美的执行力。“完成”得不好的艺术理念,离“神作”的标准还很远。在**这行,艺术家是一棍子可以打死一片,但真正能在实施过程中苛求完美、并且也能实现完美的没几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神作”不仅不应该被吹得如在云端一般飘渺,反倒应该是……像最强壮男人的胸膛那般……踏实,像这种非常坚实、能经受得住百般挑剔的状态,英语中有个非常适合的词叫“萝卜丝特”(robust)。是的,我认为,“神作”都应该是萝卜丝特的。

  可是,“神作”难道不应该是“深刻”的么?

  事实是:**从来没有“深刻”过,而且也没必要“深刻”。个人觉得,“深刻”总得和“原创性”挂钩才有意义。如果**表达的东西,都是前人思考过、甚至是思考过无数遍的东东,那有什么深刻意义可言呢?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一部**所表达的思想是原创的深邃思考,所有表现的东西都有据可查、有前例可援。在这个意义上,且不说“**一思考,人类就发笑”吧,至少“前人”是会发笑的。作为一种表现艺术,**何必要深刻呢?再深刻的主题思想,表现方式很差劲,那也是垃圾;反过来,再烂俗的主题,表现方式新颖以至于令人对同一主题有前所未有的“感受”,那就是表现艺术的胜利。所以,作为“神作”的**,“深刻”与否是无所谓的。

  搞掂了“神作”的特性,评价《阿凡达》似乎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阿凡达》是萝卜丝特的么?是的。
  《阿凡达》是深刻的么?无所谓。
  所以,《阿凡达》是神作么?呃~~暂时不太清楚。

  【二】

  “神作”的帽子很大、却很简单,不掰开了细说,是难以下结论的。以上说的都是“必要条件”,不具备铁定成不了“神作”;但是反过来,即使必要条件全具备了,那还得看**整体以及各方方面面执行得如何,才能充分地下结论。

  就**故事而言,想必大伙都知道了,《阿凡达》的故事比较简单,也一点都不深刻。说白了,影片情节在大的层面上是太空版的殖民与反殖民斗争,在个体层次上则是一个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都没啥新鲜的。但是,这种设定对**而言是“萝卜丝特”的——换句话说——是足以支撑起**叙事需要的。直观地说,一个“萝卜丝特”的故事给人的感受有二:一,既靠得住又不牵强。《阿凡达》的情节设定,基本上没有让人觉得荒诞或者百思不得其解之处,像那种在其他大片中常见的“危险总是追着主角走、但总是差一步”的情形基本没有。我一向比较佩服卡梅隆玩弄桥段的能力:他总是能将一些本来是俗套的东西,调度得让观众感觉“本应该如此”,这就是“萝卜丝特”的真谛;另外,影片故事“萝卜丝特”与否,还可从编导钩织情节背后的诚意与努力来略窥一斑。一般而言,从“诚意”来看影片的质量是很不靠谱的,因为没有哪个片方会在宣传时强调自己“没有诚意”。这里关键得看“人”,**制作“人”里的核心是导演,导演实沉了,这**的故事也“虚”不到哪去。向来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卡梅隆,绝对是好莱坞最“实在”的导演之一,再加上长达十年的打磨,包括对整个潘多拉世界的设定,积累了如此丰富的“营养”,《阿凡达》这个“孩子”想不强壮都难。

  但是,一个“强壮”的、能担当得起整部**架构的孩子,未必是顾盼生辉、富有魅力的孩子;而在个人的字典里,“神采”才是一个能达到“神作”级别的**故事所具备的充要条件。《阿凡达》的故事,尤其是中间部分对于潘多拉星球地貌生态、以及Navi土著文明的展现,完美地弥补了通常大片第二幕比较沉闷无聊的缺陷,使得整部**感觉非常紧凑,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也似乎过得特别快;不过,这个故事最终还是流于常规,因为可预期的转折与结果而缺乏惊喜,无法带给人新鲜的感触。

  【三】

  其实,像《阿凡达》这样常规的故事,即使不朝“深刻”的方向整,也是可以通过细节设定的丰富化、而带来一些更复杂因而也更有深度的元素的。对**表现力而言,其实压根就没啥“先天深刻”的主题,只有对既定主题的演绎“深度”、才决定了**本身的深刻与否。《阿凡达》所选择的主题,什么“反殖民”啊、“环保”啊、“生态和谐”啊,不管认同其中哪一个,在“唯深刻论者”们看来,无疑都是很深刻的、牛A的命题;然而,单单选择这样的主题,并不能保证**本身是有深度的。对于《阿凡达》的故事,个人认为演绎得过于简单、以至于过于浅显了一些。我不需要它从深层次“打动”我,但我希望它能在需要观众情感参与的时候“煽动”我、好让我忘掉自己是在看**而想跳进画面去和主角们一起大杀四方。

  从大的方面来说,《阿凡达》对于剧情冲突的设定,是简单的正邪对立、非黑即白;而在每一阵营内部,也欠缺多样性,彷佛两块铁板在那相互碰撞,阳刚的氛围是有了,但稍微有些傻气。此外,这样一种简单对立关系的最大不良后果,是角色形象的单一。本来我以为在人类雇佣军这一方,应当是有不同意见的,特别是军事指挥官和行政首脑之间,其想法应当有细微区别才是,那样会使故事与人物都更立体化,可惜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人类似乎是坏人,Navi人都是好人,坏人中的好人(主角和他的朋友们)的作为也是常见的典型;而且,每一个角色群,他们的想法都是单一的……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再“萝卜丝特”,也是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萝卜丝特”;大家不妨想想:权老实再强壮,能敌得过未央生的俊俏风流么?所谓“神作”,是千万不能老实的(有不知“权老实”、“未央生”为何方人氏者,请致电小学语文老师强烈要求补课)。

  【四】

  关于《阿凡达》的故事,目前有各种各样的类比,个人觉得一个最恰当、却从来没人提到过的框架类似的**,应该是宫崎骏的《幽灵公主》:一样的本来不相干却卷入两大冲突群体的主人公、一样的关于资源掠夺与资源保护之间斗争、一样的跨越族群界限的情感关系。这样的故事,比《与狼共舞》更“绿色”,比《风中奇缘》更有社会群体背景,与《阿凡达》想要表达的东东基本一致。可是,稍微对比一下《阿》与《幽》,就会发现在框架设定的复杂微妙、以及由此影响到的角色性格的生动丰满、乃至最终的情感与思维震撼上,《阿凡达》都是无法比肩《幽灵公主》的。尤其是后者中的幻姬大人这个角色,虽说从行动上和《阿凡达》中人类军事以及行政事务官所作所为差别不大,但行为动机、以及这种动机所体现的人格复杂性,则相差太大了。

  我自然也明白卡梅隆的良苦用心——最简单的才是最通用的——就像《泰坦尼克》中的爱情,其实是最烂俗的,但恰恰是这种没啥特色的故事吸出了全球各色女性的眼泪。偶当年曾幻想:要是《泰》的主角是那一对在漂浮的床上抱在一起、温馨面对死亡的老夫妇该多好!他们的人生,有可能是一个将《飞屋历险记》(Up)中那五分钟延长的感人故事……不过,这样一个故事恐怕就很难帮助卡梅隆站在世界票房之巅了。我从来都觉得,对于男女感情关系的处理,是卡大神为数不多的弱势之一。他最多能将这种关系整得滴水不漏了,但是往往会缺乏光彩——《深渊》(The Abyss)中那一对深海钻探的夫妻档,算是卡老师描绘得最有神采的男女关系了。《深渊》中的男女关系,看设定其实也很简单而典型,但是它有细节,而且是那些琐碎中更见细腻的描绘;而《阿凡达》中男女主角之间的互动,就缺少这种令人回味细节,一切交往的步骤都显得很程式化,没有任何硬伤,但也没有任何火花。这点直接影响了像偶这样爱胡思乱想的观众对这个故事以及其中感情的共鸣,比如说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比翼齐飞的场景,美是美极了,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偶就是忍不住联想起《狮子王》(The Lion King)中的“瀑布嬉戏”、与《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飞天旋舞”段落,耳朵里飘起的也似乎是《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之类的靡靡之音……

  也就是说,《阿凡达》中不粗糙、但也不精细的故事设定,没能让偶激动起来;而这其中包含的一望即穿的思维层次,也不是那种能让人愿意静下心来从思考中获得乐趣的类型;就算是那些打“通俗”牌的温情设定,也有些滥觞。一般而言,叙事性的“神作”**,要在以上“冷”、“热”、“温”中至少达成其中一项或者兼而有之;《阿凡达》的故事框架及具体演绎,距离那样的高度还有不小的距离;你可以说卡老师没有那样的野心、或者说不值得为了那样的目标而放弃商业上的成功,但同样也不能说《阿凡达》能在**表述方面进入“神作”的范畴。
  【五】

  幸好,《阿凡达》不止是要讲一个故事。在个人看来,影片情节之外的设定,比这个故事本身要精彩得多得多。

  作为类型片,《阿凡达》的定位是Sci-fi Fantasy;既然扯上了科幻之名,不整出些新鲜的理念来,实在对不住这史无前例的阵势。具体的科学的玩意偶就不提了,什么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各天体之间的运动轨迹、什么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指数与Navi族人身高的关系、什么珍稀矿藏Unobtanium与圣域浮山的形成原理,等等,这些都大大超出一个高考物理差点没及格的理科败类的认知范畴。严谨的科学内容是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的,那些就留给物理满分的优等生去做好了;偶们废材只好鼓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或者说完全不需要研究——说白了就是只需瞎想——的东东。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卡老师的老朋友、也是本人时常YY能够拥有的一件物事——单兵武装机甲(Armed Personal Unit,简称APU)。想必大家对《异形2》结尾的一场地球女性PK异形皇后的终极大战印象深刻,进入本世纪以后,大伙也都在大银幕上领略过《黑客帝国3》中锡安机甲战团勇抗百万机械章鱼的壮烈,今年在《阿凡达》之前,《特种部队》与《第九区》中也有人形机甲的精彩展现,所有这些**场景中,都有“人机合一”机械系统的参与。对于硬核派科幻作品而言,个人觉得在最近两百年的时空范围内(《阿凡达》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154年),“人机合一”系统都将是人类举足轻重的道具。

  所谓“硬核”科幻,核心要义是其设定必须讲究逻辑依据与科技发展轨迹。“人机合一”兴起的必然性,是由人体的物理局限决定的。简单说来,在自动化机械智能有限、而人体又比较脆弱的情况下,“以人类智能控制准自动化机械、以机械增强并保护人体物理技能”的“二合一”方式,也就成为自主智能化机械完全成熟之前最合理的选择了。

  “人机合一”对于科幻迷来说其实早就不新鲜了,动漫迷们可能还更早一些,因为日式动漫里最喜欢玩“高达”一类的美少女战士操纵大铁家伙的套路了。好莱坞主流作品接触这个方面相对较晚一些,所以《异形2》中的装置看起来颇具先锋性。不过,最近几年随着美国军方对“外骨骼”(exoskeleton)概念越来越感兴趣、并开始投入资金研究,这才激发了艺术人士在这方面的想象与创作热情。

  【六】

  在偶这不及格的理科脑子看来,“外骨骼”其实又是APU之前的一种过渡状态;如果把所有附属于人体的外在装置都归为一个体系的话,那这个体系的最原始状态,就是过去的士兵、和如今军警常用的护甲了,中间形态是“外骨骼”,高级形态才是APU。“外骨骼”系统相对于常规护甲最大的区别,在于能提供外在动力。比如美国军方“国防尖端研究项目司”(DARPA)就已投入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来设计与制造能让单兵负重更多、行进更快、并能进行超常规跳跃的机械装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发的原型产品“人体多适型负重器”(HULC,见下图)已经可以帮助士兵轻松背负起重达200磅的装备而行进自如。

  再往后发展的话,外在机械装置就不仅仅能加强人体的物理机能,还能添加有效的武器装备和防护装置,这就步入了APU的范畴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异形2》中的“人体叉车系统”还不是APU,只是“外骨骼”的高级阶段;《黑客帝国》系列中的“双枪铁疙瘩”的确是APU,却又是APU体系当中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它仅仅提供初级动能及火力系统,人机互动的形式是完全机械化的,更不用提那最微弱的、连个防弹玻璃护罩都没有的防护系统了;不过,人锡安兄弟们资源有限,简陋点是可以理解的;《阿凡达》中的人类雇佣军资金充裕,**中的APU在灵动性上基本和常人无异,远超《黑客帝国》时期的笨重;人机交互系统也由纯液压联动、升级为虚拟感应系统;信息化程度也大幅度提高,虚拟显示屏对于战场动态与APU机能状态有了比较全局的把握。关键是,所有这些技术,不仅是基于目前阶段的科学原理可以实现的原型,而且在具体细节的先进程度上,是符合未来科技发展的时间逻辑的。由此可看出一个“萝卜丝特”的科幻导演,与那些纯粹以想象取胜的科幻作品之间的区别;这就是同样有APU展现的《黑客帝国》《阿凡达》与漫画改编作品《钢铁侠》与《特种部队》之间的区别了。
  刚才说到APU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界面,这个有必要引起注意,因为它是引领下一个无聊话题、同时也是《阿凡达》**中一个核心“花架子”设定的切入点。如前所述,“人机合一”系统的设计出发点,是加强与放大人体的机能,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包括更有效地作战)。“外骨骼”也好,APU也好,其性能在开始的阶段,都取决于人体之外的那些系统的效能;那部分的效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是会飞速发展到像指挥自己身体一样自如的阶段;可这种自如并不是“终极”的,因为在APU系统中人类对外在机甲的操控,还是要通过一些列中间传导手段的,即使高级到“钢铁侠”那样的智能阶段,还是得靠声控指令来指挥下一步反应。有没有不用自己说或者做某个动作、而外在机甲系统能“直接”掌握人类命令、从而即时做出反应的可能呢?也就是说,唯有将人类的意识(这里泛指人类所有神经感知与反应的系统与活动)直接赋予机械,才能达到终极的“人机合一”。

  【七】

  这种终极的合体状态,已经超出了APU的范畴,开始步入“化身”的领域。

  也许有同学会使用“分身”一词,认为和“化身”意思差不多。个人建议最好不要,因为在H文明、BL文明滋润全世界的今天,“分身”是有某种特指意义的,而这种特指可能会让一部分传统女性面红耳赤、或让主流腐女们立刻“萌”得瞳孔放大、脑海里尽是闪烁“总攻总受鬼畜攻腹黑攻玩具攻女王攻帝王攻乙女攻无邪气攻天然受健气受强气受诱受平胸受推到”之类的纯洁字眼,看个**而已,搞出精神分裂就不好了。另外,在我们想要使用的语境里,作为个体意识外化的途径与方式,“化身”与“分身”,还真有显著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用。简而言之,“化身”意味着主体意识与外化形态是同一的,是捆绑在一起的,无法独立运作的;而“分身”则意味着主体意识可以独立于外化分身,最古老的例子详见齐天大圣与他的一身毫毛。

  现在不要说地球人,连潘多拉星球人都知道了《阿凡达》讲的是“化身”的故事,是将人类与Navi土著的DNA融合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让人类意识进入并控制的、外表上与常规Navi族人无益的新物种。粗看起来,这里没多少新鲜的科幻理念,不就是“克隆”与“灵魂出窍”么?过往似乎已经有不少科幻作品玩过这些概念了。不过,个人觉得,卡梅隆老师这次还真玩了些比较具有开拓性的玩意儿,这主要得从“化身”这一复杂技术系统所包含的几个核心元素来看。

  (写不完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34449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9
下一篇2024-02-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