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桃源洞一线天诗词:满路桂香清风柔,一道飞瀑溪水吼。岭高石硬临崖涧,天裂缝罅通深幽。台阶高,线光漏,侧身登级攀爬走。出洞鸟瞰群山小,青峰秀水惬意留。
与炎帝陵紧紧相邻,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各种植物资源达2000余种,脊椎动物2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
风景区内,还有桃源洞瀑布、黑龙潭、石板滩、狮子岩、田心里、清溪涧等景点40多处,是一个集科学考察与风景观赏于一体的旅游佳境。
景点概述
桃源洞风景区在永安市北10公里、紧靠着205国道的栟榈山中,面积37平方公里,因景区内有桃花涧而得名。宋李纲有诗云:“栟榈百里远沙溪,水石称为小武夷”,故又有“小武夷”之称。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辟为游览区,筑亭台楼阁10余座。
1987年,与鳞隐石林一起被评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又一起被评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桃源洞口为轴心,分为桃源洞、百丈岩、葛里、修竹湾、栟榈潭等5个旅游景区,73处旅游景点。桃源洞口实际是两峰之间裂开的巨罅。
一条桃花涧迂回曲折,穿过双峰耸立的狭谷隘口,潺潺汇入沙溪。120米高的绝壁上有明万历年间举人陈源湛所书“桃源洞口”四个大字,每字2米见方,下题律诗一首,右上端横楔一块10多米长的鲤鱼石。
主要旅游景点有锁洞桥、观音大士殿、通天亭、一线天、环玉洞、古井寒泉、望象台、仙人棋盘、跨虹桥、凤冠亭、阆风台、奇云关寨门、不尘馆等10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是高90米、长120米的“一线天”。悬崖断处,一隙通明,拾级而上,窄处仅容侧身而过。
《徐霞客游记》称:“缝隙一线,上劈山巅,还透山北,中不容肩。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大而逼、远而整者”。山后为百丈岩景区,有千人洞、放生潭、桥屋等旅游景点。
山脚的十里木并榈潭,清澈如镜,泛舟可见剑岩、鹰嘴岩、狮子岩、观音岩、卧龙岩、乌鸦岩等。对岸左前方为修竹湾景区,有群玉谷、铁树、寒翠门、禅顿庵、石头城、“紫云低”等景观。
右前方为葛里景区,其中天柱岩上镌“凌霄劈秀”四字,舟行溪中即可望见。岩石嶙峋,林木苍翠,丹山碧水,景点紧凑连贯,奇绝秀幽险俱全,来此游客必到桃源洞景区的一线天等处。
1936年年初,在陈布雷的力荐之下,蒋介石约见竺可桢,请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抗战爆发,敌焰迫近杭州时竺可桢率校西迁江西泰和。1940年初定居遵义、湄潭,直至1946年夏复校返杭。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李约瑟博士更是将浙江大学和他的母校剑桥大学相提并论,称浙大为“东方剑桥”。七年磨一剑,成绩斐然,浙江大学一跃成为中国顶尖名校。
竺可桢与家人在贵州遵义中正桥便留影,纪念抗战胜利。
1946年1月竺可桢一家在碓窝井九号寓所前留影:6岁的小女儿竺松咬着手指,腼腆地站在父亲的面前,她1940年12月出生在这个小院;竺可桢面容清癯,怜爱地把双手搭在女儿的肩上;竺松的右边蹲着的是同父异母的哥哥竺安(彬彬),左边是站在父亲旁边的生母陈汲。
碓窝井,背靠杨柳街,面临湘江河,林木扶疏,庭院深深。这里有条小巷通紫荆街,出北门,另一边由经历司街到小十字。
1937年,抗战爆发,竺可桢临危受命,率领浙大师生,举校西迁,冒着日机的狂轰滥炸,历尽战乱的艰难险阻,千里跋涉。1938年夏天,次子竺衡,夫人张侠魂均感染菌痢,因缺医少药,短短10来天中先后去世。国事艰危,何以家为?49岁的竺可桢决心“一年之内不论婚娶。”不久,一位贤淑的女性和竺可桢相识。她毕业于北京女子师大,曾矢志独身,后为竺可桢公而忘私的品格感动,经李四光夫人许淑彬等人的热心介绍,1940年3月15日在重庆和竺可桢结婚。婚后,35岁的她辞去公职,来到碓窝井,一心帮助丈夫,全力培育子女,成为竺可桢的终身伴侣。她叫陈汲,著名教授陈源的胞妹。
是年5月浙江大学复原前夕,竺可桢一家离开碓窝井九号前往重庆…。
中正桥是连接遵义新城、老城的第一座桥梁,解放后改名为新华桥。
笔者查阅遵义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资料,了解到此桥最早为平板石桥,明代称为“上榻水”,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遵义总兵吴之茂见石桥常被水淹没,筹款将桥加固升高,市民随称为吴公桥,简称吴桥。十余年后,又遭冲垮。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照彻和尚募化修桥,桥建成后取名为福寿桥,又为万寿桥。30年后,万寿桥再次毁于洪水,由遵义知府赵光荣主持将桥修复,人称赵公桥。清光绪二年(1887年),遵义知县周庆芝募款把赵公桥增高三尺,两侧修石栏,还在桥栏中央镌刻,“首迎水而张吻,尾拖下流”。在桥东压上两尊铁牛(现置于遵义纪念公园大门前),桥西压石狮子两只,意在镇住水中妖魔龙蛇。1916年桥栏被洪水卷走,无人过问。
1948年,由遵义军官队队长韩汉英出面集资,请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设计,拆除江边两侧的城墙,利用城墙石头,将木架桥改为九孔石拱桥,宽8米,作为向蒋介石50寿辰的贺礼,并向南京发了贺电。
桃源洞的景观介绍
桃源洞雕塑
大门右侧雕塑,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蒋志强教授设计制作,于2000年5月开始施工,至7月完工。雕塑规格为宽4米×高3米×厚2米,重达30吨,两块石头的中央,下部空间象似“桃源洞口”;上部两块石头的夹缝象似“一线天”。作品采用自然石头为基本造型,与桃源洞的主题呼应,玲珑凸兀的造型,衬出桃源洞的古灵精怪,给桃源洞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作品整体的艺术造型别具匠心,构造简单而又让人遐想,凌乱而又不失秩序。作品的正面是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标志,背面镌刻上桃源洞的简介,体现了桃源洞独特的自然风景。
桃源洞口
特殊地貌形成两边悬崖对峙,这条小涧叫桃花涧,从景区深处流出,我们的游路也将沿着高山峡谷的缝隙向内延伸。桃源洞本没有“洞”,无论是步行,还是泛舟游览,都给人一种洞口的感觉右壁的悬崖高达120米,“桃源洞口”四个大字刻在36米高处,是明万历年间,辞官回永安的名士陈源湛于公元1605年所题,每字两米见方。下面小字每字也有50公分见方,是陈源湛写的一首七律《桃源洞》诗:
介破_岩一涧流,探奇乘涨弄扁舟。 悬崖高削千寻玉,幽壑寒生六月秋。
点岫烟云闲去住,忘机鸥鸟自沉浮。 武陵人远桃空在, 临眺踌躇意未休。
桃花涧
桃花涧流经桃源洞、百丈岩风景区内,流程3公里,河曲有21处,跌水、急滩也达20多处,两岸峭壁夹峙。因古时两岸长满桃树而得名。涧水时宽时窄,时缓时急,玲珑剔透,迂回莫测。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气候宜人。沿涧而行,听着叮叮咚咚的泉声,随着路转峰回的变换,使人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折折有景,景景翻新。
锁洞桥
这座横跨桃花涧的石拱桥叫锁洞桥,桥的柱上盛着大桃子,此桥横贯幽谷,两岸桃树成林,颇有几分诗情画意,特别是桃花开时,可见小桥流水、桃花夹岸、漂花满涧,徜徉其间,韵味无穷。原桥系明万历年间陈源湛所建,早已损毁,后于1988年重建。桥下有一石头形似巨龟,把守洞桥,“锁洞桥”因此得名。
观音大仕殿
是古时观音大仕殿的遗址。殿堂是利用崖壁在热力风化下所形成的凹片状地形,背崖而建。清丁亥年间,因战乱遭破坏,现仅存基座。对面就是“香炉峰”。
通天亭
是通往桃源洞主要景点一线天的一个亭子。其又有一个俗名叫桂花亭,因古时亭子周围长满了桂花。路旁这棵“金桂”是农历8月开花,花奇香无比。经南京林学院专家认定有300—400年历史。
一线天
一道大山裂缝,就象用刀劈出一样,绝壁裂处,直透崖端,高90米,全长120米,共206个台阶。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记叙了这一奇观:“上辟山巅,远透山北,中不能容肩,盖之乃受,累级斜上,直贯其中。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每当午时,晴空丽日,阳光直射,翘首仰望,只见天光一线,壮丽无比。从地质学角度分析,一线天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逐渐上升,经挤压形成一条缝隙。这条缝隙称为地质节理。岩层表面这一节理缝隙最容易受流水侵蚀,形成了与节理走向完全一致的平直狭窄的深沟,即形成“一线天”这一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桃源洞风景区“一线天”达6条之多, 这在国内同为丹霞地貌景观的景区中为数不多,也是桃源洞最为佳绝的景观。
风洞
是一块巨石下沉形成的洞,洞长约127米,宽10米,高2-3米。进入洞中,便有一股清凉的风扑面而来,称风洞。洞的右上岩壁刻有“环玉”二字,所以又有“环玉洞”之称。环玉意为洞内岩石如玉一样上乘美好。右侧有首诗,由于岩石下沉,这首诗只能看到下半部分。徐霞客曾游览过此洞,在游记中写道:“有飞桥架两崖,上下壁前,悬空而度,峰攒石裂,岈然成洞”。
古井
传说这口井是明朝中叶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侄儿邓伯孙驻扎在这里时开凿的。古井凿于岩石之上而能有水,真是奇绝。用井中的水泡茶,清香舒爽,沁人心脾。前人曾游桃源饮古井茶水,赞誉不绝:“访桃源、饮清泉、涤尘俗、爽身心”。
望象台
突出的岩石,极像树丛中露出的大象前额,长长的鼻子向下延伸,像要吸吮沙溪河的河水。是看大象的上佳位置,因而称为“望象台”。望象台浑圆平整,这种浑圆型的峰顶,是因为丹霞地貌岩墙崩塌后形成岩柱,又因岩柱在热力作用下,作大规模“球状风化”而形成。站在望象台,放眼四野,远山如黛,近岭滴翠。修竹湾、葛里风光尽收眼底,沙溪河宛如一条闪亮的缎带,缠绕在群山碧岭之间。观音岩、龟山,维妙维肖,令人心旷神怡。
仙人棋盘
这块岩石平整如盘。相传,仙人常降临这里对弈下棋。岩壁上刻的这两个篆体字叫“奕台”。“弈台”边上这摇摇欲坠的石头,风吹石动,名曰:“飞来石”。岩壁上还有摩崖石刻“化极磐”三个字,带有佛教语的味道,意思是:进入幻想中的灵变超脱境界。
跨虹桥
下边有座石拱桥,长约4米,宽2米,明万历年间,陈源湛所建,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迹之一。岩壁刻有“跨虹桥”三字,因颜如丹色,形状似彩虹而得名。古人修建跨虹桥有独具匠心之处:第一,工艺之精堪,难度之高,令人赞叹,俗称天桥;第二,俯看跨虹桥下,沙溪河水碧波荡漾。几叶小舟,几只鸬鹚整齐站在船头上,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意境;第三,倚栏遥望远山叠翠、群峰竞秀,丹崖比妍,令人心驰神往。
凤冠亭
一峰突起,犹如仙鹤顶,峰顶屹立一亭,似如凤冠,因此而得名凤冠亭,边上岩石刻有“鹤顶”二字,也有人叫“凤冠鹤顶亭”。
阆风台
攀石阶而上来到120 米高的“一线天”崖顶阆风台。倚栏临风,凉风送爽,让人顿生“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感。这里一丛丛乌干粟枝繁叶茂,长年吐绿。乌干粟,壳斗科,喜欢长在丹霞地貌圆桌状的平顶岩墙上。具有耐旱、耐瘠薄的特点,其木质坚硬,木炭燃烧后无烟,适合烧烤,且为丛状,叶片青翠,光泽度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阆风台下还有凤冠鹤顶亭、金鸡报晓等景观。放眼对岸,走马岩、降仙台、龟山、天柱峰、观音岩尽收眼底。俯视_榈潭“峰峦倒立山浮水,如此江山画不如”。
叠彩台
沿小径穿过一片灌木林,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便是叠彩台了,放眼四周,远近的山峰起伏不断,层层叠叠,犹如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山水画,怪不得这里要叫叠彩台了。立于台上,极目远眺,远处有一座红瓦白墙的建筑位于陡峭悬崖的半山腰,那便是百丈岩景区的马氏仙姑庙。马氏仙姑庙是永安市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
竹茶楼
占地120平方米,全部用毛竹建成,与景区景观相匹配,古朴幽雅。边上有古时的墓穴,圆形,内有青砖砌体,而且根据需要,特制三角砖、四方砖、厚薄不同的青砖,盖有防潮物品,外用石块盖面,最后才是土,占地约100平方米,排水性能较好,再大雨都不积水。
寿字岩
站立于叠彩台上,除了可以看见百丈岩景区外,还可以看见一个楷书体“寿”字,这个字可不是谁题写的,它的作者大家都认识,那就是大自然。大家请看,在百丈岩左侧的一处崖壁上,三横一撇一个寸,一个正楷的“寿”字显而易见。
古寨门与李纲诗下山道上古时有三道寨门和三道围墙,如今大多已崩毁,唯有这第三道称“倚门关”的寨门保存尚好。明正统年间(公元1448年) 福建邓茂七领导农民起义,自称“铲平王”。后来,邓茂七在攻打南平时牺牲,其侄邓伯孙退守贡川_榈山一带,在此设寨固守,建了这三道寨门与围墙,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汴京(开封)水患,民不聊生,当时担任国史编修官的李纲,为民请命,奏书提出六条意见,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反对花石纲,建“寿山艮岳”,激怒了朝庭,被贬到边远小镇沙县任监税小官。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李纲在沙县任职时应永安贡川_榈村人邓肃之邀,到距沙县百里之遥的_榈山游览,李纲游览_榈胜景后赋诗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狮子峰
转身抬头可见一山峰,形如狮子,头顶上的树如狮子毛发。
百合园
经过的这段崖壁一到春天,百合花就成片盛开。另外还有“返魂草”,它冬天不死,一到春天就又长得勃勃生机。
双龙戏水
猴子山的下方就是双龙戏水。龙身起伏摇摆,两个龙头并排。
野营洞
相传这里曾是过路的艄公和排工的宿营地,战乱时成了军队的宿营地。
民俗演艺馆
新建的民俗演艺馆,面积为700 平方米,集歌舞表演、餐饮服务、旅游购物、休闲茶座为一体。
塔城地区石河子桃源旅游区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东接石南公路,北临乌奎高速公路、北疆铁路、乌伊公路,距143团(花园镇)两公里。旅游区由千亩蟠桃园及卡子湾水库组成,面积46平方公里。蟠桃园景区以“南极仙翁”景点为中心。千亩蟠桃园、春天桃花盛开、姹紫嫣红、观者如潮;六月荷花仙子、亭亭玉立、青翠欲滴;八月蟠桃飘香、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冬季银装素裹、纵情冰雪、神归自然。桃园书画展览馆、置文人墨客、骚人诗赋于其中,让人们在赏花、品桃、游览的同时, 流连忘返。卡子湾水库景区有湖心岛、水上休闲屋和西部风情园组成。从石南公路旁的东大门进入,首先至湖心岛,岛上儿童游乐园、水榭,商铺及游船码头。到码头乘船,可荡舟水库,在水上休闲屋享受亦真亦幻的水上风情。西部风情园在水库南岸,千米浮桥将其与湖心岛相连。园内有南国风情园、荷花池、观鱼溪、钓鱼池、动物园、游泳馆、演艺场、停车场、蒙古包群及风味小吃铺等景点。景点之间或回廊勾连,或曲径贯通,榆树掩映,柳丝拂岸,小桥流水,芳草萋萋,鸟语花香,信步其间,领略“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趣。取道荷花池北小径,进入天然红柳林、芦苇荡,则野趣昂然,怡然自乐,是情侣相依相偎,海誓山盟的绝佳去处,也是您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到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让您阅尽人间春色,给您留下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石河子桃源旅游区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桃源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1、桃花源景区
2、桃源山
3、夷望溪
4、桃源乌云界生态园
5、桃花源古镇
6、枫林花海
7、河_快乐谷
8、星德山
9、张家界仙人溪
10、乌云界生态园
桃源洞风景区由桃源洞、百丈岩、栟榈山等景片组成,是国家4A级旅游区。
桃源洞非洞,系拔地而起的山岩,中裂一隙,仅留天光一线。只因这里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故获此美名。洞口绝壁上有万年间两郡司马陈源湛取“世外桃源”之意所书的“桃源洞口”四个大字。景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有:桃源洞口、锁洞桥、观音大仕殿、一线天、飞来石、跨虹桥、望象台、阆风台、三寨门等。最绝妙的景点当属被上海吉尼斯评为世界最狭长的“一线天”:一座巨大的山体仿佛被砍刀从上至下齐整劈开,仅留悬崖一缝,长120米,高90米,宽仅盈尺,最窄的地方游人只能屏住呼吸侧身挤过。
栟榈山景区包括葛里、修竹湾、栟榈潭三部分,位于沙溪河西岸。修竹湾静谧幽雅,葛里山峰峻峭,栟榈潭碧波浩渺。主要景点有:石头城、走马岩、降仙台、大峡谷、马鞍背、栟榈书院、九姑泉、太极洞、接仙桥、栟榈书院、栟榈寺、观音岩、双寿桃、睡美人等。岸边屹立有出自明代永安知县李如鸿手笔的大型摩崖石刻“乾坤清气”。
桃花涧流经桃源洞、百丈岩风景区内,流程3公里,河曲有21处,跌水、急滩也达20多处,两岸峭壁夹峙。因古时两岸长满桃树而得名。涧水时宽时窄,时缓时急,玲珑剔透,迂回莫测。沿涧而行,听着叮叮咚咚的泉声,随着路转峰回的变换,折折有景,景景翻新。游人至此,仿如置身于世外桃源,形成国内罕见的清幽风景,是桃源洞风景区的精华所在之一。游览桃源洞时可游玩桃花涧漂流项目。漂流从铜盘村开始经百丈岩后到达桃源洞口,全长7公里,可以游览桃源洞之精华。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寻找真理的青年时代 1881年 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母亲鲁瑞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程度。鲁迅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许多野史、杂记,特别是那些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著作;对民间艺术,也深切爱好。
1893年,因鲁迅的祖父被捕下狱,家庭备受亲友的歧视和欺凌。不久父亲又患重病,并于1896年去世。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在家庭由小康坠入困顿中,饱受人间的冷眼,这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又由于母亲是乡下人,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孩子亲密相处,从中知道农民受压迫的苦况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洋务“新政”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鲁迅不满传统的封建“正道”,决心“走异路,逃异地”,于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次年2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因为总办(校长)是个维新派人物,矿路学堂看新书的风气很盛。鲁迅经常读《译学汇编》,还读了一些西欧的近代科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译著,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严复译述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他从中接受了进化论的启蒙,后来他又钻研了有关进化论的其他著作,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它作为观察社会现象,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主要思想工具和武器。在南京的 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1902年 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同年 4月,到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东京进行反清活动,留学生中分为反清与保皇两派。鲁迅经常参加反清的集会,课余还大量阅读近代科学、哲学和文学的书籍,开始考虑改造国民性问题。他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断发照片上写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示他誓为祖国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决心。这期间,他发表了根据外国作品改写的小说《斯巴达之魂》,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说□》,与友人合编关于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状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还翻译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进一步表现了青年鲁迅爱科学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弘文学院结业后,鲁迅于1904年 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立志学医,是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于事。当时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决定弃医从文,并于1906年春天重返东京。
当时的东京,以孙中山、章炳麟为代表的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进行尖锐的斗争。鲁迅师事章太炎,与陶成章等革命派往还密切,并成为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成员。1907年,他准备创办文艺刊物《新生》,但终于失败。鲁迅为此而感到寂寞,但并不灰心。他发表《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西方科学思潮的演变;还发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存在的偏颇,强调要与“列国”竞争,“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就必须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别求新声于异邦”,提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战斗精神,因而大力介绍以拜伦为首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摩罗”诗派。鲁迅还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介绍东欧被压迫民族和俄国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在日本 7年,鲁迅广泛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社会学说、文学艺术和哲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并且确定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的独立自由、为人民的思想解放而抗争的武器。
1909年 8月间,鲁迅离日归国,他先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后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怀着热烈的心情迎接它,绍兴光复后,鲁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是年冬,他创作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1912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于 2月前往南京,在教育部工作。5月,他随政府迁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等职务,主管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教育等工作。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继而发生帝制复辟等丑剧。军阀混战,国家形势日益恶化。鲁迅对国事深感失望,便在业余时辑录和校勘古书,还看佛经,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在旧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已经消亡,而新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尚未成熟的历史间隙,鲁迅经历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痛苦,继续坚毅地探索社会和革命的新路。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鲁迅在新的时代潮流的鼓舞下,怀着毁坏封建的“铁屋子”,唤醒熟睡的人们的热望,投身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不久即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 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描写一个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画杂糅在一起,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 等十几篇小说,后编成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并于1923年8月出版(见彩图《呐喊》、《彷徨》初版本、鲁迅小说《孔乙己》插图程十发作、鲁迅小说《药》插图顾炳鑫作)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逐渐破产的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城市贫民、人力车夫、被压迫农民等形象。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孔乙己》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批判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于造成这种性格的文化教育制度的有力鞭挞。《药》描写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了医治儿子疾病所表现的无知,并且通过“药”——蘸着革命者的鲜血的馒头而联结起来。作品深刻地揭示革命者与群众的隔膜,揭示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最后夏瑜坟上的花环暗示着革命后继有人,给作品增添了乐观的色彩。《一件小事》通过“我”乘人力车所遭遇的一个意外事故,对比地描写了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行为、性格,触及了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思想。在《呐喊》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描绘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作品。《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及回忆,描写旧中国农村急速破产的萧索、凄凉的生活图景。闰土曾经是一个生机焕发的小英雄,但是在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下,曾几何时,便变成了一个精神麻木的人。作者怀着悲愤的心情,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阿Q正传》 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阿Q受尽了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可是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他夸耀过去,幻想未来,自我安慰,自轻自贱,始终不能正视严酷的现实。此外,他还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小说集中反映阿 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命运。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对它深恶痛绝,但封建统治者在革命到来时的惊惶,却使他快意并要求革命。可是这场革命忽视农民的力量,反而跟封建阶级相勾结。未庄一切依旧,只有阿Q被抓去枪毙。这个结局是对辛亥革命及其领导者的彻底批判。小说塑造了阿 Q的不朽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从而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由于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鲁迅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反映,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的启蒙教育问题还有待于解决。这在《风波》里也有真实的反映。此外,反映农民生活的还有《社戏》,它描写已经逝去的美丽的童年,赞美农民的质朴、诚实的心灵。
鲁迅在描写被压迫人民的不幸时,常常是期望他们奋起抗争,同时还以极大的愤怒来揭露封建阶级、封建思想的残酷统治,显示了作者是从被压迫人民中站起来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他反映农民问题的深刻性,反封建的彻底性,都是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所未曾达到的。
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五四时期,他写了许多杂感和论文,大都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收入《热风》和《坟》里。这些作品尖锐泼辣,形象生动,带有广泛的社会批评的特点。有的严正批判封建的父权思想和节烈观念;“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热风·题记》)。它们总是把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同守旧派所宣扬的旧文化、旧道德摆在对立的地位;有时则以生命的发展来论证社会改革的必要,坚决站在新事物方面来反对一切封建旧事物,并相信启发人民的觉悟,可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这些杂文所表现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通过抨击时政和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并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鲁迅风”。鲁迅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阿Q正传》插图 赵延年作
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大胆地正视现实的各种矛盾,他的小说和杂文,反映了极其深广的真实的历史内容。他对于旧中国的一切,对于几千年的传统势力、传统思想,比同时代许多人了解得多,而且看得深透。他从旧营垒中来,站在不妥协的革命者的立场上,反戈一击,能给旧事物以致命的打击。他是对旧势力、旧思想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坚决的一位伟大作家。他在中国革命史、思想史上的这些杰出贡献,是从“五四”文化革命中就充分显示出来的。他把旧社会的一切暴露出来,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推动社会的改革。他自觉地“听将令”,他的作品充分体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从1920年秋到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致力于系统研究和讲授中国小说史。后来他把讲义整理成《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它打破了中国小说历来无史的局面,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鲁迅还从事翻译介绍工作,出版俄国和日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译著。他还支持青年的文艺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和战斗,因而成了进步青年爱戴的导师。
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到1921年中国***成立后,逐渐发生分化。这时革命中心转移到南方,北京文化界显得寂寞和荒凉。鲁迅又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他在彷徨探索,但仍继续战斗。《伤逝》插图 张守义作
1924至1925年,鲁迅继续创作短篇小说《祝福》、《伤逝》等11篇,编成第二个小说集《□徨》,继续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的社会现实。《祝福》描写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祥林嫂,新寡之后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希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但不久便被婆家逼嫁到山里去。当她第二次在鲁家出现,那是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之后。因她再嫁再寡,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不许她沾手祭品。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相恐吓,要她到土地庙捐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她默默地忍受和挣扎,捐了门槛,但主人还是不许她摆设祭品。她从此失魂落魄,不久便沦为乞丐,并且怀着对阴间的恐怖和疑惑,死在年终“祝福”的街头上。祥林嫂是中国人民最悲惨的典型,她受到了极其深刻的精神创伤。小说通过她的一生,揭露封建主义的极端野蛮性和残酷性,表明社会环境已迫使被压迫人民走到绝境。《离婚》中的农村妇女爱姑,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闹了整整三年。但对出面调停的豪绅七大人却寄托幻想。小说着重描写爱姑会见七大人的场面,从七大人的矫揉作态、故弄玄虚在爱姑内心所引起的反应,写出爱姑精神上的深刻弱点,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失败结局。这又一次揭示了封建主义思想统治的严重性,说明被压迫人民必须在启蒙教育下克服本身的弱点,才能走向更坚决更持久的斗争。
在新文化队伍分化的形势下,探索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的生活道路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鲁迅的《□徨》集比较集中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反映了他们个人奋斗的破产。《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本来是有理想也有作为的,可是几经波折,他便成为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物,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能自拔,失去了一切决断的能力和战斗的意志。《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个曾挂着新党头衔的人物,黑暗社会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受到流言和失业的威胁,几乎要挨饿、求乞了。最后他妥协了,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并以一种愤懑的心情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终于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寂寞地死去。这两篇小说反映了革新势力和传统势力之间的矛盾,弥漫着革命退潮时期沉重的历史气氛。作者以无比激愤的心情,描写人物的遭遇和痛苦,同时也批判他们性格的弱点。《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则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勇敢地冲出旧家庭。可是当他们建立了新家庭以后,子君便认为目的已达,沉湎在小家庭的生活琐事中。一旦失业的打击到来时,子君便无以自处,涓生则急于救出自己。于是爱情终于破裂,最后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她父亲的严威和旁人的冷眼的环境中去,不久便死去了。涓生陷入了悔恨和悲哀中,他在彷徨和探索,但新的生路在哪里呢?他还是迷惘的。这个爱情悲剧表明,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是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的。
比起《呐喊》来,《彷徨》较多地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他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却是同样清醒和深刻的,在艺术技巧上,他对小说艺术形式的掌握,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都比以前圆熟,表现也更加深切。
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并运用“画龙点睛”和白描的手法,来加以刻画。他的艺术语言十分精练,对话简短传神。他的描写真实、朴素,不借助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场面来展现人物的性格。鲁迅的小说显示一种冷隽而深切的风格特征,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
鲁迅的小说使中国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被压迫农民的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作家,他首先要求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首先提出启发农民等被压迫群众的革命性,提高他们的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这在以农民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的民主革命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鲁迅在创作上达到的另一伟大成就,是用生活的真实来深刻地表现知识分子是中国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分,同时也反映他们的个人主义及其抗争的软弱性。这些伟大的成就,是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未能达到的。
1925年前后,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等,政治上日趋保守,鲁迅却继续在文化领域作战,他参加了语丝社,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未名社,支持了《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编辑了《莽原》周刊等。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他站在进步学生方面,痛斥“甲寅派”压制学生的罪行和复古主义的论调,揭露“现代评论派”陈源等的仗势欺人和流言诬蔑。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
他痛悼死难者,总结斗争教训,并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凶,提出严重抗议。他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号召青年要成为真的猛士,跟敌人进行持久的不妥协的斗争。这一时期的杂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向激烈的政治斗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传统的中庸之道的战斗檄文,他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鲁迅韧性战斗的彻底革命精神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并充分反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这一时期的杂文,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坟》的后半部。
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鲁迅感到原有的思想武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从现实斗争中不断接受社会革命论的思想,进一步激化了他世界观中新旧思想的矛盾。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思想矛盾,而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现代文学的第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和当时所写的一些书信、杂文,突出地反映了他解剖自己的努力。
《野草》写于1924至1926年,共收入23篇作品。它们尖锐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又反映了作者追求新的革命道路,而又未能找到的内心矛盾和在探索中前进的革命精神。作品的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采多姿,既有象征主义的方法,也有类似杂文的讽刺。作者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但由于环境关系“难于直说”,有的作品意思比较隐晦。
为了避开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和迫害,并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原因,鲁迅于1926年 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教授,开设“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后来整理成《汉文学史纲要》出版。他还写了5篇“旧事重提”,后来合以前所写的5篇,辑成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这些作品以亲切的笔调,沉郁的感情,记叙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片断经历,侧面地勾划了古老中国的社会面貌。在回忆往事和追怀保姆、父亲、师友的同时,渗透着鲜明的爱憎,闪射着反封建主义的怒火,以及对于“现代评论派”正人君子的旁敲侧击。他在厦门所写的《写在〈坟〉后面》,对过去的斗争经历和思想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解剖,第一次作出了“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的著名论断。这表明鲁迅经历多年的现实斗争之后,正在酝酿一次思想飞跃:他鲜明地批判了唯心史观,踏上了唯物史观的门槛。
轰毁进化论思想,转变成阶级论者 经中国***的推荐,鲁迅于1927年 1月到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此后他和***人、革命青年有了密切的联系,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也有了清楚的认识。他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4月10日,在革命军胜利进军的欢庆声中,他写出《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引用列宁的名言作为立论的根据,要人们吸取教训,力戒“小有胜利,就陶醉在凯歌中”,以防敌人“乘隙而起”。他主张“不断进击”,将革命进行到底。两天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大肆捕杀***人和革命群众。鲁迅召集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力主营救被捕学生,结果无效。他愤而辞去中大的一切职务。在白色恐怖中,他继续在广州坚持写作和斗争,这些文章收在《而已集》里。
剧烈残酷的阶级斗争,深刻地教育着鲁迅。过去他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现在知道不然了。他“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三闲集·序言》)。他过去信奉的进化论,被彻底“轰毁”了,从此他开始转变成阶级论者。在阴霾满天的白色恐怖中,他无所畏惧地站到无产阶级的战斗行列中来。
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他和许广平同居,在这里开始了后期10年光辉的战斗生活。“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
论》)
到上海不久,鲁迅就接编《语丝》半月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还参加了革命互济会,跟中国***取得联系。1928年,由创造社、太阳社发动,鲁迅同他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为了正确阐明问题,鲁迅翻译和钻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联系中国革命及文艺运动的实际,发表了许多精辟意见,对创造社等的“左”倾错误提出正确批评,这有助于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1929年,鲁迅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先后翻译出版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和苏联的一些著名论著。在认真学习革命学说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惟新兴无产者才有将来”。这期间,他和柔石等组织朝花社,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新兴的木刻艺术,先后出版《朝花周刊》和《艺苑朝华》等。1929年 9月,儿子海婴在上海出生。这两年的杂文收在《三闲集》里。这个集子反映了他在论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的思想变迁,表明他逐步掌握新的思想武器的历程。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改造旧中国,他不断寻找改革的武器和改革的道路。先是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后来才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他最初着眼于“国民精神”的改造,后来才重视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共产主义者,从启蒙主义者转变成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是鲁迅的思想发展的道路。鲁迅的战斗道路,反映了中国文化革命的方向。鲁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斗争经历和痛苦的经验教训,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一旦接受了,就深信不疑,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于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简单地复述或演绎别人的说法,而是善于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用自己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去印证它,阐发它。马克思主义真正化成了他的灵魂和血肉。
1930年1月起,鲁迅主编《萌芽月刊》(后为左联机关刊物)。1930年2月,他参加并发起党所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旋即遭到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堕落文人”的罪名发出的“通缉”,鲁迅对此毫无所惧。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了领导工作。他和创造社、太阳社等作家消除分歧,团结战斗。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他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文艺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正确提出对革命作家的要求和左联工作的方向,因而成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指导性文献。左联成立前后,鲁迅团结许多革命作家,对资产阶级文化社团新月社和国民党反动派豢养的“民族主义文学”进行坚决的斗争。他批判人性论,阐明文学的阶级性的原理,揭露“挥泪以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的本质,并对帝国主义殖民政策下的流氓政治所产生的流尸文学,坚持彻底的批判。
1931年2月,左联成员、***员柔石、殷夫等被国民党捕杀。鲁迅也处在被国民党搜捕的险境,他被迫离家避难,但依然不忘战斗。他在左联秘密刊物《前哨》上发表文章,纪念战死者,并撰写《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委托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译成英文,投寄国外,控诉国民党的血腥罪行。两年后,他又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再一次悼念亡友和控诉反动派。
左联成立前后,鲁迅自觉地站在中国***的旗帜下战斗。个人奋战的痕迹消除了,长期以来“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但不知道这‘新的’该是什么”(《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的矛盾解决了,代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起,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寻找真理的青年时代 1881年 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母亲鲁瑞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程度。鲁迅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许多野史、杂记,特别是那些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著作;对民间艺术,也深切爱好。
1893年,因鲁迅的祖父被捕下狱,家庭备受亲友的歧视和欺凌。不久父亲又患重病,并于1896年去世。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在家庭由小康坠入困顿中,饱受人间的冷眼,这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又由于母亲是乡下人,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孩子亲密相处,从中知道农民受压迫的苦况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洋务“新政”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兴起。鲁迅不满传统的封建“正道”,决心“走异路,逃异地”,于1898年5月,到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次年2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因为总办(校长)是个维新派人物,矿路学堂看新书的风气很盛。鲁迅经常读《译学汇编》,还读了一些西欧的近代科学、社会学和文学的译著,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严复译述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他从中接受了进化论的启蒙,后来他又钻研了有关进化论的其他著作,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它作为观察社会现象,进行反封建斗争的主要思想工具和武器。在南京的 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1902年 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旋赴日本留学。同年 4月,到东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学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东京进行反清活动,留学生中分为反清与保皇两派。鲁迅经常参加反清的集会,课余还大量阅读近代科学、哲学和文学的书籍,开始考虑改造国民性问题。他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断发照片上写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示他誓为祖国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决心。这期间,他发表了根据外国作品改写的小说《斯巴达之魂》,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说□》,与友人合编关于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状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还翻译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进一步表现了青年鲁迅爱科学的热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弘文学院结业后,鲁迅于1904年 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立志学医,是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于事。当时他认为头等重要的还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文艺,于是决定弃医从文,并于1906年春天重返东京。
当时的东京,以孙中山、章炳麟为代表的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进行尖锐的斗争。鲁迅师事章太炎,与陶成章等革命派往还密切,并成为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成员。1907年,他准备创办文艺刊物《新生》,但终于失败。鲁迅为此而感到寂寞,但并不灰心。他发表《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西方科学思潮的演变;还发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存在的偏颇,强调要与“列国”竞争,“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就必须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别求新声于异邦”,提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战斗精神,因而大力介绍以拜伦为首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摩罗”诗派。鲁迅还与周作人共同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介绍东欧被压迫民族和俄国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在日本 7年,鲁迅广泛涉猎外国的自然科学、社会学说、文学艺术和哲学,开始形成早期的社会思想和文艺思想,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并且确定了用文学作为自己为祖国的独立自由、为人民的思想解放而抗争的武器。
1909年 8月间,鲁迅离日归国,他先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后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怀着热烈的心情迎接它,绍兴光复后,鲁迅出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是年冬,他创作文言短篇小说《怀旧》。
1912年 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于 2月前往南京,在教育部工作。5月,他随政府迁往北京,在教育部任科长、佥事等职务,主管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教育等工作。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继而发生帝制复辟等丑剧。军阀混战,国家形势日益恶化。鲁迅对国事深感失望,便在业余时辑录和校勘古书,还看佛经,抄古碑,搜集金石拓本。在旧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已经消亡,而新的民主革命的革命性尚未成熟的历史间隙,鲁迅经历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痛苦,继续坚毅地探索社会和革命的新路。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鲁迅在新的时代潮流的鼓舞下,怀着毁坏封建的“铁屋子”,唤醒熟睡的人们的热望,投身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不久即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 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描写一个因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画杂糅在一起,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 等十几篇小说,后编成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并于1923年8月出版(见彩图《呐喊》、《彷徨》初版本、鲁迅小说《孔乙己》插图程十发作、鲁迅小说《药》插图顾炳鑫作)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逐渐破产的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城市贫民、人力车夫、被压迫农民等形象。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孔乙己》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批判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性格,表达了作者对于造成这种性格的文化教育制度的有力鞭挞。《药》描写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和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了医治儿子疾病所表现的无知,并且通过“药”——蘸着革命者的鲜血的馒头而联结起来。作品深刻地揭示革命者与群众的隔膜,揭示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最后夏瑜坟上的花环暗示着革命后继有人,给作品增添了乐观的色彩。《一件小事》通过“我”乘人力车所遭遇的一个意外事故,对比地描写了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行为、性格,触及了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要思想。在《呐喊》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描绘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的作品。《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及回忆,描写旧中国农村急速破产的萧索、凄凉的生活图景。闰土曾经是一个生机焕发的小英雄,但是在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下,曾几何时,便变成了一个精神麻木的人。作者怀着悲愤的心情,对造成这一悲惨图景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重的控诉,同时又期望被迫害者能够醒悟过来,开辟自己的生活道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阿Q正传》 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阿Q受尽了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可是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他夸耀过去,幻想未来,自我安慰,自轻自贱,始终不能正视严酷的现实。此外,他还沾染了游手之徒的狡猾。小说集中反映阿 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命运。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对它深恶痛绝,但封建统治者在革命到来时的惊惶,却使他快意并要求革命。可是这场革命忽视农民的力量,反而跟封建阶级相勾结。未庄一切依旧,只有阿Q被抓去枪毙。这个结局是对辛亥革命及其领导者的彻底批判。小说塑造了阿 Q的不朽典型,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从而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严重课题。由于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鲁迅对农民问题的深刻反映,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农民的启蒙教育问题还有待于解决。这在《风波》里也有真实的反映。此外,反映农民生活的还有《社戏》,它描写已经逝去的美丽的童年,赞美农民的质朴、诚实的心灵。
鲁迅在描写被压迫人民的不幸时,常常是期望他们奋起抗争,同时还以极大的愤怒来揭露封建阶级、封建思想的残酷统治,显示了作者是从被压迫人民中站起来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他反映农民问题的深刻性,反封建的彻底性,都是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所未曾达到的。
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五四时期,他写了许多杂感和论文,大都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来收入《热风》和《坟》里。这些作品尖锐泼辣,形象生动,带有广泛的社会批评的特点。有的严正批判封建的父权思想和节烈观念;“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热风·题记》)。它们总是把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同守旧派所宣扬的旧文化、旧道德摆在对立的地位;有时则以生命的发展来论证社会改革的必要,坚决站在新事物方面来反对一切封建旧事物,并相信启发人民的觉悟,可以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这些杂文所表现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寓热情于冷峻之中的文笔,通过抨击时政和鞭挞习俗揭示生活哲理,并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鲁迅风”。鲁迅杂文开创了现代杂文的新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杂文作者。《阿Q正传》插图 赵延年作
鲁迅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大胆地正视现实的各种矛盾,他的小说和杂文,反映了极其深广的真实的历史内容。他对于旧中国的一切,对于几千年的传统势力、传统思想,比同时代许多人了解得多,而且看得深透。他从旧营垒中来,站在不妥协的革命者的立场上,反戈一击,能给旧事物以致命的打击。他是对旧势力、旧思想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坚决的一位伟大作家。他在中国革命史、思想史上的这些杰出贡献,是从“五四”文化革命中就充分显示出来的。他把旧社会的一切暴露出来,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推动社会的改革。他自觉地“听将令”,他的作品充分体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从1920年秋到1926年夏,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致力于系统研究和讲授中国小说史。后来他把讲义整理成《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它打破了中国小说历来无史的局面,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著作。鲁迅还从事翻译介绍工作,出版俄国和日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译著。他还支持青年的文艺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和战斗,因而成了进步青年爱戴的导师。
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到1921年中国***成立后,逐渐发生分化。这时革命中心转移到南方,北京文化界显得寂寞和荒凉。鲁迅又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他在彷徨探索,但仍继续战斗。《伤逝》插图 张守义作
1924至1925年,鲁迅继续创作短篇小说《祝福》、《伤逝》等11篇,编成第二个小说集《□徨》,继续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的社会现实。《祝福》描写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祥林嫂,新寡之后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希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但不久便被婆家逼嫁到山里去。当她第二次在鲁家出现,那是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之后。因她再嫁再寡,鲁四老爷把她看成不祥之物,不许她沾手祭品。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相恐吓,要她到土地庙捐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她默默地忍受和挣扎,捐了门槛,但主人还是不许她摆设祭品。她从此失魂落魄,不久便沦为乞丐,并且怀着对阴间的恐怖和疑惑,死在年终“祝福”的街头上。祥林嫂是中国人民最悲惨的典型,她受到了极其深刻的精神创伤。小说通过她的一生,揭露封建主义的极端野蛮性和残酷性,表明社会环境已迫使被压迫人民走到绝境。《离婚》中的农村妇女爱姑,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闹了整整三年。但对出面调停的豪绅七大人却寄托幻想。小说着重描写爱姑会见七大人的场面,从七大人的矫揉作态、故弄玄虚在爱姑内心所引起的反应,写出爱姑精神上的深刻弱点,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失败结局。这又一次揭示了封建主义思想统治的严重性,说明被压迫人民必须在启蒙教育下克服本身的弱点,才能走向更坚决更持久的斗争。
在新文化队伍分化的形势下,探索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的生活道路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鲁迅的《□徨》集比较集中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反映了他们个人奋斗的破产。《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本来是有理想也有作为的,可是几经波折,他便成为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物,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能自拔,失去了一切决断的能力和战斗的意志。《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个曾挂着新党头衔的人物,黑暗社会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受到流言和失业的威胁,几乎要挨饿、求乞了。最后他妥协了,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并以一种愤懑的心情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终于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寂寞地死去。这两篇小说反映了革新势力和传统势力之间的矛盾,弥漫着革命退潮时期沉重的历史气氛。作者以无比激愤的心情,描写人物的遭遇和痛苦,同时也批判他们性格的弱点。《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则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勇敢地冲出旧家庭。可是当他们建立了新家庭以后,子君便认为目的已达,沉湎在小家庭的生活琐事中。一旦失业的打击到来时,子君便无以自处,涓生则急于救出自己。于是爱情终于破裂,最后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她父亲的严威和旁人的冷眼的环境中去,不久便死去了。涓生陷入了悔恨和悲哀中,他在彷徨和探索,但新的生路在哪里呢?他还是迷惘的。这个爱情悲剧表明,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是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的。
比起《呐喊》来,《彷徨》较多地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他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却是同样清醒和深刻的,在艺术技巧上,他对小说艺术形式的掌握,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都比以前圆熟,表现也更加深切。
鲁迅善于“杂取种种人”来塑造典型形象,并运用“画龙点睛”和白描的手法,来加以刻画。他的艺术语言十分精练,对话简短传神。他的描写真实、朴素,不借助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场面来展现人物的性格。鲁迅的小说显示一种冷隽而深切的风格特征,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
鲁迅的小说使中国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被压迫农民的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作家,他首先要求从根本上推翻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首先提出启发农民等被压迫群众的革命性,提高他们的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这在以农民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的民主革命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鲁迅在创作上达到的另一伟大成就,是用生活的真实来深刻地表现知识分子是中国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分,同时也反映他们的个人主义及其抗争的软弱性。这些伟大的成就,是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未能达到的。
1925年前后,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等,政治上日趋保守,鲁迅却继续在文化领域作战,他参加了语丝社,组织和领导了莽原社、未名社,支持了《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编辑了《莽原》周刊等。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他站在进步学生方面,痛斥“甲寅派”压制学生的罪行和复古主义的论调,揭露“现代评论派”陈源等的仗势欺人和流言诬蔑。在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
他痛悼死难者,总结斗争教训,并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凶,提出严重抗议。他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号召青年要成为真的猛士,跟敌人进行持久的不妥协的斗争。这一时期的杂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向激烈的政治斗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传统的中庸之道的战斗檄文,他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鲁迅韧性战斗的彻底革命精神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并充分反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这一时期的杂文,收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坟》的后半部。
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鲁迅感到原有的思想武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从现实斗争中不断接受社会革命论的思想,进一步激化了他世界观中新旧思想的矛盾。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思想矛盾,而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现代文学的第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和当时所写的一些书信、杂文,突出地反映了他解剖自己的努力。
《野草》写于1924至1926年,共收入23篇作品。它们尖锐地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又反映了作者追求新的革命道路,而又未能找到的内心矛盾和在探索中前进的革命精神。作品的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采多姿,既有象征主义的方法,也有类似杂文的讽刺。作者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但由于环境关系“难于直说”,有的作品意思比较隐晦。
为了避开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和迫害,并出于对南方革命斗争的向往,以及个人生活方面的原因,鲁迅于1926年 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教授,开设“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后来整理成《汉文学史纲要》出版。他还写了5篇“旧事重提”,后来合以前所写的5篇,辑成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这些作品以亲切的笔调,沉郁的感情,记叙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片断经历,侧面地勾划了古老中国的社会面貌。在回忆往事和追怀保姆、父亲、师友的同时,渗透着鲜明的爱憎,闪射着反封建主义的怒火,以及对于“现代评论派”正人君子的旁敲侧击。他在厦门所写的《写在〈坟〉后面》,对过去的斗争经历和思想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解剖,第一次作出了“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的著名论断。这表明鲁迅经历多年的现实斗争之后,正在酝酿一次思想飞跃:他鲜明地批判了唯心史观,踏上了唯物史观的门槛。
轰毁进化论思想,转变成阶级论者 经中国***的推荐,鲁迅于1927年 1月到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此后他和***人、革命青年有了密切的联系,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也有了清楚的认识。他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止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4月10日,在革命军胜利进军的欢庆声中,他写出《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引用列宁的名言作为立论的根据,要人们吸取教训,力戒“小有胜利,就陶醉在凯歌中”,以防敌人“乘隙而起”。他主张“不断进击”,将革命进行到底。两天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大肆捕杀***人和革命群众。鲁迅召集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力主营救被捕学生,结果无效。他愤而辞去中大的一切职务。在白色恐怖中,他继续在广州坚持写作和斗争,这些文章收在《而已集》里。
剧烈残酷的阶级斗争,深刻地教育着鲁迅。过去他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现在知道不然了。他“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三闲集·序言》)。他过去信奉的进化论,被彻底“轰毁”了,从此他开始转变成阶级论者。在阴霾满天的白色恐怖中,他无所畏惧地站到无产阶级的战斗行列中来。
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他和许广平同居,在这里开始了后期10年光辉的战斗生活。“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
论》)
到上海不久,鲁迅就接编《语丝》半月刊,与郁达夫合编《奔流》月刊,还参加了革命互济会,跟中国***取得联系。1928年,由创造社、太阳社发动,鲁迅同他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为了正确阐明问题,鲁迅翻译和钻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联系中国革命及文艺运动的实际,发表了许多精辟意见,对创造社等的“左”倾错误提出正确批评,这有助于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1929年,鲁迅主编《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先后翻译出版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和苏联的一些著名论著。在认真学习革命学说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惟新兴无产者才有将来”。这期间,他和柔石等组织朝花社,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新兴的木刻艺术,先后出版《朝花周刊》和《艺苑朝华》等。1929年 9月,儿子海婴在上海出生。这两年的杂文收在《三闲集》里。这个集子反映了他在论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的思想变迁,表明他逐步掌握新的思想武器的历程。
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改造旧中国,他不断寻找改革的武器和改革的道路。先是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观察世界,后来才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他最初着眼于“国民精神”的改造,后来才重视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共产主义者,从启蒙主义者转变成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是鲁迅的思想发展的道路。鲁迅的战斗道路,反映了中国文化革命的方向。鲁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斗争经历和痛苦的经验教训,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一旦接受了,就深信不疑,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于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简单地复述或演绎别人的说法,而是善于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用自己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广博的历史知识,去印证它,阐发它。马克思主义真正化成了他的灵魂和血肉。
1930年1月起,鲁迅主编《萌芽月刊》(后为左联机关刊物)。1930年2月,他参加并发起党所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旋即遭到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以“堕落文人”的罪名发出的“通缉”,鲁迅对此毫无所惧。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是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了领导工作。他和创造社、太阳社等作家消除分歧,团结战斗。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他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文艺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正确提出对革命作家的要求和左联工作的方向,因而成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指导性文献。左联成立前后,鲁迅团结许多革命作家,对资产阶级文化社团新月社和国民党反动派豢养的“民族主义文学”进行坚决的斗争。他批判人性论,阐明文学的阶级性的原理,揭露“挥泪以维持治安”的“刽子手和皂隶”的本质,并对帝国主义殖民政策下的流氓政治所产生的流尸文学,坚持彻底的批判。
1931年2月,左联成员、***员柔石、殷夫等被国民党捕杀。鲁迅也处在被国民党搜捕的险境,他被迫离家避难,但依然不忘战斗。他在左联秘密刊物《前哨》上发表文章,纪念战死者,并撰写《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委托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译成英文,投寄国外,控诉国民党的血腥罪行。两年后,他又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再一次悼念亡友和控诉反动派。
左联成立前后,鲁迅自觉地站在中国***的旗帜下战斗。个人奋战的痕迹消除了,长期以来“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但不知道这‘新的’该是什么”(《且介亭杂文·答国际文学社问》)的矛盾解决了,代替艰苦的求索,他的杂文出现了为捍卫理想而英勇奋战的内容:他捍卫无产阶级文学,捍卫人民革命事业,捍卫共产主义学说及其伟大实践;并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形成一种从容不迫、应付裕如的战斗风格。在有关文艺问题的文章中,阶级论已经成为他理论的基石;他明确宣言文学应该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在文艺与社会、思想与艺术、作家与革命等关系问题上,他作出了科学的论述,作家的世界观问题更是他经常论述的中心。他不仅是左联的主将和旗手,也是革命文学家的诤友。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的成就和贡献,克服了中国***内“左”倾路线对文艺的一些影响,指引着左翼文艺运动前进的方向。
空前的民族英雄 1931年 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进攻沈阳,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鲁迅撰写许多杂文,尖锐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为了使宣传深入群众,他还主编时事和文艺的普及性小型报刊《十字街头》。1930至1931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