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十六特胜--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第1张

第三堂

十六特胜  如何修呼吸  最快捷的法门

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不要狂妄。记住哦!背来没有?(众念: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对了,修行千万把握,记住!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的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刚才大概讲了六妙门,以后有机缘,我们再详细讨论。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这个你们都没有达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个武功不练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五)“除诸身行”。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到了除诸身行的时候,如果你练武功,可以练到踏雪无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飘了。(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脱道了。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们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 “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然后,证灭尽定。(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隐峰禅师,邓氏子,相传皆呼为邓隐峰。临化时,先问众曰: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曰:有。师曰:还有倒立者否?曰:未尝见有!师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顺体。时众议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动,远近瞻视,惊叹无已。师有妹为尼,时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维(火化),收舍利建塔。资料补充,鸟巢)

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这样都听懂了吧?都抄了没有?记得哦,能记得我才给你讲,记不得不讲。现在就要背来,全体背来,才给你讲;全体不背来,不给你讲。古道师带领,大声的背(众背十六特胜)。再来一次(众再背)。

刚才讲了六妙门,真修安那般那,我想乙师啊,你们师徒回到武夷,好好修,也许明年来看我就不同了,也许不需要买飞机票,一步就跨过来。嘿嘿!

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惓。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南老师讲到这里可参考楞严经此段,资料补充,鸟巢)

如果问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所以,看到无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猫一样,它要去死,让它去吧。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忍”字难啊!“忍辱”之后再谈精进、禅定、般若。(宏忍师把白板上写的十六特胜擦掉,改写为六度)

哎,这个你写什么!这个他们都知道的,这个多写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不知道吗?再写是多事,多浪费。他们不知道就活该,我们那个白板也写得很辛苦。你看,你把十六特胜都擦掉了。(宏忍师说:他们都会背)都会背了?有那么快?(答:都记了)对啊,纸上有,你脑子心里没有,你要进到心里。

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对。比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后第三步知息长短就难了。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工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在下面呼吸。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长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

然后“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甚至像丁师和丙师,他们两位前天的报告,就晓得内部五脏六腑,也在呼吸,那个白骨放光,每块白骨都在呼吸。所谓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然在动。

知息遍身,气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并不是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想要发胖的话,那你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再进一步是什么?(答:除诸身行)“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比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的缩到肚子里。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谈都不要谈。

第六是“受喜”,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的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第七“受乐”,全身喜乐,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不过,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 “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诸心行”,刚刚说了“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受诸心行,这个肉体的心,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去。

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瞋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这里,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风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作工夫。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在这个用功过程,今天晚上我们讲得很顺利,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诉我,有个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说又是落在想阴境界里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别注意,在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

所以到心作解脱以后,转了,后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然后就“观无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无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

“观出散”,这个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就化成光没有了。

这个以后,“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余依涅槃”。所谓灭尽定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想受皆灭”,有意的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译《达摩禅经》的佛陀跋陀罗禅师,他位徒弟,就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慧持法师,曾跟他修禅定,最后他到峨眉山去朝山,山上下来,到了乐山嘉定休息一下,在一个树洞里,一坐坐了七百年。到了宋朝,树倒了被大家请出来,问他是谁,他说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哎!那是晋朝人,我们现在是宋朝,已经过了七百年。他就可以这样,一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门的。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后来宋徽宗给他做了三首诗,前一阵我经常跟他们讲,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一:

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

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二:

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寄语庄周休疑议树中不是负趋人

三: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舍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

所以,这样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个不是灭尽定,不知他当时在树里头,究竟入的什么定?到哪一步境界?真值得研究。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来用功。像禅宗这种口头禅,“什么是佛?干屎橛。”这与身心修证,统统不相干。

十六特胜,最后就是“观弃舍”,连有余依涅槃都不进入。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没有涅槃可入,自性现在就在涅槃中。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摘录于南怀瑾老师讲述《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南怀瑾:“严格说来,学佛坐禅之真正目的,乃在于求得身心寂灭,而不是为了头痛、肾脏病等各样病痛,或是去除烦恼,逃避现实等等。一般人学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临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贪求好处。”

南怀瑾关于打坐的叙述可以更进一步解决大部分打坐者“走火入魔”的问题。

静坐的“求静”,很多书籍关于静坐之后冒出来的想法、感觉、幻觉都是以随遇而安来处理。但什么叫随遇而安?有的书籍说“你的感觉不是你的,你是另一个人,你只需要以旁观者观察此时产生的任何想法、情绪、意念。”这是我初学打坐好奇打坐冥想究竟是什么的时候,这确实是一种方法,但会让人分裂,对于我来说,保持长期时间的旁观者态度太难,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感觉,我就是对我的任何感知感觉意识产生认同,那种期望自己不对自己产生情绪上的认同而只有简简单单可进可退的意识会不自觉的让我把自己的各种情感体验给否定掉,甚至伤害自己的生理,只因为很多感受需要强迫性解决。

第二类随遇而安的说法则是:“你的感觉是你的,不要有任何或过多的否定,能静下来成为第三者意识的观察就维持,不能就投入进去去观察,但你不必沮丧,因为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以第三者意识观察自己的时候,你已经进步了。”用这个观念修行静坐冥想,我再也不需要太过否定自己,强迫自己的感受,但是,放纵嘛众所周知,冥想是会对精神气有可观的提升感,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接下来就是南怀瑾的说法了:“念如尘,希望它静下来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做,求静不求,便为静。”其实有了前两类这一过程的积淀,再加上能把自己所有的意念看成尘埃,静静观想等待,就算是在意念最强烈逼的你行动之时,无论是强迫性的克制回去或是直接打断自己的冥想静观做自己任何能将所思所想所追求的感官体感最大化的行动,都能将这种强烈的感觉看成阳光透射一屋子漫天飞舞的尘埃,明白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静静等待,足矣。

也不知道懂了南怀瑾这一类之后,能不能让我把所有意念波动范围,都挪在可控观识范围内。

学佛的人多半看过《六祖坛经》,六祖有两句名言:“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第六识、第七识在因位上就可以转;前五识、第八识则要在果位上圆满。在座的有学止观、参禅、念佛、修密宗的,有时候打坐,突然瞎猫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净一下,别以为这偶然的清净面就是明心!那个只是意识清净的现量,不过偶然碰到而已!大家在生活上都有经验,有时站在那里看一个东西楞住了!楞的经验,楞头楞脑,问他做什么?不知道,尤其考联考看书,看不进去楞住了!楞住了也是第六意识的现量,什么现量?第六意识无明的现量、不清明的现量。把第六意识不清明、无明的现量翻过来,变成很清明的现量,有些人用功用得好,念咒子、参禅打七、念佛、参话头,心里累得不得了!像我年轻时学佛,有个同学被狗吓悟了,从此看到狗就拜,因为狗对他的功劳太大了!他打七参话头,参的很辛苦,到了第七天,端了茶杯心里还在参话头,一脚踏到门外,刚好踩在一只狗身上,那只狗痛极了,大叫一声回头咬了他一口,他受到惊吓,茶杯掉地上破了,人也悟了,就楞住了!可是那个楞是清明的。哦!他说原来是这样的。哈!他懂了。后来他说狗是他的善知识,这一辈子不但不吃狗肉,看见狗就拜。我这位同学姓杨,很妙的一个人。

那么,当这样非常清净,没有杂念、妄想,许多人认为这个就是悟,其实这是意识偶然清明的现量呈现,当然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认为这样就是明心见性,那是大错特错。意识能够经常保持这样清明、定的境界,念头过去没有了,未来念头没有来,当体很光明、没有杂念,你不要认为证到了大圆镜智,没有!连方镜、三角镜都没有拿到,只是意识的偶然清明。这个时候对了没有?对了!因上的。那么因上能够经常如此修持(这是求证不是理论),如果能够永远这样定下去,也无所谓定不定了!站着这样,打坐盘腿也是这样,随时这样,所谓打成一片,慢慢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第七识的“我”就转了。那么这叫道吗?还不是,这只是证到因位而已!因为会变,所以叫“六七因上转”。如果你用功碰到这样的境界,你的第六、七识是有转机,这个时候贪瞋痴慢疑也不会起。你能把这个因位保持下去,就会证到果位,果位是从因位来的。我现在所讲,是针对许多朋友偶然有这个境界呈现,认为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这样认识是不对的。但是没有入门的,不管做什么工夫,净土也好,禅宗也好,非要走到这个因位上不可。

注重做工夫、注重实证要特别注意与唯识有关的这一段,我们引用六祖“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的说明配合参究,而且重点在求证。像修净土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三际托空,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体自性空,唯心的净土呈现,这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在因上呈现了。一切修法都是如此,必须修到三际托空。

三际指前面、中间、后面三段,过去已经过去,当然没有;未来还没有来,一来就变成现在;现在又成为过去,永远不会停留,它是生灭法。有些人一辈子做工夫,讨厌自己妄念、烦恼多,那叫“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你觉得妄念多,妄念早跑了,你想留它留不住的。三际不停留,然而问题是,理上知道三际不留,中间托空做不到,于是大家拼命不让后念上来,因此用许多方法压住后面的念头,不让它起来,实际上压也压不住。念头这个东西,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阿赖耶识的现量永远把你的杂念呈现出来,这是阿赖耶识自性当然的功能,没有什么稀奇。但是这个现象不留、不住,所以《金刚经》叫你“无所住”,你为什么要在中间这一段求空?住在这里早已著了一个念。

那么真用功,也懂得这个理,一点都不吃力,很自然的。在空性自在的境界上,你求个什么空?空者不是你去空它、去压它,它是自然空,本空嘛。那么它自然来去,生灭去来,你一切不管。这个时候,“生灭中有不生灭性”,你知道念头来去的这个并没有动过,它本来不动。这个本来不动慢慢澄清久了,“我相”忘去了。只能够说忘去了“我相”,我的一切现象忘了,“人我”没有忘喔!你坐在这里打坐,虽然坐到三际托空,我相慢慢没有,可是我还是我,尤其两脚,酸还是照酸,麻还是照麻,真正的“人我”没有去掉,只是在意识上的我相比较薄了。

大家做工夫,必须要研究佛经、教理;不通理,只做工夫,就走到外道上去了。你只能说你的相、一切贪瞋痴慢疑的观念比较薄了!不过这已经了不起了!比如脾气坏的变柔和了,性子急的慢慢变得不急了;慢的人反而变得灵敏了,笨的人变聪明了。聪明人会变笨了吗?(众笑)聪明人是变笨了一点,聪明的人思想跳得太快太急,慢慢会柔和起来。这些都可以马上测验出来的。所以大家问自己学佛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工夫?你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自己就知道了。什么叫学佛?我经常告诉你们,严格地要求自己、严格地反省自己、管理自己,这就是学佛。不反省自己,光拿两只眼睛看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那是入魔了!要完全彻底地反省自己,才是真实地学佛。,

“六七因上转”,第六、七识在这个清净面的现量上慢慢转了什么呢?一切习气自然会转,只要在第六意识清明现量上,这些习气会慢慢转。所以中国文化到唐宋以后认为:“学问之大在变化气质”,内在气质一变化,外在也变化了;外在气质变化,身体里面也自然转。像修道家的人想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或者修密宗的人想打通三脉七轮,拼命做工夫。其实,第六、七识因地一转清明,一定久了以后,没有不转的,甚至生死也有转机。但是转得很慢,第六、七识因上转了以后,前五识、第八识难了!五八要果上圆。

六七因上转了以后,气质真的变化,连肉体也转了!有许多朋友碰到这种状况问题来了,做工夫清净面境界都有,但是感觉到我还是凡夫境界,我没有办法解脱开,我还是我,原因何在?没有证果!求果可难了,比如前五识,眼识怎么转?不管你修道家、天台宗、止观、净土……哪一宗哪一派,都有个共同现象,大家打起坐来,闭眼垂帘,半开半闭,看见了吗?老实讲都看见,迷迷茫茫看见前面一点点,张开眼睛更看见。虽然闭眼坐了两个钟头,在里面看了两个钟头,我和诸位一样都有这个经验。

所以,心理意识上尽管清明,前五识的眼识转不了。耳朵也一样,虽然两条腿可以盘四个钟头,人来人往听见没有?当然听见,不过没管而已!如果有骂你,少骂两句,你有点修养,马马虎虎可以不理。若是大骂你一顿,老子不坐了,先打一架再说,你还是听见,耳识转不了。鼻识更转不了,呼吸照样呼呀吸的。舌识也没有转,嘴里口水有点甜甜的、口水太多了。身识更厉害了,腰酸背痛,两腿发麻。没错!你意识清明,清明了两个钟头,前五识可受罪啊!这五位兄弟陪你痛苦了两个钟头。大家用功是不是这样?这是良心话,一点也不假。什么道理呢?你想把五识都转得了话,非要证果不可!所以叫做“五八果上圆”。

那么,了解这个理论,大家回去可以安心念佛打坐了。等到因位转了,因就是累积,所有的果都从因位上慢慢来,这个就没有办法了,非要时间不可。教理告诉我们,一个凡夫从初修到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不过,禅宗讲“即生成就”,密宗讲“即身成就”。禅宗、密宗注重因上转到果上,是不是也有劫数的问题呢?有!大家研究经典不要被瞒过去,它不叫“三大阿僧祇劫”,叫“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到不行,时间因缘到了就成就了。

我们了解了“五八果上圆”的道理,那么由因位转到果位的过程中间修持需要什么呢?需要各种方便般若对治的方法。各种对治的修法极重要。比如在座有很多人都有经验,偶然用功到心境清净,瞎猫撞到死老鼠!很高兴。一下座,这一下死老鼠吃光了,第二回腿一盘,再也不会有那个清净。什么理由,知道吗?你们都不在这些地方研究,这就要研究经教懂得方便般若。

意识在清净面停留一段时间,唯识有一句话讲得很清楚:“境风起识浪”。什么道理?不要忘了!虽然心境偶然到达意识清净面,你前五识四大业力的肉体整个没有转耶!没有转,静极了气动,气动就是风动,境风一起,识浪变了,一点都不稀奇。所以有许多同学报告,上一堂坐得好,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明极了!我问下一堂呢?没有了!当然没有了,当你碰到清明时,你要知道,下一个境界来的是识浪动,精神更健旺,妄念刹不住、停不掉。这个时候,境风起了,识浪动了。所以禅宗临济祖师就叫我们认得真主人,为什么?前五识生理功能爆发的气动是“宾”,主人退回,请客人当几天家,不过主人要看着,否则随便招房客进来,算不定连房子都被拆掉了。主人退开,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它,动极必静,下一个境界就来了。这些道理都是方便。

学佛用功并不难,还是明理难!真明了理,智慧明了,每个境界来,你自己认识得很清楚,就怕你不认识,被客作主。你把理认清楚了,不断在进步。所以古人说,修道不怕魔障,经过一番魔障,增加一分道力,道理在此。

整理自《南老师讲宗镜录》

--------------

六祖他老人家用两句简单扼要的话把唯识修持的道理说明了,“六七因上转”,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观也好,第六意识清净了,第七识跟着转,初悟道得一个清净法身的境界,现清净法身容易。“五八果上圆”,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前五识才能转,很难哦!我们要知道,“六七因上转”——第六识、第七识在因上可以把它空了,譬如说我们现在修,把第六识念头空了并不难,但是不要认为这样是得道了,这是因;“五八果上圆”,把前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转了那得证果、证道了。换句话说,我们修道几十年,身体的障碍你始终转不了,因为你根本没有证果啊!证果谈何容易!不要认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里干什么?几十年造的是无记业,这有什么用!

整理自《南老师讲唯识与中观》

--------------

学唯识要知道,六祖也讲过: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六七识容易转,念头一空,三际托空,第六识转成现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进步,第七识也可以空掉,这容易,是在因位上转的。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萨,果上就难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包括了这个肉体;第八阿赖耶识除了包括肉体外,也包括了整个物质世界。五八要果上圆,要证到了果位才能转,谈何容易!要修就修个全的,修一半只好来生再来,如果来得及,最好这一生完成了它。

《如何修证佛法》

转自《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有一位朋友来谈,他什么都不要,现在住在山上,最喜欢他那个茅蓬,那个清风明月。我说:你真了不起,快要证道了,当心啊!还要被老鼠咬。贪一个茅蓬也是贪,真修行是修这个,不要以为打坐气脉通了,眼睛放光,以为那个是道,那个不是的!道在心念!在这个“思”念里头,这个东西叫思惑,在思想观念里头,这一点解不开是不行的。

知识份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哪一点不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有人自认不贪,什么都不要,年纪大了,功名富贵看通了。信不信?真来个功名富贵摆在他前面,他照样的去了。

再说“瞋”,瞋心瞋念,大家以为自己都没有,脾气大,当然是瞋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说什么都不会生气,就是爱干净,看到不干净受不了,也是瞋,一念的瞋就是厌恶。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的再好,如果这个思惑,这个心理行为一点没有转变,免谈学佛。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参禅的、密宗的,随便你什么宗,你说天宗都没有用,必须要断这个思惑。

“痴”就更不要说了,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个人都痴。我有两个好朋友,交往二十多年,都跟我在一起学佛。我告诉他说你差不多了,儿女都出国得博士了,也都结婚了,不过么,我对这位朋友太太讲,将来生了孙子你又去忙了。她说不会不会,老师啊!那个时候一定完全跟你学佛了。结果呢!两老在家里没有事,唉呀!把外孙从美国接过来玩玩吧!照样痴起来。这还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所以贪瞋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我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至于阿Q精神,没有办法跟人家打,不要紧,自认还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

“疑”就更难了,佛学再研究下来,了解人性,人根本不会相信别人,因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对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说,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么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萨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说他相信了没有?拜下去以后,心想,唉!不晓得灵不灵!都在疑。没有一个会真正绝对信的人。

所以贪、瞋、痴、慢、疑这五样,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不能解脱。学佛是求解脱,能解脱一样已经是了不起了,五样都能解脱了,才能够证到四果罗汉。

《金刚经说什么》

---------------

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贪、瞋、痴、慢、疑都是与生俱来的。

贪、瞋、痴,大家都听得很多了。贪,三毒之一,如果一个人说他能万缘放下,只喜欢清净,那也是贪喔!贪恋清净也是贪,贪恋空也是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连空也要彻底毕竟空。清净与空还要放下,否则虽然放下万缘,住在清净、空的境界上,也算贪恋。

大家喜欢打坐,修清净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贪图定的境界,则是犯了菩萨戒。为什么呢?因为贪恋禅定境界不会起慈悲心,不会牺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此犯菩萨戒。

瞋的心理行为有很多,微细的较难察觉。例如我们偶而有一点不高兴的心理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在修行来讲,对人对事有一点不高兴,就已经犯了瞋戒。譬如一个好人讨厌一个坏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嘛!然而这个起厌恶的心,就是瞋恨心。这在人道行为来看,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过错,因为不高兴的心理绝对是厌恶的、瞋恨的。

但是在菩萨道看这个坏人,却是怜悯的、慈悲的,等于我们看到自己最疼爱的儿女做坏事一样,虽然也愤怒,也打骂,然而当父母打孩子,往往一边打,一边流眼泪,那等于是菩萨的行为,内心没有真正的瞋恨。如果没有这种父母的心肠则不然,是非太明,善恶太清,已经是瞋心的种性。

痴,那更多了。总而言之,在没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佛以前,乃至于在菩萨地都是痴,都没有到达究竟。

有些人学问好,尤其是学佛的人,研究过经律论,也了解佛经,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增上慢。慢,慢是什么呢?慢就是我,我们常听见别人讲口头禅,或听到街上发脾气的人骂一句“格老子”,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觉的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个绝对自卑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为什么傲慢?因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与自傲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同样一个东西。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会傲慢,那是非常平实自在。

众生的我慢与生俱来,一个人如果能去掉慢心,那就快要修到“无我”了!从心理学的观点可以看出,我慢特别高的人,所做的事情都古里古怪,由于傲慢的变态心理,在某一方面就显现出来了。一个怕羞的小孩,看到人就躲,是不是窝囊?根本不是,他表面上怕羞,内心却非常傲慢。

还有疑,多疑,对任何事、任何人,尤其对修持信不过。贪瞋痴慢疑是众生的劣根性,不容易去掉。慢与疑包含在贪瞋痴中,痴是没有智慧。在修持上慢与疑比较容易看到,比较容易了解,因此通常只提贪瞋痴,比较少提及慢、疑。

《药师经的济世观》

--------------

我们人的生命来源,讲起来很深奥,简单现实来讲,是每个人自己个性与行为带来的。佛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带来的个性都有六个要点,贪、瞋、痴、慢、疑、恶见。任何一个生命,不管多麼伟大、有学问的人,都有这六个特点的。

贪,人有贪心,当母亲怀孕的时候,你这个灵魂一入胎,已经有贪心了,在娘胎里,吸收了母亲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要母亲提供一切东西让自己成长,这是基本的贪心。一个婴儿生来,你不给他吃,不给他奶喝,他会哭的,贪嘛,占有心,都要抓来给自己,因为天生有个“我”。这个“我”的毛病就包括了贪、瞋、痴、慢、疑、恶见的成份在内。佛说了这个大原则,这就是人自己心里头坏的一面。

瞋呢?我们心理上,凡是不喜欢的、讨厌的,就会想把它丢开;婴儿也一样,不喜欢看的人,看到就会哭。瞋恨、埋怨、讨厌,这都属於瞋的心理。

痴,没有智慧。譬如从小读书,老师教的功课看不懂,学也学不会,乃至听了课记不住,考试成绩差,没有记忆力,因为脑子不灵光、混乱又容易痴迷。中国这个“痴”字怎麼写呢?是“疒”旁,是一种毛病,人脑筋不健全这个病,“疒”里头一个多疑的疑叫痴,这是繁体字古写。那麼后来有了俗体字,疒里头一个知道的知,叫痴,就是无知,自己的智慧有了病态,不知道,心不专一,不冷静,就是痴迷。

什麼叫慢?任何一个最笨、最没有学问、最没有出息的人,还是自觉我是第一。有时候功课比不上人家,过后一想,格老子我运动还是比他好一点。或说世界上哪一个人长得最漂亮?每个人不管怎麼丑,镜子里看看自己,越看越漂亮,仍觉得蛮可爱的,这是我慢。人人天生有个“我”,如果有了学问,就更傲慢了,叫增上慢。譬如年纪大的人说:你们年轻人懂什麼?我活了几十岁还不及你啊?这就是老年人的增上慢。有声望,有地位,有两个钱,我慢就越厉害。慢比骄傲还讨厌,骄傲的心理是痴慢的结合(贪爱一分),是人生命的病态。

疑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任何人,更不信任任何事,永远在怀疑中。生命就在怀疑中,我究竟活到多少岁会死啊?明天怎麼样?后天又怎麼样?随时每分每秒都在疑。

恶见就是不正确的见解认知。要掌握正确的认知很难很难,我们绝大部份的认知都是错误颠倒、不合事实的。

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心性带来的缺点,人人具备,能把这几样改正好了,才是教育文化的重点。可是现在的教育文化呢?越来越乱。

我经常说笑,问说现在有没有个皇帝啊?有啊!就是钱,大家都向钱看。自己生个孩子,就教导孩子将来要拚命赚钱。像这样追求某个东西,也是恶见,一切恶法都是这样来的。

这些缺点毛病,既然是人性本身带来的,就要用修行来改正。什麼叫修行?自己用智慧、学问、修养,改正了贪、瞋、痴、慢、疑,以及不正确的观念,这就是修行之路,并不是求佛菩萨、上帝、鬼神来帮忙。

最近跟着李晓东老师学习《大学心法》,因此开始每日打坐。于是翠玲师兄就借给我了这本书——南环谨的《静坐与修道》,原名似乎很高大上——《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而且翠玲美其名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果真一周时间就读完。当然,书也很薄。

这本书让我厘清了三个问题。

南怀瑾打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比方。

譬如有一只中空的皮袋或皮球,你把空气打进去?希望这股气只停留在皮袋或皮球的某一处,你能做到吗? 显然不可能。

人体就如一只中空的皮袋或皮球。气机类型是,无一处不在流动或者想让气机只停留在体内某一部分,除非是生理机能有障碍或者生了重病,否则绝不可能。

而有人可以做到,不过是心理意识的错觉,是因为心理意识专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是神经,肌肉,血液都会随着意识的集中而发生作用,并非有一股气随着意识凝结成一块,乖乖的待在那里不动。

静坐有所谓七支坐法,即肢体的7种要点:

一是双足跏跌(单盘双盘都可以)。二是两手结三昧印,拇指轻抵。三是脊梁直竖。四是两肩平稳。五是头正颚收。六是舌底上颚。7是两眼半敛(或微闭)。

另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一是面带微笑。二是天气凉时把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即使热天也不可使膝盖裸露。三是臀部可垫高两三寸,以免重心后移。

这些打坐要点,也和晓东老师的要求大致相同。

静坐之后呢,可能会有很多反应。

首先是腿部的反应。

比如盘坐时,腿或酸或胀或麻或痛,都是正常。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反应的时候。

包括我自己也有感觉盘坐时疼痛难忍,但忍一忍之后,不再盘坐时,双腿反而觉得特别舒服。并且下次盘坐时反而能盘坐得更久。

其次是身体其他部分的反应。

比如身体一些部位发现麻,酸和疼痛,如同生病的感觉。南怀瑾老师说,这不是静坐出了毛病,因为静坐只是休息方式之一,一个人和动物绝不会因为休息而产生毛病。

其实证明自己生理上已经有了潜伏性的疾病的反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之前你还不知道自己身体已经有病,而且自己能够感觉到有病痛,正是在自我治疗。

比如我自己静坐时也发现脸部发麻,特别是左脸。晓东老师就告诉我,以后有可能就是半身不遂。所以,要注意不熬夜,并且控制情绪。也正是因为打坐才能早发现,并且自我疗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这本书,更加坚定静坐的决心。静坐是修身,也是修心。不求静坐能长生不老,但求能修一个强健的身体,修一颗平静慈悲之心,吾愿足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843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16
下一篇2024-0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