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明河
近期,警惕人工智能的文章和报道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宣称“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增强,强人工智能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出现,给人类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观点深入人心,很多人甚至心生恐惧,担忧起了自己的未来。
人工智能真的会对人类产生如此大的威胁吗?
困难重重
对于人工智能这个过于庞大的概念,我们将它区分成弱人工智能(weak AI,或Narrow AI)和强人工智能(Strong AI或General AI)。
弱人工智能是处理特定问题的人工智能,AlphaGo就是一个专门下围棋的弱人工智能,iPhone里的Siri是一个专门语音识别的人工智能,Google的搜索框里也藏着一个专门提供搜索建议的人工智能——多亏了如今盛极一时的“人工神经网络”,我们已经愉快地发现,弱人工智能表现得非常出色,在某些时候真的比人类还要高效。
与之对应的,强人工智能模拟了完整的人类心智,我们通常会用能否通过“图灵测试”看作强人工智能的判断标准,但这样的人工智能直到今天仍未实现。另外,我们还进一步遐想了“超人工智能”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比人还睿智的人工智能,也就是科幻艺术和大众媒体中最担心的那种情形——但在人工智能的实践上,我们恐怕要说这更接近盲目乐观,追求的强人工智能的征途绝不像一些未来展望者那样,近在咫尺,迫在眉睫,数不清的艰难问题还等着我们攻克。
我们遭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细胞虽小,却异常复杂,神经元尤其如此。在最微小的尺度上,一个神经元有成千上万个突触与其它细胞连接,释放或接受神经递质,识别数百种独立的活动,随后发出高速传导的神经兴奋,在整个大脑内激起复杂而不确定的反馈,有些突触还可以直接向脑脊液中释放递质和激素,在全身范围内引发更大尺度的反应——时至今日,人类发现细胞已近400年,即便动用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只是静态地构建出了一个突触的微观结构,真要模拟它完整的活动还无能为力——而人脑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
当然,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处也的确有了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比如为人称道的,我们标记了隐杆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302个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大约在2014构建了一个“开放蠕虫”的项目,试图用计算机模拟出一个等效于实体的虚拟线虫——但这个项目才刚刚起步,尚未收获成果,而且这个研究对象也是出奇的简单:它雌雄同体,全身固定有959个细胞,每个细胞的行为都专一且固定,神经活动非常单调,我们因此得以详细地观察它,用现在的手段模拟它们。
但是如果因为这一点星光就以为破晓来临,以为秀丽线虫的神经节与人类的大脑只是神经元的数目有所差异,只要计算速度够快就能实现质的飞跃——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我们还会遇到动力学参数的壁垒。
如我们提醒过的,以现在的技术,我们还不能模拟神经元的完整活动,让它们在虚拟世界里自主地运动起来。只是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线虫神经的连接方式,就能人为地给这些连接赋予动力学的参数,让这些虚拟神经元活动起来,逼真地模拟一条线虫。就像做题虽然不会,但是拿着答案倒推,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我们称这种做法是自底向上。
然而在目前阶段,不但我们还是个相当差的学生,离开了答案就寸步难行;而且我们遇到的问题也是空前的难题,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
线虫的神经与人类的大脑,就像口中呼气和超级台风,它们之间绝不只是数量的差异。当基本单元通过种种联系形成复杂的系统,就会在更大的尺度上展现出新的结构。我们很早就对小尺度上的流体运动有了清晰的认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从中推导出台风的运动规律。
首先的,线虫的个体差异极小,不同个体的细胞排列方式完全一样,所以作为一种全身透明的实验动物,我们很早就弄清楚了它们神经连接的方式。但人脑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拥有数量巨大的神经元,个体差异很大,而且可塑性极强,这令每个人大脑内的神经元连接方式都不一样——换句话说,一个具体的神经元怎样连接不重要,重要的是数量巨大的神经元如何组织成一个复杂的机体。
然而1个神经元、10个神经元、100个神经元、1000个神经元……每增加一个数量级,神经元的活动都会涌现出新的运动规律,从最小层面上神经元处理兴奋的方式,到不同递质的通路的组合方式,到处理不同信息的细胞构成功能模块,到大脑中不同功能区域的协作方式,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虽然这些动力学的研究也正在热火朝天的研究中,但这样的研究不可能达到“指数上升”的速度,我们重建人脑的进程也就不能达到指数上升的速度。
所以先不论计算机科学能否一马平川地进步下去,即便计算机运算速度真的能指数上升,也无法在可以预见迅速地模拟出一个人脑: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臻于高度成熟之前,大脑永远是一个黑盒子,我们要想知道大脑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在不同层面各自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还困难重重。而且更加现实的情况是,随着我们对人脑的认识逐渐扩大,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
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然而糟糕的是,真正的难题还在前方虎视眈眈——我们需要新的计算机原理。
必须意识到,在能否实现“智力”这个巨大的问题上,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并不是决定性的。以当今的动物界而论,非洲象、长肢领航鲸,它们的大脑都比人的更重,神经元的数量也更多,为何偏偏缺乏智力?在相同的解剖基础上尚且如此,原理完全不同的电路元件,又该如何?
电路元件以金属和半导体为元件,获得了接近光速的信号传递速度,这比起神经元的冲动的确快多了,但也单调多了。电路元件的任何一次反应都只能得到固定的结果,只能在和、或、且的基础上展开一阶逻辑演算,今天,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一切计算机程序,都是不同复杂程度的一阶逻辑演算。
“一阶逻辑”已经非常强大,给今天的人类带来了整个21世纪的信息时代,但它只能从几个初始数据开始,根据预存的指令步步推导,绝不越雷池一步。这给计算机带来了那种可贵的可靠性,但也令它失去了更可贵的抽象、推理、创造——我们必须能够定义谓词的二阶和高阶逻辑。
举个例子,面对“a+b”这样的命令,计算机只会按照加法的规则,把a和b加起来,但是对于具有二阶逻辑的人,我们还会思考加法的意义,询问“加法是怎样一种运算?”,接着,我们还会能在三阶逻辑中思考“运算”的意义,询问“怎样规定一类运算?”,进一步的,我们又会在四阶逻辑中思考“规定”的意义,询问“数学上什么样的行为称得上规定?”。
这样的追问可以无穷地回溯下去,理论上,人类的思维可以实现“无穷高阶逻辑”,我们已经在整个哲学史上持续不断地展现了这种能力。对于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个计算机无论如何做不到的思维游戏:随便思考一件事,然后思考“我正在思考这件事”,然后思考“我正在思考‘我正在思考这件事’”,然后思考‘我正在思考“我正在思考‘我正在思考这件事’”’……虽然很费脑子,但我们在理论上也可以无穷地递归下去。
是的,如今所有的计算机都是一阶逻辑,或许在某些实验室里还有二阶逻辑的尝试,但无论怎样,高阶逻辑问题不能规约成低阶逻辑——我们绝不能用加法本身说明什么是加法,这就好像在电视机上做电视机的广告。
也就是说,我们即便动用了空前的计算能力,以不可思议的工作量找到了大脑中的每一个参数,但只要计算机原理不变,就是在用低阶逻辑模拟高阶逻辑——这在数学上不可能,程序员们会发现某些关键的参数无法定义,那个辛苦模拟出来的大脑仍然是个弱人工智能。
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即便在另外一些规划中的道路上,用进化算法也好,用其它方式建模也好,它都会横亘在我们的前途中。我们需要一种革命性的计算机,能够实现高阶逻辑的演算,但是在所有已知的事物中,就只有大脑能做到这件事,这就带来一种新的困境:要模拟大脑需要新的计算机,要研究新的计算机就要深入了解大脑。这当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好像制造新的机器需要新的材料,合成新的材料需要新的机器,我们在科技进步史上已经邂逅了无数次,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会败给这一次,但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这将是一条漫长的路。
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会接踵而至,人工智能作为这时代最复杂的应用科学,没有理由认为我们能以逸待劳地只凭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就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更何况退一万步,我们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要面对。
伦理障碍
对与任何革命性的新技术,伦理都是最现实的问题,我们此前目睹了避孕措施对伦理的冲击,就以为伦理在技术面前不堪一击,这就未免太低估了伦理的力量,像“知情权”这样毫无意义的概念被煽动家利用起来蛊惑人心,都可以在食品安全领域掀起巨大的波澜,那么从今天开始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对人工智能的担忧积累起来,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都会形成强大的伦理氛围,阻遏强人工智能的研究。
先不论“人工智能灭绝人类”这样惊悚的事情,就以最现实的问题来说,公众一定会关心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情感,是不是有了心脏的铁皮人,然而这却是强人工智能的定义中不曾提及的问题。
与其它意识活动不同,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是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协调群体关系时的进化产物,并非智力的必需品。一个强人工智能未必真的具备这些特质,但他一定可以理解这种行为:想象成一个人先天性地没有任何感情,但以细致的观察和精湛的模仿成为了一个无可挑剔的表演家,在舞台上无论是哭是笑,心中都绝无一丝涟漪,犹如用肢体和表情肌完成了最复杂的体操——这大约就是**《机械姬》中的情形。
长期以来,感情被认为是自由意志最关键的特质,所以我们不得不想象在那样的未来,分辨强人工智能是真的拥有感情还是在逢场作戏,抑或这两种情况并没有区别,都将会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重大的课题,也是人类面对自己时最深刻的拷问——无论哪一种结局成真,都意味着一个旧伦理的世界不复存在:我们要不要承认它是一个人?进一步的,“他”是否适用实体法,可以拥有最基本的人权?我们还能不能把“他”囚禁在实验室里?
我们接着就会设想,强人工智能如何利用自己的感情获取人类的信任,争取平等的对待,争取公民权的运动。强人工智能的感情或许只是一层伪装,但人类心底那种与生俱来的同情和善良却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在这样的未来图景之下,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几乎必然招致严格的限制,就像我们如今对待克隆技术时的做法:我们在上个世纪就掌握了克隆哺乳动物的技巧,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这个世界上都不会有克隆人降世。
或者更武断地说,无论技术是否成熟,我们都不会允许一个拥有完全心智的强人工智能轻易问世,我们可能会在全球最重要的实验室里有限额地研发几个被严重削弱的强人工智能,成为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珍惜样本,如果要想象强人工智能诞生在民用领域,就像《机械公敌》或者《西部世界》那样,就未免不切实际了。
最后,我们要再次反省一下预测未来这件事:一个平静的社会大概激不起人们什么兴趣,所以我们总是在变革的浪潮中“高瞻远瞩”,但是我们忘了,科学革命或许加快了人类探索和改变世界的速度,但人类的认知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旁观者赞美收获时的成就,却很少理会耕耘时的艰辛,盲目乐观是他们永远无法摆脱的缺陷。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1
开学第一课一般都是看的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专题是中华骄傲。那么这个就可以写的太多了。
开学第一课里面主要让我们学习中华传统的美德,琴棋书画,可写汉字的奇妙,每一个汉字中都有来历。什么钢琴,武术……等等,主要让我们学习要有一个坚持努力的精神,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这些中华特色的美德和代表物品都是有很多可以写的。
比如中华武术,可以从太极、易经等等开始写,也可以单独写太极。
太极其实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和融合了中华魅力。太极是具有道家思想意义的,是道家赋予它文化魅力。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最早是在易经里面,文王的八卦,也是太极的文化渊源。太极以柔克刚,虽然在现在已经没有了比武的意义,但是可以强健体魄。太极有太极剑、太极拳,融化贯通,吸百家之长合为一体。还向大自然借鉴和学习,比如白鹤亮翅的太极二十四式,就是借鉴的大自然的鹤。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武术像中国的太极一样,还有自己文化魅力的,所以可以写的有很多。
还有琴,琴的典故太多了,伯牙子琪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还有嵇康的广陵散,都是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赋予了琴独特的魅力。没有这四五千年的文化魅力,琴棋书画是没有这么吸引人的。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2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第二讲是“礼”,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做一名文明有礼的好少年。
礼包括了修养和品德,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的。
古人有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意思是:礼的作用,是处事和谐为贵。古代先王治国之道,也以次为美好,大小事情都遵循礼而行之。但也有行不通的地方,那就是只知道和谐可贵而一味追求和谐,却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亦不可行啊。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意为:林放请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呀!在礼仪上,与其奢侈,宁可俭朴;在丧事上,与其樊如,宁可悲痛。”
但如果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认真地去观察人们的举动,我们会发现,一些行为非常不文明的行为经常出现,比如:随地吐痰、从高空扔垃圾下来、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或吵架,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最看不过的就是,在公交车上,一些青年与年幼的小孩,孕妇或年长的老人为座位而争吵,看到这些,你是否会感到非常的悲愤,在公交车上,为小孩、孕妇和老人让座,是一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行为,很显然这些青年没多大的修养,而且品德败坏,但我觉得很奇怪,在公交车上的其它乘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能出来说一句公道的话呢?是不敢还是不想,不知道,不清楚也不明白。
中国的礼仪是世界闻名的,但现在为什么会发展到这种地步,是因为现在人民的生活富裕的关系吗?还是因为中国已经开始腐败了?还是……
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思考和去反思。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3这一刻,我等了很久。当《开学第一课》的美体字在电视屏幕上闪动时,我的心情激动万分,心想:“这一场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的节目终于要开始了!”
熟悉的上课铃打响了!三位主持人一边微笑着向大家问好一边宣布节目开始。首先上场的是歌星韩庚,他的歌声不落窠臼,令人印象深刻。第二个上场的是“神九”上的女航天员刘洋,她向诉说了在太空中的感想:“地球在太空看是多么的美丽,它如一叶蓝黄相间的置身于辽阔宇宙中的扁舟,散发着迷人的色彩。他是孕育我们的星球,也是我们唯一的家”
我在短片中看到了姚明,这位身高2米26的巨人呼吁我们保护野生动物。在短片中,我看到了健壮的狮子、巨大的犀牛、矫健的猎豹、敏捷的斑马。这些迷人的精灵正在慢慢灭绝,我们应该好好保护他们。
令我吃惊不已的还有音乐天才刘大成,他给我们表演了吹水管、注射器、花生壳、梳子等等。他的表演让大家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好想悟出了些什么:一个封闭的物体,在上面钻几个空,使里面气流贯通,就能使其发出声音!
出乎我意料的是上的游泳冠军焦刘洋和叶诗文也来到了!她们俩每次训练都要在游泳池里游8000到10000米!我彻底震撼了,奥运冠军每天都要进行如此艰苦的训练,这得多辛苦啊,他们居然把这都当成了家常便饭!叶诗文说她有时会在游泳池里哭,但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听到了这些,我陷入了沉思:“如果让我来,我能有这种坚持到底的毅力吗?我能否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
神九上天、“蛟龙”下海,这是探索美;野生动物们的多样性则代表着生物美;大成用奇特的`“乐器”吹出美妙音乐,这则是音乐美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一颗会发现的心。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4昨晚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这个,重点是”英雄不朽“,节目令我印象很深刻,主要讲了四堂课:爱国、自强、勇敢、团结。还请了许多亲临现场的老爷爷及老奶奶们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真实的情节,我听得是津津有味,可感兴趣了呢。
这个节目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课”勇敢“,讲的是革命小英雄王二小以及和他一样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我很感慨小英雄为救党及村民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我非常敬佩他。这一课还讲了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正好开学前,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念馆,看着节目我回味着在那儿所看到的场景,明白了为何一个母亲已经死了,那个小孩还要扒在他妈妈的身上喝奶,原来是这个伟大的母亲在被人残忍的杀害那一刻将最后一口奶水喂给了她的孩子,我看得流了泪,让我明白了当时日本人的残酷,那些被杀害的30多万人民呀,不管老的多老,小的多小,都被杀害了,尽管还有一些人幸运地活了下来,可那并不是日本人放过了他们,而是有一个叫贝拉的救了他们,所以我很感激这个美国人,谢谢你,谢谢你救了他们!
《开学第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国家,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5今天观看了《开学第一课》,成龙为大家讲述了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个人和家国梦想的经历,用亲身经历告诉广大青少年迎接未来要永不言弃,坚持奋斗,勇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理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梦想是前进的动力,有梦想、有追求的国家是伟大的。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著名的广告词:“中国梦”、“梦之蓝”,那蓝色的中国梦,蓝得深沉而不苍茫。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而青春,却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最容易消逝的一段时光。我相信:夜空中的流星虽然短暂,但是它划破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年轻的新中国、中国的青春是这么美好,青春年华的梦想更是泛着灿烂的光芒!
放眼未来。我希望,十里荷塘、十里果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到处飘着瓜果的芳香。美妙年轻的歌曲,已经恬静了人们的心房,已经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现在及未来的社会安详和谐,人们安康乐业!
青春飞扬,承载着梦想的航舫。青春是活力的象征,是奋斗的代名词。青少年怀着祖国强大的梦想,活力四射、朝气蓬勃!所以说,青少年作为祖国下一代的主力军,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不可懈怠的责任。青少年若能把握时间,拥有振兴中国的梦想,一定能为今后中华民族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
实现民族振兴、祖国强大,是世代中华儿女的梦想,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我希望,这个梦想能在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身上继续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的梦中国青少年的梦!中国梦!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6学校要求今晚八点准时收看〈开学第一课〉,七点半我就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节目开始,等呀等,节目终于到了,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大珍珠和他的父王,大珍珠从小就被查出有一种病,叫重度感统失调症,就连说一个英语单词We花很长时间都学不会。夜里,父王也常常问自己,我怎么就不能教好他呢?一天父王打听到,骑自行车可以保持平衡性,我们也试试,有一天,大珍珠转过头对父王说:这是不是传说中的魔鬼训练呀!父王笑了笑。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了,突然有一天,大珍珠可以独自骑那么一小段了,父王高兴的哭了,大声地叫着自己的儿子。
还有福利院的小女孩们,她们跟我们差不多大,却要遭遇着没有爸爸爱没有妈妈疼的痛苦。
我收获了很多。同时,我知道爸爸妈妈很辛苦,要多孝敬爸爸妈妈。既然我们有缘相遇,你们会牵着我的手一起长大,我也会搀扶着你们一起慢慢变老。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7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为了梦想就一定要有所付出,梦想是让人坚持下来的动力。
廖智姐姐曾在一次大地震中失去了双腿,于是,一个舞者的梦想便破碎了,但她并没有放弃,反而在家中不停地练习跳舞,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居然能走了,还能跳了……这件事情说明只要坚持,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我以前没有过梦想,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梦想。一次,到妹妹家玩,我拿起一个愿望瓶,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东西?”“这个是愿望瓶。”妹妹回答道。“姐姐,你有什么梦想啊?”妹妹又问。“我啊,哪来什么梦想?”我漫不经心道。回到家后,躺在床上,我不禁想起了妹妹问我的问题,自言自语道:“我的梦想……”直到五年级,我才有了目标——
一天我被妈妈拉到楼下新开的培训班里,妈妈在前台询问事情,而我则是在培训班里随便走走,不知不觉来到了书法教室,只见一位老师双目炯炯有神,全部精力凝集在笔尖上,他挥毫泼墨,沙沙沙,几行草书,龙飞凤舞地出现在宣纸上。这几个字写得纵横驰骋,跌宕起伏,给人以龙腾云间变化无穷之感。望着老师写的一手好字,我暗下决心:好好练习书法,一定要超过他!我走出房间,到前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学毛笔字。”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写字时,我端详着手中的字帖,感觉上面的范字像龙跃,像鹰博,像苍石,更像一股清泉,仿佛从石缝间直流下来。写毛笔字也是有技巧的,位置要找对,粗细要控制好等等,我严格按老师的教导去做,逐渐找到了快乐。
成为书法大师,这就是我的梦想,今天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特别受启发,我会像廖智姐姐那样,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下去的。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8昨日下午第五节,我们班到五楼观看了《开学第一课》的录像,看后,我明白了知识守护生命的道理。
录像开始了,我津津有味地观看着,第一节课是《潜能》。这一节课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潜能是在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能量,需要发现,需要挖掘,但更需要进行科学的训练。5月12日,桑枣中学的学生们正在专心地上着课,突然,传来了一阵山崩地裂的响声,地震来了,桑枣中学的同学们立即按照老师说的话做,持续安静,有次序地迅速地往操场跑,因为桑枣中学每一学期都举行了逃生演练,最终全校2200名学生只用了一分三十六秒的时间全部逃出了摇晃得十分厉害的教学楼,创造了一个奇迹。由此我明白了,只要我们多懂得一些自救知识,在危险中就会多一份逃生的期望。所以我们要多长一些知识。
第二节课是《坚持》。这节课让我明白了,我们不仅仅要发现、挖掘自我的潜能,还要有坚持的精神。录像中一个叫李中俊的小女孩,在上学的道路上,不慎掉进了40多米深的天坑里,她昏迷了三天三夜,醒来时饿又冷,想起家人让自我带的食物。他努力向上爬,每次只是爬了一米多,就重重的跌了下来。但最后她凭着自我的坚持,最后七天六夜后,她爬上了天坑,晕倒在同学的家门。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只要坚持,就必须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也要像这个小女孩学习,学习她那种坚持,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放下,不向困难低头。
经过了这节课,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这些道理将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终生受用。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9九月一日,又到一年开学季。只是今年较之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女儿已经迈入了小学的校门。感慨时光飞逝同时也希冀她拥有更好的未来。
第一次与女儿坐在一起观看《开学第一课》。之前对于这档节目并没有太多的了解,虽然从栏目名称便可对其内容略知一二,但实质上只有在看完以后才对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董卿和撒贝宁是两位深受广大观众们喜爱的主持人,一位知性大方,一位风趣幽默,主持风格轻松又不乏内涵,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开场节目是优质偶像吴磊的歌曲表演,果然青春洋溢,阳光活力。吴磊在新生代少年演员中很具有代表性,外型明朗,品学兼优,选择他作为开场嘉宾,应该很能体现目前中小学生榜样的力量。
特别喜欢他演唱的其中一句歌词:“这就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脑海里突然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颇有感触。时光荏苒,女儿现在的开学第一课,她准备好了吗?如同歌中所描述的那样:成长的路上,总有烦恼,与伙伴一起,一同拥抱,校园的花草,一起长高,开学第一课,用心起跑。
离开校园已经差不多十年之久了,此次透过《开学第一课》,重新对目前学校的教育指导方针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很受鼓舞和启发。
这一期节目的主题为:中华骄傲。来的很多嘉宾都让人印象深刻,通过他们根据自身经历所传递给我们信息,不由得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我们应该为文化传承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理查德说:汉字不仅是中国的汉字,也是全世界的汉字。非常感谢他为汉字所做出的贡献,作为父母,也希望尽自己的影响和力量,培养出更多的迪新。
武术表演《少年中国说》也很精彩,如同撒贝宁所说:每当看到这类节目,都会让人感觉热血沸腾!“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想我们每位家长,都应该拥有一些社会责任感的,与其抱怨社会发展的不足,不如实际行动起来,与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让我们未来的生活越变越好。
如果说吴京为孩子们展现了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柯洁教导了同学们与科技一同进步,那么郎朗、徐子航和机器人Teo则为我们展现了高科技与人合作的完美结合。
人工智能时代早已到来,现在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及环境也与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家长及孩子也应该与时俱进,将学习传统文化与高科技化结合在一起,激发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直觉得翻译和京剧都非一日之功可以练成,所以对翻译家许渊冲和京剧演员王佩瑜由衷钦佩。
翻译讲究信达雅,一般人做到“达”已非常不错,而许渊冲老先生毕生翻译诗词之雅,必定需要对翻译事业无比热爱和具有相当的耐心与素养。他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精神,做学问就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坚持下去。
米斯巴作为巴基斯坦第一位本土汉语教师,让大家看到了一位热爱汉语的老师对教育的付出,优秀的老师总是带给学生以启迪和智慧,引导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老师,真的是一个很辛苦也很伟大的职业。
《开学第一课》整个节目的观看过程中,有欢乐,有期待,有感动,有震撼。女儿也对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她说老师们都很亲切,感觉有些开心哦。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10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讲了中国的文化,以“中华骄傲”做主题。共分为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文以载道、棋以明智、丝绸新路,多角度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汉字。中国汉字发展到现在,有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慢慢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至今发现最早的是陶器文字,然后是甲骨文,再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九种字体。我们现在常用的是楷书,楷书写出来的字方方正正,横平竖直,让人一目了然。这也是中国汉字与世界文字不同的优点,也预示我们中国人,做人做事,堂堂正正!
节目中,主持人撒老师指着一个奇特的字问同学们甲骨文中是什么字?有同学说是“出”字,有同学说是“流”字,但都不对,我在想会不会是“川”字?最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宁先生告诉我们这是“天”字。王教授还现场给同学们讲解了“正”、“直”两个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汉字造字的意图告诉我们: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一笔一划中涵盖丰厚的历史底蕴,汉字带领我们感受过去,思考未来。它不仅是智慧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中不能缺失的根基。汉字记录着中国人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华精神价值的源头。
到了后面,大家看到了吴京。暑假有看**《战狼2》的相信都非常非常崇拜他吧!包括我自己也是。吴京说:真正的英雄不是想如何战胜别人,而是用这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吴京的千锤百炼、自强不息无不彰显着我国中华武术之精髓。
穿越五千年时光,走进中华文明的古老源头,领略民族自强的风采,品味字里行间的国家理想,开启黑白二子间蕴含的智慧。追根朔源,鉴古知今,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自豪感倍增!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11《开学第一课》里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人,付丽娟、郎朗、潘其华、郑亚波等等,这些人为梦想而努力的精神都值得我认真学习。
尤其是廖智老师,她是一名特别的舞蹈家,在一次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但她并没有绝望堕落,安上假肢继续她的舞蹈梦。她用了十几天学会了用假肢走路,再过十几天她会做一些舞蹈动作,再过一年、两年、五年,她可以跳舞、游泳甚至爬山了,你知道她是多么高兴吗?从不能下床到可以走路,到跳起优美的舞蹈,她经过了多少坚持,又是付出了多少努力啊!我从她的身上知道了,只要你为梦想多努力一点,梦想就会离你更近一点,只要你为梦想多付出一点,梦想离实现就会再进一步。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因为科学家能为国家作贡献,让国家富裕起来,让每个小孩都能上学,让每个人都能住上房子,让每个人都能好好地活着。虽然现在我无法实现这个梦想,但我会向廖智老师学习,为梦想不断坚持着、付出着,我相信终有一天我的梦想会实现!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12过去我总是认为长的漂亮就是美,可是看过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后我不在这么认为了,美是要发自心灵的,外表的美丽只是一个精雕的花瓶,只是用来观赏的,而内心的没才是有意义的,看过开学第一课后我发现其实美就在我身边。
美,在我身边。每天清晨,当我们迎着第一缕和风,感受着第一缕阳光,听着第一声鸟啼上学时,我们会看到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体会到了奉献之美;当我们经过公园,看到老人与猫狗共欢,与鸟儿共唱时,我们感受到和谐之美;当我们听说南方暴雪成灾,许多人们都无法回家团圆时,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纷纷自发地捐款、捐衣物、食品,当车子连夜赶到灾区,我们看到了灾民们带着幸福微笑的脸,此刻,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爱心之美;当“嫦娥一号”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飞天梦,飞往月球,并传回第一张我们自己的月球表面照片时,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告诉我们:这是梦想之美!当我们在残奥会上看到残疾人运动员在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时,我们也悟到了进取之美。
美,一直在我身边。祖国的锦绣河山,有着气魄之美;广袤无垠的大海,有着雄浑之美;星月苍穹,有着梦幻之美;鸟语花香,有着自然之美……当我们身处于如此美景之中,远离世俗喧嚣,心底也会油然而生一种淡然之美……
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善于观察,如果你信心品味,会发现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存在美,那就是自信之美。美,就在我身边;美,无处不在。
奥运会上,有一个特别的奥运冠军,就是帆船冠军徐莉佳。徐莉佳一眼弱视,一耳弱听,在视力和听力都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在我国弱势项目上取得突破,夺得中国帆船史上首枚金牌。
徐莉佳讲述,在她刚开始练帆船的时候,训练条件不是很好,连个像样的码头都没有,她需要自己拖着帆船入海。有一次,她被一个巨大的海浪卷入了海底,虽然练过6年的游泳,但是徐莉佳在那一刻还是觉得个人能力在大自然下显得无能为力。等她好不容易游到海面,发现他的帆船桅杆已经断裂,帆也撕破了。从此以后,帆船队规定,必须老队员带着小队员,男队员护送女队员。很多男队员明明只需要练半程的距离,却需要陪着女队员到了目的地才回去。“现在虽然条件好了,但是当时互助的一幕幕总在我心里。”
除了队员的帮助,她还感谢团队里的医生和厨师,他们总是把大家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我现在很快乐,我也希望把我的快乐都能传递出去。”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13九月四日的晚上,我看了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的节目分为“孝”“礼”、“爱”三个篇章,以“强”为尾声。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故事是一位叔叔改造了自己的摩托车,因为父亲晕车,不能坐车去旅行,所以趁着年迈的父亲腿脚还利索,用自己亲手改造的摩托车带着父亲去周游全国,让父亲的晚年过得开心愉快。从中我感受到了这位叔叔对父亲的一片孝心。第二个故事是一位著名的摇滚歌手——秦勇,因为他的儿子在四岁时查出有病,于是秦勇毅然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理想,在家照顾生病的儿子,陪着儿子快乐地一起长大。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长大了,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第二个篇章是“礼”。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应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第三个篇章是“爱”。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尾声是“强”。从武艺班孩子的精彩表演中,我感受到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是来自西藏的孤儿,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就练出了这样一身好本事,不知他们付出了多少汗水与泪水。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吗?
通过《开学第一课》的观看,我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父母的希望,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有孝心、有礼貌、有爱心、自强不息的人。长大了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父母!
观看CCTV《开学第一课》学习心得体会14愉快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开始了,吃过晚饭之后,我跟爸爸妈妈坐在客厅一守着。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今年也不例外。因为它陪伴了我很多年,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每一次都学到不少新的知识,所以,每一年九月一日我都非常期待,总会早早吃完晚饭,守在电视面前等着它开始。也正因为如此,爸爸妈妈都会夸我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三好学生。
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少年强,中国强,拉上爸妈跟我一起看,有时候我还会拉上比我的妹妹一起看,我会一边看一边跟她讲里面的人物,跟爸妈一起讨论我学到什么新的知识点等等。这个节日一直陪伴我从小学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停过,随后我会按照老师的要求,看完之后把自己的学到的东西记下来,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跟同学一起互相分享彼此的观后感心得。老师说这样的话,我们会记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刻,再往后的生活中不会轻易忘记在开学第一课里学过的内容。
另外对于我们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帮助,同时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学习他们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听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努力争取在未来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因此,我对于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都充满着很大的期待,因为我又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补充我的大脑知识量,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一个好学生,好孩子。这也是我从小到现在的梦想,希望我可以实早点实现。这是我的开学第一课观后感,那么你的呢?
;1988年——周汤豪,台湾男歌手,艺人。
1991年——湘程,90后新生代演员。
1992年——Charli XCX(夏洛特·艾玛·艾奇逊),英国女歌手。
1992年——王慧强,酷似六小龄童的美猴王特型演员。
1994年——唐渊渟,中国女子羽毛球运动员。
1997年——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世界围棋冠军,世界上最年轻的七冠王。
1998年——蔡徐坤,中国歌手,演员,音乐制作人。
1999年——李马克,韩国男子组合NCT成员。
扩展资料:
8月节日:
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贝宁独立日,瑞士国庆节。
8月5日;以色列国庆节。
8月6日:国际**节。
8月8日:中国全民健身日。
8月8日或9日:节气立秋。
8月8日:台湾男子节(又称作爸爸节,由于国语“八八”发音和“爸爸”相近)。
8月9日:新加坡国庆日。
8月15日:波兰圣母玛利亚节。
8月17日:印尼国庆日。
8月22日或23日:节气处暑。
8月31日;马来西亚国庆日。
-8月
-8月2日
作者:刘明河
近期,警惕人工智能的文章和报道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宣称“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增强,强人工智能将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出现,给人类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观点深入人心,很多人甚至心生恐惧,担忧起了自己的未来。
人工智能真的会对人类产生如此大的威胁吗?
困难重重
对于人工智能这个过于庞大的概念,我们将它区分成弱人工智能(weak AI,或Narrow AI)和强人工智能(Strong AI或General AI)。
弱人工智能是处理特定问题的人工智能,AlphaGo就是一个专门下围棋的弱人工智能,iPhone里的Siri是一个专门语音识别的人工智能,Google的搜索框里也藏着一个专门提供搜索建议的人工智能——多亏了如今盛极一时的“人工神经网络”,我们已经愉快地发现,弱人工智能表现得非常出色,在某些时候真的比人类还要高效。
与之对应的,强人工智能模拟了完整的人类心智,我们通常会用能否通过“图灵测试”看作强人工智能的判断标准,但这样的人工智能直到今天仍未实现。另外,我们还进一步遐想了“超人工智能”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比人还睿智的人工智能,也就是科幻艺术和大众媒体中最担心的那种情形——但在人工智能的实践上,我们恐怕要说这更接近盲目乐观,追求的强人工智能的征途绝不像一些未来展望者那样,近在咫尺,迫在眉睫,数不清的艰难问题还等着我们攻克。
我们遭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细胞虽小,却异常复杂,神经元尤其如此。在最微小的尺度上,一个神经元有成千上万个突触与其它细胞连接,释放或接受神经递质,识别数百种独立的活动,随后发出高速传导的神经兴奋,在整个大脑内激起复杂而不确定的反馈,有些突触还可以直接向脑脊液中释放递质和激素,在全身范围内引发更大尺度的反应——时至今日,人类发现细胞已近400年,即便动用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只是静态地构建出了一个突触的微观结构,真要模拟它完整的活动还无能为力——而人脑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
当然,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处也的确有了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比如为人称道的,我们标记了隐杆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302个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大约在2014构建了一个“开放蠕虫”的项目,试图用计算机模拟出一个等效于实体的虚拟线虫——但这个项目才刚刚起步,尚未收获成果,而且这个研究对象也是出奇的简单:它雌雄同体,全身固定有959个细胞,每个细胞的行为都专一且固定,神经活动非常单调,我们因此得以详细地观察它,用现在的手段模拟它们。
但是如果因为这一点星光就以为破晓来临,以为秀丽线虫的神经节与人类的大脑只是神经元的数目有所差异,只要计算速度够快就能实现质的飞跃——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我们还会遇到动力学参数的壁垒。
如我们提醒过的,以现在的技术,我们还不能模拟神经元的完整活动,让它们在虚拟世界里自主地运动起来。只是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线虫神经的连接方式,就能人为地给这些连接赋予动力学的参数,让这些虚拟神经元活动起来,逼真地模拟一条线虫。就像做题虽然不会,但是拿着答案倒推,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我们称这种做法是自底向上。
然而在目前阶段,不但我们还是个相当差的学生,离开了答案就寸步难行;而且我们遇到的问题也是空前的难题,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
线虫的神经与人类的大脑,就像口中呼气和超级台风,它们之间绝不只是数量的差异。当基本单元通过种种联系形成复杂的系统,就会在更大的尺度上展现出新的结构。我们很早就对小尺度上的流体运动有了清晰的认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从中推导出台风的运动规律。
首先的,线虫的个体差异极小,不同个体的细胞排列方式完全一样,所以作为一种全身透明的实验动物,我们很早就弄清楚了它们神经连接的方式。但人脑完全不是这样,我们拥有数量巨大的神经元,个体差异很大,而且可塑性极强,这令每个人大脑内的神经元连接方式都不一样——换句话说,一个具体的神经元怎样连接不重要,重要的是数量巨大的神经元如何组织成一个复杂的机体。
然而1个神经元、10个神经元、100个神经元、1000个神经元……每增加一个数量级,神经元的活动都会涌现出新的运动规律,从最小层面上神经元处理兴奋的方式,到不同递质的通路的组合方式,到处理不同信息的细胞构成功能模块,到大脑中不同功能区域的协作方式,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虽然这些动力学的研究也正在热火朝天的研究中,但这样的研究不可能达到“指数上升”的速度,我们重建人脑的进程也就不能达到指数上升的速度。
所以先不论计算机科学能否一马平川地进步下去,即便计算机运算速度真的能指数上升,也无法在可以预见迅速地模拟出一个人脑:在神经科学和脑科学臻于高度成熟之前,大脑永远是一个黑盒子,我们要想知道大脑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在不同层面各自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还困难重重。而且更加现实的情况是,随着我们对人脑的认识逐渐扩大,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
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然而糟糕的是,真正的难题还在前方虎视眈眈——我们需要新的计算机原理。
必须意识到,在能否实现“智力”这个巨大的问题上,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并不是决定性的。以当今的动物界而论,非洲象、长肢领航鲸,它们的大脑都比人的更重,神经元的数量也更多,为何偏偏缺乏智力?在相同的解剖基础上尚且如此,原理完全不同的电路元件,又该如何?
电路元件以金属和半导体为元件,获得了接近光速的信号传递速度,这比起神经元的冲动的确快多了,但也单调多了。电路元件的任何一次反应都只能得到固定的结果,只能在和、或、且的基础上展开一阶逻辑演算,今天,以及未来可以预见的一切计算机程序,都是不同复杂程度的一阶逻辑演算。
“一阶逻辑”已经非常强大,给今天的人类带来了整个21世纪的信息时代,但它只能从几个初始数据开始,根据预存的指令步步推导,绝不越雷池一步。这给计算机带来了那种可贵的可靠性,但也令它失去了更可贵的抽象、推理、创造——我们必须能够定义谓词的二阶和高阶逻辑。
举个例子,面对“a+b”这样的命令,计算机只会按照加法的规则,把a和b加起来,但是对于具有二阶逻辑的人,我们还会思考加法的意义,询问“加法是怎样一种运算?”,接着,我们还会能在三阶逻辑中思考“运算”的意义,询问“怎样规定一类运算?”,进一步的,我们又会在四阶逻辑中思考“规定”的意义,询问“数学上什么样的行为称得上规定?”。
这样的追问可以无穷地回溯下去,理论上,人类的思维可以实现“无穷高阶逻辑”,我们已经在整个哲学史上持续不断地展现了这种能力。对于普通人,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个计算机无论如何做不到的思维游戏:随便思考一件事,然后思考“我正在思考这件事”,然后思考“我正在思考‘我正在思考这件事’”,然后思考‘我正在思考“我正在思考‘我正在思考这件事’”’……虽然很费脑子,但我们在理论上也可以无穷地递归下去。
是的,如今所有的计算机都是一阶逻辑,或许在某些实验室里还有二阶逻辑的尝试,但无论怎样,高阶逻辑问题不能规约成低阶逻辑——我们绝不能用加法本身说明什么是加法,这就好像在电视机上做电视机的广告。
也就是说,我们即便动用了空前的计算能力,以不可思议的工作量找到了大脑中的每一个参数,但只要计算机原理不变,就是在用低阶逻辑模拟高阶逻辑——这在数学上不可能,程序员们会发现某些关键的参数无法定义,那个辛苦模拟出来的大脑仍然是个弱人工智能。
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即便在另外一些规划中的道路上,用进化算法也好,用其它方式建模也好,它都会横亘在我们的前途中。我们需要一种革命性的计算机,能够实现高阶逻辑的演算,但是在所有已知的事物中,就只有大脑能做到这件事,这就带来一种新的困境:要模拟大脑需要新的计算机,要研究新的计算机就要深入了解大脑。这当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好像制造新的机器需要新的材料,合成新的材料需要新的机器,我们在科技进步史上已经邂逅了无数次,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会败给这一次,但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因为这将是一条漫长的路。
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会接踵而至,人工智能作为这时代最复杂的应用科学,没有理由认为我们能以逸待劳地只凭计算机科学的进步就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更何况退一万步,我们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要面对。
伦理障碍
对与任何革命性的新技术,伦理都是最现实的问题,我们此前目睹了避孕措施对伦理的冲击,就以为伦理在技术面前不堪一击,这就未免太低估了伦理的力量,像“知情权”这样毫无意义的概念被煽动家利用起来蛊惑人心,都可以在食品安全领域掀起巨大的波澜,那么从今天开始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对人工智能的担忧积累起来,无论合理还是不合理,都会形成强大的伦理氛围,阻遏强人工智能的研究。
先不论“人工智能灭绝人类”这样惊悚的事情,就以最现实的问题来说,公众一定会关心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情感,是不是有了心脏的铁皮人,然而这却是强人工智能的定义中不曾提及的问题。
与其它意识活动不同,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是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协调群体关系时的进化产物,并非智力的必需品。一个强人工智能未必真的具备这些特质,但他一定可以理解这种行为:想象成一个人先天性地没有任何感情,但以细致的观察和精湛的模仿成为了一个无可挑剔的表演家,在舞台上无论是哭是笑,心中都绝无一丝涟漪,犹如用肢体和表情肌完成了最复杂的体操——这大约就是**《机械姬》中的情形。
长期以来,感情被认为是自由意志最关键的特质,所以我们不得不想象在那样的未来,分辨强人工智能是真的拥有感情还是在逢场作戏,抑或这两种情况并没有区别,都将会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重大的课题,也是人类面对自己时最深刻的拷问——无论哪一种结局成真,都意味着一个旧伦理的世界不复存在:我们要不要承认它是一个人?进一步的,“他”是否适用实体法,可以拥有最基本的人权?我们还能不能把“他”囚禁在实验室里?
我们接着就会设想,强人工智能如何利用自己的感情获取人类的信任,争取平等的对待,争取公民权的运动。强人工智能的感情或许只是一层伪装,但人类心底那种与生俱来的同情和善良却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在这样的未来图景之下,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几乎必然招致严格的限制,就像我们如今对待克隆技术时的做法:我们在上个世纪就掌握了克隆哺乳动物的技巧,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这个世界上都不会有克隆人降世。
或者更武断地说,无论技术是否成熟,我们都不会允许一个拥有完全心智的强人工智能轻易问世,我们可能会在全球最重要的实验室里有限额地研发几个被严重削弱的强人工智能,成为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珍惜样本,如果要想象强人工智能诞生在民用领域,就像《机械公敌》或者《西部世界》那样,就未免不切实际了。
最后,我们要再次反省一下预测未来这件事:一个平静的社会大概激不起人们什么兴趣,所以我们总是在变革的浪潮中“高瞻远瞩”,但是我们忘了,科学革命或许加快了人类探索和改变世界的速度,但人类的认知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旁观者赞美收获时的成就,却很少理会耕耘时的艰辛,盲目乐观是他们永远无法摆脱的缺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