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10):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初识胡兰成

《张爱玲传》(10):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初识胡兰成,第1张

张爱玲写了无数跌宕起伏的爱情小说,而她自己的爱情也如同大海中的一艘小船,在风浪中不断的飘摇。

虽然她渴望着现世安稳,渴望着能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来弥补自己原生家庭中所缺失的安全感。

可命运依然铁着一张冷酷的脸,没有给张爱玲一个甜甜的微笑,也没有给张爱玲一段甜甜的恋爱。张爱玲的小说《色戒》里,就有着她爱情的影子。张爱玲曾经和一个文化汉奸结婚,这场婚姻就像热烈的一场烟火,过程越是灿烂,结局就越是冰冷。

性情孤僻,难于与人相处,也从不试图与人沟通,这就是张爱玲的人格画像。

但爱情却是不讲道理的,它就那样的突如其来,强硬地撞碎了张爱玲自我封闭的堡垒,闯入到了她的心里。

1944年,38岁的胡兰成敲响了23岁张爱玲的门。张爱玲作为一个从来不主动和人沟通的孤独者,张爱玲没有给胡兰成开门。

碰了一鼻子灰的胡兰成只好写了一张纸条,塞进了门缝,希望张爱玲看到可以给自己一个回信。

胡兰成曾经担任过汪精卫伪政府的宣传部副部长,可以说是一个文化汉奸。作为一个典型的旧时代文人,他最大的愿望是可以“治国、平天下”,所以他才会主动投靠汪精卫伪政府,就是希望可以大干一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可是,汪精卫的伪政府只是日本人妄图用来控制中国的傀儡政权,是一个没有任何实质权利的“假戏班”,又怎么可能帮助胡兰成实现他的理想呢?最终,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被排挤出汪精卫的伪政府。

仕途无望、闲赋在家的胡兰成无事可做,就按照旧时代文人的思维,开始在家里写文章,著书立传。

那么,胡兰成为什么突然来找张爱玲呢?原来,胡兰成早就看过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的才华倾羡不已,此时又得知了张爱玲的显赫家世,于是就慕名前来。

胡兰成作为当时的知名作家,张爱玲对他并不陌生,他的才气也很对张爱玲的口味。于是第二天,张爱玲便穿着一件皮大衣去回访了胡兰成。

张爱玲的突然到访,让胡兰成很是惊讶,眼前这个就像偷穿了姐姐的衣服跑出来约会的小女孩,一点都不像大名鼎鼎的女作者,反而更像一个羞涩的女学生。

不过,两个人一见如故。只是第一次见面,竟然一聊就聊了五个小时。这是张爱玲人生第一次和一个陌生的男人能聊天聊这么久。

胡兰成是一个情场高手,也是一个文化人,就聊了很多文学趣事,又赞美张爱玲的文章写得好,还问张爱玲的收入怎么样?

第一次见面就问对方收入,的确不礼貌。可这句话却感动了张爱玲,因为哪怕是家里人,也从来没有关心过她过得好不好。

临走的时候,胡兰成送张爱玲出门,蜻蜓点水的说了一句:“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张爱玲有一米七左右,胡兰成只有一米七三左右。

胡兰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和张爱玲谈恋爱,张爱玲这样高,会让他感到有些别扭。

张爱玲的心思很细腻,一下子就明白了胡兰成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而然的带着爱意的表达,让张爱玲的心很快地靠近了胡兰成。

第二天,胡兰成又去叩张爱玲的家门。这一次张爱玲是在自己的房里迎他,还特地穿了宝蓝绸的袄裤,戴着嫩黄边的眼镜。

这一次见面,两个人也聊了很久。胡兰成依旧侃侃而谈,大谈理论,又讲他的生平。张爱玲只管坐着静听。这里是她的天地,她熟悉的环境,她到底不似上次的拘谨。

那日回到家中,胡兰成给张爱玲写了第一封信。这份信虽然写的很肉麻,可因为胡兰成在信中认为张爱玲“谦逊”,这让平时常常被人评价为“刻薄”的张爱玲大为感动。

于是,张爱玲回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懂得”二字在张爱玲的词典里非同小可,这似乎比寻常所谓“理解”还更深一层,她对“懂得”尤为看重,轻不许人。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已经对胡兰成生出知己之感。

这以后胡兰成每隔一天必要登门去看她。三四趟之后,张爱玲突然给胡兰成写了一张纸条,说,不要来了。

胡兰成这个情场高手看到这张纸条就开心地笑了:女人说“不”的时候,那就是在说可以。于是,深谙此道的胡兰成当天又落落大方地去了,果然又博得了张爱玲的欢心。

这个时候,张爱玲对胡兰成已经产生了炙热的感情。后来,张爱玲送给了胡兰成一张照片,照片后面写着一句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很快两个人就谈恋爱了。但是,胡兰成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流氓,对与爱情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感,只会寻花问柳,不会白头到老。

当时,胡兰成是有家室的,所以张爱玲与他的恋情,早在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第一,巨蟹座。代表人物: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洛克菲勒。

第二,狮子座。代表人物:拿破仑,邓小平,大仲马。

第三,天蝎座。代表人物:孙中山,比尔盖茨,玛丽居里。

第四,摩羯座。代表人物:毛泽东,斯大林,牛顿。

第五,金牛座。代表人物:马克思,莎士比亚,达芬奇。

第六,水瓶座。代表人物:林肯,培根,爱迪生。

第七,双鱼座。代表人物:华盛顿,周恩来,爱因斯坦。

第八,双子座。代表人物:铁托,巴丁,张学良。

第九,处女座。代表人物:沃伦·巴菲特,马云,科比。

第十,白羊座。代表人物:安徒生,成龙,三毛。

第十一,射手座。代表人物:戴高乐,马克吐温,贝多芬。

第十二,天秤座。代表人物:刘德华,张爱玲,王尔德。

张爱玲及两任丈夫简介

那么,请让我先来对张爱玲以及她的两任丈夫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张爱玲 :(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瑛,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一栋没落贵族府邸。她的奶奶李菊藕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张爱玲

喜欢张爱玲的人不少,也包括我自己,虽然也有很多人觉得她冷漠,寡淡,不合群等等,但是只要你去认真地读她的作品,你也很难不被她的文字打动。

她的文字是有趣的,有趣到让你捧起来就不想再放下。

你说她世俗吧,却又世俗得那么精致典雅;在她的笔下,足以发现她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却干什么都喜欢我行我素;看她的书,你亲切地感觉到好像在和她拉着家常,聊着闲天儿,可是现实生活中却始终和别人保持着距离。

如果你要去她家拜访她,必须提前预约。你要是到得早了,对不起,吃个闭门羹,因为她还没有准备好见你;你要是到得晚了,更对不起,她一张冷脸打开房门告诉你:“对不起,张爱玲**此时不在”

她就是这样的,似乎总是生活在矛盾中,把艺术生活化,又把生活艺术化。

胡兰成 :(1906年2月28日-1981年7月25日),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胡积蕊,浙江人, 抗日战争时期出任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 ,因其为汪精卫执笔而被列为著名汉奸, 他是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

张爱玲与胡兰成

婚内,胡兰成接二连三地爱上其他女人,让张爱玲伤心欲绝,终于痛下决心与胡兰成分手。

赖雅 :(1891年-1967年)德裔美籍剧作家,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大学任教。

后来,他成为被好莱坞圈子非常欣赏的剧作家,是 张爱玲的第二任丈夫

赖雅与张爱玲

新婚两个月后,赖雅中风发作,其实赖雅之前就有过两次轻微中风的经历,但婚前张爱玲并不知情。后来张爱玲在经济上十分困难,加上要照料赖雅,日子过得非常艰辛。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一代才女的婚姻最后落到这个地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怎样做才能收获幸福的婚姻呢?我为大家列举了以下收获幸福婚姻的四大法则,一起来听听看:

不要成为父母干预孩子婚姻的牺牲品

虽然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但是她的童年却是非常不快乐的。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

她的父亲张志沂从小被张爱玲的奶奶当女孩养,长年穿着女孩子气的衣服,出了名的好脾气。

而她的母亲黄逸梵属于非常新派的女性,她的“新”与“强”和张志沂的“旧”与“弱”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交集。尽管父亲是爱母亲的,可是母亲的心里却一直没有他的位置。

其实,张爱玲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母亲要嫁给父亲?

母亲说:“还不是你外婆要强好面子,已经定下的婚事如果悔了,岂非要别人看笑话”

好吧,为了家族的荣耀完全不考虑子女的幸福,尤其是女孩,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后的日子是流泪还是流血真的是全看自己的造化。

所以,张爱玲的妈妈本身就是一个婚姻中的受害者,而她同时也把自己所受的伤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地伤害着张爱玲。

别说这样的事情在旧中国司空见惯,就算在今天这个新时代,对儿女婚姻横加干涉的父母依然大有人在。这样的父母大概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爱自己比爱儿女更多一些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通常自己也没有得到过多少亲情。所以,他们不懂得应该怎么做才是幸福,才会让儿女幸福,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榜样。

解决方案 :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父母,我们先收拾起心里的抱怨,毕竟日子是要自己过下去的, 主动权一定要想办法抓到自己手里。走不了直线的时候走曲线,硬的不行来软的,早日独立,早日争取自己做主的权利。 如果你还傻呵呵地等着父母帮你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那就等着过悲惨的下半生吧。

第二种:虽然真的很爱孩子,综合能力也很强,但是在对孩子的婚姻问题上过于强势,不擅于沟通,引起孩子的强烈抵触,事与愿违。

这样的父母绝不在少数。

他们真的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 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小孩,怎么可能比自己懂得多呢?我得管,我必须管。

解决方案:

如果不确定自己足够成熟的话,可以向专家请教。一段感情如果带给你太多的波折和伤害,我建议你考虑清楚。大起大落往往不如一蔬一饭来得实在。

4对父母不能光反抗,也要学会时不时地怀柔安抚沟通。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他们毕竟还是最爱你的人。况且,他们走过的桥真的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兼听则明。

第三种:虽然真的很爱孩子,却不具备给他们正确建议的能力,但又很喜欢参与。

这样的父母通常比较简单,不太具备学习新事物的热情和能力,喜欢用老一套的观念来强加给孩子。

有些非常传统的父母一直教育他们的孩子: 在感情上必须从一而终,不管结没结婚,只要在一起了,就不能分开,分手就会被别人说三道四。

可是, 嘴是长在别人身上的,我们怎么管得了呢?即便真的顺了他们当下的意,喜欢拨弄是非的人一定有本事再整出新的花样来对付你。

解决方案:与其花心思去让所有人满意,不如踏踏实实地让自己满意。至于父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至于外人,我们管不了,也不用去管。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紧急公关》,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因为从小受到父亲宠爱,一心要求男友对她像父亲对她的那样宠爱。

不管在任何时候,男友必须放下一切对她百依百顺,稍有不从,便没完没了。后来,男友终于无法忍耐提出分手,女孩跳楼自杀。

这个女孩的解决方式非常极端,看问题也非常简单,给我们世人敲响了警钟。父母虽然是全天下最爱孩子的人,可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爱,不一定教会了孩子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剧中的父亲让他的女儿误解了伴侣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爱情应该摆在怎样的位置,爱情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该如何平衡。

爱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索取,还包括付出,接纳,包容和独立。

任何一段感情不管曾经经历过什么,只要有一方坚持叫停,另一方也没有继续纠缠下去的必要。

爱情有的时候真的是全天下最难懂也最简单的学科!没有那么多的公式,但是,两人看对眼了就是看对眼了,看不对眼的时候,说什么都没用。

当然,我并不是说婚姻中的男女一到看不对眼的时候就闹离婚,婚姻有婚姻神圣庄严的价值,它约束着我们每个人身上躁动的心,它也让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奔向幸福。

总结:理智地面对父母对自己婚姻的干预,分情况理性应对,不全面拒绝,也不要草率地全盘接受,而是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力争自己保护好自己。

父母恩爱的家庭 孩子更有爱的能力

我们接着说回来张爱玲的故事:

刚才说到了她的母亲对于婚姻的不满,所以,她的母亲一再强调希望她做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拿主意,这倒是没错。

只是, 父亲在外面嫖妓,找小姨太,父母之间的疏离实在是让张爱玲在婚姻这个概念上有了非常失败的启蒙。

而她的母亲,说放下就放下,弃儿女于不顾,潇洒地去追寻她自己的诗和远方,让张爱玲从小就缺少关爱, 就连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也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她的一生没有孩子,她也并不爱孩子。我想:这些人生中的遗憾估计也是拜她的父母所赐。

所以,她太渴望被爱。 所以,当她看到爱的时候,会容易失去理智,着急得像一个弱小的孩子,会奋不顾身,会低到尘埃。

张爱玲和胡兰成在一起的时候,胡兰成是有家室的,并且同时在外面嫖妓。

而且胡兰成还对外宣称:张爱玲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也许是因为她从小就听惯了这样的事情,像她父亲那一辈的男人,哪有不在外面找女人的。

然而,女人对爱情都是排他的,她只是把这种痛苦压抑在了心里而已。

据说胡兰成对他的发妻玉凤是真的用尽了真情意的,据说他作为一个凤凰男也是看尽了世态炎凉才变成后来的样子。但是他骨子里最爱自己的自私却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说到这里, 假如你已为人父母,希望你能为孩子在婚恋观上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有很多教育是不需要书本或者是什么策略的,父母本身幸福的样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往往也更值得被爱。

婚前一定要确定彼此是否有统一的三观

张爱玲在和赖雅相恋之后是有过一次身孕的,赖雅同意马上结婚,但是有个前提条件:必须打掉孩子。

在赖雅的世界观里,孩子会限制他的自由。当然,也不排除他们当时穷困潦倒的经济状况和非常糟糕的身体状况,实在不希望再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是,对于张爱玲来说, 在是否要孩子这么大的事情上都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之前,就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了出去,未免显得过于草率了。

反观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在婚后抱怨说:“谁知道他会这样想?以前我也没问他。”一句谁知道,一句没问过,就可能让你的后半生都生活在苦难里。

有很多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尽管在婚姻里,我们很难分清谁对谁错。不过, 我们干嘛要费劲去找一个跟自己三观完全不同的人过日子呢?

明知不同,天天吵架,再费死劲地去改变对方,却往往以失败而告终,这样做又何必呢?

两个人之间没有赢家。改变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千万不要存在痴心妄想。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去找彼此认同的人过日子啊!可以避免那么多不必要的争吵,何乐而不为呢?

而通常门当户对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三观往往都是差不多的。

你想想看:

假如一方正直,认为不地道的钱不赚,另一方做事不择手段,觉得英雄不问出处;假如双方从小都被父母宠爱,都认为家务活就应该对方干;

假如男方有严重的大男子主义,认为女方就该留在家里相夫教子,少出去抛头露面,而女方却又偏偏是个事业型女性……

那么,这样的情侣怎么可能把日子过好呢?

假如把这些假如放在婚前,多花一些时间去观察对方,观察自己,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很多悲剧呢?

这时想起梁启超先生在面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时,他的观点是这样的: 梁思成和林徽因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相互了解磨合,甚至能够接受他们做出新的选择。因为他认为,只有这个过程够长,婚姻才越稳定。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我在危言耸听,我们只是把功课做在了前面。

而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很多人会在爱情面前完全失去理智。倘若有人在读了晓诗的这篇文章之后,能让自己面对爱情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悲剧,我就会觉得非常开心了。

永不放弃

今天说了这么多关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本身却又无法选择自己能够出身在一个怎样的家庭。

假如你真的面对一个不堪的家庭,你一定会感到懊恼,甚至愤怒。

可是,请你千万不要泄气。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类一代一代地成长蜕变,我们努力地想把自己变得更好。

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我们从只会四肢爬行到开始直立行走,学会使用工具,再到出现了文明。

如果把视野缩回到我们今天自己的小范围内,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从不懂爱到学会接受爱,再到学会去爱别人。

这份爱可能就是简单到对送外卖的小哥说一声谢谢,对良师益友的关爱表达真诚的感谢,对丈夫给你的一个拥抱回眸一笑……

在这些善意的表达中,你一定会看到爱,你对别人的爱不一定需要回报,因为你在给予他人爱的时候,便已经是那个最快乐的人了。

我们的确永远无法改变我们的出身,但是,哪怕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像那些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人一样站在社会的最顶层,我们却可以改变我们的现在。只要我们真的尽力了,那这一生就是值得,就已无悔。

况且,我们还有我们的后代,把我们对爱的向往和努力拼搏的精神传承给我们的后代,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好啦,愿所有的朋友在爱的世界里温暖地生活,愿你一夜好眠。过了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晓诗在这里提前给您拜个早年,祝您阖家团圆,幸福美满!我是晓诗,在北京跟您说一声:晚安!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读这篇中篇小说之前,看人评价《第一炉香》诉说了张爱玲的爱情观。倘若真是这样,作为读者,作为张爱玲才华的粉丝,先是要骂胡兰成几句的。之前也浏览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他的薄情给我留下较深的映像。如今,把胡兰成带入到《第一炉香》男主人公乔琪上,倒有几分相似,感慨张爱玲爱情不顺的同时,也对女主人公葛薇龙多了几分怜惜,更厌恶乔琪了。书评最好不要加入个人情感色彩,读书笔记则不然,我也开始信口开河了。

  读《第一炉香》,首先是叹服张爱玲的文笔,她汲取了女性作家善于描写感情、善于描述细节的长处,又毫无女性作家叙事过于繁琐的习惯。小说里处处是看似不经意的神来之笔,其实大多出于张爱玲用心的构造。例如她写梁太太勾搭卢兆麟这儿,“梁太太双肘支在藤桌子上,嘴里衔着杯中的麦管子,眼睛衔着对面的卢兆麟”;又比如“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巢”等。小说细节越是有趣生动,越体现张爱玲对文字的驾驭炉火纯青。

  其次是小说篇幅虽然小,但构造严密,情节相互呼应,读者在行云流水的阅读中,能停下来深思。同时小说既写出战前香港大的社会环境,又对人物心理描绘细致入微,让我想起气势恢宏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栩栩如生的人物眼神刻画。杰作必精于细节,推敲细节也常有物外之趣。

  故事写的是一位名叫葛薇龙的“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一步步走向物欲洪流的过程。看完小说,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满橱柜的衣服、会想“一个女学生哪里用得了这么多?”、“连忙把身上的一件晚餐服剥了下来,向床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下了,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纯真的薇龙,唏嘘不已。彼时的她,先是替姑妈招待她的情人们,后来爱上了浪子乔琪,最终成了一名为了金钱自愿出卖自己的女人,再也不是那个心里呐呐“试试就好”的薇龙了。

  如果张爱玲把薇龙的堕落原因写成环境所逼,那么这篇小说便会落入俗套。张爱玲的高明在于,她塑造了一个复杂的薇龙,一方面是她赚钱养家的不得已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她心甘情愿进入了姑妈的花花世界,并心安理得嫁给浪子乔琪,最终成为姑妈、乔琪的敛财方式。正如薇龙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薇龙自始至终都是独立的,读者看到了她的思想从面对华服“看看就好”的纯洁到“自愿赚钱”的无下限,如同看到一朵白莲凋零,是展现给读者的悲剧,让读者生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绝望感。

  同时,张爱玲在小说中体现了对爱情的讽刺。心软的薇龙飞蛾扑火般爱上浪子乔琪,反观乔琪,在“几分犹豫”和薇龙结婚后,还与姑母谋划,过了七八年等薇龙收入减少,便离婚。薇龙的情真意切在乔琪的薄情面前化为乌有,也包含了作者对爱情巨大的讽刺。

  读这本小说,不免想起张爱玲那张孤傲的侧脸,弥漫在小说中的,是对时代的拷问、对爱情的深思、对世俗的不屑。作为男性读者,我自然不能体会薇龙在面临满橱柜华丽衣裳的欣喜,不能带入感情中女性的视角,写下的读后感也欠深刻。只是在葛薇龙身上,仿佛看到风华绝代的张爱玲,那个能写出“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女子。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张爱玲是我国上海孤岛时期的著名作家,晚年从事《红楼梦》研究,写出了《张看》、《流言》等作品。张爱玲的散文内容比较博杂,情感流露自然,给读者以酣畅淋漓、汪洋姿肆的感觉。因为张爱玲笔法细腻,内容琐碎,读她的文章得需要心情,需要耐心,特别是要心平气和,不求快,求情调和意韵,不这么做,怕是参不透她的散文的深意的。

  散文《谈跳舞》便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我阅读《谈跳舞》时,起初总想看到张爱玲对跳舞的观点,结果文章读完,也没有找到什么具体明确的观点和看法。回过头来想,张爱玲的观点显然就在文字里面,那些优美细腻的描述,已经明显地说出了她对跳舞的看法和认识。其实阅读这篇散文,我感觉张爱玲的散文写的很随意,也很从容,洋洋洒洒,枝枝蔓蔓,文章内容很丰富厚重。《谈跳舞》中,张爱玲开篇从中国是没有跳舞的国家谈起,先说了唐诗里“舞低杨柳楼心月”的泼辣姿态,接着又叙述了明清歌舞形态,感叹浩浩荡荡的国土,没有山水欢呼拍手的气象,千年万代的静止,想起来是可怕的。并且张爱玲进一步戏言:中国女人的腰与屁股所以生得特别低,背影望过去,站着也像坐着,这恐怕也与不善跳舞不无关系。

  正当读者的思绪随着张爱玲的描绘走到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苦吟“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张爱玲笔锋一转,又写起了当下中国人很普遍跳着的社交舞,她形象地说,社交中除了麻将、扑克式的“手谈”而外,就是唱歌跳舞式的“脚谈”,这虽然比麻将、扑克好优雅些,高贵些,但是这“脚谈”毕竟还是出于社交的目的,就跳舞而言,还是缺乏“写意相”,缺乏情调,缺乏跳舞的真味道。所以,张爱玲感叹中华的文明很淡薄。

  感叹之余,张爱玲又把跳舞的美好回忆引到了国外。在她看来,跳舞的真正情调是浪漫。在张爱玲的心里,写跳舞最好的文章是在契诃夫那里,她不惜笔墨地引入了二百多字的关于跳舞的描写文字,读后确实让我们心动和佩服。因为在契诃夫的笔下,跳舞是深艳的情感的交融,是舞者在双方心目中国王和王后角色的转换,是心情与性情的和谐乐意。走出契诃夫深艳的舞美,张爱玲又谈起了来源于西班牙的探戈舞、美国的吉特巴舞、印度的狂舞,在这三种舞的介绍中,张爱玲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用细腻的笔法,在描写中分析,在分析中点评,非看文字才理解体会到三种舞的特点。

  说完了国外舞,张爱玲的目光又回到了她熟悉的香港和上海。在香港,张爱玲先写了一群修道院附属小学上学的女孩子在他们宿舍里歇夏的生活故事,那些女孩子天真活泼、无理散漫,使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喜怒哀乐。加上来自马来西亚的女同学金桃、月女的曲折故事叙述,使文章看点增多,内容更加饱满而丰富。而在上海的回忆里,张爱玲谈起了上海跳足尖舞的情景和感受。既而又谈到了根据拜论长诗编排的舞剧《科赛亚》和话剧《海葬》。随后张爱玲又漫不经心地谈起了她看中欧女孩阴蒂拉•黛薇表演的两支印度舞的详细经过和感受,回忆中穿插着议论。特别是关于“母爱”的议论,借题发挥,点到为止。从从容容的六千多字,使我们的视线从国内跳到了国外,从跳舞说到了跳舞人背后的故事。

  本来散文大多是以精短为佳的,可是张爱玲的许多散文却是非万余字不尽兴的,不过这倒没有影响她的散文质量,许多的读者阅读她的散文是想离开又想听的感觉。在《谈跳舞》末尾,张爱玲还是用了1600多字的笔墨,把读者的视线又引到了与跳舞唱歌相关的剧团及舞剧表演上,她轻松自如地介绍了她熟悉的日本东宝歌舞团的跳舞表演,品味了日本**《狸宫歌声》和《舞城秘史》,使我们对跳舞的感知和情绪达到了高潮,推向了极致。

  通过梳理《谈跳舞》一文,使我们不难看到,张爱玲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她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以日常生活为主,行文就像平时人们逛公园一样,走到那里算那。她的语言文字是酣畅淋漓,从头至尾都是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说到尽兴处为至,使人要离开又想听(贾平凹语)。她的散文风格是平俗,俗得好看,俗中见雅,俗得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散文构架,总体上是一根线,但这根线从来都是波浪起伏的,而每个波浪则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时空交错,古今结合,中外穿插,人事交融,叙议推进,旁征博引,如唠家常,令人不能不为她的博闻强记和津津乐道所折服。

  古今中外,文艺不分家,在张爱玲身上尤其突出。从《谈跳舞》中不难看到,只要是与跳舞有关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艺术作品中的,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著名大家,张爱玲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方方面面体现着张爱玲深厚的艺术素养。如果没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张爱玲谈穿衣,谈美术,谈音乐,谈唱歌等等,将是无从谈起的事情。所以,想写出有深度厚度的文字,非热爱生活不可,非艺术的修养不可。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故事,凄美而感人,无须过多言语的诠释:这又是一首情歌,潜在的情感穿越各种迷离,一生永不褪色。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这是真的”,我的情感随作者的坦言而触动。她该是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吧!我喜欢有月的夜,月光可以柔柔地泻在月白的衫子,她爱在春天的晚上,轻轻地靠在桃树下,攀着发青的嫩枝,让情感从这里延伸,初春是美的,无奈冬意还未褪尽,她的目光一直停伫在桃树对面的那扇门,仿佛门的开启与闭合紧紧联系着所有的惊喜与感动,今夜无月,黑夜中,她已忘记了自己的美,她的执着已忘记了自己是位小康之家的女儿,她忘记这是一种叛逆,她在乎的是那份感动。

  “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

  她的理想主义。

  “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缺憾,以至于历尽种种苦难之后,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

  “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正好赶上了。”就是那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张爱玲跳跃的笔触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蒙太奇的画面、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美的缺憾,也许山盟海誓能代表轰轰烈烈的爱,但这比不上为爱无声守候的美。

  我要一片蓝天,自由地飞;我要像一阵云烟,无声无息的美。也许精神之恋是不完美的,那个年代,爱无须表白,无声的缺憾也是一种美的演绎。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的一生不能说是极为不幸或是幸福的,我相信张自己也不能评价。她是传奇的女子,什么事都看得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但同时,她对某些事看开了却放不下。她似乎在摒弃这个世界,在她遇到胡之前——感觉爱情是她天天上班经过的一座大楼,那座大楼的构造她太熟悉,以至于撇都懒得撇,但遇到胡之后,却是“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的自我迷失。­

通过张爱玲的文章可以看出她的生活是属于小资类范畴,现代社会人士特别是白领人士都在为了小资生活而追求着,小资顾名思义国外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生活态度并不适合广大国人。 个人感觉的生活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精心设计每一天精心设计每一天精心设计每一天精心设计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件事认真做好每件事认真做好每件事认真做好每件事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应该具备认真、严谨的态度。正所谓“心态决定一切”,我们只有端正自己的思想,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才不会愧对我们的人生。 一、首先要认识到“每一天”的重要性。我们的一生虽然很漫长,但人生是由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组成的,它是搭建我们人生的一块又一块重要的基石,虽然我们一时感觉这“石头”很小,微不足道,但如果你不认真对待,根基就会不牢,任何一小块基石的松动都可能造成整个人生大厦的坍塌。 二、要清楚如何才能算是认真对待。认真对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如何定义“认真”这个关键词。我认为,做到了不虚度光阴、不随意对待生活、不随波逐流这“三不”,努力抓住从我们指缝中流走的时光,使每份时光都能闪动着奉献和充实的光芒就算是做到了认真二字。 三、要认真但不要苛求。精心设计每一天,不代表我们要教条主义的苛求每一天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仅仅是个态度的问题,如果每时、每刻都定义自己要做哪些事情,取得哪些成绩,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这其实背离了认真对待的本意,认真对待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对待自己。 俗语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说明了计划对于做好工作,充实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在每天的生活以及工作中都会碰到大大小小的事情,抱着认真谨慎的态度去完成每件事情显得犹有重要。这是其一。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人性意识;悲剧

 论文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诠释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性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20世纪40年代初,她以小说集《传奇》和 散文 集《流言》名震文坛,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女才子,1952年,她悄然移居境外,似一颗彗星划了一条美丽的轨道,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第一次高度评价张爱玲:“应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杰出的作家”“别的作家……在文字上,在意象的运用上,在人生的观察的透彻和深刻方面,实在都不能同张爱玲相比”。的确如此,当我们今天“借助古老的记忆”重新解读她的作品时,我们的灵魂仍被深深地震撼着,仍受到强烈的撞击,我们无法不惊叹于她的才华、她那颗“冷酷”的心、她留下的那些深远的启迪。本文试从张爱玲的经历、创作题材和她介人人生的切人点等方面谈谈她的小说的人性意识。

 一、传奇生涯对张爱玲人性意识形成的重大影响

 张爱玲出身于上海的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她有着显赫的身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是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这一显赫的身份并未给她带来任何好处。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母亲是一个受西方 文化 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寂的新派女性。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这种生活使张爱玲过早地钡略到了生存的阴暗与没落的一面:“像拜火神教的波斯人,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母亲成了身处幽暗的她拼将全力抓住的一缕阳光。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但有着许多清规戒律的洋房也培育了张爱玲的内倾性格。在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当中,有两件对她的写作乃至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值得一提:

 中学 毕业 那年,在一次“糟糕的讲演”中,后母动手打了张爱玲,她给予防卫,便遭到父亲的毒打,并且被囚禁达半年之久,她不仅丧失了自由,连生病也不能请医生,只能躺在床上想着那蓝色的月光,体昧着颜色的杀机、时间的苍凉和生命的暗淡.幻想着逃脱计划.像基督山伯爵、三剑客一样.最后,张爱玲在一个隆冬的夜晚,从那充满腐败气味的家庭逃走,从此再也没回去过。种种不幸,使得张爱玲变得敏感、沉静、庄重而忧郁,过早地接触社会,认识人生,使她产生出对人生的否定情绪和形成了浓郁的悲观气质。

 此外,在香港读大三的时候,香港战争爆发,枪声、炮火给她的刺激是空前的,战争的恐怖已深深地渗入她的骨子里,战争给了她幻灭、虚无和绝望,她亲眼看到炸弹如何把“文明”炸成碎片,将人剥得只剩下本能,所以她坚信:“人性去掉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人类的文明努力要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基于这样的认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就具有了某种行为逻辑的一致性,太多坚定地把自身的生存作为第一需要和至高目标。如《十八春》中的曼璐,为了拴住祝鸿才的心,达到“跟定了他”的目的,她竞不惜牺牲自己亲妹妹的幸福,帮着祝鸿才设计占有了曼桢。《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要挽住“时代的巨轮”,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丑恶到荼毒亲生侄女,为满足自己的情欲,以侄女为诱饵来吸引年青人,人性变得何等得冰冷,何等得可怖。

 正是由于张爱玲那传奇式的家庭和求学经历,使她对时代的观察、人性的剖析完全站在另一种人性的高度。

 二、用人物形象的悲剧,演绎人生,诠释人性

 张爱玲说:“写斗争,写壮烈,虽给人’兴奋’,给人‘力’,但投有美,‘缺乏人性’,也不能给人启示,写出来也不能成为好作品”;“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自己的 文章 》)。在她的小说中,她总是以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来演绎人生,诠释人性。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对人性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

 被傅雷称之为“我们文坛最完美的收获之一”的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是一出最为彻底的展示了在古老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的悲剧。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里的性格变异的女人。她由一个小麻油店业主女儿的身份做成门第颇高的姜家的二奶奶,是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因此她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受到深深的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得厉害,越是要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情欲的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起初,她用黄金之梦来抵挡情欲之火,结果当情欲变相地借金钱之欲显形时,她丧失了人性。她的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就在她爱上了风流少爷——小叔子姜季泽,当她的小叔子将祖上遗留的那份家产挥霍得所剩无几,跑到她家向她倾诉起“爱情”来的时候,起初她也感到一种“细细的喜悦”,然而转念一想:“他难道是哄她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便立即警觉起来,暴怒起来,她把扇子向他掷去,打翻了酸梅汁,泼了他一身。她残酷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以至于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儿子长白是个太少爷,他完全受着母亲七巧的控制。她给他娶了“不甚中意”的芝寿,扶正了绢姑娘,却不让他与妻妾同房,整夜陪她“抽大烟”,在她的折磨下,长白的妻妾相继离开了人世,“长白不敢再娶,只在妓院里走走”。她对女儿长安也是一样,给女儿裹脚,使女儿不能正常读书,安排女儿的婚姻,活生生地埋葬了女儿一生的幸福。

 对于张爱玲,认识人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而且这种认识,既不能给人带来安慰,也无助于现实处境的改变,相反,它将人放置于空虚、幻灭的重压之下。因此,张爱玲的小说是“没有多少亮色的无望的彻头彻尾的悲剧”。

  三、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性的虚伪

 雨果说:“正是从滑稽丑怪的典型和崇高的典型这两者圆满的结台中,才产生出近代的天才。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不但以审美的方式观照世态,同时也以“审丑”的跟光介人人生,还原人性的真实本性。她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暴露出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在她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烧着一炉炉“性心理、性变态、情结、人格分裂”的沉香,牵动着读者心头上的一丝丝痛楚。

 《花凋》中的郑先生是个遗少,“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尸骸”他“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养了一太群孩子;“全家不断吃零食,坐汽车看**”,可是当女儿川嫦生病时却“不愿把钱扔在水里”,让其“一寸一寸地死去”,死去后,花钱在其坟头添个太理石的天使,碑上撰制着新式的行述:“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安息吧,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作者通过对一个没落时代家庭的叙述,揭露了一个虚假、做作的旧家庭,展示了在“家”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下,人情、亲情的虚伪、自私、做作。

 《沉香屑 第二炉香》和《金锁记》两书中的人物蜜秋儿太太和曹七巧经历相同,都是守寡之人,性格不同,但都为了自己失去的完美婚姻,破坏自己女儿的婚姻,有意霸占着自己的女儿,让她们过着与自己一样的生活。作品用深沉的态度,审视着“伟大母爱”隐藏下人性的虚伪。

 四、写“无爱”的婚姻。揭示人性的丑恶

 恋爱和婚姻是张爱玲的中心题材。她在《自己的文章》里说:“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的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写……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张爱玲用“男女问题”作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 故事 ,但无法找到一个健康的、正常的爱,小说中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是毫无爱可言的,她之所以看中“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主要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了她,用白流苏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而范柳原更谈不上爱白流苏这个破落户中离过婚的**,他是一个讲究“精神恋爱”的男人,“他要地,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在他们之间出现了“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丑恶”。他们本无真心,只是进行一场恋爱的智斗。说到底,他们只是在互相利用互相玩弄。如果不是香港的战乱极其偶然地成全了自流苏,那么她最好的结局不过是成为范柳原长期而稳定的情妇。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男女之间都无真情.人人戴着面具在爱情的舞台进行着玩世不恭的精神游戏。如果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写自流苏和范柳原还仅仅是一种“无爱的婚姻”,却用“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遮饰着虚伪丑恶”,那么,《心经》中的许 小寒 变态的恋父情结,那已是一种违背正常伦理的丑恶的道德的沦丧了。

 《心经》里许小寒与她父亲峰仪之间存在着畸形的父女恋,她明明知道自己的真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她因为恋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健康的爱情。请听她对父亲的一番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你也会这样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休记得这一切。”可当她得知父亲因为“有钱,有地位”而与“人尽可夫”的绫卿同居后,出于报复宣布与龚海立订婚,并宣称“我需要一点健康、正常的爱。”她母亲提醒她并不爱他时,她又坦言:“有了爱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而她哆嗦着感到她自己已经“管不得自己了”。

 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有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爱成就不了婚姻,但婚姻又受不了爱的诱惑。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结果只能毁了自己。张爱玲就是这样通过写“无爱”的婚姻.揭示人性的丑恶的。

 总之,在张爱玲看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是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张爱玲正是用这种人生态度审视着加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的男男女女,给我们讲述“30年前还没完”的“传奇”故事的,她的作品揭示出的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人性之虚伪、自私和丑恶,饱含深深的悲剧感,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657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2024-0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