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品牌“翻车”在2021

网红品牌“翻车”在2021,第1张

2021年结束前一天,网红品牌又“翻车”了。这次轮到喜茶,因虚假宣传被罚45万,登上热搜。

这一年,“翻车”,已经成了网红品牌撕不掉的标签之一。

翻车频率有多高?从一个小细节就能看出来,前不久网红螺蛳粉品牌“好欢螺”被曝料包中出现虫卵,却出现了大批网友在社交平台低价求购的魔幻一幕。可能就是因为,2021年以来网红品牌“翻车”频繁到,部分消费者已经免疫。

最常见的是“营销翻车”,“当事人”基本都是近两年通过网红流量打法快速崛起的新消费品牌,比如号称“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的Ubras、“让土狗变水狗”的润百颜;又比如把“0蔗糖”宣传成“0糖”的元气森林、真高价假高端的小仙炖和钟薛高、乱标成分能量表的田园主义……

更令人担忧的是,线下餐饮和线上食品,齐齐在卫生安全上翻了车。狂奔中的新式茶饮咖啡成了重灾区,奈雪的茶、蜜雪冰城、茶百道等品牌门店接连被曝使用过期原料、料理台脏乱等卫生安全隐患,就连声称“制定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金标准”的星巴克,也“翻”得猝不及防。代工模式下的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等网红零食,屡遭消费者投诉存在异物、异味,供应链审核管理遭质疑。

对一家企业来说,更致命的危机则是“经营翻车”——难扩张、不赚钱。好不容易成功冲刺IPO的新消费“第一股”们,几乎无一例外股价持续大跌、市值严重缩水。就连海底捞这种老“网红”,也不得不自食盲目扩张的恶果,紧急关店300家。同样关店退守的还有新玩家茶颜悦色,还没走出长沙,内部阵脚先乱。

不难发现,方式各异、程度不同的翻车事件集中爆发,是因为企业自身在产品、渠道、营销、品牌等因素构成的木桶出现了严重短板。而当新消费“风停”、光环褪去,VC/PE们看待新消费赛道的逻辑只会越来越理性。

2022年,消费品牌们要如何走下去?其实不管是不是网红品牌,消费赛道的竞争都是多维度的,可以确定的是,刷存在感、吸引流量、重营销、打爆品的网红玩法,只会更不适用。

2021年,新消费赛道大热,新品牌“出道”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凭借一套越来越模式化的网红打法,爆款带着品牌频频出圈。但批量复制的流量逻辑之下,营销“翻车”也成了新消费品牌的家常便饭。

纵观过去一年的网红消费品牌营销“翻车”事件,问题多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 品牌营销的KOL选择和内容不当,被指伤害或冒犯消费者;二是营销宣传内容与产品本身不符,涉嫌虚假宣传。

新内衣品牌Ubras和国产护肤品牌润百颜,就在KOL营销上踩了两个大雷。

2021年2月, Ubras 邀请脱口秀艺人李诞推广女式内衣。其中“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的装备”的文案,被指冒犯女性,大批网友评论“解释一下女性怎么就躺赢职场了”。同时,有人指出,这一推广有违反广告法的嫌疑,因为广告法规定“广告代言人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作推荐、证明”。

双11前夕,华熙生物旗下的 润百颜 官方微博转发了网红“带带大师兄”孙笑川探访润百颜透明质酸博物馆的视频,并称其产品“能让土狗变‘水狗’”,很快引得舆论哗然。一方面,网红孙笑川及其自称“狗粉丝”的追随者曾有过多次攻击女性的不当言论,其网络形象颇有争议;另一方面,润百颜文案中的“土狗”等词涉嫌歧视消费者。

润百颜的营销文案 来源 / 微博截图

另一类涉嫌虚假宣传的营销,就更是品牌急功近利的产物,这类情况多发生在新崛起的网红食品饮料身上。

4月, 元气森林 被指在乳茶产品标识和宣传中,没有说清楚“0糖”和“0蔗糖”的区别,并宣传“喝不胖”,但实际只是“低糖”。此举被认为严重欺骗消费者,品牌因此致歉。

元气森林乳茶产品宣传 来源 / 淘宝

随后, 小仙炖 的一则行政处罚被曝光,其被指在产品参数界面宣传的即食燕窝原料、干燕窝含量、商品产地、食品添加剂等10项指标,与真实情况不符,被认定为虚假宣传。

6月,单品最高价高达88元的国产雪糕品牌 钟薛高 ,也被相关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为虚假宣传。据处罚披露,其声称采用特级红提的雪糕,实际上规则等级为散装/一级;宣传只选用日本薮北茶的雪糕,实际上采用鸠坑、龙井、薮北树等多种品种的茶树鲜叶制成。

钟薛高的高端雪糕产品 来源 / 淘宝

8月,上海市消保委发文指出,网红轻食品牌 田园主义 的低脂全麦欧包涉嫌乱标成分表,该产品实际碳水化合物比标称的高出16%、能量值比标称高出31%。曾经为其标榜的“轻卡低负担”“低脂低热量” 买单的消费者,瞬间被“打脸”。

2021年倒数第二天,“ 喜茶 广告虚假宣传被罚45万”登上热搜。据天眼查APP显示,喜茶门店发布的“杨梅品种全线升级为当季东魁杨梅,更大颗更爆汁”“精选云南石屏、浙江仙居东魁杨梅,个大核小,果肉紧簇饱满,风味浓郁”等部分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存在“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喜茶关联公司因此被罚款45万元。

尽管事发后大部分品牌道歉速度很快,但此类“黑 历史 ”,无疑会让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消费品竞争过度内卷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网红经济的大背景下,刷存在感、吸引流量、求生存的必要手段,不挤到某个品类的头部位置,生存环境就会非常恶劣。”在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看来,频繁的营销“翻车”,也是这种恶性竞争的后果之一。

具体到品牌企业本身,上海博盖咨询创始合伙人高剑锋向开菠萝 财经 分析,一方面, 大多数新品牌根基不扎实,但又需要靠频繁的曝光来保持品牌露出,快速影响消费者认知 ;但另一方面, 新品牌追求效率,要求企业团队高速运转、快速响应,因此往往采取高度授权模式,将权力下放

“也就是说,一个营销方案并非整个公司决策层共同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某个小组或者个人的决定。 当决策者经验不足、合规意识不够,导致对风险点缺乏足够的认知,就容易付出代价 。相反,传统品牌的运作流程比较固定,可能会牺牲效率、放慢节奏,但风控会好很多。”高剑锋解释。

为品牌制造曝光机会,如何兼顾效率和热度,其中的“度”如何掌握,新消费品牌还需要继续补课。

民以食为天,在新消费大军里,餐饮消费是当仁不让的主力。但2021年,餐饮品牌接二连三地踩到食品安全的红线,可以说是,“网红店容不下卧底,餐饮业经不起暗访”,问题曝光-品牌道歉-相关门店停业整改,几乎成了一套固定流程。

其中,新式茶饮是重灾区。

2021年2月, 1点点、茶百道、coco都可、7分甜 等茶饮店,被上海市风险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出均存在后厨杂乱、制作台脏乱、原材料无标识等问题。

5月, 蜜雪冰城 被曝武汉、济南、郑州等多个门店存在随意更改或不记录食材“效期追踪卡”,违规使用隔夜冰淇淋奶浆、茶汤、奶茶等食材,柠檬表皮不清洗等问题。

8月,上市仅仅一个月的“奶茶第一股” 奈雪的茶 ,被媒体报道北京两家门店存在蟑螂乱爬、腐烂水果继续用、产品标签随意更换、手套不戴、抹布不洗等食品安全问题。

9月底,有微博博主发布了其暗访 茶百道 位于不同城市的4家门店的视频,视频显示,茶百道门店存在使用过期原材料、更改有效期、以冷冻果汁替代新鲜水果以及包装杯布满污渍、芒果放在垃圾桶等卫生安全隐患。

博主“内幕纠察局”暗访茶百道,发现奶茶杯包装充满污渍 来源 / 微博视频截图

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直指连锁餐饮品牌普遍采用的加盟模式。

“餐饮是非标行业,供应链提供半成品、门店进行加工,最终产品与门店的生产、服务和管理水平高度相关。”高剑锋指出,加盟模式下的餐饮门店出问题,突出反映在 管理半径太大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快速实现利润,品牌普遍大规模开放加盟, 单个门店的管理运营稳定性、产品质量一致性就会大打折扣,食品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此外,还有一些品牌目标不在于可持续经营,而是通过收加盟费“割韭菜”,这类企业更没有管理可言,暴雷更普遍。

如果说上述茶饮品牌“翻车”,还可以解释为加盟模式的弊病,但自称在中国大陆市场不对外开放加盟的星巴克,在2021年底被曝光门店多次使用过期食材、出售开封已久的样品糕点等问题,就不好理解了。

遗憾的是,即便省去了现场制作环节,从供应链直接把半成品或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食品安全隐患依然难以避免。主攻线上渠道的电商零食、食品,也难逃“翻车”。

在此之前,网红零食品牌“三只松鼠”也被曝存在变质、发霉等情况。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百草味等零食品牌,都有超1000条投诉,内容大多与食品中有异物、异味等质量问题有关。

消费者针对三只松鼠的投诉来源 / 黑猫投诉平台

由于产品或配料众多,供应链分散, 这些食品普遍采用代工模式生产 ,品牌则主攻渠道和营销。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对开菠萝 财经 表示, 代工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可控程度,随着产品数量、代工商的不断增多而增加,品牌的管理难度随之加大 。为了降低风险,品牌既需要完善质量内控体系,也要严格筛选代工厂,同时相应的提高代工费。

然而,无论是加盟还是代工,都是消费品牌当下的扩张路径。“靠标准、靠品牌、靠体系去扩张,肯定比自营自产要更快,但速度上去了,质量、品控、安全等就容易出问题,就看怎么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林岳表示。

一系列食品安全暴雷事件,暴露了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能力不够,但长远去看,也将企业进一步向标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改进。有分析人士认为,“只要人操作和执行,就存在误差和疏漏,只有机器人、机械手,才能做到100%精准执行。”

2021年的新消费大战里,即便那些冲击成头部、站上二级市场的玩家,日子也不算好过。一时风光无两的新消费“第一股”们,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市值大缩水。

2020年11月, 完美日记 母公司逸仙电商登陆纽交所,成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国货美妆企业”,市值一度高达160亿美元。但如今,逸仙电商股价跌至203美元,总市值仅剩1282亿美元,比最高时蒸发了约九成。

完美日记上海五角场店 来源 / 逸仙电商官网

资本市场不买单,还是因为其“给‘网红’打工”的阴影挥之不去。从它2021Q3财报来看,销售额、营收同比都有所增长,毛利率高达679%,但仍无法改变持续亏损的现实,光销售和营销费用就花了912亿元,营收占比高达679%,而研发费用仅占27%。

而2020年12月上市的 “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 ,发行价为385港元/股,市值一度冲破1000亿港元,如今市值也蒸发了约40%。

再来看看2021年6月上市的 “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 ,上市发行价1980港元/股,当时总市值高达32347亿港元。不到半年时间,市值缩水超一半,仅剩14681亿港元。

与多个新消费赛道里的“第一股”没撑住相比, 临近年底一口气关闭300家门店的海底捞,或许更能代表消费赛道2021年的大起大落

2021年2月,海底捞的股价一度高达8575港元,最高市值454475亿港元,时至6月,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市值蒸发超2500亿港元。11月,海底捞宣布关闭300家门店,令外界哗然。

海底捞执行董事杨利娟在接受《 财经 》采访时曾表示,这其中有不少是2020年和2021年新开的店。可见董事长张勇在2020年年中作出的扩店决定是“盲目自信”了。

海底捞关店公告 来源 / 微博

有分析人士曾对开菠萝 财经 分析,张勇的“抄底”逻辑并非凭空而来:受疫情影响,线下餐饮市场低迷,海底捞选择逆势扩张,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拿下更优越的位置,只要市场回暖,就有望实现业绩反弹。

然而,重资产扩张的负担过重,加之疫情反复,翻台率连续走低,张勇“抄底不成反被套”,海底捞只能自吞苦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海底捞股价报收176港元,总市值仅剩98102亿港元。

在高剑锋看来, 海底捞的走势,代表的是已经完成全国性布局的企业品牌,如何在大环境中求生存、避免节奏错配的问题 。他也指出,“目前海底捞更像是处在困境反转的等待期,只要把主力店经营好,有很大希望迎来触底反弹。”

下半年,同样出现大面积关店、业务大幅收缩,还有 网红茶饮品牌“茶颜悦色”。

11月,茶颜悦色宣布在年底前关闭长沙的80余家门店,接近其门店总数的六分之一。

有投资人分析认为,茶颜悦色在通过密集开店占领消费者心智后,会逐渐优化门店模型,部分闭店的节奏并不意外。也有分析人士表示,茶颜悦色的收缩,也可能会为其他品牌的进攻腾出机会。

茶颜悦色门店 来源 / 微博

茶颜悦色创始人吕良曾对媒体表示,茶颜悦色的毛利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很多,基本处在“毛利率”的生死线上,因此需要走出去,成为全国性品牌。

据36氪报道,茶颜悦色2021年的目标是开出150家新店,其中50家走出长沙,分布在常德和武汉区域。但茶颜悦色真的准备好了吗?

12月,茶颜悦色被老板和员工的口水大战送上热搜,尽管事后很快道歉,承认公司管理的失职及创始人在个人沟通上存在问题,但后续仍不断被曝出的 员工薪资低、福利待遇差、考核严苛 等负面消息,或许间接回答了上述问题。

“这说明茶颜悦色还没真正做好扩张的准备,单是员工薪酬制度和管理模式,在一二线城市就不具备可复制性。”高剑锋指出,与海底捞完全不同, 茶颜悦色代表着行业竞争极其激烈、自身尚未完成扩张的一类赛道玩家,内忧外患交叠

“翻车”年年有,2021年特别多。

网红品牌们所处的阶段不同,“翻车”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仍未摆脱网红的流量打法,在“翻车”中不断试探着扩张的边界;有的已经走过网红的生命周期,打的是更关键的生死存亡战。

但从这一年的“翻车”事件可以看出,小到营销文案、大到品牌经营,都是对企业管理者的考验。

“消费赛道的很多品类,门槛不高、缺乏技术壁垒、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一招鲜吃遍天’是不存在的。”在林岳看来,这要求品牌具备持续微创新的能力,具体到企业管理者身上,是要找到能够持续创造的基因和人才,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2022年。

“最牛十元店”如今怎样了

 “最牛十元店”如今怎样了,截至去年底,名创优品门店突破5000家。上市后名创优品交出的第一份年报并不尽人意。此外,经营亏损进一步扩大,“最牛十元店”如今怎样了。

“最牛十元店”如今怎样了1

 “欢迎光临名创优品,随意挑选,随意看。”自2013年成立以来,名创优品通过主打多品类、高颜值、高性价比的生活好物集合店,快速发展,于2020年10月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全球门店超过4000家。

 如今,名创优品上市一年多,股价坐上“过山车”,从2021年2月348美元/股的高点跌至2021年年底925美元/股的低点,市值蒸发近75亿美元,近500亿元。

 股价下滑背后,名创优品亏损待解。2021财年,名创优品实现营业收入9072亿元,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营业利润为401亿元,同比下滑4772%;全年亏损1429亿元,与2020财年亏损26亿元相比,亏损幅度扩大。

 作为规模最大的日用百货集合店,名创优品股价为何不好看?号称“低毛利、不赚快钱、永续发展”的名创优品究竟赚不赚钱?

  股价“变脸”

 从哎呀呀到名创优品,湖北老板叶国富向外界展示了“小产品也有大生意”。如今,随着名创优品上市一年多股价持续下滑,叶国富的生意经似乎不太好讲。

 2020年10月15日,名创优品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当日股价报收2064美元/股,随后其股价持续走高,于2021年2月上涨至348美元/股的历史高点,市值一度突破100亿美元。

 然而好景不长,自此之后名创优品股价持续下跌,截至2022年1月10日,其股价报收999美元/股,较高点跌去7129%,总市值31亿美元,较高点蒸发约75亿美元。

 股价大跌、市值缩水的名创优品也引起了市场关注:作为全球规模较大的生活好物集合店,为何名创优品不被资本市场青睐?

 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9月,名创优品在全球拥有超过4800家MINISO零售门店,其中中国超过3000家,海外超过1800家。随着门店规模不断扩大,名创优品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并没有同步增长。

 2019-2021财年,名创优品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395亿元、8979亿元、9072亿元,营业利润分别为1017亿元、767亿元、401亿元,均呈现下滑趋势。

 对此名创优品在财报中表示:“受疫情影响,来自海外业务的收入减少,中国的销售增长放缓。”

 据了解,截至2021年6月底,名创优品海外市场有205家门店未恢复营业,而恢复营业的店铺大多数处于半开门状态或减少了营业时间,导致国际市场的收入从2019财年的3031亿元逐年降至2021财年的178亿元。

 而名创优品国内市场的营业收入也在2020财年下降5%至6044亿元,2021财年,名创优品中国市场的营业收入为7291亿元。

 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名创优品的产品更加突出设计文创的特点,给人有趣且价格不贵的体验,但在实际发展中存在实体门店不宜过多、需要更加突出文创的附加值等问题。

 “实体门店的运营成本较高,过密的门店,使得每个门店的商圈半径缩小,最佳门店选址地也越来越少,导致新开门店的选址都不是特别理想,很难有好的收益。”赖阳表示,应适当控制开店数量,同时加强文创设计,提升设计和文创的溢价,保障产品的收益。

 名创优品自成立以来就通过合作伙伴模式实现“轻资产”运营,快速扩张,但仍面临盈利问题。

  亏损14亿?

 “在中国,能看懂名创优品模式的人,不超过10%。”叶国富曾表示。那么,名创优品模式是什么?

 财报显示,截至2021财年,名创优品拥有900多家国内外供应商,通过有计划的集中采购、以量制价、买断制、30天以内快速回款合作模式,建立稳定的供应商资源。

 而在终端市场,名创优品又通过合作伙伴模式,快速“跑马圈地”。

 在这种模式下,传统的加盟商角色变成了投资人,出钱和资源,负责门店选址、店铺租金、装修费、人工、电费等日常运营费用,以及缴纳特许商标使用金5万元/年和60万元的货品保证金;而门店布局和装修、室内设计、员工培训、定价、产品管理和库存等实际经营则由名创优品负责。

 和君咨询资深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名创优品这种合作伙伴模式,优点在于公司对门店的掌控能力较强,同时又不需要去承担门店扩张的投入,能保持比较快的扩张速度;但另一方面,对名创优品运营管理能力、供应链能力的要求较高,且由于是双方利益分成,如果门店的经营情况不好,可能会是双输的结果。

 名创优品公开资料显示,名创优品对合作伙伴的利润分配政策为:每天营业额的38%为投资商的收入,食品是33%。

 “依托优质的供应链网络及高效商品运营体系,以高性价比产品为核心,轻资产类直营模式扩渠道,实现规模经济和持续扩张。”国元证券研报显示。

 然而规模效应下,名创优品的净利润却大幅下滑。

 根据名创优品财报,2021财年亏损1429亿元,相较2019-2020财年分别亏损294亿元、26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对此名创优品财报显示,2021财年亏损1429亿元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应赎回及其他优先权利的实收资本或具有其他优先权利的可赎回股份的公允价值变动等等,剔除掉相关指标,2021财年名创优品的净利润为48亿元。

 “会计准则要求应该做抵减项,但实际经营并没有那个损失。”业内分析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即便如此,与2020财年971亿元的净利润相比,2021财年名创优品的净利润仍然下降了5057%,同期其毛利率也从304%下滑至268%。

 名创优品2021财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新闻周刊曾就此相关问题致函名创优品,截至发稿,对方尚未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2021财年,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销量,名创优品曾先后聘请王一博、张子枫、陈飞宇为其全球品牌代言人。受此影响,2021财年名创优品的'营销和广告费用为215亿元,同比增长近70%。

  低价策略能走多远?

 “名创优品为什么能这么快地走向全世界?我觉得是因为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做好产品和好设计;二是坚持做低毛利,不赚快钱。”叶国富曾表示。

 截至2021财年,名创优品95%以上的产品在中国的零售价低于50元。名创优品通过低价策略获得消费者喜爱,积累了超过3300万会员,但近年来频繁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抄袭等事件,触及消费者底线。

 近日,上海消保委通过比较试验50件保暖袜发现,有不少样品宣称使用石墨烯、远红外等特定纤维原料的方法达到保暖目的,但个别样品的保温率不理想,其中就包括标称商标为MINISO的110D天鹅绒发热连裤袜(自然肤),保温率仅21%,远低于测试样品近40%的平均保温率。

 2019-2020年,名创优品多次因口罩质量不合格、指甲油致癌物超标、儿童用餐具被检出三聚氰an迁移量项目不合格等问题,被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等监管机构点名。

 截至2022年1月12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名创优品产品质量堪忧、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投诉近900条。

 与此同时,名创优品频频陷入“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企查查数据显示,名创优品及相关企业被起诉的裁判文书超20件,涉及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的纠纷约占37%。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名创优品售价25元的“MINISO棉花糖控油四色散粉”与国际知名美妆品牌纪梵希(Givenchy)的“明星四宫格散粉”从外观到颜色相似度较高。

 来源:天猫纪梵希旗舰店截图、名创优品小程序 左图1、2为MINISO棉花糖控油四色散粉,右图为纪梵希明星四宫格散粉

 在文志宏看来,“名创优品采取超值低价的策略,代工生产,上游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可能也非常小,容易出现产品品质问题。核心问题在于名创优品有没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体系来确保产品质量。”

 此外,文志宏指出,名创优品这种新兴的零售业态,在美国和日本也有类似的“十元店”或折扣店,且发展得较为成熟,因此名创优品在国内国外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竞争加剧、路在何方?

 根据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全球品牌零售市场的总GMV(商品交易总额)规模为520亿美元,预计从2020年到2024年将继续以11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在此情形下,涌现出HAYDON黑洞、HARMAY话梅、番茄口袋、九木杂物社等大批美妆、潮流集合店,不断挑战名创优品的业务面。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国潮玩注册企业5480家。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集合店相关企业近7600家,仅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达1471家,同比增长18%。

 行业市场规模较大,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名创优品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应该怎样发展?

 赖阳表示,对于名创优品,应该控制开店的规模,更多以形象店、体验店来展示品牌形象,逐渐探索线上销售;布局一些超小店铺,卖一些必需品或销售情况最好的商品,提升门店坪效。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当前国内潮玩用户仍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向下渗透率不高,整体市场占有率也较为分散,存在进一步开拓的空白市场。

 而在此方面,海外成熟市场的日用杂货品牌已有相关经验。

 作为美国最大平价日用杂货零售商龙头,达乐(Dollar General)通过社区杂货店定位,主打小包装、优质平价商品,门店面积小,深入拓展下沉城市和低线城镇,与Walmart等大型连锁超市错位竞争,快速拓店并形成规模效应。

 国元证券研报显示,2021财年,Dollar General拥有17000多家门店,实现营业收入3375亿美元,净利润265亿美元,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约423%,排名第一。

 相比之下,名创优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Frost&Sullivan报告显示,2019年,名创优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09%,排名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为52%。

 赖阳认为,名创优品还应在保障产品品质上下功夫,避免在品质上出现争议,同时加大研发设计,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产品也需要不断创新,“如果还停留在前些年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产品结构上,没有进一步突破,消费者也会审美疲劳。”

 名创优品财报显示,其核心SKU超过8800个,每隔7天推出大约100个新的SKU。

 为了提升竞争力,名创优品开始涉足潮玩领域,于2020年12月推出了潮玩品牌TOPTOY。截至2021年9月,TOPTOY合计有72家门店,拥有包括盲盒、积木、美漫手办、日漫手办、娃娃模型等8个品类。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达到295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潮玩市场规模将达到575亿元。TOPTOY能否成为名创优品的业绩增长点?

 2021年11月,拥有精品集合店KKV和KK馆、美妆集合店THE COLORIST调色师、潮玩集合店X11四大零售品牌的KK集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随着KK集团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国内品牌零售行业将有哪些变化,有待时间检验。

“最牛十元店”如今怎样了2

 壮年的叶国富,脱下了以往的西装领带皮鞋,一一换成了T恤慢跑裤运动鞋。

 他要给自己“改头换面”。“我们做的是年轻人的消费,一定要了解每个时代年轻人喜欢什么东西,年轻人喜欢什么东西我们就跟着走。”

 不是叶国富害怕变老,是名创优品不能脱离年轻人。

  “性价比”不再是优势,叶国富得找新故事

 2004年,叶国富瞄准低价女性饰品市场,开创“哎呀呀”连锁饰品店,在2010年便发展至近3000家门店,年销售额超10亿元。但几年后的电商崛起让“哎呀呀”逐渐没落,叶国富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2011年开始叶国富频繁在美国、日本、韩国等零售业较为发达的国家考察学习。有一次,他惊讶地发现在日本有许多200日元店,那时200日元相当于12元人民币,重点是,这些店里的产品大部分是“中国制造”。这给了叶国富很大的启发。

 两年后,叶国富回到国内创办了以“日本设计+中国制造”为搭配的名创优品。当年11月,名创优品第一家店坐落于广州中华广场。凭借性价比优势以及门店快速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名创优品迅速发展至全国各大城市,一年后开店273家,2015年开店已至1075家。

 创业之初多次采访中,叶国富都会强调名创优品就是要让人们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更高品质的产品。曾在与媒体聊至激动时,其二话不说撩起裤腿指着自己的袜子,骄傲地说,“名创优品,十块钱三双!”

 2020年10月15日,名创优品以20美元定价登陆纽交所,发行3040万股ADS(美国存托股),市值高达6992亿美元。快速出圈的名创优品,被Frost&Sullivan称作“全球规模最大的自有品牌综合零售商”。

 (图源:网络)

 而叶国富的野心远大于此。2017年,他曾豪迈地定下“百国千亿万店”战略计划,“名创优品将在2019年进驻100个国家,开设10000家门店,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

 截至去年底,名创优品门店突破5000家。而对于未完成的上述计划,叶国富将期限调为2022年。

 不过,对于叶国富而言,眼前还有更烫手的事儿。

 上市后名创优品交出的第一份年报并不尽人意。据名创优品财报显示,2020年6月30日至2021年6月30日,其总营收为9072亿元,同比仅增长103%。同期,经调整后净利润为480亿元,同比-5055%。

 此外,经营亏损进一步扩大,财报显示,2020年6月30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其经营亏损为1429亿元,同比去年同期亏损的260亿元扩大549倍。

 到了2021年Q3,名创优品的营收增速也值得注意。据其财报显示,2021年Q1、Q2、Q3,分别取得营收2229亿元,2472亿元、265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651%、5918%、2809%。也就是说,相对于Q2的增速,Q3下降了,不仅如此,据名创优品预计,2021年Q4的营收在25-27亿元之间,同比增长88%-1751%,增速进一步下滑。

 不太好看的财报数据下,还伴随着高瓴进场又撤资等传闻。

 2021年第三季度高瓴减持了名创优品约540万股。在此期间,名创优品的股价由2021年6月30日的收盘价2079美元/股,降至2021年9月30日的收盘价1542美元/股。

 同年12月23日,多家媒体爆料称,名创优品正与美银、瑞银合作,商议有关在香港二次上市事项,预期募资数亿美元,对此,名创优品表示不予置评。

 不过,从种种的迹象足以见得,名创优品的“性价比”光环正在褪去,“百国千亿万店”的梦想,必须找下一个支撑点了。

  放弃性价比,拥抱新零售?

 平日里,叶国富常做两件事,一是下店,二是刷小红书。

 以往每周他都要 “下店”,可能在周四深夜抵达某个城市,逛两天街,周六晚返粤,“我逛遍了全世界的购物中心!”叶国富所到门店,门额,墙面,货架,陈列,新的小玩意儿都是不能错过的细节,浏览完毕,还要跟员工“一条一条输出观点”。

 他对新消费需求的灵感,除了通过“下店”获取,就是刷小红书。“我几乎每天要刷小红书 1 个小时以上,看到好东西就转给商品中心。”

 名创优品的增速放缓,让叶国富变得焦虑。他也意识到,性价比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有性价比还不行,产品要有独特性,有设计。”

 与漫威的合作,让叶国富看到了新的希望。2019 年,名创优品广州漫威黑金店在天河游戏城开业,“每天排队,很恐怖”。很多产品比非 IP 产品价格提高至少 30%,依然大受追捧,销售额比非主题店业绩翻了 2 倍以上。叶国富也从中看到,“兴趣真的是非常有价值。”

 (图源:网络)

 尝到联名IP的甜头,名创优品加速了布局。正如叶国富所言,“我们过去主要以生活家居为主,现在逐渐增加一些潮的东西。”

 2020年10月29日,名创优品携手迪士尼,推出“草莓熊抱”系列联名产品。并将线上线下渠道打通,线下打造12家草莓熊主题门店。线上发起“快把草莓熊带走”活动,建立11个“草莓熊”主题社群,日均互动量达6000+,在小红书,相关笔记超70万。据悉,草莓熊相关产品在预售期全部售罄。

 到了2020年12月,名创优品公布了旗下首个独立运营的潮玩品牌“TOP TOY”,定位于“亚洲潮玩集合店”,正式进军潮玩市场。首家门店于2020年12月18日在广州正佳广场开业,面积超400㎡,拥有超4000个SKU,汇集Hello Kitty、漫威、迪士尼、DC、火影忍者等IP及潮玩品牌。

 截至2021年9月30日,TOPTOY门店数累计72家,其中梦工厂店9家,集合店63家。据财报显示,2021年Q3单季度TOPTOY实现营收109亿元,首次突破亿元,环比增长64%。据了解,TOPTOY“因表现不错,还被纳入上市体系”。

 向潮玩进军,联名IP,名创优品似乎找到了年轻人的消费密码,只是,潮玩没那么简单。

  名创优品的潮玩筹码

 叶国富看似给名创优品撕开了一道新潮玩的口子,但真正要填的东西还很多。

 首先,要填成本。

 TOP TOY门店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扩充带来的最直接问题,便是运营成本的上升及毛利增速放缓。据财报数据显示,最新一季度营收成本录得155亿,其中营销及销售成本同比上升189%至341亿。

 与此同时,名创优品2021年三季度毛利率增速开始放缓,且一直未超过28%,对比2019年巅峰期32%的毛利率,仍有一定差距。

 最重要的是,还要填IP。

 在名创优品旗下,除Twinkle、Yoyo等自有IP外,更多的,是如草莓熊、漫威等联名IP。据了解,名创优品已与全球超过80个IP版权达成战略合作,包括漫威、迪士尼、火影忍者等。

 然而,非独家联名IP,也就意味着,你有,别人也可以有,本身并不具备独特性,也就失去了壁垒。

 (图源:网络)

 缺少自有IP打造,这样的问题也存在在TOPTOY上。目前TOPTOY以外采与和合作IP的潮玩为主,品牌外采和原创产品的比例约为7:3,更像是知名潮玩产品与IP的集合店。

 而即便打造IP,对于名创优品和TOPTOY而言也不是一件轻松事。当下,随着资本的青睐,竞争者剧增,潮玩赛道一派拥挤,其中就包括泡泡玛特、52Toys、十二栋文化、酷乐潮玩等在内的实力强劲的对手。

 去年,在泡泡玛特运营的85个IP中,有12个自有IP和22个独家IP。与名创优品联名IP难出圈不同,据泡泡玛特2020年年报显示,非独家IP占销售额从159亿元增长到444亿元,占营收比重从2019年的95%,上升到2020年的177%。

 如今,TOPTOY的短板或在于,原创比例偏低使其难以构筑出足够高的竞争壁垒,模式能否持续下去仍存疑。

 再来看潮玩赛道,表面红红火火,细究其中也会发现,要把潮玩卖给年轻人,也有一定难度。年轻人的喜好多变,加之潮玩本身具备新鲜好玩的特性,这对名创优品的产品能力、设计能力也极具考验。

 总而言之,名创优品试图依靠TOPTOY、潮玩来续接“百城千亿万店”梦想,道阻且长。

“最牛十元店”如今怎样了3

 近日,名创优品再传“谋求回港上市”,即使官方对此不予置评,但营收放缓、股价腰斩和频繁的资本操作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对于处境尴尬的名创优品来说,一方面,头顶“百国千亿万店”小目标,自身却多项症结环绕;另一方面,创始人叶国富试图跟着年轻人跑,却对新兴潮流品牌的冲击与围剿应接不暇。

  回港IPO并非万能解药,名创优品正在经历成长“阵痛期”。

 自2016年起,名创优品的战略重点转向海外。作为公司老板,叶国富摇旗呐喊和加油鼓劲自然在情理之中。不过形势比人强,近日腾讯减持了新加坡互联网公司东海集团(Sea limited)的股份至187%,相关新闻令不少人多少感到咂舌,这意味着鹅厂主动放弃了自身对于Sea的控制能力,战略收缩意味明显。

 有媒体分析,在目前的国际政经形势下,中企出海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很多曾登陆美股上市的公司也开始陆续回流港股。去年12月23日,多家媒体爆料名创优品将在2022年返港上市,并已聘请美银、瑞银负责安排上市事宜。

 虽然名创优品官方表示对上市传闻不予置评,但种种迹象表明,消息并非是空穴来风。为何短短数年,名创优品就能坐拥数千家门店?拓展海外市场对于名创优品而言是壮大还是自救?名创优品能实现叶国富曾说过的到2022年“百国千亿万店”的目标吗?

 目前,名创优品在国内共有 850 个加盟商,其模式简单概括为加盟商出钱,但不参与日常经营;店面的人员管理和日常运营,都由公司总部牢牢把控。

 一方面,类加盟模式让加盟商帮助名创优品快速占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在供应商面前也拥有更多话语权,扩大规模效应。但对于加盟商而言,名创优品的毛利率不足以支撑公司运营,因此风险由总部转移、分摊至自身。

 另一方面,名创优品的快速扩张严重依赖加盟商,加盟商层次不齐导致在与经销商利益相关(比如说分红)等问题意见多元,而总部的流程化管理难免遇到推行阻力。

 本质上,名创优品是一家B2B企业,不断加快扩张规模才能保证销售额越滚越大,总部也能赚得越多。

  C端,质不优、价不廉;低不成,高不就。

 从成立至今,名创优品的绝招就是“极致性价比”。直到目前,名创优品门店当中95%以上的产品价格仍然维持在50元以内,也因此号称“最牛十元店”。

 如今的名创优品虽然光环依旧,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也成为名创优品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一是疫情影响下名创优品也没能独善其身。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整个零售产业都是重创,对于名创优品这样的新零售企业来说,虽然企业的发光点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零售产业,既然是零售产业也就没有办法回避自身的问题,这就是疫情对于零售的冲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名创优品2020年的业绩其实是不及预期的,而且再加上2021年全世界受到疫情的影响还在继续,不时还有新的毒株出现,名创优品也自然会随着市场的波动出现起起伏伏的现象,虽然这个现象更多是宏观经济原因,但是名创优品的市场波动也的确是市场上的问题。

 面对着资本市场的不待见,回香港是个选择,不过在回香港之前,名创优品可能还是需要给资本市场更多的新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香港资本市场信服。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奥特曼卡片不仅仅是一个卡片,它更是自己的“社交工具”和“炫耀工具”,成本价格也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这个卡片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说到在小学生的圈子里面什么最受欢迎,男孩子首当其冲的就是奥特曼卡牌了,什么是奥特曼卡牌?先来简单认识一下:奥特曼卡牌也叫LGR,就是类似于扑克一样的卡片,但比扑克复杂一点,因为它有攻击型和防御型的,还有不同的级别,分别是:R、SR、SSR、HR、UR、LGR、CP、SP、GP这8个等级,其中GP是最高级的,其次是SP,以此类推。

为什么这么风靡于小学生的圈子里面呢?通过对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后个人得出以下几种原因:

对奥特曼的喜爱。肯定是喜欢电视里面的奥特曼人物才会喜欢奥特曼卡牌,而看电视因为在家里有家人的约束不能经常看,但是通过购买卡牌这种方式来玩也是一样的,甚至比看电视更加有趣,自己可以根据卡牌的级别和攻击/防御力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卡牌和别人PK。

成为社交工具。既然用卡牌和别人PK,无形之中就成为了一种社交工具,就好像成年人之间交流一样,有共同感兴趣的东西,交谈起来会更加有话题,看见人家在玩而自己没得玩,好像无法融入这个圈子,所以那些没有买的小朋友也会刻意去购买,渐渐的大家都会跟风购买。

炫耀。既然是大家都喜欢的东西,我有的你没有,就会刻意在你面前炫耀一番,以此来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而那些不甘示弱的孩子也会继续购买卡牌,直到自己有了和别人一样的卡牌,甚至级别比人家的还要高,其实也是一种攀比的心理。

游戏乐趣。其实就是开盲盒,谁都不知道里面有哪些卡牌,有没有自己想要的。收集各种各样不一样的卡牌集起来放在卡册里,似乎这样自己就是“最靓的仔”了,也可以用不同的卡牌跟别人交换,或者直接赠送,这样大家的关系也会更亲近一点~

价格便宜。普通的卡牌一般2块钱就有一包了,当然2元、5元、1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都有,可是在孩子们的眼里2块钱是很便宜的,他们不会在乎成本的多少,因为不用自己赚钱,问家里人要就可以了,只要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而且没有什么消费观念。

我身边认识的就有不少小学生是在玩奥特曼卡牌的,其中我的两个侄子也是特别喜欢玩,平时他们都很喜欢看奥特曼电视,家里也是买了很多卡牌回来,那些觉得“有用”的他们就收集起来,没用的就撒得满地都是,不知道他们到底买了多少,估计可能连早餐钱都省下来买卡牌玩了,两兄弟就在斗牌,看看有哪些是对方没有的,或者通过卡牌猜猜是哪个奥特曼,猜对了多少次就可以赢得对方手中的一张卡牌等,玩法还挺多的,而他们也乐在其中,可能是我们成年人眼里觉得挺无法理解的吧,其实跟童年时玩那种纸牌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现在这种卡牌制作得看起来更“高档”一点而已。

适当地玩下无可厚非,但不能让孩子过度沉迷于玩这个卡牌,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把更多时间和心思花在学习上面,而不是因此耽误了学业。

“盲盒第一股”的神话似乎难以持续了。泡泡玛特公布了上市后首份财报,2020全年营收达到2513亿元,同比增长493%;经调整净利润达到59亿元,净利润率为235%。

这份数据看似美好,但和前两年三位数的增速相比,泡泡玛特2020年业绩增速可以说是呈现“断崖式”下跌。发布此份财报时,其股价较最高点近乎腰斩。泡泡玛特的“泡泡”要被戳破了?

如果抛开过往的光环,2020年泡泡玛特的财务数据并不差。财报显示,泡泡玛特2020年营收为2513亿元,较上年的1683亿元增长了493%。但如果回顾前两年的高增速,就会发现2020年不到50%的增长速度可以称作“断崖式”下跌。该公司2018年和2019年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255%和2272%。

泡泡玛特卖一些生活用品、服装、玩具等潮流物品

泡泡玛特于2010年由王宁创立,这位85后的创业者认为当时中国缺少潮流杂货店。在早些年间,泡泡玛特卖一些生活用品、服装、玩具等潮流物品,经营一直不见起色。后来,一款名为Sonny Angel的玩具娃娃在2015年意想不到地成了爆款,王宁决定从把泡泡玛特从潮流杂物店转型为潮流玩具店。

2016年4月,泡泡玛特认为Molly形象的潮流玩具有巨大潜力,便和Molly的创作者王信明签订独家授权协议,开始了Molly的大规模商业化,并取得成功。Molly的成功给泡泡玛特指明了今后的方向。于是,基于其他IP的潮流玩具陆续推出,泡泡玛特也在2019年完成了对Molly所有权的收购。

泡泡玛特过去一年的增速在快速下降

泡泡玛特过去一年的增速在快速下降。2018年、2019年、2020年泡泡玛特总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55%、2272%、493%神话般的连年超两倍增速戛然而止,随着规模逐渐扩大,增速回落属于正常现象,但对于这家充满争议性的公司来说,2021年的走向变得模糊起来。

泡泡玛特的崛起,源于对潮流文化和内容的运作能力,并将授权IP(含独家授权)、自有IP应用于盲盒、手办、BJD娃娃及其他IP衍生品。其中自有IP“MOLLY”堪称最佳典范,生命力旺盛。根据年报,2020年8月上市的“MOLLY的一天”系列,截至2020年底单销售额破1亿元

泡泡玛特的IP运作策略已经比较成熟

泡泡玛特的IP运作策略已经比较成熟。值得注意的是,独家IP“SATYR RORY"就没那么顺利,2020年收入几乎腰斩,此外,自有IP“Yuki”更是没有出现在财报里,而在2019年,它贡献了1500余万元的收入。而头部IP“MOLLY”2020年的收入未增反降,由2019年全年的46亿元,降至2020年的36亿元。

为应对毛利下行的压力,泡泡玛特开始提价。今年推出的多款产品售价涨至69元,比过去59元的统一售价提升了169%。关于涨价的事情,已有多家媒体报道。对此,泡泡玛特回应称:“由于供应链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因此采取提价策略以应对成本抬升,此外,潮流玩具在设计上更加精细,工艺更加复杂也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除了常规免费会员外,泡泡玛特还推出了699元的新品优享卡会员

除了常规免费会员外,泡泡玛特还推出了699元的新品优享卡会员,购买者可获得包括未来12个月内每月优先收到一个当月首发的热卖新品盲盒在内的多种专属权益。

对不少玩家来说相当具有诱惑力。不过,在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该产品有不少网友给出差评,“不发货”“什么都没给”“没有赠品”“客服永远回复说抱歉”等反馈频频出现。

对泡泡玛特而言,潮玩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是一大压力。当诸多竞争对手纷纷涌入这一赛道,这样的压力能否成为泡泡玛特新的发展动力,尚不能得知。“说实话,想要再出一个像Molly那样爆红的IP,可能真的只能看运气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6192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31
下一篇2023-12-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