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双星系统的话一般是没有行星存在的,当然也有特例
原因是3体运动的不稳定性决定的
当有3个天体时,质量较小的是处于一个混沌态,也就说行星的轨道不稳定(一般我们认为恒星质量大到行星质量可忽略不计),一般最终结果都是被从这个系统中排斥出去(然后剩下两颗星球形成新的稳定轨道)
(如果木星质量和太阳差不多或者是太阳的一半的话,水星金星地球什么的现在就都在冥王星轨道外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双星系统中行星较少的原因(另外,行星作为光源来说太弱了,不易被发现)
ps:ls的发现的确挺惊人的,如果属实的话,这个系统的运行轨道我倒是挺感兴趣的
据外媒报道,距离地球80光年处有一颗白矮星WD 1856,这颗死星在60亿年前进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这种缓慢的死亡是非常孤独的。在死亡过程中,一些恒星会急剧膨胀然后变成一颗巨大的“红巨星”--像参宿四一样吞噬任何在附近轨道运行的行星。最终,它们会耗尽所有的燃料并重新坍缩成白矮星,而这会摧毁其身后的一切。
WD 1856则不是这样的情况。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了一颗巨大的行星,其跟木星差不多大、绕死星WD 1856运行。他们将其命名为WD 1856 b,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它不仅免遭被毁灭而且还证明了死恒星仍可能拥有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
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指出,每当这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在WD 1856前面凌日时,从地球上看,这颗恒星发出的光会减少近一半。这个过程极其短暂,因为这颗行星每14天就会绕轨道一周。据悉,白矮星本身只比地球大40%左右。因此,亮度的下降只持续了8分钟,这颗行星离它的恒星的距离则是水星离太阳距离的20倍。
“这个系统相当奇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Simon Campbell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这颗行星比它的主恒星要大7倍!”
通过使用地面望远镜收集到的数据,该团队还能估算出这颗行星的质量。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数据显示,它的质量可能是木星的14倍。
但如果WD 1856 b离它的恒星如此之近,它是如何在膨胀阶段存活下来的呢?对此研究小组给出了可能的解释。
当它的主恒星变成红巨星时可能扰乱了该系统中的行星进而导致它们的轨道歪斜。无序的宇宙之舞可能有助于将WD 1856 b这样的行星体抛向恒星,从那时起它就一直围绕着恒星旋转。因为它是一颗上了年纪的白矮星,所以这也给了行星足够的时间来靠近它。这可能意味着还有其他行星围绕白矮星旋转。
研究人员指出,不太可能的是,这颗恒星能剥离一些外层并在膨胀阶段存活下来。然而他们得出结论,目前关于这一过程的理论很可能表明它不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团队称,未来的观测应该能确认WD 1856 b是否真的是一颗行星,或它是否是一颗被称为“褐矮星”的失败恒星。他们指出,即将到来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和双子座天文台将成为能更好了解WD 1856 b的关键。
Ian Crossfield在一份新闻稿中说道:“现在有人正在寻找白矮星周围可能适宜居住的凌日行星。这将是一个相当奇怪的系统,你必须思考行星到底是如何在这么长时间内存活下来的。”
美国漫威漫画旗下有一个超级反派叫做行星吞噬者,他通过吞噬行星来获得能量。这一设定听起来天马行空,但其实宇宙中彼此吞食的戏码早已司空见惯。比如我们的银河系就是一个胃口很大的吞噬者。科学家近日观察到,银河系已经开始吞噬其最大的伴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光恒星就有近百亿颗,如此一比较,漫画里吞噬行星的设定竟也显得索然无味了。
大麦哲伦星系
为了交代清楚这次“吞噬行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星系和恒星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代入我们的太阳进行比较,了解一下“吞噬星系”究竟是一个什么规模等级的举动。
星系是指指数量巨大的恒星系及星际尘埃组成的运行系统,从只有数千万颗恒星的矮星系,到有上万亿颗恒星的椭圆星系,星系的大小差异很大,形状也各异。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是一个棒旋状结构的星系,它包含了大约1000到4000亿颗恒星,还附带有其他大量星际物质。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可谓沧海一粟。
银河系 Ron Miller绘制
银河系整体上呈扁球体形状,具有巨大旋涡形的盘状结构,盘子中心有明亮密集的核心,还有一条短短的“棒子”横贯核心。“棒子”两端伸出两条主要的旋臂,两条主旋臂的距离约为4500光年,我们的太阳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次级旋臂——猎户座旋臂之上。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至银河核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
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其他星系。有的星系只含数千万颗恒星,是为矮星系。当然,也有一些星系远大于我们的银河系,比如威廉·郝歇尔在1970年发现的IC1101星系,就含有超过100万亿颗恒星。多个相距较近的星系一起构成了星系群,我们银河系所处的星系群被称为本星系群,含有超过50个星系。本次银河系吞噬大麦哲伦星系的行动,就可称之为发生在本星系群内部。
在本星系群里,最大的两个星系是银河系以及仙女星系,其余都是一些矮星系。它们常常相对于仙女星系和银河系而被称为“伴星系”。本次银河系吞噬的三个矮星系分别是大小麦哲伦星系和人马座矮椭球星系。其中大麦哲伦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第四大的星系,它是银河系众多卫星星系中质量最大的一个。
事实上,在银河系130亿年的生命中,它不断地在吞噬着周围的卫星星系。随着大口径望远镜的利用以及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天文工作者得以进一步确认这一点。通过缓慢地吞噬周边的矮星系和伴星系,银河系不断地壮大自身,它就像一个巨大磁铁,不断吸积、撕扯、吞噬周边的小星系。同时,人们通过大规模巡天数据中发现,较小星系也会吞噬周边更小的星系,大麦哲伦星系就曾经吞并过其他星系。这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副“星系相食”的磅礴景象,规模之大、岁月之远,令人震撼。
天文学家较早就建立了银河系通过潮汐力撕扯和吸积周围的矮星星系和卫星来增加自身质量的理论,本次观测研究为人们进一步建设该理论提供了宝贵资料。天文学家这样模拟这个吞噬过程:矮星系在被银河系吸积之后,矮星系自身会吸引银河系中的恒星,在其后形成恒星的聚集,然后这些聚集的恒星会反过来对矮星系产生引力,从而使矮星系减速。减速会逐步导致矮星系的轨道衰变,直到它最终堕入银河系的中心。
在矮星系轨道衰变的过程中,矮星系受到银河系的潮汐力作用,会留下大量的残骸,变成沿着一定轨道分布的恒星集团及星际物质。正如同鲸鱼朽沉被命名为“鲸落”,矮星系被撕扯成的“碎片带”也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叫做星流。星流被认为是星系模型形成的预言现象,也是天体物理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粉色部分为麦哲伦星流
本次观测研究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星系形成理论的认识,也引来了其他的“担忧”。因为,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中,天文学家表示银河系正在和仙女星系互相靠近,而长久以来,学界认为仙女星系要比银河系更大(近年来也有相反意见)。那么,届时被撕扯吞下的,可能就是我们的银河系了。但按天文学家推算,这场恶战尚在40亿年之后,人们完全不必杞人忧天。不过尽管如此,天文学发现却似乎在逐渐指向一个冰冷的事实:宇宙是一个在不断进化的野兽,星系间的相互残杀正在宇宙各处上演。
恒星能够自身发光发热,这是因为在恒星的核心能够进行氢融合成氦的核聚变反应。然而一旦恒星内部的氢元素消耗殆尽,恒星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恒星是有生命的。恒星死亡后,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恒星会因为质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恒星最终的结局不同,有的会变成一颗白矮星,有的会发生超新星爆炸最终变成中子星,还有的则会变成黑洞。咱们就以咱们的太阳系为例子,来聊聊太阳死亡后,我们的地球和其它的行星命运会怎样?
图示:恒星生命结束最惨烈的方式超新星爆炸
太阳的未来太阳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6亿岁了。太阳已经步入了中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太阳和中年时期的人类一样成熟而稳定。不过再过50亿年,太阳耗尽了内部核聚变反应的氢元素步入了老年期。这时期的太阳一改往日的面孔,变成了一颗可怕的红巨星。红巨星时期的太阳体积膨胀的非常大。它的半径延伸到地球轨道附近!
什么概念呢?目前太阳的半径是695500公里,而红巨星时期的太阳半径延伸到了地球轨道附近,就意味着太阳的半径达到了14亿公里以上,整整增加了200倍!
图示:红巨星和行星
太阳的红巨星时期将会持续大约3亿年的时间。随后太阳耗尽了最后的燃料,开始坍缩,最终变成一颗白矮星。变成白矮星的太阳,还拥有着太阳的大部分质量,但是体积只有地球一般大小,因此白矮星时期的太阳有着极高的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1吨。
图示;太阳最终变成一颗白矮星
最后,随着时间的流失,白矮星的太阳逐渐冷却下来,失去光芒,太阳系的一切将被冻结。
行星的命运太阳对行星影响最大的时期就是红巨星时期。在太阳还未死亡之前,水星和金星就葬身火海了。它俩被变成红巨星的太阳吞掉了。地球则很幸运,没有被太阳吞噬掉。然而地球上的生命则走到了尽头。这时期的火星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火星气温变暖,或许成为人类在太阳系最后的家园。而木星和土星的一些冰卫星也会因为太阳变成红巨星而消失。美丽的土星光环也会因此消失。
图示:红巨星和行星
最终在红巨星时期存活下来的太阳系天体将会继续围绕着变成白矮星的太阳旋转着,直到永远。
太阳这类的恒星最终结局还是比较温和的。而那些质量比太阳大很多倍的恒星,它们都会以极为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那就是超新星爆炸。发生超新星爆炸意味着恒星和周围的行星同归于尽了。
其实行星的命运并不是确定的,而是会有很多结局。我们以太阳系为例,来看看太阳系的行星们的结局会是什么。
太阳系的命运
按照目前主流的理论星云假说,太阳起源于分子云的引力坍缩,在引力的作用下,分子云形成了恒星胚胎,由于引力作、隧穿效应、恒星核心的核聚变反应被点燃。我们要知道的是太阳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的9986%。因此,其他行星只是太阳在形成过程中留下的边角碎料,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当太阳的核聚变反应被点燃之后,太阳就进入了主序星时期。在主序星时期,太阳都相对比较稳定。不过,由于核聚变反应会亏损大量的静止质量,这些亏损的静止质量其实是以能量的形式向外辐射,所以太阳整体的质量是一直在下降的,不过整个主序星时期,太阳的质量亏损不到1%(这是由核聚变反应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太阳是依靠自身引力和核聚变向外的压力实现动态平衡的,所以质量亏损伴随的结果是太阳对自身核聚变的控制力下降。
因此,太阳内核的核聚变反应会越来越不受控制,辐射强度会增加。同时,行星们也在以极其微小的距离远离太阳,拿金星和地球来说,这个远离的距离每年都不到5厘米。相对于它们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来说,是可以被忽略不计的。
当然,主序星临近结束时,也就是太阳内核的氢快烧完的时候, 由于辐射层隔绝了太阳的内核和对流层,这就会让太阳外部的氢无法进入到内核,氢也就 补 充不上 。
而之前太阳的核聚变主要是让氢通过核聚变反应形成氦-4。所以,此时的太阳核心主要是氦,太阳点燃氢的核聚变需要的温度是1500万度,但是点燃氦则需要达到1亿~2亿度左右。因此, 当氢烧完时,氦的核聚变反应并不能够被点燃 。
这时,太阳就会膨胀起来,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太阳是外层膨胀了起来,而内核其实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压缩,压缩使得核心的温度开始上升,直到达到氦的核聚变反应。于是,太阳再次被点燃,此刻也就开始在烧氦,产物就是碳和氧。
在太阳变成一颗红巨星时,其实水星和金星都会被太阳外层吞没,而 地球大概会在当时太阳的大气外层的位置 ,随着氦的进一步燃烧,引力对外层的束缚能力更差,这时 地球会完全置身于太阳的大气当中 。
当氦也烧完后,太阳核心会进一步收缩,直到核心变成 白矮星 ,
此时的质量仅为初始太阳质量的80%。至于外层,还会继续扩散,成为 行星状星云 。
因此,这个时候其实对于行星的引力会大幅度锐减,还存在的火星以及意外的行星轨道都会发生大幅度的变化。至于地球,目前我们并不知道地球具体会有什么结果。
此后,白矮星“太阳”并不会在继续核聚变反应,等着慢慢凉透。不过,它还是会刮出剧烈的恒星风。至于,火星以及以外的行星,或许还绕着白矮星“太阳”继续转着。但也有了能会有以下的宿命:
加上之前被吞没的,也就是说,行星有可能有4种结局。
其他情况
当然,这是太阳系中发生的一切,实际上如果质量特别大的恒星,比如,8倍太阳质量大的恒星,一步步核聚变到铁元素时。
核心的质量还超过144倍的太阳质量,就会发生超新星爆炸,
如果是核心小于三倍太阳质量,就会形成一颗中子星。
如果核心大于三倍太阳质量,就会形成一个黑洞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子星和黑洞对于时空扭曲的能量极其强,并且超新星爆炸的范围极其广,因此,基本上在这类恒星周围的行星,下场都不会太好看。比如:II型超新星的爆发,基本上可以把周围的一切都毁了。
这个和恒星怎么个死亡法有关,以及行星距离恒星多远有关
恒星的死亡,在现今天文宇宙学里无非三种——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但这是恒星的稳定产物,在成为这些产物之前,恒星还要经历红巨星,超新星这样恐怖的星体。
事实上,行星的命运,也就和这样的中间产物密切相关。
下面我们来分情况讨论。
结局为白矮星的恒星行星的命运其中的白矮星是绝大部分恒星的结局,在成为白矮星之前,恒星会先膨胀为红巨星,红巨星的体积可达原来恒星的数十倍到数百倍不等。
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样的一颗恒星,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在氢元素燃烧的差不多之后,会继续燃烧氦元素(氦闪),这个过程太阳的外层会膨胀,成为巨大的红巨星。
红巨星体型巨大,会把靠近恒星的行星吞噬熔化。而远离恒星的行星,比如我们太阳系的火星木星土星,就能幸免于难,逃脱红巨星的吞噬。
红巨星阶段过后,仍然可以围绕着白矮星公转。
结局为中子星或者黑洞的行星命运中子星和黑洞都是超新星爆发的产物,所以合在一起讨论不影响结论。
中子星和黑洞是大质量恒星的稳定产物,它们一般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
当超新星爆发,几秒内释放的能量比太阳倾尽一生(100亿年)产生的能量还多,围绕恒星公转的行星一般而言通通会被炸碎毁灭掉,整个类似太阳系的奥尔特云也会分崩离析。
超新星爆发后,产生的中子星或者黑洞一般再无行星绕其公转
对于有生命的星球来说,生命个体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归宿,对于没有生命的星球而言,一起都是永恒。
恒星死亡后,它所携带的行星会是什么命运?
行星之所以能够成为行星,必须要以一定的恒星作为中心,在恒星引力的束缚之下围绕着它做周期性的运行。除非受到别的大质量行星撞击、或者恒星突然消失这些几率非常小的事件影响,行星会成为漂移于宇宙空间中的流浪星球,直到重新找到新的家园。那么,按照恒星正常的发展演化规律,当恒星死亡之后,围绕它运行的那些行星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恒星的整个生命历程,一般可以分为酝酿期、主序期、膨胀期和坍缩期。恒星的酝酿期,是恒星内核发生核聚变之前,所必须进行的物质积累过程。原先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星云物质,在引力扰动的作用下,逐渐发生聚集和坍缩,在缓慢提升核心区质量的同时,星云物质原先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同时在不断摩擦和碰撞下,核心的温度也持续提升,另外,星云物质本来所具有的角动量,也被聚集以后核心区以及“星环”所继承,星云空间中会呈现若干以一个质心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且有众多物质围绕它旋转的恒星胚胎。
当核心区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即温度超过700万摄氏度、压力达到上千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环境下,内核中氢原子中的质子,就会有一定的几率突破原子核间库仑力的排斥,钻入另一个原子核中,与另外一个质子结合,形成氢的一种同位素-氘,从而开启了质子-质子链式反应的序幕,最终由4个氢原子聚变为1个氦原子,同时释放出中微子、伽马光子和部分能量。
恒星的主序期即是从以上反应开始激发时算起的,由于恒星的核聚变是从内核开始的,所以最外层的氢元素一直保持着其原有状态,不会激发出核聚变。在内核中,由于参与核聚变的轻物质会逐渐消耗,生成原子序数更大的新元素,当轻物质完全消耗以后,根据核心区温度和压力的不同,恒星的发展演化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当温度和压力非常大时,完全有能力支撑新生成元素继续发生核聚变,那么恒星在出现一定程度的坍缩之后,继续通过更加剧烈的核聚变向外界释放光和热,从而生成更重的元素,所以在大质量恒星的内部,物质的分布呈现非常有规律的圈层结构,从外到内依次为氦、碳、氧等,一直到铁为止。由于铁的比结合能最高,要激发它进行核聚变,所需要输入的能量要大于释放的能量,所以核聚变的能量是亏损的,不可持续的,因此恒星内部的核聚变一旦产生了铁元素,那么就标志着大质量恒星生命即将结束。
不同质量的恒星,其内核最终的核聚变产物会有所不同,比如质量较大的恒星,最终会形成铁元素,而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最终产物只能到达碳和氧,如果比太阳再小的恒星,可能只会进行到氦。对于质量不同的恒星,不但最终核聚变的产物不同,而且在主序期以后的发展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主序期结束以后质量小于14倍太阳的恒星,最终会形成白矮星;大于14倍而小于32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最终会坍缩成中子星;质量大于32倍太阳质量,可能会坍缩形成黑洞。
而恒星在形成白矮星、或中子星、或黑洞之前,都会经过一个体积明显碰撞的阶段,即红巨星时期(大质量的恒星这段时间所形成的星体体积更大,称之为红超巨星时期)。恒星在这段时期以内,体积之所以会持续膨胀,有的甚至能达到原先的100多倍,主要是恒星在主序期刚结束时,由于内核不再有核聚变产生,外层物质向内的重力则明显占据上峰,恒星一开始会发生剧烈的坍缩现象,随着挤压强度的提升、撞击摩擦的持续以及恒星物质重力势能的转化,核心区的温度和压力出现了明显的攀升,另外大量外层较轻物质的加入,又重启了核心区域更剧烈的核聚变反应,向外的辐射压明显提升,从而推动恒星物质迅速向外界扩散。在此过程中,距离恒星较近的行星和卫星,都逃脱不了被吞噬的命运。比如太阳,在30亿年之后,就会经历红巨星阶段,其边缘将逐渐扩展到近地轨道,水星和金星直接消失,地球也会变成一个火球。
对于像太阳这样的恒星,红巨星阶段之后,除了被抛洒出去的外层物质,其它物质便会发生剧烈的收缩,此后再也无法激发核聚变,仅靠电子简并压来支撑重力的坍缩,从而使最终形成的白矮星密度非常大,达到每立方厘米几吨的级别。那些在红巨星阶段没有被吞噬的行星,此时会继续伴随着白矮星运行。
对于大质量的恒星来说,其生命晚期会经历超新星爆发这个阶段,这种现象是宇宙中除了黑洞吞噬以外,感觉最为恐怖、能量释放最为集中的一个过程了。在超新星爆发之时,恒星周围所达到的温度将高达几千亿摄氏度,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恒星在主序期全部时间所释放的能量总和,这种爆发,势必会将恒星周围原先围绕着它运行的所有行星都分崩离析,这也是天文观测中,在中子星和黑洞周围,很难发现有围绕它们运行行星的主要原因。
以太阳系为例,当太阳死亡后,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太阳系是否也会跟着覆灭或者重大改变?
没错,结局确实会这样,因为 单从质量角度考虑 ,太阳在经历红巨星,最后变为白矮星的过程,会损失可观的质量,因此 对于行星的轨道肯定会带来影响 ,说不定太阳系就会大变样。
我们知道, 太阳的工作原理是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目前的体型都是靠其内部的辐射压与引力平衡而达到的,但核聚变的燃料总有一天会耗尽,实际上当其核心中的氢元素都用完时(变为氦元素),核心就变成了一颗“氦核”,但此时内部的温度却不足以点燃(也是核聚变)这颗氦核,因此氦核就会在引力作用下,进一步的收缩,而这个过程也同时导致了内部温度的上升,原本那些不太靠近内核部分的氢元素也得到了“点燃”的机会。
于是乎,太阳就按照内核收缩,外壳膨胀的过程一步步踏入 红巨星 的阶段,而此时太阳的体积和现在相比,已经是处于严重发胖。胖到什么程度呢? 其半径几乎已经到了地球轨道附近,对于在地球轨道内侧的水星和金星来说,已经完全被红巨星时期的太阳给吞没了 ,而地球上的日子也不好过(一说也认为地球会被完整的吞没),因此高温将会熔化地球表面的一切, 地球上的生命就不用谈了,如果在此之前还没能逃出地球,那就绝对是死路一条了。
但实际上,地球上的生命绝不会等到红巨星的半径延伸到地球轨道附近时才会死亡 ,在此之前,或者说从现在开始算, 由于太阳光度的不断提高,地球上的温度会越来越高,以至于最后连液态水都无法存在 ,这个时间点差不多是在一二十亿年后(注意:太阳的寿命还深五十亿年左右)
当红巨星的内部氦核达到点燃要求后,就会开始发生朝着碳氧元素进行聚变,最后慢慢的变为一颗碳氧混合的核心球,按照道理,因此温度压强的原因,这颗碳氧核心是无法进一步聚变的,所以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再做收缩,但实际上对于太阳这种质量的恒星,其最后形成的碳氧核心是无法继续坍缩的。
因此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产生的 电子简并压 ,将会代替辐射压与引力做抗衡,很幸运,这一平衡可以持续下去,因此太阳最后停留在这个阶段,被称为 白矮星 (当然了,由于其内部不产热,当热量耗尽的一天,就成了黑矮星)
而到了这个阶段,太阳系会怎么样呢?毫不夸张的说,由于成为白矮星后的太阳,也会持续不断的降温,所以太阳系内仅存的星球,是不可能诞生什么生命的,虽然这些星球或许还能绕太阳运转(没法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恒星是原始星云聚集而成的,能够成为恒星的星球,其质量都是足以引起自身引力塌缩并点燃核聚变的,而恒星的质量不同,其寿命长短以及最终的死亡方式也是各有不同。
恒星的死亡,无外乎三种方式,最终要么形成白矮星,要么形成中子星,要么就更进一步,直接形成宇宙中最恐怖的天体——黑洞。当然了这是恒星死亡之后所形成的稳定的终点,在此之前,恒星会需要经历红巨星、超新星这样的恐怖星体。宇宙中大多数恒星最终都会形成白矮星的,就比如说我们的太阳,大约在50亿年之后会先变成一颗红巨星。
红巨星体积急剧膨胀,太阳的直径最终会是现在的数十倍到数百倍不等,到那个时候,红巨星就会将太阳系内围的几个行星也一并吞没,包括水星、金星,甚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不能幸免于难。而火星、木星、金星等太阳系外围行星,却不必担心红巨星的吞噬,等到红巨星阶段过去,太阳就会变成一颗白矮星,这个时候这几个幸存的行星还可以继续围绕着太阳公转,这对于其它将要变成的白矮星的恒星系统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如果最终恒星会变成中子星甚至是黑洞的话,那么它们都是大质量恒星死亡之后的产物,它们的质量一般大于8倍太阳质量,而它们又都是超新星爆炸之后的产物。超新星作为中间产物,堪称是宇宙生命的杀手,凡是有超新星爆炸的恒星系统,其行星几乎无一幸免,巨大的能量将会在短短的一瞬间就将行星全部摧毁,等到它形成中子星或者是黑洞的时候,周围不会再有行星围绕它们公转。超新星爆炸产生的能量,甚至可以传到外星系,对外星系也造成致命打击。
对于我们的家园太阳系来说,留给人类的时间最多只有50亿年了,甚至还不用等到50亿年之后,地球就会因为太阳辐射能量的增加而变得温度升高,有关科学家推测,或许10亿年之后,地球上就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了。然而地球的命运,最终无论怎样都难逃毁灭,在红巨星将地球吞噬之后,地球很快就会变得分崩离析,最终被摧毁成宇宙尘埃,而太阳系外围的行星,即使能够逃过一死,它们将要面对的也是一个只能发出微弱光芒,辐射出淡淡能量的白矮星,整个太阳系将归于沉寂,太阳系也会成为生命的禁地。
恒星死亡后,它携带的行星是什么命运?
要知道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恒星的生命旅程。
基本上来说恒星分为巨大,大,中,小四类,他们都是在星云中诞生的,所有的恒星都会随着聚合反应的加剧会经历形成,稳定,坍缩,膨胀这几个过程。不同的是巨大和大型恒星会发生超新星爆炸,巨大的会形成黑洞,大型的会形成中子星。中子星会继续发光数十亿年并最终熄灭,而黑洞的寿命我们目前不得而知。而中型小型恒星则会在膨胀后再次收缩成为白矮星或者褐矮星,它们的寿命也很长,但最终也会熄灭。
在膨胀和爆炸的过程中恒星会毁灭周边绝大多数行星,少数距离非常远的行星未受波及也会随着恒星爆炸的威力或者引力的减弱被抛向宇宙深空,最终形成永久冰封的孤儿行星。
其实孤儿行星或者孤儿恒星在宇宙中非常常见,都是由古老星系或者恒星爆炸而形成的。
先简单说出答案,当恒星死亡后,其周边行星的命运基本有两中,一种是被恒星吞噬掉,另一种是被恒星爆炸时的冲击波扔到宇宙中,称为流浪行星。
下面具体说下恒星的命运。
我们通常说的恒星一般指的是主序星,就像我们的太阳,正是壮年时期,也是出于主序星时期。这个时期的恒星依靠核心氢聚变产生的能量,与自身的引力形成平衡,因此,可以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性,也可以保证周围小天体的稳定性。
这个时期的长短与恒星的质量有关,太阳的主序星时期大概是100亿年,比太阳质量小的会有2,3百亿年甚至更久,而大于太阳质量的可能只有几亿年甚至更短的寿命。
当恒星主序星时期的结束时,由于内部产生了新的聚变反应,氢元素消耗的差不多了,因此开始了更重元素的聚变。这时平衡就被打破,在短短数千万年的时间中,恒星会膨胀称为红巨星。
这时,距离较近的行星就会被恒星吸入腹中,成为恒星的一部分。例如太阳,当其变为红巨星后,水星肯定是被吸收了。金星也很可能难以自保。
红巨星时期并不长久,也就维持个千万年左右,也是与质量相关的。
随后便发生了爆炸,恒星级的爆炸在宇宙中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周围的小天体,则是一场灾难。巨大的冲击力将恒星外层的物质抛射到太空中,可形成几光年到十几光年大小的星云物质。而行星更是被巨大的冲击力抛入寒冷的宇宙中,称为永久的流浪行星。
像木星,土星这样的行星,表面的大气层将被吹散,只剩下固态的核心,从此远离太阳,远离恒星。如果幸运的话,数十亿年后可能被其他恒星捕获。如果遇不到的话,就会永远在寒冷的宇宙中流浪下去。
我们可以确认,在宇宙诞生的一百多亿年中,宇宙空间中应该有大量的行星天体,甚至在星系之间的宇宙空间中,可能也存在很多流浪天体。由于不发光,所以无法观测到但他们确实存在于无尽的
恒星的死亡一般意味着整个系统的崩溃,行星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难逃悲惨命运,因此有人说行星的寿命跟恒星的寿命相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
在茫茫宇宙之中一片原始星云快速旋转,中心物质聚集密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有物质聚集而来,最终一颗新的恒星诞生。而剩余的物质依旧绕着中心旋转,一些物质聚集之处也就成了形成行星最初的“星子”,最终一个恒星系诞生。例如太阳系内太阳为核心,在之外是八大行星,此外还有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的存在。太阳死亡变成白矮星后,整个系统都将重新洗牌。
恒星内核处不断的进行着核聚变,最终有偃旗息鼓的那一天,恒星的生命终结,根据质量的不同有三条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例如类似于我们太阳质量的恒星,核聚变结束后就将变成白矮星,在此之前太阳会经历氦闪(高能量的短时爆发),四颗岩质行星都将瞬间被汽化,四颗气态巨行星被推离原轨道。即使没有这一步,那么太阳在进入红巨星时代后它的外边缘也将达到火星轨道的位置,届时地球也会被吞进太阳“肚子”。
那么如果恒星质量很大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中子星或者黑洞了,那么经过超新星爆炸的洗礼比氦闪的规模大的多,几乎大部分的物质会以光速十分之一左右的速度向外飞去,行星几乎全烟消云散了。即使某些漏网之鱼的行星,最终也会被变成黑洞的母星所吞噬,因为黑洞甚至会吞噬自己的伴星。
所以说未来等待的人类的机会还有三十亿年左右,无论是带着地球去流浪还是星际飞船寻找新的家园,时间上都是足以的。
恒星直径96亿公里,半径就是48亿公里。
在太阳系中,海王星公转轨道近日点4496亿公里,远日点4567亿公里。冥王星公转轨道近日点为44亿公里,远日点为74亿公里。
如果把这颗恒星放在太阳系中太阳的位置,它将把从水星到海王星的所有行星都吞掉。冥王星有一半的轨道也在它的半径范围内。
体积增加会吞掉内行星,月球每年远离地球35cm,有可能会脱离地球控制,所以月球会不会死不知道……推测红巨星体积应该不会超过小行星带。所以木星、土星之类还是存在的。另外木星虽然隐隐有成“恒星”的预兆,不过自我感觉木星质量不够不足以自我产生聚变。当然,如果红巨星的某些物质会被木星俘获,质量发生改变,说不定真的的成为了恒星而和太阳构成双星系统了。呵呵呵。
为又因为太阳虽然体积增大,但实际上太阳质量并未衰减太多,所以,剩下的几颗行星依然会按照原轨道继续环日运动。当然,太阳最后会变成白矮星,经过亘古的时间慢慢熄灭成黑矮星(虽然至今宇宙的年龄还不足以达到产生黑矮星的长度)呵呵呵,谁知道最后宇宙是归于无限大的黑暗还是致密的奇点呢
导读:双子座的性格是很活泼的,而且不管在做什么都是很灵活多变,不会很呆板,因为是个很开朗的人,所以他们也会特别愿意去尝试很多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在遇到突发事件也可以很淡定的去解决,那么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双子座是什么行星和双子座的守护星是哪个星体吧!
双子座
双子座是什么行星
冥王星
双子座是那种比较会张罗的人,他们的行动力超强的,很能统筹。只要有他们在,那么什么问题都没有的,他们都可以给安排好,因此他们对应的是冥王星。
双子座的守护星是哪个星体
水星
双子座的守护星是水星。水星所代表的是智慧和理智,是人们智商和情商的具象化。智商有多么的重要,无需过多的复述,如果没有足够的智商,那么在这个社会上真的是寸步难行。双子座的智商和情商受到守护星水星的庇护,会比常人要高上一两个等级,让双子座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双子座三种类型的未来
生日在5月20到5月31日之间
个人主宰星是水星,你的反应超级快,别人说话说到一半时,你已经知道他的重点在哪里,而且迫不及待替对方下结论。你也常常觉得别人慢吞吞地没有效率,因为你一个人就可以做三个人的事,而且早就知道该如何做了。建议你多用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来帮助你的工作,但是你感性丰富的一面很容易影响你对事情的判断力,要小心。
双子座
生日在6月1日到6月10日之间
个人主宰星是金星,虽然你常常说者无心,但是还是常会不小心伤害了别人。你的心肠很好,但却习惯用理性的态度来解析事情,也因此有时别人会觉得你很冷血。建议你多运用你的幽默感来化解这个缺点,将会使你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双子!
生日在6月11到6月21日之间
个人主宰星是土星,心情不好时你就会像一堆烂泥一样,什麽事都不想做,还有放下一切的打算,所以你要小心自己情绪上的控制。基本上你是乐观的,只要不让情绪主宰了你,你的创意将会为你带来大笔财富。
自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以来,宇宙在不断的膨胀中已经大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仅在目前的观测水平下, 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就长达930亿光年 ,其内是海量的星系和千万亿倍与星系数量的恒星。
在天文学家看来,每颗恒星都是和太阳系一样的世界,甚至在极个别恒星系里,还会出现和地球环境极为相似的星球, 天文学界把这种系外行星称为超级地球,或者第二地球 ,但不论这些行星环境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取决于恒星的状况,而非自身的努力。
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时刻在受到太阳的影响,如果没有太阳引力束缚,也没有太阳提供的光和热的话, 地球绝不会是今天的地球 ,人类文明也就无从出现了。
在天文学上,太阳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黄矮星,寿命在100亿年左右,虽然它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虽然它能装下130万个地球,但放眼宇宙,不论是质量还是体积, 比太阳更大的恒星比比皆是。
目前体积最大的恒星,是早在1860年就被德国天文学家发现的盾牌座UY, 它位于鹰状星云的东北处 ,但由于当时的观测设备简陋,所以无法获得它的具体信息,盾牌座UY“体积最大”这个记录,是在2012年才被发现的。
在炎热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天文学家使用甚大望远镜的天文多波束重组器干涉测量仪,测量了9500光年外的三颗超红巨星,它们位于银河系的深处, 分别是盾牌座UY、天蝎座AH和人马座KW。
最终的结果显示,这三颗恒星的直径都比太阳大了将近1000倍,亮度是太阳的十万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盾牌座UY, 它的半径达到了11亿公里,其体积是太阳的50亿倍。 如果把它置于太阳系的中心,和太阳的位置做一下对调,它的边缘将到达木星轨道甚至逼近土星。吞噬下八大行星中一半的行星轨道。
此刻盾牌座UY正处于恒星演化末年的阶段,直接通过高温高压下对氦的一系列反应进行核聚变,这也导致它的外层在不断的扩张,体积不断膨胀。正因如此,它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科学家估测在几千年之后,它内部核心的氦也会消耗殆尽, 盾牌座UY将在超新星爆发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最后极有可能演化为一个黑洞。
视界事件望远镜就发布了人类首张黑洞照片。这个黑洞来自距离地球5600万光年外的M87星系,它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80万倍,足以吞噬掉整个太阳系, 质量更是达到了太阳的65亿倍 ,但就像太阳在恒星中不是最大的一样,M87星系中心黑洞,同样也不是宇宙中体积质量最大的黑洞。
黑洞之王的桂冠属于TON618黑洞,它位于猎犬座靠近北极的方向,大约形成于大爆炸后34亿年。TON618的质量相当于180亿个太阳,虽然加上吸积盘,它的直径也才1光年,但由于其巨大的质量, TON618黑洞其实影响了周围1亿光年内的所有天体 ,只不过地球距离它104亿光年,所以没受到影响。
作为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每时每刻都在发出140万亿倍太阳亮度的光线,但这种强光其实是它附近的吸积盘发出的,作为最大质量黑洞的它,仍然和其他小黑洞一样, 本身是不可能发光的,只能通过霍金辐射流失质量。
375亿年后,通过碰撞融合成为一体的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它们内部的超大质量星系很可能也会发生融合, 届时很可能制造出一个比TON618更大的黑洞 ,而人类文明到时候为了躲避这颗黑洞的强辐射,很可能会进行跨越星系的移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