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被称之为“clipnosis”, 由“clip(夹子)”和“hypnosis(催眠)”两个词合成而来。很多的科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后脖点穴,妈妈们的必备神功
俄亥俄州立大学临床兽医学的教授,带领的小组就研究了出现在猫咪身上的这个现象。当然, 除了好奇以外, 也是为了探索使用这个方法稳定猫咪进行医疗诊断的可行性。
实验邀请了31只1到5岁不等, 不同性别的猫咪参与, 而上图这种2英寸的活页夹就是“点穴”的神器。被夹住后脖的猫咪会停止活动, 拱起背脊, 收起尾巴到两腿中间(就像下图这样)。
图 | 山山DVM
经过对猫咪各项生理指标的测试, 研究者发现, 猫咪这种行为并不是由害怕或者疼痛引起的。猫咪的瞳孔并没有放大, 心跳速度也没有加快, 呼吸速度也正常——受到惊吓的动物一般会产生的生理反应猫咪都没有出现。研究组得出的结论是, 猫咪出现这种行为与”方便猫麻麻移动小猫有关”。
在论文中,使用了一个更为贴切的词组描述猫咪这种行为:”捏掐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事实上, 幼年动物在被妈妈叼起后呈现”被点穴”状态的现象在很多物种中都存在, 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狗、荷兰猪等。
图 | 山山DVM
人类婴儿中也有一样效果
在2013年, 一群日本的神经生物家研究了”动物在被母亲叼起”时一系列生理反应后发现, 相似的”镇静效果”不仅在小鼠中存在, 在人类婴儿中同样存在。
“镇静效果”中最典型且在人类和小鼠间相似的三个生理反应是:停止哭泣、顺从以及心跳减速。
图 | pixabay
“我被叼起来了?忍住,不能动。”
那动物后脖子上的肉,是否像是神经通道,一旦被揪起,运动神经似乎就阻断了,所以才会全身不动呢?为了进行验证,科学家用幼鼠进行了实验:
实验中,他们麻醉了幼鼠后脖子上动作感受的神经, 这之后由“被叼起”而产生的“镇静效果”就减弱了。同时,手术移除大脑的一部分以干扰小脑皮质的传入信号,也会延长母鼠使幼鼠镇定下来的时间。如果不能感知脖子后方被叼住, 幼鼠就不会蜷起身来;如果小脑不能接受到信号, 幼鼠就不会出现顺从。
而心跳的减弱和身体姿势上的改变则是由副交感神经以及小脑的传出神经来直接实现。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使得幼鼠安静、顺从、蜷起身体, 方便母鼠将它们带到安全的地方。
所以,并不是“猫咪脖子后面肉是死的”,相反, 是脖子后方的感受神经使得小猫获得“我被叼起来了”的信号;而随后出现的与“被点穴”类似的生理反应并不是因为“神经通道被阻断”, 而是因为来自大脑的信号引导他们出现方便“麻麻转移自己”的生理现象。
这种情况说明压着另一只猫咬它脖子的猫可能是在展示领地意识或是争夺地位。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那些没有建立了领地秩序和地位的猫之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干预和纠正这种行为,以免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斗争。
建议家长们在猫之间出现斗争时,首先要确保它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例如提供足够的食物、清洁的猫砂盆和适当的运动空间等。同时,家长们也应该给予猫足够的关注和爱护,让它们安心、健康地生活。
在发现猫之间出现斗争时,家长们可以适当地发出警告声、用喷水器喷水或者用手轻轻拍打桌面等方法,妨碍其攻击行为,但也不能太过激烈,否则可能会加剧其攻击行为。同时,家长们也应该给猫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它们能够逐渐建立起互相尊重和接纳的关系,从而减少斗争的发生。
在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予猫足够的关爱和诱导,引导它们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关系,才能保证它们的健康、平安地生活。
猫脖子里面有疙瘩,如果不是猫咪受伤导致的,有可能是猫咪感染了螨虫,螨虫寄生于毛囊皮肤中,吸取细胞内营养物质,破损正常细胞,会引起猫咪过敏反应而长疙瘩。
由于螨虫病是一种传染疾病,所以需要把猫咪隔离起来,避免传染给其他猫咪。可以把猫咪关在单独的房间或者是猫笼里限制猫咪的活动范围。然后给猫咪使用喵想喷剂杀死螨虫。但是在给猫咪使用之前,首先要对猫咪患处进行剪毛,避免螨虫扩散,还要给猫咪带上伊丽莎白套,避免猫咪舔舐伤口。然后对猫咪患处进行清理,用温水清洗后,再用双氧水消毒,再直接使用喷剂喷涂猫咪螨虫患处即可。
二、 消毒环境不能少
给猫咪做好患处的措施之后,还要对室内环境做彻底的消毒。因为螨虫能在环境中生存,所以还要注意保持环境干净整洁,且要定时打扫消毒。应该把猫窝放在通风的地方,还要记得每天清理猫砂,和及时更换猫砂。猫咪的食盆和玩具都应该进行清洁和消毒。还有猫咪长待的地方应该两天消毒一次,保持卫生。
三、 加强营养很重要
猫咪在感染麻涌的期间,身体的抵抗力是非常差的,但是也由于猫咪的身体素质差,营养不足才会导致猫咪感染上猫螨虫,所以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猫咪患病期间,都应该给猫咪补充营养,可以一周给猫咪喂食3-5次的肉食,也可以给猫咪喂食一点喵想营养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