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生的伟人

湖北出生的伟人,第1张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楚国诗人、政治家。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公元一五一八年(好明正德十三年),卒于公元一五九三年(即明万历二十一年)。

毕升(?-1051),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人。北宋著名发明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载: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在当时印刷界反响很大。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进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今兴山县)宝坪村人。

庞统(179—214)三国时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属湖北)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

陆羽(733-804年),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字鸿渐,季疵,一名疾,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陆羽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员。襄樊谷城冷集沈湾(原光化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人。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人称孟襄阳。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

皮日休(约公元834—883年),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自号鹿门子

马谡(190—228)三国蜀国人士。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公安派”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

在明代后期,文坛沉寂之际,突兀诞生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给文坛带来了生机,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公安”派。这个文学派以提倡“性灵”著称,其领袖是出生于今荆州市公安县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他们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继唐宋古文运动之后,又树起了一面文学革新运动的旗帜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家世业渔。

明代“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谭元春

:::近、现代:::

:::军事、政治:::

李先念同志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加入中国***。后任区委书记、县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

董必武,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字洁畲,号壁武,从事革命活动后改为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刘华清(1916~)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入团,1935年10月转党,1929年10月参加工作,1930年12月入伍,苏联海军指挥学院海军指挥专业毕业,上将军衔。

徐海东(1900一1970)名元清,湖北省大悟县新城徐家窑人,出身于窑工之家。9岁,入乡塾读书,13岁因反抗富家子弟欺凌,遭塾师斥责,愤然退学,进窑场学艺,跟随父兄,以窑工为职业。

项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国***和人民军队的早期重要***之一。

恽代英(1895~1931)1895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祖籍江苏武进县人,中国***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之一。早期革命家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号万里,字伯高。竹山县麻家渡镇双桂村人。早期革命家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市人。军事家。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曾任区、县农民协会组织部长。一九二七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

许世友(1905-1985)原籍湖北麻城人。上将。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参加了黄麻起义。

聂凤智(1914~1992)湖北大悟人(出生地原属黄安,今黄冈市红安县)。上将。

陈锡联(1915-1999),原名锡廉,字廉甫,1915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高桥区陡山彭家村,军事家、上将。陈锡联同志是中国***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功勋卓著的一代战将。

郭天民,原名郭基逵,1905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关区郭受九村。军事家、上将。郭天民是久经考验的中国***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和军事教育家。是红安籍开国将领中唯一上过黄埔军校的将军。

国防部长上将——秦基伟

秦基伟同志1914年11月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区秦罗庄。

王建安(1907-1980)原名见安,1907年11月8日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红安)桃花沙河村。军事家、上将。

明君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扩展资料:

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

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若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仁宗皇帝不光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衣食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仁宗的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达42年,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

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

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赵祯

清平乐完结了,但是故事的主角宋仁宗进入了不少人的视野。其实历史上的仁宗皇帝争议非常大,喜欢他的人,把他比作李世民,不喜欢他的人,说他是刘阿斗。

虽然我不太爱看电视剧,但是对于一位口碑分化如此严重的帝王,我突然很有兴趣去了解仁宗皇帝,今天,让我们一起扒一扒宋仁宗好了。

首先请大家明确一点:《宋史》是由元朝宰相脱脱、阿鲁图领衔编纂的。元朝?元朝可是灭了宋朝啊,我作为你的敌人,还打败你了,那我给你们挑挑错,你们是不是没脾气?诶,还就是宋仁宗,偏偏他们还就挑不出什么错来。

《宋史》记载:“仁宗之朝,以宽治国,以德化民,亦能惩戒贪残,故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

所以,宋仁宗的“仁”实至名归。那宋仁宗治国怎么样呢?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看看

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是一个非常有钱的时代。根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记载,宋朝的GDP是2650亿美元,对比一下,二战后鹰酱的GDP也才是2198亿美元。以至于宋朝人有钱到都觉得,拿铜钱交易太麻烦了,于是发明了纸币。还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比如取消房市和取消宵禁。

在古代,“坊”就是住宅,“市”就是市场,但是古人有强迫症,他们非要把住宅跟市场强行分开,两者相隔老远,老百姓消费的欲望一下子就没了。而这个问题恰恰就被宋仁宗解决了。

《清平乐》中有一幕,就是宋仁宗想要买蜜饯,结果发现人家的店就开在家里,这种行为放在当时就是“无证经营+破坏市场+扰乱公共秩序”。所以宋仁宗就觉得坊市制度不合理,也就取消了坊市制度,从此之后,宋朝的店想开在哪里就开在哪里。

除此之外宋仁宗开放了宵禁。古代,平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还不能出门,娱乐生活极其匮乏。这下好了,取消宵禁之后,夜间经济至少为宋朝的GDP贡献了三倍的涨幅。

在经济发达后,自然也就诞生了很多其他的行业。宋仁宗时期的科研那是相当发达,四大发明中的三样,都是这个时期推广开的。

第一个黑火药,它就用在了跟西夏的作战中,火药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第二个指南针,在北宋时期的海上贸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印刷术,宋朝从刻板印刷进化到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提高,那么书本就多了;书本一多,那么文人雅士也就多了。像我们知道的唐宋八大家,除了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其他的全部出自于宋仁宗时期,其中最小的苏轼苏辙成名于宋仁宗时期。

宋仁宗看李世民能征善战,搞得突厥都怂了,自己也想当天可汗,于是自己也要打西夏。

悲剧发生了,除了狄青,就没有其他人赢过,想给自己找不自在的可以去看看“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这三场战役。那真的是惨不忍睹、惨无人道、惨绝人寰。战损几乎是对面的十几倍。

究其根本,是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于是赵匡胤上位后就开始防武将如防贼,不但自导自演了杯酒释兵权,还给宋朝人洗脑,告诉宋朝人当兵就是耻辱。也就是大家俗称的“重文轻武”。

在宋朝以前,所有少年的梦想都是效仿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裂土封侯、封妻荫子。但赵匡胤来了这么一手,就使得少年们只想做文官,卖弄几下文墨、中个举、得个封赏,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算是奠定了重文抑武的基因。

而且还有个很搞笑的规定,如果将军在战场不听上命,就算打了胜仗也还是要砍头;如果将军听指挥,打输了反而没事。所以宋朝前线的将军根本没有决策权,所有战术都要听皇帝的决策。

所以宋朝这帮将军们就觉得:打仗这东西,输了正常,赢了稳赚。宋仁宗想改变这种局势,于是想让第一文臣范仲淹带兵打仗。范仲淹啊,范文正公!忠臣良辅,历史评价很高的!

但是,范仲淹不乐意,让一个文官去当武官,那对他来说是人格上的侮辱。唉,伟人也有局限性啊。迫于压力,宋仁宗只能收回成命,这下可好,文官们更猖狂了。他们居然开始组团搞狄青了。

狄青是谁啊?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打过胜仗的男人,他就是北宋的战神,要不是狄青,北宋早就被西夏锤死了,所以狄青顺理成章的成了北宋武官的NO1——枢密使。宋朝向来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文官向来看不起武官,觉得自己身为读书人,身为士大夫,自己就是天龙人,生来比武官高三个等级。

虽然狄青成了三司之一的枢密使,但还是有很多文官都看不起他,组团排挤他。最后因为佛殿事件,宋仁宗把战神狄青外放到了陈州,最终促使狄青憋屈而亡。

宋仁宗原本是想改变重文轻武的现状,结果这样一整,世人反而更看不起武官了,最后这种现状逐渐演化成了三种问题:冗官、冗兵、冗费。

八十万禁军的称呼就是宋仁宗时期出现的,简单来说:只要有兵,他们的上级就能贪污,所以宋朝招兵多多益善,还好宋仁宗时期的经济处于顶峰状态,所以贪也就贪了。

但到他儿子孙子辈时,朝廷也就没那么多钱了,就有点扛不住了,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蔡京变法。这些变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去解决重文抑武和三冗问题,但都为时已晚,因为之后的宋朝已经开始内忧外患。

内忧就是农民起义,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有400多起,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宋江、方腊。外患就是辽金西夏蒙古,都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所以宋朝在宋仁宗之后正式走下坡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221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