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集团的logoLG = Lucky Goldstar,LG集团,1995年前称为Lucky Goldstar,韩国第三大公司,属下有44家公司,在全球有大约300个办事处和下属企业,前身是乐喜化学工业会社。现在LG一般认为是Life is Good的缩写。 自1993年惠州法人的成立为起点,LG电子进入中国已有16年。通过16年以来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以及生产、营销、研发、人才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已经构筑了完善的事业结构,成为生产和提供高端数字显示、数字家电、移动通信、数字多媒体等产品为一体的,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消费电子及信息通信企业。与此同时,LG电子也通过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积极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了销售额的逐年稳步增长,其中液晶电视、对开门冰箱等高端产品的销售成为主要增长点。 目前,以北京的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为中心,LG电子在中国拥有惠州、天津等 13个生产法人(产品工厂)、5个分公司(地区营销业务)、5个技术服务中心,3个研发和1个设计中心。截至2008年,员工达36,000余人。2008年,LG电子中国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LG平板电视、对开门冰箱、滚筒洗衣机、手机、显示器等产品均得到市场认可,深受消费者喜爱。 时间 事件 1993年10月 LG电子在惠州成立LG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生产音响及CD-ROM 1994年12月 LG电子在沈阳成立LG电子(沈阳)有限公司,生产电视 1995年3月 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1995年8月 LG电子在上海成立上海LG广电电子有限公司,生产DVD 1995年12月 LG电子在南京成立南京LG熊猫电器有限公司,生产洗衣机 1995年12月 LG电子在秦皇岛成立LG电子秦皇岛有限公司,生产铸件 1995年12月 LG电子在天津成立LG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微波炉、空调、吸尘器、马达、MGT及空调压缩机 1995年12月 LG电子在泰州成立泰州LG春兰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冰箱及冰箱压缩机(为谋求各自的发展,LG电子于2003年购买了春兰50%的股份,变成了独立的法人,新的泰州LG电子冷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6年 LG电子成立技术服务中心 1997年9月 LG电子在南京成立LG同创彩色显示有限公司(现LG新港显示有限公司),生产显示器 1998年 成立设计中心北京分所 2001年12月 LG电子在烟台成立浪潮LG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生产CDMA手机 2002年4月 LG沈阳工厂建厂以来成品数量达到了1000万台,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3年3月 LG电子在青岛成立乐金浪潮数字通信有限公司,生产GSM手机 2003年5月 LG电子在昆山成立昆山LG微永电脑有限公司,生产笔记本电脑 2003年5月 LG电子在南京成立LG电子南京等离子有限公司, 生产等离子模板 2003年5月 LG电子(沈阳)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剪彩仪式在沈阳隆重举行 2003年9月 LG电子在杭州成立乐金大自然(杭州)记录媒体有限公司 2004年3月 LG电子同深圳日讯签订合作协议,在国内成立首例家庭网络社区 2004年4月 LG电子位于天津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揭牌 2004年6月 LG电子被《商业周刊》(BIZ Week)评选为“世界最佳IT(情报通讯)企业” 2004年7月 LG双子座大厦封顶 2004年10月 LG家电全产品均荣膺“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2005年4月 LG南京等离子生产基地扩容 2005年11月 LG电子中国总部入驻双子座大厦 2006年1月 禹南均上任LG电子大中华区总裁 2006年2月 LG电子在泰州建立全球第一家LG对开门冰箱海外生产基地 2006年4月 “巧克力”手机作为全球首发在中国上市 2006年8月 XCANVAS 品牌平板电视在中国发布 2006年9月 LG电子华东物流中心在南京成立 2006年10月 LG商学院成立 2007年3月 LG电子在中国发布盛唐纹豪门对开门冰箱,启动07“艺术家电”战略 2007年4月 LG “黑标”第二代Shine“闪耀”手机上市 2007年9月 LG电子华东物流中心竣工,投资达800万美元 2007年10月 LG在中国的4所城市建立了员工培养教育基地 2008年2月 LG电子在中国宣布首家量产并发售地面数字电视一体机 2008年3月 LG电子召开2008年全线新品推介会 2008年6月 LG电子“黑标”第三代“谜”手机上市 2008年7月 LG电子启动“加油中国”大型体育营销活动 2009年4月 LG电子成为央视体育频道数字电视合作伙伴 最近少女时代代言了LG新出的Cooky
分类: 地区
解析:
中国台湾网10月9日消息 据香港媒体报道,世界高楼协会8日颁发给台北市新地标101大楼“世界第一高楼”的证书,确认该大楼在世界4项高楼指针中,拿下3项世界第一。
世界高楼协会主席Ron Klemencic专程到台北颁给101大楼“世界第一高楼”的证书,在台北市长 的见证下,正式认证该大楼是世界最高建筑物。
台北101大楼高508米,比纪录保持者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座大厦高56米。有世界最大且最重的“风阻尼器”,还有两台世界最高速的电梯,从1楼到89楼,只要39秒的时间。“世界高楼”4项指针,101大楼拿下世界最高建筑物、世界最高使用楼层和世界最高屋顶高度3项世界第一。美国芝加哥的席尔斯大楼则仍保持“世界最高天线高度”的荣衔。
据该协会排名,世界十大高楼当中,两岸三地占6栋。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星大楼,分别落到第二、三名位置,美国席尔斯大楼则排行第四,第五是上海金茂大厦,第六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第七是广州中信广场,第八是深圳的信兴广场,第九是老牌的纽约帝国大厦,第十是香港的中环广场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现代建筑文明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很多中国人对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了解,都是从长城下的竹屋开始的。隈研吾用竹质材料建构了一个与长城相望的独特空间,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结庐在人境”的美景。隈研吾认为,现代建筑文明面临重重危机,未来的人类应探索与自然环境友好的建筑模式。所以,他给自己的书取名《负建筑》,不过“负建筑”指的不是“输的建筑”,而是“最适宜的建筑”。
住出租房经历地震不受损
从1995年至今,这段时期无疑是多事的岁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有阪神大地震(1995年)、“奥姆真理教”的恐怖活动(1995年)、911事件(2001年)等。这些事件广泛地影响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看来,它们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件——象征着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件。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极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遗。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的方面,而是指其私有属性的方面。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建筑物的一个相关侧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居住在出租房内的人其实并未蒙受多么重大的损失;那些在震灾发生前就无家可归的人,损失就更小了,可以说这部分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受损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他们为了拥有一个家庭的“安全堡垒”,而倾注了毕生的积蓄。也正是这一部分人最终却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原来的私房加上新的私房)。
从常理来看,家是稳定生活的保障,也是家庭幸福的保障。但现实展现给我们的却是相反的景象:正因为你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于是你陷入到了不幸之中,私房反而成了导致家庭不幸的因素。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也动摇了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
把建筑变成头盔?
与地震造成的结果相同,“奥姆真理教”(一个日本邪教,教主为麻原彰晃)信徒们创建的宗教建筑形式,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建筑观念。以往的宗教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物的各种元素,如高高耸起的、颇具象征意义的外观,以及充满了天堂般光辉的、庄重的内饰空间等,通过调动建筑的所有这些设计元素,来激发教徒们对宗教的情感。在这一点上,无论是遍及世界的传统宗教,还是新近出现的各种宗教,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它们都不加掩饰地依赖于建筑本身的表现元素。
“奥姆真理教”却不同,其教徒完全漠视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他们所建造的建筑物,取名为沙田,实际上不过是一些简陋不堪的房子,与以往的宗教建筑毫无任何相似之处。他们吸引信徒的是另外两样道具:一是药物;二是奇特的头盔。他们让信徒喝药,让信徒戴上带有电磁波的奇特头盔。这两样道具与20世纪60年代末轰动建筑界的两个建筑设计(正确地说是非建筑性设计)极为相似。一种是维也纳艺术家沃特?皮克勒设计的“透明头盔”(1967年);另一种是经常和皮克勒合作的建筑师汉斯?霍莱因设计的“非自然环境控制箱”(1968年)。
前文提到的“透明头盔”是一种巨大的白色头盔,皮克勒把它称作“携带式起居室”,并预言建筑将全部改换成利用数字技术的头盔(注:戴上后通过改变脑电波,让人以为置身于建筑之中)。我在1994年11月出版的《新?建筑入门》一书的开头,很偶然地把这两种方案作为“建筑危机”的象征提出来过,到了次年的1995年1月,这两种方案开始受到“奥姆真理教”的关注,并由他们把“作品”变成了现实。
超高层建筑很脆弱
到了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作为世界文明象征的超高层建筑瞬间变成废墟。进入20世纪后,超高层建筑已不只是一种象征,它同时也饱含着人类对建筑的一种期盼。人们从内心深处期盼创造出视觉的象征,期盼把建筑建得更高、再高些。人们对建筑的这种期盼实际上表现了他们对建筑的欲望。最能体现这种欲望的就是纽约的高层建筑群,而它们的代表则是世贸大厦的双子座大楼。
作为世界最高的建筑之一,世贸大厦竟如此不堪一击,更要命的是,它脆弱的一面又被完完整整地呈现在人们的视觉面前。两架飞机先后撞楼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极富冲击力。这一影像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视觉记忆里,并将很难抹去。这实在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伤害。在这次事件中,建筑的所谓象征意义受到了嘲弄。
物体堆得越高越不安全
不管怎样,这样的一天迟早会到来。确切地说,建筑的安全危机从一开始——也就是从上古时代人们尝试在空地里向上垒砌石块之时起——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存在了。众所周知,物体的重心越高,它的稳定性就越差。即便是小孩子也知道,物体堆得越高就越不安全。堆得越高就越会惹得四邻不安,人心惶惶。但是,尽管如此,人类的视觉却仍然在无限制地追求建筑的高度。
建筑物越来越高是视觉需求升级的产物。但除了这种不断往上垒砌的方法,建筑的模式是否就别无选择了呢?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个人占有欲的前提下,还能有什么建筑模式呢?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在地面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对此,我很想探究一番。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答案:双子大厦并不是任何一个生肖,它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于2001年9月11日遭遇恐怖袭击而倒塌。
解释:双子大厦是指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座双子塔楼,也称为WTC1和WTC2。它们于1973年建成,高度分别为110层和107层,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然而,2001年9月11日,两座双子塔楼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导致两座大楼倒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拓展:双子大厦的倒塌事件是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恐怖袭击事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反恐斗争的加强。同时,它也引发了对建筑安全性和防恐措施的重新审视和加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