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的简介及照片?

奥黛丽·赫本的简介及照片?,第1张

奥黛丽·赫本(192954—1993120)),著名影星,奥斯卡影后,世人敬仰她为“人间天使”。身为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味的穿着著称。1999年,她被美国**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赫本晚年投身于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1992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作为亲善大使,她不时举办一些音乐会和募捐慰问活动,造访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亚非拉许多国家。

中文名: 奥黛丽·赫本 

外文名: Audrey Hepburn 

别名: 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国籍: 英国 

民族: 比利时荷兰、英国、爱尔兰混血 

出生地: 比利时布鲁塞尔 

出生日期: 1929年5月4日 

逝世日期: 1993年1月20日 

职业: 演员 

 代表作品: 罗马假日,窈窕淑女,蒂凡尼的早餐,龙凤配,谜中谜 

主要成就: 奥斯卡奖

金球奖

艾美奖

英国学院奖

总统自由勋章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意大利**金像奖 

 基本信息

  姓名:(Audrey Hepburn)   全名:奥黛丽·凯瑟琳·范·赫姆斯特拉·赫本-鲁斯顿(Audrey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港译:柯德莉·夏萍   血统: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爱尔兰四国血统   国籍:英国   诞辰:1929年5月4日   出生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星座:金牛座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结肠癌逝于瑞士沃州的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  奥黛丽赫本

  语言: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佛兰德语   (原比利时官语之一,1980年并入荷兰语)等多国语言   荣誉:“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样貌特征

  发色:棕色    瞳孔:棕色   身高:170cm   体重:46kg   三围:34A-20-34(来源:1953年《名人侦探》杂志)   服装尺码:6   鞋码:10 (42码)

家庭成员

奥黛丽·赫本(10张)  远祖:   英王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苏格兰玻斯威尔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4th Earl of Bothwell)   父亲:   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赫本-鲁斯顿(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国银行家   母亲:   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男爵   长兄:   阿尔勒·罗伯特·亚历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次兄:   伊恩·埃德加·布鲁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配偶:   梅尔·费勒(Mel Ferrer)(1954924~1968)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18~1982)   伴侣:   罗伯特·沃尔德斯(Robert Wolders)(1983~1993赫本谢世)   长子:   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1960717)   次子:   卢卡·多蒂(Luca Dotti)(1970)   宠物:   约克夏犬 著名(Famous)、山姆(Sam)   小鹿 依比(Ip)   杰克罗素犬 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

其他信息

  

  最喜欢的事:跳芭蕾舞,和孩子在一起,做好吃的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最喜欢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的事:获得奥斯卡奖   最喜欢的食物:意大利通心粉   最喜欢的动物:狗   最喜欢的设计师:于·贝尔德·纪梵希   最喜欢的演员:茱莉亚·罗伯兹 ,梅丽尔·斯特里普   名言:“ 记住,你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只手来帮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条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随着你的成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1]。”

奥黛丽赫本是1929年5月4日出生

金牛座4月21日-5月21日

金牛座是很保守的星座,喜欢稳定,不爱变动。在性格上则比较慢热,对工作、生活、环境都需要比较长的适应期。金牛座又往往是财富的向征,他们在投资理财方面常常有很独到的见解。金牛座的男人往往有大男人的倾向,而金牛女生则喜欢打扮自己,谁让金牛的守护神是维纳斯呢?

我们都知道金牛座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星座,而且很懂得赚钱。

金牛座的男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赚到了钱,肯定会把自身建设放在第一位,比如买衣服去健身,往大一点说就是买房,买车,努力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人一旦自信了,自然而然看起来就很光鲜亮丽。

而金牛座的女生比较喜欢为自己投资,她们喜欢打扮,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当一个人学会打扮,即使她本身颜值底子不是很出色,但是也会比那些不打扮的人要光彩照人的多,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金牛座的人颜值很高。

而且现在医学美容水平这么高,随随便便一个手术金额就要上万,于是懂得赚钱的金牛座在这方面又有了很大的优势,有了钱想怎么整就怎么整,护肤品和化妆品也用最好的,这样一套收拾下来,怎么着也秒杀大部分普通人。

而且金牛座的性格非常的沉稳,他们不会去盲目跟风,也不喜欢去随意的改变自己的风格,所以在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些金牛座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很有自己的风格,无论是穿搭还是性格上,这也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

总得来说,颜值还是靠基因和后天的包装来决定的,星座只是一门玄学,只要我们肯努力,愿意为了自身建设去投资,且养成一个自信乐观的性格,相信我们也可以像某些金牛座那样,拥有自己的风格,且光彩照人。

建议你自己百度一下就行了

基本信息

  姓名:(Audrey Hepburn) 奥黛丽·赫本

  全名:奥黛丽·凯瑟琳·范·赫姆斯特拉·赫本-鲁斯顿(Audrey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香港译名:柯德莉·夏萍 血统:有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爱尔兰四国血统 诞辰:1929年5月4日,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星座:金牛座 血型:A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结肠癌逝于瑞士沃州的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 语言: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佛兰德语(原比利时官语之一,1980年并入荷兰语)等多国语言 荣誉:“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奥斯卡影后 属相:蛇

样貌特征

  发色:棕色  瞳孔:棕色 身高:170cm 体重:46kg 103磅 三围:34A-20-34

物简介:凯瑟琳·赫本

简 介

在好莱坞的历史上,有两个赫赫有名的赫本:一个是奥黛丽·赫本,一个凯瑟琳·赫本。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凯瑟琳·赫本也许是好莱坞获得奥斯卡奖次数最多的一位女明星。

身高173米,高高的颧骨、满脸的雀斑、刚毅的下巴、清瘦的身躯,热情、执着、急躁、勤劳、独立,喜爱骑车、打网球、游泳、缝衣服、编织圣诞花环,她最遗憾的事是没能扮演郝思嘉。

凯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争取妇女参政权力运动者。赫本与同年龄的女孩相比变得非常害羞,即使在家里也显得非常书卷气。赫本考入布瑞迈沃学院之后,开始立志做一名演员,在大学期间演了不少戏。

毕业后,她开始在百老汇和其它地方得到一些小角色饰演,她总能把角色演得很吸引人,特别是在《哈特和波特夫人》中的表演。后来她以舞台剧《勇士丈夫》正式步入美国演艺界。接下来她开始出演**,在影片《离婚证书》中,由于在片中的出色表演,她拿到了自己标出的片酬并且与RKO公司签约。1932-1934两年间,她主演了五部**。其中第三部影片《清晨的荣誉》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第四部影片《小女人》获得了当年最佳影片奖。这时关于她个人生活的报道和传闻也越来越多:在生活中举止傲慢,拒绝出演好莱坞的影片,穿着松松垮垮、而且不化妆,在照相机前不注意形象,拒绝记者采访…。而影迷们为她这种反传统的行为而喝彩。

因此,1934年赫本返回百老汇,出演了舞台剧《湖》,那些鼓励她这一行动的批评家和观众们,第一批买了票,在看完之后又是第一批对这场戏和赫本进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赫本只得返回了好莱坞,可事情并没有好转。在1935年到1938年这期间,赫本只成功地主演了两部**,《爱丽丝与亚当》并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踏上舞台之路》;而其它影片都是失败的作品。她的影片成了票房失败的标志。赫本于是又回到百老汇出演了舞台戏《费城故事》,可这一举动又宣告了破产。这时的赫本采取了切实和解救的措施,买下了她主演的舞台剧的**制作权。这一举动果然奏效了,1940年根据赫本的同名舞台戏改编而制作的影片《费城故事》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赫本同时也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在接下来的影片《而立之年的女人》中,她开始与男影星斯宾塞·屈赛联手上戏,后来他俩合作了8部以上的影片,同时在戏外他俩也开始了长达25年的罗曼蒂克史。

1951年,已步入中年的赫本以影片《非洲女王》第五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进入50年代,赫本塑造的角色多是具有显赫地位或特殊身份,并以此多次赢得了奥斯卡提名,这些影片包括《夏季》、《唤雨巫师》、《最后的夏季》。60年代,赫本出演的影片不多,因为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与屈赛的恋情之中。但是,赫本并没有放弃在演艺事业上的追求,她以影片《长夜旅行》为自己赢得了第九个奥斯卡提名。这之后赫本离开了影坛五年的时间,复出后她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猜猜谁来赴晚宴》,这也是赫本与屈赛合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屈赛在完成这部影片之后就去世了。《猜猜谁来赴晚宴》使赫本第十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并且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第二年赫本出演了影片《冬狮》,这使她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第十一次获得提名。到了70年代,赫本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电视**方面,但她还继续出演了几部影片,包括《公鸡考格本》和《金色池塘》。《金色池塘》使赫本最后一次(第十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同时也第四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1991年开始撰写个人传记《我》。

赫本是20世纪美国**最有力的见证人之一。

1994 Love Affair 风流韵事

1990 Tales of Helpmann, The 赫本的故事

1987 Hollywood The Golden Years: The RKO Story

1984 George Stevens: A Filmmaker's Journey 乔治•斯蒂芬:一个制片人的生活历程

1984 Grace Quigley 格瑞斯•奎格里

1981 On Golden Pond 金色池塘

1978 Olly, Olly, Oxen Free 欧利,欧利,自由的公牛

1975 Rooster Cogburn 公鸡考格本

1973 Delicate Balance, A 优雅的平衡

1971 Trojan Women, The 特洛伊的女人

1969 Madwoman of Chaillot, The 狂女查洛特

1968 Lion in Winter, The 冬狮

1967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猜猜谁来赴晚餐

1964 MGM's Big Parade of Comedy 米高梅公司的喜剧**回顾

1962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长夜旅行

1959 Suddenly, Last Summer 去年夏天

1957 Desk Set 约柜

1956 Iron Petticoat, The 铁娘子

1956 Rainmaker, The 造雨人

1955 Summertime 夏日时光

1952 Road to Bali

1952 Pat and Mike 帕特和迈克

1951 African Queen, The 非洲皇后号

1949 Adam's Rib 亚当的肋骨

1948 State of the Union 美利坚

1947 Song of Love 爱之歌

1947 Sea of Grass, The 草之海

1946 Undercurrent 暗流

1945 Without Love 没有爱

1944 Dragon Seed 龙种

1943 Stage Door Canteen 小卖部后门

1942 Keeper of the Flame 跳动的火苗

1942 Woman of the Year 而立之年的女人

1941 Women in Defense 警戒的女人

1940 Philadelphia Story, The 费城故事

1938 Holiday 假日

1938 Bringing Up Baby 养育成人

1937 Quality Street 特色街道

1937 Stage Door 通往舞台之路

1936 Woman Rebels, A

1936 Mary of Scotland 苏格兰的玛丽

1936 Sylvia Scarlett 塞莉娅•斯卡利特

1935 Alice Adams 爱丽丝•亚当

1935 Break of Hearts 破碎的心

1934 Little Minister, The 小头领

1934 Spitfire 烈性子

1933 Christopher Strong

1933 Little Women 小妇人

1933 Morning Glory 清晨的荣誉

1932 Bill of Divorcement, A

姓 名:奥黛丽-赫本

英文名:Audrey Hepburn

逝 世:1993年1月20日

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生 日:1929年5月4日

星 座:牧羊座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她出生时的名字是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她的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在她的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并在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的母亲随后回到荷兰,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亲一起到了荷兰的Arnhem。当纳粹进入Arnhem后,赫本经常会营养不良,心情郁闷。(这也许是她这么瘦的原因之一?)解放后,Hepburn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并获得了奖学金。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加入到**行业。

1948年,她在一部欧洲**《变小七次的荷兰》(nederlands in 7 lessen)里担任了一个很小的角色,随后在1951年的**《**的神话》(young wives‘s tale)里,她终于有了第一个有台词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的分量还是很小,于是,赫本赴美国发展。1953年她与好莱坞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罗马假日》,该片风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令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与此同时她还因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表演荣获托尼奖。一头黑色短发,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的赫本,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之后,57年的《滑稽的面孔》也是同样的一部引人制作,使她又一次提名奥斯卡。之后的三次提名分别得益于《修女的故事》,《窈窕淑女》,《蒂芬妮早餐》。

50年代她主演了许多影片,表演质朴而富于激情。如《战争与和平》、《滑稽的面孔》、《下午的爱情》、《绿色公寓》、《萨布瑞娜》,其中那些仪态万方、典雅淳厚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60年代初期,她的主要作品有《不能忘记》,《蒂芬妮早餐》,《孩子们的时刻》,《愤怒的巴黎》,《字迷》,《窈窕淑女》等。后期有《爱神》,《怎么偷一百万》《等到黑暗》,之后曾长期息影,复出后又拍摄了《罗宾和玛丽安》(1976年)、《血统》(1979年)、《他们都笑了》,(1981)《总是如此》(1989年)等影片。

晚年的赫本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多次赴非洲开展慈善与救助活动,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银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简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自我表演评价: 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天才或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我做出了贡献!

一个精灵诞生在比利时

1929年3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

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

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约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出人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

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鲁塞尔一样,集最古老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

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

尤其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

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对自己的外表不满

她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脸,认为她的眼睛太大,牙齿长得不整齐,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望从此她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拘谨、与人疏远

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

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

她对**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于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个儿,仅剩一付骨头架子

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

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那里学习

索尼亚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双腿,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错,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

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

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

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群众演员。

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

这个时候,赫本突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

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短片,是一部旅行风光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

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了她。

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地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

记得当时我对助手说“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另一位导演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

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对她说,我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你会失望的。

我和她签订了合同。”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

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

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

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

于是,导演决定采用**《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

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

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

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节。

在美国,也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

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日本,这部片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

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

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

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

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word=%BA%D5%B1%BE&z=0

姓名:(Audrey Hepburn) 奥黛丽·赫本

  全名:奥黛丽·凯瑟琳·范·赫姆斯特拉·赫本-鲁斯顿(Audrey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香港译名:柯德莉·夏萍 血统:有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爱尔兰四国血统 诞辰:1929年5月4日,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星座:金牛座 血型:A 逝世:1993年1月20日,因结肠癌逝于瑞士沃州的托洛彻纳茨(Tolochenaz) 语言: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佛兰德语(原比利时官语之一,1980年并入荷兰语)等多国语言 荣誉:“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奥斯卡影后 属相:蛇

样貌特征

  发色:棕色  瞳孔:棕色 身高:170cm 体重:46kg 103磅 三围:34A-20-34(来源:1953年《名人侦探》杂志) 服装尺码:6 鞋码:10 英王爱德华三世(King Edward III of England) 苏格兰玻斯威尔第四代侯爵詹姆士·赫本(James Hepburn,4th Earl of Bothwell) 父亲: 约瑟夫·维克多·安东尼·赫本-鲁斯顿(Joseph Victor Anthony Hepburn-Ruston)英国银行家 母亲: 艾拉·凡·赫姆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男爵 长兄: 阿尔勒·罗伯特·亚历山大·寇勒斯·凡·尤弗德(Arnoud Robert Alexander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次兄: 伊恩·埃德加·布鲁斯·寇勒斯·凡·尤弗德(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荷兰贵族后裔,爵位为乡绅 配偶: 梅尔·费勒(Mel Ferrer)(1954924~1968) 安德烈·多蒂(Andrea Dotti)(1969118~1982) 伴侣: 罗伯特·沃尔德斯(Robert Wolders)(1983~1993赫本谢世) 长子: 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1960717) 次子: 卢卡·多蒂(Luca Dotti)(1970) 宠物: 约克夏犬 著名(Famous)、山姆(Sam) 小鹿 依比(Ip) 杰克罗素犬 Missy、Tuppy、Penny、Piceri、Jackie

其他信息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难忘的事:获得奥斯卡奖 名言:“ 记住,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需要一只手来帮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条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随着你的成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1]。”

  奥黛丽-赫本简介

  奥黛丽赫本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小便表现出对音乐舞蹈的浓厚兴趣。当沉浸于成为一各芭蕾舞艺术家的梦想之时,二战爆发,家园和艺术学院先后被毁,令她自觉前途越来越暗淡。

  1948年,赫本与母亲(父母于1938年离异)迁至英国伦敦,进入著名的marie rambert`s学校学习芭蕾舞,并开始在一些音乐剧担任角色。1951年,赫本在意大利演出,坐在台下的法国著名女作家高莱特夫人一眼便认定她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中“姬姬”一角的化身,便邀请她到纽约好莱坞出演这个角色,这令赫本在好莱坞一举成名,并为她开启了美国之门。

  1953年她轻松通过了由威廉惠勒导演的《罗马假日》的试镜,并与好莱坞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这部影片。该片风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一头黑色短发,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赫本不仅俘虏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心,同时连评论家们也都不知不觉被她吸引,该片令她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与此同时她还因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表演荣获托尼奖。

  从50年代到60年代,赫本完成自身的转型,结束了她幻想的纯洁世界生活阶段,逐渐从虚幻世界走到了现实生活中。1954年9月,赫本与美国著名男演员mel ferrer结婚。在事业上,她开始尝试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她主演了许多影片,如《战争与和平》(1956年)、《甜妞儿》(1957年)、《黄昏之恋》(1957年)、《绿厦》(1957年)、《孩子们的时刻》(1962年)、《谜中谜》(1963年)《巴黎假期》(1964年)、《窈窕淑女》(1964年),其中那些仪态万方、典雅淳厚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她的表演质朴而富于激情。在她主演的影片《龙凤配》(1954年)、《修女传》(1959年)、 《蒂凡尼的早餐》(1961年)和《等到天黑》(1967年)中,赫本表现出色,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提名。

  60年代后期她曾长期息影,激流勇退的原因,可能是她意识到今后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她必须接受自己不复年轻的事实,而实际上,她也需要时间来抚养她的孩子。1976年,赫本与第二任丈夫andrea dotti的婚姻发生危机,这成为赫本冒险复出影坛的原因之一。同年,她在影片《罗宾和玛丽安》中露面,紧接在又拍摄了《血统》(1979年)、《哄堂大笑》(1981年)两部影片,但赫本的复出并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均不成功,这使赫本决定从此息影。

  1989年,赫本最后一次面对摄像机,是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直到永远》中扮演一个身着白色长袍的纤弱天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21357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