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星座的英文

所有星座的英文,第1张

星座的英文翻译是constellation。

英 [ˌkɒnstəˈleɪʃn] 美 [ˌkɑnstəˈleɪʃn] 

n星座;一群杰出人物;一系列(相关的想法、事物);一群(相关的人)

复数: constellations

扩展资料

1Answer: they all occur in the constellation  of the unicorn (Monoceros)

答案:它们都在麒麟座(独角兽星座)。

2Such a constellation, designed primarily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could offer more frequent data in the right part of the spectrum

这样一个主要为灾害管理而设计的星座可能在合适的波段上提供更频繁的数据。

3But with the cancellation of Nasa's Constellation programme to return Americans to the moon by 2020, who is to 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

但是随着美国宇航局计划2020年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取消,未来还会由谁来推动下一代人完成这一计划呢?

4The GPS ground control segment includes satellite command and control, mission planning, constellation management, monitoring stations and ground antennas

GPS地面控制部分包括卫星指挥控制、任务规划、星座管理、监控站和地面天线等。

5It sits in the southern constellation of Fornax

这颗行星位于天炉星座的南部。

自信独立的白羊座女生从性格上看确实有着独立自信的一面,但是她也有天真浪漫的一面,她其实很多时候也在憧憬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快快出现,也许让你难以置信。

而在甜蜜恋爱的过程里,她们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期望以自己的魅力征服对方,又期望被对方的人格魅力所征服的艰难抉择。那么白羊座女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男生呢?

温柔霸道的男生

白羊女生的性格可能绝大多数都不属于温柔型,但是她们喜欢享受别人给她温柔的感觉,同时又讨厌那种磨磨唧唧的男生,所以针对这个矛盾点,白羊座女生喜欢那种对自己是霸道关心的男生,就像韩剧里的男主角对女主角一样,明明很爱,却老是对她很霸道的感觉。

具有挑战性的男生

白羊女的性格就是喜欢征服,还很享受被征服,能遇到那种可以制得住自己的男生,她们就会变成温柔的小绵羊,但她们通常会对那种难以搞定的男生所吸引,越有挑战的男生越是她们想去尝试的领域,那种很温顺,没什么距离的男生,不是她的菜。

给她安全感的男生

安全感不单是白羊女追求的,所有女生都会对这一点很在意。同时,她们还需要你的十足信任,白羊女很容易被别人误解,有点小心思又容易被看透,有时候又会被误解,真是难为她们的大脑筋了。所以,一个能相信他,了解她,又能带给她安全感的男生会很受她喜欢。

懂浪漫,宠她的男生

别看白羊女比较大大咧咧,人家内心也是个小女生,希望能有个大男人对自己百般宠爱,时不时的还能来点小浪漫,天真无邪的她们更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对所有人都没啥地方心思。也很容易被这些小把戏所俘获。

比自己强大的男生

白羊座的女生喜欢比自己更强的男生,让这种男人来征服自己,解救她离开满是荆棘桎梏的城堡阁楼的骑士,白羊座不喜欢强迫自己的男生,而且也不能把自己放在幕后,这样白羊座会觉得没有地位。所以白羊女生喜欢能够给他自由,同时又可以跟得上她的脚步的男生,能够欣赏并懂得她的男生。

白羊女喜欢独立自主、兴趣广泛、成熟有担当、真诚的男生。

白羊女喜欢独立性强的人,不喜欢那种没有主见的男生。他们希望男生能够自己做决定,不要总是犹犹豫豫、优柔寡断。白羊女喜欢距离感,她喜欢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不希望对方总是粘着自己,希望男生能够有自己的事情,不要总是围着她转。一开始的时候,白羊女会觉得这个男生很在乎他,但是时间久了,白羊女会很厌倦这种关系。

如果一个男生兴趣特别广泛,会很容易吸引到白羊女。她会觉得兴趣广泛的人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和这种人在一起会很有意思。不管什么话题都能聊到一起,不管玩什么也能够玩到一起。兴趣广泛的男生会给白羊女带来很多惊喜感和新鲜感,还能让自己的视野开阔。

白羊女性格直爽、热情善良、不拘小节、大大咧咧,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们讨厌一切虚伪的人,喜欢成熟有担当的男生。觉得和这样的男生在一起会很有安全感。白羊女讨厌性格懦弱的人,觉得这样男生一点都不成熟,很幼稚,和这样的男生在一起会很累。

如果你想要和白羊女在一起,那么首先一定要真诚,你不用对他阿谀奉承,喜欢他就直接告诉他。其次,要成熟稳重。有自己的主见,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那么你一定会收获到白羊女的爱情。

一、天文望远镜的基本知识:

天文望远镜有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和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3种。

1、折射式天文望远镜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视野较大,星像明亮,但是有色差,从而降低了分辨率。优质折射镜的物镜是两片双分离消色差物镜或3片复消色差物镜。不过,消色差或复消色差并不能完全消除色差。

2、反射镜天文望远镜的优点是没有色差,但是,反射镜的彗差和像散较大,使得视野边缘像质变差。常用的反射镜有牛顿式和卡塞格林式两种。前者光学系统简单、价格便宜,球面反射镜在后端,目镜在前端侧面;后者光学系统的主、副镜为非球面,主镜和目镜都在后面,成像质量较好,价格也较贵。

3、折反射天文望远镜镜兼顾了折射镜天文望远镜和反射镜天文望远镜的优点:视野大、像质好、镜筒短、携带方便。与等焦距和同等口径的折射望远镜相比,价格还不及三分之一。折反射镜有施密特—卡塞格林式和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两种,后者又称马—卡镜。马—卡镜有两片式和三片式两种。譬如:博冠BOSMA1800150天文望远镜和BOSMA2400200天文望远镜都是三片式,因像质比两片式更好,倍受国内外天文爱好者的欢迎。

二、合理选择天文望远镜的焦距

选择天文望远镜的焦距,与你想要观测的天体有关。如果你想观测星云、寻找彗星,要选择短焦距天文望远镜;如果你想观测月亮和行星,要选择长焦天文望远镜;如果你想观双星、聚星、变星和星团,最好选择中焦距天文望远镜。中焦距镜可以两头兼顾,比较受欢迎。通常短镜是指焦距与口径之比小于或等于6,长镜是指焦距与口径之比大于15,介于两者之间称之为中焦距镜。

三、天文望远镜放大倍数并非越大越好

跟据天文学家长期观测的经验,天文望远镜最大放大倍数不得大于15倍物镜的口径(以毫米数表示),用口径100毫米的望远镜,在大气条件为中等宁静度的情况下观测,不得大于125倍。最佳宁静度时可达190倍;口径200毫米时,在大气宁静度为中等的情况下观测,不得大于170倍。最佳宁静度时,可达340倍;实际上对于天文爱好者观测明亮的天体,最大倍率可达两倍,甚至25倍物镜的口径(以毫米数表示)。不过,天文望远镜过大的倍数使影像更大、更暗,同时大气的抖动也放大了,使影像更模糊。

四、跟据个人的经济能力,尽可能选择口径大的天文望远镜

1、口径大,接收到的光能量就多,可以观测更暗的天体;

2、口径大,最大有效放大倍数V就大,因为V=主镜口径D(以毫米数表示);

3、口径大,分辨率高,可以观测到行星更多的细节,可以分辨双星,还有可能发现更暗的小行星和彗星。分辨率理论上讲,只是与口径有关,实际上与光学设计、加工和装、校都有关系。一般科普望远镜的分辨率能达到2倍理论分辨角,就算是优质望远镜,而博冠BOSMA1800150,经进口计量仪器检验,分辨率优于1〃,已接近理论值。

五、如何辨别科普天文望远镜的光学质量:

白天购买时,你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远处一幢大楼,将大楼的轮廓线移到视野的1/4处,如果轮廓线橙**或蓝紫色特别明显,或轮廓线弯曲得特别厉害,不要买;再看一看远处的树叶,一般来说,60毫米口径的望远镜,能看清40米远处的叶筋,看不清的别买。当然,天文望远镜口径越大,看得越远。博冠BOSMA70060天文望远镜(口径60毫米)能看清85米外的叶筋。晚上你可以看星星,如果看到的星星是带颜色的而且特别明显,或是视野边缘的星星拖着尾巴,其长度达到星星大小的2倍,这种天文望远镜不适合用于天文观测。

六、对天文望远镜的分辨率本领(即分辨率)的检测

最好的方法是观测双星。譬如:天鹰座π星是双星(牛郎星附近),角距为1〃4;白羊座ε星是双星,角距1〃5;天鹅座δ星是双星,角距2〃1;御夫座星是双星,角距3〃0;狮子座的γ星是双星,角距4〃3。

七、关于行星的观测

观测金、木、水、火、土星时所需的放大倍数便是天文望远镜视场内的行星小圆面与肉眼看到的满月有同样视场大小(31角分)。所以用口径50mm的物镜就可观测木星,用80mm的物镜就可观测金星和火星,而观测水星则要用280mm的物镜。

八、关于太阳黑子的观测

大的黑子用小天文望远镜就能看到,而一些很小的黑子则要用大天文望远镜才能看清楚。业余观测黑子一般采用投影观测。观测太阳和月球要用口径比(D/F)小的望远镜,最好是1:15~1:20。也可以在镜前加一只光栏,用以减小口径比。不过,这样做会降低望远镜的分辨本领。

九、关于月球的观测

月球有环形山、链状山脉、月海、月谷、沟纹(干涸的河流)和亮辐射条纹,好的天文望远镜可看到月球上非常细微的细节。观测月球最好的放大倍率是(1~15)×主镜口径(mm)。

十、关于天文望远镜的支架

天文望远镜的支架有地平式和赤道式2种,都有2个互相垂直的转轴。天文望远镜的视野一般都比较小,而且放大倍率越大,视野就越小,所以,要选择一个不会因风吹而抖动的支架。

一问题及建议

作为一个学生,或者工薪发烧友,甚至“先富起来”的少数天文爱好者,在选择望远镜,尤其第一次面对口径、焦距、镀膜这些名词时,都会感到眼花缭乱,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加入到当地的天文爱好者组织中,这样你就会有机会先实际使用一下别人手中的望远镜,再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决定。在购买望远镜之前,还应该先仔细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你准备花多少力量和时间来熟悉天空?如果你对夜空和要观测的天体足够熟悉,而且不认为对照星图自己找星是一项苦差使的化,那么你就可以选择较便宜、更加便携、较轻也较易于使用的望远镜。反之,那些带有精密坐标机构,甚至计算机控制自动找星的望远镜将是最佳选择。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规模生产的优势,目前国际上主要望远镜生产厂家的全自动望远镜的价格越来越趋于合理,绝非高不可攀。

2你的观测地有多远?如何搬运你的望远镜,以及搬运时你愿意付出多少劳动?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但决定着望远镜的口径,也关系到望远镜的光学结构。请记住一条由无数天文爱好者付出了很多代价得出的结论,即望远镜的使用频率与其重量成反比。我们认为一台经常被带出去观测的望远镜要远远好于那些由于太笨重而被留在家里的望远镜。

3你要哪些附件?多数现代的望远镜都有着五花八门的功能和数不清的附件,但实际观测中用得到的(至少是经常用到的)却屈指可数。我们发现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爱好者都喜欢"基本的"望远镜,太多的功能和附件带来的益处要远小于它们给你带来的经济负担。

4你是否打算进行天体摄影、或是CCD成像?“天体摄影”和“CCD”都是昂贵的,通常初学者要花费几个望远镜的代价和几年的时间才能构造满意的装备和得到满意的结果。

决定一台望远镜性能的最重要的参数是口径,口径越大就能看到越暗的天体,也能分辨出越多的细节。但是口径并不意味着一切,一台工艺水平很差的望远镜无法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性能,甚至无法工作。幸运的是对于爱好者使用的口径,无论是光学还是机械的加工难度都不大,一般的制造商只要认真对待,都能生产出令人满意的产品。但偶尔也有个别不合格品出现,好在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经深入人心,只要我们发现及时,并且在必要时能够强烈坚持,更换或者退货是不成问题的。

不同的光学结构使得望远镜有不同的光学表现,施密特-卡塞格林、牛顿反射镜、各种折射镜都各有其优缺点,并导致光学性能的差异,但是相对于口径的差别来说,这种差异是次要的,我们可以认为对于相同口径和工艺水平的望远镜,它们的光学表现应该是接近的,但是不同的加工水平导致的质量差异确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天文大气视宁度(seeing)会影响望远镜分辨细节的能力,天空背景亮度会影响望远镜观测暗天体的能力。seeing对大口径望远镜的影响较大。如果你是在天空背景较亮、seeing又较差的地方观测,如大城市中,那就没有必要搬出大望远镜,如果你总是在这种地方观测,那么就不必去买大望远镜。

一般来说,现代的高质量折射镜单位口径的光学性能最佳,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望远镜价格也最贵而且当口径超过10厘米时,通常会由于镜筒太长而变得非常不便携(当然APO折射镜不在此列)施密特-卡塞格林和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折反射望远镜的便携性最佳,但这类望远镜仍然较贵单从光学性能考虑,性能价格比(注意,不是光学质量)最高的是牛顿式反射镜,尤其是道布森式(Dobsonian)牛顿镜相同口径下它们的便携性优于折射镜(因为其相对口径可以作得很大),但明显不如折反射镜

二关于望远镜

对于初学者,普通的小口径(小于10厘米)折射镜是最好的选择,它们的价格相当便宜(与折反射镜和APO折射镜相比),操作和维护简单,建议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尽量购买正规的天文望远镜,“正规”是指有优良的光学质量,标准的目镜接口(现在最常用的是125英寸的接口),合理的放大率组合,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寻星镜,稳固的支架,灵敏可靠的微动及调焦机构等等。目前充斥市场的低档折射镜(口径多为50-60mm)的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都存在着设计和制造上的缺陷,购买时最好请一位望远镜的内行帮助参谋。

五曜——即“五纬”亦称“五星”,即太阳系里的水(辰星)、金(太白)、火(荧惑)、木(岁星)、土(镇星)(此处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下同)“五星”的称法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先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后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长庚”了。“金星”有厚重的大气层,金星球体表面温度很高,甚至可以融化一些低熔点的金属。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人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木星,古名“岁星”。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则“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所谓的“岁行一‘次’”。由此得名。我国汉代以后发展形成的“干支纪年法”,其实就源于之前的“岁星纪年法”。“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人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得名。另也称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着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故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天狼”,大犬座α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光色淡蓝。实际上“天狼”有一颗伴星,形成一个目视双星系统,不过伴星比较暗,肉眼无法观测。《史记·天官书》有:“其东有大星曰狼。”就是指天狼。

冬季星空,从猎户座三星向东南方向看去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528857htm

回答者:匿名 10-10 20:48

介绍天文宇宙星象的:

http://guoxuedahecn/HuangDi/yuanyin/Indexhtml

星座展览馆:

http://wwwkepugovcn/zlg/yuzhou/

中国古代星座二十八宿简介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233606

中国古代星官介绍 :

群星聚华

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发长长期雄居世界首位,很多成就今天仍倍受瞩目.其中,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及成果,可以说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体系严谨、细致,令人叹为观止.时至今日,很多古天文学中的称谓依然令人神往,由于其可能略显文言化,所以大多数可说是蒙有神秘的面纱,这份”神秘”,常常会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于是,一些游戏、动漫就借助人们这样的心理,在谜题、器物、情节等方面引用中国古天文学的一些词汇,营造出良好的气氛,产生很强的吸引力.现在就在这里,对其中一些比较集中的词汇进行简单的解释,希望能对大家的进一步了解有些微薄之助。

很多游戏中曾有过类似于召唤术的魔法设定,其中,对于“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召唤技颇多,例如《风色幻想》还有现金的中多网游。其实“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兽合称为“四象”、“四灵”或“四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星官”系统,这里的“星官”类似于西方的“星座”。中国古代“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以及其他星官,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史记·天官书》中,其中“二十八宿”又分为四大星区,分别用动物命名,即是上面所说的“四象”了。可以说,“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就是四个大规模的“星座”。

说到“三垣二十八宿”及中国古天文学的一些关键词,“曜”、“垣”、“宿”是一定不可遗漏的,就让我们来粗略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

“曜”,本义为日光,后称日、月、星为“曜”,可理解为明亮的天体。“曜”这个字在很多动漫、游戏中曾有涉及,其中《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就有如下解释:

“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掌明界诸光阳气,为七曜之首。

“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掌明界诸幽阴气,为日曜伴宿。

“水曜”也者,又名“辰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诸水凛冽之气。

“金曜”也者,又名“太白”,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刚厉破杀之气。

“火曜”也者,又名“荧惑”,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奋烈灼炎之气。

“木曜”也者,又名“岁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茁长孕育之气。

“土曜”也者,又名“镇星”,黄道五曜之一,掌明界沉定凝敛之气。

关于“曜”一字,中国自古以来就曾有“五曜”、“七曜”、“九曜”、“十曜”、“十一曜”、“二十八正曜”等之称,下面对其一一作简略说明。

五曜

提到“五曜”,就要谈到“五纬”。“五纬”亦称“五星”,即太阳系里的水、金、火、木、土(此处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下同)五大行星的合称。中国“五星”的称法最早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四、五百年,这五大行星古称分别为“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后来这些渐渐成为古人对这些行星的最常用的名称。下面分别介绍一下相应的名称来历: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先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后太阳而出地平线时,就是“长庚”了。“金星”有厚重的大气层,“金表”(如果可以这样叫的话)温度很高,甚至可以融化一些低熔点的金属。

ZT:中国古代星官介绍 :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人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木星,古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我国汉代以后发展形成的“干支纪年法”,其实就源于之前的“岁星纪年法”。“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人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着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七曜

“七曜”,古代也称“七政”。是我国古代对“太阳”、“太阴”、“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大天体的合称。同时,由于上面曾经说到的原因,“七政”又称“七纬”。其实,古人根据观测认为同时在天空中运动且不同于其它恒星,于是将太阳、月亮同五大行星相提并论,称“七曜”、“七政”、“七纬”,是古人错把太阳、月亮也当成了行星;从今天的天文体系来看,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天体,众行星围绕其作公转运动,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与其它行星的卫星的地位相同,可以这么说,太阳的等级高于水、金、火、木、土五星,而月亮则低于这五行星。

“七曜”,在古代所使用此合称,也比较广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大猎赋并序》中就有写道:“文章森乎七曜兮,制作参乎两仪,括众妙而为师。”《晋书·卷十一·志第一》中为:“然则三皇迈德,七曜顺轨,日月无簿蚀之变,星辰靡错乱之妖。”在国外,“七曜”也是相当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个星期的七日。月神主管星期一,所以星期一称“月曜日”;火神主管星期二,即称“火曜日”;水神主管星期三,即称“水曜日”;木神主管星期四,即称“木曜日”;金神主管星期五,即称“金曜日”;土神主管星期六,即称“土曜日”;太阳神主管星期日,即称“日曜日”。“七曜日”分别代表一周七天的叫法最早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古巴比伦出现了一个星期分为七天的制度,四星期合为一个月。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七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金、木、土七个神。七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所以,西方每星期是以星期日开始计算的,同中国以星期一开始的习惯不同。“七曜日”的称法目前在日本被普遍的使用着,相信很多玩过日本游戏,看过日本动漫的人都有所发现吧。

九曜

很多人最早接触“九曜”这个词,可能是CLAMP的《圣传》中的占星师“九曜”,这里是当人名来使用的。而在我国古天文学上,所指的“九曜”,即在“七曜”之外,再引入“罗睺”、“计都”两“隐曜”,是为“九曜”。

[http://wwwartxcn]

ZT:中国古代星官介绍

“罗睺”及“计都”均为梵语的音译,传说“罗睺”本为统领众魔的龙,曾与天神们联合对抗恶魔,但在高奏凯歌之际,他却趁大家不备,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阳和月亮看见,就向众神告发,于是天神赶去奋力将“罗睺”的头切下,然而此时圣液已在“罗睺”的体内发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体般永恒不灭,自此“罗睺”的头以及他的身体——“计都”,即成为日、月两曜永不妥协的敌人,只要环境许可,他们即试图吞噬太阳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现象,而计都的尾巴有时亦会以彗星的行貌出现在世人之前。

另一个传说为:“罗睺”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相传为“达耶提耶王毗婆罗吉提”与“达刹之女辛悉迦”所生之子,他又被称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护神;他长有四只手,下半身为蛇尾,好为非作歹。“天神”与“阿修罗”搅乳海之时,“罗睺”乔装改扮,混在天神队伍里偷喝甘露,结果被“日神”和“月神”发现,向“毗湿奴”打了小报告,“毗湿奴”当即用神盘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但因为“罗睺”已经喝了甘露,所以他的头长生不死,为了报仇,就经常吞噬太阳和月亮,从而引起日食和月食,此为日、月食的由来。“罗睺”星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体则化为“计都”星,皆为不祥之星。这就是古印度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现威胁着每个人的星称为“计都”;抢夺太阳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食的星称为“罗睺”。《幽城幻剑录》里的“罗睺神”的设定与传说极为相似。另外,《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中所写:“日曜”也者,又名“太阳”,乃“罗睺”对星……“月曜”也者,又名“太阴”,乃“计都”对星……即可能由上述传说所来。

西天竺的《七曜攘灾决》,是在公元九百年左右被翻译传入中国的,此书中具体介绍了“罗睺”、“计都”两隐曜为:“罗睺,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复,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计都,遏逻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

在中国,“罗睺”之名普遍认为最早出现于公元七百一十八年所译的《九执历》中,所谓“九执”即是指“九曜”。“罗睺”、“计都”在唐末、以至五代时已渐为我国天文学家所重视。

那“罗睺”、“计都”为何称为“隐曜”?具体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又指代为何呢?

所谓“隐曜”,就是指人的视觉中无法看到的星曜,同行星及恒星的目视可见不同,实质上,“隐曜”是古天文学上的轨道术语,“在天只有气而无形”就是描述“隐曜”相当准确的说法。中国古代天文中的“隐曜”,大多数与日、月所被观测的运动有关,要提到“罗睺”、“计都”在天文学上的指代,就要先简单谈谈天文学上所说的“黄道”与“白道”。

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相对的,从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就会在天球上进行移动。移动的轨迹就称为“黄道”,《宋书·志第十三·天文一》中有:“黄道,日之所行也。”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白道”。“黄道”和“白道”相交于两点,分别称为“月北交”和“月南交”。普通来讲,在中国“罗睺”和“计都”知道的是“黄道”和“白道”的交点。

此外,另有一以“罗睺”为白道升交点。“计都”为月球远地点的说法,此说法曾传入日本,现今日本尚存有两幅早期以“九曜”位置占算星命的天宫图,我猜测《圣传》取材可能曾以此为参考。另外《通灵王》中描写标志着“通灵王大战”开始的五百年重临地球一次的破灭之星“罗睺”以及“计都”其原形,也可能源于此处。

十曜

这里提及“十曜”破有些外传的性质,因为“十曜”一般是相对少见的,不过,既然《幽城幻剑录》中曾有“时轮宫”和“时轮尊者”的出现,那么,在这里简单的写一写“十曜”还是有必要的。“时轮历”中在“七曜”之外,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此处未得详细考证,不过笔者猜测为“计都”),再加“长尾彗星”,合称为“十曜”。

[http://wwwartxcn]

ZT:中国古代星官介绍

十一曜

在“罗睺”、“计都”之上复加“月孛”、“紫气”两“隐曜”,合称“四余”,再与“七政”一起,称“七政四余”。“七政”及“四余”中的“罗睺”、“计都”之外,“月孛”及“紫气”两曜,传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晚一些。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指出,“四余”应出自于《都赖聿斯经》,此书中所提及“十一星”就是指“七政”、“四余”,又合称为“十一曜”。

根据传说,即使普通公认“四余”是肉眼不可见的星曜,即“隐曜”,但特殊的情形下,却仍然认为可同“七曜”这样的可观天体一样能够进行观测。例如“罗睺”、“计都”掩住日、月的光线形成日食和月食,所以在发生食相时就可以测得。古人认为当有妖孽出现时“月孛”也可以凭视觉观见,“其星为彗星之属”,但不同的是光芒四出,不同于一般只有一条慧尾的彗星,《春秋》中就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孛见大辰”、“孛入北斗”。“王者德至于天”时,“紫气”也可看见,形状如同半月,通常出现于阴历月未至月初,“助月为明”,这就是常说的“景星”或“德星”,《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中就有:“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十一曜”,即“七政四余”中的“四余”星曜“罗睺”、“计都”、“月孛”、“紫气”在我国天文上同时提及的话,有说法认为形成以下指代:月球沿白道由黄道南过升交点入北时,称“罗睺”;再由黄道北过降交点入南时,称为“计都”;月球沿白道运行至远地点称为“月孛”;运行至近地点时称为“紫气”。“四余”“隐曜”都和月行轨道相关。《幽城幻剑录》的“天轨仪刻”场景中的“罗睺天轨”、“计都天轨”的说法,就与上述部分相符合。

二十八正曜

中国古代曾列出二十八“主星”,这里的“主星”也称“正曜”,即为“二十八正曜”,具体各“正曜”为:紫微、天机、太阳、武曲、天同、廉贞、天府、太阴、贪狼、巨门、天相、天梁、七杀、破军、禄存、天马、左辅、右弼、文昌、文曲、天魁、天钺、火星、铃星、擎羊、陀罗、天空、地劫。

有一说法称其中“太阳”、“太阴”为“中天主星”,而“天空”、“地劫”即称为“中天助星”。

星官

在介绍中国古天文的“星官”之前,请大家先简单浏览以下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天文成就,可以发现,各文明古国的天文研究中,也不乏跟中国的“星官”相似的星区概念。

古埃及,从出土的星图可以发现,古埃及人认识的星有北极、天狼(古埃及称其为“天狗”)、白羊、天蝎等。古埃及恩的星区系统是将赤道附近的星分为三十六组,每组星数不等,涵盖十天,称为“旬星”。

古巴比伦,在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即“两河流域”一带,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为“两河之间的土地”),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开始到公元前后,始终使用楔形文字。他们取得的天文学成就中,关于星区的概念就有将黄道带的恒星划分为12个星座,即演变成今天的“黄道十二宫”。

古印度,古印度人划分黄道的方法不同于古巴比伦,而是分成二十七部分,每部分均称“纳沙特拉”,翻译过来就是“月站”的意思,这也称“二十七宿”。据记载“二十七宿”的全名最早出现在《鹧鸪氏梵书》里,第一宿为“昴宿”。另外,在《摩诃婆罗多》里则是以“牛郎星”为第一宿,即现在通称的“天鹰星α星”,中国古称“河鼓二”。后来又换以“白羊座β星”即中国古称“娄宿一”为第一宿。印度“二十七宿”上按等分划分的,但由于客观因素,各宿的起点不一定正好有较亮的星,于是他们就选择该宿范围内最高亮度的一颗星为各个宿命名。印度也有跟中国古天文中“二十八宿”同名的划分星区的方法,即增加了“麦粒”宿,位于“人马座α星”即中国古称“天渊三”和“天鹰座α星”间,名为“阿皮季德”,翻译过来就是“麦粒”。

最后是古代中国,中国的古天文辨别星区的方法可总结成一个“星官”(就相当于星座)体系,最系统的划分方法是将星空中的一千四百六十四颗星分为“二百八十三官”,“二百八十三官”中就含“三垣”、“二十八宿”。

[http://wwwartxcn]

ZT:中国古代星官介绍

三垣

“三垣”,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这里的“垣”指的是星的区域。此“三垣”又可简称为上、中、下“三垣”,“紫微”为“中垣”,“太微”为“上垣”,“天市”为“下垣”。

“紫微垣”,位于“北斗七星”的东北放,包含十五颗星,沿东西方向排列。《鬼眼狂刀》中的五把村正中猿飞佐助所获得的名为“紫微垣”的兵刃,其名就源于“三垣”之一的“紫微垣”。

“太微垣”,位于“北斗”的南方,包含十颗星。《三家注史记》中有注为:“太微宫垣十星”。

“天市垣”,位于“房宿”和“心宿”的东北方,包含二十二颗星。

二十八宿

《不思议游戏》(又名《魔幻游戏》)中所提到的“二十八宿”,正是对中国古天文设定的引用,本文最前面曾经提及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象”在该作中也有提及。另外,《轩辕剑》系列,《幻想三国志》以及众多网络游戏中,引用“四象”命名的不胜枚举,估计一般玩家都能对“四象”耳熟能详了。

对于“四象”,《史记·天官书》中解释为:“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参为白虎……北宫玄武……”,这里,“苍龙”也称“青龙”,“朱鸟”就是“朱雀”。“青龙”涵: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朱雀”涵: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白虎”涵:奎、娄、胃、觜、毕、昴、参七宿;“玄武”涵: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另外,“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二十八舍住十二州”,其是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了。“二十八宿”均分布在黄道和赤道带上,日、月的相对运动会划过这二十八个“星官”,其实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这二十八个“星官”就相当于太阳和月亮的“宿舍”一样,另外,似乎有“镇星”——“土星”也要和日、月分一杯羹的状况。

星官

除了上面介绍过的“曜”、“垣”、“宿”之外,我国古天文中仍有一些比较著名的“星”和“星官”,例如“天狼”、“北落师门”、“天狗”、“北极”、“北斗”等等。

“天狼”,大犬座α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光色淡蓝。实际上“天狼”有一颗伴星,形成一个目视双星系统,不过伴星比较暗,肉眼无法观测。《史记·天官书》有:“其东有大星曰狼。”这里的“狼”就是指天狼。

“北落师门”,南鱼座α星,是秋季南方星空中唯一的亮星。

“天狗”,有星七颗,位于罗盘座。《晋书·志第一·天文上》中有“狼一星……北七星曰天狗”。其实“天狗”并不是非常有名,但为什么这里要把它和“天狼”、“北落师门”相提并论呢?前面曾经提及《鬼眼狂刀》中的“紫微垣”,而该作中其它几把真村正中就包括“天狼”、“北落师门”及“天狗光”,其估计也源于中国的天文称谓。

“北极”,又名“勾陈一”,小熊座α星。因为它距离北天极只差一度左右,且为较亮星,所以称其为“北极”。《尔雅·释天》中有:“北极谓之北辰”,所以“北极”又称为“北辰”。“北极”其实也是双星。

“北斗”函“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η星。其实确切的说应该是“北斗”八星,因为“开阳”星也是双星,但由于“北斗”自古称七星,所以今天仍然沿用原来的叫法而已。《诗经·小雅·古风之什·大东》中有:“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这里的“斗”就是指“北斗”七星。

另外,还有一些亮星、星官。如“南极老人”、“轩辕十四”等;看看下面这几个:“天河”、“天江”、“天船”、“天津”,刚好水、船、渡都全了;再有就是以“亲属关系”命名的,如“丈人”、“子”、“孙”;以动物命名的,如“狗”、“鹤”:还有官衔、身份、器物等等等等,总之,中国古天文的星官系统除了严谨外,用“华丽”“博大精深”等词来形容也毫不觉得夸张。对其了解越多,就越发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xing/192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7
下一篇2023-06-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