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置声卡推不动HD600,推力跟声压是两回事,声音大是声压问题,电流V数到了哪怕PSP也能让HD600很大声,但推的好就是各种声音细节问题,这个跟电流有关系,需要精准的电流控制,大部分外置声卡做不到这一点。道理很简单,凡是专业的东西越专精效果越好,声卡这个东西既有音频解码,又有录音,还有各种音效芯片,MIDI处理等等功能,接个多媒体音箱或一般耳机听听也就iu算了,HD600是HIFI耳机,样样会不如一样精啊,家庭影院冰箱卫星电话按摩座椅全部装在法拉利上,它还能跑的快么?1000块钱的外置解码器VS1000块钱的外置声卡,音质绝对秒声卡好几条马路。
高端搭配没上限,就不说了。中端搭配的话,HD600配SOLO或者莱曼耳放最好(5K\6K左右),这个是5K上下的最佳搭配,森海官方的新品发布会、试听会上大部分要么是SOLO,要么是莱曼,都成官方默认搭配了。
中低端的搭配就是,津谷U2(解码耳放一体机)2K多3K的价格吧,有USB接口直接连电脑,比津谷U2好一点的可以选择钰龙的D100(也是解码耳放一体机,2K7好像),津谷U2主要是耳放,解码部分是附带的,而D100主要是解码器,耳放部分是附带的,所以在音频解码方面D100要比津谷U2强许多,D100也可以作为外置声卡适用,但只能做音频解码,不能录音,没有各种家庭影院的音效效果。等你有闲钱了,可以再上一个钰龙A100的纯耳放(跟D100是西装搭配,1K8好像),或者买国内几个有名的DIYER们仿造的SOLO、莱曼耳放,几百块钱,能做到真品9成的水准,花费也不高。想要更好的效果的话,可以在D100的基础上,选甩师傅做的甩小二耳放,搭配HD600很赞,而且带双回路的平衡功能,可以把HD600换跟线变为平衡驱动,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耳放回路去分别驱动HD600的左右两个到单元,而其他非平衡的耳放只能做到一组回路驱动两个单元。
本人问过在德国的朋友,通常耳机价格都是比较贵的,并不像外面那些所谓德行的森海价格那样白菜,这里面到底是什么渠道什么货源我也无从考究,只是单纯从价格来说,在德国买正品耳机的价格并不便宜。
另外关于hd650和魔声beats的耳放和前端选择,先说相对好伺候好驱动的魔声,考虑搭配,最重要的是考虑它的philosophy,也就是它的产品定位,而Beats的定位,就是随身降噪耳机,主打造型、外观。至于Beats的音质,并不属于hifi范畴,一般接iphone或安卓手机足矣,不出恶声,而且可以发挥它的主动降噪,出街、坐车比较实用。
而森海hd650,就是完全与beats相对应的产品,全尺寸大耳机,中高端HiFi,对前端驱动性要求很高,并不适合外出使用,楼主喜欢便携用,那么组一套捆绑系统作为床头机或者出差系统也是不错的,这里有两套方案可供选择,第一套就是能最大限度发挥hd650的随身平衡系统:C4同轴输出-->mini audio db2-->mini audio pb2-->改平衡线的hd650,这套捆绑风格大气自然,改平衡后的hd650声音更加饱满,低音下潜更加有力,气势逼近台式机,是一套顶级的推650的随身系统,只是便携性较差;推荐的第二套是D50 Line Out-->Govibe Sharps-->hd650,这套相对便携性和续航会好一点,声音上虽然没有那么大气,但人声更加润泽,厚度更为适中,db2的中频是偏肥的,削减了低音的残响,但换来更快的速度,再加上govibe sharps一流的推力,还是能把hd650发挥出不错的水准,风格相对mini audio平衡套更偏向美式一些。
纯手打,望采纳。
周末在家里打扫卫生的时候,从家里找出来一个老古董,是很早之前的一款解码器,我仍然还记得那时候通过它接到大喇叭上和老电视上,放动画片那种轰轰隆隆的声音,没想到我爸爸居然还留着。我爸爸很早之前喜欢搞各种维修工作,也跟着一位老师傅维修过音响之类的东西,因此对这些东西很有纪念意义,会保留一些东西,没想到留到现在。
我后来也是父亲给我一些建议和鼓励,让我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也开始捣鼓起这些东西,之前买了一款拓品的EX5,虽然说不是很专业,但作为一款解码器在家里还是很不错的,没事就会拿出来玩玩。
男人嘛,兴趣自然是越多越好,最近我看到HIFIMAN(海菲曼)也推出一款新品,之前我垂涎他们家香格里拉很久,但那个东西的价格也是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撑的。而这次的新品HIFIMAN EF400更是集解码耳放于一体,而且价格很香,我第一时间就入手了。
HIFIMAN(海菲曼)EF400外包装不同于之前的产品,这次采用了更加简约的瓦楞硬纸包装,看起来也比较环保。
当我打开包装后,看到黑色的缓震泡沫海绵和黑色纸盒,当我拿出里面的纸盒和海绵后,才看到HIFIMAN EF400真机用一层白色的收纳袋包裹着,配件方面还是相当简洁的。
而当我打开黑色纸盒后,发现里面就一根电源线就没了。配件方面我个人觉得还是稍微有点少的,很多额外的东西都需要自备,希望后续能增加一些配件。
不过我买它的主要目的还是看重它的配置:
1、尺寸:2465mm(深)X228mm(宽)X61mm(高)
2、重量:约308kg
3、最大输出功率:44W每声道
4、总谐波失真(线路输出)THD+N:0002%到0004%之间
5、声道分离度:125 3 dB
6、信噪比:118 3 dB(A记权)
从外观上来讲,HIFIMAN EF400是我见过质感很高级的解码耳放一体机了,顶部大范围黑色烤漆质感,而正面则采用了银色拉丝工艺,第一眼的视觉观感就很高级。我其实很喜欢这种设计,配色就三种,白色、黑色、金色,相互搭配,巧妙融合。
它的体积不算很大,在桌面上也不是很占空间,远看还是比较小巧的,搭配桌面非常不错。其实它顶部是可以放东西滴,但单放看起来更有高级感。
不过我个人建议,在搬运HIFIMAN EF400的时候,最好用双手,这个重量对我单手来讲还是挺吃力的。
正面分别有增益旋钮、44mm耳机孔、35mm耳机孔和635mm耳机孔和4芯XLR平衡耳机孔,最右边是一个音量旋钮,我觉得这个增益旋钮的阻尼感我特别喜欢,一个增益一个调节,一共有四个增益选择,从低到高分别是Low Gain NOS、Low Gain OS、High Gain OS、High Gain NOS,接通电源时会亮起白色的LED灯,显示不同的增益档位。最右边的音量旋钮旋转时没有明显的阻尼感,手感很顺滑,如果也加入灯条的指示就更好了。
背面的设计也相当专业,从左到右分别是2个XLR卡侬平衡接口、RCA单端输出口一个Type-C接口和USB-B接口、一个电源接口和一个开关按钮。
大部分耳机接口HIFIMAN都准备齐全了,可玩性相当高,但对于萌新的我来讲,我更喜欢Type-C连接电脑或者手机,这样操作起来没有太高的难度。
关于性能方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正面的R2R小金标,这个其实正是HIFIMAN的当家旗舰,HIFIMAN通过多年的技术沉淀,自主研发了HYMALAYA R2R DAC,这颗芯片的强大之处堪比PCM1704,在之前的HIFIMAN HM1000(喜马拉雅),HM 901R,HM800解码耳放,Bluemini 蓝牙耳机模块都搭载了R2R的DAC芯片。自研芯片真的就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灵魂,而自研产品也是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在消费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目前HIFIMAN已经走在了前列。
HYMALAYA DAC芯片性能不仅强悍,而且功耗更低,仅需要20mW,这也就意味着在输出更好声音的同时,耗电量更少,对于EF400来讲,它消耗的电量也会更少。
产品总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我对于HIFIMAN EF400的感受就是简单朴实,没有太多的华丽装饰,更加注重实际功能。
我最近用的耳机是HIFIMAN Edition XS,通过35mm口连接EF400,然后通过Type-C输出连接到我的Surface Pro 7,软件解码则用了FooBar,音源都是无损APE和Flac。
自家的产品搭配起来确实不累,我可以将增益调节到最低的Low Gain OS,这样声音听起来会更加纯净,几乎完全听不见底噪。
我最近比较喜欢听张韶涵的《阿刁》Live、赵雷的《成都》民谣和许佩哲的《气球》,张韶涵的嗓音在唱阿刁这首现场版时,刚开始是略微温婉且略带悲伤的,后期高潮部分时是极具爆发力的,将一种声音压缩,然后运用到发声技巧,以自己独特的嗓音爆发出来,因此我一直很喜欢张韶涵来唱这首歌的。而通过HIFIMAN EF400+HIFIMAN Edition XS很好把张韶涵声音的特色展示出来,这首歌里她的声音比较贴耳,而且依然有那种空灵,磁性、但多了一些成熟、发声技巧也运用的更加娴熟,声音和细节的还原度很高,包括声音的转折、鼻息,都能很好的捕捉到。
赵雷的声音是比较浑厚且苍凉的,但是又能够从他的嗓音中听到世态炎凉和故事感,比如一首成都。而通过EF400的表现完全是再现成都这座城市的一切,那垂柳、那小路,那小酒馆,从赵雷的声音中听着故事,而吉他的声音常伴左右,沉浸感十足。许佩哲的《气球》真的是一绝,很难捕捉到她的声音细节,但一字一句又快速从耳边闪过,搭配着钢琴和大提琴的忧郁、荒凉、看着远处升空的气球,联想到气球的无奈和爱情地无奈,飘进云里和风里,结束了这段爱情。
我挑战了几首纯电音,像Cre-sc3NT《Rosabel The red Coronation Rearrange》、Alan Walker的《Faded》、《Light It Up 》,低频和高频的层次感,分离度,以及混响的结合,我没想到也塑造的这么成功,尤其是氛围感,电音的开头往往一音定格,三频非常规整,低频的质感、量感,人声的清晰度、冷暖把控、高频的通透、亮度,都可谓是十分均衡。没有刻意突出和渲染,一切都是声音比较原始的味道,在发烧友的听感中应该算是很杂食,什么乐器都不挑剔,都能很好的还原。
我用我手里的vivo X80 Pro通过Type-C连接EF400,用网易云听流媒体,那声音表现真的是别具一格,我从没想到用EF400来听流媒体音乐,看起来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了,但我就喜欢这样,要知道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喜欢手机连蓝牙耳机听歌呢。虽说换成了网易云,声音的表现丝毫不差,只能说相比电脑播放,可以通过高高增益的方式来提高下推力,对Edition XS来讲问题不大。
HIFIMAN EF400这次真的是给我惊喜不少,主流且齐全的音频接口,能够满足hifi发烧友的各种音乐需求。而HIFIMANM自研的HYMALAYA DAC芯片让满足了我对于音乐更高的追求。其实如果预算足够,同时又对音乐、硬件有更高的追求的话,我建议入手一个HE-R10动圈版,我相信会有更好听感和体验。
#晒出黑 科技 # # 科技 微讯# # 科技 好物这里都有#
个人觉得从便携角度看,HIFI播放器更好。
随身耳放并没有像HiFi播放器那样百花齐放,能叫得出名的耳放基本是前些年的产品居多。个人感觉很重要的原因是:捆绑实在太麻烦了!用播放器虽然也要多拿一个设备出门,但使用的时候只有一个,捆绑耳放的话要同时拿两个设备,你可以想象一下拿手机+充电宝场景,很多便携解码耳放也不比充电宝轻。
在路上见到最多的是手机直推耳机,其次是用HiFi播放器,除了硬核烧友,带捆绑设备出门还是比较少见的,归根结底,还是方便占上风。因此个人觉得:如果你追求音质胜过一切,捆绑未尝不可;反之你追求便携,3000元段HiFi播放器选择良多,选个支持云音乐的安卓播放器,常用的软件都有,非常方便。
不过从当年HTC的Type C转接线开始,更便携的解码耳放线,也有很大程度的发展。Basso出了一条平衡解码耳放线——DC01,支持25平衡接口,解码芯片是AK4493EQ,推力113mW@32Ω,可以满足大多数耳塞。
DC01把手机当转盘,声音表现比手机直推提升明显。最重要的是小巧,接上耳机之后,基本没有使用负担,对于不喜欢带额外设备出门的人而言,较低的价格(299元)+不俗的音质+无负担使用,算是随身HiFi另一种解决思路。
作为HiFi系统中地位并不高的解码耳放,随着手机的35mm输出孔被取消,这几年也开始火爆起来。当然火爆的是超迷你的那一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手机小尾巴。
但诸位都知道正因为它超级迷你,所以在性能上始终是有明显上限的,哪怕现在有些厂商的迷你耳放卖到两三千,仍旧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比迷你耳放要高级一点的则是便携解码耳放,再往上就是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除了性能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使用场景了。
这其中比较鸡肋的则是处于中间的便携解码耳放,在以前还有不少烧友玩捆绑的时候它是有较大的生存空间的。但是当迷你耳放兴起过后,传统的便携解码耳放就越加小众了。
饶是如此,仍有不少厂商聚焦便携耳放解码市场,前有经典和弦mojo,后有畅销的乂度XD05系列。究其原因,个人觉得它还是有市场需求的,哪怕便携属性没那么突出, 它也能作为桌面HiFi系统中的一环,尤其现在不少便携解码耳放都开始加入了蓝牙模块,它的使用场景是可以被拓宽的。
本文要分享是这款灰菠萝iFi/悦尔法xDSD Gryphon,品牌资历和底蕴就不多赘述了,只要你选购解码耳放必然跳不过的品牌。
不过iFi的机器也不是没问题,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做工太一般,但如果多了解一下才发现那些其实属于iFi的入门级作品,而像其大菠萝iDSD Diablo或者Pro iDSD那个级别的都是有着靠谱的做工的,相对应的自然是更高的价格。
本文的主角xDSD Gryphon是iFi去年上市的一款便携解码耳放,近4K的售价自然也是属于其中高端作品了。先不说性能,仅仅是上图展示的用料就知道一分钱一分货在解码耳放市场是成立的。
搭载4通道BB DSD1793芯片和16核XMOS微控制器的xDSD Gryphon,不仅支持播放从MP3到8倍速率的DSD512/PCM768、2倍速率DXD和MQA的所有音乐文件,更是支持3层MQA完全本机解码以及iFi最新的GMT(Global Master Timing,全局主时钟技术)飞秒级精确时钟和智能内存缓冲器。
在蓝牙方面,xDSD Gryphon采用的是高通51蓝牙版本,但是搭载的是四核QCC5100蓝牙处理芯片,支持aptX Adaptive(自适应)、aptX HD、LDAC和HWA/LHDC以及常规aptX和aptX Low Latency(低延迟)、AAC和SBC在内的目前所有高清蓝牙音频解码。
放大部分没太多说的,因为iFi已经把全平衡电路几乎普及到旗下各个产品之中,这款亦不例外。xDSD Gryphon的放大部分除了采用了其自家高端系列的PureWave纯波电路技术,还搭载了一个叫做OptimaLoop的负反馈系统来控制失真,并且使用了CyberSync技术来实现高品质的模拟音量控制。
总而言之这是一款拥有技术创新且十分具有可玩性,同时有音质保证的便携解码耳放,用官方的话说是把iFi自家的两款经典xDSD和xCAN合二为一,下面就分享一下个人体验。
xDSD Gryphon整体外观展示,全金属外壳,没有沉甸甸的负重感,因为机身有规则的凹槽设计,加上侧身有一枚像瓶盖子的旋钮,个人觉得它更像灰酒壶而非灰菠萝,不过熟悉的人都知道灰菠萝对应的是iFi的iDSD Diablo大菠萝。
正面接口展示,除了35和44的音频输出孔,后面还有承担开关机、暂停/开始以及模拟音量以及切歌的多功能旋钮,再往后面则是XSpace和XBass两枚按键,前者是基于纯粹模拟信号处理电路起到重新构建全息声场的作用,后者则是当耳机缺乏正确的低音响应时起到“增加”低频响应的作用。
是不是已经有点被绕晕了,这些都是iFi独有的设计,实在不理解,就当是增加可玩性吧。
机身另一侧接口展示,如果你发现颜色不对了,证明你没看错,并不是光照的色差。xDSD Gryphon机身另一端有一截黑色的(参考前面机身俯拍图小金标所在位置),这一截应该是塑料的,上面依次分布着XBass II模式调整拨杆、USB充电口、USB输入孔以及S/PDIF 35mm同轴兼光纤输入口、44平衡输入/输出口和35单端输入/输出口。
除了要注意这台xDSD Gryphon的USB输入和充电口是分开的同时还支持独立供电,还有一点则是它的标配里没有配备说明书,只有一张二维码卡片,扫描进去可以查看电子版说明书,一定要看,因为它的名堂太多了。
机身底面展示,除了四个硅胶垫,还有一个增益开关,从图标可以看出35和44是独立的,因为这个增益开关是适应性增益调节,而并非简单的增加或减少增益,适用于一些高灵敏度耳塞。
个人实际体验部分
估计会有人和我一样会因为xDSD Gryphon的机身接口、按钮较多从而有它操作很复杂的错觉,实际上都是单线逻辑设计(看机身图标指示一试就会),包括蓝牙连接速度快、信号稳,给我的体验感很好。
机身的屏幕展示,如上图,信息不多,不过够大够清晰,没啥说的。整个交互方面有两个亮点值得一说。
第一,它的音量旋钮很有意思,除了承担暂停/开始、切歌(说明书上有某些情况限用的提示),它还拥有音量同步、音量限制、音量记忆以及多达106级的调节区间,不会出现当你用44接头耳机替换35接头时被音量炸到的现象。
第二,音量调节时还配有灯效,不仅仅是盖子上的灯效,在旋钮与机身的连接处也是灯效区;除此之外其它地方的指示灯也会根据相应的操作会有不同的灯效展示。
个人主观听感部分
最后来说说音质部分吧,因为xDSD Gryphon的独特之处,个人试了不少耳机,比较遗憾的是个人手里的几副大耳没有44的头子,所以均以耳塞为主。
纯动圈的试过森海IE80S、瑞弦D2+和凯声钛铃PLUS(44)以及OSTRY KC10,以及兴戈金乌,圈铁的则试过老忠的A4PRO和AKG K3003,纯动铁的则是一副监听耳机AudioFly AF1120,AF1120的表现是最弱的,表现最好的是OSTRY的双动圈KC10以及瑞弦D2+和钛铃PLUS这两款平头塞。
除了能明显改善低频的弹性和凝聚感,对人声的密度感和结象亦有显著提升,总而言之在单端xDSD Gryphon并未展现太大的推力,而带S-平衡的35接口推力明显要大很多,优点不言而喻,缺点则是遇到高灵敏度的更容易暴露底噪。
说单端的听感吧,xDSD Gryphon表现出来的风格是舒展、大气又富有韵味的,它能把动圈的低频氛围表现的宽松又通透,尽管下潜不够深,但是弹性快而有力,泛音清晰可见,加上不错的器乐分离感和声场遇上不太吃推力的动圈尽显圈味之自然。
人声方面,xDSD Gryphon是有偏暖的趋势的,在瑞弦D2+上便有明显的暖声,但是在OSTRY KC10和K3003上并不明显。
除此之外,它不会给人素质感的既视感,除了和低频一脉相承的舒展,还有几丝温润,不过它的人声位置良好,和器乐层次感保持的很好,并附有线条感,加上并未有刻意的偏低频,听男声还是相当正点的。
女声方面依然保持着男声独有的温润,但解析更为细腻,齿音较少,音色更为亮丽,驾驭蔡琴没有什么违和感,如果听李心洁、孙燕姿这种声线较细的女声还有沁人心脾的甜美柔和。
xDSD Gryphon的高频亦是舒展、大气的,初听很容易给人通透感,不过在搭配K3003的时候还是会有毛刺,搭配KC10就要好的多,哪怕是亮度和延伸感都不逊K3003,所以我说xDSD Gryphon对动铁的表现要弱一些。
44平衡口个人试听的是凯声的钛铃PLUS,虽然阻抗仅为30欧姆,不过灵敏度也较低,仅103dB,不算特别难推,但比较考验前端。
xDSD Gryphon很显然是有这个能力的,整体纯净不失舒展,音色饱满,亮度在动圈的范畴之内,依然有些许温润感。
相比单端给我的感觉,除了更纯净,在低频上有更深的下潜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器乐分离感已经非常优秀了,器乐表现直接上了一个档次,整体上更容易有雄浑有力的量感。
人声方面主要在男声方面拥有更细腻的解析,在不失去舒展感的同时密度有所增加,搭配钛铃PLUS时暖声并不明显,听八只眼的歌曲时不同组员的声音泾渭分明,饱满有力兼具润感,有明快俊逸的清爽。
女声方面和单端上的表现出的水准差不多,并没有推力加大就更为明亮,相反在搭配钛铃PLUS时不同女声的特点会更明显,比如蔡琴的中音显的更为深沉、王菲的空灵更为寂寥,有那么点透明的感觉。
44平衡口下的高频更加稳健,亮度控制的很好,在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管弦乐里,弦乐部分的亮度变化在每次要感觉到毛刺的时候又迅速收了回来,厚度和顺滑度较为自然,尽管没有那种鲜活的泛音,但音色如此饱满亮丽的同时又能控制好毛刺,还能展现出乐感已经非常难得,加上它并削弱管乐部分,甚至说管乐部分的瞬态表现更为出众,让我感受到了钛铃PLUS聆听古典乐的潜力。
整体总结部分
总得来说单纯说音质的话,iFi xDSD Gryphon是有着鲜明风格的,细的说来它的单端和平衡端尽管风格一致,但单端表现只能算准优秀水准,平衡端则是非常出色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35的还是44的它都是有两种不同的接口,除了一定的可玩性,更多的是可以适配不同的耳机。
当然蓝牙端我也试过,表现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问题来了,这么说肯定会有人觉得这是一副主导音质的,实际上通过它的机身接口以及我在前文开篇介绍的,iFi xDSD Gryphon的可玩性亦是一大亮点,但更大的亮点是它的设计,这个已经超出我这种半桶水玩家的认知范围了,有兴趣可以仔细浏览其官方介绍。
这款xDSD Gryphon应是我首次接触到iFi的高端作品(实际应属于中高端),验证了一个问题,能在小众品类里一直屹立不倒的品牌在专业度上是有两把刷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